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68416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刁洪新情暖贫困患者

稿件来源:聊城日报20120914期
■本报记者 王仙明 本报通讯员 王志荣
    “要是没有刁大夫这样的好人,像俺这样的特困家庭,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9月10日,东昌府区于集镇姜官屯村村民姜洪群在电话中说。
去年8月5日,姜洪群26岁的儿子姜立鹏被一辆机动三轮车撞成重伤,昏迷不醒,本应承担完全责任的肇事车主一贫如洗,车祸又不在医保范围。在医院治疗52天、花费11万多元后,姜洪群不得已将儿子拉回家中。
为给儿子看病,家里的三轮车卖了、粮食卖了,还欠着3万多元的外债。尽管乡亲们捐了一些款,但与高昂的治疗费用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回家后的姜立鹏仍然要靠药物和胃管维持生命。“我马上就到。”9月10日中午,于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大夫刁洪新接到姜洪群的电话,装好出诊包,骑上电动车,冒雨来到姜官屯村。姜洪群拿出为儿子准备好的胃管,刁洪新摇了摇头:“这是一次性的,不适合患者使用。”他又骑车赶回医院,掏50元钱买了一根合适的胃管,又匆忙回到姜立鹏家里。“扭脸、张嘴、吞咽……”为植物人插胃管难度可想而知,姜立鹏不光不配合,有时还反抗,半小时后刁洪新才将胃管插到适宜位置,此时他已是满头大汗。他又细心地嘱咐姜洪群要强化训练,争取唤醒患者的意识。当姜洪群拿钱给刁洪新时,他拒绝了:“这钱,给立鹏买点营养品吧。”姜立鹏70岁的奶奶为他准备好的十几穗鲜玉米,刁洪新依然谢绝:“您到集上卖了换钱吧。”
“我是农村长大的,为乡亲治病,是义务,尽我的能力帮助他们,不值啥。”在刁洪新的门诊室里,写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医术精湛”等的锦旗挂满了墙壁。“每逢遇到特困家庭的患者,他总是把诊疗费降到最低,有时还自费为患者垫付。”院长颜廷庆说,刁洪新每年为患者减免及垫付的医疗费平均达3000多元,送锦旗的、写表扬信的、打电话表示感谢的,对他来说是经常的事。

作者:114.238.1.*   回复:1   发表时间:2013-03-11 21:35:25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刁洪新:情暖贫困患者的白衣天使

刁洪新:情暖贫困患者的白衣天使
作者:李念辉
文章来源:东昌时讯时间:2012-11-6 10:23:49
  本报记者 李念辉 特约记者 王志荣
  “请您无论如何要写写刁洪新大夫,要是没有像刁大夫这样的好人,像俺这样的特困家庭,真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近日,于集镇姜官屯村村民姜洪群在电话里,几度哽咽。

  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让一位庄稼汉如此动情?日前记者前往于集镇进行了采访。

  这是乡间极为普通的院落,极为普通的家庭。姜洪群的大家庭虽不富裕却很美满,儿子姜立鹏26岁,结婚3年多了,聪明可爱的孙子刚两岁。但是,大家庭的美满却被儿子的一次意外车祸撞得粉碎。

  去年8月5日傍晚,姜立鹏骑摩托车去朋友家途中,与一辆机动三轮车相撞,当时昏迷不醒。应该承担完全责任的肇事车主,家里一贫如洗,没有能力承担一分钱医疗费,而车祸又不在医保范围。在聊城一家医院治疗52天,花费11万多元之后,姜洪群实在无力继续承担医疗费,不得不将儿子拉回到家中。

  姜立鹏成为植物人,被有关部门鉴定为一级残废。为给儿子看病,家中的三轮车卖了、粮食卖了,仍有3万多元的外债。尽管乡亲们闻讯后捐了一些款,但与高昂的治疗费用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回家后的姜立鹏靠着药物维持,时常抽风,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没有任何意识。吃饭靠胃管,呼吸靠导管,排尿用尿布,需要两个人伺候,每天费用仍需50多元,180斤汉子瘦的不足110斤。

  今年9月9日,姜立鹏又把胃管拔出来,看到一天一夜没吃东西的儿子,10日中午,忧心如焚的姜洪群,只好再次拨通于集镇中心卫生院外科大夫刁洪新的手机。

  “好,我马上就到。”刚放下饭碗的刁大夫一路小跑来到医院,装好出诊包,骑上电动车,冒雨来到姜官屯村。姜洪群拿出为儿子准备好的胃管,刁洪新看了看摇了摇头:“这是一次性的,不适合患者使用。”言罢,向医院药房打了个电话,当得知医院有适合患者长期使用的胃管时,他立即骑电动车赶到医院,掏出50元钱,买了一根质量好的胃管,又匆忙回到姜立鹏家里。

  “扭脸、张嘴、吞咽……”为植物人插胃管难度可想而知,姜立鹏不光不配合,有时还反抗,在其父母的协助下,用了将近半小时,才将胃管插到适宜位置,此时刁洪新已经是满头大汗。插好胃管后,刁洪新再三嘱咐立鹏的父母一定要强化训练,争取唤醒他的意识,要少食多餐,勤翻动身体避免褥疮。当姜洪群拿出钱让刁洪新留下器材费、医疗费时,刁洪新拒绝了:“钱就别提了,给立鹏买点营养品补补吧。”

  姜立鹏的母亲潘淑华,含着热泪再三相劝,仍然遭到拒绝。姜立鹏70岁的奶奶听说刁大夫又来为孙子换胃管了,准备好了十几穗鲜玉米,拦住刁大夫的车,流着泪说:“您来了四五次了,一分钱没收过,还净搭钱,俺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掰了几穗自家地里的棒子,尝尝吧。”刁洪新依然谢绝:“棒子,您老人家到集上卖了换钱吧。”

  提到采访刁洪新的事迹,村里的群众没有不感动的,像姜洪群家的事,只是其中一件而已。

  来到于集中心卫生院,听到要采访他,34岁的刁洪新拒绝了,他只有一句话:“我是农村长大的,为乡亲治病是我的义务;尽我的能力帮助他们,不值啥。”在刁大夫的门诊室里,写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医术精湛”、“医界仁人、杏林妙手”的锦旗,在墙壁上挂得满满的。“每逢遇到特困家庭的患者,他总是把诊治费降到最低,有时自费为患者垫付。”卫生院院长颜廷庆说:“救助贫困患者的事,他每月都有几次,每年为患者减免及垫付的医疗费达3000多元,送锦旗的、写表扬信的、打电话表示感谢是经常的事。”

作者:114.238.1.*   发表时间:2013-03-11 21:39:08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