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6940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民俗旅游开发以丰富的现存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新型文化经济形式。因此,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开发以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并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区。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九五”以来,互助县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扶持和培育,以独具特色的土族民俗风情为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1996年至2002年的7年时间,互助县旅游业总收入累计达1906.5万元。2003年,虽然受全国“非典”影响,但互助县旅游业总收入达七百余万元。参见《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局年度工作总结》(2000—2003年)。2005年,共接待省内外游客四十多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800万元。作为土族民俗村的小庄村,就接待了这些游客的70%。2006年,互助县的旅游收入达2837万元。http://www.qh.xinhuanet.com/misc/2006-06/05/content_7178807.htm,互助县政府网站。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民族风情专项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青海省旅游名牌。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民俗旅游会对接待地的文化、社会生活环境等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以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较好的小庄村、大庄村为典型社区,管中窥豹,探讨民俗旅游开发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这一问题。

  一 社区背景

  互助土族自治县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商品粮、肉、禽、蛋生产基地。位于青海省东部,东北与甘肃省毗连,县府驻威远镇。

  小庄村是互助县威远镇古城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土族聚居村。全村有农户126户、人口550人,其中土族人口54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人均耕地不足2亩。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庄村的土族群众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利用民族优势和地理优势开始发展民俗旅游。目前全村搞旅游接待的农户发展到了四十多户,村上9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及相关的服务。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9.61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30.36万元,牧业收入26.62万元,旅游收入72.16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52元,其中旅游收入人均达到1312元,占人均收入的53.5%。参见《突出地域特色 做强旅游品牌——在威远镇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2006年2月28),互助县威远镇镇政府办公室马主任提供。

  东沟乡是互助县土族居住最集中、民俗最古朴、文化活动最活跃、民间艺术最丰富的特色乡镇,素有“土族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美称。2000年,东沟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评为“体育文化先进乡”。1999年至2001年间,东沟乡初步建成大庄、塘拉两个民族风俗旅游基地,组建了6个民间文艺表演队,共接待游客1140人次,收入达132400元,还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土族纳顿会。2003年,东沟乡政府又与旅游局、农村信用社等相关单位相互协调,筹集资金,帮助姚马、洛少、大庄的个别村民筹建民俗旅游接待点。年内共接待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以及外省游客近三千人次,收入达到七万余元。大庄村属东沟乡所辖行政村,距互助县城威远镇7公里,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属于青海省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大庄村的总户数近五百户,总人口为2410人,其中土族人口占91%以上,有大庄一、大庄二、拉东、拉日、黑泉、实盖莫合、寺背后7个生产合作社。大庄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层出不穷。近几年涌现出的著名民间艺人有:绘画艺人胡宗海、刁忠(已去世);雕刻艺人薛正义;歌唱艺人董时寿、刁玉梅;舞蹈艺人刁么加、董思明等等。这些成为开发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二 土族民俗旅游促进了土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变革、发展

  土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博采汉、藏等民族民间文化精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既有土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又表现出汉文化以及羌藏文化交相融会的特点,反映了土族同汉、羌、藏等各民族长期交往、共同生活的历史。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为土族民族民间文化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土族民族民间文化在土族民俗旅游业中的运用,实现土族旅游地区的“文化记忆复苏”。民俗旅游为土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也为促进对土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提供了资金和社会支持。

  “九五”以来,互助县委县政府将土族民俗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的重头戏来抓,充分打造“土族文化”品牌,正确处理弘扬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和向外宣传。高度重视土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在青海省民委、文化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相关人员对互助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和整理,撰写出了一批介绍互助县和土族历史宗教、文化民俗、风物景观的宣传资料,如《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土族音乐文化实录》、《土族民俗》、《土族古籍整理》(第一、二辑)、《合尼之歌》等等;与此同时,还对互助县的佑宁寺、威远鼓楼等一批文物古迹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护和修理,并专门成立了土族民俗博物馆,编印了《互助旅游指南》。近年来,互助县还多次邀请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相关栏目摄制组,对互助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为了宣传互助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特邀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拍摄了MTV“土族敬酒歌”;编制了集16首土族歌曲和土族风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等为一体的VCD光盘;与青海电视台国际部联合摄制完成了“七彩土乡”VCD光盘的制作。这些宣传活动和制品展现了互助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土族风情,拓宽了土族民间文化研究的知识领域,推动了互助土族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领导人的不断到访,如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尉健行、吴官正、费孝通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互助(主要是小庄村、大庄村),提高了小庄村、大庄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促进了其发展。现在小庄村、大庄村土族最大的民俗旅游景点,一次性可接待游客人数1000人,吸纳周边就业100人,80%以上为土族青年,员工每月工资可达600元,此外还可以兜售自己制作的刺绣品。

  互助是青稞美酒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基地。为再现青稞酒古老的酿造过程,小庄村纳顿庄园专门建造了一个作坊,请来土族民间“酿酒师”哇玛什姐,酿出的少量青稞酒只呈给游客品尝。据哇玛什姐介绍,她今年62岁,家在互助脑山地区,有17亩耕地,因靠天吃饭,生活并不宽余,在家时逢年过节才酿酒招待客人的。目前土族风情园每月600元的酿酒师的工资待遇让她觉得很满足。一些土族风情园在建设之初就请有关专家指导,严格按照土族住宅进行,运用雕刻艺术等充分展现了土族民风。他们还抢救了一些濒临消失或已消失的土族民间文化。很多今天在土族聚居地看不到的文物,在个别土族风情园都有充分的展示,如以前用的生产生活用具:木桶、木铲、神龛、炕桌、壁柜等等。

  随着土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旅游中得到提升和传播,土族人逐渐认识到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他们为本民族拥有这样独特多彩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开始以一种积极、自信的心态去认识、学习、传播土族文化。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到恢复,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再次受到重视和挖掘。土族年轻人也不再羞涩于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了。姑娘们还积极地向老人们学习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争相把自己腰间的香包、腰袋绣出花样和特色,这样便为以前样式单一的高领斜襟白短褂、布袍、白板皮袄、五彩袖斜襟等土族秋冬服装增色不少,同时还出现了艳丽飘逸的春夏装。色彩和衣料也由原来的红黑色粗棉布变为黄、蓝、紫等色的麻丝、毛织物、棉纶、腈纶等。为了改进传统歌舞,小庄村还专门聘请了县文化馆的专家定期到村里来指导编舞,经改编的集体舞蹈曲目多达近十几种,例如《土族迎亲舞蹈》、《土族敬酒歌舞》、《七彩袖》、《请到土族家乡来》等等。个别熟悉土族民间文化的文化艺人也被一些土族风情园高薪聘请,如东沟乡大庄村四十多岁的土族民间艺人董思明受聘于一个土族风情园,教授土族歌舞、土族民俗、土族礼仪,月收入达1800元。杨海春和祁金花是两名土族民间业余歌手,2005年杨海春曾获全国乡村歌手大赛三等奖,为了能扩大土族民歌的影响力,他们组建了纳顿金花艺术团,现在每人月收入达到1600元。

  三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不容忽视

  然而,诚如美国著名学者弗克斯所言:“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转引自刘红梅:《关于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开发研究》,2004(3)。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小庄村、大庄村一些民俗旅游点,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冲击,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环境,许多民风民俗已经逐渐商业化和仪式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风貌。

  1.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

  以前包括互助土族在内的西部许多少数民族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从而较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但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旅游者大量涌入,不同的民族及其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引入,使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近年来,小庄村、大庄村靠旅游业富裕起来的村民漠视传统风格,乱建乱盖家庭客栈,以前用黄土夯起的庄廓和精雕细刻的土木平房已被砖混结构和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或楼房所代替;传统的民族服饰、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装饰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土族自然村落原有的那种传统有形文化的独特价值已经所剩无几,正在渐渐失去作为土族自然村落所具有的乡村旅游景观魅力。这使得来这里作民俗考察旅游的部分游客感到遗憾:原质原貌的土族民居结构已呈变型、变质趋势。此外,许多土族风情园绝大多数演员在演唱土族传统曲目时,只会曲调单一、唱词简单的民族歌谣;历史悠久、曲调复杂、文化底蕴深厚的歌谣却无人会唱;甚至极少数歌手还对传统唱腔、唱词随意篡改,使其失去了原生态歌曲的质朴特色。小庄村熟悉土族民间文化、能歌善舞的土族老人祁文斌告诉我们,小庄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上流传的土族赞歌《兴阿浪列》、《拉拉应格列》、《因西格列》、《拉也列那》、《阿生照拉列》等,土族问答歌《唐德格玛》、《幸木斯里》、《恰热》、《合尼》等,土族叙事诗《祁家延西》、《太平哥》以及《拉仁布与吉门索》等,随着一些老歌手的过逝逐渐趋于濒危;对这些土族民间艺术,村里的年轻人也无人感兴趣,更不能奢望他们努力求教。

  2.民族文化日趋商品化、庸俗化

  在目前旅游市场上,民族风情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是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舞台化、艺术化、程序化。虽然这在特定的时段和环境里,能起到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需求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庸俗化。我们在小庄村、大庄村调查发现,许多土族民俗旅游接待点除迎接客人时唱几句土族传统的敬酒歌外,在表演节目中多是其他民族的歌曲如《桑吉卓玛》、《妈妈的羊皮袄》、《远方的客人留下来》、《敖包相会》等等。大多数土族风情园将土族婚俗开发成旅游产品时,一般的做法是为男性旅游者提供一些漂亮的土族姑娘,让游客们扮作新郎,然后按照传统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体现独具特色的土族婚俗。这本无可厚非,但根据我们调查,在实际的旅游经营中,个别土族姑娘的表现十分商业化,往往以索取小费的多少来决定婚礼内容的丰富程度,使该民族婚俗中本该体现的一些美好内容荡然无存,民族婚俗完全沦为赚钱的手段。同时,我们在祁连、同仁等地调查发现,由于当地文管部门缺乏经费,无力收购和保存一些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品,而一些外地商人和游客则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刺绣品、唐卡和宗教法器等,造成当地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此类现象,在西部地区也很普遍。据说日本的一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就多达几千套,2000年仡佬族仅存的一套民族服装被法国人买走。参见曲冠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森谈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http://www.gmw.com.cn/Ogm/2001/03/20010321/gb/03^18727^0^GMBl-211.htm;《西部大开发别忘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http://ww.westdevelopment.com/xinxi/bwxc/bw0728a01.htm。

  此外,由于旅游者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有一些旅游者甚至对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吸引这部分游客,个别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民族文化时,出现了很多导致民族文化庸俗化的现象,甚至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本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风情。这些所谓的民族风情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淳朴性和粗犷性,个别的还涉及某些敏感领域,伤害到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如2006年5月,小庄旅游接待点的经营者之间发生纠纷事件,虽然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之争,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庄村历史上有禁止敲锣打鼓的禁忌,个别土族风情园为吸引顾客组成舞鼓队,违反了当地传统禁忌,激起小庄村民的强烈反对。

  3.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体系、民族精神内在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很大,但各个民族仍有共同之处,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重义不重利等。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一些地区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甚至遗失。如土族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优秀伦理道德,与人交易时一贯注重坦诚无欺、公平交易,但近几年,小庄、大庄等村的个别年轻人在游客蜂拥而入购买土族工艺品的刺激和外地商人经商方式的诱导下,开始背离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土族特色销售的方式将伪劣工艺品出售给游客,牟取暴利。一些演员急功近利,对优秀的土族传统歌曲不求甚解,只学会一两个曲调后就上台表演,应付不熟悉土族文化的外来游客。黄南同仁地区也出现了少数唐卡艺人在绘制唐卡时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个别商贩还将一些唐卡作旧高价出售给游客,损害了热贡艺术的声誉。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在旅游交易中不知不觉地被抛弃了。这种失去文化内蕴却要打着文化旗帜的民俗旅游很快就会失去市场,我们暂不说它将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就单说这种欺骗性的行为,会给游客带来多么大的心灵伤害!这不仅仅是一场生意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它使文化贬值。

  主要参考文献: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刘晖.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钟敬文.民间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民间文化,2001(2)

  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02(4)

  刘晖.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2(2)

  宁士敏.一个以文化旅游兴镇富民的典型--关于牡丹江市宁安渤海民俗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民间文化,2001(2)

  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青海民族研究,2003(3)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2)


  作者:鄂崇荣,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毕艳君,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114.238.93.*   回复:1   发表时间:2010-01-23 13:01:28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四 从土族民俗游思考西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

  旅游经济是一种文化经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西部民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西部旅游产业最具潜力的优势之一。如果民族旅游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就急剧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那么,该地对旅游者就不再有吸引力,当地旅游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由于文化滞后于经济的变化,等当地意识到变迁的文化对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时,再采取任何措施都已为时太晚。因此,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1.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保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

  世界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力。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盐湖、草原、山川、冰峰等瑰丽迷人的自然景观,也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等人文景观。同内地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相比,西部许多旅游资源的一个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自然负载着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从而营造出民族地区的特有氛围。民族文化不但是西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而且是西部自然风光旅游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前往民族地区进行观光的旅游者来说,他的需求都是双重的,不仅要观赏该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需要了解那些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孕育的独特文化与民风民情。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科学家》,2000(5)。如果缺少了独特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将大为逊色。西部旅游的发展,必须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2.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民族文化资源必须既开发利用又充分保护。保护不是冻结,采取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是完全忽视本民族人民渴望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的需求与愿望的错误做法,它本质上是禁止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变化前进中的社会发展主流相违背,不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时,不能不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只以旅游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以优势文化的习惯整理、加工、包装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舞台化、艺术化、程序化,甚至庸俗化、赝品化的做法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掠夺性开发,实际上已经使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假造的民族文化,这样做既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变迁轨道,又不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处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本民族对如何继承发展自己文化传统的意愿,特别是充分理解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路该怎么走。由各族人民自己做主,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一种与现代旅游或文化产业能够衔接的产业,并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为及管理模式。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科学家》,2000(5)。

  3.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采用不同保护方式

  过去相关部门、团体和一些学者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如对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民族舞蹈和音乐的抢救,对一些口头文学的有形记载等等,但少数民族文化浩繁庞杂,丰富多彩,前人所抢救和整理的材料与整个民间文化蕴藏量相比,仍显不足,许多民间文化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面临消亡。因此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急需采用合理保护方式,建议采用如下保护方式:数据库保护模式,针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流失后的不可再生性,运用文字、录音、摄像等手段抢救、保存音乐、舞蹈、仪式等,并建立文化基因库,以备今后相关民族艺术创造需要;博物馆式保护,对特色服饰、手工制品、宗教器物、生产生活用具等,应分门别类的记录、收集于当地博物馆,并由相关人员专门研究,以备今后仿制;民族民间艺人的保护,建立艺人档案,将其纳入特殊人才库,并支持和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参与乡土文化教育,使他们的手艺、技能成为发展致富的有效手段;开发式保护,虽然一些风情园对民族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但目前来看,仍处于“粗放型开发与加工”,游艺、医药等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未挖掘整理。因此,对这些文化资源先挖掘、整理,然后提升、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形成开发式保护模式。

  4.加强旅游地社区民众的能力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参与性旅游大都缺乏民众能力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培训措施,没有具体的指导,因此存在盲目开发、不考虑旅游的可持续的弊病。一是未准确认识本地自然和文化资源价值,随意开发甚至对景区文化和自然资源破坏性开发的问题突出。目前青海省社区参与式旅游搞得最好的互助县小庄村,其很多新建和装修的民居并没有突出土族人传统民居特色,庄廓、堂屋、大门等的设计更富现代气息;本来为很多游客所欢迎的家访活动也没有规范和慎重设计的内容;个别导游在讲述中随客人的喜好瞎编一通;旅游工艺品除了自己制作的刺绣品以外,许多刺绣品和其他产品都是从西宁东部批发市场批发来的,没有开发出具有土族特色的地方产品;此外小庄村的家庭客栈大都用了一些雷同而无地方特色的名称,据我们统计有二十多种,大都以主人或投资人的名字来命名,如“常玲风情园”、“东旦主风情园”、“正月花风情园”等等,完全丧失了民族文化特征。二是没有意识到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重要关系,包括小庄村在内的一些地方旅游开发项目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少地方消耗大量的柴薪用于招徕游客的篝火晚会等,导致当地村民大量烧木炭、砍树,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遗留大量的垃圾,民俗旅游接待点垃圾处理(就地掩埋)方式落后,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此外在旅游经营、管理、接待、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很多社区目前的参与式旅游将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注重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注重当地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把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与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需借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行政机制予以督导和宣传,通过国家投资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并把它们制成音像、书刊等资料。同时,还要在本民族中进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文化传统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强化其保护意识。此外,旅游规划等部门应积极引导民俗旅游地居民按照传统建筑风格修建民居,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5.检测和控制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独特多元的历史和民族文化遗产是西部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为使这些珍贵资源的魅力永存,应加强保护,尽量减少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发挥旅游业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所具有的积极推进作用。

  我们建议,在时机成熟时,旅游管理、经营部门和社区联合制定保护旅游目的地资源的措施。针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特点,制定发布相应的游客行为规范,通过门票或旅游目的地宣传品使游客在进入该地之前或之后,就能很快地了解自己应该遵守的文化习俗,检点自己在旅游地的行为。

  6.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护村

  我们认为在时机成熟时有必要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护村,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遴选:建村历史悠久,农户一般在150户以上,人口600人左右,民族文化单一,特色鲜明、典型,或多元特色突出浓厚;村中有一批农民文化人及组织者,村民富有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志向和传统;村落整体具有民族地域特征或文化意蕴;有特殊自然景观、地形、地物及文物古迹名胜作为依托;交通方便。

  有同一民族聚居,具有共同文化特色和内涵,由数个村落组成的小区域,可建为民族文化保护区。有计划地保留古老的土庄廓、土房子、水磨、油坊、酩馏酒坊、嘛尼石经、本康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古村落。

  7.探寻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模式,以利于其保护性开发

  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独特性,甚至伪劣民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这对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破坏,长此下去将损害旅游地的长远利益和当地民族形象。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模式上,是否能采取一种“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少数民族+公司+村寨”的模式,这样可以把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公司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通过这种市场转化模式,使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真正成为文化资源地人民和公司的共同自觉行为,从而把最具民族化、最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奉献给市场,同时,也使资源地人民通过文化保护直接受益。

作者:114.238.93.*   发表时间:2010-01-23 13:02:07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