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彭武恒

08-20

3430次

1人

1个

27个

1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宗族文化的建立健全与发展

宗族文化的建立健全与发展
彭武恒/2013.11.16
宗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传承和铭刻于族人心间不朽的精神支柱和食粮。宗族文化的外延是在同一姓氏、同一宗族范围内的松散型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与亲情和血缘相凝聚的,也可以称之为亲情文化和血缘文化。这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同姓所崇尚的传统文化,是凝聚族人的纽带。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反映了民族的光辉历史和发展水平,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宗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他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民族文化所不能取代的。
一、彭氏族史与宗族文化的渊源
彭姓的由来。彭姓在中国境内有人曾经统计过,《新百家姓》中记载,就人口而言,属于第三十八位。彭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相传古帝颛顼有个曾孙吴回(祝融弟)其子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筏,字坚,也称篯铿、钱铿,后来封存于大泽即大彭国(今江苏徐州),因此得彭姓,钱铿又称彭铿。彭铿是有名的长寿者,被尊称为彭祖。古代已记载了不少关于他的经典传说。彭姓就是彭祖的后代,旺族居于宜春郡(今江西宜春),居陇西(今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彭祖的晚年是在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度过的,一九七九年在部队服役的我,受调房之命令来到眉山,怀着寻祖的激情走进彭祖山。彭山县境内有彭家山、彭王山、彭女山,均位于四川省彭山县郊外。彭祖山又叫彭女山,是因为彭祖去逝后,他的三女儿在此结庐守墓,百年后羽化成仙,后纪念其孝心而得名,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日都是纪念彭祖父女的节日。对彭祖的记载《彭山县志》更为详实。“走进了彭祖山,来到仙境石坊,上九九长寿台阶,寓意九九,山道左侧是彭祖祠,祠堂的主体是承师殿,是祭祀、凭吊彭祖的重要场所,祠有彭祖像,彭祖之妻像,两边是彭祖八大弟子的塑像,手执罗盘者为青衣乌公,他是中国阴阳风水学的创史人,留有<葬经>传世。语出《诗经》‘高山仰山,景行行止’牌坊,彭祖墓恰恰在阳鱼鱼眼的位置上,这绝非巧合,仙室内,正面是彭主像,墓碑高2.2米,宽2.8米,上面刻着‘商贤大夫老彭之墓’,墓座东向西,四面群山环抱,前方将台,九龙两山为案,略无阙处,后以仙女山主峰为靠背,确是少见的风水宝地。彭主山海拔610米,有不少气功高手来此切磋功法,越往上走,清醒之感就越强,在彭主的墓前后尤为强烈。三月三是彭主的生日,有人神话的形容,在生日前或者当天子夜,便有成千上万的火球从山底和盐井沟一带飘飘悠悠,汇成一路,纵队向仙女洞飞去。
彭祖是典型的长寿专家和实践家,其长寿绝非天地恩赐而是靠他特有的养生之道,源于他精于医术,长于烹调,注意饮食,调和阴阳,喜爱体育锻炼,他又是美食家,他做的野鸡羹汤被誉为‘中华第一羹’屈原在《问天》中就有‘彭铿斟雉,帝何乡食?爱寿永多,夫何长?’的词句。他还是中华气功的祖师爷,是长寿行导技术的创始人,他把吐纳行气和形体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长寿行导艺术,可以防病治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后世‘防中术’中也以他为人物,讲述了御女采补,长生久视之道。”史实充分证明了彭姓就是彭祖的后代。
彭氏宗族文化建立的意义。哪儿是彭氏宗族文化的发祥地,没有人提出过这一类的问题,似乎也没有人去探讨过,然而彭氏宗族文化象一条有力的履带,将彭氏族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笔写不出两个彭字来,那就是姓彭的都是家门,是彭氏宗亲,均是彭祖的后代,彭祖就是彭氏宗族文化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彭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就是彭氏宗族文化的发祥地。彭氏宗族文化早已在彭祖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中建立,后人只是在理论上使他更加充实完善,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彭氏宗族文化的建立主要是弘扬彭祖精神,发扬彭氏宗族和族人爱国爱家、爱憎分明、敬老爱幼、遵纪守法、不屈不挠、孜孜不倦、勇于创新的精神。
彭氏宗族文化健全的途径和内容。彭氏宗族文化的建立历史悠久,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其主要的途径是,发挥各区域能人志士的长处,记录和撰写族人中的典型事例和史实,健全和完善全国乃至覆盖其它地区的族谱修订。其内容是,使家史、祖训、家规、家传、字辈更加健全和完善,以文明的道德文化传承去激励族人,向优秀杰出的族人学习,以好人好事去激发族人爱国、爱家、爱自己的良好风尚。彭氏族人早就应当有一部规范的,能反映彭氏宗族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的族谱,以实现用典型的人和事去激励后裔们,这是全体族人们的期盼。其次是在建立完善纵向发展的同时,要兼顾横向的联系,吸收其他宗族文化之所长,扬长避短,丰富自己,为我所用。第三是教育并做好以外戚的联系和沟通,并树立彭氏女为彭氏祖先争光的思想理念,实现以特殊带动一般的效应。
彭氏宗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彭氏宗族文化作为宗族精神脊梁,他的发展方向,既要有彭氏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又要与中华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并使之作为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目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各个宗族的族人都能依法、依规、依照道德的规范做好,成千上万个宗族的族人不就是中华民族吗,那么哪儿还有不和谐的因素可言呢?自然国家的和谐和民族的和谐已在其中。宗族和民族精神也将得到充分体现和弘扬。
然而彭氏族人没有一部可以代表全国彭氏族人的家谱或者族谱,也没有十分统一的,贯穿全国的字辈排序,族人之间没有形成以家谱为轴线的文化凝聚力。家谱的编撰主要是以小支系为中心,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在国内就出现了若干个彭氏族谱版本,字辈排列也是处于无序的状态。联系松散,且辈分十分混乱。从宗族文化发展这一个层面反映了彭氏族人在文化意识方面的认识还有不到位的方面,直得深思,并应引起有识的后裔们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宗族文化能人的缺乏。在族史文化中,唯有孔姓宗族是中国族史文化的典范,中华历史几千年,孔姓族谱及辈分,清楚明了,不乱不重,这就是孔子思想及孔氏宗族文化传承的良好结果。
云南彭氏宗族文化的现状。在云南省境内彭姓是属于比较少的姓氏,且入滇的原由和途径各有不同,原籍有从江西迁移来的;也有从湖南邵阳做生意来的;有从贵州迁移来的;还有从四川彭州搬迁到云南来的;也还有从江苏南京从军到云南省来的;还有从其他曲道迁移来到云南的,这是不完全统计。现在就以彭氏宗族云南陆良武甲公系德时公支系为例,阐述宗族文化及思想建立健全的必要性,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据资料记载,彭武甲公原籍南京南衡府内,由南京柳树湾率军来到云南,生居副帅,戎马一生。晚年解甲归田居住于陆良马街朱家谱(铺)彭家村,人丁兴旺,名扬四方。多年之后,一支后裔迁居于本省平彝县(今富源县),后所乡沙锅冲(今中安镇迤山口办事处沙锅冲村)。此地不知居住了多少年代,在彭德时公当家期间,因灌溉田水与向姓相争,双方互殴,将军出生的后裔,以习武为健身护院是家传之特长,向姓哪是彭姓的对手,在争斗中彭姓三兄弟占居上风,致伤向姓,为避其官刑,躲避平彝县官兵的追抓,德时公兄弟三人因情况紧急,在慌忙中没有时间详细商议事后如何联系的事谊,于是兄弟三人急中生智,心生一念,将一个瓷盘拿来砸成三块,兄弟三人各拿一丫走了,其目的是跑散之后方便联系,如果十年半载联系不上,也好给后辈子孙留下一个故迹,一丝念想,一种说法。叙家史时,只要是“一盘三丫”的后裔即为亲祖一枝。离开富源砂锅冲绳属不得已而为之,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弃家损财,离开耕织了多年的故土;离开相依为命的青山绿水;离开了这块养育了祖祖辈辈彭家人的砂锅冲。在避免了官兵的追抓之后,德时公行走了上百公里路,迁移到本县平黄镇抹朵老寨村(今黄泥河镇牛额村民委员会老寨村)定居,在老寨村生得次子彭云富,三子彭云龙。关于德时公兄弟三人谁大谁小,后人情况不明。多年来子孙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打听联系,才知道一个老祖迁移到罗平县的大地平定居,长者之间时有联系,后辈联系甚少。另一个老祖迁移到贵州省盘县定居,后来联系不多,仅在一九九六年贵州省盘县政法委的同志来富源县政法委联系协调解决云南富源和贵州盘县相临段边界纠纷时,会上介绍领队者是贵州盘县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彭享云。在介绍到彭武恒是云南省富源县人民法院院长时,彭享云说“我们是家门”。会后我们在一起交谈,得知他家是后所沙锅冲搬到贵州省盘县定居的,现在的字辈很乱,也没有按字辈取名,一九九五年还到富源县中安镇将葬于沙锅冲的一冢老祖坟取到贵州省盘县特区安葬。到此,三支宗亲在“一盘三丫”这一脉文化的传承下相识又相会了。“一盘三丫”的典故即成为一段美好的传颂,在德时公三兄弟的后裔中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从彭祖到彭武甲公再到彭德时公支系,也就是在德时公的后裔中,从有文字记载的“德”字辈开始到“廷”字辈,已经度过了整整十二辈人,按二十至二十五年为一辈人计算,到今天,德时公从沙锅冲迁移到抹朵老寨村已近三百年的时间。三百年间,有名字记载的人口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人。在文化教育方面已有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数人,且有的攻读硕士,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经济上发展速度迅猛;商界、政界人士层出不穷,后裔兴旺荣昌。族人的联系就是围绕着一部《彭氏宗族合谱》进行,虽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合谱,从这个小小区域内可以看到,族谱对于传承家史,激励族人,熏陶后裔有着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家史、家训、家规,以及良好的族风、民风、民俗孕育着的是亲情、友情,联系的和沟通的是思想;一脉相承,血脉相连,延续的是亲情、友情的动力效应和凝聚力;这是任何一种什么力量都不可以替代的。
家训、家规,他是独立于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之外的道德规范,是另一种巨大的规范族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在亲情和血缘的范围内更有巨大的感染力。对于族人中不规则、不道德的行为,家训、家规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但是他有着巨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在一般范围内他以社会公德的效果相似,在特殊情况下,对于族人的行为,他比公权和社会说教更有感化力和感染力,是社会说教和政治思想宣传所不及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宗族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政治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所不及的缺陷,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的补充,协助并推进族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遵循文明健康规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
宗族文化与族谱(家谱)、家史、家训、家规为载体,规范族人的言行,是建立在道德传承的基础上的,族人对祖宗的教诲理应遵从,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会受到众多族人的谴责,违德者就是在这巨大道德声的谴责下,来规范自己行为的。传统、风俗、节日、宗教、聚会和走亲访友就是传播宗族文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区域性宗族文化的发展与局限。德时公迁移到云南省平彝县平黄镇抹朵老寨村居住。经考察证实,是看准了此地的佛光普照,人杰地灵和绿水青山。“抹朵老寨”这个古老的称谓,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流金岁月,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代,经受过多少沧桑,记载着多少光阴岁月,英雄风范和时代的篇章。只有老人们仍然还记得并称之为抹朵老寨,年轻人们多数只知道叫老寨或者是牛额老寨。从云南省平彝县平黄镇抹朵老寨村,到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牛额村民委员会老寨村民小组的变化,这不仅是称谓和机构的变化,而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不仅仅是一个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朝代的历史变革,同时也是一个从落后的旧封建社会制度向着一个文明和谐而健康的新社会的变迁。即经历了从爱新觉罗康熙到傅义清朝王朝封建末期;以及中华民国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统治的年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老寨的涵义,从字面上理解,一是居住人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老寨是这一带最早居住人的地方。老寨属于云贵高原上的丘陵地貌,石灰溶岩地区,全村整体坐南朝北,所有人家的房屋都是背面靠着祭山林和老祖坟两座土山,面向五乐,视野特别开阔,与十余里之外的普克云和陆格对面而居,平视数十里,可以瞭望古敢乡的湾河和东格。村子里绿树丛荫,生活在大树和竹林的层层包围之中。核桃树最多、也最大,大到几个人合手才围得过来。除此之外,村民们还栽种了很多的竹子,有金竹、粉竹、椽竹和苦竹,主要是竹篾可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具,苦竹主要是用来装饰烟斗或老年人做拐杖用。更重要的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村不可没有“竹子”,因为“竹子”与“足子”是谐音,特别是“金竹”颇受热捧。村里绝大多数为彭祖的后裔,居住比较集中,一条横路从东向西把村子分为路上面和路下面,另一条路叫做石街路,由北向南把村子分为村东头和村西头。村子的中间有一块大晒场,这是村民们集会、聊天和收粮食时用的。德时公来到此地耕耘时,这里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孙氏和冷氏彝族同胞,在他们的帮助下,彭氏族人与彝族同胞相居一地,共同发展,汉文化和彝族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彭氏宗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区域宗族文化的发展,由于受到区域辖区的限制,毕竟存在着局限性,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呼唤在更大的范围内,乃至全国和其他地区广泛开展。
风水文化的科学与传承。老寨被地理和风水先生们称之为“双狮护佛之地”,主要是根据所居住的地势形成的。彭祖作为健身、饮食文化的鼻祖,同时也是风水文化的奠基人,他的弟子青衣乌公在其教导下,对风水学有了更深的造诣,最终发展成为中国风水学的始祖。彭祖的后裔在风水文化方面有其特长,并有所发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不足为奇了。德时公之所以选准并定居于老寨村,就是这块热土福地吸引着他。老寨在地形上,地理及风水先生们各有不同的赞美。从正面看,后面的山包是大脑子,此山长得像大佛的头故由此而得名,被形象的称之为“大脑子”,及大佛的大脑,大脑子与周围的山相比较,此山虽为土山,但是较为雄伟壮观,并且坡度较为平缓。后面为黄家脑包(当地人习惯把坡度平缓的土山称之为脑包)。山后有大山,群山叠起,靠山较硬。站在五乐老的尖山之巅平视前方,此山活像一帧活佛坐像,老寨村就坐落于大佛盘腿打坐姿势的肚脐眼处,新寨村为大佛右膝盖的内侧膝弯曲处,大佛的脚部为平子地,平子地后面的小石山,以及与小石山相对应的小祭山像是卧在大佛面前的一对石狮子,守候着大佛,因而被称之为双狮,“双狮护佛”之地,由此而得名。一个优美山川秀景,在村子里回眸四周,视野开阔,群山环抱。后有黄家脑包、长壁梁子、十梁子、山势雄伟;右侧是大猪山、白虎山,山山相连;左侧为公鸡、母鸡脑壳、黑牛山及十八连山、群雄突起;正面脚下俯视着小石山、小祭山;平视前方公羊山、母羊山前呼后拥;老尖山、贵阳山招手喜迎。正面俯瞰着五乐大地,五乐河水蜿蜒脚下,清澈透明,赖石龙近在眼底;大寨、东格、湾河在十里之外逶迤起伏于黄泥河之中。彭氏宗族德时公支系,从江苏的南京南衡府从军来到云南陆良朱家铺,乃至搬到了富源县中安镇砂锅冲,后来又迁移到黄泥河镇牛额村民委员会老寨村,这些均已经成为历史,在老寨这片温馨的热土上,德时公在艰辛的劳动中发展了自己,并将汉文化与当地的彝族文化相融合,也发展和丰富了彭氏宗族文化。当然,这靠的是勤劳和智慧致富,不仅仅是靠风水。然而我不们可否认的是,好的风水,说明白了就是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他能给人带来良好的心情及旺盛的精力,辛勤劳动后不会受到自然灾害的摧残,就能收到良好的回报,风水的作用也就淋漓尽致人体现在其中了。
二、宗族文化系千秋
宗族文化的发展和维系,家史、家德和家风,主要是靠
后裔们对祖先的孝道和敬仰,以及族中约定俗成的族谱、字辈和家史、祖训及家规,碑记石刻、祖传文物古迹,以及族中源远流长的传奇人物和典故来传承和维系。传承家史、家德、家风以及对优秀杰出人物和孝道的赞扬,是宗族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这是由于宗族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所决定的。就是优秀的族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和谐社会,欲对未来幸福的追求,在推动着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祖训家规的作用。一则好的祖训家规,他将无形的规范
着族人的行为。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大人就会问他,
祖宗是怎么说的,对祖宗的教诲他会牢记在心,并且会以“大
逆不道”来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勿做大逆不道之人。当不
道德的人跪拜在贡桌前向祖宗祈祷求饶时,他总认为祖宗的
眼睛在盯着他,当他想违背道德时,这一幕就会在他的眼前
出现,他惧怕报应,这就是道德规范起到了效果。以德时公
后裔的祖训为例,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志向】,他要求后
裔们“胸怀大志,争做大事。爱国爱家,尽忠报孝。遵规守
法,杜绝五毒。为国争光,为家争气。”二是【榜样】,他要
求每一个族人要给后辈子孙们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有一个良
好的形像,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并带领和教育子孙后代。起
到以铜为镜正其貌,以人为镜正其身的效果。并强调后裔们
要“勤学苦读,不耻下问,知书达礼,为人师表。艰苦创业,
勤俭持家。能文能武,浩气长存”。三是教育子孙后代怎样做
人,也就是要正直【为人】,“扶老爱幼,尊师敬长。贫贱不
欺,富贵不敖。善恶分明,平易近人,英才辈出,彭氏永昌。”
志向、榜样、为人三个章节都以八句话,三十二个字组合,
朗朗上口,好读好记,传世后人。这是德时公后裔宗族文化
发展的一个侧面,给后代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字辈运用的效果。字辈是凝聚宗族文化的一条重要主线,编排组合一个良好的字辈系统,是族人管理好自己的辈分,做到世代相传,有条不紊的又一科学方法,有了规范化的字辈,就可以做到长辈晚辈辈分清晰,前后上下祖孙分明,众多而有系,繁杂而不乱。德时公后裔字辈系统共编有120代辈分,两轮六十年甲子。即“德云之元时,清光文武忠。朝廷国运富,永远世兴隆。承祖继发贵,治定保安康。汉泽思
绍广,本培材毓良。根深枝源茂,景庆嘉瑞扬。万年长传守,显鸿普吉祥。仁道学惟尚,礼法舒荣昌。家盛映贤明,刚正建乾坤。品高兆玉碧,宏福惠金龙。旭升树俊杰,锦秀立华章。春晖飞泰智,方琳卓陶然。连利宪军英,成相跃昊王。”以五言律结构为基础,共二十四句,既会聚了宗族蓬勃发展的主流导向,又考虑到语言应用的规范性,以及区域特点和族人们的日常习惯,易朗易记,又能熏陶和激励族人后孙,奋发向上等因素而编排的。他的优点是能够对辈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宏观上管理规范,微观上是简捷明了,族人乐意接受,松散管理,简单易行,容易操作。后人们在修族(家)谱时,则是在记事、记实的基础上,将辈分不断延续。不足的是,族人众多,容易出现重名。宗族文化是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实完善和发展的,是族人自觉自愿遵循和传承的,是松散型的传承,没有任何的强制性,所以有了辈分你不按辈分起名,也不会有任何人去管理你,虽然你不按辈分去起名,但是在叙述家事时,你不会不知道你是哪一辈的人,当你知道他人的辈分时,你就知道谁是长辈,谁是晚辈了,相互之间彼此知道谁是长辈和谁是晚辈,这就达到编排辈分的目了。
能人志士的功效。能人志士,就是宗族中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或者成绩的佼佼者。用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发展历程去引导后人,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后代,这是最好的最能激励后人的方法。这是从高标准严要求上提出来的,也是宗族文化要总结、倡导和树立的。这种力量既不能轻视,更不可忽视,这是宗族文化发展所需的正能量。当然,族中有栩栩如生的杰出人物自然更好,如果没有,也不一定要舍近求远。宗族文化在教育和发展中,最现实的就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身边的那些平凡的好人好事,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勤奋工作、勤俭持家、不卑不亢的族人们那些鲜活事例。从身边的典型示范人物学起,更有现实意义,更能收到良好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这些都是族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会更具有感染力。让后人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这就是我们发展和传承宗族文化所需要的良好结果。
家史典故的收集和激励。家史典故是又一条传承宗族文化的主线。族(家)谱是记载家史的重要载体,典故是家史中的历史精华部分,如“一盘三丫” 的美好传颂。师宗“殷氏狼口救儿”等等。殷氏与恶狼展开殊死搏斗,历经无数次争夺战,终于将年仅五岁的儿子彭大芳从狼口中夺回,伟大的母亲以巨大的毅力和勇气赶走了恶狼。这位满身血渍和伤痕累累的母亲,以她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展示了一位弱者救孩子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展现了彭氏族人伟大的母爱和为人之父母的责任,传颂了族人的道德风范,以一位伟大母亲的魅力感染着成千上万的族人,这就是典故的文化传奇。
碑记石刻的迹效。根据记载,云凤公与贺氏老孺人合墓,
云凤公生于乾隆丙寅年五月十六日,故于嘉庆辛未年八月二十八日。贺氏老孺人生于乾隆丁卯年六月三十日,故于嘉庆辛未年二月十九日。赴葬于抹朵老寨背后的山顶上,立庚山甲向,碑立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年季秋月(九月)吉旦立。
碑的左边记载:本族原系外后所(即现在的富源县中安镇迤山口沙锅冲)人。随父德时举家移于斯土,置产开基,光前裕后,公生平才能夙擅,勤俭性成,继美先世遗烈后昆,原配贺老孺人,内助称贤馈攸赖而且福寿兼齐眉偕老,今则蔺桂胜方,声施赫奕嗣,为公志不朽问序余余日,公之世德家声都人士耳而且不必琐琐赘也,爱举公之可传可道,为君家后世示则焉于是为志日。
碑的右边记载:植树性以勤,持家以俭创业基,耄期不倦,谦朝代恭与人,州里无怨,奕世子孙,今德如见邑痒增广,生见晚孚芳陈睹拜撰。孝男之文,媳黄氏,孙元陛,媳赵氏;元庆、元德、元龙、元恒、元清、元朗、元惠、元善、元吉;重孙时泰、仝祀。
在云凤公的碑上铭刻着三对碑联。外联是:地庚脉深庇阴司,山明水秀吉祥多。中联是:马鬃高对永固,龙翔洄游长存。内联是:窀穸千秋重后裔,云乃百世仰先型。
云凤老祖的儿子--之文公,人称他为后三代王,家声遥旺,子嗣繁昌。之文公生有九子,从谢姓接了一个,脚下共十个儿子,当地的谢姓仍长时期与彭姓共一个老祖,在文字辈之前没有彭姓和谢姓通婚的情况。后裔大部分移居贵州省的兴义市、木卡、大箐口、水米箐等地。如果没有碑记,根本无法得知祖先以及后裔的情况和去向。位于富源县十八连山镇小海子之英公的碑文也详细的叙述了宗族文化的情况。从现存清代的四冢墓碑上,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史实,这些经过了百年风雨沧桑保存完好的石碑石刻,对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和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作者:彭武恒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7-20 17:51:41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