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PENG  

03-07

855730次

8人

11个

309个

17492人

480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彭振郊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湖广填四川”与彭祖出入四川  [精华]

勇敢,开拓前进,叶落为根,这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和情操。这种精神和情操,与彭祖息息相关。
按《史记》所载,黄帝封其支庶于蜀,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华阳国志•序》说:“彭祖本生蜀”。《蜀中广记》卷74载:“彭祖自尧历夏殷时封于大彭,因商衰,始浮游四方,晚复入蜀,抵武阳家焉。”大彭在今江苏徐州,唐代改武阳县为彭山县。《水经注》说:“江水自武阳东入彭亡聚(今江口镇街)……此地有彭冢,言彭祖冢焉。”彭亡(蒙)山,今称仙女山,又称彭祖山,山上有彭祖墓、彭祖祠、彭祖仙室、彭祖养生殿,附近还有中国长寿城。古今文献和设施作证:彭祖叶落为根。
彭祖初出四川,应是首先到尧都平阳(今山西太原),因为“彭祖,自尧时而举用”(《史记•五帝本纪》)。至于后来的情况,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徐州接见当地领导干部时有个简要的叙述: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篯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围这块地方,建立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了养生著作《彭祖经》。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李家骥《我做毛泽东卫士十三年》第216-21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彭祖不仅创建了大彭国,而且在他被迫离开大彭国之后,他还带着家人开发了浙江临安八百里(因彭祖八百岁而得此村名)、福建武夷山(原称荆南山,因彭祖率彭武彭夷二子开发有功而改称此名)、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彭祖坪、陕西宜君县彭镇彭村,最后回到四川彭山。正是万里迂回曲折,一路拓荒创造,并非常人想象的“浮游四方”。商末,大彭氏失国,彭祖后裔星散天下,其中一支彭人离开彭城后,经陕西彭衙堡、甘肃庆阳,越过大巴山,到达四川彭州。彭州,原称彭县,一名天彭。据光绪《彭县志》载:“彭县在周初为彭国。”今属重庆直辖市的彭水县,因早期彭人居住而得名,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县。由此可知隋唐以前四川、重庆的一般移民情况。
然而,当今四川、重庆的彭人,却基本上是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后裔。其先辈入川的艰难情景,与彭祖相比,不相上下。据重庆忠州《崇仁堂彭氏通谱》所载:
“湖广填四川”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末明初,连年战乱,湘、蜀人口剧减,十室九空,田园荒芜。例如四川,在宋徽宗时(1102-1126年)有人口512万,而到元顺三十七年(1341年),便陡减至16万人,忠县也由4.3万减为5830人。面对如此严酷现实,明太祖朱元璋广纳臣议,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战略性决策,自湖广大举迁民到巴蜀,历时30年。入川始祖彭胜便是在洪武12年落籍忠县崇仁乡一甲野鸭池的。于明初入川的,还有眉州、仁寿县、犍为县、双流县等处的彭氏,由于各姓移民纷纷入川,勤恳开发,因而没多久,荒芜之地便变成“高檩相望,谷牧遍野”的富庶之区。时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仅过208年,四川人口便由元末16万增到310.2万,忠县亦由5830人增至70732人。
清朝前期,再次掀起“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半死于战乱,幸免于死者则逃往外地。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人口统计,全川人口仅有18090余人。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首奏折:“增赋无策,税款难征……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来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一道《招民填川诏》下发各地。一时间,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移民队伍源源不断向四川涌来。四川绵竹、简阳、宜宾、重庆渝北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和重庆荣昌县、隆昌县、彭水县等处彭氏,便是这时迁来的。这次移民规模超过明初,以三峡地区为例,时至嘉庆年间(1796-1820年),册载人口已达160万左右,忠县人口达10万以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府之美名重振。
湖广填四川之彭氏,多为唐代入赣始祖彭构云的后裔。彭构云是彭祖109世孙,因避中唐世乱,从河北河间迁入江西宜春,其后裔多分布于南方各省市和南洋欧美各国,有讲客家话的,也有讲其他汉语方言的,计有汉、苗、瑶、壮、土家等多个民族。这种移民变迁、民族融合所造成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是彭祖所料想不到的。
入赣始祖彭构云的后裔入川的路线,大体上是江西→福建或广东→四川,如《彭氏迁葬绵竹始祖万能公谱序》(见下文)所说,这一路是清初“湖广填四川”而来;另有江西→湖南或安徽→四川,这一路兼有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和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据彭强《三瑞堂渝西彭氏魁五郎元六郎支派续修族谱•川渝宗支源流记》所说,构云公的22世孙学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安福县携眷迁湖南邵阳县,生四子:贵、富、荣、华。富公于永乐三年(1404年)迁祁阳县,生六子:云一郎、桂二郎、见三郎、见四郎、魁五郎、元六郎。元六郎迁居衡阳。康熙三年(1665年)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28年间,魁五郎、元六郎的后裔,共有24批次,先后由湖南祁阳、衡阳入川,勤务员业六安、合川、安岳、潼南、铜梁、宜宾、大足、安居、巴州等9个县。彭淑成之妻李氏,于雍正六年(1728年),率子孙入川,中途病故。其子孙落业铜梁县后,捡其骸骨葬于铜梁县巴岳里,今墓尚存,俗呼“彭家坟”。又据彭邦炯《彭氏入川考》所说,湖南永州零陵彭三遵及其妻高氏举家入川,带着“彭氏门宗公大郎、二郎、都督三郎”三尊神像前行。途中,过江时,都督三郎神像落入水中,只剩下大郎、二郎神像,由长子彭乘举带着;彭三遵不幸病逝,火化后,收骨灰于瓦罐,由次子彭乘章带着。沿途历尽艰辛,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始达南充县东境万家沟。彭氏宗祠里残留的《议立族会碑》载:“我彭氏之祖,自商贤大夫受封,享寿八百,生子五十四人,皆以国为姓。历汉唐以迄元明,分居各省,代有名人。县东彭氏则前清国初,自楚迁居。”(详见《彭氏通讯》第18期第11页)从赣、湘、闽、粤入川的彭氏习俗文化看,当时的彭氏均为客家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带着祖先神像和先辈骸骨(包括骨灰)迁徙,称男子为郎,妇女特别能干。他们都深切地怀念彭祖,并引以自豪,也很有意味。

?????????????????????? 彭屏

作者:彭学元   回复:1   发表时间:2008-08-26 12:35:4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湖广填四川”与彭祖出入四川

dddd

作者:222.131.11.*   发表时间:2008-09-13 13:16:50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