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彭武恒

08-20

3430次

1人

1个

27个

1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三、传统习俗对宗族文化的促进与丰富

三、传统习俗对宗族文化的促进与丰富
(一)彝汉文化的融合
德时公迁移到“抹朵老寨”定居之后,将汉族文化带入了老寨,抹朵老寨并不是德时公到来时才这么叫的,而是原来居住的彝族乡亲们就是这么称谓,据考证,“抹朵”两字是彝族语言的译音,一直沿用至今。德时公到来之后,不仅仅是将汉文化习俗带来,而且传播到这一区域,同时还吸收了彝族文化的精华,语言及习俗的优秀部分,使彝汉文化相互融合,并也及大的促进和丰富了彭氏宗族文化。
(二)节日对宗族文化的促进
传统佳节,大同小异,而德时公迁居抹朵老寨之后的传统节日,是吸收了彝族文化之后的融合体,是与彝族文化习俗有机融合的表现形式,甚至于有的节日和习俗是汉文化中所没有的,可以说,这是区域的特色和独创。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送灶神,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各家各户的贡桌上,都设有东厨灶王府君及“灶王爷”的神位,是受人们崇拜的。二十三这是祭灶的日子,人们都是在这一天里修灶或者扫、洗灶,那怕是要重新建造,也会把日子订在这一天。相传这一天是“灶君菩萨”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罪恶,所以普遍都要祭奠,如果是不修灶,不建造的人家,在这一天也要煮饭做菜贡献,求“灶君菩萨”向玉皇大帝说好话,保福保佑全家一年内四季平安。从这一天开始,当地也就进入了过春节的准备工作。
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请来先生写春联。讲究的人家是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春节的对联数量是最多,内容是最全的。贡桌神堂的和土地堂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国亲师位”、这是主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畜圈联“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粮仓联“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横联, “抬头见喜”, “出门见喜”,“旺气冲天”,“满院生金”,“根深叶茂”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内容丰富,妙语联珠,如“喜喜欢欢除旧岁,快快乐乐过新年”等等,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
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举行过祭灶后,就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在春节前扫尘,是人们素有的良好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家家户户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和不快乐的心情统统扫地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过大年。也就是人们常的说春节,村民们都习惯的叫过大年,这是农村比较传统、庄严、祥和、热烈和信奉的节日。有人说年年都有三百六,苦死苦活的就是为了这一天。所以再穷的人家也得养一只鸡,积一碗米过一个大年。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和有钱人家过年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在村民们看来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过年。每年进入腊月杀猪、宰牛、磨豆腐、煮白酒、舂粑粑的,卖新衣,购新帽,全家都在为过年而忙碌。
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的到来,表示着这一年的终了。这一天,通常的都要吃晌午,也就是午餐之后加一餐,因为习惯上的年夜饭,也叫年晚饭是吃得比较晚的,意思是从今年吃到明年,从时间上看,就是要吃到二十三点五十九分以后,一餐饭从今年吃到了明年,越过了一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年,表示年年有余,以及对来年的良好祝愿。通常的人都认为,这一餐饭是越晚越好,所以也称之为“年夜饭” 和“年晚饭”。
年夜饭在开饭前还有很多的礼仪和讲究,开饭前,一般的人家都要端上猪头,三碗斋饭和各种菜肴,酒和荼,点上香,烧上纸。首先献门神,也就是面向大门外作揖磕头,恭请上帝及各路神仙,“天地国亲师位”以及列祖列宗入席。献完门神之后才献神堂,让“天地国亲师位”和列祖列宗到贡桌上享用人间的美味佳肴和品尝玉液美酒。之后再献“灶精菩萨”;以及火塘菩萨;牛神、马神。祭献中燃放爆竹,表示迎庆。这些礼仪过后,人还不能就餐,要先喂家中的狗,传说谷子是狗从海外带来的,它有功,因而它要先吃,还要看狗是先吃肉还是先吃饭,老人们都这么说,狗先吃什么明年什么就贵,也就是这个产品的价格就高。等狗吃完后全家才其乐融融的开始入席,家中年纪最长的人坐“上八位”,就是背靠供桌面向大门的坐位,这种坐位只有家中辈分最大,年龄最长的人才能做,饭桌上晚辈们要把好吃的敬给老人,大家相互祝贺,喜笑颜开。年晚饭过后,还要给家里的牛做“盐团”,就是用盐和包谷饭做成一团,喂牛,意思是,牛也辛苦了一年,所以年三天内都要吃盐团,马也要上好料。除夕之夜,每个人都要认认真真地去洗脚,老人们会对孩子们说,洗得白的人才找得到东西吃,意思是要讲究卫生,这是今年内的最后一次清洗。所以我和弟妹们都会尽力的去洗白,但不是为了吃他人的东西,这是一年的终结,洗去污垢,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压岁钱。就是春节时长辈送给未成年晚辈的红包,以示祝福,长命百岁月。除夕之夜,在睡觉之前,老人们会在贡桌上放一个红包,包内封上钱,一般是放一个带六或九的吉利数字,谁起得最早就会得到这一个红包,这是原汁原味的压岁钱。后来经济发展了,人们对压岁钱在观念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就是不论哪一天,多数是春节前后,见到小孩和年岁大的长辈,都会赠予红包,这就是扩大了外延概念的压岁钱。
抢净水。这是很多区域内所没有的习俗。大年初一凌晨,细心的人们要做的第一年事,就是“抢净水”。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新一年的第一天,当人们吃过年晚饭,收拾好美味佳肴,这时差不多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钟,也正是天洁地灵的子时,一切都沉静在茫茫的夜幕之中,到处一片漆黑,离天亮还有五六个小时,时断时续的爆竹声也消失了,这正是万籁俱静时刻。只有准备抢静水的人们,在移动着自己的脚步,拿着用竹木和铁钩制作的钩担,挑着水桶,向水井方向移动,都想抢到新年的第一天里的第一担水。抢净水的活动开始了,那是松散而自由的无组织的活动。有单人的,也有三三两两的,还有三五成群的,人们都想赶在第一时间到水井里挑到净水,相遇时都会客客气气的亲切问候一声,“你早啊”,“你也早”,“恭喜发财!”这类的祝词,都希望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清清静静,平平安安,这一习俗,不知沿袭了多少个年月,到如今也还没有消失,不仅仅是在我的记忆里,而且还在村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愉快的生活。
踩青。也叫割青,这与有的地方春天游玩的采青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意义的习俗。也就是从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这段时间里,借住天还没有亮的机会,到别人家菜地里去割白菜、葱和蒜苗,在这一段时间里去割他人的青白菜不算偷,但是每个品种只能割三棵,主人家知道了或者是遇见了也不会说什么。因为这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意思是盼望主人家和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像青白小菜一样四季长青,五谷丰登,来年都有一个好的收成。
接天地。初一清晨,天还没有亮,家里的男主人一般的来说都起得比较早,意思是妇女们灶前灶后的碌了一年,接天地的事情,就要由男人来承担,更重要的是象接天地之类的大事,只有男人才能做。这天清晨,有经验的老人们在醒来之时,就会静静的听一下,是什么鸟先叫,传说中,麻雀先叫谷子好;乌鸦先叫玉米好。男主人起床,洗手净面完毕,然后用抢来的天然纯净山泉水,烧开并冲泡好香茶。大年初一这天都要吃素,用上好的糯米煮饭,并用两个小碗装满糯米饭,在将两个小碗合在一起,做成圆圆的三碗斋饭,与香茶一道放到贡桌上,毕恭毕敬地向自家神龛上的列祖列宗点烛、烧香、焚纸钱,敬香茶。素食素果,至少要敬贡完年三天,有的人家贡到元宵,这叫吃素。一般的人家只吃初一一天,有的人家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不吃晕菜。接过天地之后,一家开始吃早点,早点就是吃用糖或者蜂蜜伴的糯米饭或者做的素点,比如汤圆一类。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才会闹着要吃晕菜,因为是大年初一,大人一般不会去逗他们哭闹,只好顺着他们。
用完早点之后,大家就会穿上新衣服,经济条件差,买不起新衣服的人家,也会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到村里的集散地,公房的场院或者学校的操场上划甘蔗、打扑克、下象棋、荡秋千,妇女们最喜欢的就是荡秋千。农村的秋千都是壮年男子们应妇女们的要求,到树林里砍来树,由男人们亲手做的,这一天队长会同意砍一棵上好的杉树做秋千横杆,砍一棵上好的老栗树做秋千的中心桩,横杆和木桩接触的磨心部分,大家会加上木炭和香油,摩擦后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大家就围着秋千唱啊、跳啊,孩子们更是兴奋,点燃鞭炮扔到同一辈以及表子妹的人群里,引得大家一阵惊叫,一片哗然。从初一到十五会天天如此,闹到深更半夜才会散去。此项游玩满足之后,年轻人们就会三五成群的去抹廓桥,或者龙调寺对歌,这两个地方属于云、贵两地的集散地,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多的时候上万人,很热闹。从除夕开始,大年初一到初三,称之为年三天,多数人家是不开大门的,出入走侧门,也叫脚门。据说,这是表示对祖宗和神灵的尊敬。
打“押祭”。这也是区域特有的节日。大年初二的早上,做生意的人们就要打“押祭”,也就是点燃鞭炮,同时要宰杀一只叫得很旺的红毛公鸡,并向其天地神灵许愿,请求神灵保佑所做生意兴隆,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发财进宝。据说这一天是财神爷的生日,因此要祝贺财神爷生日快乐,才能得到他的保佑和特别关照。
接财神。大年初二,不打“押祭”的人家也要接财神爷。在时间上,与国内大多数地区是初五完全不一致。形势上传说有“文财神”,就是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武财神”就是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以关公为守护神,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祭奠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点着香,烧着纸,跪拜在贡桌面前向财神爷祈祷,保佑全家今年发大财,以实现良好的夙愿。另外一种形式是,有专门从事送财神爷的人将一张画有财神爷像的红纸送到主人家的门上,主人家要用钱去请,也就是用人民币给送纸画来的人购买画像,价格一般都很昂贵。多数人家为了图一个吉利,既然送上了门,碍于面子,也希望得到一个心理平衡和满足,都会出钱请财神进屋,且恭敬贡奉于财神爷位。
元宵节。清淡的元宵节,也叫过十五、过小年。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我的家乡元宵节被人们称之为过小年,习惯的杀鸡点烛,喝酒吃肉,祭奠祝福,燃礼花、放爆竹与过大年差不多。然而与江南、东北相比我们家乡过元宵不是很热闹,传统的元宵节没有江南水乡那些文化韵味。村民们都将元宵节称之为过小年,而不叫闹元宵,这是因为没有闹的氛围。少数的人家也会挂一挂灯笼,也有的人家给孩子们用红纸或花纸自己装表,但是毕竟还是少数。这并非是因经济困难,而是文化传承的底韵不浓厚,故这一传统的良俗在少数人家早就没有“闹”这个概念了。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人,婆婆和奶奶给我做过灯笼,妈妈也教我做过灯笼,我提着点上蜡烛的灯笼,就在孩子们面前炫耀,满足了我童心的欲望。
祭奠山神。也叫作祭山,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祭山”的日子,也有人叫它蛇日,这今仍流传着“三月三蛇出山”的说法。这是一项凝聚人心的活动,不是一个家庭或者少数人就可以过的节日,而是一个集体共同庆贺的节日,要由一个村子里的人共同来完成。在集体生产时期,队长会用集体节约的钱来开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一活动停止了,1979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到户之后,人们手里有了钱,这一传统习俗又逐渐恢复起来。“祭山”就是要买猪、买牛、买羊到山上去宰杀祭奠。没有钱就用过去的老办法大家拿,全村住户统一安排,几户包一年,轮流做庄。祭奠开始时,将买来的牛、猪或者山羊赶到“祭山树”下宰杀,对着大树祈祷苍天厚土、山神菩萨保佑全体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全村的人都会自觉的集中在山神树下面活动,吃“祭山”饭,分“祭山”肉,男女老少,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一个气氛,一个吉利。这一活动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借此机会说这、说那,交心谈心,拉家常,互相沟通,交流耕作技术,消除误会,解开了隔阂。这一传统完全是自发的祭奠山神活动,看起来好像是迷信,其实是一次良好传统文化的沿袭,也是一次自觉自愿的交流谈心活动。平时大家会有一些芝麻绿豆大的猜测和纠葛,今天大家都是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来,目的是一致的,通过交谈会得到相互理解,从中化解。
清明节思念。清明是思念亡人的节日,爷爷还能行走的时期,每逢清明节到来之际,总是提前做好准备,卖好香纸、烟酒和爆竹,打好“阴钱”,做好“刀头肉”,装好酒水和斋饭,我拿上镰刀,背着竹篓,跟着爷爷从平子地祖茔开始,一直挂到河沟、对门塘子、大槽子、小海子、水井头上、新寨大田边等,走得快一天也就挂完了。“挂纸”也叫上坟,祭奠开始时,爷爷在坟前摆上贡品,刀头肉、斋饭、糖果、副食,爷爷斟上自己酿造的美酒和自家种的香茶,燃香烧纸之后,我在坟头上插上竹竿,挂上一大团白色钱纸,也称“坟标纸”,点燃爆竹,泼水饭后,爷爷叫我对着坟头磕头,祈祷先辈保佑一生平安幸福。爷爷老了,走不动之后,爸爸的事情比较多,这项工作就由三叔彭文盛带着我来完成。我们家乡上坟“挂纸”少数人家一年两次,第一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挂完,只有极少数人家没有时间,清明后三天内也还有挂的。第二次是农历的十月份开始,凡在清明节没有挂的人家,都会安排到十月份挂纸。其实不管什么时候挂纸,都是对先辈和亡灵的哀思,前人做给后人看,一辈一辈往下传。说白了这一习俗就是活着的人们在幸福的时刻对亡人的怀念,是族中的长辈们与实际行动将尊老的道德文化传承给后人,也让后人们接过来传下去。
立夏的到来。这是一个进入伏天的节日,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来临,当地农村的老人们,多数人家不会忘记,一般就是做一点好吃的东西,晚饭之后,用梨树的叶子煮鸡蛋,一人至少吃上一个。在经济不发展的上世纪,鸡蛋在农村已经是最好的东西了,一般要病人和“月子婆”也就是生孩子的妇女们才能吃上,孩子们能够吃上一个鸡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种渴望,而且只能是立夏到来之时,这种渴望才能得到满足。据说,立夏吃了鸡蛋,一年中就有福气了,也就是身体强壮,不会生病,用农村人们的话来说,就是不缺“福”了。寄希望于一年四季福德福禄,健康平安,这当然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这是农忙中的思念,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端午节是祭奠屈原的,但是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并不知道,只知道这个时间爸爸妈妈就会做好东西吃。到农历五月初四晚上,妈妈就忙着煮猪脚,因为这个节日正是打田栽秧的农忙季节,没有时间去做饭、做菜,所以如做包子、包粽子、发芽蚕豆这类的烹调,妈妈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家乡的习惯是端午节不煮鸡蛋和大蒜。大蒜是吃生的,将大蒜头捣碎做成蒜腻,吃饭前先用雄黄泡的酒,加上蒜腻,喷在艾蒿叶上,然后再抖动艾蒿,将雄黄酒、“蒜腻”汁洒到门旁、柱旁和墙脚。大人和孩子们都要喝一点雄黄酒,后来才知道雄黄是有毒的,这样做的目的,以实现驱逐蚊虫,防暑避邪。孩子们在脚和手上拴上各种彩色的线,村民们叫它“百锁”,有的孩子还带上用五颜六色的线绣成的菱角香包、“独蒜”包等各种不同的装饰品。我比其他孩子们更有幸的是,小姑给爷爷奶奶送来棕子,爷爷奶奶总是忘不了我的。对于端午节的传说,是后来听妈妈说的,妈妈说屈原是为穷人做事的,他被逼迫跳入江中,人们为了不让水里的动物吃了他的尸体,就做了包子、包粽子不易被水泡坏的东西,以及艾蒿、雄黄酒、大蒜这类避邪的东西投入江中,以驱赶水里动物或妖魔鬼怪。以后年年入此,流传至今,这是人们对好人的良好心愿。
六月六。六月六也叫洗晒节,传说很多,我们家乡比较认可的传说是唐僧到西天取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唐僧师徒取到真经时,仙人们推算到只经过了八十难,还差一难,因而在六月六日这一天,神仙作法让唐僧师徒又一次遇难江中,江水将经书全部浸湿了,经唐僧师徒奋力打捞,捞到了一部分,于是就把从江中打捞起来的经书铺在树杆、树枝、草棚、草地上晒干。据说在没有遇难之前,人的寿命上帝安排活到120年为一轮甲子,由于糟到了落水之劫难,经过用天罡、地支即“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拼凑,只获得了60甲子,被江水冲走了60甲子,所以现在的人就以活60年为一轮甲子。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人们都要将家中的东西搬出来晒一晒,直到现在,广大农村的汉族仍然流传着“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据说六月初六晒过的衣物防暑、防潮、防虫。灵不灵现在已经没有人去考究,但是这是人们对良好愿望的一种期盼。
七月半怀旧。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亡灵的节日,在初一之后十四日之前就要把亡人接回家中。当年去世的人称新亡灵,新亡灵要在十三日前就要接到家中,这叫做接老祖。接来之后要“献饭”、烧香请求保佑。然后买来纸钱,香火腊烛、金山、银山、衣物、鞋帽等,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而定。有新“亡人”的,一般来说都要先送,有的是十三送,有的是十四送。老“亡人” ,多数人家是十四送,也有少数人家十五的送。送老祖时,知道姓名和年代比较近的,一般要分开烧香纸,不知道姓名或者是隔得比较远的就统称列祖列宗。蜡烛可以统一点一对即可,风太大也可不点。将亡人分为同宗近亲、异姓近亲,以及孤魂野鬼之类,每一类亡人要划一个圈子,圈子不能封口,要留有亡人们进去领取财帛的门,送给亡人的东西要放到圈子里去烧,一边烧纸,一边祈祷列祖列宗保佑,五谷丰登,全家幸福平安。给孤魂野鬼的,其目的是安抚孤魂野鬼不要去抢夺列祖列宗的钱财。有人说这是迷信活动,其实这是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也有人说“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这话有道理。很容易想象,一个不尊敬长辈连祖先都不要的人,他还会爱亲人朋友?还会热爱国家吗?祭奠是形式,但是它凝聚着尊爱和道德的传承。
八月十五月自圆。这是一个丰收的节日,一年的辛苦到这时已经鲜花盛开;一年勤劳到这时结出了丰收的硕果;应该庆贺一下,它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每年的八月十五妈妈就摘来毛豆,用新鲜的玉米磨成浆,炸成油饼,端上自家树上落下的核桃、板栗和自家种的葵花子;爸爸也会拿出从街上买来的红糖包心饼,一个叫我送给爷爷奶奶,另一个就用来晚上祭献月亮。当月亮从东方升起到鹦哥嘴山时,小八仙桌上的东西已经摆满了,全家人做在正堂屋外那一间被人们称之为院屋的房里,因为这间屋没有墙,全家面向月亮,正西方的位置是爷爷和奶奶坐,这里正好可以看到冉冉升起的明月,我和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围着爷爷奶奶坐。爸爸先把已经切好了的红糖包心饼拿给爷爷奶奶,然后分给我们,这种饼可香了,我从来就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东西,柔红的颜色早已经打开了我的胃口,那气味更是叫人心醉,又香又甜,除红糖包心饼爸爸分给大家外,其它的东西想吃什么都可以自己去拿了。我们装上核桃、板栗、葵花子,在明媚的月光下玩耍。手里拿着的那块红糖包心饼被我用纸包了放到衣袋里,过一会儿又拿出来咬上一小口,月亮当顶啦,爸爸妈妈把我们叫回家睡觉,我剩下的红糖包心饼又被装进了口袋里。这一切被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早看在眼里,并对我说,“你多打一点杉树籽卖,明年过节时多买几个,给你吃一个够”。我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因为这样的话我已经听爸爸妈妈说过不止一次了,我理解爸爸妈妈的用心。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要上学了,爷爷奶奶把我和弟妹们叫了去,每个人给了一大块红糖包心饼,我惊呆了,原来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昨天晚上都没有舍得吃月饼,还留着给我们,我没有去接饼子,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那一瞬间我蓦然转身,一只手揉搓着眼睛,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衣袋里昨天晚上还没有吃完的那块月饼,朝着上学的小路上跑去。可怜天下父母心,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省吃俭用,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和表率。
九九重阳节。这就是敬老节,也是老人节,老人们都会这么说:“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真是难能可贵啊!国家为老人们考虑得如此周到,这个节日在我们家乡并不是很流行,流行的是过生日,也叫“做生”。
生日祝福。农村里流行的是过生日,也称之为“延生”和“做生”。
“延生”是人到了59岁,还不满60周岁,儿女们为其过生日,称之为延生。延生和“做生”都是过生日,但是不同的是延生是跨入60岁时举行,是儿女们提前对老人延年益寿的良好祝愿,从形式上表达了儿女们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
“做生”是人经过了一轮甲子,满了旧历法规定的“花甲”,以及习惯意义上的60周岁,就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老人了。这个时候过生日,就是农村普遍意义上的名符其实的“做生”了。做生是根据经济条件不同而言的,当然也要根据老年人是否喜欢和高兴而定。老年人喜欢过的,以及条件比较好的,儿女们到了这一天就会杀猪宰羊,请锁呐,耍狮子灯,打金钱棒,以及唱大戏,共同庆贺。这时四方来宾,八方亲朋全来祝寿,老人堂前高坐,儿辈、孙辈点燃红烛、清香,敬寿面,贺寿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小的时候看到过祝寿这一场面,三爷爷光明公80高龄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生活条件较差,医疗条件也不好,仅仅是自然环境空气较好,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人活七十古来稀,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活到80岁,已经是了不起啦。因此儿女们为他庆祝80大寿,小姑家请来了锁呐,叔伯家请来了狮子灯,亲戚、朋友几百人到场祝寿,人欢马叫,人来人往,热闹的场面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生日没有统一的约定,各家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情况,有年年做的;也有5年喜庆一次的;多数家庭10年庆贺一次;也有的人家一辈人只庆贺一次。一般的人家也就不大操大办,儿女和内亲们拿上一点好吃的东西孝敬老人,祝贺一下,让老人们心情舒畅,此种做法被大多数人家所认可。只因为这种做法不张扬,没有花架子,比较实在,更重要的是不会影响老人们的休息。有的老人怕闹腾,不愿意做,一辈子就不举行公开的庆贺。当然也还有,条件较差的人家能吃饱就不错啦,纯粹就没有做生这个概念。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此话不假,礼尚往来是人情,但这是建立在后辈子孙经济能力和地位,以及为人这一基础之上的,孝道的传承不拘泥轰轰烈烈的形势,更看好的是那颗真正的孝心。

作者:彭武恒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7-20 18:09:11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