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纪念论坛 该吧是一个特殊吧,只有管理员授权的用户才可以编辑此吧!

03-24

43217次

0人

2个

2029个

62人


[主楼] 试述杨再思与西南民族关系及其历史贡献2

三、宣仁布义,教化边民

杨再思及其先祖作为唐末派驻到边疆地区的官吏,来到叙州地区的真正目的不是讨逆,而是宣扬儒家思想,传播中华文明。唐朝宣扬“德治”,主张以道德去感化边疆地区人民,杨再思及其先祖正是带着这种使命来到叙州的,可以说他们是带着书本和纸笔过来教化边疆人民的,而不是带着刀兵过来平灭叛乱或平蛮的。
笔者认为杨再思制定的“七字杨”字辈谱:“再正通光昌盛秀”和坚守诚州时提出:“诚心固守”,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杨再思创建“七字杨”字辈谱和以“诚”字来命名他的领地,在杨再思留给世人的寥寥几个字中,最核心的两个字就是“正”和“诚”。正直、诚信是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规范,也是杨再思对杨氏“清白家风”的高度概括(杨再思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崇尚杨氏家风,是“诚徽州”杨氏来自中原的铁证)。杨再思是位好教师,他不仅敦敦教诲边疆地区人民诚信守礼,他还反对分裂,提出忠于唐朝的思想,向边疆人民宣传中华民族的大局观。在杨再思的教育和感染下“诚徽州”地区人民较早接受汉文化,这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华民族融合。杨再思对杨氏后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受先祖的教诲“诚徽州”杨氏后裔的尚学之风盛行,科举高中的子孙很多。到了唐代晚期、五代十国初期,军阀势力割据、混战,严重影响到“飞山”地区安宁,这时文武双全的杨再思才不得已拿起武器,结营飞山以拒马。

四、 对唐朝忠诚,从未附楚

大量史实说明杨再思(杨氏)根本没有附楚。
一般说来,约接近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史料,就越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除非有可靠的史料反证其谬误)。清朝中叶以前的史料、文学作品、杨氏家谱都不支持“杨再思(杨氏)以其地附楚”的说法,可证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杨再思(杨氏)附楚的事件。人们对“杨再思附楚”的误判始于《湖南通志》“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的错误记载。
笔者将有关“飞山蛮”的史料、文学作品按编撰时间排序,以进一步阐述杨再思从未附楚的历史事实:
1、《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吕师周讨伐“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
编撰时间:北宋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记载内容:“辰州蛮酋宋邺,溆州蛮酋潘金盛,恃其所居深险,数扰楚边。至是,邺寇湘乡,金盛寇武冈,楚王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攀藤缘崖入飞山洞袭潘金盛,擒送武冈,斩之。移兵击宋鄴。飞山在今靖州北十五里,比诸山为最高峻,四面绝壁千仞,环山有壕堑,其遗址尚存。”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
分析:
《通鉴》没有关杨承磊、杨再兴、杨再思等的记载。吕师周此次用兵更像现在战争的“斩首行动”,取得袭击并擒获潘金盛的军事目的就移兵他处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不少杨再思后裔在成为当地地方官员。“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的时间在欧阳修、司马光编撰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之前。杨再思后裔当时在西南地区的势力较大,除世袭诚、徽州知州外,还有几十人获得宋朝封赐的朝廷命官职位。欧阳修、司马光不可能不知道“诚徽州”杨氏。尤其是在《通鉴》编撰期间“诚徽州”还发生了杨氏反宋战争:朝廷拟在诚、徽州地区筑城砦欲钳制杨氏,反遭杨氏抗击,迫使朝廷让步割地、废堡砦的事件。“诚徽州”杨氏军事势力足以震慑西南,司马光对杨氏势力的存在更加印象深刻。
赫赫有名“诚徽州”杨氏先祖如果在梁乾化元年(911年)吕师周讨伐潘金盛,甚至整个五代十国时期中有任何附楚行为,新旧《五代史》、《通鉴》绝对不会不记载。“诚徽州”杨氏势力传到了宋朝,而潘金盛、宋鄴、昌师益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势力不复存在。从历史价值看“诚徽州”杨氏归附南楚的事件比擒杀潘金盛,降服宋鄴、昌师益的事件更值得记载。新旧《五代史》、《通鉴》没有记载杨氏活动,很可能是:1、认为杨氏势力盘踞的地方是“方外之国”,到宋初才归附中原朝廷的,在五代十国年代“诚徽州”杨氏没有归附到南楚的疆域中,其活动范围超出了新旧《五代史》、《通鉴》进行历史记载的区域,《通鉴》不记载很正常;2、“诚徽州”杨氏没有与南楚部队发生战争;3、南楚部队在与“诚徽州”杨氏的战争中失利,南楚不做记载。
南楚吕师周的部队在“诚徽州”乃至整个叙州的整体作战,极可能是不成功的。杨芳在《杨氏家谱》中记载的杨氏对南楚屡战屡胜的情况极有可能存在。南楚吕师周讨伐“叙州蛮”、“辰州蛮”的战争失利,让南楚感到颜面尽失,因此南楚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进行记载,直接导致新旧《五代史》对这场战争失载。《资治通鉴》经过对史料挖掘,记载了南楚吕师周伐叙州、辰州的一些战争片段,但由于资料有限,《资治通鉴》找不到“诚徽州”杨氏可能的痛击南楚吕师周部的事件史料,因此对“诚徽州”杨氏在这场战争中的活动没有做记载;
2、陆游、孙国传为“飞山庙”所提对联
对联创作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至嘉定二年(1210年)间)
记载内容“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河山。”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至嘉定二年(1210年)间)
分析:
显然这副对联是陆游褒奖杨再思的佳作,概括了杨再思(杨氏)在文治武功上的建树,讴歌了杨再思在武功上:平息战争,对朝廷、对人民忠心耿耿;在文治上:在“飞山蛮”地区开创天子的教化,宣扬儒家仁义思想的壮举。
这幅对联是对杨再思毕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可以证明在当时杨再思确实被公认为英雄。陆游是倡导抗金,爱民如子好官,他绝对不会给一个卑躬屈膝,出卖人民的人撰写这样的对联,也绝对不会给一个虚构的神写这样的对联;
3、孙国传为“飞山庙”所提对联
对联创作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
记载内容:“扫尽五溪烟忠心耿耿辉庙宇,大化千年患声威赫赫壮河山。”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
分析:
孙传国是南宋淳熙年间的靖州太守,这副对联是他对杨再思平息战火,化解战争忧患的高度评价,声威赫赫壮河山是对胜利者的赞扬,这可以佐证:杨再思从来没有归附南楚。
4、《宋史•蛮夷二•诚徽州》对杨氏居住在诚徽州的记载
编撰时间:元至正三年(1343年)
记载内容:“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前
分析:
杨氏在归附宋朝前,只是号十峒首领,南楚没有授予其官职,如果杨再思(杨氏)附楚,为什么南楚不授予杨再思官职,以便“奖赏”杨再思并达到实现其对“飞山蛮”地区的羁縻统治的目的。可见,杨再思(杨氏)根本不接受南楚的羁縻统治,“飞山蛮”和南楚根本就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的割据势力;
诚徽州,唐溪洞州。的大意是:诚徽州是属于唐朝的溪洞州。如果是南楚马氏的为什么不直接说“诚徽州,马氏之溪洞州”或“诚徽州,楚之溪洞州”呢。
5、《读史方舆纪要• 湖广八》对吕师周讨伐“飞山洞酋”潘金盛和对杨氏城的记载
编撰时间:约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记载内容: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
“ 五代梁开平五年(911), 飞山洞酋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 马殷遣吕师周讨之, 攀藤悬岩, 直抵飞山分军布栅, 全盛大骇, 承磊来战, 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向导, 袭斩金盛, 平其巢穴。”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
“《禹贡》荆州荒裔。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南境地。唐为夷、叙二州地。宋为诚州地地分十洞。五代时,属马氏置诚州。后为土酋杨正崖所据,遂以十洞移徽、诚二州刺史。宋乾德中,授其土酋为蛮夷官。太平兴国中,十洞酋长杨通蕴内附,使其弟杨通宁来贡。以通宁为诚州刺史。”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五代十国到北宋初年
分析:
顾祖禹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家学渊源,穷其毕生之力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经典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对诚州(杨氏城)进行了记载详细记载,而对“杨氏以其地附楚”却没有记载,说明杨氏从未将诚州城(杨氏城)拱手相让给南楚。《读史方舆纪要》对诚州的描述前后似乎有些不一致,有的分卷说诚州是“杨氏所置”, 有的分卷说是“马氏置”。这个不影响我们判断。说明在五代十国初期“马氏”拥有诚州大部分地区,杨氏只拥有诚州城(杨氏城)及其周边部分地区。到了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时期)整个诚、徽州全境已经全部属于杨氏了。
晚清撰写《湖南通志》的史官对《读史方舆纪要》推崇备至,他们在《湖南通志》中除引用《资治通鉴》的内容外,还将《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修改后加入了《通志》中,这本来未尝不可。史官还发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牂牁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为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史官惊呼,这是南楚马氏的领地,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说明降附者中包括杨氏。于是史官判断是赫赫有名的杨再兴也在降附的诸蛮之列,便别出心裁编了“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这句写入《通志》中。所幸《读史方舆纪要》的编撰者顾祖禹是一位负责任的史学家,他接着写了一段话“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顾祖禹将杨正岩单列拿出来,说明杨氏不在降附南楚马氏之列,杨氏称徽、诚二州为十洞(十洞指整个徽、诚二州,后人多望文生义误解为只有十峒寨),到了宋朝初年,杨氏才归附宋朝,徽、诚二州从宋朝起正式开始成为羁縻州。晚清史官“草菅”历史,妄加“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的谬误,后来被晚清知名学者邓显鹤、胡长新及时指出,只是可惜今人视而不见;
渠阳布衣所述以下这段长者的话是误传:笔者解放前在靖城读中学时,曾寄宿于西街远房姑母家,常听有人议论杨再思。问姑母杨再思为何许人,姑母说,杨再思是马王打飞山寨时,下山招安的。可见杨再思招安之说,民间早已流传 。”值得注意的《读史方舆纪要》是杨再思(杨氏)所建造的诚州城所处的位置是一片河滩湿地“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杨再思(杨氏)所据守的诚州(杨氏城)是建在河滩地上,那里根本不是在山上。可见“杨再思下山接受南楚招安”的说法不是编造就是误传。
《读史方舆纪要》中“潘金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可见杨承磊是潘金盛的“党羽”(部将),杨氏城与飞山峒,一东一西相距少说二、三十公里,显然潘金盛和杨再思是两个分别据守不同地区的酋长。潘金盛和杨再思分属两个不同部落。
尽管潘氏、杨氏两家关系应该不错,但潘金盛绝对不会用杨再思(非本部落的酋长)的族人当自己的兵马统领,潘金盛也担心杨承磊和杨再思联合起来吃掉自己啊。杨承磊和杨再思虽说都是“飞山蛮”,但却分别属于不同的“飞山蛮”部落(不同部落的人或许还不能互相称族人吧)。可见杨承磊和杨再思的关系疏远,甚至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人们将杨承磊和杨再思硬扯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6、邓显鹤、胡长新撰文,肯定杨芳《杨氏家谱》对杨再思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否定晚清对杨再思历史的失实记载。
编撰时间: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记载内容:“据此《家谱可破《宋史》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邓显鹤);“是虽私家谱碟, 然果勇侯当代大人, 谈书博恰, 能文章, 其言当可信”(胡长新)。
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杨再思在世期间(唐末、五代十国时期)
分析:廖耀南先生称:“明知其伪者, 也只好随声附和如湖南新化人邓显鹤撰文为之捧杨”;“名重当时的胡长新氏, 也只好屈从。”邓显鹤:道光、咸丰年间担任宁乡训导,晚年先后主讲常德朗江书院、宝庆濂溪书院;胡长新:道光年间的进士,晚年主讲于黎平书院。邓显鹤、胡长新是晚清的教育家。邓显鹤、胡长新或许是杨芳的朋友、学生,或许彼此根本不认识。邓显鹤、胡长新军师主动辞官,从事教育事业的,在官场上没有向权势屈服,又怎么会屈服于杨芳。在杨芳逝世(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36年后(光绪五年1879年), 胡长新为杨再思题写《墓表》肯定杨芳对杨再思记载的真实性,他绝对没有屈从任何压力,难到杨芳在逝世36年后还能给胡长新施加什么压力不成?。
邓显鹤、胡长新是晚清教育家,学问家,他们是对学生,对后世负责人的人。邓显鹤、胡长新看到了当时湖南史官在编修《湖南通志》是对杨再思的历史的记载不实,于是站出来指正:“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之谬”。邓显鹤、胡长新这些高义的做法,究竟是顶住官修《湖南通志》的压力,还是屈从于已经去世多年的杨芳的压力呢?光绪五年1879年正是《湖南通志》定稿开雕之时,胡长新无法改变《湖南通志》中“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地附楚”的失实记载,只好通过撰写杨再思墓表方式告诉后人,杨再思真实的历史是什么。
一代名士、一代教育家邓显鹤、胡长新对杨再思真实历史的评说,在后世那些号称大家的历史学者们眼前如浮云般飘过,大家们竟视若无睹,无理抨击邓显鹤、胡长新屈从权贵,试想邓显鹤、胡长新看到历史真相被今人越搅越混,他们在九泉之下如何能安息。
总结杨再思(杨氏)没有附楚的理据如下:
(1)“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是清朝史官妄加的不实之词,《资治通鉴》无记载,连记载有杨承磊事迹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无记载,完全不足信 ;
(2)杨承磊与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的关系疏远或根本不存在亲属关系。“杨承磊”、“杨再思”虽然是“飞山蛮”族人,但不同一个部落。即便“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地附楚”存在,那么这位“再兴”和“杨再思”的关系也只能是不同部落的“飞山蛮”族人,与杨再思关系疏远或根本没有亲属关系;
(3)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中没有杨再兴此人。在宋朝“七字杨”子孙叫杨再兴的不少,如果在五代十国存在杨再兴附楚事件,那么“七字杨”子孙,尤其史料记载的杨再思嫡亲子孙,怎么不避赫赫有名的“以其地附属楚”的先祖杨再兴的名讳,只能说明五代十国“七字杨”再字辈先祖中没有杨再兴此人;
(4)诚州(杨氏城)从未被南楚占领,“七字杨”再字辈先祖誓言“诚心固守”诚州,又怎么轻易以其地附楚,将诚州拱手相让给南楚;
(5)诚徽州,唐溪洞州。的大意是:诚徽州是属于唐朝的溪洞州。如果是南楚马氏的《宋史》为什么不直接说“诚徽州,马氏之溪洞州”或“诚徽州,楚之溪洞州”呢;
(6)陆游不可能为一个归附南楚的人题写对联,陆游的对联只给杨再思这样的能平息烽火的英雄题写;
(7)在军事上,南楚根本不具备占据诚州城的军事实力(在下文将展开阐述);
(8)杨氏从来没有接受南楚的羁縻统治,不管“号十峒首领、五溪长、自署为徽诚二州刺史”这些历史上对杨再思的称谓,是杨再思自称的还是百姓拥戴的,但有这些称谓、这些官职绝都不是南楚给的。
有杨氏族谱记述杨再思受楚王马希范之封为“江淮湖广都钤辖使”迁“左仆射尚书”,是不符合史实的。宋徽宗崇宁间才开始在州刺史之下设置“钤辖”,五代时期官员不可能得到宋朝的官职;“左仆射尚书”的描述有误,尚书可能是误加上去的,正确的表述应为“左仆射”,但不管如何仆射、尚书都是中央级的官员,藩王设置仆射、尚书这样的官职是逾制的。楚王马希范只是个藩王,当时只设置了些学士的官职。杨再思“左仆射”的官职是后唐封赏的(待考),他没有接受过南楚任何官职,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杨氏割据一方,假使杨氏真“以其地附楚”,南楚没有不授杨氏高官厚禄的道理;
(9)在南楚统治者眼中杨氏的诚徽州是一个“方外之国”,南楚马氏和诚州杨氏在五代十国初年的关系是一种睦邻关系,南楚没有占领诚州(杨氏城)或对其实施羁縻统治的必要和意图(在下文将展开阐述);
(10)维基百科《五代十国地图》(后唐(923-937年))中,南楚疆域不包括诚州。南楚的军队分别击败彭士愁、宋鄴、潘金盛,招降昌师益,通过军事占领的手段取得的溪州(今湖南龙山)、辰州(今湖南沅陵县)和巫(叙)州部分地区(今湖南芷江县东南),这三个地区一线以西(包括诚徽州),没有马楚军事占领的记载。维基百科《五代十国地图》所绘南楚疆域与上述描述一致,南楚西边界在巫(叙)州以南呈向东凹进去的弧线,南楚疆域未标出诚徽州,可见南楚从未占领弧线以西的诚徽州地区。诚徽州地区根本不属于南楚疆域。一些描述后周时期五代十国对峙形势的地图,向东凹进去的弧线更加深入了,弧线东端已经很靠近潭州(今长沙),说明“诚徽州”在后周时期呈扩张态势;
(11)宋朝初年的两位开国皇帝其疆域意识极强。只要是五代十国疆域内的土地宋朝都竭力收复,军事力量也较强盛,在“诚徽州”杨氏内附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前,宋朝与辽国的几次收复失地战役都是胜多负少。虽然诚徽州所具有的军事实力足可抵御地方割据实力及宋朝地方部队有余,但挟平灭十国之威的宋朝如果有心平派出宿将及精锐部队收复“诚徽州”,平灭“诚徽州”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宋朝开国近二十年都没有向“诚徽州”用兵,原因是“诚徽州”是个“方外之国”,不在南楚的疆域之内。 “诚徽州”杨氏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首次来宋朝主动内附,宋太祖当时并没有在“诚徽州”设置地方政权,估计宋太宗误以为这个方外之国只是想来寻求保护而已,翌年“诚徽州”杨氏再次向宋朝诚恳地表达渴望融入大宋时,宋朝才开始在“诚徽州”设立地方政权,对其实行统治。
(12)清末湖南著名学者邓显鹤、胡长新等认为“杨承磊族人以地附楚”是谬误。
综上所述,可以雄辩的证实:《湖南通志中》“杨承磊族人再兴以其地附楚”之说,完全是晚清史官们炮制出来的毫无根据的、失实的、荒谬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历史记载。

作者:杨志远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0-02 04:05:11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