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2818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在山川秀美,梨果飘香的山西原平(原崞县)梨乡同川上社村,矗立着一座明清风格的石券门楼,门楼上“晋贤故里”四个砖雕大字依稀可辩,是便是中华郝氏主流支派“晒书堂”堂主,东晋名士郝隆的故里。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伏羲氏的弟名骨,一说名省。骨的子孙在殷帝乙时有人名子期,被殷王封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和子孙在郝乡定居,其子孙以封地得姓郝。”据《上社郝氏家族史》中叙,其家族源于山西太原郝乡(今郝庄),为太原郝氏的嫡派分支。相传汉代郝夔(其孙为郝廉,字子康,被众多太原郝氏后裔尊奉为始祖)出任中郎将时,携家眷及族人驻守边关,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古崞县(今原平)一带,遂后以驻地为籍,世居郝家寨(今上社村前身)。祖上相传郝隆为郝夔的十五世裔孙。故现山西原平(原崞县)梨乡同川上社村是其故里,也是中华郝氏主流支派“晒书堂”的祖庭所在。

据传郝隆生于西晋惠帝初(约公元291年),卒于东晋海西公末(约公元368年),终享古稀之寿。

明永乐版《太原府志•人物篇》载:“郝隆,字佐治,处士,崞县人。少博学,无书不读。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服,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与族人世福同爨。诏复其家,名重一时。”

乾隆二十一年修《崞县志》卷三,乡贤篇中载“晋公隆,辟为南蛮参军,杞乡贤有传,晋处士郝隆墓在县东一百里上社村”。

光绪壬午年续修《崞县志》陵墓篇曰,晋南蛮校尉参军郝隆墓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铜川上社村。

上社村隆公祠现存的清同治八年碑载:“先生讳隆,字佐治,东晋名士也。尝为征西官属卒,未得志。余考当时王、谢诸公皆温所辟,其后裔皆至卿相,为一代名臣。而公终生不遇未表,见士固有幸有不幸欤!《世说》载公轶事风流,旷达想见,其为人而佳话千秋,儿童尽悉。则亦足以不朽矣,又何必得志一时后为荣哉……”

郝隆一生嗜书如痴,学富五车,名扬东西两晋,《世说新语》里就记有其三则故事,故里上社村曾建有“晒书堂”。

郝隆先后生活于晋朝南北两地,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汉政权南迁,建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郝隆率部分族人南下避乱。.他前半生在北方,后半生在南方,是江南郝氏“晒书堂”的开派之祖。因而,其后裔也分为两大支流,一支在山西晋北同川原籍,一支在江南安陆一带。南方安陆支族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唐朝宰相郝处俊。北方同川支族中,也有众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同川赵村现存的唐长寿三年(公元694年)《为金轮圣神皇帝修故伽蓝之碑》中,就刊刻有11位郝姓功德主的姓名和官职。他们是:上柱国郝永师、郝仁楷、郝仁惠,为正二品勋官;上轻车都尉郝仕哲,为正四品勋官;轻车都尉郝士廓,为从四品勋官;上骑都尉郝仁喜,为正五品勋官;代州北楼屯官骑都尉郝泰静,为从五品勋官;骑都尉振师郝开云,为从五品勋官;果毅郝正路,为正七品武职;清凉府队正郝玄明,为正九品武职;五台县录事郝石生,为文职县吏。另外,崞县旧志将晋将军郝胜、金河东北路转运使郝俣均为郝隆后裔。同时刊载于志书中的还有金进士郝居简(为郝俣子),明嘉靖壬午科(公元1522年)举人、知州郝璋,嘉靖庚午科(公元1570年)举人、通判郝桂芳,清康熙丙子科(1696)举人、大同教谕郝操,乾隆戊午科(公元1738年)武举人、鸡鸣驿把总郝廷选,嘉庆甲子科(公元1804年)举人、曲沃教谕郝鹏翔,同治丁卯科(公元1867年)武举人郝鹰扬。以及明朝以岁贡生出任训导的郝大本、郝应熙,明岁贡生郝应荧、郝瓒、郝玳和清岁贡生郝生锐等。

据了解,上社村的明朝以前的郝氏谱牒早已失传,清乾隆年间在重新整理族谱时,查上社村郝氏除大部为历代世居外,也有部分是认祖归宗后陆续迁入的郝氏后裔,新旧郝氏皆认同是太原郝乡(郝庄)支族,并一同供奉郝隆为其先始祖。故清乾隆年重修族谱时,便一并汇编入族谱。现如今人们已无法分清新老族人了。同川郝氏的定居历史距今已有2100多年,西汉至西晋末为15世,东晋至元末45世,明朝至今26世。同川郝氏以郝隆为先始祖启,至今已有71世。随着族群的不段扩大,氏族分支势在必行,现在同川地区有共同血脉,供奉共同祖先,同为”晒书堂”后裔的郝氏,主要分布在原平同川上社、南河底、南旺、观里、东山底等五村,人口共计约6500余众。

上社村除留有“晋贤故里”石券门楼和郝隆衣冠冢外,还于清同治八年在郝家祠堂旁修建了”隆公祠”,祠门两旁曾置有木刻楹联:“为布衣有光东晋,作参军大振南蛮”。之外,上社村还有春秋战国时的古城遗址和古战场跌马沟,以及汉代文化遗址与郝家寨旧迹、金代书斋此君轩、元代壁画墓、明代岱山庙、清代古戏台等文物古迹。遍布上社村大街上的多处古代闳楼,更是这里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尽管如此,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曾经悬挂在同川南河底郝氏宗祠里的那副楹联:“赋娵鱼辨小草讽谢调桓名士清谈倾江左,生典午官参军晒书坦腹故乡遗址在沱东”。[楹联中, 典午为隐语。典的意思为掌管,司的意思也是掌管。午,按十二生肖午即马。所以,典午暗指司马。因为晋朝为司马氏王朝,所以,典午也指晋朝。]

楹联短短的34个字,精辟地概括了郝隆的生平事迹,山西五台举人刘升瑛不愧为一支神来之笔!


作者:郝运江   回复:10   发表时间:2014-02-05 19:33:2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太原分流與東遷
兩晉隋唐時期郝姓的變遷軌跡
郝姓的郡望與分佈
郡望是中華民族宗族主義文化的特有產物,向來受到各家各姓的高度重視。在過去,郡望是門第等級和宗法制度的一大標誌。今時又成為國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一大依據和線索。而通過郝姓郡望在歷史上的變化與分佈,又可窺知自漢魏到宋明近千年間郝氏族姓的發展大趨勢與變遷軌跡。
歷代郝氏郡望概覽
各宗各派郝氏,都以太原為唯一郡望,而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其實並不止這些。郡望最初是門閥制度的產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興起于漢魏之世,郝氏的郡望也產生於這個時候。漢魏門閥制度剛興起時,郝姓的郡望有兩三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在《郝氏族譜圖序》中說;‘唐之太原,暨上穀、右扶風、丹陽、汲郡、清河、廣陽、上党、安陸、江都十郡,各有郝氏’。其實,這十個郡望,並非唐代郝姓的真實郡望,而應是魏晉時代郝姓的舊有郡望,如;唐朝並無右扶風,右扶風只在西漢太初元年從右內史半部設置過,至三國魏時去右字為扶風郡,安陸郡也是南朝宋孝建元年從江夏郡析出設置,至隋開皇初便已廢除,江都郡也是只有隋朝時才有的。
這十個郡望,太原在山西省太原縣西南晉源村,即郝子康之族裔所在;上穀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南,為西漢時眾利侯郝賢之後;右扶風郡在陝西省西安縣西北,為唐時安達都王郝廷玉之族裔所在;丹陽郡在安徽省宣城,即東漢初時郝守江的子孫後裔所在;清河郡在河北省清河縣東南,為漢初時人郝澹之裔族所在;上黨郡在山西省長治縣北,為先秦上卿郝晏之後裔族所在;汲郡在河南省汲縣西南,為東晉時南蠻參軍郝隆之裔族所在;安陸郡在湖北省安陸縣,為南朝梁時郝逥之裔族所在;江都郡在江蘇省揚州即唐時曾改南兗州,為太原郝氏分支郝江族裔所在。
隋唐時期,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門閥制度的變化,郝姓的郡望也有增減。唐皇朝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這在郝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敦煌石室遺書《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所記郝氏郡望有四個;安州安陸郡,郝姓為六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五大姓之一;恒州真定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九大姓之首。
據鄧銘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引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編撰成的《貞觀氏族誌》郝氏郡望有五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一;安州安陸郡,郝氏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八大姓之首;襄州襄陽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中又有一部成書于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該書所記唐代中期至晚期的郝氏郡望也有二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氏為四大姓之一。又見於敦煌石室遺書中的姓氏殘卷書中也有郝姓郡望二個;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
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是近人羅振玉等輯錄,共十三種,是所收均系敦煌鳴沙山石室裏發現的唐朝文人手寫的古籍,或是不同傳本,或是久佚之書,此每書錄文排印,附有輯者或將斧的考證和校記。
在唐朝時代的姓氏學著作中,最著名的當推林寶等編著【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輯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鄧銘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還轉錄了【元和姓纂】的三個郝姓郡望;上穀郡、清河郡、江都郡、且說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實應是六朝舊望。
北宋初年,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了,晚唐五代時期部分郡望,郝姓則有三個;登州東牟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首。
宋朝的版本【廣韻】載郝氏郡望只有一個;‘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廣泛流傳於中國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為‘太原郡’。
在上面的郝氏郡望名稱中,六朝的南朔州汾西郡,實即唐代的浩州,汾州汾西郡。隋初的吳州江都郡,也即【姓纂】中的‘揚州廣陵郡’;在江蘇省江都、揚州一帶,而【古今姓氏書辨證】中所列的‘虢州安陸郡’應為‘安州安陸郡’之誤,‘雍州襄陽郡’則為‘襄州襄陽郡’之誤。
這樣,總計自魏晉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為十七個;太原郡、上穀郡、常山郡、河東郡、上黨郡、清河郡、東牟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陽郡,京兆郡、安陸郡、襄陽郡、蜀郡、穎川郡、鄜城郡。
但是,明代大學者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卻說;‘郝氏之望非止太原而己,若清河郡,若棗強、京兆,若石邑、新田、上谷、江都、丹陽、安陸,如此至類,多至四十余房’。似乎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多達四十餘個。其實,這些只是郝姓的堂號,而非郡望,因為如;石邑、新田,在歷史上就從無此郡。所以在【氏族篇】中,便將上述類似地名均列為郝姓堂號。
總印象;由盛轉衰
從郝姓郡望的排列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透過歷史上郝姓郡望的增減變化,足見漢晉唐時期郝姓發展由盛而衰的總體印象和大趨勢。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郡望達十個之多,在這個早期郝姓郡望中,上谷郡郝氏,太原郡郝氏是西漢舊族,而右扶風、清河、廣陽、汲郡、常山、上党六郡郝氏,興起于漢魏之世,只有丹陽、江都兩個郡望才是南北朝時才興起的,安陸一郡是隋唐時期才興起,而京兆郡應是三國魏時將扶風郡析置京兆郡的。
整個唐皇朝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在這時期都成直線上升。可郝姓郡望總數反而由漢魏六朝時期的十個下降到六個,而這六個郡望中,也只有太原、清河兩個郡望是舊有的。因此,由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郝氏族姓總的發展趨勢是由盛而衰。漢魏時期,郝姓英才輩出,封侯掛印,出將入相者史不絕書。而在中國歷史上的隋唐盛時,郝姓的發展卻反而進入低潮,處於一種滯緩發展狀態,產生兩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唐時宰相襟期,引義傳經郝處俊和安達都郡王郝廷玉。
經過南北朝的社會大分裂大動盪後,郝姓原有的十個郡郝氏望族,到隋唐時己大部分衰落。所以在【貞觀氏族志】和【貞觀八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右扶風、清河、汲郡、上黨、常山、江都等七個郡望下都不再有郝氏的名,如【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郡七大姓,郝姓就不在其列,並州太原郡在唐初雖仍被當作郝氏的郡望,但其實是名存實亡,當時再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名見正史的人物。唐初郝姓的這種不景氣現象,在整個唐代都沒有什麼改善。因此在唐代中晚期之交的德宗朝【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宋初的【太平寰宇記】中,郝姓的郡望一直沒有增加,甚至反而呈下降的趨勢。大概因為唐末湖北省安陸縣郝氏由曾復興,並出了郝肸、郝拯、郝溥等著名的人物,所以宋初樂史在撰【太平寰宇記】中,才又將郝氏列入安州安陸郡的六大姓之首,恢復郝姓的安陸郡望。
但是,在由盛而衰的大趨勢或在漢魏郝氏舊族日趨沒落的同時,仍有一些新的郝氏宗族相繼崛起於這個歷史段落中,如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新興起了丹陽和江都兩郡支郝氏望族大姓,到唐初,原有漢魏郝氏舊族除太原外餘者皆消失,北朝時新興的江都郝氏也只是曇花一現,至唐初便告沒落,而丹陽郝氏則繼續維持到唐代前期,唐代中期一度中衰後,至唐末五代又複振興。而唐代又新興了安陸、京兆、東牟、襄陽、許州穎川四支郝氏大宗族,且整個唐代都很興起,其中特別是安陸郡郝氏,後來更成為唐宋以後郝姓的主要宗派安陸郝氏。
從郡望的增減中,就從在華中、華北、華東、中原郝氏衰落的同時,華中的湖江地區的郝氏卻異軍崛起,比如;華東蘇皖地區的郝氏又異軍崛起,如;在南北朝新興的兩個郡望中,東西兩方各占一個,丹陽在華東蘇省,安陸在華中鄂省。在唐初新興的京兆、東牟、襄陽、穎川,東牟在山東省半島,中原三省即陝西的京兆,湖北的襄陽、河南的穎川,而在唐初消失的七個郡望中,無一在華東,全是在華中、華北、中原,在唐代存在的六個郡望中,華東占二個;萊州東牟郡、潤州丹陽郡,華中占二個即安州安陸郡、襄州襄陽郡,中原也兩個即雍州京兆郡、並州太原郡,但太原郡也是名存實亡。因此,兩晉至隋唐,郝姓發展的總格局是華北、華中同步昌盛。到宋代以後,郝姓郡望又只剩下一個,即太原郡。那是因為宋皇朝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被強化。郡望的等級門閥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一個姓氏已無須多個郡望,作本姓的發源地,而郝姓歷史上以太原郝氏最為著名,又興起出現較早,且長期被當作郝姓的郡望之一。所以,自宋元皇朝以後,各派各宗郝氏子孫便放棄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作為郝氏的統一郡望。
從太原到安陸
古老悠久的郝姓歷史長河,經過輝煌燦爛的漢魏階段之後,再流淌到六朝隋唐時期,便開始主宗分流,分衍成兩大支;一支先由新田北遷至太原,然後再折而向東,于西漢武帝初年再遷居到石邑至上穀,或西晉時再遷居潤州丹陽,再折而向西,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時再遷居安州安陸郡,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安陸郝氏;另一支先由太原西遷至雍州扶風,于東漢初之時再遷居到陝西京兆尹地區,形成了歷史上另一大郝氏宗族;京兆郝氏。
太原到丹陽
太原郝氏主宗自始祖郝廉之後,傳至第九世時,有郝隆者,自太原南遷至丹陽郡小丹陽村鎮,另拓基業。
據光緒已未慶源堂【郝氏家譜】和【當塗郝氏宗譜】記載;郝隆是西漢郝爽的直系後代,出自郝爽的長子郝守亮一支。譜稱;郝守亮,字子廉,娶妻尚氏生一子;遠。郝遠娶妻封氏生一子;長文。郝長文娶妣嚴氏生二子;象麟、象期。郝象麟娶妻楊氏生三子;康、序、壯。郝康娶妻姚氏生二子;隆、陞。從郝守亮到郝康,均衰微不著,直致郝隆,才是重振聲威。
丹陽始祖郝隆,作為長子,郝隆自幼即以重振家族為已任,而當時的時代為他提供了機會。西元三世紀末,五胡亂華,中原蕩版。晉室南遷,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隨著東晉政權的南下而紛紛東南遷徙至蘇皖地區一帶,作為太原分支的丹陽郝氏,也就是在這種民族大遷徙,社會大動盪的背景下重新崛起並東南遷至丹陽的。
東晉建立之年,郝隆官居任潤州丹陽郡太守,家室隨遷丹陽,初居於丹陽郡城官邸,並築姑孰城,是南洲的當塗縣地長江要津,為京師建康西南門戶。後來,郝隆在丹陽郡上去世,葬於該郡當塗縣東北六十裏的丹陽集鎮小丹陽,郝隆的子孫,為守祀他的墓廬,便將家族遷居於此,後來郝氏家族發展壯大。
譜載;郝隆娶妻單于氏生三子;長子郝江,仍居小丹陽;次子郝原,又遷居蔣州句容;三子郝太。據追源堂【當塗郝氏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郝江,他為守父墓而遷家小丹陽。丹陽郝氏,即因他的孝心而產生,如果不是他的孝道,便沒有後世的丹陽郝氏。因此,郝氏族裔為紀念他的開派之恩,尊稱他為‘孝子公’郝江。
郝江去世後,葬在小丹陽他父親的墓旁。郝江娶妻黃氏生三子;松、棖、林。此後相傳至郝迴。郝迴為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派遣郝迴任江夏郡太守,他將家族自丹陽遷至安陸開拓新的基業。
據當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丹陽郝氏大宗,和從丹陽析出的分支家族,其後裔繁衍極快,人口備極興旺,子孫散佈于東南長江南北各地,構成今日長江南北各省郝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丹陽到廬江六安
東晉初年,丹陽始遷祖郝隆的第三子郝太又徙居廬州廬江郡六安縣開基,後裔形成太原郝氏的最大分支;六安郝氏。郝氏之稱六安,是以縣名稱,非以郡名稱。六安郝氏即唐初郝氏六大郡望之一的升州丹陽郡郝氏分支,六安郡在東漢時併入廬江郡,故在郝氏在宋代以後即稱六安郝氏。六安古稱皋城,是夏朝皋陶封地,漢為六安國,至唐時該盛唐縣,宋時複稱六安縣,在此以前,盛唐只不過是廬州廬江郡的一個古縣名,故郝氏不稱盛唐而稱六安。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是郝廉的第十代孫。明皇朝時人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說;‘隋開皇間有自太原遷廬江之六安者其諱曰太’。以後許多郝氏族譜都從其說。其實,郝太不是隋朝人,而是東晉時人,他所遷之地實為廬州即廬江郡的六安。據慶源堂譜記載;郝太,字恵甫,初官青州,後升為金陵按察。當時的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郝太的才幹,遂將自己的甥女嫁與郝太。後來金陵一帶戰禍連綿,兵荒馬亂,郝太偕妻到妻家六安隱居,後來去世,也葬在六安縣城東四十裏棗樹林中,子孫敷衍興旺,形成東南大族六安郝氏,郝太被尊為始祖,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
譜稱;郝太妻汪氏生了兩個優秀的兒子;郝松壽、郝椿壽,兄弟二人都高中進士,官居要職,大大地光大了六安郝氏家族的門楣。其中次子郝椿壽,官任民部侍郎,他娶妻吳氏生三子,又皆能承繼祖業家風,個個都得了功名;長子郝夢梅任掖縣令,次子郝夢彩,任膠州判官,第三子郝夢聖,也是進士出身,官至恒州刺史。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的長子郝松壽,以進士出身入仕,累官至侍講學士,他娶妻王氏,無子,繼娶黃氏生三子;夢祥、夢瑞、夢麟。
六安郝氏自郝太開始,祖孫三代八人,個個都為官入仕。還出了三個進士,此次奠定了郝氏的家業。但自第四代開始,除了郝夢瑞一支能繼續保持六安郝氏祖宗的功名勳業外。其他各支都開始衰落,傳到郝汝智一代,家族復興,聲名再振,郝汝智自己官任三公太尉長史。慶源堂譜記載他的三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個個都做官任職,能宏揚祖先的家業,重振六安郝氏家族的聲威。自郝太至郝億,六安郝氏傳了十五代,世居今時安徽省六安縣,六安郝氏後來又分衍出眾多的分支,家族備極昌盛興旺,成為太原以後最著名的郝氏大宗族。
從丹陽到安陸;太原分支的南遷
在六朝(即以南京建都)、隋唐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除了六安包括丹陽郝氏分支郝氏外,還有好幾支太原郝氏宗族的分支向南遷居到湖北省安陸府,漢魏南陽和氏郝黨家族的後裔便是這批南遷大軍中的一支。南北朝丹陽郝氏郝迴家族由於官職調遷任江夏郡太守,故把家室隨遷西遷居湖北省安陸府縣。
據【安陸八修郝氏族譜】記載;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丹陽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次子郝破敵,官至沔州刺史,封新吳伯。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其中長子郝漪園,據譜稱;郝漪園其人,勇猛驃悍,善於騎射,箭法百步穿揚,郝漪園雖為一介武夫,卻能識時務。當年蕭衍任雍州刺史時,郝漪園為兵曹從事,蕭衍對郝漪園信任重用,郝漪園則對蕭衍極為賣力,郝漪園在戰鬥中總是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蕭衍定梁蕭後,郝漪園之祖父郝迴被任命江夏郡太守。郝漪園被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東魏大將侯景叛亂時,郝漪園與王僧辯、陳霸先殲滅侯景,即封討虜破敵將軍,時人稱呼破敵吳伯。
郝破敵的次子郝相貴,字遠瞻,在隋文帝時官任左屯衛將軍,娶隋文帝之甥女、夷陵郡通守許紹之女為妻,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其中次子名叫郝處俊,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在隋煬帝橫征暴斂、窮奢極欲,天下民眾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舉義,郝相貴和他的岳父許紹帶領族親鄉鄰,攻城掠地,占據今湖北省宜昌的硤州。李淵稱帝後,郝相貴又率部歸順大唐,屢建功勛,被唐高祖李淵授郝相貴官任滁州刺史,又封甑山縣公,是唐朝開國的功臣。
郝處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在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勣征討高麗有功,授官在中書省初任中書舍人,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之職,不久升爲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之職,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任中書令。任相時間;總章二年三月至咸亨元年十二月為同東西臺三品,咸亨元年十二月至上元二年八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二年八月至調露元年四月為中書令,調露元年四月至開耀元年三月為侍中。唐高宗因病風眩,議使武則天攝政因諫而止,後拜侍中,罷為太子太保。在朝中。郝處俊每發議論,必引經據典,主張法令應剛柔相濟。史稱;宰相襟期,引義傳經之評語。
但安陸譜上的這個郝處俊與襄陽譜所記載的郝處俊,名字、官職和事跡都極相同,不知是同時代的兩個同名人,或抑或是同一個人被後人搞混亂了,原因是襄陽譜否定郝迴之裔孫,認為京兆郝黨第六子郝釗裔孫。
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娶龍氏、彭氏共生五子;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他們兄弟五人最有才華,嫻於辭賦,有治國之才。郝南容之子郝象賢在太子東宮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家奴誣告以謀反叛廷罪,由當朝執政周武則天斬首誅戮。這一支後裔不知所終。但有的文獻記載說,郝象賢被誅戮遇害後,有一子尚年幼無知,怕周武則天皇後追殺迫害,或斬草除根,由一位彭姓親戚抱走,遠逃奔向山東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避難。
郝處俊學問淵源,博覽群書,引經修史,是當時鄂省著名的碩學鴻儒和文才武藝雙全。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他以【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學經典傳授諸子,五個兒子各教一經。因此,時人稱他為‘郝五經’。郝處俊的五個兒子後來又分別散居鄂省各地,成為各地郝氏始祖。又據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有許多兒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朝瑞,字宏宇,號智叟,官任梁州太守,唐中宗時升爲監察禦史,娶妻梅氏生二子;尚文、尚明。郝尚文,字象仙,娶李義琰之女為妻生四子;謙、讓、信、章。郝謙,字益亨,有文才,擅長詩賦,唐高宗時進士,初官任流求太守,因政尚簡寬,成績顯著,因武后罷職。郝章,字益泉,在太府寺官任太府卿。
郝尚明,字象聖,娶薛元超之女為妻,則生二子;長子郝顯仁官任將作大匠,不久升爲司辳寺司辳卿;次子郝應符譜稱他氣節高逸,當武則天篡位時,隱居不仕,後唐玄宗即位,才出來應試中進士,官授益州太守,唐肅宗時升爲國子監國子祭酒。郝應符生三子;長子郝閏父,次子郝汝慧。郝汝慧的後代,族譜上說有徙居章陵郡蔡陽即湖北省棗陽縣,也有徙居山東萊州衛羅峯鎮張星等地,其裔作汝輝。郝閏父,字元仕,在唐德宗時官任大理寺大理卿之職,後升爲禦史臺侍御史,郝閏父娶李括之女為妻,生了九個兒子;暎光、暎鬥、暎星、暎辰、暎泰、暎元、暎魁、暎雲、暎霞。其中第七子郝暎魁一支,後來頗為發達,郝暎魁娶徐氏生四子,後遭朱溫之亂乘機篡唐,子孫散處各方,其中郝連榮,字長育,在後周太祖郭威時任鎮將,周世宗時大舉伐遼,收復瀛、莫、易三州十七縣有功,授左果毅都尉大將,娶柴氏,生二子;長子郝演,次子郝湛。郝湛一支後遷居許昌、衡水等地發跡。郝演一支則繼續留居在安陸。
譜稱;郝演在宋太宗時官任大理寺判寺事,是掌斷宋朝天下奏獄的官吏。郝演妻包氏生六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拯。郝拯在宋仁宗景佑甲戌考中進士,官任襄州章陵軍政事即推官之職,推官是唐代在節度、觀察等使下置設推官,掌勘問刑獄。宋朝時在開封府置左右廳推官,各州與臨安府置節度、觀察推官,皆掌司法事務。元明於各府亦置推官,清初猶沿置。郝拯攜帶著妻兒子女徙居襄州襄陽府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郝拯的子孫後裔。世居於此,構成後世著名中原襄州钜族襄陽郝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
郝姓大郡望的分佈、演變軌跡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
郡望,也稱郡腳,牠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後還有一個不大為外人知曉的郡望。所謂郡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钜姓所在的郡名,後來則逐漸演變為這一姓氏的發源地。到今時。牠則成為廣大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根據歷史上郝氏郡望的變化與分佈,我們可透視漢唐時代郝姓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軌跡。
郝姓郡望的演變繁雜,從漢魏到宋,共有十大郡望。
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眾口一詞地標榜自己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郡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實,中國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統一的過程,且初時往往不止一個,歷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個,牠們濫觴於兩漢,形成於六朝隋唐,最後統一於宋初。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的郡望有九個或十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字伯常在【郝氏族譜•姓族源流】中說;‘郝既失國,子孫以邑為郝氏,厥後枝條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陽、清河、廣陽、東牟、安陸、京兆、江都、上穀、上黨諸族,惟河北郝氏為虜姓’。這裡所說的十個郡,除東牟、安陸、江都外,其餘七個郡都是漢魏六朝時代郝姓的郡望。
太原郡;秦置郡,漢時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為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府。太原二字可譯為大平原,太從大,大原指伸開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點後為太,意謂非常極度,原字有兩部分,廠和泉合起來意為高原,高而平的原埜源頭或起源太原,這個縣名和縣治始於周朝。遷居此郡的郝姓又是郝省第五十八代、郝子期的第二十八代孫郝子康,因才傾天下被譽為天下無雙。其後人在漢魏晉時屢有入仕為官者,地位顯赫,是太原郝氏的祖居地,又有先秦時上卿郝晏之孫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竝定居此地而後分衍晉陽郝氏、上黨郝氏、上谷郝氏、清河郝氏等。
京兆郡;在漢代為置右內史,太初元年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京兆尹,職掌相當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陜西省西安府縣城,轄境約當今陜西省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各縣地。三國魏時才稱京兆郡。京兆郝氏分為京兆郡盩厔、藍田縣嶢柳城、長安縣杜陵、寶雞、武功五支之中,以盩厔和杜陵兩支影響較大,而所謂京兆郝氏別以太原郝氏一支,世居京兆稱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盩厔縣終南、九峯,亦即今陜西省渭河一帶。只是盩厔郝氏沒有太原郝氏顯貴,或郝姓人的京兆郡望則太原遜色一些,主要指歷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如漢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鄉侯郝黨和唐代大將、安達都王郝廷玉家族等都出在這裡一地方,使這裡實際成為天下郝姓人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是與郝姓有關的京兆郝氏歷史上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丹陽郡;一作丹揚。西漢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轄境相當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強溪以北地區。三國吳時曾移治建業即今國民政府都市南京,其後轄境漸小。在戰國秦時曾在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集鎮置丹揚縣,因漢以後屬丹陽郡陽又稱小丹揚。唐貞觀初年倂入當塗縣。郡中的郝姓相傳西晉時,桓溫部南蠻參軍、丹陽太守郝隆後裔因此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陽,其後裔為丹陽郝氏主南北朝時期,並且又進一步分衍出安徽六安郝氏、湖北安陸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蘇省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最為悠久的郡望。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3:15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江夏郡;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並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郡中的郝姓知名於隋唐時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
南郡;戰國時秦置郡,漢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荊州,下轄十八個縣,包括荊州、宜昌、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秭歸、巴東、利川、宣恩、枝江等。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晉時人坦腹曬書郝隆字佐治仕至征西參軍,後升爲荊州刺史,其後裔為南郡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晉末六朝至隋唐之時,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即河南省南陽府縣城,漢時轄三十六個縣,包括今河南省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鄖縣等地,其後逐漸縮小,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陽郡兩郡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城,轄境相當湖北省襄樊、襄陽、南漳、宜城、當陽等地,其後縮小。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襄州為襄陽郡。郡中的郝姓出自太昊之世佐臣郝省氏族的後裔,郝伯全祖先世居襄陽郡唐白水流域地帶。當地大族宗屬分居湖北省棗陽、安陸、荊州及四川省德陽、綿竹,河北省衡水、棗強等縣地。所以南陽或襄陽郝氏支脈繁多,多出太昊之世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後。此外襄陽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就是河北省棗強、山東省益都、掖縣等諸支郝氏的祖居地。
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一郡,其後韓郡併入趙、入秦後仍置,治所壺關即山西省長治縣,前漢劉邦時移治長子,轄境相當山西省和順、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東,後漢劉秀時移治壺關,其後屢有遷移,轄境漸小。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潞州為上黨郡,隋開皇時廢郡留縣仍以上黨置。明洪武二年廢入潞州歷為上黨郡、潞州、隆德府治所。郡中的郝氏族姓相傳是上谷郝氏分支即前漢眾利侯郝賢後裔,郝淵一支居此郡。相傳三國魏時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後漢丞相曹操遣使其領諸方士,其足見上黨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漢時期。
上穀郡;戰國燕時置,秦代治所在沮陽,轄境相當河北省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縣地。北魏廢。前漢劉邦時郝賢官任上谷郡太守在此郡。隋大業初改易州置上穀郡,治所在易縣,轄境相當河北省拒馬河以南、以西滿城、容城縣以北府河上游以東縣地,唐初復為易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上穀郡。上谷郝氏為漢晉舊族,漢代有眾利侯郝賢裔孫世居在此郡。
清河郡;漢高祖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漢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河北省清河、棗強及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在甘陵。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脈知名於兩晉六朝時期,因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漢時人郝絜家族的後裔。
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郡中的郝姓大約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
華陽郝氏 即四川省成都府縣地,在後漢時郝伯都家族、郝沖家族、郝默家族等他們真正知名的時間,是在東漢晉及隋唐時期,並且在知名以後又遷居雲南、廣西以及貴陽等省地南方各省形成較為龐大的分佈網,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較大影響。
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併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
東萊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掖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縣地。東漢以後治所屢有遷移。西晉改為國,南朝宋時仍以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萊州為東萊郡。東萊郝氏以後梁郝絜及後燕從事郎郝畧等其裔遷居此郡。在唐代時東萊郝氏尊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曾孫郝肸字伯泉為始祖。東萊郝氏徙梁為世家佐唐為冠族,直至北宋時仍為較興旺,產生了宋朝萊州府帥司郝垚字高勛,高勛之子郝毓官任揚州江都縣令。
在十個郡望中,除了東牟、東萊、安陸、江都為唐代新望外,其他七郡望都是漢魏六朝舊族,其中太原、上穀、上黨、清河等四郡則更是漢代郝氏舊望。到六朝時又興起了丹陽、廣陽、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門閥世家,發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室遺書中有一份【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其中所記郝姓郡望僅有兩個;即並州太原郡,郝姓為四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而在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上穀郡、上黨郡、東萊郡之下,都未載有郝氏大族。
總計,自漢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個;太原郡、上穀郡、上黨郡、京兆郡、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江都郡、安陸郡、東牟郡等。
郡望 是門閥制度的產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輝煌標誌。隋唐時期郝姓正處在舊族多已衰落,新門閥則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轉折點上。
在郝姓的八個郡望中,兩漢時佔五個;太原、上穀、上黨、清河、廣陽,至魏晉六朝時期,舊有的太原、上谷、清河郝氏宗族勢力更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新增了丹陽、京兆、江都三個郡望。這樣將郝氏郡望發展至十個,竝形成了族望冠中原的天下钜姓大族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最講門閥制度的六朝時代,中原京兆郡四大姓,郝氏居末,其族望之顯赫,無與倫比。
但是到了唐代前期,唐皇朝刊正姓氏,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有意壓制六朝舊有門閥大姓,豪強世族,鼓勵新興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在這個時期成直線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卻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個減少到僅剩太原、京兆、安陸三個,而新的郡望卻沒有形成,而且其中的京兆郡郝氏,也僅出了安達都王郝珽玉,至於南方的安陸郡郝氏本族,僅出了宰相郝處俊,至於北方的太原郡郝氏本族則是名存實亡,未曾產生過什麽傑出的人物。可見,從總體上說,郝姓進入唐朝後,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別是漢魏六朝郝氏大族,更是徹底衰落,所以,在幾次官修【氏族誌】時,上穀、上黨、廣陽、江都等郡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僅太原與京兆,由於歷史悠久,根基牢固,所以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勢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認牠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貞觀氏族誌】時,也承認‘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還敕賜滁州刺史、甑山縣公郝相貴為‘安中首姓’的匾額。
再到了元和年間,林寶修撰【元和姓纂】。因為安州安陸郡出了一個最優秀的人物宰相郝處俊,於是便將安陸郡也列為當時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於安陸郡郝氏自宰相郝處俊之後,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內,也只出過幾個刺史級別的官吏,其顯赫的家族勢力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把安陸郡視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竝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完全認同。到了宋朝時人樂史修撰【太平寰宇記】時,便也不認安陸郡為郝氏的郡望,而秪承認太原、京兆兩個郝氏舊望,但有的書說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首。再到宋代歐陽修撰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乾脆將安陸郡郝氏即宰相郝處俊家族歸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來,由此可見,作為郝氏郡望安陸郡還是不成熟的。
整個唐代,郝姓都處於這種轉折時期,舊的大族多已沒落了,而新的顯赫望族集團尚不成熟,一直到五代時期,也還沒有改變,如;郝肸家族、郝拯家族、郝經家族等等,雖崛起一時,也不過曇花一現。
宋朝以後,中國自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得以強化,所以郡望的等級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的郡望,認為作本姓氏族的發源地,而歷史上郝姓以太原最為古老和著名,且長期以來都被認同為郝姓一大郡望,所以,自宋元以後各派郝氏子孫便紛紛放棄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認作郝姓的統一郡望,直到今日,太原作為郝姓的統一郡望,仍得到郝姓子孫認同。
崞縣郝氏認為: 從先秦到漢魏,郝氏主要繁衍於今山西太原、晉中及陝西、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並逐漸形成太原、京兆兩大郡望。太原郡為秦莊襄王四年(西元前246年)置郡,治所晉陽,其轄郡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管涔山以南、霍太山以北的太原、忻州、晉中地區。京兆郡為漢代首都長安“三輔之一”,其地在今西安至華縣一帶。
從秦漢魏晉直到隋唐,郝氏名人多出自太原。如:秦上卿郝晏、其孫郝瑗為太原郡守,郝瑗子郝夔世居太原、西漢名士郝子廉,上谷太守郝賢,因從大將軍抗擊匈奴封眾利侯、郝党封亭鄉侯,三國時曹魏大將郝昭(太原陽曲人)封“雜號將軍”。唐朝有中書令,一代名相人稱“六翮相公”的郝傑(字處俊)。 中華郝氏家族的堂號主要有:“太原堂” 、“曬書堂”、“豐文堂”、“三餘堂”等,其中“曬書堂”典出自東晉名士、南蠻參軍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其後裔均以“曬書堂”或“曬腹堂”為其堂號,尊奉郝隆為中華郝氏主流支派“曬書堂”的堂主。
“豐文堂”典故出自元代名士郝經。郝經為山西上黨陵川人氏,博學多才,官至翰林侍讀學士,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有《續後漢書》等,這支郝氏後人遂以“豐文”二字為其堂號。
山西既是中華郝氏的發祥祖地,也是郝氏名人薈萃,英賢輩出的中心區域,郝氏的郡望堂號“太原堂”、“曬書堂”、“豐文堂”,均源出於山西郝氏,山西確是中華郝氏當之無愧的祖庭聖地,是中華郝氏的根之所在,脈之所維。“曬書堂”堂主郝隆祖籍何處?“曬書堂”後裔的祖庭何在?
安陸郝氏宰相郝處俊家族
安陸郝氏的來源、崛起、遷散、衰落與宰相郝處俊的事跡,因為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李唐皇朝被公認為中華古文明和整個東方文明最高階段的象徵。然而,郝姓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演進並不完全同步,隋唐竝非郝姓的輝煌時代,而只是郝姓由漢魏晉軍事钜族向宋明文化和政策貴族轉變的過渡階段,安陸郡的郝處俊家族,正是這種轉折時期郝姓的典型,同時郝處俊家族也是整個隋唐時期郝姓最優秀的代表。
安州安陸郡郝氏,雖然因產生出唐代中書令宰相郝處俊而顯赫一時,名留國史,甚至還一度為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關於牠的來源,卻流傳著幾種不同的傳說和記載。
現存最早關於安陸郡郝氏來源的記載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此表認為;‘安陸郡郝氏是由漢晉時代著名的太原郝氏大宗族分衍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後來清代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在【郝氏世系攷】中說安陸郡郝氏出於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商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表】又雲;裔孫晏秦上卿,則以裔紵期而言,晏孫瑗,太原郡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於秦漢間者也。郝懿行又說;據【唐表】雲;夔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陽,七世迴又徙安陸。自此安陸之郝又為著姓,迄於隋唐間矣。因此,安陸郡郝氏的有史可稽的遠祖,便是蕭梁時一代名將郝破敵之父郝迴,但郝迴的高祖是東晉初丹陽郡太守郝隆,至郝隆的裔孫郝迴,在梁武帝時官任江夏郡太守,生破敵後周沔州刺史,又封爵為新吳伯,郝破敵生相貴,隋朝官任左屯衛將軍,唐朝官任滁州刺史,郝相貴生子郝處俊,便是郝北叟的父親,郝象賢的祖父。
此後,許多郝姓族譜就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說,竝在此基礎上接通了世系表中從郝散到郝迴的斷點,如【棗強郝氏譜•得姓本源】中便載有這樣的世系;
郝散生三子;江、源、太。郝江生三子;松、棖、林。郝林生三子;從綱、從常、從德。郝從綱生二子;文孝、文經。郝文孝生二子;學忠、學孔。郝學忠生一子;迴。但據郭縣《郝氏宗譜》記載:郝隆生三子:勝、正、順。 從殘存的族譜中知“曬書堂”郝氏開派之祖郝隆有三子,長子郝勝娶趙氏為妻,其氣概勝人,曾任東晉管軍戶懸帶銀附金,賞賜紫綬銀魚袋召(光緒壬午年編《續修崞縣誌》卷五、人物志有傳);次子郝正、字端甫娶張氏為妻;三子郝順,娶原氏為妻。 郝隆之嫡孫郝思進,娶劉氏為妻,生有二子,長子敬先,娶韓氏為妻,後遷往五台居住;次子敬祖,娶趙氏為妻,生有一子士忠,娶馮氏、韓氏為妻。崞縣郝隆後裔連綿不絕,傳至明代郝德蘊、郝德美兄弟二人時已達四十五代。因明朝以前譜牒失傳,殘存的譜系又不連貫,故清乾隆年間族人重修郝氏族譜時,將郝隆供奉為先始祖,將郝德蘊、郝德美二人供奉為一世祖。鬥轉星移,歲月滄桑,隨著氏族的不斷繁衍和壯大,種族分支勢在必行。上社郝氏二世祖有仲融、仲成、仲雨、仲完、仲實兄弟五人。老大仲融生有三子,其中思整為長,思禮為次,思道為三。在分支時,郝氏族人即按長幼分序,思整之後裔統稱東股,思禮之後裔統稱南股,思道之後裔統稱為西股,東、南兩股世居上社村。其中最大支系為東股,又細分為大小東股。西股傳至六世祖公贊時,其後裔寄住山西代縣峨口。二世祖仲完率其後裔遷居南河底村。故本譜作: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郝相貴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就這樣官宦世家依次傳遞是;郝迴官任江夏郡太守,郝破敵官任沔州刺史、加封新吳伯,而郝相貴官任唐初滁州刺史、甑山縣公,便是唐代宰相郝處俊之父。
在這份世系表中,【新唐書】中的郝綱變成了郝從綱,而在【新唐書】的郝綱與郝學忠中,加上了郝文孝一代,又有郝迴與郝相貴中,也加上了郝破敵一代。這樣,郝處俊便成了郝江的第八代或九代孫,但是關於郝處俊家族何時何代遷來安州安陸的,該譜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均缺記載。
據考,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先始祖為避戰亂,率部分族人背井離鄉南下避亂,郝隆被征西將軍桓溫聘為“南蠻參軍”,寄居於潤州丹楊(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小丹陽),為郝氏“曬書堂”支系的江南始遷之祖。其子孫繁衍播遷,成為江南望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有明確記述:郝隆七世孫郝廻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於丹陽徒至安州安陸(今湖北德安),為安陸郝氏開派之祖,其子郝勝(字破敵)為北周沔州太守,其孫相貴,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相貴有子二人,長子處俊,次子處傑。處俊于唐貞觀中進士及弟,承襲父爵,累遷吏部侍郎、中書令、檢校兵部尚書,為唐高宗時一代名相,《新唐書》、《舊唐書》均為之立傳。
事實上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明確記載:“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裔孫晏,秦上卿。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孫迴,自丹楊徙安陸。迴,江夏太守;破敵,後周沔州太守;相貴,滁州刺史;處俊,相高宗;北叟,司議郎;南容,秘書郎;處傑,鄜州刺史。郝氏宰相一人:處俊。”這是正史方面的。而《崞縣誌》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有明確記述:郝隆七世孫郝迴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於丹陽徙至安州安陸,為安陸郝氏開派之祖,其子郝勝,字破敵為北周沔州太守,其孫相貴,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等語。可見崞縣譜把郝隆成為郝迴的直系祖先,而安陸譜說郝散是郝迴的直系祖先。不論誰對誰錯,天下郝氏子孫都追郝隆曬書堂堂主為遠代始祖的,這裏仍用安陸譜記述的。
郝處俊雖家居安陸已達數世,但依據魏晉、隋唐時世家大族標示郡望的習俗,仍稱“太原郝氏”,故歷代《山西通志》、《太原府志》、《崞縣縣誌》均將郝處俊收入“鄉賢錄”,列為太原名賢,郝氏族譜家乘也將之錄為太原郝氏傳人。郝處俊為官清正,臨事敢言,曾勸阻唐高宗勿讓位於則天武后,深為武后忌恨,因其一身正氣,“操履無玷”,武后難以加害,及至武后臨朝稱帝。處俊之孫象賢為太子通事舍人,垂拱四年(西元688年),武后遂藉故將其誅之。象賢臨刑時極口大罵,揭露武后種種醜行。武后怒極,令其“寸磔而死”,並將其祖、父開棺戮屍。
經此慘變,郝處俊子孫後裔和宗親族屬四處逃匿,有的逃回湖北安陸,有的散居于江蘇南京、句容、蘇州,也有的逃回原籍山西老家。江南郝氏曾一度沉寂,其傳承脈絡難以理清。另據江蘇淮安《淮山郝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清郝嵩雲修,光緒二十八年木刻本)記載,明朝初年蘇州富戶、郝氏“曬書堂”後裔郝貴四被迫從蘇州閶門遷往江蘇鹽城,在鹽都縣葛武鄉郝榮莊落戶,是為鹽城郝氏始遷之祖。
在眾多族譜所記世系中,應以襄陽譜、安陸譜、當塗譜、慶源堂譜所記的同一世系較為真實可信,即郝處俊家族派衍自太原郡郝氏,可能是郝隆的後裔,而與南陽郡郝氏郝覺家族、京兆郡郝氏郝必符家族均無傳承關係。
安州安陸郡郝氏興起於蕭梁、隋代,但牠的崛起於世和揚名天下,則是宰相郝處俊和郝相貴父子的功勞。史稱;郝處俊之前,安州安陸郡郝氏便家道興隆,代出人才,郝處俊的高祖、曾祖、祖父與父親,都為官為宦,至父親郝相貴任滁州刺史、甑山縣公,是一種從三品的封爵列侯。安陸郝氏不但是官宦世家,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孝友之家。正是這樣
的家族土著,才培養出了宰相郝處俊和孝友先生郝處彥兄弟。譜載;郝相貴與妻許氏生了三個兒子;郝處彥、郝處俊、郝處傑。老大郝處彥,字崇德,官任太子洗馬,作為安陸郝氏的長子,
郝處彥繼承了家族的孝友傳統,二弟官居宰相後,他辭官歸隱,在家奉養慈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他常教誨族中弟子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他去世後,被宰相李敬玄、薛元超、李義琰等人一起私謚為‘孝友先生’。老三郝處傑官任鄜州刺史,升爲供奉、太子典膳,晚年徙居青州府臨淄縣等地。
在安陸郝氏三兄弟中,當然以老二郝處俊最著名。郝處俊少年有大志,好學精思,重節義,講信用,好救人危急而不貪報答。年輕時便成為一才華出眾,文武雙全的名士,並唐高宗李治皇帝徵召,授任吏部侍郎,從此走上仕途。在征討高麗有功,授官為中書舍人,不久升爲中書令,位極人臣,授同東、西臺中書門下三品,高居宰相的顯要職位,為相期間,郝處俊廣泛可薦能人才子,對唐高宗皇帝的弊政則能直諫無諱,深受世人稱贊,郝處俊又是一位頗有才識的文學家,他參與修隋國史,還采魏晉以來君臣成敗事。
西元七世紀後期,郝處俊兄弟的傑出成就,使安陸郝氏一躍而成為當時郝氏族姓中最顯赫的家族,所以一百餘年後,太常博士林寶在編修【元和姓纂】時,便將安陸郡列為郝氏十大郡望之一。
郝處俊之後,安陸郝氏後裔雖人才凋零,家族日見衰落,但憑藉家財族勢和祖先餘威,遺澤之廕庇,這個新崛起的宗族仍維起了一段時間的興榮。
據正史與譜牒記載;在安陸郝氏三房中,以長房郝處彥和二房郝處俊兩支子孫較為優秀,家族較為興旺,當地百姓慕其名,雅稱郝處彥、郝處俊兄弟為‘金公’、‘銀公’。兩房族人敘昭穆而塟,佔地近五十畝,稱為宰相林,其家財之大,族勢之顯,可以想見。長房郝處彥之後,名見【宰相世系表】的還有五、六代但都只不過是普通百姓,毫無建樹。二房郝處俊一支,又最為發達。郝處俊娶龍氏生三子;北叟、南容、東叟,又妣彭氏生二子;朝瑞、朝麟。這五兄弟均有功名;老大郝北叟任太子典膳、司議郎,郝南容秘書郎;老二郝南容初任頓丘縣令、升為禮部尚書;老三郝東叟任正諫大夫兼修國史;老四郝朝瑞,字智叟,官任監察禦史;老五郝朝麟,字經叟,官任武部員外郎。其中,又以老四郝朝瑞一支最盛,郝朝瑞生二子;尚文、尚明。長子郝尚文,字象僊,官任靈州司馬;次子郝尚明,字象聖,官任奉禮郎。郝尚文生四子;謙、讓、信、章。郝尚文的後代,人才較為發達,產生了許多縣令、主簿、參軍之類中下級官吏。
老大郝北叟生子;象猷,郝南容生子:象賢,郝象賢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周武則天當朝執政誅戮之。郝象賢生三子,其中一子名叫郝肸,字伯泉,當自己意識到安陸郝氏將災難臨頭時,奔向山東遠逃避禍,最後徙居山東萊州郡掖縣北陵疃,成為山東掖縣郝氏開山鼻祖。
因為安陸郝氏在郝處俊之後,再傳至三、四代便大多數都衰落,除了郝處俊四子一支還比較興盛外,其他各支均後繼無人,沒有將宗族發揚光大。因此大約到武則天周朝時候,隨著家族的衰微,安陸郝氏便退出郝氏十大郡望之列,到宋朝樂史修【太平寰宇記】時,便不列安陸郡為郝氏郡望,而歐陽修編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遂乾脆將安陸郝處俊家族列到太原郡大宗名下。
隨著宗族本身的衰敗,再加上唐宋之世,湖北安陸一帶多遭兵荒馬亂之害,許多安陸郡郝氏成員又紛紛向南遷徙,從湖北向江南北散佈,如;【慶源堂】便載說;郝東叟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信州路廣信府貴溪縣;又有郝南容的後裔,有一支於南宋建炎初,南渡居於鳳陽府壽州霍邱縣後,又徙居壽春下蔡、山東萊州等地。
大批家族成員的外遷,也削弱了安陸郝氏的實力,加速了牠的衰亡,因此,傳到宋元之世,江北望族安陸郝氏,便徹底衰落,完全從中國歷史舞臺和郝氏族姓長河中消失嘞。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4:12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先秦上卿郝晏公一統垂絲圖
郝晏生郝伯、郝俊、郝佺、郝萊、郝榮、郝芳、郝蘭、郝艾、郝藝、郝萱、郝藍、郝萌、郝言。---郝伯生郝堂。郝佺生郝極。郝萊生郝廣、郝宙。---郝極生郝黃。郝廣生郝尚、郝安、郝述、郝究、郝澹。郝宙生容。---郝黃生郝岐。郝尚生伯通。郝澹生平國、護國、定國。郝容生伯良。----郝伯通生珪、郝瑗。郝定國生敬處(上穀)、敬觀。郝伯良生嵩。----郝瑗生郝超、郝夔。郝敬處生郝藉、郝荇、郝蒿。郝嵩生郝彩(京兆)。----郝夔生仲達。郝荇生賢。郝彩生仲繁。---郝仲達生郝廉(字子康)。郝賢生郝宗。郝仲繁生郝黨(江夏)。----郝廉生郝玫、郝瓊、郝鏈、郝琛、郝瓚、郝珂、郝琉、郝理。郝宗生郝廉、郝孝、郝尚、郝禮、郝忠、郝彥。郝黨生郝臣、郝良、郝石、郝公、郝叔、郝季、郝釗、郝劍、郝宗。----郝玫生郝彤、郝寧、郝宣、郝寔、郝縉、郝綰、郝綸、郝緯、郝閣、郝乾、郝仁、郝信、郝明、郝昭、郝昉。郝孝生郝馠、郝馡、郝馥、郝馝。郝臣生郝弼。----郝彤生郝爽、郝琬(南陽)、郝瓖(即郝稥或郝璠,南陽)。郝閣生郝培、郝垍。郝馡生郝祐、郝祜、郝祺。郝弼生郝輔。----郝爽生守亮、守江、守山、守廉、守椿、郝簪、郝纓、郝權、郝楓、郝柄。郝垍生德、郝黨。郝祜生郝道、郝善、郝良。----郝守亮生郝遠。郝柄生泳毅、仁毅。郝黨生郝功、郝祖。郝道生郝淵、郝沅、郝源。----郝遠生長文。郝泳毅生郝攸。郝功生錫傳。郝沅生郝憲、郝慧、郝懋。----郝長文生象麟、象期。郝攸生郝哲、郝悅。郝錫傳生必福(安陸)、必祥。----郝象麟生郝康、郝序、郝莊。----郝康生郝隆、郝陞。郝序生郝隆。----郝隆生郝太、郝原、郝江。(崞县谱载:郝隆生七世孫郝迴。郝迴生郝勝、郝正、郝順)。----郝太生松壽、椿壽。郝江生郝松、郝棖、郝林。----郝松壽生夢瑞夢祥。郝椿壽生夢梅、夢彩夢聖。郝林生從綱、從常、從德。----郝從綱生文孝、文經。----郝文孝生學忠•學孔。----郝學忠生郝迴。----郝迴生破虜•破敵。郝破敵生漪園•相貴,----郝相貴生處彥/處俊/處傑。




大唐中書令郝處俊公一統垂絲圖
郝處俊生北叟、南叟、東叟、朝瑞、朝麟。----郝南容生象賢、郝北叟生象猷。郝朝瑞生尚文、尚明。郝朝麟生尚良。----郝象賢生郝肸(字伯泉)。郝尚文生郝謙、郝讓、郝信、郝章。郝尚明生顯仁、應符。郝尚良生顯淳、顯美、顯善。----郝肸(萊州,字伯泉)生郝錕。郝應符生閏父、汝輝。郝顯淳生郝火、郝炎、郝焱、郝燚。----郝錕(字道行)生郝耀、郝輝、郝皝。郝閏父生暎光、暎鬥、暎星、暎晨、暎泰、暎元、暎魁、暎雲、暎霞。郝汝輝生暎皝。郝燚生郝景、郝晟。----郝皝(字孝德)生郝鮌。郝暎魁生連榮。郝晟生偓佺(東牟)。----郝鮌(字周禮)生郝鋮。郝連榮(字長育)生郝演、郝湛。郝偓佺生郝河、郝浞、郝溯、郝海、郝洲、郝溥、郝泗。----郝鋮(字維則)生郝垚。郝演生郝拯。郝溥生郝鈺、郝鏑、郝鎮。----郝垚(字高勛)生郝毓、郝誨。郝拯(襄陽)生濟廉、世廉、孝廉。郝鎮生材源、材貲、材友、材林。----郝毓(字鍾秀)生郝玨。郝濟廉生潞芳、潞川、潞陵。郝材友生建乾、建元。----郝玨(字百雙)生郝堃。郝潞芳生萬邦。郝潞陵生經邦。郝建乾生郝裒。----郝堃(字大輿)生佺伯、佺仲。郝經邦生壽昊、福昊、祿昊。郝裒生安伯、安仁、安侶。----郝佺伯(字有本)生徵彪。郝佺仲(字有材)生朝暉、春暉、朝春。郝福昊生丕烈、宏烈。郝祿昊生繩烈、繼烈。郝安侶生東牟、東萊。----郝徵彪生宗俚。郝朝暉(字連榮)生宗曦。郝宏烈生伯全、秀全、穎全。郝繼烈生伯全。郝東牟(字如山)生俊彥、俊昇(即全真教道士七子之一郝大通)。----郝宗俚生檣雯。郝宗曦(字占鳳)生昇雯。郝伯全(棗強)生仁邦、表正、成通、宗禮、高儀。----郝檣雯生遠銘、钜師。郝昇雯(字鎮宅)生景達。郝表正生明遠、文強、仕舉。----郝遠銘生郝笨、郝箵、郝笭。郝钜師(字士銘)生郝笙、郝篵、郝籲、郝笛、郝籈。郝景達(字相麟)生郝筌、郝策、郝第、郝筠。郝明遠(棲霞)生郝本。郝文強(招遠)生郝生、郝蔥、郝理、郝達。郝仕舉(掖縣)生郝玉、郝迪、郝真。----郝笨生郝賢、郝猷、郝功、郝利。郝箵生郝貢、郝獻。郝笭生郝立、郝興。郝笙生郝昭、郝煦。郝篵生郝昌、郝暥。郝策生郝最、郝樷。郝本生郝亮。----郝猷生郝良。郝昭生惠暄、惠椿。郝樷生惠松、惠盈。
備注;郝肸公,字伯泉,避武后之禍。遷居萊州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成為掖縣開山鼻祖。郝汝輝公曾徙居章陵郡蔡陽。又徙居東萊郡萊州衛羅峯鎮張星村等地。郝拯公由於官任推官之職,遷居湖北襄陽府唐白水河口大槐樹莊鐵碓臼,成為襄陽府郝氏開山鼻祖。郝朝麟公後裔,有一支即郝偓佺公遷居登州東牟郡文登縣、牟平縣寧海州一帶。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4:45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郝伯泉与莱州府郝氏


稍一涉及郝姓家族史,便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志,但在千千万万的郝姓家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亚于郝晏、郝瑗、郝夔、郝贤诸辈,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为当今郝姓万派共宗的莱州府郝氏大显祖郝伯泉。

莱州府显祖伯泉公事迹

今天,无论是莱州、登州、青州、济南、真定、清河各地的郝姓绝大多数都自称伯泉公的后裔,对于这位共同祖先,也都能略知一、二。然而,关于伯泉公的其人、其事,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首先,关于郝伯泉的名字,便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宋代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王曾撰《郝叔老墓志铭》记载:他名叫郝肹。《齐河晏城郝氏四修族谱》称:他名郝腊,字伯泉;《枣强郝氏族谱》作郝膝,字伯全;《临淄郝氏宗谱》作:郝膝,字伯泉。《莱州府郝氏通谱》记载名:郝伯全,又名肹,字叔向,号阳社;《益都郝氏族谱》记为名:郝伯泉,又名肹,字叔向,号阳社;《即墨郝氏谱》记为名:郝肹,字叔向,又字静正,号伯泉;《山东博兴县郝氏族谱》记作名:郝涌源,字锡箫,号静正,又称肹公。纵观各家史乘,虽然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即都称他为郝肹公或郝伯泉公。因此,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名叫郝肹,字伯泉,又名涌源,字叔向,又字静正,号阳社。

关于郝伯泉公的事迹,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所知就有三种说法,这里介绍出来以飨读者。

第一类说法认为:郝伯泉是唐玄宗时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戊子,他是唐代大臣郝处俊的后代,传递世系是:郝处俊生子北叟、南容,官中书令、侍中,郝南容生子象贤,官顿丘县令、秘书郎,(郝北叟,官司议郎)郝象贤生三子,各居一州,散处一州各县地。其中一子名叫肹,字伯泉。传说郝肹出生前七日七夜有成千上万只鹳鸟栖息于安陆桂树上,群鸟呜鸣,声音似吹箫一般,因而取字叫锡箫。郝锡箫是安陆人,官居安陆太守,奎章阁大学士,封甑山王。此说见于山东博兴、益都等郝氏族谱。但谱中所记郝处俊生活时代与正史极相似,足以可信。

第二类说法见于济南地区的一些郝氏族谱。如:《齐河晏城郝氏四修族谱》、《枣强郝氏族谱》等书中。这些族谱中记载说:郝伯泉是唐代晚期人,官任济南太守,他是郝象贤之孙、鄜州刺史郝处傑之兄郝处俊的后裔。父亲郝大显,祖父郝圣慧,曾祖郝复元,但这一说法不见于正史,除族谱外,文献无徵,且持此一说者不多,殊不可信。

第三类说法都认为:郝伯泉是山东掖县人,是掖县郝氏早期的一位极重要的尊祖。但关于郝伯泉的时代与家族来源则又各持异说,相互矛盾。益都谱说他是唐代晚期时人,生于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官赠户部侍郎。
临淄谱、蓬莱谱都说郝伯泉是从安陆迁徙入齐鲁始祖郝象贤的第十二代孙,父亲叫郝锡,祖父名郝超,曾祖名郝真。但临淄谱说他是南宋末元初时人,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宋时中进士,官授莱州太守,侍制直学士;而蓬莱谱等则记载郝伯泉的生活时代、事迹几乎与即墨谱一致,只是出生年代早一、二年而已。

河北故城谱、山东武城谱、平原谱又都说郝伯泉是安州迁莱州府始祖郝象贤的第十三代孙,但记载他是北宋前期人,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官任冀州太守,后升为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
还有一种说法把郝伯泉当作唐代时人,却又说他出于河北枣强郝氏,是枣强迁齐鲁始祖郝舜,字象贤的孙子,官至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避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异辞。根据郝伯泉故地安陆、襄阳等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它文献,便可以得到一个较清晰的伯泉公形象,据文献记载:郝伯泉历史上确有其人。据《郝叔向老墓志铭》,他名叫郝肹,是唐代人,他是安陆郝氏始祖郝迴的八代孙,传递世系是:郝迴生子破敌,官居江夏太守;郝破敌生子吴伯,官居沔州刺史,郝吴伯生子相贵,官兵部尚书;郝相贵生子处俊,官滁州刺史、甑山县公;郝处俊生子北叟、南容,官居中书令、袭甑山县公;次子郝南容生子象贤,官任顿丘县令、秘书郎;郝象贤生三子,其中一子:郝肹,官居太子通事舍人。因此,郝迴原籍今江苏省润州丹阳,梁武帝时,他带领家族赴任江夏太守,自润州丹阳迁徙入鄂省定居安州安陆。唐武则天时,郝象贤曾徙居河北枣强,子郝肹移居齐河县三乐口乡,郝象贤被诛戮后,郝肹公落籍莱州府掖县北乡北陵疃,成为后世宇内闻名的莱州府郝氏开山鼻祖。
传说郝象贤学问渊博,是当时鄂冀诸省著名的硕学鸿儒,他娶姚氏生三个儿子。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传说他以《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传授诸子。郝象贤的三个儿子,后来郝象贤被武则天诛戮时,纷纷散居一州各县,成为各县地郝氏一派始祖。其中第三个儿子郝叔向,分居莱州掖县北乡北陵疃,又成为安陆分支莱州府郝氏一派始祖。因此,郝叔向即伯泉,便是千古闻名的郝伯泉公。
据安陆谱和襄阳谱:郝伯泉生于武瞾垂拱元年戊子夏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唐代宗大历八年癸丑闰十一月初十日,享年八十八岁。郝伯泉生活时代,正是武则天篡唐称帝、安禄山、史思明乱唐的时代。传说郝伯泉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族人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宗族和乡里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莱州刺史判州事听说了郝伯泉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招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后郝伯泉因累建军功,被唐皇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唐肃宗即位元年,郝伯泉年逾六十便请奏解甲归里,告老还乡。郝伯泉回到莱州掖县北陵疃后,息武兴文,创办平仲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里中后人,直至逝世。郝伯泉公在兴办平仲书院时,写了著名咏景诗。这四首小诗,千余年来,一直在郝姓族人中广为流传,至今许多郝氏子孙都能熟诵。

兹录该诗如下,以供郝姓族子传诵,以睹先人翰墨文采。

春: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眼。

夏: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舟车。

冬: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又一诗为证: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幹。

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闰十一月初十日郝伯泉逝世,葬在莱州府掖县北乡北陵疃郝家林祖茔。可惜此墓庐毁于“大跃进”年代。假如墓庐仍在的,凡是郝姓子孙回来,都总要到这里来敬香祭祀,顶礼朝拜,以追溯那永远的血缘之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极蕃昌的郝伯泉家族

武瞾垂拱元年四月十五日,一个神异的圣婴郝伯泉诞生时,他的生父跑到屋门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几十年后,这棵树果然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非寻常。而那个圣孩也已长大成长,且娶了三位妻子,生有九子、三十七孙、八孙女、一百七十曾孙,八十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

据多种郝氏族谱记载:掖县北陵郝氏显祖伯泉公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武瞾天授元年庚寅,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第二夫人田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武瞾如意元年壬辰,卒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第三夫人李氏,诰封武则天神功元年丁酉,卒于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郝伯泉公与三位夫人共生育了九个优秀儿子,他们个个都功名卓著,成就雯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其中,三位夫人各生三子,分别:
郝博,字惟栋,号肇基,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乙亥,官任大理寺大理卿,娶张氏生一子:郝煋;再娶薛氏又生四子:文贵、文茂、文秀、文瑨。
郝菑,字惟柱,号临清,生、卒未记载,官任右骁卫将军,娶妻汪氏,生五子:德祖、承祖、宣祖、烈祖、元祖。
郝锟,字惟松,号道行,生卒未记载,官任都督府别驾佐贰都督,夫人田氏,生三子:耀、辉、皝。
以上三人,均为彭夫人所生的。
郝益,字惟材,号有恒,唐代宗时进士,中第一百八十名,官至中书舍人,集贤殿书院学士修撰官,娶张、佘二位夫人,共生七子:中鼎、尚训、献明、清源、明远、臣福、承宗。
郝强,字惟权,号表正,官任门下省谏议大夫,娶唐、乔二位夫人,生三子:宣卿、正卿、仕举。
郝景,字惟林,号宗礼,官至秘书省秘书丞,娶王氏生二子:圣烈、文强。
以上三人,均为田夫人所生的。
郝墨,字惟柏,号松年,官至莱州司马,夫人朱氏,生二子:大成、大忠。
郝清,字惟枝,号成通,官至县令掌判县事,妻郑氏,生二子:崇芳、敬芳。
郝晏,字惟相,号云君,官至太府寺太府卿,夫人韩、刘二位夫人,共生五子:绍祖、泰祖、赞祖、礼祖、圣祖。
以上三人,均为李夫人所生的。

关于伯泉公与彭、田、李三位夫人所生九个儿子的排列次序,各谱稍有不同,而九子的名字,更是大有出入。兹介绍几种不同情况。《齐河三乐口郝氏四修族谱》和《枣强郝氏族谱》所记九子名字依次如下:
朝泰、朝祖、朝青、朝扬、朝宗、朝登、朝柱、朝栋、朝樑。
而《益都郝氏族谱》、《临淄郝氏宗谱》所记九子名字则依次如下:
朝博、朝菑、朝锟、朝益、朝强、朝景、朝墨、朝清、朝晏。
《安陆郝氏通谱》、《即墨郝氏谱》等所记又完全不同,九子依次是:
道行、德行、孝行、美行、义行、仁行、礼行、金璞、金榜。

关于郝伯泉公九子所生子女人数、名字,各种族谱、家乘所记也很不一样。安陆谱记载有二十九孙,寿光谱、即墨谱、益都谱、临淄谱、齐河谱、枣强谱等所记为三十七孙,河北清河谱、故城谱、景县谱等所记是四十六孙,而河北河间谱、霸州谱等郝氏族谱更明确记载郝伯泉有三十七个孙,八个孙女,一百七十个曾孙、八十个曾孙女。此时的郝氏宗族,人丁兴旺,家族繁荣,赫赫如日中 。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6:02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莱州府郝氏大分析

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大分家。”随着莱州府郝氏伯泉公家族的飞速发展壮大和人口的急剧繁衍增长,原有大家庭的分析、裂变,已势必在行。
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岁正月初二日,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正洋洋未消。这一天,年已逾八十的莱州府掖县北陵疃郝氏大族祖郝伯泉公忽然置酒备席,广邀亲友,大宴宾客。席间,郝伯泉将九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惊人的重大决定:将郝家自霍云君以后数千年来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四十万贯,金银四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九股。合令三妻位下共九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然后立即离开家乡,另一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后因三位夫人啼泣请求,郝肸遂稍改原来的决定,重新宣布:除彭、田、李三位夫人名下各留幼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六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而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郝伯泉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郝氏家谱》九套,分授给九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临行前,这位伟大的老人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儿作别。
诗云: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三男儿总炽昌。
三位夫人与幼子郝锟也各吟诗两句,共成一首八句诗相送。
诗云:
三郎肸老有三妻,彭田李娘三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这两首八句诗,前者叫做外八句,后者叫做内八句。伯泉夫妇嘱咐诸子诵念此诗,牢记心中,以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规定以后郝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倘有违吾命者,子孙不昌,福寿不长,汝等各宜牢记在心。
就这样,莱州府掖县郝氏伯泉公的六房子孙,备好车马,打点行装,携藏谱、诗,告别老父慈母,然后跃马扬鞭,纷纷踏上了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新征途。
很多郝氏家乘谱牒,都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莱州府郝氏大分析的情景,并记载了三妻九子的徙居之地。郝伯泉当时曾规定,将九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九子之名。
现参考多种郝氏族谱,将伯泉公九子所徙居之地开列如下:
郝博,徙居青州府博兴县;一说迁临淄县齐都。
郝菑,徙居青州府临淄县皇城营;一说迁益都县星落村。
郝锟,留居莱州府掖县北陵疃侍奉彭夫人,因掖县北陵疃为祖居之地。郝锟因此又作郝祖。
郝益,徙居青州府临朐县洪山一带。
郝强,徙居真定府冀州枣强县城;一说徙居定州城。
郝景,徙居河间府景州城;一说徙居顺天府霸州城。曾留居莱州府掖县平仲故里侍奉田夫人
郝墨,徙居莱州府即墨县;一说徙居兖州府沂州诸城县。
郝清,徙居广平府清河县。
从上表看来,郝伯泉公的九房子孙,仍主要散居在山东各地,另有少数几子徙居河北。但湖北地区的许多郝氏族谱如鄂东修谱以及东昌、武定、归德等谱所记的情况又大不相同。这里也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郝朝泰,徙居江苏应天府句容县、淮安府盐城、苏州府常州县。
郝朝祖,居山东莱州府、登州府、青州府、济南府。
郝朝青,徙居北直隶顺天府霸州、真定府定州、冀州等。
郝朝宗,徙居山西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
郝朝阳,徙居湖广襄阳府、安陆府、德安府。
郝朝登,徙居河南彰德府、归德府、汝宁府。
郝朝柱,徙居四川成都府、汉州绵竹县、德阳县。
郝朝栋,徙居福建兴化府,分居浙江嘉兴府。
郝朝樑,徙居陕西西安府、汉中府、平凉府。
上两表的记载大不相同,我们且不论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郝伯泉九子的后裔都极为兴旺蕃昌,且不断裂变出许多新的小家庭小分支。到至今时,伯泉公的裔孙们已广泛地散布在中国江南大地中。郝伯泉公成为绝大多数郝姓宗族以及大多数山东、河北等郝氏家族的共同始祖。

莱州府掖县分支:客家郝氏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个最优秀的人群共同体,它是两晋至宋时代内迁豫冀鲁皖苏交界地带的汉族移民长期集居于此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客家人以其刻苦耐劳,刚强弘毅,辛勤创业,团结奋斗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而闻名于世,客家郝氏又以其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忠孝传家,书香门第和最富于向外开拓精神而成为全世界客家人中最重要、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枣强客家郝氏是伯泉公支裔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清凉江西岸。古属广川郡、信都郡、直隶冀州,它是绝大多数客家人的最初落脚地,是客家的摇篮和祖地。据多种郝氏族谱记载:枣强客家郝氏的开基始祖是伯泉公的第五子郝强。
郝强,又名郝枣,或作郝朝强,均因他所迁居地枣强而得名,他的字惟权,号表正,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祖籍安州安陆,由原籍莱州府掖县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大分析,郝强即率领本房家室西迁居信都郡枣强县,落籍枣强县寺宅城,开拓新的基业。据门庄谱等多种谱载:郝强在唐肃宗乾元年间,官任门下省谏议大夫,宁州刺史等职,郝强的后裔也有在豫冀鲁皖苏各省做官者,因而豫冀鲁皖苏五省郝强的子孙为兴盛,郝强因此被尊为豫冀鲁皖苏客家郝氏的始祖即著名的“枣强公”。
郝强的配匹与子女,各谱所记姓名与人数多不相同,综合各种郝氏家乘,得知枣强客家郝氏始祖郝强共生三子:宣卿、正卿、仕举。长子郝恩,又名郝吉龙,也作郝潜科,号宣卿;次子郝嘉,又名郝门龙,也作郝潜庄,号正卿;三子郝营,又名郝潔龙,也作郝潜孝,号仕举。
谱称:郝强三子均有功名,长子郝吉龙是进士出身,后辞官不做,隐居卷子里;次子郝门龙,官封承事郎,因官迁居定州;老三郝潔龙,官封诸折冲府录事,兵曹参军,留居枣强县寺宅城村。
据信都谱载:郝强长子郝吉龙,娶妻吕氏生子二人:文昇、武昇。次子郝武昇,妣赵氏,生二子:濬善、守善。长子郝濬善,妣胡氏,生一子:崇信,郝崇信辅佐宋太祖扫平成汉有功,官至节度使,宦居汴京,卜居开封祥符县,崇信传到六世孙郝端性,御驾南征,成为祥符县郝氏一世祖,郝端性又传十二世孙郝隆,字景昌,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又知金华府,为政斐然,崇祀乡贤祠,郝隆,生子名叫宗启,字文卿,嘉靖举人,授知博平县,后升为知泽州。郝宗启学问深邃,事亲至孝,居乡励行,莅政有声。
郝吉龙的长子郝文昇,妣吴氏又生二子:长子郝明善,次子郝清善。郝明善娶妻孟氏,生子二人:长子郝熙志,次子郝康志。郝熙志之妻马氏,继妻门氏,各生一子:长子郝崑,次子郝崙。其中次子郝崙,北宋时进士,官至尚书,长子郝崑,字松寿,据谱说就是北宋初年的大臣郝松寿,谱称郝松寿是进士出身,官至均州刺史,拜尚书左仆射,知兴化府,最后官至尚书省户部判部事,后受命守荆州,因兵败被贬甘州后卫,河北枣强郝氏一支,至郝松寿时臻于极盛,成长当时整个郝姓中最显赫尊贵的家族。
据卷子谱与北漳滩谱,郝松寿娶妻康氏、继配马氏,共生七个优秀的儿子,后来大概因郝松寿落难遭灾,子孙为避难又分居各地,郝松寿七子的后裔备极兴隆。因为尊称其祖郝松寿为“七子公”,他的七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郝久昌,任信都府推官之职,仍居枣强,娶妻毛氏,又生四子:泽、源、渊、沅。长子郝泽,创居淮阳,分派太康、上蔡、襄城、项城、淮滨、亳州、太和、临泉、曲阜等处;次子郝源,创居淮阳,分派宁陵、睢县、杞县、中牟、鄢陵、扶沟、许昌、登封、临颍、汝南,又分派偃师、伊川、荥阳等处;三子郝渊,创居曲周,分派永年、大名、馆陶、临西、南和,又分派阳谷、鄄城、郓城、东明、梁山等处;四子郝沅,创居齐州晏城,分派临邑、章丘、禹城、夏泽、垦利、阳信、沂源,子郝幹,字直卿,号勉斋,创居临淄,官至青州府知府,有善政,民称“郝父”。为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昌盛,分派荣成、文登、牟平等处,孙郝永,由淮阴至如东,分派南通、海门、启东、海安等处。
次子郝久隆,居枣强,妣何氏,官至灵州卫城参军,又生三子:长子郝勇,创居高密,分派安丘、沂水、五莲、莒县、蒙阴等;次子郝德创居曲阜,分派泗水、平邑、宁阳,又分派嘉祥、汶上等处,裔孙郝定为红袄军农民起义首领;三子郝诏,创居胶水县,分派昌邑、安丘、寿光等处,裔孙郝靖,清初平贼有功,至祖封为大总戎;裔孙郝世桓袭荫,官至南皖总兵,分派寿光、洛城羊角沟等处。
三子郝久成,创居定远,官滁州都督府别驾,妣邓氏生三子:长子郝然,分派旌德,又分派休宁、祁门等处;次子郝和,创居灵壁,分派涡阳、利辛、凤台等处;三子郝泉溪,创居庐江,分派桐城、枞阳,裔孙郝仲元,号嗣如,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分派宿松、望江等处。
四子郝久善,创居信都、齐州,举孝廉,未出仕,妣宋氏,有二子:长子郝伯,字海龙,号良相,举孝廉,由信都枣强迁霸州文安县龙街,分派永清、固安、武清、宝坻等处;次子郝僚,字海虎,号良臣,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政,创居真州,分派清苑、望都、曲阳、行唐、灵寿,又分派阜平、博野、平山等处,子孙昌盛。
五子郝久康,创居信都枣强,知贡生,官高唐州都督府别驾,妣罗氏生三子:长子郝建业,创居河间府献县河城街,后代立为始祖,分派泊头、武强、武邑、阜城等处,孙郝雯,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军,第十一代孙郝天佑、郝伯虎、郝居仁、郝周先,叔侄同登建炎丁未进士,郝居仁官至枢密使,派下子孙历元明二朝,科甲独盛,分派临清、夏津等地,临清裔孙郝仕俊,登万历进士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赐谥文裕,修遗家谱及家训传世,子孙昌盛。次子郝栋,创居东昌聊城,支分阳谷、禹城、茌平、齐河等处,子孙繁昌荣发。三子郝祺潭,创居六安高皇乡,裔孙郝琮,登万历戊戌进士,授大理院评事,治狱有方,累官至南直隶按察使、布政使司,告老归家后,定居霍丘县城,主建淮堤等,每月朔望施米济贫,寿八十九岁,亲弟郝锦,登天启壬戌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三次推辞入阁,后奔母丧,建尚书于霍丘城,晚年专心诗词书法达二十年,寿八十八岁,支分寿县、八公等处,子孙昌盛。
六子郝久盛,创居信都枣强,妣胡氏,生二子:长子郝廷,创居齐州晏城,分派益都、掖县、栖霞、招远,分派蓬莱、黄县、福山等,子孙昌盛;次子郝朝,创居莱阳,分派即墨、高密等处,裔孙郝道周,登明天启进士,钦点翰林院,官至内阁大学士,崇祯时殉国,追赠理学儒宗,道光五年谕旨,从祀圣庙,遗有重修家谱,并排序八句,子孙昌盛。高密裔孙解元郝殿邦与即墨榜眼郝国梁同增修家谱,流传齐鲁各地。
七子郝久安,创居商州资阳,妣沈氏生二子:长子郝功,分派绵竹、德阳,又分派彰明、罗江、澧阳等处,澧阳裔孙郝希贤,登元仁宗延祐五年进士,中左榜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秘书郎,后赴任威州知州遭遇害,其子孙又居东平等地,罗江裔孙郝丹元,素有德性,忠孝双全,分派茂州、威州、崇庆州等处,子孙昌盛;次子郝成,在叙州府益宾县安边黄家承嗣,宋时进士,官至河南节度使,分派隆昌、荣昌、忠县、丰都、云阴、巫山等处。
又据《客家流迁徙居枣强播衍各地的部分姓氏》一文记载:郝强传至第八世郝大源、郝大本俩兄弟,兄郝大源徙居湖广德安府孝感县卧龙里,弟郝大本移居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万城街里。嗣后,子孙又支分麻城。黄冈、大悟、汉州、巴东、秭归、天门、监利等地。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7:22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枣强分枝:齐州晏城客家郝氏

齐州晏城即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的德州地区,古时属济南府。这里是客家人的非常重要的聚居地,也是山东著名的必经黄河重要津口的侨乡。据郝氏族谱记载:齐河客家郝氏是枣强客家郝氏的一个分支。
齐河客家郝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郝廷,据寺宅城谱和安陆谱,郝廷,又作郝珽,字伯虎,号良君,北宋时人,一说南宋时人,原籍河北枣强县寺宅城,为郝伯泉第五子郝强的裔孙。史称:郝珽是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至道二年升为太常州刺史,为官江苏,后来任职期满,告老还乡,本欲归枣强,途经黄河要津齐河晏城时,因爱这里山青水秀,又有美丽地传说齐国大夫晏弱、晏婴封国采邑的故事,遂卜居于此,居于齐河晏城三乐口,史称“郝堂先生”。郝珽移居齐河后,家族兴隆,子孙蕃昌,成为当地望族。因此在齐河县晏城里的郝氏宗祠里,至今仍供奉郝珽为始祖神。
谱称:郝珽娶妻周氏,生有四个儿子:庆吉、庆华、庆荣、庆寿。郝珽的子孙又支分山东各地,其中次子郝庆华徙居临淄县,生二子:世元、世享;郝世元次子郝泽立徙居维县;郝世享一支则迁至莱阳县立业开基。
郝珽第四子郝庆寿,生子世明与郝千郎二人,其子郝世明,字起所,又徙居江苏赣榆县,生四子:南用、南铭、南振、南兰,其中郝南用生子郝国贤,郝国贤再生五个儿子:均名、均仲、均显、均耀、均荣。其中郝均耀一支又迁至山东安丘县开基。
郝珽的长子郝庆吉,字理政,官至朝议大夫、判尚书武部员外郎,谥忠庄。后来,由于郝庆吉晦迹仕途,辞官不做,隐居齐河县表白寺,他的家族遂由晏城迁至于此地。
谱称:郝庆吉娶妻米氏生二子:世新、世升。他们的后裔,又为兴盛不衰,散处五莲山南鲁各地。其中次子郝世升,娶妻吴氏生六子:长子郝泽玉、次子郝泽善徙居沂州莒县大官庄立籍;三子郝泽富、郝泽才徙居山东五莲县洪凝村,五子郝泽通,六子郝泽达则支分五莲山口相邸村。
郝庆吉的长子郝世新的后裔则更加兴盛。据谱载:郝世新娶妻许氏、李氏生了四个儿子:泽质、泽焕、泽贤、泽才。《客家姓氏渊源》所收录的郝氏族谱,即详细地记载了郝泽质、郝泽焕、郝泽才三大支客家郝氏后裔的详细情况,兹参照他谱介绍如下:
长子郝泽质,名兴,举人出身,娶妻刘氏,生五子:伯敬、伯仁、伯信、伯孝、伯忠,其中第二子郝伯仁,号仲礼,官任松江府知府,生一子:郝和伦,后迁至浙江发迹。第四子郝伯孝一支也徙往浙江。兄弟五房中,又以长子郝伯敬最旺。郝伯敬,名义,号仲海,官任凤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谥俊卿贤哲,居齐州济阳,他又生四子:宗礼、昭礼、穆礼、贵礼,其中老二郝昭礼,岁贡生,官任博兴县学训导,生梦卿、善卿、长卿、显卿四个儿子,后裔分居武定府阳信、惠民、商河等处,而郝长卿又生二子:长子郝汝泰,徙居河南;次子郝汝昌移居郑州。
郝伯敬的长子郝宗礼,虽未涉官场,但积善行义,名闻乡里,人称徵士,后以子孙贵,诰封为中宪大夫。郝宗礼生四子:应昌、应盛、应兴、应荣。郝应昌,名静五,号唯英,廪生出身,诰赠文林郎,生子三人:郝瑱、郝璋、郝琚,创业于齐州大夫营,后又支分成武、定陶、东明等处;郝应盛,名德宣,号鸣英,副榜进士,诰赠文林郎,后裔迁居真定府藁城、井陉及栾城等处;郝应兴,名榜宣,号烘星,生四子:分徙各地。老大郝祯,居江苏苏州府吴县城内;老二郝祧居昆山县城;老三郝禄徙居扬州府高邮州;老四郝祝迁居镇江府丹徒县。郝应荣,名耀宣,号满国,亦生三子:老大郝集盛,居射阳;老二郝道盛,居太平府当涂、芜湖等处;老三郝德盛居应天府句容县。
郝伯敬的三子郝穆礼,生三个儿子:应隆、应明、应远。他们的子孙又分居各地。郝应隆生三子:长子郝崇云,居滨海县城内,老二郝贞云,居滨海滨淮,老三郝启云,徙居安徽萧县。
郝世新的第二子郝泽焕,名发,相传他这一房子孙有一个特点即正月初一食食素。郝泽焕娶妻宋氏,生一子:郝叔,也作淑敬,字均福,诰赠文林郎,居莱州城大基山道士谷内。郝叔生了四个儿子:秩礼、德礼、祖礼、先礼。长子郝秩礼,生子二人:继受、宏伦,后裔世居莱州前麻渠;三子郝祖礼,生子郝荀孙,后代居莱州平里、柞村等。四子郝先礼,字德宣,官任山东福山县尹。在兄弟四人中,以老二郝德礼一支最显。郝德礼,号佐才,官任益都县尹,有三子:伯朝、伯胡、伯明。长子郝伯朝,官至翰林院侍讲,使门楣大显,又生三子:老大郝震卿,字道享,官任宿州仓大使,后裔居沭阳;老二郝诚轩,字道泰,号文兴,居莱州西繇;老幺郝延秀,居掖县珍珠。郝德礼的次子郝伯胡,居莱州临郭;幼子郝伯明居朱桥河东、伍城等,生二子:兰卿、礼卿。郝礼卿一支,又徙居栖霞牙山。
郝世新的第四子郝泽才,娶妻梁氏生三子:仲敬、仲恭、仲信。长子郝仲敬又生四子:本礼、善礼、仕礼、伯礼,其中郝本礼,支分益都、临淄等处;郝仕礼后裔则徙居蓬莱、福山等;郝泽才次子郝仲恭,也生三子:旺礼、兴礼、宣礼,其中郝兴礼后裔世居黄山、牟平、文登等处。
从上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郝氏族姓,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向外开拓精神。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8:24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莱州府府支:霸州郝氏

在河北省定州卢奴即汉时置卢奴县,北齐时改安喜,宋时升为中山府,明时降为定州。《霸州郝氏族谱》中,记载了瀛州益津关郝氏另几支的情况,与冀鲁两省地区族谱所记大不相同。谱中记载:霸州益津郝氏开基始祖郝清有两位妻吴氏、姜氏共生三子:勇虎、勇龙、成刚。
郝勇虎,字维宏,娶妻张氏,居霸州益津,生二子:屺、岐。老大郝屺,字方仲,妻冯氏生一子郝昙,郝昙,字日敏,妻彭氏生一子郝玠,后裔不详。
郝勇虎的次子郝岐,字芳桓,妻姚氏、曹氏生二子:郝暠、郝旵。长子郝暠,字月华,妻吴氏生一子:郝瑗。次子郝旵,字星华,后裔均不详。
郝清的另一个儿子郝勇龙后裔则较为兴旺。谱载:郝勇龙生一子郝樘,郝樘生一子郝诏,郝诏生子郝博,郝博生一子郝镰,郝镰生子郝浚,郝浚生子名叫郝仪。
霸州益津郝氏传至第八代郝仪府君,又于北宋初时,自霸州益津关徙居定州清苑县臼楼。据传说当年郝仪府君在清苑县臼楼村一户杨氏人家当教书先生,后娶杨氏女为妻,遂留居于此,去世后葬于臼楼村北茔,后裔繁衍兴盛,成为清苑郝氏的重要一支。
郝仪府君的后裔极为兴旺。在元大臣郝采麟撰写《陵川文集•世系记》称:郝氏系出有殷帝乙,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姓。十世祖讳仪,值五季之乱,自龙庄。九世祖讳祚,复自潞徙泽之陵川,遂为陵川人。八世祖讳善,七世祖讳从义。六世祖讳璋,公高祖讳昇,字子进,曾祖讳天挺,字晋卿。祖讳思温,字和之,金贞佑避兵河南,金亡寓居保定,卒而权厝郭外,门人诔曰:“静直处士”。父讳经,字伯常,夙负海内重名,终翰林院侍读学士,尝奉命使宋,拘执一十六年,全节而归。二叔父讳彝,字仲常,不仕,三叔父庸,字季常,奉训大夫,知颖州。仲、季三人没而权安厝保定,不肖孤采麟暨克绍,伏因陵川故居沦没,惟松楸宛然,且茔原湫隘,遂置田孟州西北虎山之原,迁祖父母以下合葬焉。一则取其水土深厚,二则距乡先不远,岁时往来便於拜扫,特伸霜露之感。大德己亥初吉,集贤直学士、朝议大夫采麟谨识。
综合各谱得知:郝璋生三子:昺、昇、旦,郝昇,字子进,他谱作字连荣,生二子:天挺、天褆,郝天挺,字晋卿,官至集贤院大学士、大监检校书籍事、艺文监丞,妣张氏、继配司马氏,生二子:思温、思恩,郝思温,字和之,官为霸州诏讨司,妣许氏,生三子:经、彝、庸。郝经,字伯常,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国信大使,谥文忠,妣张氏,生三子:采凤、采云、采麟。郝采麟,生二子:墅、尚。
郝思温的次子郝彝,字仲常,而他谱作郝纬,字伯堂,总管府同知未赴任,故匮玉不仕,生二子:克绍、克操。郝思温的三子郝庸,字季常,又他谱作字伯赏,知颖州,万户府佐理军政、奉训大夫,生二女。
郝昇的次子郝天褆,生一子:恩温,郝恩温,官至定州州尹,生二子:廉、康,郝廉,字伯秀,郝康,字伯全。此支不详。
郝璋的长子郝昺,生一子:源,郝源,字清卿,妣王氏,生二子:舆、辇。郝辇,字正之。
郝璋的三子郝旦,后改名震,字子阳,晚年自号东阳老人,生三子:天佑、天祺、天祯,郝天佑,字贤卿,妣宋氏,生一子思直,郝思直,字继先。此支不详。
故郝经的高祖璋,曾祖昇,字子进,昺、震(初名旦),祖天挺,字晋卿、天祺、天佑,字贤卿、天祯,源,字清卿,父思温,字和之,谥静直处士、舆、辇,字正之。谱称:郝仪,传说郝氏始自太原,迁泽、潞,复迁许、洛,复再迁于燕、赵之交。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郝仪又徙居潞州,第八世孙郝祚,又迁居泽州陵川,郝祚生一子郝善。郝善生一子郝义,郝义生子郝璋,郝璋生七子,其中一子名叫郝升,郝升生子郝天挺。郝天挺生一子郝思温,郝思温,字和之,生三子:经、彝、庸。
另外,河北省怀柔县庙城的《城南郝氏族谱》还记载了另一种郝清家族世系。该谱称:郝清之子郝泰芳即郝大芳生有一子叫郝正敬,郝正敬生一子翔云,郝翔云生一子名珮,郝珮生二子:应祥、应瑞。其中长子郝应祥,出使外国未归,这大概是郝姓出国的最早记载。次子郝应瑞,生一子德瑯,郝德瑯生二子:宝信、宝义。郝宝义生一子:郝荣。
据族谱记载:莱州府分支郝氏清公一派即霸州郝氏以伯泉公为一世始祖,从第二十二代家字辈开始,以下辈份派语是:
家声传芳,瓒慕卓绍,书香永继,勤修习才。

卢奴霸州谱所记郝清家族

在莱州府掖县北陵郝氏伯泉公九子之中,幼子郝锟一支最初留居祖地掖县平仲故里乡北陵,传十余代之后,开始分迁至招远、栖霞、掖县麻渠、临郭、朱桥等区,后裔繁衍兴盛,构成郝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地《郝氏族谱》的不无错误甚至可说是粗糙的记录中,仍可以看出郝锟这一支家族从莱州府掖县到招远、栖霞、麻渠、临郭等大体脉络。
据多种族谱记载:郝伯泉九子中,幼子郝锟,又名郝祖,字惟松,号道行,生活在盛唐时期,官至都督府佐贰都督。当年莱州府郝氏大分析时,郝锟奉父母之命留居祖地,因名“祖”,定居于掖县平仲故里乡小北陵疃即黄家湾涯,故又名郝陵,郝锟被留在掖县北陵疃,侍奉父母,给父母养老送终。
传至(郝锟的)第十三代郝远铭,徙居登州府栖霞县大霞址。据传说郝远铭为元代初中时期人,官至太府监太卿,夫人张氏、万氏共生三子:笨、箵、笭。长子郝笨,娶妻王氏生子四人:贤、猷、功、利。
郝远铭的次子郝箵,妻丁氏,生二子:贡、献;
郝远铭的三子郝笭,娶妻李氏生二子:立、兴。
家史称:当时有郝姓族人郝穆、郝胜二人,犯反叛朝廷大罪,被元皇朝征剿,族人被诛连甚众。为了避免诛连之祸,郝献、郝立二公隐姓埋名改霍氏,于元至正二十二年离开栖霞,携妻与众子侄一同迁往湖广麻城县龟峰山、杏花村一带。郝献、郝立二公因此成为这一派郝氏的麻城始祖。郝献娶妻陈氏,生五子:明德、明远、明善、明来、明光。据筠连郝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郝明德弟兄五人又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居入四川,隐居于四川荣县。郝明德有三孙:长孙郝贵任千总武职定居筠连,次孙郝屯留居荣县;三孙郝佐入叙即宜宾县。

掖邑北陵郝氏族谱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9:26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掖邑北陵郝氏族谱



掖邑北陵郝氏,出於棗強,棗強郝氏,肇自原本安州安陸,從族望也。由是唐宋為甲族,或曰三皇伏羲號曰太昊,有位佐臣者郝省也,由是淮水受姓之始祖也,或曰殷商春秋渭河列國,子期之後裔也。予家譜載;予族至唐太宗貞觀間,魏征為相,予先祖處俊公舉進士,仕至唐高宗總章戊辰同東西臺三品,鹹亨辛未晉封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甲戌加封中書令。武曌垂拱戊子有誣告太子通事舍人象賢公謀反罪,褫職誅戮之,或寸磔而亡,其祖父毁棺戮尸,其子曰肸公,字伯泉,來山東萊州郡掖邑北陵避禍,是為郝氏開山鼻祖也。第予家譜載;宋仁宗景祐甲戌,王曾為相,士類翕集,放進士榜,得張唐卿三百餘人,而流吭一門五董,世艷其榮。予先族祖拯公,以童科賜進士出身,仕至襄州推官,而梅氏與予家及襄城龍奉先,隋城李玉皆以同年,敦契誼,推官公遂留家舂陵之唐白水之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又譜載;元世祖至元甲申,予先族祖祿昊、宏烈諸公以襄陽郡舂陵至章陵之戰禍連綿,兵荒馬亂,同年棗陽縣文庠生諱伯全公,始徙北直隸真定府棗強縣時,初設塾蒙舘,哉此師資,擢至周文公私塾。蓋在諱伯全公以滿腹四書六藝經義也,稱謂三舍八邑之師焉。周文公子與曾孫四人,均以經術文辭登科進士。數載之久,予祖諱表正公預見此地窄人稠,非子孫長久之計也,每思遷徙濟南府齊河至青州府益都、壽光、臨淄,又至萊州府掖邑數縣地耳。諱表正公者,商賈也,曾客蹟山東萊州府掖縣邑北鄉平仲故里之晏樂窩耳。平仲者,齊大夫晏嬰也,淳於、嬰里、柳行、店街、大溝崖謂晏樂窩耳,或曰晏邑平里,有碑記為證矣。予高祖皆塟地、落籍於萬歲河南岸黃家灣涯之北陵上,是為郝氏初祖也。
諱伯全公生五男;次諱表正公守唐以來先族祖肸公之裔墓廬,移居北陵,惟次宗禮居平仲故里有曰店街守家業,餘者擇木而棲,相地而居矣。
諱表正公生三男;明遠、文強、諱仕舉。長明遠公生一男;本,始居登州府棲霞縣城郝宅,次文強生四男;生、蔥、理、達,始居登州府招遠縣,且長生、次蔥二公析界河張星大呂家,次理、次達二公析居磨起山東麓南院莊。
諱仕舉公生三男;諱玉、迪、真,惟長諱玉公至今為北陵之分支始祖也。子曰;諱昉、暉。傳四子;志明、志文、志宗、志甫,再傳至朝陽、朝卿、朝恩、諱朝柱、朝弼、朝俸皆出為玉公裔族人後。然則迪、真二公至今為平仲故里之晏樂窩夫族分支始祖矣。是暉公以父廕,仕至從事郎,娶姜氏,周文忠公之甥女,例封孺人,賜冠帔,生二子;長志宗出居坎上;次志甫始居麻渠。周文忠公曾薦暉公知綿竹縣,綿州通判監州。因志甫無嗣,過繼子朝陽為嗣,子曰;汝時、郝時;汝時傳四子;長紘宇、次紘宙、次紘章、次紘光。惟紘宇,字庭堂,傳二子;添福、旺福是矣。因周文忠公為棗強縣宅城人氏焉。
趙、梁世家大溝崖上,而真公由是居晏樂窩之柳行東崖上,擢劉善之進士,與趙定基之子好勵、猶子好霖,梁淳之於皆同年,而淳與真公為同鄉黨,士論稱賞,時相平仲故里劉公善甚相愛重,擢給事特敕守秘書、功曹。生四男;暐、晛、昕、昀,皆居平仲故里柳行疃。蓋在郝暐公生子志強,傳朝宗,有學行篤於教子,生興以詩經入太學。成化間,初舉楊溥仕至招遠縣典史,蔚有時望,其沒也,文節楊公狀其行,忠簡公呂公銘其墓,始徙招遠縣張星集也。興生文高,文高傳五子長曰安、次曰泰、次曰寧、次曰禎、次曰祥是耳。而晛、昕二公始徙萊州府城南之老平頂山西麓村莊,又而昀公裔世居平仲故里老母珠河之東崖上。昀公生二男;志業、志祖。長志業生三子;朝棟、朝楷、朝輔,傳汝聖、汝瑆、汝贒、汝珵,皆為真公裔族人後矣。
迪公始居平仲故里老母珠河之西崖上,生二男;映、曉。長映生二男;志遠、志運。長志遠始徙居招遠縣張星集。次志運始居西繇萬歲河北岸古里鄧家中腰疃,而志遠生朝堯,朝堯生二男;忠、賢。因忠無嗣,故志遠以從兄志強之孫、朝宗之子興承祧矣。次曉生二男;志增、志鴻。長志增生朝達,師事縣丞劉公英,公偉其才器,以甥女妻之,劉公英世家晏嬰故里。朝達由是居晏嬰故里土圩子,生二男;清善、潔善,長清善生二子;蕓蒸、蕓起。長蕓蒸,字敬,生二子;德仕、德運,始居招遠縣鴻障,次蕓起生二子;才支、才照。才支亦隨伯敬遷鴻障也。次志鴻生二男;朝欽、朝楨。長朝欽生二男;溟善、汝善。次汝善生二子;應德、應吉。長應德生四子;伯、倫、經、孝。次經、次孝亦始居招遠縣鴻障。不久,經又徙居張邴堡是耳,次朝楨生漢善,漢善生三之;丞德、丞業、丞典。次丞典,字永盛,生宗仁,亦遷居鴻障,故鴻障者有;敬、永盛、才支諸君與經、孝是矣。此朝欽、朝楨、清善皆世居平仲故里之老母珠河西崖上。故迪公裔五子;清善、潔善、溟善、汝善、漢善傳敬、蕓起、蕓端、蕓彥、蕓師、應德、應吉、丞德、丞業、永盛諸君皆出為迪公裔族人後矣。
予少時聞先君子與汝珵父兄交遊甚熟,而平仲故里之店街、柳行疃、大溝崖之間,田、徐、趙、梁世家其地,郝氏仕第相望,累有同年之好。予嘗屢過平仲故里之晏樂窩,朝楷之孫、汝珵之子郝璽一門群從周旋,欸曲放歌,或文儒對詩皆縱酒,文節徐公圖,字汝春為西塾師,每與出其所藏名書奇跡及世續家譜,井然甚明,有若田公深夫所為序,與其所自著,皆可不朽。予每為士節興嘆,或書錄誦文,何其先世之多,賢而後嗣之尤盛,詩書忠厚之積,豈不長哉!
予今年歸自梓裡,璽遣令子持家譜示予,俾為之序。忝予之舊聞,若合符節,因文考實,悉數餘篇,而鄉袞之文章在是,郝氏之先德在是,其後賢之繼承亦在是也。予手肅末學,何能為之輕重歟?然若敬璽之尊崇先祖,率勵族人,用心亦廣矣夫。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端月十五日 九世孫 從德 謹誌。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30:55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安陆分支:莱州郝氏

在唐宋時代的郝姓中,有一支與湖北襄陽和河北棗強兩派郝氏都有很深淵源關係的著名郝氏宗族,那就是萊州府掖縣北陵郝氏。
北陵位於山東省掖縣東北鄉,有一條萬歲河岸上的遺址叫做晏嬰字平仲故里土圩子之旁邊。在古代是個土埠高地很象皇帝陵園故名。北陵郝氏興起於唐代中期,據多種族譜記載;北陵郝氏的始祖是郝象賢。
關於北陵郝氏始祖郝象賢以上祖先的承傳世次,各種譜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山東郝氏世譜】認為郝象賢是郝處俊的孫子,又是北宋襄陽郝氏名儒臣郝拯的族祖。
據族史記載;北陵郝氏是安陸祖郝處俊的一支後裔。郝處俊當時唐高宗知朝政事兼任中書令,妻有兩位;龍氏、彭氏等生育了五個兒子,見於各種族譜記載的有;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等多位,北陵郝氏即出於南北朝梁時江夏郡太守郝迴之曾孫相貴一支後裔。郝相貴在唐高祖李淵在位時任滁州刺史,甑山縣公,也是開國的功臣,娶夷陵郡通守、唐高祖時任硤州刺史、安陸郡公許紹之女為妻,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但【唐史】及清代學者郝懿行所撰【郝氏世系攷】中只記二子;處俊、處傑。郝處俊自幼喪父,發憤努力學習,博覽群書,成為學識淵博的宰相。他喜歡讀【漢書】,反復誦讀,坐臥手不釋卷,有些精彩的章節,他都能隨口背誦。貞觀年間參加科舉考試,中舉進士,吏部尚書高士廉欣賞郝處俊的才學,授著作佐郎,掌撰擬文字,襲爵甑山縣公。郝處俊兄弟關係融洽。他生五子;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郝北叟官任司議郎、太子典膳;郝南容初官任顿丘县令后升为秘書郎,娶林氏、李氏生下兩位優秀的公子;象賢、象猷。郝象賢便是北陵郝氏始祖。
有的文獻記載說郝象賢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周朝武則天當權執政誅戮之。郝象賢生三子,其中幼子名叫郝肸,字伯泉,當即意識到安陸郝氏將落難遭禍。於是奔向海濱之山東遠逃避禍,最後徙居山東萊州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成為山東掖縣郝氏開山鼻祖。
郝肸公的後裔,後來便成為著名的掖縣郝氏中的一支。族譜上說;郝肸遷居掖縣北陵後,娶奉禮郎彭志筠之曾孫女為妻生子數人;郝錕、郝博、郝菑等多位。郝錕,字道行,娶田氏生三子;耀、輝、皩,其中郝皩,字孝德,取表字依其長幼次序兄弟至德、敏德、孝德,娶妣王氏生數子;鮌。郝鮌,字周禮,娶張氏生數子;鋮。
郝鋮,字維則,這時晚年雖生活在劉豫時代,金朝掖縣北陵郝氏世代務農,家境貧困,郝鋮以後幾代子孫皆家境貧寒苦於繁重的徭役。牠發生在金太宗完顏晟天會八年庚戌九月,濟南府知府劉豫即位為大齊皇帝,改元阜昌。劉豫,字彥游,景州阜城人氏,宋朝宋高宗皇帝即位之初。劉豫受命知府任濟南府,撻懶任東路軍以六路軍師升爲六部路都統,領金兵來攻劉豫,殺死守濟南城的宋朝將領關勝,投降金國軍隊,金太宗任命劉豫為京東東路與西路淮南路安撫使、知東平府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劉豫聽說金太宗要立一個傀儡政權,就多方運動送給西路軍移賚勃極烈完顏宗翰許多珍寶,於是兼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在金太宗面前推薦了劉豫。天會八年庚戌九月,金太宗下詔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建都大名,號為北京,劃定山東、河南、陜西為其控制。劉豫當上皇帝後,對黎民百姓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以什一法檢括民田,強拉壯丁建立鄉軍,劉豫還助紂為虐,多次侵略宋朝土地,給南宋以很大威脅。
郝鋮,字維則,娶妣姜氏生一子;郝垚。郝垚,字高勛,曾在宋時官任萊州府帥司,妣趙氏生二子;毓、誨,郝毓,字鍾秀,曾在揚州任江都縣令,妣任氏生數子;郝玨。郝玨,字百雙,在平里店街開豆腐作坊為營生,娶妣葉氏生一子;堃。郝堃,字大輿,號載靈,為人生性好義,掌持家政督耕課讀,濟急扶貧傾為鄉里敬服的當人,妻許氏、田氏、彭氏生二子;佺伯、佺仲。郝佺伯是個秀才,在平里鄉里教授五經為業,娶妣王氏、徐氏生數子;徵彪。郝徵彪娶妣孫氏、唐氏生數子;遠銘、鉅師。郝遠銘曾在棲霞縣城建書院教誨子弟,奉承香火,傳道學,名重一時。郝遠銘娶妻張氏、萬氏生三子;笨、箵、笭。郝笨勤奮好學,辛苦持家,上奉雙親下撫二弟,年僅三十九歲時以薦登州儒學教授。郝笨妻王氏生四子;賢、猷、功、利。郝猷生一子;良。郝箵妻丁氏生二子;貢、獻。郝笭妻李氏生二子;立、興。
招遠縣張星郝氏始遷祖郝鉅師,字仕銘,山東省萊州府掖縣朱流鎮北陵人氏,於明朝洪武末年攜家眷自掖縣遷登州府招遠縣張星居住,以開豆腐作坊為營生,後遷大呂家,去世後塟於圈子邨東南,後裔世代居此,大呂家遂為招遠縣張星郝氏。
郝鉅師妣周氏、趙氏生五子;笙、篵、籲、篴、籈。。郝笙妣呂氏生二子;曌、晿。郝曌妣趙氏生二子;燴晅、燴暙。郝燴晅,字氜閤,妣楊氏生二子;嵀琞、嵀鼅。郝嵀琞妻呂氏生二子;鑦、錟。郝鑦妻李氏生二子;渂琇、渂琻。郝錟妻欒氏生二子;渂誴、渂誟。
張星分支第三世郝曌支次房子燴暙公世系;郝燴暙,字敊詍,明朝中期初任平涼府某縣主簿,娶妣蔣氏生一子;嵀峲。郝嵀峲妻王氏生二子;飍、鬊。以上祖孫三代移居平凉府地。
郝燴晅次子郝嵀鼅妣李氏、徐氏生二子;釪、鏦。郝釪後改郝鎺妻傅氏生二子;渂鈆、渂璥。郝鏦後改郝誴亦生二子;渂鎠、渂瑺。
郝篵妣張氏生二子;勗、暥。據墓誌銘記載;郝鉅師的這一支,自鉅師至渂琇、渂琻七代祖孫均附塟在郝鉅師墓地,即招遠縣張星集圈子邨東南。
掖縣北陵郝氏第十代郝佺仲,字有材,妣呂氏生四子;朝暉、春暉、朝春、朝奉。第三子郝朝春,於金章宗末年萊州守將徐汝賢被任命部屬知監事,後加入楊安國紅襖軍,金國仆散安貞攻下萊州城,郝朝春與徐汝賢在跟金兵巷戰中非常激烈。徐汝賢不幸英勇犧牲。登州刺史耿格在關鍵時刻發生動搖,返回投降金兵。郝朝春帶著一部分族人向招遠撤退,厭惡戰亂,隱居那裡。蒙古滅金國後,由北陵徙居招遠縣南院莊另開基業,後裔形成南院莊派。
郝朝暉,字連榮,妣任氏生一子;宗曦。郝宗曦,字占鳳,妣徐氏生一子;昇雯。郝昇雯,字鎮宅,妣孫氏生一子;景達。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是為明朝初年,郝占鳳曾攜子郝鎮宅亦遷居招遠縣張星集後,亦稱張星郝氏。郝景達,字相麟,娶妣張氏、王氏生四子;荃、萗、菂、莙。其中郝荃,郝菂二子情況,今已不詳。而次子郝萗、四子郝莙後裔則源遠流長,綿綿不絕。
郝萗,字伯康,妣姜氏生二子;最、樷。郝最生二中;惠崧、惠嵤。郝惠崧,字峭悥,生子鎺鎠。但張星郝氏卻以郝鎺鎠為開基始祖,郝鎺鎠為郝萗曾孫、郝景達玄孫。張星郝氏始祖郝鎺鎠生四子;誩、誟、諥、謃。郝誩後改郝敬生子渂鈄。郝誟生子渂瑡。郝諥後改郝忠生二子;渂鎬、渂彩。郝渂鎬後改郝文高生於明嘉靖丁亥,是郝肸公的第二十世孫,掖縣郝氏張星派宗譜所記長房到此為止。
郝莙,字伯成,妣鄧氏生三子;聯、聃、聰。明朝建文年間,郝聃這一支後裔曾徙居招遠縣城北鴻障溫家邨。郝聰一支後裔曾徙居招遠縣溝上邨。牠譜記載不詳。郝聯後裔不詳。
从安陆到东牟:牟平郝氏
漢魏六朝以來,郝姓以武傳家,世代有為軍事鉅族。這種軍事世家有為於變亂之世,無功於太平盛世時期事情。即所謂可為亂世之梟雄,不能為治世之良吏。因此,終李唐一朝盛世,郝姓反而韜晦不顯,族姓衰微不振。
郝朝麟公後裔有一支遷居萊州衛文登縣東牟城寧海州一帶。傳說金代的全真道七子之一郝大通家族便是這支安陸郝氏後裔。
郝朝麟十四世孫郝升,入全真教道時,易法名大通,法號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寧海人,生於金熙宗天眷三年庚申正月初三日,這是根據北京白云觀收藏有一本民國十五年丙寅迎賓道士梁至祥抄的【諸真宗派縂簿】這個簿共列有教派八十七派,其中第十三有華山派。【諸真宗派縂簿】系譜載;廣寧祖師郝姓名大通,字太古,號廣寧,繋山東登州府文登縣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歲,幼壯卜筮授教,正月初三聖誕,十二月三十飛昇,元世祖敕封;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廣寧通玄太古真君,留傳第十三華山派,至一元上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里復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養素,守堅志虛靈慧,業生希賢,遵秘法慎修,保純真敬,謹規良善,默功毓秀,英勤能扶世運積久,大丹成永建,根基厚仙,瀛書盛名,圓滿光華照,云天慶上升。
郝大通自幼喪父,事母至孝,寧海郝家不僅富甲一州,而且世代游宦。據馮壁撰【太古集•序言】云;‘師俗姓郝,世居寧海,為州人之首戶,昆季皆從儒學,兄諱俊彥,舉進士第,官至朝列大夫,昌邑縣令’。郝大通的哥哥郝俊彥,曾中過進士,做過朝列大夫、昌邑縣令等官職,郝大通與其兄郝俊彥一樣,起初也是以習儒業為主,但與其兄不同的是;他天性厭惡紛華,喜愛淡泊,無意於仕途,故有徐琰撰【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師道行碑】稱其稟賦穎異,識度夷曠,蕭然有出塵之資,郝大通自幼喜愛周易,讀【易】手不釋卷,但常苦於無明師指點。一日忽然夢中有神人授其【周易】秘義。自此之後,深通陰陽、律暦、卜筮之術。因傾慕司馬季主與嚴君平,故效仿二人以卜筮為業,隱於市廛,故有【金蓮正宗記•廣寧郝真人】稱其資質豐美,不慕榮仕,深窮卜筮之數,黃老列未嘗釋手,凡遇林泉幽寂之地,則徘徊而終日忘返,郝大通於金大定七年七月,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由陜西終南抵達寧海,游歷寧海各地,物色門徒,見郝大通資稟不凡,有意感發之。九月的一天,郝大通仍然一如既往,貨卜於市,當時寧海人士大夫慕其名者,紛紛環列左右,簇擁周圍。王重陽背坐於郝大通卦肆前,一言不發,久而久之,郝大通雖覺其人與眾不同,但竝未在意,只以為是一般的求卜者,於是便對王重陽說;‘請先生回頭’。王重陽卻答;‘只恐先生不肯回頭’。一語之下,令郝大通極驚奇,覺此人絕非凡俗,於是立刻起身作禮,跟隨王重陽來到朝元觀或全真庵,把自己所作的一首詩呈獻給王重陽,詩曰;‘同席諸君樂太古,未明黑白希夷路。今朝得遇達人吟,伏望先生垂玉句’。王重陽以詩相答;‘口愛郝公通上古,口談心甲神仙路。足見翠霧接來時,日要先生清靜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據【郝氏宗譜】抄本記載;寧海州牟平郝氏在眾多郝氏宗派中屬於太昊氏族郝省族後裔,郝氏大宗派,牠是唐朝著名的安州安陸郝氏郝處俊的後代,郝氏從安陸遷徙到寧海州牟平,大約在唐宣宗朝時期,牠的始遷祖郝偓佺。
譜載;郝朝麟在唐高宗時官居大理司直,是掌管刑法的官吏,後升爲武部員外郎,娶妻彭氏、裴氏生數子名叫郝尚良,郝尚良在唐玄宗時任節度使司,娶妻高氏生三子;顯淳、顯美、顯善。郝顯淳少好勇,喜讀孫子、吳子兵書,足見郝顯淳是個勇猛剽悍,能征善戰,曾被朝廷征兵為平定安、史之亂,多次為朝廷率兵遠戌邊關,屢建奇功。因此,官任鳳翔府節度使又加封太尉等官職。郝顯美在唐肅宗是推薦補宿衛。
郝顯淳娶妣袁氏生四子;火、炏、焱、燚。郝燚生於唐肅宗至德元年丙申,他深通地輿山川學說,曾上【兵勢】疏後,官至嶧縣丞,升爲兗州通判,娶武氏生二子;景、晟。郝晟生於唐德宗貞元八年壬申,長得身高體壯,孔武有力,平時好舞槍弄劍,唐文宗時任渭州太守,娶黎氏生一子名叫偓佺。
安陸郝氏九世郝偓佺在唐宣宗時,由安陸徙居山東萊州東萊郡掖縣平里店,又從平里店遷至登州東牟郡蓬萊縣魯南溝舒郝邨、福山縣壚上邨、寧海州牟平縣上武寧邨,定居於寧海州牟平縣城南鄉高陵湖畔邊上,遂開牟平高陵郝氏,後裔在此曾建郝氏家廟。
牟平郝氏高陵郝氏始祖郝偓佺,生於唐文宗大和二年戊申,初娶聞氏生三子;浞、河、溯。二娶平氏又生四子;海、洲、溥、泗。長子郝浞居平里店邨,次子郝河魯南溝舒郝邨,三子郝溯居壚上邨,四子郝海遷居文登縣草廟郝家山邨,五子郝洲遷居文登縣牟山郝家屯,其中第六子郝溥留居高陵湖畔岸上一個邨莊。
郝溥生活在時值唐朝末年,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天下將亂之世,終於爆發了黃巢起義,天下英雄群起響應。郝溥在黃巢起義爆發不久,便相攜同郝泗兄弟二人一同投奔起義軍,參加義軍後,如魚得水,在隨義軍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英勇善戰,屢建奇功,不久便在義軍中脫穎而出,受到黃巢的重視,攻占唐都長安。黃巢稱帝時,郝溥被黃巢任命為東北而行營先鋒使,青州萊州二州防禦使;郝泗被黃巢任命濟南兗州二州防禦使,並在瑕丘縣定居落籍。
譜稱;郝溥生於唐懿宗咸通五年,娶妻鄭氏生三子;鈺、鏑、鍖。長子郝鈺初居荊山寺,其子移居車家疃,數十代裔孫遷居郝家莊。次子郝鏑遷居牟平縣城外武寧邨。三子郝鍖夫人馬氏生四子;材源、材資、材友、材林。其中三子郝材友娶何氏生二子;建乾、建元。郝建乾娶丁氏生一子;郝裒。
安州安陸是郝偓佺的父母之邦,是萊州、登州、寧海州郝氏的根據地。郝偓佺的祖父母生長於此地,他的八位直系祖先都塟在此。因此郝偓佺生前便對安陸祖地念念不忘,竝於唐懿宗咸通元年、唐僖宗廣明元年兩次回安陸掃墓,此後郝偓佺一再囑咐子孫一定要守護祖先坵墓,定期祭掃。但過了百十餘年,當宋代之世,因兵亂戰火,阻隔山東的郝氏已無法回安陸掃墓,而安陸的五十畝祭田及郝氏故居遺址,已被他姓人家侵占殆盡。到宋仁宗慶暦元年,山東郝氏郝偓佺的曾孫郝材友、五世孫郝建乾、郝建元、郝建魁、六世孫郝裒、郝衷、郝袤、郝裹等人一同回安陸祭祖掃墓,見物非原主,遂狀告於安州安陸府縣衙,意慾收復故地,但一直懸案未決。
譜稱;郝建乾生於宋太祖開寶五年壬申,自幼受儒家以忠孝仁愛為核心的正統思想,致使以孝知名,其弟郝建元以悌知名,皆出於天性。郝建乾之孝,他的生母早亡,繼母何氏不慈,繼母當在郝材友面前讒毀他,他因此失愛於父,但他是一個篤孝純至之人,繼母愈是如此,他對繼母愈孝順,作為郝建乾異母弟的郝建元則以孝友恭恪知名,他年僅數歲見建乾被母打駡,就哭著攔阻。至於成年人,每觀其母,母兇虐,才少了一些,遇母指使建乾,他必與兄共赴,故捨身護兄的郝建元,知名於友悌兄長之譽,歷仕宋真宗、宋仁宗二朝光祿大夫、封及妻子。
郝裒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字聚寬,也以德、孝、悌、信、讓五條家法訓試子孫,認為此五條者立身之本,娶姜氏生三子;安伯、安仁、安侶。郝安侶生於宋仁宗慶暦四年丁亥,字正蕓,居家以孝友聞,授迪功郎,娶黃氏生二子;東牟、東萊,其中次子郝東萊,字基山,官至陽信縣主簿,移居桑落墅邨。郝東牟生於宋哲宗天祐元年丙寅,字如山,他的思想信仰始傾向於道教,娶呂氏生二子;俊彥、俊昇。
郝東牟其人自幼聰慧過人,負有俊才,又勤奮好學,心懷大志,由郡學生入貢京師,於金海陵王天德年間進士,官任博興縣主簿後升爲知縣,朝列大夫。長子郝俊彥於金海陵王貞元四年也考中進士,官任朝列大夫、昌邑縣令。郝俊彥元配嚴氏生三子,寓居牟平縣城里,續娶夏氏也生三子,卜居都昌縣邑城外夏店郝家莊。次子郝俊昇即郝升或郝璘由於全真道教祖師王重陽指點和影響,於金世宗大定七年成為全真七子之一的華山派道祖師,竝改名郝大通。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31:43

[回复] 回复名门望族之上社郝氏

元朝狀元——澧州“神駿”郝希賢

編者按語:
郝希賢是記載于湖南省常德郝氏族譜七卷,首一卷的郝氏先祖,元朝僅有的幾個狀元之一,該族譜幾次編修,(清)郝德隆、郝宏澤續修,清宣統元年木刻活字印本,1986年常德郝氏後人再續修。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有關元朝狀元郝希賢的歷史記載還從《直隸澧州志》、《常德志》等典籍文獻資料中查得,以下是有關先祖郝希賢的考證文章。

澧州“神駿”郝希賢

數百年來,澧州澧陽城內,有一條“狀元街”(今珍珠街),一曰“狀元井”(原三關祠前),一座“狀元橋”(今文廟內),都是紀念元代澧州狀元郝希賢的。
澧陽人郝希賢,在元仁宗延祐五年廷試中,考中左榜進士第一名,成為當時轟動澧、沅郡邑的第一名狀元,也是今天常德澧州歷史上唯一的一名狀元!即使是在整個芙蓉國裏,也是僅見的七、八名狀元之一。因此,澧州人一直引為美談。
但是,時至今日,不少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實。不久前,一位廣東務工的澧籍線民,發了一個帖子,說他想探尋元朝澧州郝狀元的史實,但只搜到了兩條材料:一條是《元代狀元榜》介紹的:“霍希賢,澧州人,生卒年不詳,元延祐五年左榜狀元。據《湖南通志》記載:‘延祐五年霍希賢榜’的霍希賢,曾誤為郝希賢,而載於舊志之中。‘舊志誤姓郝’。《元史》紀•第二十六卷仁宗之三中記載:‘三月戊辰,禦試進士,賜忽都達兒,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泰定年間,霍希賢曾任職知威州官。”
另一條是當今學者孫瑜的學術論文《袁桷的學術傳承,政治生涯及社會網路》中的一段:
“霍希賢,澧州(今湖南省澧縣)人,延祐五年左榜第一。至治元年,霍希賢在京官秩已滿,臨別時,袁桷作詩《了昂逸馬圖》相贈,本詩後注:‘通叟狀元以秘書郎滿職,言歸,泊然若無營者,桷舊與殿廬詳定得通叟卷,氣完以充議者,爭緘口。今其南歸,以子昂畫馬求,言愴然以別,吾徙之責深缺然矣。至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桷書。’”孫瑜稱:“將通叟狀元定為霍希賢經過了一番考證。從時間來說,通叟狀元是至治元年以前的狀元,是延祐二年,或者是延祐五年的狀元;從“南歸”推斷,他應是一名南人。延祐二年左榜狀元張起岩是一名北人,延祐五年左榜狀元是霍希賢,他是澧州人,故推斷他就是通叟狀元。”
這位線民還說:希望家鄉澧州能提供更多更詳細的材料和情況。

這引起我的興趣,直接翻檢《直隸澧州志》,發現有六條記載:
卷十二的《科甲》記為:“郝希賢,延祐狀元。元制,分進士為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漢為左。延祐五年廷試,蒙古色目榜首為忽都達爾,漢人南人榜首為郝希賢。”
卷二十六的《摭史實》記為:“《元史》仁宗延祐五年三月戊辰,廷試進士,賜忽都達爾、霍希賢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岳志》作郝希賢。”
卷四的《古跡》載二條:“珍珠街,元延祐狀元郝希賢故居,在北門外。”
“狀元井,以郝希賢得名,今三關祠前井是。”
卷二的《陵墓》載二條:“元狀元郝希賢父母墓在州西北五裏黃鸝堰。”
“狀元墓在安鄉黃山。”
根據這些材料,在幾月前結合澧州的書院史探索中發現的其他史料,初撰了如下的一節文字:
“溪東書院在澹水河東白沙洲有在約281年(1226~1510年),翻檢這段歷史,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從它那一棟宇華麗的齋堂裏,從範文正公‘憂樂歌’聲中,走出了一位由澧陽城珍珠街的才子而‘不輟恬吟’,摘取了元代南方漢人榜第一個狀元桂冠,即元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的郝希賢(亦作霍希賢)!郝狀元登第,即入京鑾,做了朝官(秘書郎),但澧水的濤聲和溪東的吟詠時刻不忘,致使他在朝堂上,常把漢民族人民的聲音上達天聽,不惜得罪一些胸懷偏激的少數民族高層統治者,雖然不足四年,郝遭排擠,貶出京城,但他義無反顧,直至元泰定年間知威州(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任中遭人暗害。至治元年,郝希賢臨出京時,位居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翰林侍講學士的大詩人袁桷(1266~1327年,字伯長,慶元人即今浙江省鄞縣人),特在趙孟覜的一幅《子昂逸馬圖》上,題寫了:‘神駿飄飄得悠閒,天池飛躍下塵寰;青絲絡首誰牧得,留與春風放眼看’的詩句,與之愴然贈別,這既是對‘神駿’門生南歸的關懷,更是對郝一身正氣的欽羨和慰勉。”
寫此段文字時,當時雖為郝狀元“遭暗害”抱憾,但更為元代澧州的文化教育驕傲。可是,最近檢閱到的一則史料,似乎更令人興奮。因為:《所安遺集》卷一的第四頁、《嘉靖茶陵州志》卷下(選舉第四)的第二六頁及《隆慶嶽州府志》卷五第九頁上,都記載有這樣一條史料:“澧州路護都達兒(1296~1349年),蒙古捏古氏,居澧州路。曾祖阿屯赤為侍衛近臣;祖火者任泰興縣達魯花赤;父阿散未仕,母馮氏,四川人。據《元延祐二年與五年進士輯錄》載:(馮氏)為宋某路提點刑獄馮立之孫女。護都達兒為湖廣鄉試第一,廷試右榜第一,授秘書監著作郎,歷任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南台監察禦史、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都水庸田副使、同知饒州路事。至正五年後,任同知衡州路事、濟南路總管,官至婺州路總管。至正九年卒,年五十四。所撰《賀太子箋文》今存。”如果這則史料無錯誤,則澧州在元延祐戊午科中,產生的不僅僅是一名左榜狀元,連那位右榜狀元忽都達爾,也是出自澧州。或者可說,1318年的澧州,有過一次同科奪下左、右二榜之魁、產生了狀元“雙子星座”的歷史榮耀。

當然,這個結論還有待于學者們甄別。不過在反復研究相關資料後認為:如果那位“居澧州路”的蒙古官宦世家阿散,苦於自己的“未仕”之痛,決心花大力氣搞智力投資,而他的那位寶貝兒子忽都達爾的漢文學業又不那麼理想,於是把澧州才子郝希賢找來陪讀。在文正書院的科學教育下,忽都達爾的學業大有長進,社會地位低下的南方漢人郝希賢,也得到了官宦世家,特別是上流社會一等蒙古人家族的信任與關照。如此的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澧州的一頁歷史輝煌,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奇跡”。但願這不是非分之想。
最近,在澧州高氏1982年的三修族譜中發現,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宦遊澧州,並從慈利知縣任致仕的高遷,之所以落業澧陽城珍珠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條享有“狀元街”美譽之地的風水文韻吸引了他,因傾其全力,購買了郝希賢的“狀元居”,此時大約離郝希賢中狀元不過數十年光景。

那麼,郝狀元故居為什麼會變買?
帶著這個問題,史海追尋,特別是在姓氏族譜研究中,有了一系列驚奇的發現:
山東省東平縣地方資料稱:“霍希賢,東平霍莊人,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霍氏族譜》載:‘元朝時霍姓人在此建村,因出狀元霍希賢,遂以霍姓命村名。’現在,位於東平縣新湖鄉霍莊村東200米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處汶、黃兩水沖積平原區的‘霍莊遺址’,已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地方史講義》又稱:“元代霍希賢之故里,歷史上的古運河故道,八百里梁山水泊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均在鄉境內。”因此,“水滸聖地”研究課題組還認為:“元代興盛的霍家莊狀元霍希賢,有位好友叫羅本,就是寫《水滸》的羅貫中•••”還說:“當地傳霍希賢支持和參與好友羅本或羅貫中創作《水滸》的傳說很多,霍家後裔更有‘霍狀元曾和羅貫中是很好的把兄弟,兩人的關係親如手足’之說,而且也有狀元墓遺址等等。”
1999年12月的《台大歷史學報》第24期載文,就霍希賢到底是澧州人還是山東東平人這一本無歧義的問題,進行過認真的討論:一說“據張志熙《東平縣誌•選舉》,稱其為東平人,希賢所撰《蘇宥神道碑》自雲:‘予以魯諸生及進士第’”;一說“據鐘崇文修《隆慶嶽州府志•選舉表》稱,霍希賢為澧州人。”兩種意見各有所據,一時尚無定論。
反復披閱這些材料後,似乎找到了“郝狀元的故居為什麼會變買”的答案。

一般認為:元代郝(霍)狀元只有延祐戊午科左榜一個,只是鐵的事實。史料中的一個狀元有了兩個“籍貫”,看似矛盾,但如果把這個矛盾放進“歷史的模糊化”環境中考慮,讓“籍貫”與“故里”、“住地”相溶,就有可能找到“矛盾的統一”,這種可能性實際上也應當存在;
山東東平的數種資料均說:“霍莊遺址”是“元朝時霍姓人在此建村”、“元代興盛”的,據說霍希賢寫的三件碑文尚存(元東平路新政頌碑、東平元代文廟內碑、東平龍山的霍氏碑文各一方),但憑此,不僅不可否認郝希賢的“澧州籍”,甚至還可完善澧州狀元郝希賢的史料!因為:“郝希賢”即為“霍希賢”,上引《湖南通志》的記載,實際上是《隆慶嶽州府志》卷五的記載,這證明史志資料早已指明“郝”與“霍”為一人,後世人以為是“誤”,一般則以為是“改”,理由稍後自明。

郝以南人、漢人的資格榮登延祐五年左榜進士第一名,成為狀元,但在元代社會“人分四等”的歧視制度中,儘管他才華橫溢,卻只授了個秘書郎的小京官;數年的京官生涯中,郝與袁桷、延祐二年左榜狀元張起岩(山東曆城人)等一些漢人文官一道,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與少數高層蒙古族統治者抗爭,受到擠壓,結成莫逆之交。1321年郝被迫離京後,至少賦閑了三年,此間,可能是在張起岩為首的友人的暗助下,由澧州隱居山東。到了元泰定年間重新起用為荒涼的川西威州知州後,郝狀元本想為國鎮邊,一顯身手,不想一個任期未滿,卻慘遭暗算。但九死一生中,得以潛逃。既是“潛逃”,自然不能回居澧州。於是,由少數幾個忠心的隨從、家人,傳出“不幸遇害”的資訊,並弄出一條“柩船”,從威州出巴蜀,順長江而下,最後停在了可從長江直達的澧州安鄉黃山之麓安葬,了結了一段郝狀元“魂歸故里”的歷史,躲過了暗算者的賊眼。同時,郝家合族(除安眠於澧州城北五裏黃鸝堰的狀元雙親外),亦從此走上了“流落之旅”。

郝狀元家族流落何方?這在元代的澧州是個秘密。
立村霍莊的霍家來自何處?這在元代的東平也成一謎。
但是,元末明初,澧州珍珠街的“狀元居”被致仕的慈利知縣高遷買下,成了澧州高氏的落業之基,大約20年左右的時間內,高遷一家子孫兩代就出了三舉人、兩進士。由是,“珍珠街”被“狀元街”替代。
而山東東平縣,霍家後裔也亮出了霍家祖輩出了個狀元,名叫霍希賢,並特別標明是元延祐戊午科左榜狀元。由此,大約今天的每個讀者,都可透過歷史的煙霧,看到一個“流落何方”和“來自何處”的“歷史對接”!
但是,元中葉後期的澧州,只知道郝狀元“遇害”了,而元中葉後的東平,也只看到一位流落而來的落泊文人霍希賢,興家立業,建起了一座霍家莊,文人霍希賢閒暇時,又與附近的文人羅本或羅貫中等人詩酒往來,參與《水滸》等詩文的創作活動。幾年前,有研究《水滸》的學者指出:明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堪與《水滸》中描寫的水戰相匹配的戰爭實例,只有洞庭湖的鐘相、楊么與*政*府*軍的反復鏖戰,才有那規模、戰術和氣派。如此想來,出身於澧州的狀元郝希賢“更名演變”成的東平霍希賢,就具有對洞庭湖水戰和梁山泊環境的全面瞭解與知識的優勢。今查《直隸澧州志》、《常德府志》等史料,宋朝*政*府*軍(包括岳家軍)剿滅鐘相、楊么的農民起義軍大戰澧州的時間,距郝希賢中狀元,僅一百八十餘年,正是這一點,增加了一般對上述澧州與東平郝、霍狀元“歷史對接”的可信性認識。如果有一天能確證郝(霍)希賢幫助或參與了《水滸》的創作,或許將能成為解開《水滸》諸多謎團的一環。
總之,竊以為,山東東平的所有霍希賢遺跡,都是澧州郝希賢流徙的物證,更是澧州郝希賢“威州遭遇”後史實的重要補充和延續。當今的澧州和東平,均視元代狀元郝(霍)希賢為自己的歷史驕傲和其故里“籍貫”,大約也符合“歷史的真實”。如果澧州和東平兩地,對一個“同科同榜”狀元的“兩籍說”史料進行聯合研究,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正確而科學的結論,這是一般的期盼,也是公諸此文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33:10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