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FANG  

03-09

310351次

3人

6个

100个

2471人

164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扬州方氏三兄弟传奇往事

 在扬州的民国史上,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方氏家族,当时,方更生、方幼之及方善夫这三兄弟显赫一时,方氏可谓豪门。方更生和方幼之当年是徐宝山手下的干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将和少将,曾分别任旅长和团长职务;军阀混乱时期,方幼之曾任安徽警察厅厅长;三弟方善夫,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七年间,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署署长。

  昨天,扬州方氏家族的后人、年届九旬的方咸宁,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将方家近一百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与方家历史一同呈现的,还有近代中国的变迁与更迭。

■望族往事

  曾祖父参与

  审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谈及往事,年过九旬的方咸宁思路清晰,侃侃而谈。那些湮灭在记忆深处的陈年旧事,如同她爱喝的茉莉花茶一样,氤氲着挥之不去的香气,在历经岁月的沉淀后,所有的爱恨情仇都随风远去,只留下令人心醉不已的淡雅清香。

  在方咸宁的家里,最醒目的当数随处可见的一张张老照片了,从周岁开始,出身官宦大户人家的方咸宁就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此后每年都是如此,一张张泛黄的旧照,记录下了她从稚童到耄耋老人的轨迹。

  “我出生于一个封建军阀家庭,我的曾祖父方鼎锐曾在清代做到道台,后又至慈禧太后身边做到军机处议士职位,我的祖父为济南府县令。”在清光绪时,方鼎锐已是温处道,俗称道台。

  方咸宁说,曾祖父不仅是清朝官员,同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当年瘦西湖小金山的桂花厅里曾有曾祖父的书法,后被伯父花钱买回,伯父迁到北京后,曾祖父的书法就找不到了。”

  据史料记载,清朝同治年间惊动朝野、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审理中以及结束后,都曾得到过大学士翁同和的支持,翁同和与方鼎锐是结拜兄弟,“我的曾祖也参与了这个案子的审理。”

  伯父、父亲均任职徐宝山手下

  到了方咸宁的父辈,“我的伯父方更生和父亲方幼之,毕业于山东武备学堂,毕业后一直在军阀部队任军官。”方咸宁的伯父方更生,曾在徐宝山手下任旅长等职。在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方更生作为北洋军少将旅长参加了对于北伐的革命党军队的南京阻击战,在这场阻击战中,方更生身负重伤,徐宝山的弟弟徐宝珍也负伤,随后回扬州养伤。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后,之前被革命党人炸死的徐宝山被追封为一等昭勇伯,方更生等二十余人被封为三等男。

  方咸宁的父亲方幼之曾在徐宝山手下任过少将团长,后离开部队,1924年至1925年军阀混乱时期,方幼之曾做过安徽省警察厅厅长职务。方咸宁的伯父和父亲均毕业于山东武备学堂,方咸宁认为,这或许跟祖父方观澜有关系,“我的祖父方观澜曾在山东济南府做过县令,也许当时伯父与父亲同祖父一起在山东济南生活,也就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山东武备学堂。”

  方咸宁回忆,方更生当年的办公地点在运司衙门街,全家住湖南会馆。方更生做事有点鲁莽,但性格耿直,有着典型的军人气派。蒋介石上台后,方更生退出军界,后全家搬往北京,住在西四牌楼马市大街清朝某王爷家的祠堂,直至去世。

  方咸宁说,在伯父退出军界后不久,父亲也退出了军界,后又从安徽警察厅厅长的职位退出,去上海开了一家华庆烟草公司,结果却赔得倾家荡产,从此家道中落。

  ■九十载光阴

  望族生活也有郁闷

  妻妾成群的大家庭让她压抑

  在方咸宁的卧室里,贴着满墙的照片和画作,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了她跌宕起伏的九十载人生岁月。

  “由于我父亲和伯父在军阀时代年轻得志,拥有地位、权势和财富,这样的家庭有着封建家规,我出生在这种环境中,从记事起就感受到一种不自由的压力。”方咸宁的父亲有六位太太,其中最小的一位六姨太仅比方咸宁大六岁。“我第一个母亲是我父亲的大夫人,叫关小坤,满族人,满族姓为‘欧严瓜尔佳’,嫁到方家后改名方惠芳,她的父亲叫多尔凡。”方咸宁说,这位大太太虽然外貌不佳,但文化素质却不错,能吟诗作赋,绘画书法也拿得出手,由于父亲嫌她貌丑,后来又陆续娶回了五位夫人,其中方咸宁的生母是二太太。这一大家子人,以方咸宁的父亲为中心,依附于他,过着妻妾成群的生活。

  如此混沌而复杂的家庭,让身处年幼的方咸宁感到一片迷茫,“我同时和五个妈妈住在一起,过着困惑的日子,每天过得既享福又遭罪。”在方咸宁的记忆里,从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每天须接受大太太的教育,从七字书“再生缘、镜花缘、孟丽君……”这些佣人都能懂得的故事开始讲起,后来渐渐大了,每天必修课是写大字、小字各一张,还请了一位老学究的老师教《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又请了一位韩老师来家里教数学和英文,“我成天坐在书房里从不活动,所以小时候我的身体很差,由于我从小就是男装打扮,家里人都喊我少爷。”

  自幼被全家人宠着

  女扮男装,她被人唤作“石少爷”

  那个时候,被人喊作少爷的方咸宁派头十足,“我爱看京剧,是扬州大舞台的常客,我经常坐着黄包车来回,由于着装奇异,在街上招摇过市可谓一景。”从小就具有假小子脾性的方咸宁不爱红装爱男装,“我身着男装打扮,长大褂,短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上面还镶着一块宝石,举止动作都和父亲学,真有一副少爷的气派。”由于方咸宁自幼身体不好,家人为之起个小名叫石头,旁人就称她石少爷。

  被父亲视若掌上明珠的方咸宁,幼时随父亲很是享了一段福,“我十岁以前一直同父亲在男浴包房里洗澡,理发在紫罗兰,甚至随父亲去当时高档的‘大原上’妓院吃饭,并经常随父亲出入于各个扬州盐商如许少甫、周子田家中,还有卢氏大院、徐宝山家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家中经常大摆宴席,很热闹。”方咸宁回忆道,家人很宠这个有着男孩子习性的女儿,为了保她命长,还为她拜了十多位干爹干妈,同时还在粉南巷建了个家庵,养了两位尼姑,为她念佛烧香,保佑她能活下来。

  身居豪门锦衣玉食

  民国旧照,定格湖南会馆生日宴往事

  后来,父亲购置了广储门街上的大宅子,全家都搬了进去,“这个房子以前是女子公学,房子十分高大,后面的大院就有十亩,种上了特地从北京运来的树苗,每年有吃不完的水果,还有一片地每年种麦子。”身居豪门深院中的方咸宁,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虽然体质孱弱,但在家人的佑护下,生活富足而安宁。

  方咸宁拿出了一张珍藏近一个世纪的老照片,这张摄于民国初年的旧照虽已发黄,但上面的人物清晰可辨,只见四位面容清秀的女子一字排开,有三人梳着整齐的刘海,右边两位身着当时流行的“白衫黑裙”式打扮,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袖口呈喇叭状,黑色长裙长及足踝,一副标准的“五四”运动后的时髦装束。

  “这两位是父亲的姨太太,当时刚过门不久。”方咸宁指着照片上右面的两位女子说,站在左面的两位年轻女人是伯父的姨太太,由于当天是伯父过生日,照片的背景为南河下湖南会馆,当时,湖南会馆还是方家的住宅,而现在已是过眼云烟了。

  豪门千金并不能随心所欲

  父母反对,痛别戏剧事业成一憾事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方咸宁在扬州、北京和上海之间穿梭,在这段时间里,从小就喜欢京剧和话剧的她接触到了当时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其中许多人日后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当时,方咸宁从扬州经上海去了北京,就读于北京贝满中学,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贵族学校,是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

  在这段岁月里,方咸宁频繁地参演学校的话剧,并认识了北京话剧社的石挥。石挥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电影界数一数二的男演员,名副其实的影帝及“话剧皇帝”,以后的许多年里,方咸宁都与石挥保持着联系。

  在北京读书的那段时间,方咸宁还结识了齐白石的外孙女李伟,之后又结识了后来红极一时的北京中华戏校的白玉薇。一次在白玉薇家做客时,方咸宁唱了一段京戏中的老生唱段,当时在座的中华戏曲学校著名京剧剧作家金仲荪大为赞赏,“但当时‘戏子’的地位很低,所以父母极力反对,使我最终未能如愿,这成了我终生的一大憾事。”

  此后,有着表演天赋的方咸宁,一直都在舞台的边缘徘徊,上世纪50年代进入工厂后,方咸宁还经常被安排参加各种演出。

作者:方春田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11-12 08:08:4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