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彭武恒

08-20

3429次

1人

1个

27个

1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五)节日和习俗对宗族文化的影响

(五)节日和习俗对宗族文化的影响
宗族文化是以传统节日和优良的习俗为基础而发展的,节日和优良的习俗是宗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族人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同时也发展了宗族文化。
情歌对唱。情歌自由奔放,活泼动人。这主要是从彝族、苗族和水族这些兄弟民族那里吸取的,每当节日或者夏日的傍晚抹朵老寨一带,这个民族杂居地方的男女青年就会三五成群的吹起木叶,拉着胡琴、吹着萧,来到小河边,树荫下,小桥上、小溪旁,坐在幽静的草皮上,或者是将脚伸到清清的溪水里,一边唱歌,一边戏水,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有时还欢歌载舞,男女对唱,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对手时,就会以歌汇友,以至进一步发展,结为终身伴侣。内容一般以爱情为主题,歌唱生活、歌唱幸福。如“亮壳篾帽顶顶查,一朵耍系[红樱]四朵花,哪个情妹跟我好,这顶篾帽来送她”。这是男方唱了启发女方的,女方要根据歌词的内容回唱。“亮壳篾帽顶顶查,篾帽耍系配红花,有情千里来相会,无情对面不答话。”美妙的歌声在山乡回荡,这是心灵的碰撞,这是感情的萌芽,爱情的火花。
欢快的山歌。山歌高昂热烈,热情奔放。形式更为松散,它可以在走路时、劳动中、黑夜里进行;也可以在高兴中、孤独时进行。内容可以是抒情的,也可以是怀旧的,还可以是解忧解愁的,乃至泄愤的。如“白不白,白布衣裳穿不得,男穿白布逗狗咬,女穿白布引来客”等等 。劳动中可以解乏,黑夜里可以壮胆,高兴中能抒情怀,孤独时可以消除苦恼,多数人都会以此来抒情和消愁,在当地广为传送。
孝歌的哀思。孝歌腔调比较阴沉,带有哭泣的韵味。这是为了对亡人的孝敬和为主人家凑热闹的歌,也就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活着的人在亡人的灵柩前所唱的歌。歌曲的内容是非常健康的,以孝顺老人或者是敬仰亡人无关的都不会在亡人家屋子里唱。古代流传的有《二十四孝》、《割肝救母》、《哭娘经》等等。现代的孝歌都是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为主要内容,歌颂亡人平易近人的道德风尚,勤奋工作,辛勤劳动的光辉业绩,以教育后人学习他优良的作风和为人典范。
金钱棒思念。这是亡人的后家或者姑娘家请来的专业和半专业的民间文艺团体所表演的歌舞戏。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如何为人,如何做事,教育后人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勤奋努力。愿亡人九泉安灵,安抚主人全家化悲痛为力量,并祝愿平安无事,幸福美满。这种歌舞戏以表演者手里拿着一根用五颜六色的金纸装裱的木棒为导具,所以得名为“金钱棒”。是过生日和送亡人比较流行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使孝顺和道德以更为广泛的形式传承下去。
(六)生活中遇到的难解之迷
文化不是神话,但是神话在无形的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这里也包括宗族文化的发展,所以客观正确的认识自然现象,会有效的促进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正确宣传和传承宗族道德文化。人类世界对自然现象以及人体信息的探讨应该说还是有限的,对很多瞬间现象领域的探究没有什么新的更大的突破,仍然处于盲区阶段。自然界中很多存在的一瞬间现象,暂时还无法用科学的解释来回答,所以有的被盲目的打入了“迷信”的这一冷宫,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和认识的问题。
锅龙的呼叫。那是一个冬天的日子,我已经记事了,全村人都在准备过春节的食品,我们家妈妈也和三娘商量舂粑粑的事宜,因为舂粑粑是体力活,要劳动力多,一家人是办不好的,所以每年都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相互帮忙。这天是我们家与三娘家联合起来舂,天还没有亮,妈妈已经蒸了几甑子头道饭啦,甑脚水也蒸干了几锅,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等待天亮,蒸了第二道就可以舂了。鸡叫了三遍之后,按农村人的话说离天亮就不远了,妈妈又加上了水,上了二道饭,第二道的第一甑开蒸了,加足火力,一会儿就可以舂了。就在这时,一种惊人的声音开始响了起来,先是嗡嗡嗡的小声叫,之后越来越大,一会儿像似叫出,一会儿又像似叫进,已经持续几分钟。有经验的爸爸妈妈根据过去邻居家出现过的情况,意识到这是锅龙再叫,按照老人们遇到过这一事情的做法,以及农村的习俗,爸爸叫妈妈拿着簸箕站在大门口,锅龙的声音叫进时就把簸箕拿开,让锅龙进入屋内;锅龙的声音叫出时就用簸箕拦住大门并使劲的敲打,意思是不让锅龙跑到外面去了。爸爸拿来香、纸然烧,并跪下去祈祷,请它留下。说也奇怪,不一会儿那种嗡嗡嗡的声音就消失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亲耳听到的。后来我对这神奇的叫声进行了分析,我认为是甑脚水在甑子下经过强大的火力煮沸后,甑脚水的浓度越来越高,汽体没有通道出去,不能畅通无阻的排出,发出的挤压声音。是不是这样形成的,我也不敢肯定,只是一种客观上的推理。结果只能是待专家学者们作出精辟的解释。
火星娘娘。梦幻里的火星娘娘,他是不速之客吗?不是,是神话?也不是。我已经9岁那年,冬天的寒气刚刚过去,春天即将来临,天穹星星点缀,有一丝月色,还不是很黑,那时我们家还住在大坎子上面的草房里,我从胡姑爷爷家出来,在大核桃树下我就看到一位穿红色衣服人的背影站在我们家的门口,我以为是刚刚从部队里退伍回来大哥,便叫爸爸妈妈,“咋过[为什么]不开门给大哥进家”?爸爸把门打开后,我就看到那位穿红色衣服的人进了屋内,可是爸爸妈妈都说“没有什么人”?我明明看见有人怎么会没有了呢?大家都被我说得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大人们都说是我看花眼了,家人和邻居为此事议论了很久, 慢慢的才淡化了。后来我们家养的老黄牛半夜三更的叫唤,人们说牛老了发痨啦;也有的人说是长牛黄了;还有的人说这是生病啦;总之众说不一,各有各的道理。就在这一年的十月,我们村子里的大公房在烘烤玉米上公粮时起火,全部被烧光了,这时众人们都在议论纷纷,说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就是火星娘娘,得罪了他,所以带来了灾难。老黄牛半夜三更的叫唤,就是看见了那个穿红色衣服的火星娘娘。老寨出了大事之后,相信的人们就信了,不相信的人也不敢言语。直到现在也是一个秘密,一个非常难解的谜团。
彭氏宗族文化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融会贯通于社会的各种实践之中,我们应当从生活中扬弃的传承节日和习俗的优秀部分,在工作中发展宗族文化,传承其的精髓,并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
四、宗族经济对文化及礼仪的促进
在抹朵区域内彭氏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德时公将彭氏宗族文化带领到抹朵老寨,并发扬光大。德时公与妣贾氏生三子,长子云凤,妣贺氏,生得一子之文,德时公之长孙,人称后三代王。次子云富公,妣王氏,生得四子,长子之英,也是德时公之长孙,人称之为前三代王。四子之盛,是德时公之四孙,人称四阎王老祖,他们是这一区域宗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传承人。
后三代王。后三代王之文公,为云凤公之子,德时公之长孙,从小勤奋学习,立业后继承和发展了祖业,以老寨祖辈祖茔后的土地为基础,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不失祖望,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从而积蓄银元,购置田地近万亩,南至雨汪的独木,西至细冲一带,东至补依冲子一带,北边与亲堂弟之英连接,年收入粮食上千担,家声浩荡,成了这一代有名的英豪。
前三代王。前三代王之英公,为云富公之子,也是德时公之长孙,从小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识文撰志,深得长辈和邻居的爱戴。立业之后,巩固祖业,强化经济,拓宽田地,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条不紊的发展扩大,南边与亲堂兄弟之文连接,西至独路河一带,东至贵州抹廓桥一带,北至五乐小河岸,年收入粮食也是上千担。名声大振,但仍然以平易近人为发家之本,赢得了邻居和乡亲们的好评,名扬四面八方。
一前一后两兄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立了家业,富裕不忘乡邻,并能与相亲们和谐相处,家庭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并提出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政治主张。
德时公后裔的经济文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存的两间五面石配层红砖和青砖扣檐口的老房子现状来看,德时公搬到抹朵居住之后人丁兴旺,经济荣昌,文化基础是非常好的。一九七二年笔者参加工作离开抹朵老寨时,两间正堂老房子及两间耳房还保留,之后又撤除了两间用五面石配层的耳房及照壁二堵。从两个大宅院的宅基地垣墙轮廓可以看出,大院的主建筑物为三合两天井,前后一共两个四合院,是一个相当宏伟的古雅建筑群,建设在大佛的肚脐眼上。石墙是五面石配层建造,红砖和青砖扣檐口,高强度的石灰沙浆镶嵌。耳房以正堂相连,正堂房屋以前厢房对称,在房屋中心地带形成了两个院心,院心内的晒场,是用一块块四方为六十公分的五面石镶嵌而成的,看上去工工整整。从院心向外设计了排水的暗沟。建筑群的最前面建有与房屋檐口相平的照壁,相当于围墙的建筑物,用来挡住北风和盗贼,底部用五面石镶砌,两米以上用青砖配层建造,雄伟壮观,十分华丽庄重。房屋四周每一间均留有用石料做成的古铜钱形状的石窗,用于通风透光。墙壁四周留有枪炮眼,用于防范外来之敌。外院耳房的石墙上,设计了若干个拴马的石孔。主建筑物右侧还有一幢同样用五面石配层建造的另一个大宅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厢房。院外是用石板镶嵌的五尺道路,一条是通向水井沟的;另一条是通向平子地的;还有一条是通向新寨的。因路面宽大,自然高差用台阶来找平,被人们称之为“石阶路”。水井也是用同样的工艺和石料镶嵌而成的,经过了十三辈人,三百多年的泉水浸泡,日晒风化,经过多次维修,现在仍然旧貌换新颜,甘甜的清泉水继续滋润着德时公的后裔。这些建筑物的建成,他表明了当时主人的经济实力,这样宏伟的建筑工程不是一般经济能力的人家所能建成的。这充分表明德时公迁徙到抹朵老寨居住之后,人丁兴旺,经济荣昌,文化发展,碑石林立。从碑石所刻的文字记载上可以看出,祖辈中文滔武略的文人志士的笔墨,碑文上如此精雕细刻,文风和宏伟秀丽的建筑物,以及二十辈人的家谱字辈,这些都是族中志士仁人及文人墨客们的思想和艺术的足迹,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
礼仪传家声。礼仪、道德、家教常常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俗话说礼仪传家邦,有国才有家。礼仪也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家规,这是宗族文化及道德的传承。礼仪文化在德时公的后裔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一直在族人中保留延续。
称呼的规矩。就称呼而言,在族中必须做到老少分明,人人遵循。作为长辈要尊,也就是自尊和得到晚辈的尊重,用老人们的话来说,就是竹子也得分为上筒和下截,在族中就是要有老有小,象竹子一样,上下不能颠倒。作为晚辈就是要敬,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不管他的年龄再小,只要他是长辈,就得称叔、称爷,称祖和曾祖,谁也不得类外。长晚辈之间不得开玩笑,讲调皮话,晚辈更不能歧视长辈,否则就要被视为无德或者大逆不道之人。
座位言行。在族人中,长辈与晚辈一起就餐时,八仙桌向着贡桌前面的那两个做位,只能由辈分最长的人去坐,如果大家都是平般等辈的人,要由年龄最长的人去坐,最小的晚辈只能坐长辈的对面。长辈说话时,晚辈要聚精会神的洗耳恭听,即使是有错误,也不能当面顶嘴或者违抗,要事后沟通交流,要顾及长辈的颜面,维护长辈的威信。对长辈不能蔑视,对他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能漠视,当面或者当众抵毁、违抗、蔑视和漠视的行为,也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五、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历来都要是水火不容的,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社会发展中是这样,宗族文化和道德传承中也是这样。族人们敬仰的是积极而健康向上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正义的化身。在家史的传承中,云富公所生第四个儿子之盛公,以正义的化身传承了宗族文化。之盛公,从小就知书答礼,尊重师长,崇尚道德,平易近人,不欺负良民,不害怕恶棍,为人正直,尊老爱幼,为人和蔼可亲,忠心耿耿敬孝心,勤俭持家守本份。他经通易经,对地理学和阴阳八卦颇有研究,在风水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能充分的应用自己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邻居和村民办事,看地定日。也爱憎分明,捉鬼降魔,惩治那些无恶不作之人,受到四面八方乡邻的称颂和赞扬。被十里八乡的人们尊为“四阎王”老祖,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神话传说,记录了他爱憎分明、捉鬼降魔的故事,让族人们记忆犹新,传为佳话。
小时候,我常听到祖母周世英说起之盛老祖的精明之处和为人之道,令人难忘的是关于他捉鬼降魔的那一段。祖母周世英说,“四阎王”老祖为民办事总是早出晚归,经常是一个人骑着马深夜不归家,有一天晚上,他一个人夜半三更的骑着马从雨汪回家,途经后山小抹朵的时候,突然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人喊,“等我着,等我着!”于是他大胆的回答:“你快来嘛”,当马走到后山大脑子时,喊声又起,并且越来越近。随着一阵狂风刮来,泥沙、树叶随之而致,漆黑的夜野更加阴风逼人,使常人不寒而栗,风沙到时只听见有声音在问,“我骑那儿?”四阎王老祖大声回答,“你骑我后面马屁股上”,蓦然间,只听得周围的风声回荡,枣红马惊了一下,不一会儿马全身冒汗,离村子越来越近,到水井头上时,距村子只有一公里路了,精明的狗儿本能的咬了几声,一个声音在背后说:“我要走了,我怕狗咬”,说时迟那时快,之盛老祖早已经解下腰上的带子,说到:“你走不了啦!”,一个左反手将带子拉过来捆起。那个东西大声喊,“快放我,我怕狗咬!”之盛老祖只管握紧带子,到家了,放下身后背的东西来察看,原来是一块小槐,就是人死后用来装尸体的棺材小头的木板。之盛老祖将小槐用钉子钉在猪厩门上。从此之后,只要天黑下来,就听见这样的声音,“死瘟猪,你快长,猪屎臭得很”。虽说是神话,之盛老祖几年间的确是养猪猪肥,养牛牛壮,一家老小发自内心的高兴,承蒙小槐的保佑是神话,之盛老祖的精耕细作,精心喂养加上良好的机遇,迎来了六畜兴旺,才是家世荣昌的根本。
之盛老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能人,虽属神话,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曾经受到族中及近邻的爱戴和敬仰。祖母周世英继续说,这还不算,更令人惊叹不语的是,有一次之盛老祖半夜回家,他带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汉回来,这个男子汉也是与之盛老祖一同骑马来到村口,到了村口那个男子汉想走,被之盛老祖用同样的办法将这个汉子抓住,回到家里之盛老祖就画了一道佛章在这个汉子的衣服和背脊上,从此这个汉子白天黑夜的跟之盛老祖家干活。有一天之盛老祖有事外出,临走前他告诉老伴和家里的人,“这个汉子和你们在家,什么活都可以喊他干,切忌不能把他洗衣裳,更不能给他洗澡”。之盛老祖走后,在家的女老祖看着这个汉子穿得又黑又脏,满身汗渍,脸象从煤井里刚出来的人一样,难看极了,好心的女老祖看着十分可怜的汉子,同情之下忘记了之盛老祖临走前的嘱附,并叫这个汉子脱下衣服自已亲自为他浆洗缝补,同时让这个汉子洗了澡,大白天里,只听到几声“呱、呱、呱呱”的叫声,女老祖从里屋走出来时,那汉子早已经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使她忐忑不安,一直惦记着这个汉子的归宿,好不容易才等到之盛老祖的回还,便问起那汉子,女老祖才将所发生的事情叙述了一遍,之盛老祖才将真情告诉了她,“那是一个抓来的鬼,由于怕你们知道真情后不敢和他接触,才没有告诉你们,你把他的衣服洗了,澡也洗了,他身上的佛章被你洗掉,他就没有约束,也就自由了,当然就不服你管了嘛”,女老祖听完后毛骨悚然,全身阵阵冷汗。
之盛老祖驮鬼进村,油锅炸魍魉的故事,将无恶不作的妖魔鬼怪,改造成为勤劳而且自食其力的人,让世人惊叹,流传至今,后来人们为了尊敬和爱戴他,尊送给之盛老祖一个尊号——“四阎王”。
之盛老祖将恶魔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继续危害社会,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愿,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对恶人和犯了错误人进行教育,使罪恶之人改邪归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善恶分明,恶不惧怕,善者不欺,为人正直,有包容心,是祖宗的美德,是彭氏旺族的骄傲和自豪。不畏邪魔的英雄气概,给彭氏家族普写出美妙的乐章。
百长的悲哀。清末年间,公元一八五0年前后。彭万清老祖与五东李廷珍抗衡,当时的李廷珍是五乐一带称王称霸头人,没有人敢与他较量,更没有人敢与他为敌。唯有万清公不畏强暴,敢与李廷珍抗衡。争斗的起因是为了五乐的街子在什么地方赶?李廷珍要争到五乐河石桥北面属于他家管辖的地盘兔场去赶。万清公要争到石桥的南面普祥门前属于彭家管辖的老鸡场赶。当天在街上矛盾冲突激化,为后来的争斗埋下了火种。腊月二八日抹朵彭家再一次与李廷珍家发生了大的冲突,双方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激烈,已经激化到了弓张箭发的地步,在搏斗中李家哪是彭家的对
手,彭家上居了上风,那是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的体现。
家败在于兄弟不睦。玉清公,身为伯长之职,心宿不正,早有预谋想把堂弟万清害死,合法占有万清的财产,为他所生的六个儿子享有。又是一个街子天,家兵被派去街上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防范李家干扰街子。玉清公乘万清、绍清父子三人正在重病之机,暗地里把万清公家装好用于防卫李廷珍家来袭击的几支土火炮放水淹湿之后,并且偷偷的把实情告诉了李廷珍家,想通过李家之手实现独霸万清家财产的目的。李家在摸清实情之后,率领人丁蜂涌而来,一进门就把时昌公杀倒在地,绍清公被杀了一十九刀,万清公见寡不敌众,随即躲到天楼上。李盗见搜不到彭万清,把家产一搂尽光,万清公误认为李廷珍一伙强盗已经走了,便在楼上咬牙切齿的谩骂李廷珍强盗,并扬言“不出三天要给李家掘土三尺”。孰不知李盗的随从袁秉芝因捆东西还未走,听到有人说话,跑去将已经撤走的李家大队人马喊回来,把万清、绍清两兄弟捆绑后,押解到五乐河普沙前面的桥上,将万清杀害,砍头后抛入河中。绍清公被押到李家,得到亲戚谢博渊家施恩相助,在漆黑的夜晚拆了房子从墙上救了出来,第二天将绍清公送到罗平大地平彭诚信家,诚信公将绍清送到昆明去医治。在诚信公家的帮助下,写了“状子”告发李廷珍。其内容大至是:平彝县五乐村,李秉、李廷珍,三月里来起反,暗杀了彭万清,要得一方平安,恶霸不除,国政难安。状子送去之后,杀人之事告发,府衙立即派了文武官员到五乐巡察,见李家实为恶霸,状告事实成立,将李秉、李廷珍辑拿到衙门审讯,杀人偿命,罪责难逃,随即被押解到父子洞杀场斩首。李家遭到诛灭,房子收归公用,开办了五乐学校。
此次抗衡,两败具伤,李廷珍死有余辜,绍清公在罗平族中诚信公家的帮助之下,在法制不公的时代里,几经周折,官司总算是赢了,但是家产却全部败光,从此经济上一落千丈。此事的失败有力的证明了“兄弟不睦外人欺”,万事和为贵,兄弟以及族人之间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道德,昧着良心办事,既让后人耻笑,也将落得一个天理不绕。玉清公生为百长之职,理应为国护家担当重任,但是昧着良心,缺德办事,遭到了世人的蔑视,被族人视为叛逆,六个儿子无一个有后,自己晚年也死于困惑之中。实践证明,缺德之举,这绝不是彭氏宗族的良好家风,不值得传颂。玉清公缺的是道德和良心,是族人之大辱,他也受到了上天和道德的无形惩罚,罪有应得。百长叛逆,后人闻而羞耻,彭氏后裔应引以为戒,扬祖先之所长,避其所短,为之所用。
族人兴,则民族兴,促国家兴盛是每一个族人即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天职。俗话说“和气生才”,维有兄弟团结,才能做到族人团结,只有宗族团结和睦,才能促进国家团结兴旺,昌盛富强。族人应识大体,顾大局,与人为善,为宗族文化的健全发展而努力学习,使彭氏宗族文化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并团结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积极分子,为祖国强盛,保家卫国,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不懈努力。

作者:彭武恒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7-20 18:12:07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