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刁本恕

05-23

17370次

0人

2个

21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恕仁医者“刁小儿”

恕仁医者“刁小儿”
——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刁本恕



  陈志勇

  2007年9月,一代中医大师王静安先生仙逝。提起王静安,成都的老百姓或许还不太知晓,若提起“王小儿”则几近妇孺皆知。六十多年的行医生涯,王老先生以其精湛的中医医技,给蓉城乃至省内外很多个家庭的三代人把过脉、治过病,被百姓喻为中医儿科界的一面旗帜。

  先生已去,除留给后人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风医德外,便是他潜心培育的一大批矢志中医学的弟子。这批人现都已成为成都中医界的领军人物。本文主人翁就是王静安老先生的“大弟子”——人称“刁小儿”的刁本恕,其尽得王老真传,是继“王小儿”之后,成都中医儿科界著名的“刁小儿”。

  壹

  初识刁本恕是在两年前。2007年,成都市七医院建成“四川省刁本恕名医工作室”。为了采写这则新闻,我来到市七医院,在中医科见到一位正在为患者把脉的“准”老头。这样一说,出自院方的资料介绍。刁本恕1941年生,时年六十五岁。加以“准”字,源于眼前之人,声音洪亮鬓发乌黑,一副黑边框大眼镜背后那双大眼睛,尤其清晰、敏锐,深邃。果然,待为患者开完处方后,抬头见我的一瞬间,仅此一瞬,一句如连发炮弹般的语言便冲我而来。

  “你不对头!”说完先生神情严肃,左手扶着镜框,右手指着我的面部,一一道来。“你脸上有病兆,属神经性的面部痉挛,还有麻木流口水的现象。这种情况,多为受了猛烈的刺激,心情压抑、焦虑、睡眠不好、休息不足造成的,要赶快治疗。不抓紧的话,会导致面瘫直至半身不遂,这是生命老化迹象中的一种……”

  好一个名医,那一刻他只见病,不见人了。就这样我与刁本恕认识了。两年里,我们多次接触,我找他只为了诊病、拿药,他找我是跟踪检查病情好转与否,正是在这频繁的接触中,他给我留下了“眼见疾病一声吼”的印象。

  记得他曾讲过他与本院的外科医生的“一声吼”,那是针对一位结石病患者。外科医生讲这个只能靠西医外科手术方能解决,刁本恕闻言却大不服气,扯起嗓门与外科医生争论,在经患者同意后,刁本恕用传统中医药方对其医治。服药过程中,刁本恕与弟子24小时守候患者,尤为关注患者的大便次数与内容。第七天,患者通过中药排除一拇指大的结石,患者康复,争论也由此告落。

  近20年前,刁本恕由专攻中医内科转而向中医儿科发展。1990年,经国家卫生部、劳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等批准,刁本恕医生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即师从国医大师王静安的“大弟子”;1993年,刁本恕医生完成了中医科研课题《安咳宁治疗小儿咳喘的研究》,并荣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由刁本恕医师直接主持,先后完成《承启录》、《王静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总结》等多部约150万字的学术论著;前年,由刁本恕医生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王静安中医临证经验总结》已经完成,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贰

  千年国粹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历经数千年保留至今,其学术精华的宝贵部分是以经验积累的形式保留在为数不多的老中医手中,尤其是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的临床专家手中。因此,一名出色中医的成长里程是相当漫长和艰辛的,需要继承老中医的经验,秉承师传,并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不断补充发展,甚至创新,才能略有“小成”。中医独特的传承方式,就注定中医精髓只能由那些矢志不渝,勤学苦练的人方能掌握。

  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创新、探索、实验和尝试的过程。因此,一名中医师有时还需要作出冒险和牺牲。

  刁本恕的母亲常年患有严重哮喘病,为了治好病,曾遍寻名医问药,而不能治愈。每年10月份便上床,次年5月份才能下床,冬天时常咳喘得夜夜不能安睡。看着母亲被病痛所折磨,作为儿子的刁本恕决定以母亲为例,下功夫钻研治疗老年性哮喘的方法。为此,刁本恕先生遍寻古方,在其母身上实验、反复运用,最终采用多元疗法,治好了母亲多年的积疾,也为天下更多的母亲找到解除病痛的方法。

  中医学因其古老而博大,因其变化而精深。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治不了病,乃至使患者死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而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便是《黄帝内经》。

  中医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刁本恕先生从医48年的经历中遇到过无数千奇百怪的病例,他对不同的疑难杂症,以医家经典为理论依据,运用“四联法”、“多联法”、“情志疏导法”、“内病外治法”、“饮食疗法”等多种手段,凝练古方妙方,辩证施治。

  1岁的小亦菲得了一种怪病:浑身上下不停地长出密密麻麻的湿疹,湿疹溃烂了,脓水四趟。为了给女儿治病,周女士跑遍了很多大医院,但总是一用药就好了,药一停马上又复发。一年多过去了,在病痛的折磨下,小亦菲瘦得皮包骨,头上脸上和身上的湿疹越来越厉害,浑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而家里的四万多元积蓄也消耗一空。无奈之下,周女士辞掉了工作,带女儿来到成都,四处求医。可是,小亦菲仍然不见起色。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女士打听到市七医院有个老中医看儿科特别好,带着小亦菲找到了刁本恕先生……

  1个月后,周女士再次抱着小亦菲来到了成都名医馆找刁本恕复诊。此时的小亦菲周身的湿疹大多已消退,脸上和身上长出了粉嫩的新皮肤。周女士眼含热泪,再三致谢。给小亦菲看病,刁本恕开了四张处方,分为内服、外擦、泡澡、炖汤之用。治疗一个多月,只花费700多元。

  叁

  人世间成功之路从来都是充满坎坷和荆棘。

  天道酬勤,在求学路上,刁本恕靠着“口勤、眼勤、手勤、腿勤”,无形时光被其用“魔术之手”一一凝练成为有形成果,或临床实践,或著书立说,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弟子树立榜样……

  刁本恕,江津人。江津位于长江之滨,文化昌明,人才辈出。刁姓在当地属大姓,刁家也为大家。其姑姑刁泰芬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由于体弱多病,早年投入全国著名中医针灸专家吴棹仙门下,潜心研究中医学,成为享誉巴蜀的名老中医。刁本恕先生从小耳濡目染,识字起便熟背汤头药方,跟随家族中人研习中医药理论。小小年纪便一边学徒一边把脉问诊,服务众乡亲。

  1957年国家号召振兴中医药,招收世代徒,刁本恕先生又拜著名中医雷德安为师,开始了对中医药知识的第二次系统学习。

  中医讲究医药并举,以药兴医,求医问药。为了丰富中药知识,同时,也为了挖药卖钱购买医书。刁本恕先生一边跟师傅学艺一边利用闲暇时间跟随采药人上山挖药。郫县、都江堰、青城山、天回镇,成都周边广袤的田野和山涧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艰苦的锻炼给刁本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今医馆中一半多的藏书是那时挖药赚钱买下的。

  跟师学艺对于中医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有经验,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为铺垫,也不可能掌握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勤于学习的刁本恕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又报读了成都中医学院夜大,成为一名正规医科大学的学生。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他白天在医院看病开方,晚上又从北门到西门听课。在那漫长的求学路上,在那无数个酷暑严冬里,人们会看见一位衣着朴实,挎着帆布书包,手里拿着馒头,匆忙赶路的有志中医学青年人的身影。正是这样披星戴月般的不辞辛劳,刁本恕向着名医的目标步步逼进。经过几十年艰苦的磨砺,这位青年会成为成都一代名中医。

  在经历过十年动乱的煎熬之后,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一大批名老中医相继去世,而新生力量匮乏,中医药事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1979年,国家作出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大举措——招录民间医技精湛、功力深厚的中医药人才充实国家医院。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的考核,四川共有800名民间中医药人才走进了各级国有医院的大门,刁本恕正是在这时登上国家为他搭台的市七医院中医科舞台。此时的刁本恕满怀憧憬和浪漫。白天,四肢舞蹈,诊脉、抓药、查房、询问、观察;晚间,神思翱翔在祖国中医药的广阔天际,总结、沉思、研究、实验、配方,时常为新的突破激情澎湃,时而为苦苦不得解而郁闷。那时人们经常会听到他把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挂在嘴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中医药学的亲密接触中,刁本恕渐渐熟练地掌握了中医儿科的道道真经,并以其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为患者服务。随着自身中医技术不断提高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刁本恕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师。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刁本恕掌握中医技艺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的特有“缘份”,更是为他插上了腾飞的双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了系统总结我国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传承国医大师的中医精髓,刁本恕在他50多岁的年纪时再次“学徒”,在国医大师“王小儿”王静安老先生门下,孜孜不倦,继续艰辛的求学之路。

  肆

  老子云: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即: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

  刁本恕先生在其学术著作中署名为“恕仁医者”,这既是他的自谦,也是他几十年人生经历和从医精神的真实写照。

  从医近50年,刁本恕先后跟随刁泰芬、雷德安、李志成、余中权、王静安等名老中医学艺,他在掌握高超医术的同时,更秉承了他们高尚的医风医德。他视病人为亲人,竭尽全力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的名医工作室挂着一副对联——“勤求古训上以疗君亲之疾,博采众方下以救贫贱之厄”这是国医大师王静安老先生为市七医院中医科病房建立时所撰,也是对弟子的嘱托。

  与刁本恕的交流总是愉快的,这在于他国学功底深厚,时常会把艰涩的病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诚如我每次见他,面对患者满脸慈祥、亲切。我问他为何能做到这样时,他便脱口而出,老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刁先生心存仁爱之心,在几十年的行医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书写了这样一句名言:好医生治疗的是患者的病,伟大的医生治疗的是患病的人。

  为了帮助来自温州、黑龙江、山东等地的患者,刁本恕先生还特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亲自为他们寻找临时住处,实在抽不出身时,也要安排专人帮他们安排处理。温州徐女士带着患小儿麻痹症的小孩找到刁本恕时,执意送给刁本恕5000元红包,被他婉言拒绝,他说:“小孩治病需要钱,我的责任就是尽力为你们诊治,额外再收取病人的钱是不允许的,也违背了医德。”令徐女士感动不已。

  阳阳(化名)出生后一直都很健康,可10个月大时孩子却总是无意识地“点头”,而且“点头”的频率一天比一天高。神经内科的专家检查后称这种病例在国内很罕见,只能用激素进行治疗,孩子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即便生存,智商也会很低。孩子的妈妈伍女士向远在挪威、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朋友求助,但国外的专家纷纷表示没有治愈的希望。

  阳阳的母亲将儿子的事告诉了刁医生。刁本恕一面安慰她不要着急,一面让她把孩子抱过去瞧瞧,“有时候,西医治不了的病中医却能治!”刁本恕说。

  刁本恕仔细检查后认为,阳阳的病症并非不可救药,其症状与中医典籍上记载的小儿痉挛十分相似,于是他采用内病外治的机理,口服、外敷、针灸同时并用。那时,阳阳痉挛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一个晚上要抽搐十几次,阳阳的母亲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打过多少电话将睡梦中的刁本恕一家吵醒,她惟一记得的是不论多晚,刁本恕都没有半句怨言,他总是详细地询问孩子的病情和症状,然后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置,即使刁本恕在外地出差,接到她的电话求医,他仍然会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在电话中为阳阳诊断,并嘱咐医院将药准备好等她来取。

  就这样,阳阳渐渐不再抽搐了,继续坚持治疗到两岁半,孩子能走路了,也能开口说话了。后来,阳阳和普通孩子一样,上了幼儿园和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中等偏上。阳阳的母亲还曾专门带孩子到著名的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检测智力,结果显示其智力和正常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治愈阳阳这一病例传到国外,挪威一位专家专程到成都来一探究竟。当了解了整个经过后,这位西医专家忍不住连声赞叹中医的神奇。

  刁本恕每年诊治的病人达12000人次以上,也曾创下过日门诊200病员的记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刁本恕先生的精湛医术声名远播,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信函求治或直接赶到成都,不少港澳台人士、侨胞,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荷兰、俄罗斯的外国朋友也前来成都市七医院找刁本恕先生求治。无论他在市七医院还是在成都中医名医馆坐诊,病人总是排着长队等着挂他的号。

  伍

  刁本恕热爱祖国中医学事业达到痴迷的程度,他深知中医学传承了几千年,作为一名一生三次受益于国家振兴中医药政策的中医工作者,其肩负的责任何等重大。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认为要发展中医,首要的是继承,要继承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多了解学习先辈们临床辩证施治的经验,掌握其精髓。同时还要学习现代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机理、方法。他在《试论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危机与对策》一文中写道:“中医应去除封闭状态,积极学习利用西医先进的科学诊疗手段,改变中医较为单一的诊疗方法”,如现代X线、内窥镜、超声波、CT、血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属于人体整体形态结构的检查,可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听诊器等了解人体活动声音变化检查可作为闻诊的延伸,直肠检查等可作为切诊的延伸”。

  为了方便学习和研究工作,刁本恕先生60余岁开始学习使用电脑,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医学信息,他每年自费订阅各类医学杂志达20余种。他根据家族渊源和多年临床经验发明的“钟型炙罩”和“中药温炙推拿治疗器”分别获得国家专利,已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之中,并作为四川省医学科研成果项目在全省推广。

  近10年来,刁本恕先生不顾年岁渐高,除坚持在市七医院中医科和成都中医名医馆坐诊外,还挤出时间抓学术、做科研、收弟子。这是为了让中医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中医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为全国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他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王静安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为了高质量完成这项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他每天坚持工作十多个小时,除了课题组成员,他还动员老伴、女儿帮助收集材料,一干就是三年。他老伴心疼地说:“老刁为了完成这项课题,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原来乌黑的头发也染了霜,人也老了一大头”。

  他的课题组为了收集课题资料,仅相关影视资料就摄制了1000多分钟,整理完成文件资料多达200余万字。为了分析病例,总结经验,他们摄制了1000余幅舌苔图谱、3000余幅指纹图谱。

  此外,他主研并完成了2个省级科研课题、1个市级科研课题并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先后在国家级、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2篇,成为省内中医界少有的学术论文“多产”的临床专家。  

  刁本恕从医近50年,198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内病外治机理:“外治中药的生物治疗和经穴本身具有外敏性和放大效应”,学术上提出“气机调畅论”、“咳嗽厌食同源论”、多联法等,善用情志疏导法、中药内治法、中医内病外治法、饮食疗法、治疗内儿科疑难急重症、注重养生保健、对抗老防衰,慢性疲劳综合症、老年痴呆症、小儿多动症、现代病医源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手术综合症、放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等症用中药辩证治疗取得明显的效果。他曾先后赴美国、丹麦、芬兰等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其业绩收载于《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典》、《中国专家辞典》等。

  作为导师他已经带出了两名专家级“继承人”,目前仍在辅导4名“继承人”。

  他在担任市七医院中医科主任的岗位上更是把中医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2007年市七医院建起了四川省“刁本恕名医工作室”,并获得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联合授予“全国综合医院中医工作示范单位”称号,成都市中医管理局授予“成都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称号、2008年市七医院中医科脾胃专病被批准为“成都市重点中医专病建设单位。”

  刁本恕认为中医讲究治学,从业者定当多读书。读有字之书,是为了吸取前人的真经,读无字之书,这是对事对物对自己的思考、审视、总结。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人与人交流的艺术,不能只见病不见人。

  刁本恕,六十多个春秋,一步一步走来,流过血,流过泪,得过名,得过利,沧桑过,荣辱过,沉浮过,大喜大悲过,于是便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诠释,一种了知,或者是一种大彻大悟——心存感恩,善待人生,淡泊名利,服务百姓。

  “恕仁医者”刁本恕,在祖国传统中医学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属于成都,属于四川,更属于全国,属于这个民族。

  作为朋友,我为他鼓掌。

  作为患者,我向他致敬。

?

作者:117.95.108.*   回复:0   发表时间:2009-09-25 22:16:18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