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0967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老树春深更著花—记哈尔滨市珠算协会创始人刁云松

【作者中文名】 周梦鹿;
【文献出处】 珠算与珠心算, Zhusuan and Zhuxinsua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五月的哈尔滨,绿柳含烟,众芳绽艳。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珠算与珠心算》杂志的记者对中国珠算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的刁云松先生进行了专访。刁云松先生,曾任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第一、二届秘书长。前中珠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新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珠算史料》中写道:"谁是‘七字诀’创始人?是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秘书长刁云松。他在1984年中珠协换届时,向大会作过珠协经验是‘七字诀’——鉴定、比赛、办学堂。他在哈市办得大有声势,要求参加者络绎不绝,……为了宣传他们的经验,1985年8月,中国珠算协会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珠协经验交流现场会。"

作者:114.238.33.*   回复:2   发表时间:2009-10-01 16:14:5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老树春深更著花—记哈尔滨市珠算协会创始人刁云松

老树春深更著花

——记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第一、二届秘书长刁云松


蝴蝶兰盛开,丁香花溢香。





五月的哈尔滨,绿柳含烟,众芳绽艳,一派生机盎然。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珠算与珠心算》杂志采访了对中国珠算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的刁云松先生。





刁云松先生,曾任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第一、二届秘书长。





中国珠算协会创始人之一、前中珠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新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珠算史料》中写道:“谁是‘七字诀’创始人?是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秘书长刁云松。他在1984年中珠协换届时,向大会作过珠协经验是‘七字诀’——鉴定、比赛、办学堂。他在哈市办得大有声势,要求参加者络绎不绝,……为了宣传他们的经验,1985年8月,中国珠算协会为此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珠协经验交流会。”





刁云松先生总结出的“七字诀”,促进和推动了珠协工作的普及、发展,被中珠协喻为“开启珠协工作的一把钥匙”,曾在中国珠算界广为流传。刁云松先生对珠协的开拓之功,影响至今。现在,各级珠协基本上仍在循着这“七字诀”开展工作。





同时,经他慧眼发现并力荐的选手王建军,曾在1981~1984年,连续四次蝉联全国全能冠军。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算化的普及,珠算有被电脑取代的迹象,为此刁云松先生又提出,应从开发脑力的角度上重视珠算的功能,不要轻易把算盘丢掉。





对于近年风行全国、远播海外的珠心算,刁云松先生也有着独到的看法与建议。





如今,功成名就,本应颐养天年,先生却老骥伏枥志犹存,积极发挥余热,继续为珠算事业服务,以其再造哈珠协辉煌。





零距离接触刁云松先生,发现这位睿智儒雅的老人,记忆力奇佳,而且言谈中不乏几分幽默。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刁云松先生少年时,因家族成分不好,受出身所累,历经坎坷,饱尝世间冷暖,甚至在年近半百时才组建家庭。虽然是财税两局著名的“秀才”,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难有作为。还是在文革结束后,社会上不再以“出身论英雄”了,刁云松先生才凭借着出众的才气、出色的工作能力、踏实缜密的作风,被哈尔滨市财政局领导赏识,在从事财政科研的同时又被任命为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秘书长。最终凭着智慧与汗水,开拓创新,把哈市珠算协会成功运作起来,并总结出“七字诀”,为当时各地珠协的生存与发展指出一条道路,也使哈尔滨市珠协成为全国珠协的先进典型。刁云松先生也因珠协业绩突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从普通干部提至正处级独挡一面的中层干部,后又被任命为哈尔滨市财政局副局长,最后以正局级的待遇退休。真可谓大器晚成,老树繁花。对于刁云松先生这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生,用他的话说:





“我的人生比作一出戏,是一出悲喜剧,是苦到尽头甘始来;我的人生比作一部电影,是一部充满遗憾的‘艺术’,倘能重新做一次,就决不是现在这样的版本了;我的人生比作一支歌,是一支民族唱法的歌,因为只有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词曲旋律,但愿它从此成为绝唱!”

















1936年1月,刁云松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即现在的龙口市)一个小康之家。幼年时的刁云松天资聪颖,喜读书,善绘画,深受家人的喜爱。那时,其父正在北平求学,其母在家既是“慈母”,更是“严父”,信奉“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父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因此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不准他沾染上一丝富家子弟的骄矜之气。譬如在穿戴方面,那个年代流行一种胶皮乌拉的棉鞋,即防滑又耐寒,一般人家的孩子都买得起,而且刁家开的商店也出售此鞋,但勤俭持家的刁母就是不允许他买,认为那是“浪费、奢侈”的行为,只许刁云松穿她亲手做的棉布鞋。





正是这种严格的家教,培养了刁云松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也正是这种品质,使他日后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坦然达观、处变不惊,自强不息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毅然前行。





1947年,刁家开始从家道殷实变为一贫如洗。





早熟懂事的少年刁云松好像就在这一瞬间长大了,不再有昔日的淘气顽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贫寒的家境,他开始考虑怎么给父母减轻负担。那几年,少年刁云松利用寒暑假时间,作过童工,当过小贩,赚点零用钱贴补家用。就是这种靠自己挣扎奋斗以求生存的逆境,锻炼了他日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的能力。





不久,十五岁的刁云松从报上看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招生的讯息,他当时急于想参加工作,为父母分担家庭重担,便把握住这次机会,虚报三岁去了该校学习。经过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刁云松被分配到税务局上班。





刁云松初涉社会,年轻单纯,满怀豪情壮志,积极要求进步。在向单位递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申请书中,十分坦诚率真地把自己家庭的“历史问题”写进去(1941年,祖父被恶人诬以“汉奸”罪,后被平反)。不料这引起单位领导的高度警觉,单位的党组织已把他列为团员后备,但由于他这样一“坦诚”,单位的党组织才知道他有“重大家庭问题”,便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提拔重用。自此,他的头上便被罩上一个多年挥之不去的政治阴影。





在那个讲究“出身”的特殊年代,“根正苗红”才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刁云松就这样再也不是领导眼中的可塑之才了。单位同事中一些现实之辈,也借机冷落他,处处提防,避之不及,生怕一不小心就沾上“近墨者黑”的嫌疑。





在寂寞中,刁云松选择了读书和写作。





局机关有一个图书室,藏书有四五千册。刁云松的业余生活几乎全部都在这书海里遨游。





书中真是别有洞天!有着现实生活不曾有的温暖和鼓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夜阑人静,孤灯独坐时,刁云松咀嚼先圣哲语,他品出诸多滋味:挫折对年轻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积累,一种财富!他只能这样安慰着自己。





那几年,刁云松博览群书,收获颇丰,文笔也锻炼得越发成熟老练。无论是通讯报道、经验介绍还是散文、诗歌、小品文、小品剧,他都广泛涉猎,信手拈来,倚马可待,一挥而就。这期间,税务局秘书室创办了一个机关内部刊物《哈尔滨税务》,刁云松积极投稿,每投必中,刊物主编也很欣赏他的文章。渐渐地,小荷初露尖尖角,税务系统都知道了这个文笔十分了得的“小秀才”!





刁云松还曾经创作过五篇小说。至于它们的命运,若干年后的今天,老先生不无幽默地总结道:“在我的一生中,曾写过五篇小说,一篇被反胡风(运动)挤出了(杂志)版面,一篇被朋友妻子拿去给小宝宝擦屁屁了,三篇被女友‘拐’了去。我年轻时的作家梦,就这样破灭了!”





1955年,各高等学校向社会敞开了大门,社会青年和在职干部均可按同等学历资格报名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得知这个讯息,考虑到自己只是初中一年级的实际学历,刁云松暂停了自己的“文艺创作”,准备复习功课参加第二年的高考。





1956年,刁云松考取了吉林师范专科学校。这与预想的学校出入较大,于是他采纳了税务局一位分局长对他的建议,决定放弃这所学校。还是上班当个专职的文字秘书,明年再好好复习争取考一个本科学校。





世事如棋,变化无常。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中国政坛先是“整风”后是“反右”,再也没有在职干部考大学的机会了。刁云松就这样失去了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的机会。





在后来的二十年岁月中,中国的政治运动更是“波澜壮阔”,此起彼伏,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化大革命”,都注定了刁云松这个“黑五类”子女不会有任何发展的机会。虽然刁云松十五岁就参加工作当了国家干部,二十岁时就以文笔见长当了专职起草文稿的秘书,二十六岁时就坐上当时全市税务系统“秀才”班子第一把交椅,而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皆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曾有过半点差错,但他仕途依旧不顺,屡遭贬谪。在“肃反”中,受其家庭历史问题的牵连,刁云松从市直机关下放到基层单位;在强调阶级斗争要“天天讲”的时候,又被清除办公室,甚至连到大中型国营企业监缴利润的资格也没有,于是再次被下放到基层;“文革”中又被有关方面认为不配再当国家干部了,在“学习班”重新等待分配工作时,又被原工作单位税务分局拒绝接收。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后一位赏识他才华的老领导把他调到市财政局,做了当时在哈尔滨市财政预算中还不足一个百分点、很不显眼的农业税工作。这时的刁云松已是白了少年头,回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的豪情万丈,又联想到自己眼下落到这种如斯境地,刁云松真是感慨万千,彻夜难眠。





他的命运,注定了要和时代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





直到文革结束,家族中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刁云松的人生才出现了转机,有了亮色。这时的刁云松已经参加工作近三十年了。





从当初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已变成了华发初生、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神州大地百废待举,各行各业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
中国,开始迎来一个万木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东风吹水绿参差,当时的各类学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1979年中国珠算协会成立。珠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人类科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盛于元明,流传于海外,发展于当今,逾千年久盛而未衰”的历史足迹,有过“用之者虽众,重之者实寡”的尴尬境地。而今,中国珠算协会的成立,标志“珠算”这个民族瑰宝第一次登上科学技术的大雅之堂。





1980年,哈尔滨市财政局按照财政部的部署,成立了财政科学研究室,从全局选了三个人:一名副处长、一名副科长和一名普通干部,普通干部即刁云松。在成立财政、会计和珠算三个学(协)会时,按职务排列,副处长、副科长分别兼任了财政、会计两个学会的秘书长,剩下珠算协会秘书长一职,刁云松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兼任了。





在从事财政科研工作之初,刁云松受局领导之托,为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撰写了一篇论述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选中,并推荐到中国会计学会会刊《会计研究》1980年第2期上发表,展现了刁云松先生从事财政研究的能力。但由于他的文章转弯抹角地触及到所有制的痼疾,起初不为人理解,甚至还被单位的某些人刁难,因此他决定不再撰写科研文章了。恰在这时,他被任命为市珠协副秘书长,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虽然是副职,实际却主持日常工作,刁云松珍惜这次机遇,并不轻看这个兼职的“珠协副秘书长”。





他记得戏剧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他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思考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他要把逝去的大好光阴都追回来。这时,家族的冤案已被平反昭雪,甩掉一身政治包袱的刁云松开始满怀热情、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他要“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他把珠协当作施展自己才干的平台,大展宏图,开始了他新的“开拓”。他把积蓄多年的“抱负”全部用在这项他本不擅长、也不熟悉的事业上。这也许是刁云松先生之所以能在珠算事业的开拓上,做出一些成绩的原始资本和动力。





珠算在当时还是被普遍使用的,特别是商业、银行等部门。而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效率和形象。所以在这些部门,领导们都很重视珠算。





那么作为市级珠算协会,这个群众团体,怎样开展工作呢?尤其当时哈市珠算协会这个组织的现状是空架子,处于“三无”状态:一无经费来源;二无专职人员;三无活动场地,真是“一穷二白,干干净净”。





当时,全国这类协会都是刚刚成立,都处在创业探索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可供遵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刁云松对此非常理智冷静,既没有人云亦云,亦没有静观其变。他想,逢上这改革开放的大好年代,又有哈尔滨市财政局领导的大力支持,自己一定能承担起市珠算协会的工作。





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把握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珠协事业中。





他开始对珠算进行认真研究,搜集、查看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珠算的悠久历史、精深学术和科学价值;他拜访探望哈尔滨市珠算界专家、学者,虚心请教相关问题;他坚信,珠算是优秀科技,应该蕴藏着无限生机。他反复研读、领会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上各位领导的讲话。





“……珠算在我国不仅需要长期保留,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明确肯定珠算在当今的重要作用,从而广泛宣传开展技术交流,提高计算能力,大量培养计算人才,这是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要成立珠算协会的重要目的(时任财政部副部长陈如龙讲话)。”





“……珠算,过去缺乏研究,会打算盘的人只重视应用。在成立珠算协会之后,就有条件继续加以研究,开拓前进。中国珠协的成立,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来之不易……我们当前要做的工作很多。第一件事是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汇报;第二件事,在北京多开几次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珠算,支持珠算协会;第三件事,是开办珠算培训班,地方也要办。还要搞珠算比赛,建立组织,搜集珠算方面的资料;第四件事……(姜明远会长在大会上的发言)。”





…… ……





经过缜密的思索、深入细致的调研,联系哈尔滨市珠算界的实际情况,刁云松成竹在胸,他要赤手空拳地在这片空白中开拓出一片锦绣天地!





他上任伊始,想初步造出一点声势,于是决定举办一次全市珠算活动。1980年6月,在众多理事和珠算爱好者的支持和参与下,举行了哈尔滨市首次珠算技术比赛大会。





这次比赛,社会各界踊跃参赛。由于各单位推荐参加的选手多达二百七十余人,而各赛项的前五名加起来总计三十五个优胜名额。刁云松为调动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借着这次市比赛的机会,按照《黑龙江省珠算等级鉴定标准》同时进行第四级鉴定,没有名额限制,合格者不论后来的比赛成绩如何,都发给四级技术证书。结果,报名参赛的二百七十多人,自愿参加四级鉴定的有二百二十七人,取得合格证书的有一百四十六人,占鉴定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四。这比参赛取得优胜名次的机率大多了,因而颇受欢迎。已取得四级合格证书的,希望能有机会考三级;未合格和未参加鉴定的,希望能有一个专场考级的机会。珠算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同时,在这次珠算技术比赛中,刁云松意识到,由于当时的珠算技术多半是同事之间互相传授的,技法一般都不高,现在有级别标准了,很多人都学习热情高涨,希望能有一个系统学习的地方。于是刁云松又开拓创新,主抓珠算等级签定:把珠算等级鉴定工作面向社会并日常化,每个周日都进行数场考试,自愿报名且不看身份证件。随着珠算考级热的升温,社会上学习珠算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刁云松又着手创办了一所珠算学校,并分初级班和提高班,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社会反响非常好。





在考级和办班中刁云松决定收取一定费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市珠算协会的经费问题,同时又为珠协的下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刁云松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抓“比赛、鉴定、办学堂”,激活了机制,走活了“珠算协会”这盘棋,使珠算协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不同凡响。不仅有了创收,还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在此之前,哈尔滨市珠算协会是刁云松一人唱独角戏,靠他一人摸爬滚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为此,刁云松曾自嘲地说过:“我就是‘珠算协会’,‘珠算协会’就是我。” 譬如召开学术报告会,他要亲自出去联系会场,回来后又要自己设计并印刷门票,再逐个装信封并邮寄出去。开会时再亲自站在门口收门票,然后再登台主持会议,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刁云松恨不得自己生出三头六臂以解决人手奇缺的局面。但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他凭着热情与才华,照样把珠协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很快使珠算协会从“三无”状态变成“三有”:即有了稳定而丰厚的经费来源,有了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专职工作人员,有了自己租用的活动场地。他把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的工作推向一个高潮,同时,也使哈尔滨市兴起了一个学珠算热潮,珠算等级鉴定也呈如火如荼之势。据《定级.比赛.办学堂》一文的记载,他们在1981年12月向全国珠算普及工作会议介绍经验时,就累计考核了一百二十二场,六千一百四十人次。后来,随着社会上特别是各单位珠算等级证书的增多,有些单位在招聘职工时,或在职职工晋升工资时,没有其他可比的“硬件”,就干脆以珠算等级证书为准,只有达到一定等级的才有资格,这又促进了珠算考级热,而且其影响已经传播到外地。例如,有位远在西藏的财会工作者,出差来哈尔滨时,也考了一个珠算等级证书带回去;一个远在大兴安岭的会计工作者,专程坐火车到哈尔滨考了一个珠算等级证书,又连夜坐火车回去。





因为在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单位都没有计算机,还得主要依靠算盘计算。对这样的单位来说,培养一大批珠算人才尤为必要。刁云松的创新之举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活动震动全国,哈尔滨市珠协的工作成绩,受到兄弟省市的称羡,于是各兄弟省市珠协慕名来访、取经、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由于刁云松先生在市珠协工作的成绩比较突出,从白手起家到建起三层珠协办公楼,还成立一个印刷厂,有大教室两处,办公和教学用房四百四十平方米,有十一名专职人员,能调用的人力达五十多人 ( 不包括印刷厂 ) ,还有货车、轿车、复印机、打字机、照像机等设备……这些成绩有目共睹,受到广泛好评。在1983年3月哈尔滨市召开市直机关工作人员表彰大会上,刁云松因此受到提职奖励。在这次大会上,三人提职,六百零六人分别受奖。他是获提职奖励的三人之一,由科员提为科长。一年后,科研室改为科研所,他被任命为副处级副所长全面负责全所工作,三个月后,刁云松又被任命为正处级正所长。在负责科研所工作期间,他还统管着财政、会计和珠算三个(协)会的工作。





在此阶段,哈尔滨市珠算协会在全国珠算行业中起着龙头作用。因此,黑龙江省珠算协会便向中国珠算协会作了工作汇报,引起了中国珠算协会的高度重视。






1981年12月,中国珠算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的时候,特邀刁云松列席并介绍经验。为此,刁云松写了一份材料,在会上做了题为《定级.比赛.办学堂》的发言。他按照民间的俗言“一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自己的经验概括为:“珠协开门三件事:定级、比赛、办学堂”。这篇发言稿《定级.比赛.办学堂》后来全文刊载在中国珠协主办的《珠算》季刊1982年第1期上。从此,创立了珠算工作的所谓“七字诀”。中珠协有关领导认为很有指导意义,就把这七个字作为“开启珠协工作的一把钥匙”和“珠协工作的七字经”广为宣传。





1985年,全国各地珠协的工作开展得蓬蓬勃勃,形势喜人。中国珠协鉴于珠算事业迅猛发展,保持住各级珠协工作的旺盛势头,总结经验已刻不容缓。于是决定召开全国珠协工作经验交流会。经周密调查研究,认定哈尔滨市珠协的经验“定级、比赛、办学堂”是珠协工作的最佳选择。其优点有三:其一,珠协工作可以在广大群众中大面积开展活动;其二,既普及又提高,有利于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正好符合“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方针;其三,开展珠算等级鉴定和大办普及班,可以开拓一定经费来源,保证珠协工作人、财、物的稳定。





这次全国珠协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于1985 年
8月16日~21 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当时的黑龙江省副省长何首伦到会讲话。中珠协姜明远会长在会上作了《关于珠算协会发展方向问题》的报告;刁云松又以“七字诀”在哈尔滨的实践情况做了《从提高中求动力,从普及中求活力》的报告(后来在1985年第6期《珠算》杂志上全文刊发),全面介绍他们的经验。






在这次交流大会上,与会的代表们大力了肯定哈尔滨市珠协的经验:第一,抓三件事定级、比赛、办学堂;第二,抓三项收入考级、办班、代销;第三,经过从义务创业到职业守成、从横向联合到纵向发展、从自我努力到社会公认三个过渡。这些做法运作起来大见成效。代表们一致认为:哈市珠协经验有普遍意义,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珠协都可借鉴参照,以此来推动、提高各地珠协的发展。





至此,刁云松在全国珠算界名声大震,他对珠算事业的贡献有目共睹,获得了广泛好评。





于是便有了《中国珠算史料》介绍刁云松先生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谁是‘七字诀’创使人?是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秘书长刁云松。他在1984年中珠协换届时,向大会作过珠协经验是“七字诀”——鉴定、比赛、办学堂。他在哈市办的大有声势,要求参加者络绎不绝,经济收入较多……”





实际上刁云松先生的工作才能、魄力远不止于此。在珠算协会理事会到届改选的时候,财政科研所成立了一个财政、会计、珠算三个学(协)会“协调办公室”,刁云松任主任,他在兼任珠协秘书长的同时,还把另外两个学会的工作照样开展得轰轰烈烈:成立“财政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解决部分学员的学历证件问题;组织筹办哈尔滨市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并兼任所长;为了便于规范会计凭证和账簿,创办了一个账册印刷厂,解决了财政局的部分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在1987年任财政局科研所所长、1988年任综合计划处处长、1990年任副局长时,把每个岗位的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业绩突出,深受职工和领导的好评,多次得到上级嘉奖。在1995年11月提前三个月申请退休时,又得到“享受正局级待遇”的鼓励。就这样,在刁云松先生工作的四十五年中,在坎坎坷坷、默默无闻地做了三十二年科员之后,是珠协工作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在后来的十三年间终于由一名普通干部升为局级领导干部。










作者:125.39.173.*   发表时间:2010-11-01 10:03:19

[回复] 老树春深更著花—记哈尔滨市珠算协会创始人刁云松









刁云松不仅在工作中有着大刀阔斧的开拓精神,在识别、选用人才方面更是别具一格、慧眼独具。





在1980年哈尔滨市举行第一届珠算技术比赛时,因为没有以往的记录可供参照,刁云松在审查各单位上报的选手名单时,特别注意年龄一项,打算从年龄上选几个“苗子”加以培养。他最初留意的是一商局上报的年仅十七周岁的选手丛丽霞,便记在心里。





另一名选手王建军所属的二商局,当时只上报了选手名单,职务、年龄、性别都未写。他以为“王建军”是个小伙子,并未在意。比赛结果出来后,也没有出现这两个人的名字。赛后请电视台补拍录像的时候,留下的是各项前五名的优胜者,其余都离开了赛场。这时候,刁云松发现大厅里仍有一个小姑娘没走,就去问了几句。这才知道,她叫王建军,是二商系统的。因为初次从平房区到市里,自己不认路,她的同伴正在屋里拍电视。从与王建军的交谈中,刁云松发现王建军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十七岁。年纪小,来日方长,说明她还有潜力可挖。在与她的接触中,刁云松发现这个小姑娘很稳健、含蓄,对珠算也非常喜欢,骨子里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而且感觉这孩子特别纯朴,这一切都是作为一名珠算优秀选手所必备的素质。于是便把她带进屋里,请她坐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选手身边,留下了这一老一少同台比赛的电视画面。





刁云松记起当年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毛遂自荐”的故事。在毛遂自荐后,平原君赵胜问他:“听说人才就像锥子,把它装在口袋里自己就能冒出尖来。先生到我这儿这么久了,怎么没冒个尖让我看看呢?”毛遂道:“你要早把我装在口袋里,何止冒个尖儿,说不定连锥柄都冒出来了。”就是说,要指望人才脱颖而出,必须给他脱颖的机会。





联想到自己年轻时,虽然也是一名青年才俊,但命运没有给自己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可以展现才华、抱负的平台,以至虚度光阴,蹉跎半生。现在时代不同了,自己为何不给这个有潜力的孩子一个机会呢?





当天晚间,刁云松召集部分骨干开会,研究出席全省珠算比赛哈尔滨市的代表队选手名单。起初大家的目光理所应当地要投向已取得前五名的优胜者。这次比赛的各赛项的前五名共三十五名,而参加省比赛的代表队名额只限定十八名,用谁不用谁,大家议论的很热烈。





当刁云松建议宁可多淘汰两名这次比赛优胜的选手,也要把王建军和丛丽霞这两个年龄最小的小选手列为市代表队的正式队员时,举座哗然。最后,刁云松力排众议,把她俩破格列为市队的正式队员。





王建军就是这样从她第一次参加全市珠算比赛,还未取得任何优胜名次的时候,就被刁云松破格选拔为哈尔滨市珠算代表队的正式队员,从而有机会参加当年全省首届珠算比赛和第二年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市珠算比赛,受到锻炼。半年后,全国首届珠算技术比赛在济南举行,在比赛中,王建军镇静沉稳,如入无人之境,在历练了多次正式比赛和模拟训练之后,她已是身经百战、举重若轻的“老将”了。





这次全国比赛王建军实际每项都是第一名,但规则限定只准报三项,所以她得了全能、加减和除算三项冠军。





面对这荣誉,刁云松这个伯乐比王建军本人还高兴自豪。当时社会上许多人以为刁云松就是王建军的珠算指导老师,甚至有人慕名向他请教珠算技巧,这真是误会。刁云松说:“我打算盘,不过是写材料遇到一些数字,用它加加减减而已,我哪里能教出一位全国冠军来!在王建军的成绩面前,我可以无愧于心并引以自豪的是,是我当初对她的破格选拔,在她还未取得任何优胜成绩的时侯,就把她装进‘选手’这只口袋,给她提供了一个抢先‘脱颖而出’的机会。”





刁云松认为,破格选拔上来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人才的脱颖而出,恐怕非得破点格不可。





济南比赛结束的当天晚上名次排定后,刁云松给《哈尔滨日报》社发了一份电报。那时,黑龙江人能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很少见,所以社会各界对这则喜讯都非常重视。刁云松带队载誉归来时,即受到省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并召开庆功会为他们祝贺,祝贺他们为黑龙江人争光。





那几年,在全国珠算比赛中,黑龙江代表队为团体冠军,在全省比赛中,刁云松选拨出的哈尔滨代表队为团体冠军。故以王建军、于春华和丛丽霞为骨干组成的哈市代表队可以说是在国内珠算比赛中屡屡夺魁,打遍天下无敌手!





在全省第四届珠算比赛中,这三姐妹在齐齐哈尔市留影拍照,刁云松曾为此相片赋诗一首:





珠坛三姐妹,





赛后逛龙沙。





海内无敌手,





于此见风华。





1985年,王建军已经蝉联四次全国珠算比赛的全能冠军,刁云松认为应该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经请示市领导同意,给她发了一笔奖金,从此王建军退出了珠算比赛活动。随后,王建军所在的市二商局把她送到财贸职工大学进修,毕业后调到人民银行工作。刁云松也功成身退,此后不久辞去兼作八年的珠协秘书长职务,专职从事财政工作。
























刁云松先生现在已是年逾古稀,退休也已十一年了。虽然二十年前就辞去哈尔滨市珠协秘书长职务,但由于珠协工作是他一生经历中的重要一环,他对珠算事业一直未能忘怀,依旧有着浓厚的珠算情结。现在刁云松先生家客厅的一个醒目位置上,就摆放着一个日式算盘,是当年日本全国珠算连盟访华代表团赠给中珠协的礼物,被中珠协又转赠给当年的珠算冠军王建军。而这个算盘最后又被王建军转送给先生,被先生珍藏至今。





谈及目前在海内外大热的珠心算,先生说道:“还在1991年哈尔滨市举行珠算知识电视大奖赛时,我应邀即席讲话,就指出‘珠算’如果只做为一项实用技术恐怕迟早要被淘汰,但它的教育、启智功能却不容忽视。因此,目前珠算协会推行的以‘开智’为目的的珠心算教育,很有作为,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很有意义。”





由此,便引来了一番来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次颇有“意义”的对话。





本刊记者:“珠算在历史上以财务计算为主,转向现实以开智育人和保护人的脑力为主,已经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丰硕成果。目前,珠心算的主要作用已经转向开发人脑潜能,促进少年儿童左右脑均衡发展,增强记忆力、反应力,提高学习效率;改革小学数学传统的算理算法,减轻小学生数学学习负担,带动各科学习进步;培养少年儿童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竞争意识,奠定有利于终身发展的高水准的智力智商基础与能力等方面了。您怎样看待这一转变呢?”





先生道:“现在各级珠协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珠算心算科学开发少年儿童智力,这个工作重点抓得非常好。哈尔滨市曾有过一个少年心算高手,凭着她在省市多次珠算比赛中获得的心算奖状,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西方会计专业,还未毕业时又以心算见长被多家中央企业争相聘用,后移居美国。现在,如果我们能使热衷送孩子学钢琴却并不指望成为钢琴家的家长们,认识到珠心算对于启发孩子智力的作用转而学习珠心算,珠算事业的生命必将日久天长,大有作为。虽然现在是电子时代,但算盘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珠算协会从事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事业,可现在社会上仍有人对珠算、珠心算不是很了解,甚至还对珠心算有所误解。看来,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珠心算的宣传力度啊。”





本刊记者:“弘扬珠算文化、发展珠心算教育,对珠算协会来说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先生这样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指点、提携,还得恳请先生出山,继续发挥余热,为哈尔滨市珠算协会的再度辉煌献计献策。”





先生微笑道:“我至今还挂着哈市珠算协会‘会长’的头衔,如果自己的健康状况允许,我非常愿意为重振哈尔滨市珠算协会事业,再尽绵薄之力。我知道现在黑龙江省珠算协会的各项工作开展得非常好,我最近正在和省珠协有关方面联系,商议重振哈珠协的有关事宜。我们哈市珠协还要向省珠协多多学习啊。”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祝福刁云松先生身体健康。在向先生告辞时,笔者望见窗前一棵老杨树,历尽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这不正是先生的精神写照么?先生已经功成名就,本应安享“养怡之福”,先生却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发挥余热,为哈尔滨市珠协重振雄风献计献策,继续为算珠事业服务。这真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作者:125.39.173.*   发表时间:2010-11-01 10:04:06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