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ENG  

03-06

469578次

2人

2个

164个

3426人

223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曾国的来源和迁徙(相关注释)

注释:
[1]《国语•郑语》韦昭注。
[2][4][5]丁山《殷氏族方国志》
[3]郑杰祥《试论夏代历史地理》,载《夏史论丛》。
[6]于省吾《殷契骈枝》三编《释曾》。
[7]《左传》僖公十六年。
[8]《春秋左传》僖公十九年。
[9]《春秋》襄公五年。
[10]《左传》襄公六年,及杜预注。
[11][1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第二,曾、甑。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载,《考古》1961年第2期。
[14]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三编《试论夏文化》。
[15]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地231页。
[16][21][28]刘节:《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
[17]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载《考古学报》。
[18]鄂兵:《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载《文物》1973年第5期。
[19]郑杰祥:《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载《文物》1973年第5期。
[20]杨育彬:《河南考古(七)》,东周青铜器(一)新野曾国青铜器。
[22]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载《文物》,1980年第1期。
[23][26][33]曾昭珉、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载《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24]周永珍:《曾国与曾国铜器》,载《考古》1980年第5期。
[25]陈佩芬:《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西周青铜器》,载《文物》,1981年第9期。
[27]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载《文物》1972年第2期。
[29][31][32][35]杨宽、钱林书:《缯国之谜试探》,载《复旦学报》1980年第3期。
[30]蓝蔚:《武汉发现曾伯鼎一件》,载《文物》1965年第7期。
[40]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载《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34]顾铁符:《随国、曾国的奥秘》,载《楚文化新探》。
[36]舒之梅、刘彬徽:《从近年出土曾器看楚文化对曾的影响》,载《楚史研究专辑》。
[37]郭德维:《曾侯乙墓并非楚墓》,载《江汉论坛》1980年第1期。
[38]郭德维:《我省擂鼓墩二号墓发掘的重要收获》,载《湖北日报》1981年8月29日。
[39]舒之梅、刘彬徽:《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载《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







一键分享到: 0


写给珪公系利教运房系的公开信…
曾姓的源流与分布






曾 国 之 迷(李学勤,2010-6-19,5569)





作者:曾立玺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11-30 11:38:36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