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YING  

03-06

98174次

5人

7个

52个

199人

14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关于英布

鄱阳莲山古墓群探密
鄱阳文化  加入时间:2009-4-20 11:35:06  点击:431





鄱阳莲山古墓群探密

央视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连续两集播出《沉睡古墓群》,给观众讲述了鄱阳县莲山古墓发南的前前后后,片中集中介绍了鄱阳考古工作者经不懈探求,终于揭开了古墓群的神秘面纱。

所谓神秘面纱,就是鄱阳莲山的百余座黄土包包是西汉初期,刘邦追杀淮南王英布时,英布战败,黄土包包即是当年战死沙场的的英布及百余名将士的墓穴。

这个结论无疑是为了证明莲山的众多黄土包包是古汉墓,並以英布战死沙场来说明莲山古墓的来历。

对于这个结论,观众反映不一。有观众为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叫好,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对古墓是否是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持质疑态度,笔者认同第二种观众的看法。

当地考古工作者认定古墓是古汉墓群,古汉墓群是当年战死沙场的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而莲山圹英村村民说,这么多黄土包包是“兵器窟”,他们的祖先住此地是“守墓”。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守墓”,守谁的墓?成了鄱阳莲山的两个大谜团。

谜团之一:黄土包包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

经专家考探,鄱阳莲山莲花圹现有119座黄土包包,这些黄土包包外型特征,而此地已发现了大量兵器古剑及大量有奇异花纹的古砖、陶片等,专家认家均是汉初时文物。初看起来,这里的确是古汉墓群。但村民们且说,他们的祖辈们一直传说着这些黄土包包是兵器窟。传说不一定是真,但也不会是穴来风。面对访问的说法,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兵器窟”,谁的兵器库?笔者带着这个谜团。在古今资料中探寻答案。

要破解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这个谜团,我们必须深层次地去认识一个我们早已熟悉且没有深究的人。

这个人就是鄱阳家喻户晓的,番阳置县时的首任县令吴芮。古城人自古至今口称赞吴芮,古人称之曰“番君”,令人赞之曰“历史文化名人“。吴芮虽去二千二百余年,但二千二百年来,他一直影响着鄱阳,王德琏在《鄱阳记》中云:”吴芮之遗风难泯。“

吴芮是番阳县首任县令,他与鄱阳莲山圹黄土包包有关系吗?笔者认为有关系。而且,吴芮是破解莲山黄土包包是兵器窟的关键人物。清同治十年的《鄱阳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英布城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布为吴芮婿,使将兵屯此”。另外,《万有文库·读史方与纪要》中也有似记载:“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

两段史料给了我们重要信息:“英布城,使将兵屯此。”

吴芮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令,吴芮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秦末,由于始皇及二世的暴政,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反抗,举起了反秦义旗。此时的吴芮虽在番阳任小小的县令,但他洞察秦王朝局势,认定秦王朝必然灭亡。同时,他也在考虑自己在乱世中如何作为。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也从叔项梁起义,刘邦亦在沛县起义,秦王朝已动荡不安了。此时的吴芮没有急于起义,但他在积蓄政治、军事力量,储势待发,他的策略是:

招降纳叛 屯兵练兵? 英布是安徽六县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称黥布。公元前221年,刘邦以沛县亭长送刑徒去骊山,沿途徒金逃亡,英布此时与在骊山的服苦役的同伙逃亡起义。英布闻番阳县令吴芮大名,即率七千刑徒组成的部队投吴芮。吴芮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顾不得英布是刑徒,幸然纳叛,並以女许配于英布。随后就在鄱阳莲山英村筑英布城居布。此实乃屯兵于此。这样,吴芮就一边让英布在莲山操练陆兵,一边又让其部将梅(狷)在城内督军湖(即今城内东湖)操练水军,储势待发。

善待百姓 从筹粮草? 吴芮在番阳任县令13年(前221年——前208年),他以政治家的眼光,以德施政,安定民心。在番阳,他体恤百姓疾苦,减轻百姓劳役及苛捐杂税,鼓励生产,甚得民心,番阳人尊之曰“番君”后並立庙祀之。

洞察局势 储势待发? 吴芮深知,作为一个朝庭命官,在天下大乱之际,一旦起义,朝庭必定派大军镇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相继起义,吴芮还在等待。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秦王朝已摇摇欲摧,吴芮于公元前208年8月,在番阳举起了起义大旗。

招降纳叛,屯兵练兵。善待百姓,从筹粮草及洞察局势,暂缓起义,就是吴芮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较以后明初朱升献给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要早1560余年。吴芮是从鄱阳走出去的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这就是我们今天对吴芮的新的认识。

吴芮屯兵于鄱阳莲山莲花圹,这是吴芮策略的一部分。英布当年带七千人投吴芮,加上吴芮自己的部队,莲花圹,即英布城的屯兵,至少在万人以上。万人屯兵于此,万人练兵于此,此地兵器库之多之大,也就顺理成章了,故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吧。黄土包包周边出现的大量铁剑,大量古砖是有因的,是否是当年英布练兵场兵器库的遗留之物,在黄土包包挖掘之前,笔者自然也不敢作为绝对认定,但这是一个重大疑点和重要线索,何况它与当地流传的黄土包包是兵器窟的传说是吻合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黄土包包周边及民宅屋墙中与庭院内有大量古砖出现。试想,如黄土包包是埋葬英布及百余名部将的墓穴,並用砖砌成墓穴,那人力、物力、财力哪里来?时间允许吗?英布是叛军,当时的形势许可吗?再者,主帅可厚葬,百余名将士也会厚葬吗?此地出现大量古砖,正好说明了砖是造兵器库需要的材料,说明在此地造兵器库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都很充分。

综上所述,黄土包包正是汉初吴芮的兵器库,它与史料、实物相符合,也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莲山自筑英布城后,一直会有守兵器库的将士居住,自然也会有人死后葬于此,会有汉墓。到英布死于此地,仍有人居住在此。汉“五铢”钱的发现,便证明了这一点。“五铢”钱是英布死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造之钱。它的出土,只能证明在兵器库周边也会有前195年之后的汉墓,不然此地不会有这么多的黄土包包。

谜团之二:英村祖辈守墓,守谁的墓?

莲山黄土包包是否是当年战死沙场的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英村为何都姓英?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必须了解关键人物英布。英布是何许人也?

英布是安徽六县人,是汉初异姓王之一淮南王。我国权威辞书《辞海》中“英布”的注释是:“英布(?——前195年)汉初诸王。六县人(今安徽六安东北)人。曾坐法黥面,输骊山,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作战常为先锋,封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封淮南王。······因举兵反,战败逃江南,被长沙王(吴芮子成王臣)诱杀。”

英布起义反秦后,他是如何来到番阳的?在番阳他干了此什么?以及兵败后,他为什么逃到莲花圹英家村?最后他被谁人所杀?笔者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在不断探求。

吴芮起义后,势力不断扩大。英布得到吴芮的帮助,便渡江淮,进攻秦军。英布勇猛善战,作战常为先锋,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中英布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汉初,刘邦诛杀异姓王。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杀,英布见机反叛。前196年,刘邦亲讨英布在蕲西交战,英布战败逃走。刘邦因中箭受伤班师长安。此时,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诚惶诚恐,惧怕刘邦加害自己,吴臣为表对刘邦的“忠心”请命杀其姐夫英布。史记,黥布列传有这样记载:“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人走江南。布故与番阳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给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长沙王吴臣是英布妻弟,番阳是其与吴芮起义老巢,英布毫无防备来到番阳,落入吴臣的圈套,遭来杀身之祸。《万有文库·读史方与纪要》云:“为长沙王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兹乡,盖即此地云。”另外,余干县志亦有记载说,吴芮是余干人,英布战败后,逃至余干邓墩,被吴芮之子吴臣诱杀在民居里。两地县志的记载,杀英布时並无“战争”“战场”之杀。英布死后葬于何处?《波阳县志》载:“淮南王英布墓,在县城北一百五十二里,即今肖家岭大岩山龙圹石屋柱间。现不易寻找。

两地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在鄱阳发生的“战争”、“战场”痕迹,均同《史记》中记载一样是“诱杀于民宅”,而随英布逃番阳的百余名将士的生死均元记载。百余名将士也许在莲花圹留了下来,而且是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莲花圹繁衍生息是有可能的,从而也就引来村民所说,他们的祖先住在此地是“守墓”。英布在番阳仅一年时间,虽娶妻,但不一定有后代留在番阳。英氏祖先是谁?英村人为何都姓英?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

英村人何来?笔者在没有见到《英氏宗谱》前,不敢妄言断定。但根据莲花圹众多黄土包包及英布被杀,百余名将士生死不明的情况,我们可否做这样的推测:英村是汉初英布城兵器库守卫及逃亡番阳的英布旧部在此居住,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村庄。英布城实际上是吴芮的屯兵地,吴芮、英布、梅狷助刘邦打天下远征后,大后方的兵器库不会放弃,仍需防守。数年后,英布带百余人逃来此地,英布被诱杀,随从百余名将士只要不抵抗,他们就一定会留在此地。这样,他们和兵器留守将士,一道成了守墓部落(守英布墓)。守墓部落在守护过程中,繁衍生息而形成了村庄。为表达他们对首领英布的忠心,义气和孝意,守墓人逐渐改姓英,並世世代代秉成祖训,守护英布墓,守护黄土包包兵器库。(在江西新建县石乡,璜源村就是当年为明藩王宁朱权守墓,守墓部队(或家奴)在五百年的守护过程中,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村庄。村庄村民的祖辈改姓朱,对朱权充满敬意,以姓朱而感到自豪。)

英布有无后裔,一直是个悬念。英布从投吴芮到起义远征,在番阳仅大半年时间,虽已娶吴芮女,不可能在出征前有儿女。后十余年,是否有儿女,谁也说不清。即使有,到英布死时也不会大于十岁。英布死后,其妻其弟也会将小外甥出番阳到长沙国抚养。据有资料显示,英布妻梅子,英布妻梅子,在英布死后11年时,死于长沙其娘家。由此推测,英村可能无英布后裔居住。英村有宗谱,宗谱是后人记载姓世系和世系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我国宗谱始于宋,《英氏宗谱》同所有宗谱一样,是世系祖先根据其祖辈传说而撰修的,时间久远,英氏姓英始于何时,也就难以考究了。有趣的是,在英氏宗谱中,英布图像额题是“九江王英布”。英布是汉淮南王,英氏祖先为何以小换大,称英布为“九江王”?这只能说明:英氏祖辈从英布死后,一直憎恨刘邦诛杀英布。从中也就透出英村村民(英布旧部后裔)对英布的忠、义、孝是何等致诚。英村辈辈的守墓守库,代代相传,不仅守住了使命,也守出了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忠、义、孝。守墓者祖祖辈辈的守墓精神,本身也就形成了一种遗产,一种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珍重和珍惜。 三洪: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适、洪迈、洪遵(都有文名,后人称为“鄱阳三洪”,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大臣,洪迈著有《容斋随笔》,洪适官至宰相。),还有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以及大家所熟识的南宋词人姜夔、汪藻等皆出于饶州故地。唐颜真卿,北宋范仲淹曾是此地父母官。


作者:123.154.215.*   回复:0   发表时间:2009-05-09 18:56:04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