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张万土

07-06

4630次

0人

2个

6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海峡两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脉相连一家人

在海峡西岸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宝善村又一座宗祠叫琯溪宗祠,在海峡东岸台湾省南投县也有一座宗祠叫琯溪宗祠。海峡两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脉相连一家人。
同为张氏祖厝,共奉琯溪【铁崖公】
琯溪宗祠或稱「慎遠堂」、「清河宗祠」、「小溪張姓祖厝」。《廣韻》記載黃帝第五子「揮」:「使造弦,實張網羅,世掌其職,後因氏焉」,故傳說張輝為張姓始祖,傳至漢文帝時,張良之孫張典任清河太守,此後張姓以「清河」為堂號。元末明初時,由張姓入閩始祖張化孫派下九代孫名叫小一郎的,偕元配華一娘由閩西永定縣金沙蕉坑遷廣東大埔,後又遷至永定的馬頭背張屋坪,再移居到平和琯溪(小溪舊稱),靠打鐵為生,俗稱「鐵崖公」,开派「琯溪」张氏。鐵崖公生了兩子,並與長子光裕留居小溪,華一娘攜次子光紹遷回到張屋坪,明代宣德元年肇基南靖塔下。張鐵崖派下族裔眾多,其中有數家渡海來臺,而南投最興旺的為乾隆初年來臺第十四世的張永連(一名匾,譜名良德公1699~1757,肚臍祖)派下。
【福建平和琯溪宗祠】在琯溪龟头城,原名遵畴寨,始建于明代。一九七二年,平和縣遭遇了歷史上最大的水災,琯溪宗祠張氏祖祠被佔用安置災民,後改建為縣政府禮堂。遗存城门一座及城墙一段,残墙长23米,高4米、宽1.5米。城门楼上有一青石额,刻“遵畴拱极”四字,两侧镌张氏渊源联句:“元世来作避秦人,云窔祖居成故迹;明时重逢建武日,琯溪旧卜肇新营”,字迹清晰,保存完好。一九九二年,張氏祖祠遷到小溪鎮寶善村重建。堂內高懸一塊「慎远堂」牌匾,堂上供奉著一世祖、二世祖、六世祖等人的神牌。
【台湾南投琯溪宗祠】位於南投市東北郊區水田中,當地昔日屬南投堡包尾庄,前身乃道光29年貢生張春華等族人集資創建宗廟於番社庄高地(今南投高中教師宿舍),日治時期被日均徵收為南投陸軍分遣隊兵舍,1911年因年久失修遂毀於颱風,其後乃由張承順、張德、張開榮、張金水等人首倡與張琯溪族人協議,由祭祀公業撥款遷建於現址,1934年由張萬輝、張大江等人倡議重修迄今。
琯溪宗祠地震前供奉祀神主有:開漳琯山初世祖鐵崖公諱小一郎、祖妣池氏謚肇徵,二世祖考號光裕張公、祖妣王氏謚慈祥等神位,清河琯溪公設立者102人長旌祿位,又祀漢代初世祖張良之神位(大宗主神),五顯帝神像一尊。每年舉行三祭:春祭農曆二月二日、五顯公生日九月二十五日、冬祭十一月二日,由祭祀公業管理組織運作。
地震前的琯溪宗祠境域範圍約200坪,建築基地約70坪,係磚木造兩進四合院格局,規模宏敞,建築物於1934年重修過,固包含清朝與日治兩時期的特色,整體配置為傳統閩南式合院,穿斗式架構雕樑畫棟美輪美奐,護龍外觀則以日治時期流行的洗石子裝飾。宗祠內匾額多,對聯少,匾額有:「祖德重光」、「化家為國」、「作述重光」、「圖披百忍」、「鄉賢御史」、「青錢萬選」等,都是具有非常重要得歷史文獻價值,楹聯雖然不多,但是對仗工整,神韻俱佳的嵌字妙聯,可惜地震時多半毀損。
九二一地震琯溪宗祠因年久且靠近斷層線幾近全毀,僅剩三川殿搖搖欲墬,張姓族人積極奔走以求保存前人珍貴文化資產,於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公告為歷史建築,並獲重建委員會補助辦理文物搶救及防護鋼棚,執行得格外謹慎與講究,文物清理除將物件標號記錄,更請到考古學者逐層清理記錄位置,並井然有序分類典藏於庫房中,目前有計劃的將該地開闢為地震紀念園區,並以採光罩將僅存的門樓罩住,保留地震現場。兩側震垮之廂房,依原貌重建,讓古物有重生的開始,未來結合附近土地公廟及花卉區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園區。 
祖厝之内同奉【五显大帝】 
據海峡两岸琯溪族譜記載,台灣南投琯溪張氏宗祠中供奉的神像有一世祖鐵崖公、二世祖光裕公,還有五顯帝的神像,這些都和小溪張氏祠堂內供奉的神主完全一樣。
为何宗祠之内供奉【五显大帝】呢,这里有一个美丽传说。话说琯溪铁崖公六世裔孙张宽。自幼刻苦好讀,明正統九年中舉,景泰二年考中進士,歷授雲南監察御史、巡按保定監察御史。張寬一生耿直無私,樂善好義,在百姓中的口碑極高。相傳張寬跟一李姓同鄉一起進京趕考,晚上兩人同屋而眠。夢中,李姓同鄉夢到一位黑臉神靈告訴他,屋子馬上要著火了,叫他快快離開;巧的是張寬也夢到了一位白臉神靈和他說同樣的話。兩人驚醒起來發現果然屋內起火,他倆躲過一劫。後來他倆都中了進士。從京城榮歸故里,張寬帶回了一尊白臉神像即二郎神「五顯大帝」供奉,李姓進士則開始供奉黑臉的玄坛爷赵公明「玄坛真君财神爷」。
琯溪张氏後人從平和遷台時,也分靈一尊二郎神「五顯大帝」帶到台灣保佑子孫。直到今天,台灣南投琯溪張氏宗祠內依然供奉著「五顯大帝」神像。 
两岸联谊传奇故事
一九八一年,台灣張氏有宗親獨自一人到漳州平和縣城關的寶善村尋根。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什麼也沒說,但留下一份影印族譜,直到一九九五年平和縣編修族譜時,這份台灣族譜才為人所知。二○○三年,有人託平和縣台辦主任朱燦輝尋找台灣民進黨大老張俊雄的在閩祖地,結果,張俊雄的族譜沒有找到,倒是一個名叫張俊宏的台灣家族譜系完整清晰地浮出水面。而這個張俊宏不是別人,正是現任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張俊宏。
朱燦輝說,他起初並不知曉自己對上的族譜就是張俊宏的族譜。一年之後的二○○五年,偶然看到台灣政要人物名單中有名叫張俊宏的,一時醒悟過來,忙將張俊宏族譜找出來對了一遍,並詳細列出了張俊宏的家族譜系,註明譜系來龍去脈,託漳州台商協會會長帶給了張俊宏。朱燦輝對本報記者說:「本來我寫這封信給他的目的,只是想讓他看看對不對,讓他自己去核查。沒想到,不久竟接到了張俊宏秘書從台灣打來的電話,稱張俊宏要和我通話。張俊宏在電話那頭詳細的詢問了平和縣的地理位置以及張氏在平和縣的發展情況,又問我是哪裡人?當聽我說自己也是小溪(琯溪)人時,張俊宏連聲說,那咱們是老鄉啊。」那次通話雙方聊了二十多分鐘。次年春節,朱燦輝收到了張俊宏給他寄來的新年賀卡,朱燦輝也禮尚往來回寄了一張賀卡給張俊宏。朱燦輝說,根據張氏族譜核對,琯溪张氏鐵崖公派下族裔眾多,有數家遷台,而在台灣南投最興旺的是乾隆初年來台的第十四世張永連良德公派下,張俊宏就屬這一支。
如今,海峡两岸琯溪张氏同宗同源已经非常清晰,血脉亲情源远流长。自上世纪九年代开始,台湾南投琯溪张氏不断有人回到福建平和琯溪[琯溪宗祠]寻根谒祖,联谊合作,共谋发展。此外,還有不少台灣、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宗賢也经常回到【琯溪宗祠】寻根祭祖、敬獻匾額。

作者:张万土   回复:3   发表时间:2009-07-06 13:52:5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闽南漳州之张姓探源


张姓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先后有解、龙、聂,以及蒙古、朝鲜等他族之姓融合进来,同时还衍生出“清张”、“张廖”、 “张简”等特殊的姓氏。
?所谓“清张”,就是一脉相承自四千多年前得姓始祖张挥的张姓,而该省的“清张”省籍人士,大多属于著名的清河衍派,根源在遥远的河北、山东地区。乾隆年间张朝天所撰的《张氏源流纪略》载:“张氏出自清河郡,黃帝第五子主祀孤为张氏,由来已久,历朝各有表见,隋之前尚矣。漳之有张,自伯纪公络虎始,公先本河南祥符县人,唐仪凤间隨陈元光经略全闽,封威武協应上将军,镇守漳州,因家于漳,张氏始以跡焉……”
台湾许多张氏族谱,均以开基宁化石壁的张端为始祖。张端玄孙扬德,生子三:化孙、化龙、化凤。化孙生十八子,派衍十八大房,化孙第十五世裔志达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移居台湾嘉义大排行;第十六世裔赞能移居台中;十七世裔振禹、振牙再移居丰原大雅西员宝。今日台中杨梅张芳杰世代相袭的辈序排行为:“清河衍派祖德锦长,青线志庆金鉴流芳,凤徽永式宁化名扬。”台中张金鉴排行为:“清河衍泽,谟弼有唐,青线志庆,金鉴留芳;凤徽永式,世德锦长,曲江源远,宁化名扬;文章蔚起,诗书垂香,祁云奕骥,古绍炽昌。”
馬崗張氏(明初•三饒上林)
馬崗張氏為張九齡後代,太始祖考蓮嶺念四郎張公,祖籍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因宋末戰亂,從寧化縣石壁鄉移居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現稱埔美,在雲霄縣城南,距縣城約一公里)。明初從埔尾鄉移海陽縣三饒上林村。公生辰失稽,終於明永樂某年七月二十三日,產三子:大居莽洋(一稱龐洋,衍派不詳),二敦德公創馬崗,三福裔公居上林(一稱敦德公第三,福裔公第二)。始祖公諱唐養,字宗惠,諡敦德,乳名大十三。生於明建文壬午四年(1402年)七月十三日午時,終於景泰丙子七年(1456年)四月初十日巳時,祥壽五十九歲。
其遷徙路線: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福建省雲霄縣埔尾鄉——海陽縣中饒堡上林村——海陽縣中饒堡馬崗村
(《馬崗張氏族譜鄉志》,饒平縣馬崗張氏族譜鄉志編篡委員會編,2002.8
注:奇怪的是,今天雲霄埔尾鄉的張氏宗親卻稱他們都屬於當年跟隨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從河南祥符入閩的張虎公之後代。張虎公入閩後,在漳浦中營開基立族,後有裔孫回原籍河南,其後張論(元甫)在宋末元初時隨宋帝南遷,定居西林,後又遷入雲霄埔美。祖先未居住過寧化石壁村。今雲霄埔美鄉屬閩南語區。

又言张虎有另人,据载福建漳州云霄西林张氏始祖 参议公(元甫):元甫公先祖张虎(伯纪)公于唐初奉诏协助开漳圣王陈元光征闽,七代以后搬回河南,至宋末又保护末帝赵昺南下福建漳州西林
这支称张虎公之复张陵为张良公24世孙。世系为:
张嵩之

第79世;七十九世张平公子二;张良;张胜
第80世;1一世张良子二;张不疑;张辟疆
第81世;2二世张不疑公子二;张典公;张高公
第82世;3三世张典公四子;张默;张黔;张然;张鹿
第83世;4四世张默子一;张金公
第84世;5五世张金公子一;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
第85世;6六世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公子三; 张嵩公; 张京公; 张文敬公
第86世;7七世张嵩公子五;张壮公;张讚公;张彭公;张睦公;张述公
第87世;8八世張睦公子二; 张况公; 张继
第88世;9九世張况公子二;张歆公; 张协公
第89世;10十世張协子;张岱
第90世;11十一世張岱子;张宏
第91世;12十二世張宏子;张宾;张震
第92世;13十三世張宾子;张颐
第93世;14十四世張颐子;张幸
第94世:15十五世張幸子;张准之;张善之 [族谱之第章世系表]
第95世:16十六世張善之子;张修礼
第96世:17十七世張修礼子;张正见
第95世:16十六世張准之子;张灵真
第96世:17十七世張灵真子;张彝
第97世:18十八世張彝子;张仲禹;张始均
第98世;19十九世張始均子;张嵩之;张晏之
第99世;20二十世張嵩之子;张乾诚;张乾伟[族谱之第100章世系表]
第100世;21二十一世張乾诚子;张陵
第101世:22二十二世張陵子;张龙;张虎
第102世:23二十三世張虎子;张一待寻张惟立-张龙张虎这支的
寻张惟立-张虎张龙这支的世系

据 石壁村下祠1990年第十三修之《张氏重修族谱》也如此,例如由下祠十五世祖茂甫写
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的“清河郡张氏族谱分宗衍派世系源流纪序”云:
惟立公讳植,字桂林,号文班。……生子三:长讳龙;起潜其字号也;次讳虎,字武斌;三讳麟,字子仁。……虎公子五代永福(疑为天福)间省父年友于我汀;使君道取玉屏,爱其山川蓊,返而举家徙是,启宇而居。厥后,孙讳远郎者又徙禾济方园里而隶籍焉。麟公别隐居不仕,家籍姑苏,至五世孙外瑞桢讳见祥,……谪江西抚州之乐安令,施桂冠避寇,居我宁化千家围,历有年所。瑞桢之弟世郎,宰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寇变路梗,难以还苏,遂土干其治所。迨后其孙希承慕祖父林泉之乐,亦徙居吾宁陵下乡(今宁化县石壁镇坡下村)。……公爽讳成智,号鉴铭。公爽公生五子:罗、安、志、惠、宣.俱以卿字为行派。公举宋嘉定进士,越十年丁丑,来今虔化,即赣州宁都县,伯父向明父子从焉。其明年戊寅,公卒于官。……莹莹母子,无力还苏。不已、告哀于新尹林公,林公悯之,因卜 兆于田西排七星坨篱金七里之地葬焉。……我十二世祖安卿公(龙之后裔),访友来闽,止宿玉屏山之下布。逆厥渊源;支分一脉,咸是姑苏祖惟立公所生龙、虎、麟之嗣之裔也。我安卿公子盘桓之暇,环顾乡局党广,山秀水清,堪称君子攸居。亦挈家徙是,聚众而处。后虽惑于形家之言,又迁附亟里今沙乡,即今中沙乡,而总不如玉屏之得所也。于是筑室而居,不复更徙。生一子九公,字普济,号辟谷。志先生世圯上授书意也。九公生三子,长三二郎迁上杭;次三八郎,生一子显卿。显卿生二子,长文贵徙漳州马塘;次得生亦过汀之杭邑。余父行三讳满郎,又讳十郎,号名园逸叟,生余兄弟。余居长;原甫行二,异地而居,发衍梨树坑、彭十地、泥坑等处;良甫行三,住本市上市汉天子庙之侧;六甫、胜甫徙居龙下里之大长坊;坚甫徙居淮土陂塘下。余兄弟五人又各衍宗枋,惟余与良甫未离故土。

作者:张万土   发表时间:2009-07-06 13:55:53

[回复] 回复海峡两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脉相连一家人




?张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氏,人数众多,分布极广。按照姓氏

排列,我国张姓人口排在李、王之后居第三位。人口已超过一亿人,约占全国人

口的十分之一,相当于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张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海

外亦为数甚众。张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姓源郡望
? 张姓大致有四个来源。
? 一、黄帝赐姓。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由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五千多

年以前的黄帝直接赐姓。东汉《风俗通》记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张姓的由来,《广韵》上说:“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

掌其职,后因氏焉”。《元和姓纂》上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

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可见,张姓的得姓始祖是张挥。但张

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张挥是黄帝的儿子,另一说则认为张挥是

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即为黄帝的孙子。
?令张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们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且始祖张挥是弓箭和网

罗的发明者。对于靠手持木棒、石块去猎取飞禽走兽的远古先民来说,弓箭和网

罗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张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张姓人在介绍自己姓氏时常说

:“我姓张,弓长张。”一句话就将张姓的特点概括得简洁、明了。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张姓是由姬姓而来亦以黄帝为始祖。根据《通志•氏族

略•以字为氏》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字张侯,世代为晋国卿士,其后

裔以字为氏即为张氏。三家分晋以后,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渐成望族。
? 三、改姓。历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张,后裔繁衍成为张姓的一

部分。如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原姓聂,改姓张。又如三国时诸葛亮赐南蛮酋长龙

那为张氏。
? 四、与道教有关。汉代以后,张姓发展很快,这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传有

关。道教自称源于黄帝,又盛行“黄帝赐姓张氏”之说,因此,道教领袖常用张

姓。如张角、张鲁等。
? 历史上,张姓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根据《中国姓氏辞典》,张姓的郡望大

致有:清河郡、南阳郡、吴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阳郡、牛建为郡、

沛国郡、梁国郡、中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

始兴郡、冯翊郡、平原郡、河间郡、魏郡、蜀郡共23个郡望。
? 清河郡是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张姓始祖挥的居住地,本文介绍的鄞

江张氏出自清河郡。
? 鄞江张氏上祖派衍概况
? 自张挥传至58世张仲,字广明,号仲甫,周宣王时卿士,辅佐周宣王。《诗

经.小雅.六月》有“侯谁在矣,张仲孝友”一句,赞颂张仲孝顺友爱之美德。北

宋年间,张仲被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

司禄帝君”通称“文昌帝君”,建庙崇奉,与关圣帝君同列祀典。70世张侯字仪

昭,周考王时为晋国大夫。会诸侯战于鞍,以必死致胜,位列忠贞侯,事见《史

记》。80世张良字子房号仁寿,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封留侯,拜宰相,后人

称为帝师,和萧何、韩信同称为辅汉三杰。86世张明,讳嵩,字贵和,号普辉,

时值王莽篡汉,世族多遇害,为避仇害,携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潜渡扬子江,其中

有的易姓罗、许、薛,从此便有四姓不联姻之说,后至衢州鹤林寺经五代复成国

族。103世张韪字能万,晋时散骑常侍,随晋元帝南迁,寓居江左。119世张君政

字芳清为韶州别驾,便在曲江定居。122世张九龄字子寿,唐开元时贤相,以刚直

不阿闻名于世,且文学冠一时。唐玄宗五十寿辰时,大臣皆献宝鉴,唯时任中书

令(即宰相)的张九龄以《千秋金鉴录》作礼品上奏,受到玄宗嘉奖。时人称曲江

公,卒谥文献,追赠司空。134世张载字穆序,号子厚,宋理学家,迁陕西宝鸡眉

县。136世张端字臣楷,诰授宝鸡太守,时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间(1118—

1119)由陕西宝鸡眉县迁至汀州宁化石壁都葛藤凹开基,尊为张氏入闽始祖。139

世张扬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长化龙宋解元,留居宁化;次化孙宋中宪大夫;

三化凤宋武举迁福州。
? 鄞江始祖张化孙
? 张化孙系张挥140世孙,讳衍,字传万,生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

子时,薨于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寿93岁。他自幼勤奋好学,聪

明过人,考取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后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

宁宗嘉泰年间(1204),时逢战乱,他“卜吉移居闽上杭”由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北

乡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开基(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处汀江中游“黄金水段

”,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 张化孙为官公正廉明,为百姓兴利除弊,关心群众疾苦,政绩卓著,晚年居

家,仍乐善好施,修桥筑路,赈济灾民,深受百姓拥戴。他还精通《周易》、《

勘舆》,擅长歧黄之术,常为群众免费治病,人称“活菩萨”。民族英雄文天祥

与张化孙交往密切,他对张化孙的为官、为人颇为赞赏,还为张化孙题写“像赞

”云:〖HTK〗“公之丰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

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谱,报本

不忘。钟灵毓秀,桂馥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张化孙仙逝后,葬于上杭

县白砂镇茜洋村李屋背头大坪岗上,墓地呈“金盘载珠”形。墓联:“派盛清河

绵世泽支蕃闽粤振家声”;横披:“克昌厥后”。联文反映了张化孙一脉“中原

南迁,鄞江开基”的创业轨迹,体现了张化孙后裔“繁衍生息,不断进取”的开

拓精神。墓前竖18根华表,象征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为壮观,凡到此参观拜谒

者,都啧啧称赞:确系风水宝地。
? 张化孙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与教育,把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写成诗训。

告诫子孙以上祖为典范,做有用之人,光宗耀祖,留芳百世。张化孙遗诗(遗训)

通称外八句,要求子子孙孙不仅熟读熟记,而且要身体力行。外八句如下:

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吉移居闽上杭。
百忍家声思祖道,千秋金鉴慕宗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
二九苗裔能禀训,支分富盛姓名香。

张化孙给后代留下的辈份诗(内八句)如下:
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
仲兴山贻远,永廷应万崇。
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 上述内八句和外八句,张化孙后裔均将其当作座右铭,世代相传。成为检验

张化孙后裔是正宗的或冒牌的“试金石”。相传张化孙后裔外出,“寻根认同”

时,都会互相考问“内八句”和“外八句”,加以检验。回答正确,就“梓叔”

相称,热情接待。回答不上,被认为是冒牌货,会被婉转地吃上“闭门羹”。
?张化孙妣陈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初一日辰时,卒于景定三年

(1271)三月十八日丑时,享寿89岁。妣阙恭人生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十一月

初十日寅时,卒于咸淳七年(1271)三月十三日午时,享寿88岁。陈、阙两恭人合

葬于离张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
? 张化孙与陈、阙恭人生18子,传108孙。他们继承和发扬客家人敢于冒险、不

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族规家训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行,树立名

门望族的良好风范。
?张化孙后裔播迁概况
? 张化孙儿子为云字辈,18子从长房到第十八房,将其名字连起来便是一首诗

,即18房联诗:

吉庆祯祥集,从龙福自绵;
景星卿帝阙,倬彼定名云。


?长房吉云,字瑞世,号一郎,迁田梓头居住,妣王五娘、曾六娘,生六子。嗣

孙分迁福建漳州、泉州,广东潮州、嘉应州等地。
?二房庆云,字瑞亮,号二郎,迁泮迳,妣林氏,生七子。嗣孙分迁福建福州,

江西等地。
三房祯云,字瑞兴,号三郎,迁进源塘居住,妣凌氏,生九子。嗣孙分迁福建

泉州、晋江、德化、福州等地,江西省各地。
?四房祥云,字瑞庭,号四郎又号十六郎,当时未外迁留在上杭,妣蓝四娘、赖

五娘,生七子。嗣孙分迁福建上杭、永定、长汀、武平、新罗、连城、漳州等地

,广东梅县、大埔、兴宁、五华、饶平、丰顺、潮州、汕尾、汕头、陆丰等地,

江西于都、宁都、兴国、赣县、南康、萍乡、吉安、修水、铜鼓、上犹、崇义等

地,湖南浏阳等地。
?五房集云,字瑞彩,号五郎,迁樟树潭居住,妣邱七娘,生三子。嗣孙分迁福

建南平,江西兴国等地。
?六房从云,字瑞明,号六郎,迁上杭胜运里黄竹头居住,妣杨八娘,生二子。

嗣孙分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兴宁、五华、潮汕等地。
?七房龙云,字瑞华,号七郎,迁上杭胜运里香坑脑,妣胡氏、钟氏,生四子。

嗣孙分迁广东嘉应州和潮汕一带。
? 八房福云,字瑞霭,号八郎,迁广东嘉应州下市攀桂坊,妣刘六娘,生六子

。嗣孙分迁上杭小吴地,广东嘉应州、镇平(今蕉岭)等地。此房裔孙万三后裔迁

居台湾屏东,族众旺盛,达三、四万人,建有化孙公祠和万三公祠。
? 九房绵云,字瑞文(有谱瑞元),号十郎,迁广东嘉应州松口,妣陈十娘,生

四子。嗣孙分迁广东梅县、大埔等地。
?十一房景云,字瑞尧,号十一郎,迁居横山下,妣谢三娘,生五子。嗣孙分迁

广东嘉应州、大埔、丰顺、饶平、海丰、陆丰,江西兴国,福建上杭小吴地,连

城河源里、张家营等地。
? 十二房星云,字瑞霞,号十二郎,迁清流县,妣程六娘,生六子。嗣孙分迁

福建清流、永安、沙县等地。
?十三房卿云,字瑞唐,号十三郎,迁福州,妣苏二娘,袁八娘,生十子。嗣孙

分迁福建福州、建瓯、泉州、上杭,广东广州,浙江云和等地。
?十四房帝云,字瑞汉,号十四郎,迁潮州,妣易五娘生四子。嗣孙分迁广东潮

州、广州等地,福建永定、武平等地。
?十五房阙云,字瑞发,号十郎,迁漳州,妣朱三娘生六子。嗣孙分迁福建漳州

,广东潮州等地,江西兴国、于都等地。
?十六房倬云,字瑞凌,号十六郎(又号家承)迁居徽州(有谱载迁汀州水南),妣

钱满娘,生五子。嗣孙散居福建、江西上犹等地。
?十七房彼云,字瑞崇,号十七郎(又号家营)妣刘氏,生九子。嗣孙迁居福建漳

浦、漳州 ,新罗曹溪、东肖,漳平永福,连城南团水西,武平,永定培丰,上杭

小吴地;广东大埔茶阳漳溪西河黄堂村,蕉岭神岗、广福,梅县石扇;江西瑞金

等地。
?十八房定云,字瑞东,号十八郎(又号三十郎),妣欧阳氏,生八子,嗣孙散居

永定金沙、上杭白砂,广东镇平,江西兴国、于都、会昌、万安、吉安等地。
? 以上十八房中,至今还有5房裔孙没有与祖籍地上杭取得联系,分别是:二房

庆云裔;六房从云裔;七房龙云裔;十房绵云裔;十二房星云裔。热切期望各地

梓叔和知情者告知上杭张化孙研究会。
?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张化孙裔孙播迁海内外,遍布闽、粤、赣、

台、湘、浙、桂、黔、川、皖、鲁、港、澳等省、区,发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国

,已达一千多万人,这一奇特现象被客家学研究者称为“张化孙现象”。资料记

载:台湾四百万客家人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张化孙后裔,

也就是说,张化孙裔孙在台湾就有90多万人。
?
古坊张氏


? 上杭的另一脉张氏是中都古坊张氏。因资料所限,简述如下:
? 古坊张氏奉张考植为太始祖,张考植居苏州吴县张家巷。考植11世孙考,

又名志,宋进士,任江西宁都县令并在该地定居。考植14世孙三二郎与三八郎从

宁都先迁宁化石壁后再迁至上杭。
?古坊张氏奉三八郎之子显卿为一世祖。显卿生二子:长文贵迁漳州,次德生居

中都古坊。根据族谱记载,古坊张氏外迁的有:四世继安的二子张都与六子张细

迁广东龙川县,三子张厚迁邵武、光泽;5世张镇之子张华移武平小兰,张成之子

张良、张銮分别迁武平桃里乡、陂里乡,世昌之子承谟迁武平大兰园;10世守谦

、守玉、守勤、守仕迁江西;11世可玉迁江西万载,鹏飞、鹏升、鹏盛迁湖南平

江;12世荣也、赋也迁广东潮州,明临携后裔迁江西宁州;13世文选、文远、显

贵迁江西新昌,清宸、万选、万达、万进迁福建建宁,明俊携四子迁广东潮州;

14世绍云携子福泰迁贵州;15世乔昌、乔盛、宽上携三子迁江西,春泰、赠泰迁

广东连山,建昌迁贵州;16世集球携子迁福建建宁,学恕、学龙、学起迁广东潮

州;17世敢玉、敬玉、攻玉、致玉、璞玉迁江西临川,顺兰、建兴、长兴、连兴

、进才迁广东;18世书明迁湖南。
? 堂号楹联家训
? 张姓最早的堂号为清河堂,属郡望堂号。此外张姓堂号还有金鉴堂、孝友堂

、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张化孙一脉还

有敦和堂、德远堂、乡贤堂、世英堂、德馨堂、追远堂、孝友堂等。
? 历史上各个朝代张姓人文鼎盛,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公侯将相、骚人墨客

。这从张姓楹联中可以领略出来:
? 上杭张化孙祠及张化孙裔孙在各地的分祠中,有一副嵌字长联,把“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数字,嵌入联内,每

个数字都包含了一位张姓历史名人。联文如下:
? 赐姓自轩辕,大儒一人(张仲)、铭垂两篇(张载)、辅汉三杰(张良)、功高四

相(张说)、将封五虎(张飞)、博物六史(张华)、貂蝉七叶(张安世),悉是清河族

派。
?扬名昭世德,位列八仙(张果老)、鼎甲九成(张九成)、平戎十策(张方平)、书

忍百字(张公艺)、金鉴千秋(张九龄)、青钱万选(张鷟)、道隆亿尊(张道陵),依

然文献宗支。
此外,张化孙一脉楹联还有:
汉侯门第,唐相家风。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
大宗开白马,孝友、忠贞、道学,世笃家风。
孝友传家,承百忍之风规,居同九世;
诗书裕后,诵十章之鉴录,宝重千秋。
百忍图千秋鉴万选钱家传至宝,
汉韬略唐忠贞宋道学代出名贤。
曲江风度家声远,剑阁才名世泽长。
横渠明礼,南轩好仁,贤哉由士希耳;
睢阳将才,曲江相业,忠矣移孝作之。

作者:张万土   发表时间:2009-07-06 13:57:43

[回复] 回复海峡两岸琯溪宗祠:同源同宗同文化,血脉相连一家人

作者:220.161.47.*   发表时间:2010-04-15 16:23:23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