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纪念论坛 该吧是一个特殊吧,只有管理员授权的用户才可以编辑此吧!

03-24

42924次

0人

2个

2029个

62人


[主楼] 【各地丧葬习俗 ·广东】

undefined


潮汕地区:

葬礼习俗
老人将逝,子孙要用一束清香浸入水钵中,用新面布为死者洗脸,剃头,并给老人换上寿衣。男穿双数长衣,女穿单数衣裙,都穿黑鞋白袜,换好寿衣,还要把老人从床上扶下地,有些地方在地上用稻草铺成床供老人睡,传说这样死者才不会在阴间带上眠床枷。身上要盖天地被,即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临死时,儿媳应为老人奉香礼神,并在老人脚下摆一盏豆油灯,俗称“脚尾灯”,给老人阴间照路。灯旁置饭一碗,俗称“冥饭”。另外要烧些冥镪,供老人阴间或上天堂时一路作费用。老人一死,儿孙就要穿麻衣,亡父露左臂,亡母露右臂。
做功德
请僧人诵经超度亡魂,俗称“做功德”。做功德时,孝子一切行为都听僧人指挥。先在灵堂上挂起大士画像、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图等。僧人先诵灵前经,继做“四出连”,若死者是男性,则只做“挨塔”和“过桥”,若死者是女性,则“挨莲池”、“过桥”、“礼血盆”、“散花”四个节目要做全。孝子孝女往往要大把施舍,为死者超度顶礼,散财买路。“挨塔”或“挨莲池”时,先将纸塔吊在厅中,由和尚诵经,遍请诸仙,然后执起引路幡,领着孝子绕塔或绕池而走。“过桥”则以椿椅摆开当桥,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炉跟随过。“四出连”均有“请仙曲”、“引魂曲”等歌谣。
做完四出连,便请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厅中置一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围住,和尚执引魂幡放于席中,边摇铃边诵经,孝子则跪拜于地。然后烧冥衣,办粿品祭拜,烧库钱用具,给死者到阴司使用,俗称“追荐”。至此,做功德就算结束。连做几十天功德的也有。因此潮汕俗语说:“多钱多功德,少钱照快节。”
传说潮汕人做功德始于元代,因蒙古兵大肆屠杀汉人,汉人子孙为了纪念被杀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兰会目莲祭母的故事形式,聚众念经,祈望为死者消除孽障,使之可往西方乐土。后世演化,成为民间做功德习俗。但做功德所耗资财不菲,多数贫家还是没有这一程序。
出柩
出柩”又称“出殡”、“送葬”。死者的棺柩要出发安葬时,柩前须一人持火把引路,一路上散发银纸。孝子孝孙等穿孝服,背负神主。手持写有“千子万孙”的白色小灯笼一对(长子两对)随于柩后。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桥头,孝女、孝媳、亲戚等与死者叩首拜别,脱去孝服另择回路。棺材由孝子孝孙护送到墓地。扛棺枢时,若觉得棺柩十分沉重,就是死者恋家不行,扛者可用槌击棺,大喝一声: “走!”死鬼即行,棺柩的重量就会减轻。
安葬棺柩的时候,做子孙的万不可带雨伞或竹笠到山上去。墓穴由风水先生事先择定。20世纪30年代前,常有因择不到满意的墓地而停棺数十年者。棺柩往往暂寄在庵寺内。
成服
死者去世第五天,便要进行“成服赐杖”。先按子孙人数备麻衣孝杖若干,孝杖每枝长一尺六寸(约53厘米)。父死用竹做杖,母死用榕做杖,杖头扎以冥镪麻布,长孙则扎红纸或白布。服也有别,视辈分而定穿麻、穿白或穿青等。成服时,摆酒席于中庭,祷告天地,然后由族中长老用朱笔在麻衣孝帽孝杖上点号颁赐,长老还要一边“做四句”,如:“赐你杖,子孙康健;赐你服,永食俸禄……”是晚还要设宴请亲朋入席,名叫“食成服”。
邻里亲朋,除致函吊唁志哀外,还有送冥纸(纸仪)、挽联、挽轴的,也有送银子的,称“楮仪”或“楮银”。第六天,客人登堂吊祭,孝子要陪灵致谢。灵前要摆纸糊的“企厅图”,男死用男仆,女死用女婢。
传统风俗孝子在父母死后百天内,不可出门,如遇不得已的事故时,头上须戴笠子,身上须穿麻衣,因为孝子是不可见天日的。

海陆丰地区:

家里长辈逝世,自然悲痛欲绝,为之哀悼。至于哀悼死者的礼仪,不同信仰有不同方式的礼仪。
海陆丰一带信奉“佛”教(信“神”者),首先发出讣告(谷称“行报”)。死都遗体在家里停放三辰(从断气那天算起),第三天才出殡,叫“三辰出殡”。此三天内,子孙及家属人等日夜要在死者旁边守着,叫“守灵”。主办丧事则由亲属或亲信操持。
“行报”有一定的规矩,一般行报人不可进入亲戚家中,叫家主人出门口看“报单”,看毕将报单烧掉,手续完毕行报者方可进屋。此时,主人煮一对鸡蛋给行报人食,同时取红包(多少不计)并几索白线交给行报人,谓之“利是”。“行报”人绝不可住于被行报人家中,远者,只能租住旅店。
“奔丧”,也叫吊唁。奔丧者须在出殡当天上午赶到并带上香、纸烛宝,“冥旌”或“冥轴”之类奠礼。然后为死者烧几柱香以告亡灵。
“出殡”。三辰出殡,一般都用土葬,将死者用棺材装好,由“房长”把铜锣交给“外家,让外家开锣,外家接过后用槌在锣边轻敲一下后交给执”官锣“者。随着一声声沉闷的锣声,灵柩由“八仙”托出门外禾坪停放好,举好祭奠仪式。
出殡前,有一个接“外家”的仪式:死者子孙在“外家”未来之前等候在路口,当“外家”到来,立即齐齐跪伏在地,“外家”将其一一扶起。“灵堂”门口,置有一围的“香案”,案上放三个碗、一壹酒。“外家”来到案前,把桌围一角摄于案上(死者是男,则摄左角,如是女则摄右角)。此后,“房长”把酒,“外家”接过后,第一碗向无而酒,谓之一碗敬天;第二碗洒向地,谓之二碗敬地;三碗洒于香安前,谓之三碗敬“亡灵”。
祭奠仪式上有祭棺、拜四方天地、授“孝棍”、授“孝服”、戴“孝帽”,及“钉棺”等。棺木上山时,子孙及至亲人等穿麻衣孝服,其它亲朋则手戴黑纱,送葬人个个有白帕一条。送葬队伍前由亲属中挑两名妇女各执一条稻草编成的火把在最前走,谓之“打火把”(此两人走在前头不可回头看),随后是“擎轴”“擎花圈”的人紧跟。他们把火把、花圈送到坟地即绕道而回,不能与后面的送葬队伍相撞。否则,视之不吉。
是夜,大禾坪或大厅内,为死者“做功德”(谷称做官灯),通宵达旦,孝子孝孙必须相伴到天明。有钱人家请来和尚做七天七夜功德(出称做斋)。此后,每逢七日祭拜一次,叫做“七”,共有七次,最后一次为“完七”,丧事至此才算结束。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殡葬仪式已越来越简单,越节俭了,有一已经实行火葬,繁冗的做“功德”,改为放电影等。

潮州佛家:

潮州的庵寺,上至方丈、法师,下至一般的男女僧尼,以及没有出家的男女居士,人死之后,师父、师兄、师弟,只要是守侯在他身边的人,不能呼叫死者的名字,不能低声啜泣,更不能号啕痛哭,只能热闹感死者安安静静无牵无挂而去。据说他的灵魂在躯壳停止动弹之后,就要回到极乐世界,亲人的痛哭会使他听了于心不忍,不愿离去,或是半途复归而到不了那片乐土。
他们的葬礼更是奇特:
坐轿“升天”
尼姑庵的尼姑弥留之际,便把她抬到厅堂的一张太师椅上,让她坐在上面。一边念经,以便替她把手掌分别安放在膝盖上,双脚也让其自然分开垂下,成正襟危坐的样子。停止呼吸一对时(24小时)后举行火葬。先是按端坐的模样抬进预先准备的一只轿子里,轿子的顶棚四角微微翘起,四周垂下剪有图案的纸穗花。出殡时,轿子由四人抬着,后面送葬的男女僧人手执法器,一面敲击一面诵经,一直来到佛家的墓场---普同塔。
轿子停下后,用劈柴在轿子四周砌起一个柴塔,接着点火火化。主事者为了旺火还不时向火里撒些盐,直到遗体被化为灰烬,最后把骨灰盛进一只坛子,封好坛口,安放进专门供置僧人舍利(骨灰)的普同塔里。
游“梭垛”
一般出家人死后,都举行上述葬礼,但较有名望的僧人则兴行一种更为奇特的葬礼。
僧人弥留之际,周围的师、徒就要开始诵经,身体冰凉到哪一部位,就要诵哪一种经。人们通常为了避免尸体僵硬,人死即更换寿衣,但僧人气息断绝之后,即不立时更换寿衣,也不立时收殓,而是忙于诵经做佛事,对时之后方更衣入棺。据说由于不能诵经,尸体虽隔了整整一天,还上柔软如初。
尸体连棺木火化之后,使徒们便用面粉、净水和着骨灰拌匀,揉成面团。倘若碰到还没完全火化的骨头,还必须用石臼小心捣碎。这时每个参加火化仪式的人,都要亲手把面团搓成丸子,放进洁净的瓷盘上。接着由僧人把它捧到韩江边,坐上三只连成一体的小木船,划至江心,主事的僧人便将丸子分成七颗一组,慢慢抛下江里,喂给满江饥饿的鱼虾果腹。据说碰上鱼多的季节,还能看到水中的利于聚集船头跃起争食。
鲜花伴魂归海去
没有出家的持素僧人称作居士,有的居士的葬礼则又是一番情形。
尸体火化之后,便将他的骨灰用黄纸包成长方形的纸包,中间绕上黄缎子,盛进一只竹制的盘子里,由他的亲属双手捧着,送到死者临终吩咐的江河或他生前喜欢的江河岸边。
送葬的亲人和生前友好每人各备一朵鲜花在江边迎接。当盛骨灰的盘子从他身边经过时,便轻轻把鲜花放到盘子上,让鲜花覆盖骨灰纸包,堆满盘子。大家一齐向骨灰三鞠躬。
先别后,便把盛满鲜花的骨灰盘子放到江面上,让江水盛载着死者的灵魂和亲人的哀思顺水流去。

作者:纪念论坛小编   回复:0   发表时间:2013-11-01 17:16:00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