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76043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1.《招氏鸿迹》(网络版) -- 第一部分 目录 前言 招氏溯源

《招氏鸿迹》(网络版)

??第一部分? 目录 前言 招氏溯源

??编撰:招煊?字体:杨东东、陈宇锋、招东山

??{《招氏鸿迹》(网络版)乃是招煊 老先生、黄志安先生、招东山先生的重
??大心血,敬请招氏同胞们在观看此资料的同时,不要在该范围内留言。本
??人会在[族谱录--招姓社区里面划定留言版,供大家提意见。多谢!] }

作者:姚东山   回复:11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1:02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前 言

前? 言


?????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此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子孙者,不能数典忘祖。吾招氏在中国人口比例虽然稀少,但其存在的历史悠久,可说源远流长。由于招氏的资料在报刊上少见,史籍记载也不多;加上年湮代远,谱牒流失,以致一些族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多不知本性的来历。现将已知史籍记载招氏的资料编纂成册,冀图抛砖引玉,引起重视,发掘更多有关招氏的资料,以更好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 在浩瀚的岁月长河中,招氏世代生息,流传各地,其史料是十分丰富的。惟本册所集的主要是民国以前的零碎史料,远不能反映招氏历史之万一,故谨名《招氏鸿迹》。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1:57

[回复] 一、招氏溯源

(一)? 中国姓氏情况复杂



?????在探索招氏来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中国姓氏产生的概况。

??????据数千年来的民间传说,汉族的祖先皇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者14人。这14人都被皇帝“胙之土而命之氏。”她们的后裔就是时代沿用那些“氏”为姓。这就是中国姓氏的初起。战国时代之前,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姓是血缘的标志,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战国末期,姓和氏的区别开始渐渐消失。姓氏之称,据明代学者顾炎武研究,到司马迁著《史记》时,才把姓氏混为一体。到汉代以后,姓与氏已不再区分,任何一个姓氏都既可以称
“姓”,又可以称“氏”。中国姓氏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有以国为氏,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水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王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技为氏,以次序为氏,以事业为氏,以五行为氏,以天干地支为氏……及因封国、封邦、封郡、封邑而得姓,还有皇帝恩赐姓氏等等。总之,中国姓氏的产生是错综复杂的。

随着历史的进程及考证工作的深入,中国姓氏的数目逐步增加。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撰著的《通志.氏族略》和宋代学者邵思撰著的《姓解》,分别收录的姓氏达2255个和2568个。明代姓名文学家陈士元撰著的《姓觿》和明代著作家王圻撰著的《续文献通考》,分别收录的姓氏增至3625个和4657个。现代人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的姓氏5600多个。《中国姓氏汇编》,收录的姓氏5730个。《中国姓符》(台湾出版),收录的姓氏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的姓氏更高达8000多个。由此可见,中国的姓氏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的。






(二)? 招氏历史悠久




????? 招氏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左传僖公十七年》。书云:“夏,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上述“卜招父”,并非姓卜,而其意为占卜之人招父。僖公十七年为公元前643年,即在2643年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招氏了。
??
招氏族谱有谓招氏乃“晋步招之后”。这个提法,又见于宋人撰著的《通志.氏族略》,该书云:“春秋时,晋国有人名步招,其后有招氏”。晋步招的名字最早见于《左传.文公七年》,该书云:“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佐上军。先蔑将下军, 先都佐之 。步招御戎,戎津为右……败秦师于令狐”。文公七年为公元前620年。
????
招氏族谱也有称招氏为“陈公子招之后”。这个提法,见于宋朝邓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辩证》(此书编入著名的<<四库全书>>),该书称:“陈候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楚人讨而执之,放之于越(今浙江一带),其后以王字为氏”。陈公子招的名字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八年》,也见于《春秋经》:“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叔弓如晋。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陈公子留出奔郑。秋,蒐与红。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大雩,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昭公八年为公元前534年。
??
招氏族谱还有称招氏为“东汉大鸿胪之后”。这个提法,又见于清人张澍编纂的《姓氏寻源》。据清同治《广州府志》载:招猛于东汉安帝朝“举茂才”。又于“汉元初中(公元114年至120年)官大鸿胪”。也就是说,招猛的名字见于史籍,比招父迟760多年了。
??
东汉之后,经历了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朝代,历时九百多年,还未发现有史籍记载这个时期关于招氏的资料。直至宋代,邓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辩证》和王应麟著的《玉海》,才有提及招氏;还有辽宁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姓氏典故》称:”招氏,最早见于南朝.宋《姓苑》。“现在所见的南海、高凉招氏族谱,其记载之始迁祖,均为南宋时期出现的。








(三) 招氏起源的三种可能性




????? 由于年湮代远,谱牒流失,资料不全,要确切地肯定招氏的起源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只能就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几种可能性,供今后进一步研究参考。
???
?????? 1、招氏招父之后,不存在“以王为氏” 、“以父为氏”。因史籍记载招父姓名时间最早,比“晋步招”早23年,比“陈公子招”早109年;且“晋步招”、“陈公子招”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姓名,而史书说的是他们之后才出现招氏。中国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出版了《中国人名大辞典》,该书内容起自太古,断于清末。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名家撰著名书,遍徵金石文字。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奸贤,悉为甄录。古来之匈奴、渤海、回讫、吐蕃、南诏诸人,其国当时境土,皆在今中国领域之内,亦并加蒐采。其他经史所不载,或以著述书画名家,或以工商、医卜及各种艺术闻世,以至有名仙释,著名妇女,旁及傭贩屠沽,轶事流传,咸资刊载。该书所收招氏人名共四名(招父、招猛、招奇佐、招子庸),其中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仍是招父。
???
?????? 2、招氏在不同时期、地域及历史背景下分别产生,存在一个以上的招氏。即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存在“招父之后”、“晋步招之后”、“陈公子招之后” 、“招猛之后”……因中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经存在地方割据、诸侯纷争、战事频繁、交通讯息非常落后的局面。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分别产生一个以上的招氏并非没有可能。第一、据历史学者考证,南宋时期经南雄珠玑巷南迁的确人群中,就有不少是同姓异宗的。第二、中国历史上出版的各种介绍姓氏的著作,对招氏来源的阐述也有多种,其中同时提出两个或三个来源的就有:宋代邓名世撰的《古今姓氏辩证》、清代张澍编纂的《姓氏寻源》、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万姓溯源》、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辞典》、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姓氏典故》、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姓氏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等。它们对招氏来源的提法,综合起来就是“招父之后”、“晋步招之后” 、“陈公子招之后”、“招猛之后”。第三、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指出:“汉、蒙、鲜、傣等多个民族皆有此(招)姓”。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万姓溯源》,称招囊猛为明代云南省孟琏(今孟琏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土官舍人。”又据吴川市招氏兄弟提供的附有八代图表的资料称,山东省青州的满族人(八旗子弟之一)也有招姓。由此可见,招氏来源多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 3、招氏乃汉大鸿胪招猛之后。此说史籍较多记载,资料较为翔实。清代张澍编撰纂的《姓氏寻源》称:“广东高凉、南海有招姓,东汉大鸿胪之后。见《招氏家谱》”。虽然目前还未找到《招氏家谱》加以证实,但此语并非引自一般书籍,其可信度当是比较高的。

明代著名学者黄佐编纂的嘉靖《广东通志》;清代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两广总督阮元主编的嘉庆《广东通志》;清代文华殿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总裁的《广州府志》;清代康熙、同治、宣统年间的南海知县主编的《南海县志》等,均公认招猛是南海人。

历史上南海、高凉等地招氏宗祠的门联、石额所刻的文字,是体现他们尊称招猛为其始祖的有力证据。例如,横沙招氏大宗祠(招穀诒堂)的“鸿胪绵世泽,刺史振家声”;招村招氏宗祠(招远诒堂)的“鸿胪传世泽,荣禄振家声”;上朗招氏始祖祠(招永思堂)的“容台承骏烈,朗水肇鸿基”;下朗招氏宗祠(招敦本堂)的:“鸿胪传世胄,鸾凤振家声”;溶洲招氏宗祠(招追远堂)的“容台故郡,南海名家” 、“容台肇绪,郡伯流芳”;吴川市覃巴镇米朗村招氏宗祠的“世泽未湮,远绍鸿胪礼教;文光正发,近承南海衣冠”;湛江市官渡镇黎田村招氏宗祠的“鸿胪世胄,太守家凤”。还有横沙村门楼石额:“循吏遗风”,溶洲井深村门楼石额“鸿胪进步”,季华村门楼石额“鸿胪大道”,贝岗村门楼石额“鸿胪世泽”等等。

对于招氏乃“招父之后”、“晋步招之后” 、“陈公子招之后”的说法,历史上早已存在分歧。横沙招氏族谱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此皆意为测度,世次俱无可考”。“惟鸿胪公发祥于东汉,迨后解祖入粤,卜居羊城,遂为南海著姓,则修谱者当断自鸿胪公始。”高凉招氏族谱《溯源表》称:“窃查周人以讳事神,恐未必以名为氏。若从姓氏书,强牵合之,依托假借,数典忘祖,则不免有崇韬号泣汾阳墓之讥矣……其所揭追至陈公子招以上者,不若断自招氏讳猛祖始之为得也。”

从目前所握资料看,虽不能称招猛为中国招氏之始,但称招猛为南粤招氏之始的证据是比较充分的。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3:13

[回复] 2.《招氏鸿迹》(网络版) -- 第二部分 地望分布

《招氏鸿迹》(网络版)

?? 第二部分? 地望分布

?? 编撰:招煊?字体:杨东东、陈宇锋、招东山

?? {《招氏鸿迹》(网络版)乃是招煊 老先生、黄志安先生、招东山先生的重
?? 大心血,敬请招氏同胞们在观看此资料的同时,不要在该范围内留言。本
?? 人会在[族谱录--招姓社区里面划定留言版,供大家提意见。多谢!] }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4:47

[回复] 二、地望分布

氏大全》称:“招.较罕见姓,分布较广。”可惜该书没有指出分布何地,而其他史籍对此记载不多。目前只发现明代吴迪知编撰的《古今万姓统谱》称:“招望出南海。”明代陈士元编撰的《姓觿》称:“招.南海族”。清代张澍编纂的《姓氏寻源》
????? 称:“广东高凉、南海有招姓。”这些陈述,与历史上广东各地招氏族谱记载基本相同,与目前招氏的分布也大体相近。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5:56

[回复] (一)旧谱记载简况

修于清代的南海《横溪(沙)招氏族谱》称:粤之有招自招猛始。他发祥于东汉,迨后解组入粤,卜居羊城,遂为广州南海著姓。厥后子孙蕃昌,分居三元里、沙堤乡、土垆、宝月湖、三山、黄岗村、白沙村、古灶、水潮等处。

修于清代康熙、乾隆年的原番禺《招村招氏族谱》称:招猛共九子开派,九房分居异地:长居三元里,次居沙堤乡,三居土垆,四居宝月湖,五居三山,六居黄岗村,七居白沙村,八居横溪乡,九居水潮。

修于明代乙已年的南海《朗边招永思堂族谱》称: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至宋南渡时迁来省会。朗溪、招边、溶洲、西村四自之裔者,则谦所公也。

修于明代洪武十四年的南海《朗边招明礼堂家谱》称:太祖讳国栋,字起滨,号仕基,原籍粤北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经商广州河南等地。元兵南侵时,在避难途中经汾江河畔,构庐而居,取名朗边。

修与清代嘉庆廿年的南海《朗边招敦本堂族谱》称:太祖建文公,世居保昌县珠玑巷。宋宗南渡之后,建文公在逃难时父子不能相顾,我太伯祖孟奇公携同兄弟三人远徙羊城。迨后太伯祖季奇同迁南邑朗边乡,遂分房南北卜筑而居。

修于光绪二年,续修于民国廿五年的番禺《罗家招永裕堂族谱》称:招姓始于东汉,显太祖招猛居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始祖仲奇、三奇,由南雄府迁居南海县黄鼎司朗边乡。厥后子孙昌盛,支派繁衍,如今之石湾、古灶、溶洲、招边、横沙、潘村、叠窖、西村、长湴、贝岗、罗家、新庄、从化、曲江、茂名、南沙、罗定、增城,皆其发支也。
?
修于康熙卅五年的《高凉招氏族谱》称:我祖世和、东山、北光、大常四公兄弟,于高凉吴川县受产立籍,卜筑黎田。再传长房伯昌公兄弟世居水埠。三世肇孚公世居石圹,入籍石城。三房肇振公半迁米朗,半迁下蒙。康熙年间,又半迁廉府合浦包子袋,半迁雷府遂溪石井尾。

修于乾隆五年的《高凉招氏族谱》称:汉有猛公者,南海人,其后载籍失记。宋南渡时,省会之里居颇著,如朗边、招边、溶洲、横沙、西村、古灶,则省会支派也。我祖世和、东山、北光、大常四公,由羊城而远迁吴阳,卜筑黎田。再传二世伯昌公由黎田而迁水埠。三传肇学公迁七窖,大抵不离吴阳。近是肇孚公由黎田而入籍石城,遂家居石圹。肇振公由黎田而迁居下蒙后,复散居雷、廉、茂名,不一其所。肇举公置业茂名,乔迁米朗。肇豪、肇华二公同居榄涌。肇达、肇善二公同居那林,与米朗同籍茂名。肇化公入籍化州。

修于清代嘉庆廿五年的《高凉招氏族谱》第四章“里域考”,
记述了当时高凉招氏的分布情况:

吴川属县治之黎田乡、水埠乡、七窑村。

茂名属县治之米朗乡、榄涌村、那林村、窄油村、那兰村、曲金村、石坑村、田头屋村、油屋涌村。

修于民国六年的《高凉招氏族谱》称:吾族当明嘉靖间,我祖世和、东山、北光、大常兄弟四人,以军田之累,由南海之横沙迁居高凉之吴川黎田。世和祖之子伯昌公兄弟复分水埠。北光祖之孙肇振、肇举二公迁居茂名之米朗。大常祖之孙肇豪、肇华二公迁居茂名之榄涌。而肇达、肇善二公又迁居茂名之那林。其由四房徙居各县及雷、罗、钦、琼崖等属,尤不乏人。

民国十八年续修《高凉招氏族谱》时,参与捐款的除了嘉庆廿五年“里域考”里的12个招氏聚居乡村外,还增加了垌口村、田集仔、三清村、大木村、云头村、坡仔村、国嘉村、田心村、建卢村、米朗迁水东的南三九眷上下村、米朗迁梅 的胡芦堂、沙新村、洪屋上下村、马嘶洋、三合窝青山村、沙坭坡、南三过路了村(原文如此)、繁水村、廉州童黄圩、包子袋、钦州、石椰埠、张屋村、马仔村、棚幻村、营仔村、赤坎村、北崖村等三十多个招氏聚居的乡村。

重编于民国卅一年的《罗定招氏族谱》称:始祖讳天麟,字孔端,号平崖,生于明嘉靖乙未年,由南海朗溪(边)村迁居罗定州西凤凰寨。
????
??????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48:53

[回复] (二) 目前招氏分布概况

从目前所知的情况看,南粤招氏存在四个宗系,还有一部分是未明宗系的,约有80多处招氏聚居村落,3万7千多人。

??????? 1、尊益莊公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

广州市白云区横沙村招榖诒堂,约有2800人。

广州市芳村区招村招远诒堂(横沙分支),约有500人。

广州市芳荔湾区西村五约招有意堂(横沙分支),约有80人。

广州市白云区沙凤村(凤岗)招留芳堂(横沙分支),约有163人。

湛江市郊官渡镇黎田上、下村招氏(横沙分支),约有800人。

湛江市郊龙头镇水埠村招氏(横沙分支),约有130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灯塔滘眷上、下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420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高 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180
人。

湛江市郊坡头区南三岛葡萄圹招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290人。

吴川市覃巴镇米朗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25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牛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420人。

吴川市覃巴镇大榄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800人。

吴川市覃巴镇小榄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65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林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850人。

吴川市覃巴镇石坑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350人。

吴川市覃巴镇下榨油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530人。

吴川市覃巴镇那郎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400人。

吴川市覃巴镇旭金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100人。

吴川市覃巴镇田头屋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60人。

遂溪县界炮镇老马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240人。

遂溪县附城镇营上、营下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300人。

遂溪县杨柑镇建炉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460人。

遂溪县杨柑镇老学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350人。

遂溪县杨柑镇河南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100人。

遂溪县杨柑镇水秒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50人。

遂溪县杨柑镇八月田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70人。

遂溪县杨柑镇吉圹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30人。

遂溪县岭北镇田坛、那洁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420人。

遂溪县岭北镇西乡沙泥坡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160人。

遂溪县岭北镇城西乡曲圹仔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140人。

遂溪县岭北镇沙新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517人。

电白县水东经济开发区新坡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130人。

电白县(城)那贞居委会三清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200人。

电白县马踏镇田心村招氏(遂溪分支),约有320人。

电白县小良镇波罗山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40人。

赤坎市区东菊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480人。

赤坎市区云头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200人。

赤坎市区洪屋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250人。

赤坎市郊垌口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200人。

赤坎市坡头区反修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80人。

徐闻县迈陈镇烧灰村招氏(那林分支),约有500人。

徐闻县迈陈镇新地仔村招氏(那林分支),约有120人。

徐闻县迈陈镇地罗村招氏(那林分支),约有50人。

廉江市营仔镇烟墩村招氏(水埠分支),约有500人。

信宜市金垌镇大木岗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500人。

化州市杨梅镇油扼埇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140人。

广西省钦州市郊石灰垌村招氏(石坑分支),约有100人。

广西省钦州市兼石头圹村招氏(黎田分支),约有70人。

广西省合浦县山口镇包子袋村招氏(米朗分支),约有160人。该镇还有英罗村招氏,缺人数。

广西省北流市大伦镇西坑村招氏(大米岗村分支),约有70人。

2、尊谦所公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上朗)村招永思堂,约有2700人。

南海市罗村镇招大(旧招边)村招敦厚堂(上朗分支),约有12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招大(新招边)村招其训堂(旧招边分支),约有8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井深村(原井头房)招追远堂(上朗分支),约有135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南)招作述堂(上朗北房分支),约有1200人。

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招世德堂(溶洲井深分支),约有200人。

广州市荔湾区西村二约招慎思堂(上朗分支),约有100人。

罗定市附城镇凤凰村招氏(上朗南房分支),约有1000人。

罗定市太平镇石仁塘村招氏(凤凰村分支),约有800人。

罗定市黎少镇三十村招氏(凤凰村分支),约有1000人。

广西省横县陶圩镇陶圩村招氏(招边分支),约有170人。

广西省苍梧县木双镇犂碧村招氏(溶洲井深分支),约有314人。

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白沙塘村招仁寿堂(古南分支),约有400人。

3、尊劻政公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

佛山市张槎镇朗边(下朗)村招明礼堂(祀仕基祖),招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招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约有1500人。

佛山市澜石镇石湾招维则堂(下朗分支),约有2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下朗分支),约有500人。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新庄村招氏(罗家分支),约有20人。(民国时期该村招氏有三、四百人,后多往外谋生)。

广州市番禺区南沙镇东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约有130人。

4、尊浩公为其始祖的宗系,包括:

增城市新塘镇南安村东头坊招仁让堂(据该村招氏老人说,招浩是在南宋时由湖南省迁来开族的,过去该村有6所招氏宗祠),约有600人。

增城市新塘镇新河高地招追远堂(东头坊分支),约有230人。

5、未明宗系的,包括: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深巷坊招世德堂,约有100人。

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草巷坊招氏,约有40人。

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高第村招思晟堂,约有316人。(据该村招氏老人反映,先祖是从傍岗村分支而来,当时为十一世祖)。

广西省来宾县寺山圩招氏(高第村分支)约有120人。

佛山市张槎镇古灶村(古北)招贻燕堂,约有580人;南海市南庄镇溶洲季华村招务本堂,约有568人;南海市南庄镇溶洲贝岗村招绍德堂(季华分支),约有700人;南海市桂城镇叠窖村招永兆堂,约有100多人;南海市澜石镇番村招地招光裕堂、招敬慎堂,约有500人;上述五地招氏,来源于古灶。既有从上朗分支,也有从下朗分支。因世远年湮,牒谱流失,难以具体分清宗系,只好留待后人考证。

对招氏的分布状况,限于未作全面调查,只能就目前所知作上述介绍。但据史书记载及招氏老人回忆,招氏的分布决非止此。例如 ,1997年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称:“今湖北之武昌,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荔浦、广东之新会、澄海、高要、高明等地皆有分布。”下朗招明礼堂家谱称其第四房,在洪秀全起义时全部迁往广西柳州定居。下朗招氏老人反映,现今广西省凭祥市附近有招氏聚居村,当地人说是从山西省到广西省开族的。横沙招氏老人反映,民国时期有山东省烟台的招氏回横沙,录制招氏大宗祠的建筑图纸,拟在烟台照样兴建祖祠,供当地众多的子孙祭祀。在南粤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会限于南海、高凉。据《曲江县志》称,邑诸生招奇佐、举人招以让、岁贡招奎元、招陈谟均为曲江人,据说现今韶关市(原曲江县城)就有不少招氏。又据南海招氏老人反映,东莞市的大汾,顺德市的荷村等均有招氏聚居。至于散居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的就难计其数了。总之,还有许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发现,等待我们去认识。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50:07

[回复] (三) 旧谱中七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存的招氏族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应该肯定,它有相当的可信性。但是,由于这些族谱是各村招氏根据各自所知资料分别修订而成,并非招氏全族集中统一修订;加上修订时间相距很长,一些资料是后人凭记忆阐述,因此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出现了一些同一宗系的族谱,对本族的远祖及开族时间的描述各不一样的现象,使得其宗系的代与代之间不能自圆其说,产生这样那样的误传。这里就几个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请教于高明贤达。

1. 招猛世居何地

横沙族谱称招猛“解组入粤,卜居羊城”。朗边谱称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至宋南渡后迁来会省。”其根据是谱中一篇《珠玑巷来历事迹》。该文最后称:“此等禀词及叙事,系始祖留存。及至后世作谱者检出笔迹,始信为实,在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而来无谬矣。”
?????
《珠玑巷来历事迹》全文没有提及招氏世居珠玑巷及招氏南迁的内容。仅凭笔迹,能否确定招猛“世居珠玑巷”及从此南迁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珠玑巷来历事迹》中提及的罗贵等结队南迁是有史可查的,包括罗贵等九十七人的禀词,吏部书吏黄茂英的办文、知县李丛芳的批词,官府发出的文引,罗贵等九十七人到达目的地后向官府提交的供结,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的“流徙铭”,以及这些南迁人后来各自修撰的家谱、族谱等等。但是,上述史料存在许多明显的矛盾,例如:

(1)?时间差异很大。东莞英村罗氏族谱记载,罗贵“赴始兴县告案迁徙词”(中山小榄麦氏族谱作“赴保昌县禀”)末题“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初五日词上”。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作“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正月初五日”。而中山小榄麦氏族谱作“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初五日”。其余各姓族谱所载南迁时间也很不一致。虽然同队南迁,而时间前后相距142年。

(2)?与正史记载不同。胡妃出宫,确有其事。《宋史.贾似道传》述胡妃事如下:咸淳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嫔之父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宫。......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嫔为尼。

这是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的事,却被扯回到绍兴元年(1131年),而且演变成潜逃出宫为游妇,随黄貯万归南雄,再构成南雄居民因此事而被逼南迁的故事。

(3)?情节存在虚构。南迁氏族族谱阐述南迁经过时均称:“南雄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查宋代只称南雄州,不称南雄府。地方亦无“省”之称。又所谓南雄富民黄貯万“备船运粮上京”,或谓“买舟入京回至关津湾泊。”历史上这样一条水路是没有的。从南雄称“府”一语,可以说明这个传说从口传到笔传,已经到了明代,是明朝人的记载了。

(4)?至今未发现招氏南迁的实据。罗贵结队南迁,历史资料中留下了“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解放前,学者黄慈博先生曾作考证;同时,黄先生还对其他从南雄南迁的人的姓氏作了考证,合共考出七十三个不同的姓氏(略)。但这七十三个姓氏中没有姓招的。

1991年,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得到广州中山图书馆、暨南大学历史研究所、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及中山、东莞、南海、番禺、顺德等市县有关部门鼎力协助,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珠玑巷丛书》之一、之二、之三,对珠玑巷南迁的各种情况作了介绍。但在这30万字的资料中,也未发现南迁中有招姓。

2000年6月2日,笔者与下朗、横沙、招村兄弟一行八人同往南雄珠玑巷考查,到南雄市政府内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办公室查找招氏的资料。尽管接待我们的潘云(女)同志一再查找,仍是一无所获。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于1995年11月正式成立。1996年8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南雄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等单位编写的《可爱的南雄》一书。该书刊载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曾昭璇从各地族谱、地名志、方志中搜集得来的珠玑巷后裔143个姓氏;还刊载了南雄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1986年对全市2300个村落调查所得的142个姓氏,但均未发现有招氏在内。

现在,珠玑巷记载南迁143个姓氏的石碑中刻有招姓,未知其根据何在。传闻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在筹备过程中,代表南海市参加会议的一位招姓负责人,提出南雄珠玑巷后裔中有招姓,之后才加上招姓的。未知传闻是否确实。

(5)?招猛在世时还没有珠玑巷。珠玑巷之得名始于唐代张昌,昌之先人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招猛为东汉元初(公元114年至120年)大鸿胪,后解祖入粤,经历七百多年后才出现珠玑巷,怎么能说他世居此地呢?!一个当时位列九卿的大鸿胪,如果真的世居南雄珠玑巷,当时志书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经查明、清两代的《广东通志》及清代《南雄府志》、《保昌县志》均没有记载。《南雄府志》及《保昌县志》不仅没有提及招猛,甚至没有提及招猛的人和事。

根据上述情况判断,旧谱称招猛“世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目前是缺乏证据的。

虽然《珠玑巷来历事迹》存许多矛盾,但为什么众多族谱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因为南雄珠玑巷是古代由陆路入粤的咽喉,是中原氏族南迁珠江三角洲的中转站。南宋末年,由于元军的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在这战乱期间,为了躲元初兵燹,逃天灾地劫,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中原以及江南南渡入岭暂住南雄的人,不得不纷纷更往南迁,他们在艰难中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也是很自然的。据郭隆钰撰写的《南雄珠玑巷史话》称:查证各地史料,自北宋中后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年间,由南雄珠玑巷陆续南迁的有一百三十多次,其中不少是朝廷官吏。至于非官吏的老百姓为数当然比官吏更多。这些人不可能原来都是珠玑巷人。且珠玑巷全长一千五百多公尺,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姓氏的许许多多人。他们把“珠玑”一名作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迁人的故乡,因而众族谱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它的意义不限于纪念南雄珠玑巷,而且纪念广泛的中原和江南的故乡了。这种源自珠玑巷的传说,遍及诸族,它是具有维护同宗、同族以至同乡团结互助作用的。(见《珠玑巷丛书》之一)

2. 招猛是否晋步招之第八代子孙

招边招氏族谱称:“晋公子步招出奔于楚,以名为氏,招氏由此而始。公子招,招光明也,以应公子步于光明之意。公子第八孙汉大鸿胪招猛,字隐斋,号济菴......”查晋步招之名见于《左传.文公七年》,时在公元前620年。而招猛人大鸿胪于在东汉元初,时在公元114年至120年,两者相距730年。如把招猛作第八(个)孙,在每代人相距300多年;如把招猛称作第八(传)孙,则每代相距90多年。有此可能吗?

3. 招猛所任官职是何名称

各地招氏族谱中,对招猛所任官职的名称提法不一,如横沙谱称“大鸿胪”;上朗谱称大鸿胪寺少卿;罗家谱称“鸿胪寺正卿”;高凉谱称“鸿胪寺卿”等等。究竟应该怎样称呼才是正确呢?

据《辞源》、《中国古典章制度辞典》、《中国历史官职辞典》称:大鸿胪,官名。掌对外交往和接待宾客及归顺之少数民族事务。秦代称“典客”,汉代初期称“大行令”,汉光武帝时(公元25年至57年)改称“大鸿胪”。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后,又改称“鸿胪寺卿”,有卿、少卿各一人。地位比前低。清末始废。

又据清代乾隆皇帝下令四库馆臣修纂的《历代官职表》称:“汉之大鸿胪所领为诸侯王列侯及归义蛮夷之事,与下令鸿胪不同。”“汉大鸿胪中二千石。”(见《后汉书》)“清鸿胪寺卿,满汉各一人,初制满洲三品,顺治十六年定与汉人俱为正四品。”“鸿胪寺少卿,满汉各一人,从五品,掌朝会宾客祭祀燕飨之仪。”

上述表明,大鸿胪的官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其地位也不相同。招猛任此官职时时在东汉元初,因此,应称他为大鸿胪或鸿胪少卿。

4. 对招猛事迹简介中有争议的内容如何处置

现存招氏族谱对远祖招猛事迹的简介,大致有两个版本。一个以横沙谱为代表,内容是:“大汉远祖讳猛......举茂才,官谏议大夫,汉元初中迁大鸿胪,掌诸侯及四方归义夷蛮与郡国上计议皆属焉。公善于其职,动无违礼,众情悉惬。”另一个以招村谱为代表,内容是除与横沙谱一致外,在“动无违礼”之下多了一句:“四夷重译,若高句丽、马韩、玄菟、南夷诸国初附就封入觐者,凡至容台肆仪行事,公举制诏示之。”

查上述招猛事迹简介,前者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凌迪知编的《古今万姓统谱》;后者最早见于明朝嘉靖33年周大任著的《百粤先贤志》。随后,明朝嘉靖39年《广东通志》,以及后来编写的《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介绍招猛的事迹,均采用了《百粤先贤志》的内容。

至清代乾隆年间,《番禺县志》卷15,对招猛事迹简介部分内容提出异议:“按奇姓通,但云汉有大鸿胪招猛而已,此传疑后人拟造约略后书百官志大鸿胪。本注文支离杂凑,参错以后世语,其伪托无疑。其称元初高句丽、马韩、元菟、南夷诸国初附,尤为不考。按元初为安帝改元,是时乌桓、鲜卑、南单于初叛,先零蛮越交侵,非即叙顺轨之时。且自武帝时,元菟久已为郡,岂至元初始云内附。此大纰漏之甚者,故存旧文辨而出之。”自此之后,《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在继续采用《百粤先贤志》招猛事迹内容的同时,还把《番禺县志》的异义刊载于后。查《百粤先贤志》简介招猛事迹的出处是:“据《东观记》、《玉海》、《姓苑》参修”。《东观记》又名《东观汉记》,为汉代刘珍等撰著,全书24卷,初创于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至75年)。该书曾介绍大鸿胪的官职、配置及薪俸等情况,但无提及招猛其人,原因可能是该书面世后招猛才任大鸿胪。《玉海》为宋代王应麟著,全书二百卷,创于南宋晚期。该书在姓氏篇卷上称:“招氏,汉大鸿胪有招猛。”至于《姓苑》一书,虽然迄今仍未找到,但据宋代邵思纂于景祐二年(公元1034年)的《姓解》称:“招.《姓苑》:汉有招猛。”可见《姓苑》是由提及招猛的。《百粤先贤志》作者的所谓“参修”,就是参考上述三书进行编写。如何“参修”,这就见仁见智了。对于历史上的记载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事,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笔者认为,在对情况未核实之前,可将有争议的一段暂付阙疑之列,先采用《古今万姓统谱》及横沙族谱对招猛事迹的提法为宜。

5. 同一宗系为何所尊远祖不同

在南海招氏族谱中,除了明确本族的始迁外,还阐明本族始迁祖的远祖。例如下朗招敦本堂谓该族是招父之后,招边招敦厚堂谓该族是晋步招之后,上朗招永思堂谓该族是陈公子招之后,横沙招榖诒堂谓该族是招猛之后。不同的始迁祖尊奉不同的远祖是可以理解的。但同处一个宗系,其兄一族的族谱说他的远祖是晋步招,其弟一族的族谱却说他的远祖是陈公子招,这就令人费解了。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有主观或客观原因,但与如何认识招猛与南海招氏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几个明显的事实:

第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招氏族谱中,比较普遍的提及招猛,并尊称之为“祖”或“远祖”。
?????
第二、历史上南海各地的招氏宗祠的门联、石额的内容,以及祠内祭祀的牌位,无不体现招猛在南海招氏中的地位。

第三、明清两代广东省、广州市、南海县三级地方政权最高官主持修订的志书,均一致公认招猛是南海人。
???
第四、对南海招氏与招猛的关系,史书有如下记载:
?????
宋代王应麟著的《玉海》称:“招氏,汉大鸿胪招猛。”(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姓氏急救篇二卷卷上67页)。
????
明代陈士元著的《姓觿》称:“招.千家姓云,南海族,汉书有大鸿胪招猛。”

清代陈廷炜撰的《姓氏考略》称:“招氏望出南海郡。秦代置。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

清代黄木骥著的《姓氏纠纷》称:“招.南海族,汉书有大鸿胪招猛。”

清代张澍著的《姓氏寻源》称:“广东高凉、南海有招姓,东大鸿胪招猛之后。见《招氏家谱》。”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姓氏词典》称:“招氏郡望:南海。”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称:“广东南海有招姓,东汉大鸿胪之后。”

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众多史书把招氏的地望定在南海,而不定在别的地方,这决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招猛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南海人,较早在南海开族;加上地位列九卿,声名颇著,人们就自然地把他的名字同南海招氏紧密地联系起来。

虽然史书谈到晋步招的后代“以名为氏”,及陈公子招的后代“以王父字为氏”,但并未见南海招氏就是他们的后代。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也不能排除南海招氏起源于另一宗系的可能性。因为到目前为止,能够说明南海招氏乃招猛之后的证据,比招父、晋步招及陈公子招之后的证据充足的多。未知读者以为然否?

6. 同一宗系对开族时间的阐述为何不同

招边、溶洲、上朗招氏同一宗系,均尊谦所公为始祖。但三村现存招氏族谱对其始迁祖何时到本村开族的说法不一,使人难以理解。

其一、招边谱和上朗谱均称,谦所公世居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因宋帝胡妃事件南迁。招边谱又称,谦所公是高宗12年(1138年)从南雄逃至大富堡石井头。高宗14年(1140年)到朗边开族,当年23岁。查《宋史.贾似道传》载述,胡妃事件是咸淳八年(1272年)发生的。也就是说,谦所公载胡妃事件出现前132年已经到朗边开族了。果真如此吗?

其二、招边谱称,谦所公于高宗14年(1140年)到朗边开族,当年23岁。亦即谦所公是1117年出生。溶洲谱称,四世祖朝鼎于正20年庚子(1360年)前任都佥。至戊申年(1368年)随明太祖出征。洪武四年(1371年)以功授千户世职,并从石井头迁溶洲。据此分析,朝鼎1360年已任都佥,是时不少于20岁。1371年到溶洲开族,亦即不少于31岁。上述表明,谦所公到朗边开族后,过了231年,他的曾孙才到溶洲开族。谦所公与朝鼎公实际是隔了两代人,怎么能隔231年呢?

其三、招边谱称,四世祖恒耀公于宋度宗4年(1268年)到招边开族,当年31岁,即1237年出生。溶洲谱称,四世祖朝鼎于洪武4年到溶洲开族。当年约31岁,即约元至6年出生。恒耀公和朝鼎公都是同一个祖父的,同是谦所公属下的四世祖,怎么恒耀公比朝鼎公大103岁呢?

澄清上述三个问题,关键在于论证谦所公的出生时间。如能大致弄清谦所公的出生时间,则谦所公何时到朗边开族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目前还未找到有关谦所公的履历佐证,要准确地作出结论是不可能的。但可根据现有资料,作如下推测:

上朗谱和招边谱均称谦所公是因胡妃事件而南迁的。根据宋史记载,胡妃事件出于咸淳八年(1272年),谦所公南迁当在咸淳八年之后,而不会在咸淳八年之前。若假设谦所公是在胡妃事件的第二年(即1273年)南迁,他到朗边开族时是23岁,从此上推23年,则谦所公是在淳祐10年(1250年)左右出生。上文提到分支溶洲四世祖朝鼎公约于元至6年(1341年)左右出生,则谦所公与其曾孙出生时间相距91年。

2000年11月4日,上朗、下朗、招边、溶洲、横沙、招村、罗家等村招氏兄弟20多人欢叙于招边村。在座谈中,上朗招氏兄弟出示了一间有关谦所公何时到朗边开族的资料,并说此资料是三世祖自立的长子(讳振兴,字应运,号敦本)留下来的。原文如下:“始祖乃南宋咸淳皇帝时人。因宋末漕元兵之乱,至景炎帝时,乃由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携二仆避于广州城西五十里,以便耕钓。因耕于朗水之边,遂改乡名曰朗边焉。始结庐于大园顶,再迁新屋山北便。即今之北房,遂完基址焉。”资料说谦所公“是咸淳皇帝时人”,对此可能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谦所公是在咸淳时期出生;另一种是指谦所公在咸淳时期已长大成人。由于咸淳帝在位只有10年(1265年至1274年),景炎帝在位置有三年(1276年至1278年),如作前一种理解,则谦所公到朗边开族时最多只有13岁,情理似觉不近;如作后一种理解,则与招边族谱称谦所公23岁到朗边开族的说法比较相近。若以谦所公于景炎帝在位后期(1278年)到朗边开族来推算,则谦所公的出生时间是在宝祐三年(1255年)左右。这与分支溶洲的四世祖朝鼎公的出生时间是相距86年。

上述两种推测的结果,能否说是比较接近实际?对谦所公的出生时间,可否略见端倪?这就留待读者斟酌了。

7. 横沙招氏是否从朗边分支

招边谱称:“三世祖自旺,字智生,妣梁氏,娶西村,改居恩洲堡西村即横沙房是也。”罗定谱称:“三世祖讳自旺,字相生,号述斋,建莊公(即才聚公)之三子。出赘恩洲堡西村梁氏为始祖,即横沙是也。”横沙谱称:“宋南渡,谦所公......始朗边乡,娶叶氏生二子:长才聚,次才广。才广无传,才聚生四子。传闻其三子迁横溪(沙),即为吾族之始祖也。然旧谱不载,今世远年湮,难以考据。”由于“横沙招氏是从朗边分支”的传闻至今仍在流传,故有必要作些考证。

(1)?旧谱不载。对于横沙招氏从朗边分支的情况,不仅横沙招氏族谱没有记载,而且朗边招氏族谱及同一宗系的溶洲招氏族谱也没有记载。按照常理,如果横沙招氏真的从朗边分支,那就不可能双方都没有记载的。

(2)?时间不合。据横沙谱和益莊公墓碑记载,益莊公是咸淳元年(1265年)葬于横沙村金鱼头。如以益莊公享年60岁及死后即葬计算,估计他的出生时间是开禧元年(1205年)左右。

横沙谱又称,益莊公于“宋嘉定间举茂才,登宏词科,擢为两河推官......”嘉定朝历时17年,即1208年至1224年。若以益莊公1224年任两河推官,其年令当不少于20岁,他的出生时间也不迟于开禧元年。

上述推测如接近实际,则益莊公不比才聚公年轻,这又何来分支呢?

(3)?地域不同。西村和横沙实为两地,历史上及不同村,也不同堡。“西村即横沙”的提法实乃是张冠李戴。查西村有两间招氏宗祠。地处西村二约的招氏宗祠,向尊朗边谦所公为其始祖。地处西村五约的招氏宗祠,向尊横沙益莊公为其始祖。当地招氏老人对此是十分清楚的。

由此可见,横沙招氏从朗边分支的传闻是缺乏根据的。?



作者:姚东山   发表时间:2009-12-04 13:56:06

[回复] 更正 二、地望分布

招氏在中国绵延二千多年,其分布理应是相当广泛的。《中国姓氏大全》称:“招.较罕见姓,分布较广。”可惜该书没有指出分布何地,而其他史籍对此记载不多。目前只发现明代吴迪知编撰的《古今万姓统谱》称:“招望出南海。”明代陈士元编撰的《姓觿》称:“招.南海族”。清代张澍编纂的《姓氏寻源》称:“广东高凉、南海有招姓。”这些陈述,与历史上广东各地招氏族谱记载基本相同,与目前招氏的分布也大体相近。

作者:116.22.86.*   发表时间:2009-12-12 11:25:15

[回复] 我叫斩头招耀炳(佛山上朗)

我再三警告招俏卿、招杰照、招杰荣、招广坤、刘雪珍、谭三妹、招佩玲、刘嘉宝、郭涛(宝宝老公)、招慧欣、边柒个(慧欣老公)、梁玉芬、陈永乐、陈丽霞、陈振泉、黄凤女。我知道你们每天都骂我(招国威)是只“陷家产”,又话我阻止不给我爸爸、妈妈去探望你。你们就算在上朗村、桂花岗、大丰围、罗村、佛山大良、瑶台村、河南(广州南郊)、大埔县(郭涛家乡)、人和(高增、雅湖、民强)、桂城、大富村、张槎大江、乐从的所有你们的亲戚面前用很多“粗言秽语”骂我,我是知道的。

广州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的所有明星、记者、幕后工作人员都很清楚你们的罪行。他们尽管每天都统一穿着“红、蓝、白、黑”的难看衣服,不管给多少人耻笑和投诉,都想我真的要点中2倍“双色球”一等奖,让我好好赢取陈旻旻(打靶西)做我老婆。

我警告你们聚会的时候,不要再骂我和爸爸、妈妈。你们再是严重欺负我的话,我到时候被陈旻旻约束了,就会申请广州市政府,将你们统一到英德、乐昌、番禺、龙门、、梅州(大埔)的监狱服刑。我知道黄凤女是快要跟招全会面了,我不管你们。我已经尽了自己的良心,发送很多信息让你的“孙媳妇”陈旻旻见你最后一面。

我爸爸、妈妈已经给你们合共120万元的钱了。黄凤女住在独立房间的费用,你们全部自己出。黄凤女有部分积蓄,还有她在佛山上朗的两间三层楼的出租房,还有在越秀区花季小区的二楼公寓。这些钱不仅够她死,她还可以将这些遗产大量留给你们。她死了之后,就会有12万元的“抚恤金”。这些钱你们要!

按照陈雯雯的亲人和同事帮助我们的方式,我们很快就会被她们约束了。只要我被她们约束,我就会开设一部28集的电视剧,来描述你们是怎样欺负我们的。

作者:61.142.177.*   发表时间:2015-02-23 16:07:24

[回复] 回复1.《招氏鸿迹》(网络版) -- 第一部分 目录 前言 招氏溯源


《招氏社区》将于2016年12月28日全面取消,《招氏踪迹》将永久不在这个黑暗的世界出版。

作者:121.33.202.*   发表时间:2016-01-04 17:23:03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