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TAN  

03-07

429365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主楼] 論姓氏與撰寫家譜考古今家譜敘述氏族源流

論姓氏與撰寫家譜考古今家譜敘述氏族源流
(遠古弘農譚氏家族世系探索)
【導語】中國的家譜傳承;經歷年代久遠而歷代改朝換代戰爭不斷,加上自然災害和歷史變遷,又經歷文革期間破四舊而燒毀已十去其九。倖存者大多也殘缺不全,但在偏僻的鄉村仍然可以尋找到保存相對完整的舊譜,或是通過幾家的拼湊而構成全帙。故在各個姓氏族譜編纂委員會裏又重新聚積了這些倖存下來的殘譜,某些大姓所收集的數量高達數百種數千卷,其中有少量的珍本,首修年代之早,傳承之有序,體例之完整,版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令人歎為觀止。
第一節、中國興起續修家譜潮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民間修譜此起彼伏,方興未艾。伴隨著修譜活動的展開,各姓氏宗親會及族譜網站應運而生,坊間譜匠重操舊業,以鉛字排版取代了過去的木活字,電子鐳射照排版又淘汰了傳統的鉛字手工排版。當下網路版電子譜及修譜軟體更是後來者居上,令以往所有技術層面上的問題皆化為烏有。近年來全國各地究竟編修出了多少家譜?目前尚無法統計。這些新修之家譜其品質如何?尚無統一的衡量標準,反倒是編撰者自我感覺良好,有的人把個別專家學者的恭維及記者的報導都當作了學術界及社會的評價而陶醉其中,也有明智者及時收集族人的反映,及時出勘誤表或是出修訂本。
  古今每一部家譜;或詳細或簡略地敘述姓氏和家族源流,並編纂有專門的源流篇。大多數通過序或世系圖表反映出來的。對譜述氏族源流眾說紛雲,百家爭嗚、真假難分!綜合考量有些還存在不少相互矛盾的錯誤,這主要是年代久遠,歷史變遷,歷代改朝換代戰爭不斷,保存的譜牒多有失散,雖有後嗣曆千辛萬苦,搜諸煨燼之餘。為了修補修復遺漏傳承的資料,修補修復殘缺斷代資料而保證家譜完整性。修復撰寫只能走訪收集耋耄之年的老人口述傳承傳聞;口述史為家族譜牒增添了血肉,使它可讀。口述史的特點是生動、具體、細膩,它將人與歷史事件緊密結合成規範的歷史故事。但因時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更難知其詳況,族人又分佈地域有南北東西和異國它鄉。族人分支又多,歷代資料不全重修家譜錄對校世系但纂修非易事,編輯修撰族譜又沒有綜合史前資料依據考證,所以出現亂投宗演變過程史,加上歷朝歷代編輯修撰族譜版本繁多,造成傳誤是難免的。如何研究研討統一正確無誤傳世後人,也真是難事!難題!單憑某個家族能確認從源流到現況保證家族譜牒古今無遺漏而完整傳承是不可能的。就是憑藉官方攻克這一難題,把某家族譜牒編輯修撰統一也無能為力,更不能確保真實性。因版本繁多的史書史冊也是人編纂而成供後人閱讀和研究的,更是以編纂人思想為主編輯成書籍傳世。況且宋代、明代、清代歷史上有專門的家譜撰寫刻版工匠和專業撰寫大師,以代理修撰家譜為此職業謀生。家譜譜述氏族源流傳承的真偽;家譜譜述氏族源流等如何辯真偽?古今引出百姓質疑,特別是現代網上傳播資料多!百姓在網路傳媒爭辯議題就更多,這也不為怪。
第二節、現代譜學專家論述修撰家譜觀點
專家論述觀點一:切忌盲目相信,要用“懷疑一切”的眼光去進行甄別和分析,清醒地認識家族譜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家譜是一個家族的自我記錄,具有強烈的宗族意識,隱惡楊善,為親者諱,攀宗附祖,牽強附加誇大,編造本族的顯赫歷史,按照儒家禮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規範先人的言行,隨意地.甚至天方夜譚式地溯“源”系“流”。編修家族譜牒通病是追認“帝王將相澤被後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後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家族譜牒有著不同尋常的政治功能,許多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肆意編造家族世系,連一些開國的君主概莫能外。
  例;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三《姓》雲:“漢時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據。如魏蔣濟《郊議》稱曹騰碑文雲: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書》雲:其先出於黃帝。而魏武作《家傳》自雲:曹,叔振鐸之後。陳思王作《武帝誄》日:於穆武王胄稷周。則又姬姓之後,以國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從高堂隆議,謂魏為舜後,詔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則又不知其何所據。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豈不可笑?況於士大夫乎!”真可謂一針見血,說得很尖銳也很明白。據《晉書》,魏武帝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過繼給宦官曹騰而改姓曹。王沈雲“其先出於黃帝”;操之次子陳思王曹植說曹氏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操之孫子魏明帝曹叡還鄭重“隆議”曹姓出自有虞氏。作為魏國之君的曹氏,況且三易其祖,士大夫為了入仕、聯姻,更是可以數易其祖。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誰,只是看誰的利用價值最大,就攀附誰作為祖先。古代如此,後人繼之惟恐不及。“宋元以後,私家之譜,不登於朝,於是支離傅會,紛紜躇駁,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矣。”
專家論述觀點二:當代修譜者多稱要以新思維、新方式修新譜,而實際情況多是沿襲成例,新舊雜糅,思路混亂。在民國時期及其以前,有不少家譜纂修者還能堅持“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始祖或始遷祖斷於可見之時。而當代一些主持修家譜、族譜的人卻反而攀援先祖,編造世系,熱衷於從古典文獻中去爬疏線索,甚至根據戲曲、話本、小說和民間傳說,用姓氏這根“線”隨心所欲地貫串起來,既自欺欺人,又愚弄族人,以至漏洞百出,笑話連篇。
  例;凡是孔氏家譜,都尊孔子為先祖。自從“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宗於夫子”後,世稱“天下無二孔”,其實,孔姓來源不一,天下的孔姓並不都是孔子的裔孫。
專家論述觀點三:修家譜以補國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譜多是取材於國史與方志。修譜者把歷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數網羅到家譜之中,因此同一個名人就會出現在不同的支系中,並且多數是把名人立為本支始遷祖或開派祖。還有的把本族的世系上自炎黃,下迄當代悉數羅列百餘世,且中間一世不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不可思異,凡稍有譜學常識者斷不敢苟同。
第三節、縱觀古今撰修家譜的通病
《一》、修譜的必備條件與缺失;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這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天時地利無庯贅言,人和方面故事多多,有精誠團結者、有甘於奉獻者、有爭名奪利者、有隔岸觀火者等等。總而言之,民間文化積累不足,即編修者的文化素養不足也。最基本的文言斷句就不過關,遑論史實之考證。對老譜沒弄懂,上面的真偽無法判斷,將老譜一味照搬,美其名曰繼承傳統,先人定制不敢移。
有人總結修譜經驗;捐錢找大款,組織找大德,纂修找大儒。修譜者尤其是主編者,當具備史德、史識,二者兼備者鮮矣。本來中國不缺人才,看看今日全國有多少專家學者,各級社科院、大學的文史研究所儲備了多少人才,可是研究譜牒者少,參與修譜的人則少之又少。當下何人修譜?領其事者絕大多數是德高望重的退休幹部和退休老師。他們兢兢業業,雖精神可嘉,卻力有不逮。先天不足,學術缺失乃修譜之大忌。近年來所修出的譜,品質上乘者百無二三。究其原因沒能找到高手。即非族中無人,也非組織者目中無人,而是組織者對修譜的難度缺乏足夠的認識,以為憑身邊的幾位族賢就能成其事。並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人選,有的雖找到專家,但人家無暇參與修譜,也是枉費一番心事。
《二》、家譜通病及其原因;過去說修家譜以補國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譜多是取材於國史與方志。修譜者把歷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數網羅到家譜之中,因此同一個名人就會出現在不同的支系中,並且多數是把名人立為本支始遷祖或開派祖。還有的把本族的世系上自炎黃,下迄當代悉數羅列百餘世,且中間一世不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不可思異,凡稍有譜學常識者斷不敢苟同。
《三》、餘觀家譜通病有以下種種;
1.私修家譜的通病是追認“帝王聖賢澤被後世、文章節義昭垂史冊、為後儒仰宗”的古人為始祖,“宋元以後,私家之譜,不登於朝,於是支離傅會,紛紜踳駁,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矣。” 此乃前人誤我,豈可不分真偽而全盤繼承老譜?
2.熱衷於姓氏源流“考證”卻不得法,何故?皆因先天不足,系統地讀完中學和大學的不多,即沒有基本的國學修養,又沒有系統地掌握第一手文獻,僅憑個人的願望,饑不擇食地把所有坊間流傳的本姓名人的故事當做寶貝收入族譜,尤其一些主編者,把道聽途說的有關祖先的事蹟一古腦地全盤照收,以此顯得自己懂得的多,但恰恰相反,這正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徒為有識者不屑。
3.熱衷於統一世系,新增字派。有的人以曾孔顏孟四姓同派為例,強調本姓必須統一字派,於是新立字派,把老字派一律廢止。還有的修一次則立一次,可謂一個師傅一個法。同姓不同宗如何能做到統一世系,同姓者常言五百年前是一家,但要有依據,若無依據,怎能認定是一個祖宗傳下來的? 
4.體例不倫不類,非歐非蘇。中國譜法實乃宗法,有大宗與小宗之別。歐蘇皆為五世一圖,尊小宗。但歐式保留了大宗的主導地位,故後世多法歐式。現在多個地域乾脆創新而編輯家族譜志,把族譜定名為族志其思路是仿地方誌體例來修族譜,甚至有人提出族譜與方志接軌。方志是由地方政府組織編撰的地方性史志,現在新修方志多是地方政績的表述。但是創新而編輯家族譜志(族譜),理應保持民間傳統。
5.選材不當,拖泥帶水。許多人把歷史名人對家譜的論述、譜牒常識以及中國歷史紀年表都收進了家譜之中,以提高族人對家譜重要性的認識,方便今人換算西元紀年,用心雖好,卻大大增加了家譜的篇幅。
6.編纂者突出個人,把一家之譜修成了一人之譜,或是把一族之譜修成了一家之譜。有的認錢不認人,捐錢多的樹碑立傳,沒捐錢的一筆帶過;甚至還有不交丁口費則不入譜、從事賤業而不得入譜的事情發生,現在什麼時代了,思想竟如此陳舊?
7.無審校。主編者認為可以了就付梓,即沒有通過編委會的集體審稿,也沒有安排專人做校對,最終出來的譜錯誤百出,不忍卒讀。
第四節、家譜的收集與整理
本文所論系民間家譜,中國民間修譜始於宋朝,是時纂修家譜者多為大家巨族,若考察一族之世系,當從創修家譜的時代入手,始於宋者距今1049年,當屬歷史悠久,流傳至今的老譜多為明清所創,清乾隆年間創修者距今也有273年,若有乾隆年間刻本流傳下來也屬彌足珍貴,保存至今的多是清未和民國年間續修的家譜,凡傳承有序者非大家巨族莫屬。若是在家譜中看不到名人譜序,或是其譜序經不起考證,這樣的譜作為家乘是大為遜色的。有的譜上錄有許多名人序,大抵出自譜匠之手,而非名人真跡也。欲考譜序之真偽?有二種簡便方法;其一是作序者與請序者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說明,其二是作序者的文集中是否有收錄,甚至可查作者的年譜,是時作者是否在當地?
  譜序內容涉及修譜的緣由、姓氏淵源、家庭遷徙等,續修譜一般保存以前的譜序。它往往提綱挈領地敘述了家族的源流,遷徙的原由以及族中歷代名人之事蹟。為了提升家譜的權威性,多是請名流大家作序。近幾年來本人研究本族系家族譜史和在網路搜集百姓家族譜史資料,仔細閱讀了來自各地的百姓家族族譜序。發現有創修於元代的至今己九修傳承有序的老譜,多數為清中晚期和民國年間所撰修,還有的僅僅只保存了一篇譜序。考查各支族人的世系,只能從其創修年代算起,從其始遷祖算起。有的譜在始遷祖之上又杜撰出十幾代人,而每一代只相隔11年,有悖常理。有的把歷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數收入家譜中,並且還為他們安排了輩份,其實這些名人本不同宗,八竿子都打不著的,怎能一下子全變成了該支的先祖呢?今人若是不察,此類笑話尚不知要流傳到何時…。中國歷來聚族而居,收集老譜要到祖居地,就是通常所說的尋根問祖。越是交通閉塞的地方,獲得老譜的希望越大。尋訪到老譜後要悉心研究,研究者應具備相應的文字功底和史學常識。現在各姓氏在修譜過程中發掘出了許多老譜,但在系統研究方面力不從心,並非族中無人,而是真正有能力從事修譜的人尚未與編委會取得聯繫。至少,編委會在初稿出來後應送給族中懂行的人審查,然後校對要有專人把關。現在有的姓氏是向出版社申請書號,這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出版社在審稿上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編輯審核程式,能夠把關並質疑修正,會讓家族譜牒的品質增加保險係數。
第五節、民間修譜的當務之急
【導語】建立編輯撰寫學術標準,統一審查衡量家族譜牒水準之尺度。
《一》詳考證;姓氏源流考,始祖考,祠堂考,始遷祖考,遷徙考,世系考,舉凡家族歷史的一切重大事件的考證,要有根據,是來自文獻,還是來自何人的口述,要有詳實的說明與記錄,要信而有證據。
《二》辨真偽;老譜上有許多前人杜撰的內容,例如說始遷祖之上還有十餘代人,這些是真有其人嗎?他明明是清道光年間才創修的譜,把始遷祖定位於明初,然後在其上再杜撰十餘代,一下子就把家族的源流提升到了唐末或宋初。還煞有介事的給祖宗加了很高的官銜,既然有官職的就好辦了,查歷代職官表,凡高官者史有記載,若是查不到結果,其真偽也就自明。對譜序,尤其是名人所做的譜序,要仔細甑別真假。
《三》理世系;譜上最亂的當數世系,最重要的也是世系,其關鍵在於接榫處。假設各個支系均理順了,各支的支祖當接在大宗的哪位名下?有的原本就有老譜記載,有的老譜上只是一個斷頭記載,並沒有說明這支的始祖是誰之子,由此就牽涉諸多思考了,當初無說明者定是有苦衷的,他或是嗣子,或是義子,或是半子,或是歸宗,或是合族,這需要考證,並要加以說明。
《四》慎取捨;一是從老譜裏取哪些文獻,當以有史料價值的內容為要,二是對當代人的資料的取捨,要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有歷史意義的事蹟方可入選。
《五》訂規範;一是文字使用要規範,標點符號也要規範;二是人的名、字、號要規範,古人尤其是讀書人,皆有名、字、號,今人有的不懂,把先人的名、字、號弄錯的事時有發生,還有的給族人擅取字型大小,這本是出於好意,可是要事先徵求人家意見呀,你事先不徵求事後也不告之,弄得人家讀譜時很別紐,有的是把人家的乳名或渾名當成字使用,委實荒唐。
第六節、編纂和閱讀要客觀看待姓氏家譜源流內容
《一》評價觀點;“切忌盲目相信,要用懷疑一切的眼光去進行甄別和分析,清醒地認識家族譜是否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是否太遍面看待家族譜牒編修的成果,在編輯家族譜牒過程中不保證沒有錯誤和遺漏。某些人只主觀上看某個作者和引用某部歷史作品“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在論壇裏面就鑽牛角尖,不能科學全面看待問題特殊情況普遍化,更甚至推波助瀾。
《二》斷章取義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三《姓》雲;“漢時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據。如魏蔣濟《郊議》稱曹騰碑文雲: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書》雲:其先出於黃帝。而魏武作《家傳》自雲:曹,叔振鐸之後。陳思王作《武帝誄》日:於穆武王胄稷周。則又姬姓之後,以國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從高堂隆議,謂魏為舜後,詔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則又不知其何所據。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豈不可笑?況於士大夫乎!”真可謂一針見血,說得很尖銳也很明白。據《晉書》,魏武帝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過繼給宦官曹騰而改姓曹?
《三》考證史書三國志作者;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禦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史書記載;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三國志·武帝紀》中說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是否正確?史料都記錄曹嵩(曹騰養子)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四》從客觀上分析歷史撰寫作者;顧炎武(明季諸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語言學家、史學家,屬於明末清初著名作者。顧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試問;遠古真實資料又從何來?其中又有那些史學版本沒有作者本身意見?最有發言權的證據;一是史學資料文獻,二是考古文物與文獻及碑文碑刻。
第七節、修家族譜的新思維觀點:
【導語】現代社會上某些人說;“當代修譜者多稱要以新思維、新方式修新譜,而實際情況多是沿襲成例,新舊雜糅,思路混亂”?
《一》、試問國家有修譜機構?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民間最具有的“平民特色的文獻”。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民間家譜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由於各類原因遺傳、遺失、斷代傳承本家族譜牒是實事。家族後人有心修建本家族譜牒完整性是子孫之應盡義務。至於編纂修建家族譜牒資料在特殊條件下只能搜尋一切可以填補之史料。在特定條件下也不為怪和視為笑話。
《二》、試問現代社會的作品規範?
現代的作者編輯編纂編寫編修(含家族譜),要出好作品好文章;當今史書、新聞、電影、電視劇、戲曲、刊物、小說和民間傳說故事等編輯,誰能說不完美?用什麼標準審核完美或者不完美而不准發表?太完美的作品閱讀者確評價不符合事實…!現實中也有一些不完美的作品,就有不少讀者認為符合現實生活情節而捧場讚頌。  
例1:中國的傳統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本家族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對國家穩定社會安定,有一定的貢獻。研究編修家譜的意義還在於通過對中國傳統家譜進行內容、體例、結構等的分析,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家譜這個蘊藏豐富的資料寶庫還會為社會提供許多新的其他資料,譜牒學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會不斷發展,日益走向成熟。構建成為一種能適應社會和新時代需要的新型家族譜;一部新型家譜或家族檔案,其編制原則應既要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也要具備傳統家譜的“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作用。編輯修譜方法原則既要繼承傳統家譜中的一些優秀成分,也要創作適應現代社會現象需要的內容而補充。
例2:中國的傳統家譜:被質疑評論的觀點;某些人說修家譜以補國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譜多是取材於國史與方志?某些人說當代修譜通病有多種現象?《國史》;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歷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歷史。《地方誌》;是一種全面記錄特定區域內自然和社會變遷的文獻,地域性、全面性、資料性、傳承性是它的主要特徵。《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族志等。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蹟在民間而逐漸演變來的傳承文化。
例3:修家譜能不能取材於國史與方志;中國歷史編輯撰寫國史與方志,可用家族譜資料以補國史之不足。而官方的國史與方志史料,難道就不能補充家族譜史遺傳和遺漏史料之不足?家族譜在中國已經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國史與方志史料和家譜採取互補後,更能體驗出可信度高而完整的史料。
例4:某些人說當代修家譜通病有多種現象;怎樣看待民間修譜熱;修家譜,認祖歸宗是中國人的一種情結。修家譜是源自封建社會的一個文化傳統,在革命年代曾被取締,改革開放以來才在一些地方日漸恢復。傳統家譜的功能、價值和缺陷又該怎樣科學認識?修譜熱反映了社會轉型期家族意識和集體認同感的增強。作為主要產生於封建社會產生的文化載體,舊家譜中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幾乎所有的舊家譜的譜序、凡例、族規家法等內容都是書善隱惡。有的家譜凡例明文規定:“史則善惡俱載,譜則書善不載惡,為親者諱也。”家譜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則辟有小傳,乃至編寫傳記、行狀,刊載墓誌銘等。另一方面;對家族中所謂“叛逆”“犯刑”“敗倫”“背義”“雜賤”者,則採用“除名”“出族”“出譜”等措施,不予書寫,名不見譜。都是宣揚封建“忠孝節義”“三從四德”“重男輕女”,族長專制等封建倫理規範乃至封建迷信等。以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家譜的弊端也是十分明顯而難免的。
例5:現代文明社會修家譜;應避免如下現象,攀附假託現象。舊時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稱李世民為本族始祖,張氏則以張良、張飛為自己先祖,蕭氏則拉蕭何為自己祖宗等。俗話說: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實際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託的,最明顯是朱熹,翻閱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的是真的,有的則是偽作,如朱熹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多個姓氏的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顯系偽造。明清時代早就有“譜匠”“譜師”職業,專為有些家族製作偽劣產品。當然;舊家譜在觀點、內容、體例等方面,還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們對舊家譜必須認真審查繼承。事實上,現代修復撰寫家譜並非易事。一是古譜尋找的困難,畢竟新中國成立以來,家譜的修訂曾被忽視甚至遭到厄運,修譜活動幾乎全部停止。二是經費籌集的困難,修譜是一個家族經濟實力的考驗。三是年輕人的漠視,由於認識上的差距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內容不同,今天許多年輕人在修家族譜問題上採取不配合的態度。
例6:新譜與舊譜相比有以下不同;
一是史料和資金欠缺,新譜修訂經費主要來源是贊助,這就使得續修家族譜內容的取捨與規格,很大程度上受到錢財制約與影響,即以出資的多少決定了發言權的大小。這樣,作為一種歷史文獻類型的家族譜應有的客觀性、科學性及學術和史料價值便被打了折扣。
二是表白上的不同,舊譜是倫理說教版本。新譜的表白則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准;比如計劃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
三是體例內容上有所汰舊創新;比如忠孝節義被尊重老人,尊重婦女所取代。如女子都能上家族譜記錄;因政府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家族人丁傳承延續記錄。“因中國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國家意識到將會帶來人口巨增問題。八十年代初制定了計劃生育國策,通過行政手段來控制人口增長執行計劃生育“一孩”政策。國家1985年的宣傳口號是“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1995年的口號是“只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為此,國家給終身只生育一個子女的夫妻,頒發《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
四是人文性的不同;望族的人文優勢是通過家譜的形式歷代傳承的,而新譜中則出現了人文斷裂。家族譜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例7:正確客觀看待民間家譜文化發展;如今民間修家譜熱情高漲,可歸納為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寬鬆的政治思想氛圍,及與日俱增的崇祖尋根意識。家族譜在中國已流行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家族譜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編輯撰寫整理:湘西北譚氏“添麟”公支系21世裔孫譚曉平
撰寫於北京2009年5月14日初稿,2011年2月18日定稿。
字數統計:9282

作者:谭晓平   回复:0   发表时间:2020-11-10 18:06:1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