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刁成国

10-22

2005次

0人

2个

6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刁成国: 西岗笑声近百年



在上世纪20年代,相声等曲艺节目引发的笑声就曾萦绕在西岗地区。那时,西岗是一个浓缩了大连本地文化和市民传统生活的老城区。

大约在1934年到1944年间,大连西岗繁华的露天市场(又称博爱市场)的五行八作开始兴旺发达,最受观众欢迎的有西河大鼓、相声、评书……在各类买卖叫行、变戏法、拉洋片、练把式的卖艺行当中立住了脚,逐渐形成了不挂幌子的固定演出场地。相声艺人于春明是跟随父亲于彩匠从北京来大连的,后来以艺名“小北瓜”享誉东北。此外,他还同外地来连较有影响的相声艺人朱相臣、“小南瓜”、刘伯奎、连仲友、“白银耳”、邵霖等同台演出,他们对大连地区的曲艺产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于春明认为自己是最早到大连说相声的艺人。他1910年出生在北京,上世纪30年代起,他主要在西岗区繁华的露天市场即“博爱市场”撂明地--有个棚子,有几条板凳,有个简易的台子。老人曾回忆说:“我是第一个到大连说相声的艺人,我走之后,有我徒弟‘小八仙’和袁浩林在那说相声。1937年七七事变时,我正在大连说相声。当时业务不错,我还收了两名徒弟,一名是山东人顾海全,一名是大连人庄培臣(艺名‘小八仙’)。当时,大连电台每周播放一次相声,每次半小时,由我和徒弟庄培臣去演播,那时候不录音,是直接向外播。播出的段子,有《卖布头》、《打灯虎》、《拜师会》、《富贵图》等几十段相声。天津的马三立、张庆森等名家,也都到大连演出过。”

1944年到1958年,大连曲艺团成立,艺人从“明地”棚子的一区演出,进入了设备、条件较优的二区“四合轩”演出。“四合轩”的书馆能容纳三四百人,楼上楼下设有茶馆和书场,艺人分场演出,它吸引了不少外地曲艺艺人来连,像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张国森。这一时期演出的段子,大都是说新词唱新曲《好哇好哇》、《美帝现形记》、《荒诞书刊看不得》、《买猴》等,为新中国、新社会服务的外选作品。因为当时大连地区曲艺创作人才、知名演员还没形成,所以很难出现地区曲艺风格、特点。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大连地区曲艺创作开始初露端倪。开创曲艺创作先河的是复县评剧团、大连曲艺团,作品开始引起省内外曲艺专家的好评、关注。

大连曲艺真正蓬勃发展起来,跻身全国五大曲艺城市,恰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借着劫后的大繁荣,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与刚刚成立的大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联合邀请了全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李洪基、快板书表演艺术家高凤山、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来连讲学,300多人聆听了专家创作、表演的“布道论经”,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部队……大面积播撒曲艺之种,曲艺开始在城乡四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十几届曲艺汇演、调演;单项的相声、故事比赛;曲艺创作班、作品研讨会;大连市群众艺术馆成立曲艺研究班、大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职工曲艺队;全国曲艺名家侯宝林、高元钧、马季、姜昆、侯跃文、师胜杰、廉春明、宫钦科、耿瑛、顾旸等前来辅导、讲学;名家收徒拜师、攀亲结缘,让大连曲艺开始升温。

大连市曲艺家协会承办的全国“星海杯”专业相声大赛、西岗区政府承办的全国“西岗杯”业余相声比赛、全国“丽苑春杯”曲艺征文活动;大连市群众艺术馆承办辽宁省曲艺汇演等等,让一个建市不足百年的城市,一跃成为全国“曲艺基地”、“故事之乡”。

一支相声创作群体的形成,使大连成为全国相声收成最好的城市,也集中产生了一批全国一个时期内最好的相声代表作品,如王敏、李建群创作的相声《还礼》;陈寒柏、滕生祥创作的相声《无价的情》;王敏创作的相声《缘分》、安邦彤创作的相声《梦飞东洋》;李志有、刁成国创作的相声《迎接视察》等在全国相声大赛中分别获得奖项;范仲波创作的相声《希望》获全国“金狮杯”相声大赛金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特别是刘荣忠创作的相声《真富假富》、《说说心里话》、《在那遥远的地方》在全国首届相声节、全国相声大赛中荣获“金玫瑰奖”金奖、“牡丹奖”、文化部“群星奖”金奖。

作者:117.95.21.*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04-20 09:59:2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