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谭祁

03-20

8862次

1人

1个

13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谭子远古世系初探》



作者:谭霖 谭春来 谭良超 谭校良 谭耀银 谭飘逸 谭克仁
…………………………………………………………………
“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伐谭谭子奔莒乃以国为氏而谭氏自此始焉”这是所有谭氏子孙的共识。关于他的族源却确众说纷纭。
一:谭氏源自姬姓,周穆王始封谭子。
谭氏出自姬姓,帝喾高辛氏之裔。刺桑谱系、浯溪谱系、都昌谱系、广东梧溪谱与湖南部分地区的族谱及近代洛阳出土的大隋大业时代的谭君墓志铭皆言:“谭氏出自姬姓”。
江西浯溪谭氏族谱与大隋大业谭君墓志铭言:“谭”为周初所封(见:江西浯溪谭氏族谱世录、隋大业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癸酉故清河县令谭君之墓志铭)。
江西刺桑谭氏源流序、湖南弘农堂谭氏源流序及广东梧村谭氏族谱记载:“谭”为周穆王所封(见:江西刺桑谭氏大宗祠序、江西澄溪族谱源流记、湖南弘农堂五修源流序、广东梧村谭氏族谱序)。
1990年4月考古发掘得出的结论是:“最上层是周代文化城址,曾为古谭的国都。 城子崖上层的周城基本属于春秋时期的城址,其上限为西周晚期,下限在春秋末年,战国时已废弃,代之而起的是此城东北两公里的平陵城。”可见:“谭”并非“西周初封国”。
二、“古谭国”遗址下层无“商”代遗址。
根据1990年考古发掘证明“古谭国”遗址中未发现“商”代遗址。——“试掘证明: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因此,此次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在夏、周之间的商代却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文物出现(暨:岳石文化城与灰陶文化城之间)。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暨夏代文化层)、灰陶文化城(暨春秋城,古谭国遗址)。——“商”代在这里仿佛奇迹般消失。
三、伯益、姒姓之裔夏代末已离开城子崖。
《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说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皇覃氏被逼西迁。“皇覃氏城”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 “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么说,证明在“大禹”后代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已西迁。
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国”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所有这些东西,都证明了“皇覃氏”已西迁。
虽然“夏”姒姓后代,未见记载何时离开城子崖,但1990年考古发掘结论证明其在“夏”代末已离开。
四、《左传》、《史记》记载出现偏差导致混乱。
《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经】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传】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 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因历史文献记载出现偏差,依据《左传》者,符合1990年考古结论。依据《史记》者,符合1930、1931年考古结论。
五、谭氏世系正义。
按浯溪谱记载“封武王弟”于谭为谭子,至至十一世‘谓’奔莒。(前1046年“武王即位”—前684年= 362年;平均每代约为33岁)。
按刺桑谱记载“穆王伐东封‘懿’公于谭”为一世谭子,至十一世‘谓’ 奔莒。平均每代约为23岁。
前939年即穆王三十七年“穆王伐东”—前684年谭子奔莒=255年;平均23岁更符合生育规律。
刺桑谱记载: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农,是为西虢,传至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封懿公于谭;…至幽王宠褒姒、戏诸侯、弃皇后、废太子;申侯引犬戎入京城、逐幽王于丽山斩之时,郑桓公与懿公八世孙谭熹公…谭熹公曰:“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宜奉太子即王位”,于是奉宜臼即位为平王。王曰:郑桓公死于王事追封为冢宰,谭熹公、卫庄公、秦襄公俱赐金帛立生像于功臣庙。可知‘懿’公为一世谭子,“熹”公为八世“谭子”。 八世“熹”公为谭子的时间是前771年。距穆王伐东时间168年,传了八代,每代约21岁; 距谭子奔莒时计87年,按每代21岁计算,八世“熹”公至奔莒谭子也是约传3-4代。
暨:从“周穆王”伐东封“懿公”于谭开始,至奔莒谭子也是11至12世。
如此看来,浯溪谱记载的谭子 “文王子,武王弟”应为 “文王弟,武王叔”。
“文王弟,武王叔”记载的也实际是谭子的前身 “西虢侯虢仲”。“谭氏望出弘农”实际所指就是谭子前身“西虢侯虢仲”之邑;这也是在城子崖谭城确定之前,根据 “谭氏望出弘农”而有人认为谭国在西的观点。
后世谱序有记:“入莒之后以国为氏而郡称弘农,其后世有东国大夫屡世宦居河南又称河南郡,称河南郡者不忘宦居之自也;称弘农郡者不忘封国之自也。”这个记载十分恰当地诠释了谭氏之源。
刺桑谱记载“六世西虢侯三弟名懿者…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封懿公于谭”;结合1930年、1931年中央研究院吴金鼎带领首次“城子崖”考古发掘结论、1990年4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张学海带领再次考古发掘结论,证明“谭国”确实在东。
“城子崖”上层的春秋城就是“古谭国”。 1990年4月城子崖考古发掘结论明确定义:“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岳石文化层;上层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书中所说的灰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
根据1990年4月城子崖考古发掘得出的结论谭国建国时间“上限为西周晚期”,所以浯溪谱记载的谭子“文王子,武王弟”应确定为“文王弟,武王叔”。文王弟‘西国侯虢仲’六世孙之三弟名‘懿’者,随穆王东征,穆王封‘懿’公于谭国、子爵,世称“谭子”。
故:一世谭子应为“懿”;八世谭子“熹”暨八世谭子“焕”;奔莒的谭子应为浯溪谱记载的谭子“谓”。
六、伯益之裔说。
关于“伯益之裔”说,有前文《谭氏为伯益之裔说不能成立》,此不再重复。
“祁…..顷元侯….”世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湖南《弘农堂五修族谱》有《祁公项公源流辩》可知其原委。(附录《祁公项公源流辩》:当思谱牒修明后进庶无疑羲我氏族谱创修于前清,雍正乙卯从, 始迁安祖彦派修之至,嘉庆续修则以汉文帝时元侯项公为鼻祖,越道光三修将项公毁之;又以居莒祁公为始祖,迄四修将祁公、项公互录。 然一氏两祖前后颠倒,于理很疑。今当五次续修,举莫敢废,仍将祁、项两祖俱载,但朝分前后。当以祁公为始祖,以项公等为祖,例于二十代后,依次参入,为一派源流之祖。庶有伦有序,无漏无遗,后之觉者,当以此次所叙为稍当!云至若称某公某子老谱照原录之,无则不敢忘添。 —— 嗣孙国泰、达尊,谨撰 合祖同刊)。
从《祁公项公源流辩》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系:创修于前清,经雍正、嘉庆、道光三修、四修,至民国十七年五次续修才“以祁公为始祖,以项公等为祖,例于二十代后,依次参入,为一派源流之祖”。序中说“……然一氏两祖前后颠倒,于理很疑,……当以此次所叙为稍当……”——可知证据不足。

七、谭氏远古世系。
谭氏远古世系:一世祖:谭子,二世祖:讃,三世祖:刚,四世祖:玞,五世祖:芸,六世祖:萦, 七世祖:鞭,八世祖:焕,九世祖:嘏,十世祖:禧,十一世祖:渭,平生耿直性志中坚,因桓公九合诸侯,齐师过谭不及饷齐师入国又不称贺,齐人伐之,谭子‘渭’奔莒因以为姓曰‘谭’,故春秋书曰:谭子奔莒。
十一世:谭子‘渭’(奔莒);子二:秀(暨公子伯,奔周)、君(暨公子仲,入齐);……….
2014年11月8日

作者:谭霖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11-21 11:27:06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