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2858次
0人
2个
5个
来源:《含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祁 述 权 刁均宁,1924年元月出生,原居住在含山县城南苍山,因此日后在他的诗文书画中常以“苍山”为号。1948年含山解放,刁均宁在环峰小学任教,1950年调县委宣传部任干事,1951年调皖北文联工作,1952年调安徽省文化局艺术科任科员,1953年任省文化局创作组组长,1957年参加安徽省徽剧团筹建工作兼任徽剧研究室主任,1960年任省徽剧团副团长,1974年调《安徽文艺》编辑部任编辑,1978年参加省徽剧团建制恢复工作,任领导小组组长、业务团长,1982年任《艺谭》杂志编辑,1984年参加《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编委,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戏曲志》特约编审员,1992年参加《中国曲艺志·安徽卷》编委、副主编。刁均宁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安徽通俗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大辞曲》将他列入戏剧家条目中介绍。 刁均宁以戏剧研究成名,但提到艺术成就不能不说他的诗歌。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青少年时代即以诗歌创作见长,如果不介绍他的诗歌确有遗珠之憾。 刁均宁幼时师从清末秀才专攻古典文学,那时张屏侯老秀才已是七十开外的人,每天中午他来到县城西门夏泰昌杂货铺里授课,批改作业,主要讲解古文、诗词歌赋之类。虽为晚清秀才但张屏侯老人授课有声有色,趣话连篇,他说“孩子们,大胆写吧,文从‘放屁’起,诗从‘扯淡’来。人说‘诗言志’,我说‘诗言情’,诗是人写的,人是有感情的呀!”刁均宁深受影响,每日学习写作,一年篇叠成堆。后来老先生去世了,他便转入环峰高小就读,在语文教师的启示下,他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穷人的悲苦生活,那年他寒假回乡下老家,路上见到几辆北方来的独轮车,他们秋收以后举家南下乞讨,省下过冬粮食,明年回去春耕,刁均宁有感而发写下了《逃荒者》一诗:咯隆咚——在山道上,有辆人力车的轮儿响。男子汉手挽车把在后面推,女人家肩负车索往前背;稻草垫子、破棉卷,……锅、碗、瓢、勺满车堆。这是他们全部家私吗?我想:老是迈着步子走呀,走向哪边? 咯隆咚——在山道上,有辆人力车的轮儿响;小娃儿卧啃指头嚎啕哭,大孩子坐捂饥肠低声喧。这是他们一家子人吗?我想:老是仰着面走呀,走向天外天? 后来刁均宁选了四首诗寄给上海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少年》杂志,不久编辑部回信,说“……《逃荒者》我们留下,其余几首退回给您,因为比较颓伤,不宜刊载。”这封退稿信,让他领悟到,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新的思索。 抗战时期在学校进步老师组织动员下,环峰小学成立了少年先锋团,刁均宁因多才多艺被推为团长。少年先锋团任务是宣传动员群众抗日,揭露汉奸,严防资敌。冬天,少年先锋团组织歌咏宣传队,每逢周末到县城市场茶酒馆内,为抗日前线劝募寒衣。在总结会上,县动委会指导员赵卓给少年先锋团发红旗一面以示奖励。刁均宁将封口的几只钱罐送上台,拆开倒下募来的铜板,有数十吊之多。后来发生“皖南事变”,县动委会悄然消失,人去楼空,少年先锋团工作也就随之停止。日寇第二次占领含城时,刁均宁随父母到乡下避难,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歌,其中有首《假如我是大树、凉泉、石碑》,他将此诗寄给《开明少年》杂志,很快刊登出来,同时编辑部写来一封长信,说道:“高兴的见到今之诗作,已无往日颓伤之情,值得关怀与爱护!” 抗战结束后,由于人们认为日寇投降后应当是苦尽甜来,但蒋介石又挑起内战,全国反蒋情绪日益高涨,此时的刁均宁拿起笔来战斗,写下了如《地雷》、《夜之曲》、《火把两章》、《乡村之歌》、《小河的歌》、《春雨绵绵》、《张大爷瞧租》等,多是针砭时弊、有感而发之作。这些作品发表于一些报刊专栏上,其中《张大爷瞧租》用白描手法,将几个土地主行为集合在一起,描写地主如何装腔作势盘剥农民。该诗收入叶圣陶先生主编的《挣扎》青年文艺集中出版发行。 建国初期刁均宁在环峰小学执教,教学之余他继续坚持创作,这其中写下的《秋收两章》发表在上海的《进步青年》杂志上。1950年他调到县委宣传部任干事,负责通讯组工作。刁均宁参加县委土改试点工作组,每天夜晚回到住处,总是写好日记才休息,由于工作中常遇到一些感人的事物,他便在日记里夹带以诗歌形式写出来,后来他利用休息时间,从日记中抄出较好段落,整理修饰成诗。如《新气象》是描写农村受尽穷困折磨的人们纷纷回归故里,分得土地后整理家园,安居乐业。该诗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农家山》、《分田榜》皆是反映土改工作成就和土改后农村出现的新面貌。 1951年3月刁均宁调到皖北文联,参加《皖北文艺》编辑工作。秋后,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要合并,成立安徽省的工作启动,刁均宁调入省文化局艺术科任科员,开始从事艺术行政工作,少有时间写诗。1957年他到徽州屯溪市参加筹建安徽省徽剧团工作。徽州秀丽的山水风光让刁均宁深深沉醉其中,他写下了《春雾》(外一章)、《新安江那么恬静、单纯……》等散文诗,发表在《安徽日报》、《芜湖文艺》上。 文革后刁均宁重新出来工作,用他的话说“中断22年之久的诗歌创作,如今重新捡起诗针诗线,补织我破旧的诗思。”这之后他的诗主要是游历各地即兴创作的旧体诗。如八十年代初在北戴河参加中国剧种史会议时,写下的《北戴河观潮》:北戴观潮五月奇,晚来朝退恰如期;起飞十丈胜雷雨,漫叠千层卷雪堆;顿使搔头惊落帽,还教遍身湿穿衣;又添今夜梦魂里,满目闪光捡贝时。 后来到福建漳州参加中国戏曲集成编审会,游历宋城写下了七绝《宋城遇雨》,人皆称道好诗。宋城小雨洒街头,涤净风尘乘兴游;不是兴亡遗恨泪,怎教我替古人愁。 游九华山时写下了《九华天台峰》、《屋上井》等等,这些旧体诗还有多首,皆佳句叠出。刁均宁对故乡昭关更是情有独钟,八十年代曾写了一篇散文,题为《三过昭关》,刊载于《艺谭》上,十多年后他听说千年古关已重建起来,不顾年迈体衰返回故乡重游昭关,又写下了《昭关新貌》散曲一则和《昭关泉》、《泉上柳》二首绝句。现将散曲《昭关新貌》抄录如下,供读者品味欣赏。 登上了古关陡峭,且把那吴头楚尾漫凭眺:望大江东流去了,一回首,两淮烟云渺;想当年伍员过关真奇妙,改了衣,换了帽,还白了须梢。雄关一过佳话走俏,也好,一桩事,造就千古英豪!论功劳应首推皇甫、东皋,收藏了七天七夜不为人道,却又来计用千条;到终了,总算是不枉徒劳! 再看这修复的伍员祠庙,高踞在雄关上层檐飞翘,画栋雕梁妙夺天工巧,四回八转,彩壁辉耀。中坐个伍子胥眼迷眉挑,却为何左顾右盼,暗自微笑?莫不是东山的甘泉饮了味美好,西岺的灵芝,尝了寿高?每日里招来挥去,晨曦夕照,到夜晚吟松弄月,独领风骚! 是了,更那堪今胜昔比较,楼、台、亭、榭曲折多姿貌,漫随着起伏的长山葱茏碧空了,多好,昔日的烽烟且让他脑后抛掉,至多是茶余酒酣,话入渔樵;而今朝,此关此道此祠庙,正待着四海三江贵客到。俯、仰、顾、盼憔燥消,只因为这一派风物足够看个饱! 刁均宁除了诗歌创作颇具成就外,在戏剧研究整理方面更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取得了许多成果,奠定了他在安徽戏剧界拓荒者的重要地位。 刁均宁1951年秋调任省文化局担任创作组组长,由此开始转入戏曲整理、改编和创作工作。1953年由他改编的庐剧《卖花记》由北京宝文堂审稿,1956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同时还出版了他的独幕话剧《下桃园》。1957年他从省城来到屯溪市,参加筹建安徽省徽剧团,负责挖掘、整理剧目和徽剧史研究。当年他写的《徽剧遗产挖掘工作的点滴经验》一文,刊载于《戏剧论丛》杂志上,此文受到专家戴不凡、刘乃崇先生的推崇,认为内容扎实,经验值得推广。1959年他又写了《安徽徽剧的挖掘和整理》一文,总结了挖掘、整理徽剧的具体做法,该文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理论研究的同时,刁均宁整理改编了一批徽剧传统剧目,其中有青阳腔《出猎回书》、《磨房相会》、《张飞祭马》等,还有乱弹戏《九阳宫》、《淤泥河》、《齐王点马》、《打石弹》等十多种,这些剧目都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戏《渡江第一船》196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批剧目皆经过舞台演出实践,有些成为徽剧团的保留节目。 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刁均宁有不少得意之笔,成功之作。如《淤泥河》一剧原来只有老艺人口述的《血疏》、《罗成叫关》一折,他根据清代乾隆刊本《缀白裘》11集收有的乱弹腔《淤泥河》情节,合编为全剧,保留主要折段以存其旧。该剧搬上舞台后引起戏剧界关注和好评。《光明日报》刊文《枯木逢春发新枝》,文章认为这种改编的做法是还我徽剧真面目。《新民晚报》刊文《英雄挥泪更挥戈》,认为这出徽剧大有特点,它写罗成之死,减去一分凄切,增添几度昂扬,使千古英雄人物,到死仍不失英雄气概,真是英雄之死死得英雄。 刁均宁改编的徽剧《打百弹》演出后,戏剧专家赵景深把该剧与同样题材的汉剧相比较,认为徽剧这个戏改编的相当好。他改编的《齐王点马》也同样得到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赏。由于刁均宁妙笔生花的改编,中国剧协和上海剧协先后召开徽剧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挖掘整理的一系列徽剧剧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好评如潮。 文化大革命中刁均宁饱受批斗之苦,10年只字未写。1978年他参加安徽省徽剧团建制恢复工作,重新拿起笔来撰写研究论文,先后发表了《徽剧和青阳滚调》、《从<兰关渡>看徽剧之衍变》、《安徽徽班派系之探索》等文章,把研究重点放在徽剧形成发展上,以求进一步填补中国戏曲在清代发展的一个空缺。在研究中,刁均宁发现前人著述中尚存诸多问题,如弋阳与青阳和徽调之关系,前人所言疑点颇多,由于新资料不断发现,一些专家的新观点也给了他许多启示。1990年在徽班进京两百周年之际,刁均宁又写了《梆子、二簧渊源再探》一文,他通过对大量的明清青阳腔剧本集子和徽州、岳西民间抄本的研究,提出青阳腔非由弋阳腔而产生,因此也否定二簧调源于弋阳腔的说法。这样,明清戏曲史关于“弋阳主宰”的说法被他质疑推翻。这篇文章发表后受到有关方面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图书室还复印存档。 八十年代以后,刁均宁参加了《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的剧种和曲种部类的责任编辑,起草了曲艺志的《综述》部分。他还担任《中国戏曲志》特约编审员。在此期间,他应台湾“竹企思想文化丛书”主编王秋桂之约,撰写《徽剧》一文,概述徽剧形成发展和现状,包括音乐介绍,长达5万字之多,全文刊于1995年《中国地方戏曲丛谈》一书。之后他又应约写了《从皖南目连戏声腔说起》和《大鼓书形成发展初探》两篇文章,先后由台北《民俗曲艺》刊载发表,他编辑的《青阳腔戏文三种》一书,于1999年收进台湾《民俗曲艺丛书》出版。现在他应中国戏剧出版社之约,正在编写《徽剧史》一书,全书约30万字。 纵观八十有三的刁均宁先生艺术之路,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青少年时代写作诗歌;二是青中年主要是整理、改编、创作剧本;三是晚年以研究戏曲、编撰专著为主,他在戏剧改编、整理、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被誉为安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作者:117.95.16.* 回复:1 发表时间:2009-07-18 17:18:14
本人有刁均宁书法诗稿,信札及解放前照片几十张,一次性转让,有喜欢收藏的请在此留言,留下联系方式,我会给你联系。
作者:220.114.158.* 发表时间:2010-06-22 00:22:01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