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4909次
1人
1个
2个
0人
舍存贵,笔名,奇流。1949年10月生于甘肃平凉市,初中文化程度。1956年随父迁移宁夏泾源县,先后在泾源县白面河小学、泾源县中学读书。由于家境所迫上初二时肆业。于1956年8月在甘肃平凉参加林建工作,从事森林管护,现场施工,林副业经销工作,于1997年12月光荣退休。 舍存贵在上小学时因受恩师马英坤的裁培,在其的影响和指导下,文学程度受到很大提高,热爱文学爱好写作,经常在学校举办的墙报、黑板报发表小文章被称为“小作家”。上中学时又爱到语文老师铁维惠、马文秀的进一步教导,文学程度得到很大的巩固与提高。由于基础知识扎实,本在百忙的工作中从身边的人和事思考和提高认识从而发掘创作素材产生灵感和写作欲望。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所致,作者的创作才能很少在青年时期发挥,直到退休后应聘平凉市城建开发公司,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提供了创作***遇,先是尝试投稿“平凉日报”、“平凉广播电视报”、“崆峒诗词”等当地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于2004年8月创作出版诗歌集“关山春韵”(中国广播电视报出版社),2007年2月创作出版了反映林业工作的纪实文学“关山魂”(中华诗词出版社),2008年8月与吴烨合编反映林二师历史的纪实作品“大山回声”(中华诗词出版社)。以上作品已被甘肃省图书馆、平凉地市两馆、庆阳市图书馆、泾源县图书馆、华亭县图书馆收集,“春官诗”被姚玉甫主编的“平凉春官诗选编”一书选编,诗歌“吟介莲花台森林公园景观”入选辛自美编著的“华亭古今诗联新编”一书。本人也于2005年被吸收为平凉市作家协会、崆峒诗词学会、平凉市楹联家协会会员。2011年4月创作出版家事纪实作品“十字路口”(内部书号)受到广泛好评。著名作家姚学礼、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史征波、王继儒、兰州“群众文化”主编吴中仁先生曾在“平凉广播电视报”、“群众文化”杂志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舍存贵的学学作品并称其为平凉少数民族为数不多的业余作家。舍存贵文学作品 舍存贵文学作品舍存贵文学作品序“十字路口”----姚学礼 继个人作品集《关山春韵》、《关山魂》、与吴烨合编作品“大山回声”出版后,舍存贵又用了三年时间于辛卯年春完成了家事纪实作品《十字路口》,作品中主要记叙回忆了祖辈、父辈和同辈三代人的生平经历,读来不禁令人动容,久久掩卷沉思,而做为家传尤祢足珍贵。《十字路口》作者舍存贵系平凉回民。幼时家中清贫虽学识不高,但心志好强、为人笃诚,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自学成材,敬业、敬职,供职于林业单位,在年届耳顺退休闲暇时仍以写作为其爱好。做为回族后代,胸怀对真主穆圣之虔诚,尊教、爱国、热爱故乡,是一位重亲情、重孝道的人。在平凉回民作家中以写人物纪实、创业伟绩而被人称道。他写林业同事、农场职工、写亲人、写平平常常的老百姓。是源之老百姓、成之老百姓而又是百姓爱读的百姓文学。舍存贵以低沉而真挚的笔调从写人物入手,如实地记录了从1870年到2010年间的风云变化。这是历经一百四十多年三代人的生存史、也是心灵史、当然也就是社会史;从家庭来讲,又是一部关于家族兴衰的变迁史;若从民族来讲,又是一部回族史诗。这本书虽是从小处着手,写自己家庭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解剖一个大社会中的小团体,以小见大,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执著的创作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责任感,在创作过程中立足点把握清晰,创作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舍存贵写了三代亲人的故事,反映了穷人在封建社会中的贫苦生不生活。想到我家的先辈们也是穷苦出身,我不禁为自己感动,也为舍存贵的“十字路口”所震撼,对书中所描写的人物经历令我同情。“碰见河流朝上走,遇见人群朝人少的地方走,遇见山川靠山边走,遇见深林朝林稀的地方走,遇见富人躲着走,遇见穷人套近乎求相助。”这是一个世纪老妇人对流浪人的叮嘱也是涉世警言,是先辈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实践总结出的经验。这本书记述的是一个从陕西逃亡流落平凉、由汉人进入回民家庭的农民儿子。由于他是一个从艰难困苦中求生存的人,一个凭着顽强、坚韧、***智、孤傲、善良、勤劳和勇敢到逐渐兴旺的家庭,这个家庭遇事心齐,在艰苦环境中共同面对困境,实现了共同的信仰。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自强不能息的民族,看到了一幕幕历史的画卷,它平静地震撼人们。因为这是平凉乡土史上的风情物事,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平凉历史和现实的组成。作者挥泪执笔为亲人撰文,寄托着他和家人的哀思和怀念,也充溢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事业的自信。作者在“十字路口”一书中说:站在十字路口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如果再走回头路呢?就可能有四条路——东西南北人是中心,四处有路,路各背道而去,除过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生选择多多。在这部书中,许多人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各奔东西劳燕分飞。但脚下的路常常不是一条,你走不完脚下的路也难以实现心中的路。人在十字路口,一旦朝一个方向走去,这个方向的方位将终结你的人生。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十字路口”给我们展开了很形象很深刻的含义。“十字路口”这是一个人生的命题,也是一个生存的命题,更是一个家庭的命题。人是处处有十字路口要选择,人是每件事都要在十字路口上作抉择,而***遇就在“十字路口”。前程似锦或前景黯淡都是取决于一个人选择的结果,每个人或每个家族时时处处都要在诸事中作选择,选择就是***遇和前程,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作者先辈们当年从陕西选择平凉、从麻川选择北塬、从北塬选择南台、从农耕选择作坊、从林场选择笔耕,这一切选择最主要的是他们选择了信仰。这一代代人不断在选择中生存了下来,就是源之当年那一次一个十二岁男孩走出村口的选择。每个家庭的衰落或发达只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漫长人生之旅也是一个过程。岁月流失物复事迁,人非过去花开非昨。过去的路走完了,新的“十字路口”在让你作出一个新的过程选!春天是创造未来的大好时光,故乡是春天和创作梦想的发源地,作者开始创作生涯始起来春天,“十字路口”又是作者在这个美好的春天创作完稿付印的,平凉的春天,故乡的黄土地将永远留有作者的人生足迹,春天也给故乡留下人们值得纪念的影子。 姚学礼: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文联主席。香港大学、中山文学院客座讲师、教授、太统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作家。姚学礼作品颇丰,多部作品受到国家、省级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外文出版,并被国家和省市很多收藏单位收藏。 持之以恒的追求---者金平阿訇 存贵教友用了三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写成了一本反映他家族历史的书——《十字路口》。该书着重反映了穆斯林宗教信仰、回民生活及十多位亡故亲人的人生经历,我有兴趣翻读了初稿,觉得该书有一定的可读性,尤其是对作者周围的人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现实。受人之托实难园满示之,仅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与读者共勉。本书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是送给我们一份很好的礼物。在长达百页的作品中,重点叙述了各个社会阶段的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及其家族简史,通过已故亲人的人生经历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对家族来历进行了阐述,从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两世吉庆;树立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提高依法行事与以德行事相结合意识、坚持信仰自由意识,不强迫、不歧视非穆斯林以及爱国爱教意识。树立以“尊老爱幼、和谐人际关系”为主体的交往意识。作为回民都知道,阿訇对学员讲经,向教民讲“吾尔兹”只是讲解、传播伊斯兰知识,讲解《古兰经》译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每个穆斯林的遵守,并且是一生的持之以恒的遵行。作者在作品中把这一精神贯穿其中,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作者爷爷是清朝光绪年间从陕西逃难来平凉的汉族孩子,他十二岁皈依伊斯兰教进入回民家庭,一直到八十岁高龄在平凉归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回民出现在社会、家庭中,并且强迫自己忘掉老家的一切,虔诚做穆民,一心当回民。为了断掉对老家的念想,他一生都不曾把自己老家的详细地址以及原姓向亲人透露。当然这也许是一定的历史背景及家事原由的。平凉南台自古以来曾是汉族的耕地,自民国以来随着当朝政府对回民政策的放松,张家川、泾源一带和周边地区的回族群众陆续到平凉城乡接合部的南台落户,他们购置汉人的平地为宅基,南山坡地为耕地谋生。到了四十年代,南台已基本被回民集居,当时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在离住所较远的北大寺、高平寺、旅平寺、兴合庄寺等;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南台的马占林及作者父亲等人看到南台成立“者麻提”的条件已经成熟,信教群众急切盼望解决宗教场所问题,他们遵循圣典关于供帮学堂的训示,七人倡议并创建了“清真秦陇寺”。作者父亲也曾当过一届社首。现在南台秦陇寺已成为平凉市首屈一指的大坊位,寺院建设也在各界社首和信教群众的努力下,以现代化的新面目出现在这块净土上,寺里每年过圣纪、开斋节,本坊都在这时赞念为秦陇寺创建发展做出贡献的先辈亡人。作者其父这段光彩的经历被人称道,也是其后人永远的骄傲和值得学习的榜样。作者二姐六十年代随丈夫去陕西宝鸡一个汉民村庄落户,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做为一个回民的本色,这当然与她生活在一个阿訇家庭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靠自我遵行。她这种虔诚信主的品质,爱国、爱教和异族群众长期和睦相处的行为也将成为和谐社会、民族团结的楷模。作者表姐是共产党员,先行政后在农村为党工作几十年。做为党的支部书记,她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的政策办事,把自峰的工作搞好。做为回民,她也没有失去穆斯林的本色,并付注于言行当中。这里有个指点、引导问题。作者爷爷当年从陕西逃难到达平凉关梁的一个十字路口,当时他也并没想到要去当回民,就是说在这之前他对伊斯兰教的认识是朦胧的一无所知的。当他在十字路口徘徊时,有一位回族老人为他指明了方向,并引导他向“麻川”这个回民村庄走去。在清真寺里他耳磨丝染亲眼所见,又在多位穆斯林的教诲下,他才能成为了一个明白的回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人引导小孩,明白人引导糊涂人,智慧人引导愚昧人的事例司空见惯。作者把这一情节写进作品并以此为书名,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作品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其品行可歌可泣。作品通俗易懂、真实感人、文字朴素,虽然是自己人写自己的家事,但家是生存在社会里的,人又是我们穆斯林群体的一员,只是用文字形式表达对已故众亡人的纪念,以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亮点,以他们爱国、爱教的优秀品质,给后人一个见证、一个纪念、一个启迪。本书通篇都是百姓语言、人之常情、简明扼要、层次清晰。是一本内容丰富而通俗易懂的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对于回族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人物事迹极有必要整理和记录,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加注重教门,珍惜今天幸福安康的新生活。在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和读者见面对我们回民来说是一件好事,不但可以让穆斯林了解伊斯兰在民众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又不可让非穆斯林认识和了解伊斯兰教在民众中所起到的现实作用。作为后代是了解回族家史,学习伊斯兰教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走向两世幸福的阶梯。一切赞颂全归养育众世界的真主! 者金平 甘肃省政协委员 甘肃省伊协副会长 平凉市、区伊协会长 《大山回声》序----彭金山 在于甘肃东部庆阳、平凉、天水的大山里,当年有一个广有影响的单位,它的名字叫“林二师”。林二师,即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师部设在庆阳地区的西峰镇,下辖四个团,大概有十几个农场,七八十个林场。之前,林二师属黄河水利委员会管,叫“水土保持建设师”,后改为林二师。上世纪70年代初划归兰州军区管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930部队。主要任务是植树造林、屯垦戌边。再后来,全国除新疆外,各省兵团建制撤销,交归地方管理。林二师所辖单位,属林业系统的成立林业总场,农业系统的成立农业总场,后农业总场又改为垦分公司,归属甘肃农垦总公司管理。但从那里出来的人们,现在还是习惯以林二师指称自己的来路。人都说生产建设兵团是藏龙卧虎之地,林二师也不例外,“藏龙卧虎”者,人才济济之谓也。它的人员主要是四部分构成:转业军官和领导干部、当地农民、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还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和犯了“错误”被送到这里改造的知识分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知识青年是主体,仅1968年就一次性地从兰州来了数千名老三届初、高中学生。在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十几岁的小青年告别了城市,远离父母,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漫漫征途。在与大山相伴的日日夜夜里,他们痛苦、喜悦、彷徨、奋斗经历了过去从未来经历过的肉体和心灵双重的磨练,也在与大山相识的过程中获得了战斗的豪情和生存的智慧。这本《大山回声》,记叙的正是当年这些年轻人生命的足痕痕,多味的情思。这是一部亲历者对那段生活的回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自有它宝贵的价值。记得瞿秋白在《赤都心史》序中,曾这样谈过作品、作者和时代的关系,他将作者的心灵、个性比作“镜面”和“钟身”上留下的“影”与“响”;由于“镜面”的大小、“钟身”的薄厚不同,这“影”与“响”自然会有差异。《大山回声》正是这样一部能给予我们“影”与“响”的内容实在的书。从这些或优美或粗犷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见本文作者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面影,听见从那个年代传来的遥远的回声,以及岁月之水流过之后心灵的河床上析出的晶莹“盐粒”。本书的=编辑者吴烨是著名的摄影家,当年是林二师的干部,舍存贵是林场的青年工作,深厚的感谢情和责任感谢促使他们发起了关于“大山回声”的征文活动,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他们请我为这本书写个前言,大概因为我当年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如今又在高校从事文学教育工作的缘故吧。我自知难以担当此任,但勉为其难,还是写了这些文字。是为序。 二00八年夏 于西北师范大学 彭金山: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序《关山魂》----姚学礼 继舍存贵的诗集《关山春韵》出版后,纪实文学集《关山魂》又是舍存贵的第二本写关山文学作。舍存贵是关山退休工人,可谓是关山人写关山,关山是被熟悉的自己来记述,这大概是平凉从古至今关山有幸自我张扬的第一次。二00六年,当平凉市委提出要建设“魅力平凉”的目标,我同时倡导由我任主编,编一套“魅力平凉”百本丛书,专门介绍平凉多彩历史、社会变迁、人文资源、杰出人物、独特民俗、和谐自然、名优精品、古地新象、环境保护、旅游风情、民间传奇、时代典型、各种文艺史志等,这本书力求保留平凉文化遗存,了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和民情百业的百科全书,是新时期平凉人文大事的文库,也是外宣和馈赠宾客的文雅礼品。舍存贵先生听到编书消息,第一个赶写出了这本书,从“魅力平凉”这个角度上讲,是打响了第一炮,第一个率先为平凉人写传写记,由是我感到这本书十分珍贵的,是关山林业人的心灵史,是平凉林业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平凉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献。其,我对这本书想作重点推介的原因,是这本书写了平凡的世界中凡人凡事,是为无名者立言,是为平凡者立德,是为小事俗事铸魂,这是一本老百姓的书,是写普通人的书,书中没有“假大空”、“高大全”,书中不涵夸“政绩形象”,是一本实实在在、真真实实的林业人的平常生活的记述。默然者丰,因为无名,因为无闻,因为不显眼,才更令人相信,才更令人敬佩。其四,这本书写得十分通俗易懂,真实感人,文字朴素纯朴,犹如关山的一草一叶汇集成绿色森林;犹如关山的烂漫山花,虽野却艳,虽小却真,虽散却重。其故事是真人真事,其品行是歌可泣,其业绩应大书特书。可以说,这是平凉集中写小小老百姓最好的一本书,特别是一些故事令我感动,甚至流泪。舍存贵写到“他们当初都是带着年轻仪容、壮实身体,满怀雄心壮志地走时关山,吃粗粮、住草棚、穿麻鞋、走山路、干体力,把自己的才能和青春献给关山,甚至把生命献给关山林业的建设。宁县籍的老职工孙树先同志在关山兢兢业业苦干了一生,直到六十多岁还不知道退职回家的概念,直到他卷起铺盖、托着病体回老家与亲人团聚时,已经是个年愈古稀的老人了。护林员燕金安同志在与毁林者搏斗中,被捆绑在他曾经管护过的树上,茫茫深山老林中,在野兽出没,人迹罕至中,经过半年后,冬雪消去,冷冰融化,人们在巡山中发现他已经干枯的尸体……,这里可以想象,在这六个月中,日日夜夜,这个被捆绑在树上的人,他浑身补刀斧砍伤,他动弹不得,他大叫,在歹徒跑散后的深山,没有人可能听见更不可能有回应,在寒冷的夜里他冻得身上麻林,肚里空空,双手双脚却不能为他的活命支撑一点力量,他连想喝一口水,也只能在冷风寒雪中抿一点冷气,就这样他在冷风寒雪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在寒风冷雪中他成了一个与树共存的雪人,他死了,树还活着,他像一棵树一样以站立表达了他的坚强和不屈。他的牺牲表现了一个护林人站立的人生,是悲痛的也是悲壮的,我不愿再展现这一幕悲壮的景象,我们的户林人太令人感概和唏嘘了。我们曾唱一首歌,说自己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默然地在风雨中生活和消失。这位护林员,我看是一棵无人知道的野树,孤孤零零、寂寂寞寞,一个人岙处空旷的大山深处,半年了没有人找到他,更没一个女友思念他,就像一棵树找不到另一棵树一亲,永远不会找到,但雪是有情物,我感谢雪,雪想把一切事物抹光就抹光,想让它显开就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雪里埋死人,雪消见人形,还是雪最先抚摸他,为他盖上致哀的白纱,雪才是他的有情人啊!在苍茫葱郁的关山天然林里,如树木般的护林植林人员,从局领导王虎法、朱一三、郝定国、靳忠懿、安玉棠、孙育人、张治学……特别是何兴华、苏树君、杨勤、刘伯毅带领全局职工使关山天保工程出现新局面,还有许多普通职工如赵瑞环、陈志明、张仲来、刘美霞等,他们为了平凉的绿色的生态环境前赴后继,一代代如树苗长成树林,人树常青,青山不老!翻开这本书,一幅幅如行走在关山道上遇到的画面扑脸而来,令我心动,应接不暇“茅屋看苗人”使“三松在关山落户”在“关山迷路”遇到“老候和他的女儿”,“三团有个王师”和“关山铁姑娘”在“昨夜一场好雨”后“解读小草”,我看到“流泪的山花”不禁要问“你为谁哭泣”,而“当年曾是飞车手”的“梁效真人”在“望情树”时不禁“冬日悼夏”,这使我“怀念宗达场长”想起“建忠班长事略”,我走进“深山人家”“走进小院”与“开创者叙开创”,如“好所长王立鼎”一样的“平常人生”……许许多多的关山人以一腔“心火”作“无言的奉献”,老职工舍存贵告诉我“贺举田脱贫”、“救火的女人”、“神秘的尹老”以及“老郭和他的民队”、以“松树的风格”在“不经意的提醒”“桦树的功绩”。舍存贵领着我在关山路上行走,他讲了“海龙圣母今夕传说”和“靳大个传奇”说“蛇闻”,走出“圈套”,在“蕨菜湾遇险”,产生“一人一车七匹狼”和“蔫狼”的故事,当然“走进关山,走出关山”、“也是春到关山时”,这些创业者有的“用生命换来荣誉”有的“逝去才知人可敬”,特别从“一个老护林员的晚年悲剧”引起“川女怨”,有的“出家大雁塔”有的“大慈恩寺出家掌门”,这虽是“栓马桩一说”,都是史不见经传的凡人小事,都是无名者可以“为无名者致哀”而毕竟是关山绿,绿得郁郁葱葱,绿得山青人清爽,舍存贵拉着我去“莲花台联想”要继续发扬“松树的风格”,建设新关山,推进新跨越,使秀丽的关山今朝更好看,在这大好形势下,舍存贵说“关山魂”,赞关山人和关山春,我禁不住的呼唤魂分“魂归关山”,关山是最和谐最有魅力的地方。的确,我们不能小瞧关山人,当年“上海人在关山”工作,如今“关山人在深圳”发展。而更多的关山人和他们的后代坚守在关山林业建设第一线,没有他们,我们的青山就会减少,沙尘暴就会吞没平凉,荒山平岭就会增多,平凉大地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如今,泾河水干、耕地减少、天气干旱、沙尘暴增多的情况不容忽视。我真敬佩这些为我们生存的默然奉献者,为此,我向关山和关山人祝福,祝关山人的事业青山不老,祝福关山精神象生长在关山的长青树一样,成寿无疆!舍存贵先生带我走进关山,走近“关山人文”,也会时常勾起“大山的怀念”。关山和关山人贡献给人类的恩惠,也会时常勾起许许多多的人们对关山的怀念,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而“林区轶事”也就充分表达了“关山情愫”;充分展现了关山的美丽、关山人的可爱。我这个文联和作协的负责人有责任在适当的场合,召集众作家对“作者作品评论”的研讨,从而表达大家对“关山魂”的关注。 姚学礼:平凉市政协委员 甘肃作家协会副主席 市文联 作协主席 二零零七年一月三十一日于平凉市文联办公室
作者:者永欣 回复:1 发表时间:2014-10-31 08:39:49
http://www.plmzys.com/Item/Show.asp?m=1&d=1924
作者:者永欣 发表时间:2014-10-31 08:42:27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