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ENG  

03-06

460427次

2人

2个

163个

3424人

223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曾子故里在嘉祥(一)

曾子故里在嘉祥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于素有“孔孟之乡”之称的济宁市管辖,总面积960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80万人。嘉祥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的所在地。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正宗传人宗圣曾子便诞生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上。


一、明王朝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曾子故里在嘉祥南武城的论断由来已久,而由中央政府确定曾子故里在山东省嘉祥县的时间在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有感于“曾子传道之功优于颜子,而孟子私淑于曾子、子思,今颜、孟子孙皆世袭博士,而曾子之后独不得沾一命之荣”,便奏请皇帝,“照准弘治间颜、孟二氏事例,访求曾氏子孙相应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诏如所请,下令各省抚按访求曾子后裔。嘉靖十四年(1535年),江西抚按督同提学副使徐阶,查得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保勘起送礼部,诏徙山东兖州府嘉祥县以衣巾奉祀宗圣祠墓。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如颜、孟二氏事例。曾子故里在嘉祥显然成为定论。
明朝政府对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认定,是历经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7朝89年,通过对古籍记载特别是嘉祥的曾子遗存进行大量考证后才作出的。大体经过是:
正统朝认定嘉祥曾庙为应祀神庙。天顺四年(1460年)《重建宗圣公庙记》碑记载:“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庭,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为宰处。在今兖州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正统甲子,今上皇帝在御,特饬天下有司修治应祀神庙,而嘉祥教谕温良乃以兹庙倾圯,奏请修葺,诏赐俞允。时山东佥宪肖公启命兖郡太守焦公福督两县吏民并工重建。始建于正统十年(1445年)八月,落成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二月。”该碑文由时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文渊阁视事的许彬(山东宁阳人)撰写。许彬在碑文中特作按语。曰:“予按:……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当时以北有武城,故云南尔。”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碑记载,正统十二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右参议马谅亲到嘉祥考察,晋谒曾子庙,见诸神位次失序,又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薄方伯辉,在曾庙西创建莱芜侯庙。从以上两碑记载可以看出,明正统年间,皇帝已认定嘉祥曾庙为应祀神庙。天顺朝礼部即认定曾子故里在嘉祥。
成化朝认定嘉祥曾子墓。据《明史•曾质粹传》记载:成化初,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见悬棺,其前有石碣,曰‘曾参之墓’”。从天顺四年冬许彬所写的《重建宗圣公庙记》可知,此前已经知道曾子墓的方位,这次又发现曾子的悬棺和碑碣,曾子墓便得到进一步确认。于是,明宪宗看到山东守臣上言后,下“诏加以修治,因即痊碑而为之茔”。
弘治朝确定嘉祥曾庙为曾子专庙。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下诏,春秋次丁有司致祭曾子专庙,并颁降祭文。弘治十八年(1505年),山东巡按金洪到嘉祥考察,以曾庙规制卑陋,疏请恢廓如颜、孟庙制。孝宗允其奏,命左布政张泰、佥事毛广、知府赵继爵计工料直。是年孝宗皇帝去世,事未竟。正德元年(1506年),山东巡抚赵璜、巡按李玑奏准: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远致祭于曾子专庙。确定通用二丁祭文。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下诏,增修曾子庙。时山东巡抚都御史赵璜奉命,委派分巡佥事盛仪,潘珍相继督理,嘉祥知县徐云、郑谨承办。金钱出自藩司,征调邻境民工施工,历时七年事竣,宏敞壮丽,如颜庙、孟庙。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巡按确定:每年清明,委教职一员,以羊一、豕一,致祭曾子墓。后因主祀有人,有司之祀始止。
嘉靖朝访求曾子嫡裔徙嘉祥俾守曾子祠墓。嘉靖十二年(1533年),诏准吏部左侍郎顾鼎臣所请,访求曾氏嫡裔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俾守曾子祠墓。吏部“复题广行咨访”。 江西布政司咨呈吏部,查明:“曾氏子孙在逆莽之时避乱南徙,居于吉安,而永丰为嫡,数传至伟。而曾辉为正,但曾辉之后见今有曾嵩、曾衮兄弟二人,虽皆文行修饬,各称生长南方,不乐北徙。则曾耀之后,惟曾质粹读书循理。”提出:“该彼处提学官查勘谱系明白,乡族共推,既无别项违碍,情由起送前来,所据宗圣曾子之祀,应合曾质粹继承。”吏部据此报告皇帝。世宗皇帝连下两道圣旨,一道是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八所下:“曾质粹既勘系先儒曾子之后,准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一道是嘉靖十八年四月初一日所下:“是曾质粹著去承主祀事,都察院还行与彼处抚按官作急将护坟、供祀田土、住第等项事情逐一议处,停当来说,不许迟慢。”(《除授曾质粹五经博士札付》)嘉靖十五年(1536年),曲阜三氏学改四氏学,吸收曾氏子孙入学。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赐曾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特旨拨公款,命山东巡按蔡经监修,比照颜、孟二府修建。自五十九代翰林院五经博士曾质粹传至七十五代翰林院五经博士,皆居嘉祥。中华民国改称宗圣奉祀官,七十六代曾繁山于1935年旧历七月八日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宗圣曾子奉祀官,与孔德成、颜世镛、孟庆棠一起赴南京就职。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廷对曾子故里在嘉祥的认定,是非常慎重、严谨、认真的,是不可置疑的。


二、古代遗存证实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在今嘉祥县境内,存有大量关于曾子的遗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这些遗存是曾子故里在嘉祥的有力佐证。
南武城。山东省和济宁市文物部门先后于1956年、1964年、1973年、1980年四次对嘉祥县南武城故城遗址作过调查,均给予认定。经调查,南武城故城位于今嘉祥县城南22.5公里满硐乡南武山村东南1000米,东靠青龙山,南距阿城铺村约500米。故城遗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残存的东城墙南北长约100米,宽约8米,高4米。经过对城墙局部剖析发现,夯土层夯土坚硬,夯层分明,夯窝密集清晰,呈圆形圜底状。墙中段夯窝直径约3厘米,深约0.2厘米,约七、八个为一组。夯土层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这种时代风格与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山西侯马晋城同期城墙极为相似。
南武山。位于嘉祥县城南15公里,满硐乡北6公里。东有黄路山,西连水牛山。山阳有曾子庙和南武山村,东西走向,由四座山头组成,主峰海拔210米,面积3.8平方公里。相传曾子曾在此山打柴。
曾子墓。曾子墓位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西南、曾庙西约1公里处。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发现曾参之墓后诏加修筑。曾子墓高3米,周长约15米,墓前立石碑“郕国宗圣曾子之墓”。墓前建飨堂三间,东配斋房三间,西配更衣所三间。曾子墓林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60米,占地10余亩。林门题曰“宗圣公之墓”。林前路旁有石人、石马、石猪、石羊。曾子墓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庙。又称宗圣庙,位于嘉祥县南武山南麓。曾庙历史久远,自明正统九年(1444年)。嘉祥教谕温良奏请重建后,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明正德九年(1514年),又陆续奏请扩修,已具有当时孔庙和孟庙的规模。明万历七年(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奏请重修,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曾庙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整座建筑以宗圣坊、宗圣门、戟门、宗圣殿、寝殿为中轴线,构成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三进三连五院的建筑布局。座落在中心院落的主体建筑宗圣殿巍峨壮观,殿门上方悬挂着由清朝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的“道传一贯”金色巨匾。殿内透雕龙凤的木龛中,是曾子冠冕衮服的彩色塑像,曾子塑像两侧是子思和孟子的彩色塑像。宗圣殿前建乾隆御碑亭一座,亭内置《宗圣曾子赞》诗碑。赞诗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并亲笔书写。曾庙前院咏归门右侧,置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4年)创建莱芜侯庙纪念碑一座,戟门右侧置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修郕国宗圣公庙纪念碑一座。曾庙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耘瓜台。位于嘉祥南武山之东。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古迹志》载:“耘瓜台,在南武山之阳,相传即曾子耘瓜误断其根处。后人因名其地曰:耘瓜台。”《宗圣志•邑里》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台南有约五亩,台北约三亩。此两台20世纪70年代尚存。
琴堂。位于今嘉祥县城东北隅,萌山南麓,相传为曾子鼓琴之处。始建年代不详,堂后篆文石刻铭记:重建于金太和七年(公元1207年),苏思忠重建。穴地三尺余,铺以大石,上砌石台,南面砌九级石阶,台上建堂,上圆下方,形制如亭。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祥县知县王时佑取名泮宫桥。琴堂前有甘泉清池,后称“琴台坑”。
曾子书院。原位于嘉祥县南武山之阳,曾庙之东。明于慎行《兖州府志•学校志》记载:“曾子书院,在县南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考元时吴氏墓碑有‘东至曾子书院’之文,岁久遗址不存。”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曾子六十二代孙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以距县城较远,瞻仰不便为由,议将曾子书院移建于嘉祥县城中。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十月落成,名曰大学书院。书院围以红墙,环植桧柏。院中建讲堂五间,忠恕楼一座(后称三省楼),东西斋房各三间(东曰“主忠”,西曰“行恕”)。院后为复屋三间,仿尊经阁之义,名曰“高明广大之楼”(后在重建中又改为“忠恕楼”、“三省楼”、“养心楼”等)。书院院门三间,名曰“宗圣书院”。院门外建牌坊两座,东曰“一贯”,西曰“三省”。院门内建仪门三间,名曰“宏毅”。
曾府。即御赐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第,位于嘉祥县城内,北面隔街与原嘉祥衙对过,占地10余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特旨拨款,比于颜、孟二氏例。曾府大门座北朝南,悬挂“翰博府”匾额。门外有照壁一座。大门里为前院,东西配房相对,各三间。二门三间,左右二角门,东角门通文庙。二门里为二院,中有影壁一座,东西配房相对各三间,中间靠后为大堂五间,中悬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御赐翰博曾尚溶“省身念祖”匾额。抱厦之间,前坊一座,左右皆竹帘。大堂东书房名曰“近圣居”,大堂西书房名曰“墨轩”。左穿廊,右暖房,西南有亭一座。大堂后宅门,内宅。
在嘉祥县,曾子的遗存和纪念性建筑还有:涌泉井、曾子故里坊、曾氏中兴词等。


三、古籍古碑刻记载曾子故里在嘉祥县
古籍关于曾子故里的直接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他在《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由此观之,曾子故里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应是匆庸置疑的。
鲁国南武城今在何处?尽管因历史久远,给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古籍记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斗争等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难看出曾子故里南武城就在今山东嘉祥县。
春秋时期,齐国经常欺负其南面为邻的鲁国。鲁国为了对抗齐国,便结好晋国。而齐国不服从于晋国,所以晋国便采取支持鲁国、打击齐国的战略。《春秋》记载:“襄公十九年秋,七月辛卯,齐侯瑗卒。晋士匄率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还。……冬,葬齐灵公。城西郛。叔孙豹会晋士匄于柯。城武城。”《左传•襄公十九年》解释道:“城西郛,惧齐也。齐与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由此可见,鲁国修筑武城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防备齐国的侵略。查阅《春秋》和《左传》记载,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中,齐国六次南侵,四次围鲁城邑,鲁国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鲁襄公十九年鲁国在修筑国都西边的外城后,便在鲁国的西部边境再修筑武城,以加强西部边境的战略防御。显而易见,这就是位于今山东省嘉祥县的南武城。
另据《春秋》和《左传》记载,襄公四年,邾人伐鄫。襄公六年,莒人灭掉鄫国。太子巫请求鲁国和晋国出兵帮助复国,均未得到有力地支持。鄫太子巫看复国无望,只有去鲁国避难。太子巫与叔孙豹为表兄弟关系。此时,叔孙豹已成为太子巫最好的依靠。南武城距莒国遥远,有利于躲避莒人和邾人的追杀,所以叔孙豹帮助太子巫在南武城定居下来。太子巫遂去掉“鄫”字的邑旁,改姓“曾”,成为曾姓的开基祖。曾巫生曾夭,曾夭生曾阜,曾阜生曾点,曾点生曾参,曾姓族人在这里一代代生息繁衍开来。
鲁襄公十九年在鲁国西部修筑的武城,为什么称南武城?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注》解释为:“鲁邑有两武城,故称南以别之。”唐司马贞注《史记》“南武城”注曰:“武城属鲁,当时更有北武城,故言南。”
嘉祥南武城的名字也可以从南武山的名字得到佐证。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一文中说“北望南武、七日诸山,或断或续,屏列远陆如画。”金乡县在嘉祥县南,晁补之站在金乡张氏园中举首北望,恰好可以看到南武山、七日山等山峰的美景。它告诉我们,最迟在北宋时期即有南武山之名。南武城在南武山东麓,不论是山以城得名,还是城以山得名,它们的名字都是可以互证的。
另外,尚有许多志书、辞书记载或注释南武城在嘉祥县。如:
明于慎行《兖州府志•沿革志》“嘉祥”条云:“鲁下邑南武城,鲁有二武城,以其一也。”
《读史方舆纪要》认为:“鲁有东西二武城,嘉祥武城在县南五十里。”
王鎏《四书地理考》说:“嘉祥在东武城南,则宜为南武城。”
《史记会注考证》说:“南武城,今嘉祥县。”
《中文大辞典》注:“南武城,春秋鲁地,在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下。春秋鲁襄公十九年有城武城之说,即指此。”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武城”条注:“春秋鲁地,筑以备齐。在今山东嘉祥县城南45里,南武山下。”
《山东通志•古迹》:“嘉祥县南武城,在县南四十里。”
《省直通考》:“南武山,嘉祥县南武城地,曾子故里。”
《兖州府志》:“嘉祥县城南四十里有南武山,山西有曾子墓,山东南三里许有南武城,即曾子故里。”
明吕兆祥《宗圣志》:“南武城在南武山之东南,春秋时子游为宰处。至今基址尚在。乡音呼阿城。”
清王定安《宗圣志》:“《史记》谓曾子南武城人,《孟子》载曾子居武城。自明以来,考证渐详要之,以今嘉祥为近是。”
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嘉祥古兖州之域,鲁之南武城也……。”
大量碑刻也证明曾子故里南武城在嘉祥。
元至元二十一年赵思祖《秋胡庙记》碑载:“(嘉祥)县南五十里有平山,山之巅四平如掌,高数丈,泉甘土肥,可耕可稼,上有神祠,……士人咸曰:‘鲁秋胡庙也’。西枕洛河北跨英山,林木茂美,露冷风清,隐映有秋胡冢。……盖尝考《列国志》,秋胡子,鲁南武城人。尝仕于陈。迄今千有余载,祠之兴废不可考也。”赵思祖,元代考城人,曾任济宁路教授,因避兵乱,移居嘉祥萌山遂为家。其子赵衡正历任嘉祥县教谕,济宁、东昌教授,现嘉祥惠济公庙仍有其碑刻。明代于慎行《兖州府志•祠庙志》记载:“秋胡庙在(嘉祥)县南五十里许,平山之上,其来甚久。俗传秋胡之妻邵氏,贞烈为神。其山下有戊戌乡,居民多姓邵氏,自称秋胡妻族。”这也足以证明鲁国南武城在今嘉祥县。
明正统十三年卢与龄《创建莱芜侯庙记》碑载:“武城在嘉祥之南,金乡之北,相距各四十五里,而曾氏庙在焉。”
明天顺四年许彬《重建宗圣公庙记》碑载:“郕国宗圣公自有封谥以来,载在祀典,春秋配享孔子庙廷,血食天下,后世在在有之,而此庙则在故里南武城,旧为邑,即子游为宰处。在今兖之西,嘉祥、金乡县界,庙南北去县各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阳。”又载:“今庙东南有耘瓜台,西南有曾子墓,其家世南武城也,明矣。”
明正德十三年臧麟《增修宗圣公庙五公德政记》碑刻载:“嘉祥之南四十里许,地名南武村,即南武城故地。”
明万历七年刘不息《重修南武山宗圣公庙记》碑刻载:“我国家尊崇道德超轶前代,海内郡邑罔不春秋时祀吾夫子,而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大贤俱在鲁境内,今阙里孔、颜及邹孟代之祠庙俱修举废坠不移时焕然在人目,而曾庙之在嘉祥南武山者,独久费不治,……。”
明万历甲寅年马孟祯《曾氏家庙记》碑载:“宗圣曾子世居鲁之南武城,即今之嘉祥也。”
明嘉靖乙卯年庞经《曾庙礼生题名碑记》载:“吾邑嘉祥南武山之阳,古武城也,乃曾夫子毓秀之乡。”


作者:曾立玺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04-24 09:29:2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