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3699次
0人
3个
12个
流传甚少的《东林书院志》得以整理出版,使这部重要历史文献延续了生命力,这对文史学界和广大读者来说,确是一件可喜的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明末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东林书院又因东林党人而蜚声海内外。当时,无锡东林书院既是全国著名的教育机构,又是倾动朝野的政治讲台。在明末数十年时间里,东林书院的一堂师友,站在历史变革的潮头,“冷风热血,洗涤乾坤”。他们前仆后继,“反对皇室、宦官、勋戚、权臣的倒行逆施、巧取豪夺,坚决要求实行开明政治,破格选用治国之干才,主张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限制勋贵们的土地兼并,反对税使、矿盐的苛重剥削与压迫”。他们慷慨赴义,与擅权误国的阉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一场正义与邪恶、革新与腐败决战的可歌可泣的一页。为此东林书院不但成为全国政治目光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东林党人心目中的圣地,士子们一时竟以“躬登丽泽之堂,入依庸之室”为荣。东林书院早年由北宋杨时(号龟山)所创办,原名龟山书院,至明末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书院时已历400余年,书院历史积淀十分丰厚。但《东林书院志》的成书过程则历经了许多曲折。明万历年间,刘元珍遵顾宪成之嘱编纂了书院志,高攀龙为其撰写序言。这是《东林书院志》的第一个稿本。天启年间,政治风云突变,东林党人遭到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残酷迫害,修志遭遇挫折。明末,严珏经历了“沧桑陵谷之变,而又穷搜往牒,肃咨方闻,于是东林之详始粲以析,因为仇订原稿,附益成书”。这是历史上的第二稿,共二卷,内容十分简略。该书于康熙年间刻印,流传极少。不久,高攀龙的侄子高汇旃又在严珏稿本之后加刻续卷,当时无锡知县吴兴祚为其作序,是为第三稿。清雍正三年,河南刁承祖出任江苏按察使,不久即到无锡瞻拜东林书院。雍正十年,刁承祖“观察三吴,念东林志乘残缺,欲增辑,为正学光。而邑侯胡公留心斯道,适有同志”。于是将编纂事宜商托高汇旃的孙子高柱、高隆兄弟。高柱又将此事传交儿子高廷珍及侄子高陛,“共任校仇之役而折衷于许乡三先生”。这已是《东林书院志》的第四稿,许献(乡三)、高廷珍、高陛为主要编撰者。新志增加了许多内容,“罗列东林兴废之大概,诸贤卫道之钜功,为之志传记,辑遗规。东林之志始详且析”。经过6个月的搜采群书、考订研究,编成《东林书院志》22卷。
作者:218.2.43.* 回复:0 发表时间:2009-04-25 08:26:47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