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360279次
1人
1个
114个
2552人
206部
水有源头树有根 同宗共祖一家人-拜读祖传之宝《婺北延川金氏宗谱》有感暨倡议书笔者是江西婺源北乡延村金姓第三十代后人,谱名荣献,学名忠民,乳名筱宝。谱名树宝,字品丹,又字月中,号赛五,乳名家桂,便是笔者先父。 因我从小离家多年、且很少回乡与各位叔团聚,故现在很多侄外辈很少人认识我,特作以上自我介绍。 笔者也因年过花甲,目睹了近二十年来有不少在异国他乡的金姓人士前来婺源认祖,其中也有很多人经有关党政部门或亲朋好友介绍找到了我,想了解其祖先底细,但由于他(她)们均不能提供其祖先谱名或行牒,笔者也就无从可考, 来访者感到遗憾,我也深感内疚。 笔者曾多次研读祖传之宝一《婺北延川金氏宗谱》,怀古睹今又思后,感慨颇多,特草书本份文字,盼能使延村金姓同宗传于后世。 一、金姓祖先溯源根据历代修谱序言记载,汉武帝休屠王子赐我祖先姓为“金”,至东汉代代居于长安,后为躲避黄巢起义战乱,金姓中当时有三派人氏,其中有一派系单墩, 迁徙至白茅,若千代之后,又迁徙至石田,后又迁徙至洲阳,后又从洲阳迁至安做休宁珰溪(又名晓珰)。到了金姓第十四世祖(文炳公),携带儿孙又从珰溪迁至今婺源沱川。至二十二世祖(道昌公)始,又从沱川迁至现今的延川(延村), 当时已有程姓安居于此。(以上大部分地名,笔者已无从考证现在属何省何地, 只能依葫芦画瓢而已) 二、笔者所受启迪及倡议中共中央江泽民总书记前来婺源江湾认祖,深受整个婺源人包括笔者在内感动至极,再加上我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其祖先是婺源浙源庐坑之地,确认此事, 除史书宗谱记载外,还有他祖上一块墓碑上刻有“詹天佐•詹天佑”字样的下文, 作为佐证。从此,江湾和庐坑的面貌便今非昔比了。 综上感慨,笔者想向“崇本堂”下属子子孙孙提出以下倡议,盼使各位兄弟叔侄能够赞同实施。其一: 从今以后,凡“崇本堂”后人再繁衍的后裔,均按字行取名上户口(当然不反对有小名,学名,或乳名),至于行牒排列,我估计有很多人并不知晓, 现将祖先在修缮宗谱时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四十个行牒排列,奉告各位后人: 七十大用如 世詠文和纯 庚时韫铧龙相玉添德其 之应文时天 启嘉永树荣培锡沐森光 均镕滋本烈现在我们延村尚健在的大多数人是荣、培、锡、沐字辈,也即是第三十代以后之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以上四十个字已将用竭,笔者斗胆又续四十个字,不知当否,盼后裔能够沿用: 道院迎仙客 万堂隐相儒 庭前栖凤竹 池养化龙鱼 读书须用意 笔头慎思熟和睦相处利 德行暖其祖根据祖先遗训,凡金姓的女辈,其夫是上门招亲而非金姓的,若后代姓金的男性,也可参照此行牒取名;是金姓而到非金姓门上招亲的男性,若后代可以从父姓金,也可参照此行牒取名。 其二: 笔者研读宗谱多遍,从未见有什么家训之言,笔者斗胆书下几句,以作《金氏家训>,不知当否,可以参考: 《金氏家训>:煮饭无为熬粥强,克勤克俭度时光,贵客临(茶当酒,良朋到此菜和汤,莫道我家人情薄,唯愿儿孙自当强,书山有路勤为径,美景自然在前方。 其三: 凡人都不可能长命百岁,到了寿终仙逝之后,盼后人为长辈立快墓碑, 虽不强求有什么“墓志铭”,但吖注明世祖谱名,不管是仙逝在本乡本土,还是驾鹤于异国他乡,最好在碑上注明“婺源延村”字样,都这样做,对后人来说, 有益无害。 我们延村,自古以来,外出经商的人就已不少,故现今被誉为“儒商第一村”。 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的也为数不少。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同祖同宗人,若不用一根有效的行牒红线串联起来,可能会使兄弟叔侄“无缘当面不相逢”。长期在外地生活的人,对他乡遇故知是感到很兴奋之事,更何兄弟叔侄呢? “崇本堂”各位子外,都知晓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更要知晓,我们延村是个书香府邸啊。知晓自身行牒,明察他人辈份,礼数便自明了。 笔者以上所言,不知各位是否中听。我不是一个振臂一呼便能使万人响应的英雄,只是一点浅见,请大家参考而已。若真能让“崇本堂”后裔付诸实施,笔者,这“崇本堂”第三十代后人金荣献,荣幸至极。 婺源延村“崇本堂”第三十代传人金荣献(乳名筱宝),携子培东(又名晓瑛), 孙:谱名锡江敬告各位。 庚寅(公元二0一0年)孟夏书于清华
作者:金根焰 回复:0 发表时间:2025-02-17 22:13:13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