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68994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烟台首创集资办电模式/刁家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烟台经济发展已经出现腾飞的迹象,但缺电成为工农业生产最大的制约瓶颈,不少乡镇、村办企业仍然依靠柴油发电维持正常生产。我当时担任烟台地区计委工业科科长,深知工农业生产缺电的情况。那时的烟台辖区包括现在的烟台、威海两市和青岛的莱西,共16个县市,总人口达到800多万。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烟台供电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突现。
烟台的决策者们感到解决供电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建设一个大型电厂,以解决胶东半岛用电紧张的问题。可是钱从哪里来?靠国家拨款,国家不可能给那么多;靠地方财政解决,当时那么穷那根本就是没有门儿的事。后来,烟台与国家计委燃动局研究出一个大胆的方案:国家与地方合作,集资办电!
电厂建在哪里?烟台与国家计委燃动局联合调研后一致认为,龙口是最合适的地方。第一,这里有已经建成的年产90万吨煤的龙口煤矿。建设一个紧靠煤矿的大型坑口电厂,可以大幅度减低电厂所需燃煤运输费用。第二,龙口煤矿是中国唯一的海底煤矿,坑口紧靠海边。在海边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利用海水作冷却水,可以大幅度减少电厂用水费用。于是就有了山东龙口电厂这个名字。
当时所谓大型电厂,也只是规划两期4台机组共60万千瓦,并留有三期余地,最终达到100万千瓦。这与现在核电一台就是100万千瓦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但在当时这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项目。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我们计委成立了专门机构,有关领导靠上去抓;山东省电业局局长雷声同志多次带领有关处室来烟台一起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国家计委燃动局局长蒋兆祖也多次来烟台调研并具体指导。
关于龙口电厂的管理问题,我记得当时蒋兆祖局长曾在北京与山东方面探讨了股份制问题。回来后,山东省计委牵头召集省电力局等部门进行了研究,初步达成产权与电权的分配原则。关于产权:电厂部分,按投资比例,形成的资产分别归烟台和省电业局所有,电厂管理仍归属省电业局;配套的输变电部分,虽是烟台投资,但电网产权不能分割,其产权全部归入省电网所有。关于电权,全部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烟台方面鉴于办电初衷着眼于用电,因而没有在产权方面与省电力局过多计议,只强调了集资的还本分红问题。后来,随着国家股份制改革的实施和龙口电厂三期工程的全面完成,最终企业还是实现了股份制。
龙口电厂项目启动后最关键的一项工作是集资,当时可谓是全民总动员。我们事先制定了宣传提纲,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县市负责人会议上进行了宣讲和动员,强调要各地按时完成任务。各县市和各部门都做了认真落实,保证了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65亿元,实际投资2.06亿元。按计划,由水电部设备投资6000万元,烟台实际投资1.46亿元。相比当时烟台一年财政收入只有三、四个亿,这可是一个很大的资金数额。
这次集资任务的完成,烟台的乡镇及村办企业功不可没。在分配集资任务前,我们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承担能力:财政微弱,无力承担;银行贷款,没有指标;可以动员的,只有各级企业。尤其当时乡镇及村办企业发展较快,机制灵活,资金自主性强,相比之下承担能力大,在这次集资任务中担当了主角。第一次按计划分配集资任务1.1亿元,其中乡镇办企业承担了56%,村办企业承担了16%;县以上集体企业承担18%,国有企业承担10%。后来超支4000万元投资,也通过农行系统在乡村企业中筹集完成。
为调动集资的积极性,在政策上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按各县市集资比例分电,调动了县市政府集资的积极性;二是保证企业资金利益,确定项目投产后,每年按比例返还本金,本金还完后再进行分红,分红数达到本金数为止。因为当时还没有股份制企业的政策,这样的回报效果,参与集资的企业还比较满意。
正在龙口电厂工程加快建设之际,1984年5月,中央决定包括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政策。这一重大决定的出台,既为烟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使龙口电厂工程的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因此,烟台市委、市政府将龙口电厂与烟台大学建设工程、烟台电信枢纽工程、烟台港西港池工程,并列为烟台对外开放起步期的四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委书记王济夫和董传周、俞正声两任市长都先后多次到龙口电厂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难题。
烟台集资办电在全国是首例,因而除了得到国家计委、水电部和山东省计委、电力局以及农业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外,其他部门也都给予了很多援助。比如二期工程中的两个项目:一是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在原有龙口港(当时省属)的基础上,又建设了年输100万吨煤炭的专用码头。山东省交通厅不但给予了投资支援,而且在落实运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二期工程的正常运行。二是电厂二期工程运行以后,循环水用量大增,出现电厂与农业争水的局面。电厂水源地黄水河沿线的农村群众意见很大。为解决这个矛盾,山东省水利厅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黄水河下游设计建设了地下水库一座,提高了沿河地区的水位。另外,为了解决下属企业用电问题,山东省黄金局、煤炭局也都对二期工程给予了资金支持。
1984年8月,全国第一座由国家资助、地方集资兴办的大型坑口电厂——山东龙口电厂第一期工程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投产运行,从此初步扭转了烟台工农业生产严重缺电的局面,让全市潜在的生产力得到了一次极大的释放。同时,随着配套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原先孤立的烟台供电电网也得以与山东电网连接起来,改善了烟台市供电的可靠性。
随着三期工程的完成,龙口电厂最终建成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全市供电网络也更加完善。电力供应的好转,使烟台经济保持了多年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4.1)
(刁家琏,时任烟台地区计委工业科科长,现已退休;退休前任烟台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转自《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烟台卷》

作者:49.87.172.*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12-28 09:24:42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