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64878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地图的运用/ 河北省沧州地区教育学院 刁金鹏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运用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有手段 经常运用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具有的重要特点和独特的风格,也是一种特有的教 学手段。运用地图,便于贯彻直观和理解相结合的教学原理。学生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识 读,不仅可以获得地理知识,而且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用好教学地图, 常常成为教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地理事物是具有空间性的。在水平分布上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大小,在垂直分布 上有高低的差异。例如,某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面积、 河流、山川、湖泊等地理事物。只有运用地图,才能确切地建立起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 的概念。
(三)运用地图便于使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规律 地理事物的规律是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感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例如,把植被分 布图和气候图相对照,就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气候对植被分布的巨大影响,再如,讲授 城市和居民点的分布时,若与交通路线、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相对照,就会使学生发现, 城市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借助地图就比较容易阐明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规律性。可见,地图不仅是联结地 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纽带,也是启迪人们认识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钥匙。
(四)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 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 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 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 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
(五)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 在地图上地理事物是用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符号表示的;它的经纬度 位置是用经纬线来确定的。地图符号、经纬网都是地图上有形的要素,它们形象直观, 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分 析、对比、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运用地图就为发展学生智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 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 的大小,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 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六)运用地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运用地图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丰富 的地理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在地图上能看到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地理背景;地理环境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海、陆、 空交通线路,了解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等,而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 义和辩证唯物支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地图的分类和特点
(一)教学地图的种类 教学地图又称学校地图,通常是指专供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使用的地图。根据教学的 内容和要求,教学地图可分为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附图和插图、填充图、地球仪等。
(二)教学地图的基本特点 1.教学地图内容上的专用性 教学地图针对性强,主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凡是教材中提到的,能用地图形式显示 的地理知识,地图上均予表示。为了便于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地理教学大纲和 教材的要求。 2.教学地图取材的现实性 教学地图的内容少于一般参考地图,做到重点内容突出;但是取材多于教科书,以 便满足学生课外自学的需要。总之,教学地图既要满足教师讲授的需要,又要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取材要繁简适当。 3.教学地图表现手法的鲜明性 教学地图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线条简单粗重,色彩鲜艳夺目,富有 表达力和感染力;不仅易读、易记,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各类教学地图的运用
(一)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也叫讲授地图或课堂教学地图,简称挂图。它是课堂上,教师面对全班学 生进行教学时,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因此,挂图具有图幅大(1-2 张全开纸大小为 宜)、符号更加粗重明显、内容更加突出等特点,以便于学生看得清楚、把注意力集中 在所学的地理事物上。 正确、熟练、合理地运用挂图,是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和教学的基本技能。 运用挂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选图 选择教学挂图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紧扣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应全盘考虑选择同 教材各章节内容相符合的挂图。第二,繁简得当。选择挂图时主、辅图明确。主图所反 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应突出重点,内容比较单一、明确。辅图配合主图使用。但是, 一节课的总用图量,一般不超过三幅;过多,挂图则一现而过,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第三,注意图的整洁美观,对破损和自制的挂图,要修补和整饰。 2.挂图 教学挂图的悬挂,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位置适当。一般将图挂在黑板两侧墙壁 或图架上,要高低适中,不可过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为宜。第二,挂图适时。悬挂 两张或两张以上挂图时,若同一时间对照使用两张图,可采用并列式挂图法;若不同时 使用,可采用重迭式挂图法,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出示,以免同时挂出,分散学生注意力。 第三,准备充分。课前,教师应对课上使用的挂图、挂图架进行认真检查,以便于使用。 3.指图 指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指图时,站立位置要适当。一般站在图的一 侧,不要遮挡学生视线。第二,指图要规范化、准确无误、快慢适中、讲指一致。对不 同形式的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应采取不同的指示方式。如,对点状符号所表 示的城市、乡镇等居民点,应准确指在居民点符号上,而不应指市镇注记上;河流、山 脉等线状符号,指图时要沿着河流的流向和山脉的走向;交通线(铁路、公路、管道、 航线等)要由起点顺线指向终点;区域面线符号,如,大洲、大洋、湖泊、国家和地区, 要沿境界线,指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范围、形状、大小和分布特点。总之,要按地 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方向、发展过程等特点指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指图;过 快,学生的观察、思考、记忆跟不上指图速度,不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使指图流于形式; 过慢,又落后于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速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 合理使用指图杆。杆长一米左右,顶端涂红色,指图时清晰可辨;尾端刻一缺口,用它 支撑悬挂地图。使用指图杆要严谨,不用时不可随意乱挥乱划,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安排选图、挂图、指图是用图的准备,备课时教师都应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做到 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更应预先演习,免得课堂上顾此失彼,乱指乱划,手 忙脚乱,找不到应指的内容,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4.用图运用挂图说明地理问题,是挂图运用的高级阶段,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复 杂的环节。教师在用图时,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文图结合。挂图是以课文内容为依 据,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而编制(绘制)的。挂图与课文互为补充,紧密配合。 因此,在运用挂图授课时,切忌“单打一”的用图或讲述,应做到“文图结合”。第二, 师生共同活动。例如,在讲中国地形一般特征时,应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挂图,师生共 同观察、共同分析,从图上寻求答案,逐一得出中国地形具有多样性和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各种地形交错分布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结论。切忌,教 师如同无观众的木偶演员,无听众的朗诵者一样,单方面的用图和独白式的讲述。要把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第三,主导辅助作用要得当。 在新课讲授中,新的地理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疏的,未知的事物,教师在挂图 上都应当示范性地指出它们符号的位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教师指示挂 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中找到相应的符号,教师指示地图 或分析挂图,旨在辅助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插图的能力。因此,从教师指图示范 的角度来看,挂图起到主导作用;同时运用挂图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会读图,掌 握地理知识,因此从目的性来看,挂图又起着辅助作用。正确认识挂图作用的双重性是 运用好挂图的关键。要把学生地图册、挂图的使用及教师讲授统一协调,密切配合,提 高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因材施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用挂图。低 年级可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或标记为主的挂图。高年级可采用以较抽象的符号或标记为主 的挂图。为了减少学生地理知识的泛化,便于识记,可把所讲授的内容,用特殊的符号 或标记,从整体的挂图中分离出来,使之特殊化。总之,教师在用图时,要防止形式主 义,要注意提高运用挂图的效果。 (二)地图册的运用 1.地图册的特点和作用 中学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和《高级中学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 学而设计、编绘的。它以地理教材为依据,编制了大量配合地理教学的各类地图、示意 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内容上它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它在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 关系方面,比课文具有简炼性和直观性;在图目的选择、图辐内容和编排次序方面与教 材体系结构具有一致性;与课文紧密配合,互相补充,并保持地图册自身的相对完整性; 与课文插图分工,各有侧重,统筹安排,相互配合,并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地图册 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等方面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它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地图 册在表示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 和课外自学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本配套,学生人手一册,学生掌握读图方 法之后,它就是“第二教科书”,并且篇幅少,比课本便于携带,当教师声音信号和课 文中文字系统消失时,地图册就成为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陪伴的好老师;学习地理必 须有地图,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之一;教师在 教学中配合挂图、插图和图片,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 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地图册的运用 (1)选图根据讲授计划,依据课文内容,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关的地图。认真研究 每幅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如何配合,这些都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例如, 讲授“地球”一章教材时,中国地图册“地球知识”中的一些幅图可与教材配合使用。 “地球”一图,较好的表示出球体形状,配以文字说明,表明地球的大小。“地球内部 构造图”是剖切的立体示意图,形象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同心圈层;图旁的文字说 明,分别介绍了三圈层的厚度、温度和压力。总之,地图册上每幅图都有丰富的内容, 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怎样与课文密切配合,认真选择地图,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识图导引识图,即开始学习辨识地图。这是学会读图、用图的第一步。识图 如识字。识字,首先认识字形、字义。识图,首先认识什么是经纬线、比例尺等数学要 素,知道它们的形状和表示方法;其次,应了解水系、地形类型、地势高低,海洋的深 浅、城镇、交通、境界等地理要素的代表符号,以及各类符号的色彩(色相和色调)的 表示方法;另外,还应懂得地图符号的文字注记的规则和字体的变化。 当学生认清各类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之后,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地图上描述 各种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地理位置及分布状况。 这里,应注意的是: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 让学生会学。对于初学地理,尚未接触过地图的学生来说,要让他(她)们认识各种符 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指出各种符号的位置,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在挂 图上做示范性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在地图册中找出相应的符号和注记名称。教师每指 一个符号,就让学生看清它在图上所处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图册的地图中找到它相应 的位置。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重要的,也是课堂常规所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跟 着教师学着辨识地图册上的地图,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往往被人忽略。地图册是课上、 课后、课外学习的重要工具。课堂上使用地图册,一定要听从教师的统一指挥,防止学 生乱看、乱翻、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但是,教师绝不应怕学生对地图册使用不 当影响教学效果,就放弃在课堂教学上使用地图册。总之,课堂上,以教师导引为主, 师生密切配合,挂图与地图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一定能提高课堂效果。 (3)读图所谓读图,就是随着识图能力的提高,依据读图规范,学生能用语言或 文字表述出地图的内容,即把地图的形象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的过程。 读图,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读图要有明确的基本要求。 地理教学大纲对读图的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经纬网辨别方向,能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 度约数;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能熟悉常见的 符号和注记的一般规则;能看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不同内容的地图(政区图、人口分 布图、民族分布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交通图、矿产资源分布图、工业及土地 利用图等);能根据地图独立地分析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水文及工农业等)的特征,以及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能对照几种不同内容的地图, 综合说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包括各自然要素之间、各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经济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归纳出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第二,读图要有计划性,注意集中 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为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打下基础;分散训练,使读 图的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基本的读图知识和技能,是在《地图》一章教材中集中训 练,并在其他各章分散练习,逐步扩大和提高读图能力。例如,在极区地图上确定经纬 度和辨别方位的问题,可在讲“北冰洋”和“南极洲”等章节时再加以训练。又如,在 图上看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陡缓、地形类型等,要在讲中国“地形”等章节 时进行分散训练。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确定经纬度位置,定方向等,这是经常 要训练的技能,要做到准确、熟练、准中求快。读图时,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用红笔圈 出符号注记或做其他记号,以便于再读图时醒目,并加深印象。 阅读地图要注意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区图时, 要注意与全国地图相对照。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阅读分国地图,要注意该国所在的大洲 地图,以加深和理解整体和局部的位置关系。 (4)用图用图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识记上,要运用地图分析现象,综合概括 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地理的区域特征及地理规律性。 用图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一定要掌 握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读图分析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 运用。例如,讲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时,可与我国年降水量图相对照阅读。通过分 析降水量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从而得出因外流区降水充沛,所以河流多,水量大,流程 长。内流区降水少,则河流少、水量小、流程短。又如,讲北美洲气候时,可把课本插 图中的《北美洲气候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地图册中的《北美洲》、 《年降水量》、《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等图幅相对照,分析综合,概括出北 美洲气候,具有地垮热、温、寒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征。 (三)课本附图和插图的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指附在地理课本扉页(封面、封底、封里)和穿插在课文中的地 图、示意图等,大体可分五种。 1.附图和插图的种类 (1)地图多为单色、内容单一的地图。如《中国政区图》、《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 《苏伊士运河图》、《我国铁路分布略图》等,均属此类。 (2)剖面图如《太平洋海底剖面图》、《庐山断块上升示意图》、《坎井工程示意图》、 《河西走廊地形剖面图》。 (3)模式图和鸟瞰图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 示意图》。 (4)分解图和统计图表如,《经线和经度图》、《纬线和纬度图》、《经纬线网》等即 为分解图;《各大洲国家和地区一览表》、《四大洋面积对比图》、《沈阳、北京、武汉、 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等属统计图。 (5)插画课本中的插画,包括书中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以及素描画等。 2.附图和插图的特点及其运用 课本附图和插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密切结合,发挥着课文、地 图册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在空间的广阔性,需要用地图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 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综合 的详图,而且需要单一的简图、示意图和模式图等辅助图,有时需要配以剖面图,表示 地面的起伏和地壳内部结构;用联系图指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用多幅连续性的示 意图,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用统计图表定量地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特 征等。 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小,见闻有限,缺乏直接感知的地理感性知识,需要积累感性 地理材料。课文中的典型景观图、素描图和照片等,就成为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 理观念和地理概念的辅助手段。 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来看,直观形象的地理插图,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 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地理图象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支柱,促使具体感知与 抽象思维相结合,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地理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课本插图,充分发挥插图的 作用。在缺乏教学挂图的情况下,插图和地图册一样,显得特别重要。 (四)填充图 填充图又称暗射地图或素图。它用淡色,印有经纬网、境界线和主要地理要素(水 系、地形、城市、交通线等)的符号,是一种没有注记的空白地图。 填充图是专供学生独立填绘各种地理事物,以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一种地理作业 图;另外,它也可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可作为学习巩固新知识的 手段,还可在复习旧知识时使用。 使用填充图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填图时的基本要求:内容正确、符号规范、位置 准确、字体端正、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色彩协调。第二,布置填图作业时,要让学生 明确填绘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在作填图作业之前,结合课本插图和地图册复 习有关课文,先熟悉填绘对象的名称、位置、范围和分布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填图作业, 防止盲目乱填或不加思考地机械照搬。要把填图作业作为巩固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防 止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填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 (五)地球仪 1.地球仪的意义和作用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当把地球直径缩小到30 公分以下时,地球长短轴差别 相应的缩小到半毫米以下,差别极其微小。因此,正球形的地球仪,可以真实的代表地 球不规则的扁球体的真实形状。它能较好的表示立体形态,使学生获得地球体的立体观 念。 (2)地球仪是一种立体地图。因为地球仪的比例尺较小,显然它不能象较大比例 尺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但是在平面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长度、方向、 形状和面积的变形及误差,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例如,在大西洋分割 成东西两边的《世界地图》上,学生常误认为欧洲与北美洲之间是隔着十分宽阔的大西 洋,而观看地球仪,能使学生看到地球连续的整体,这就消除了读图中容易发生的一些 错误观念。 (3)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利用它,可以演示地球运动,做昼夜更替、时刻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递变等模拟实验。 (4)地球仪是直观教具。利用它,可以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如,解释地球上各 种假定的名称--地轴、两极、赤道、纬线、回归线、极圈等;解释两半球的区分与水 陆分布,如:南半球、北半球,水半球、陆半球、东半球、西半球等;解释地球上的气 压带和风带等。 2.运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球仪比例尺较小,点状、线状符号图上显示较小、较细,不便观察。如 需要展视,教师可特制些醒目的大符号,附于相应的位置或分组(2-4 人一个地球仪) 临近地球仪观察。 (2)讲解时,可与课本插图、地图相互配合使用,互为补充。如,讲经纬线真实 形状,可观看地球仪,并与课文经线、纬线、经纬网分解图相结合,说明平面图上,由 于投影不同而经纬线形状有园、弧、直线等差异,但指示方向、方位的确定方法是不变 的。 (3)在演示昼夜形成、更替、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移等地理现象时,为提 高演示效果,可在暗室中进行。 (4)课堂观察地球仪时,应把地球仪放置或拿举到较高的位置,以便学生观察。 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 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 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 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 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 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 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 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 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 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 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 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 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 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 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 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 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 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 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 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 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 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作者:刁品安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9-02 05:58:28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