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解兆鼎

2012-04-04

2233次

1人

1个

0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解兆鼎

在葛村,流传着一个关于“榜眼”解兆鼎考取“榜眼”后,得贵人相助,差点“考”中“状元”的传说。

葛村人引以为骄傲的解兆鼎,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取武榜眼的。

据说解兆鼎考取武榜眼后,志在争取考取武状元。在未考之前,有一天他在京城的一家茶馆吃早茶,有一位很有威风、气度不凡的人也在这里吃早茶。来人前呼后拥,看上去来头不小。当这个人看见解兆鼎手指上戴有一只大玉扳指时,很喜欢,指着解说:“这位相公的玉扳指不错。”玉扳指原是古人弯弓搭箭时,戴在手指上,起保护手指作用的一种玉器。清代满族贵族日常也喜欢戴在手指,以显示自己的身份不凡,玉扳指成了装饰品,但价格相当昂贵,汉人富家子弟也有赶时髦戴的。

解兆鼎认为这个人很有来头,没准是位大官。为了能够高攀,甚至希望他在自己考状元时助上一臂之力,他当即很爽快地表示:“既然您喜欢,就送给你好啦。”随即摘下玉扳指,递给了这位未曾谋面的大人。该大人对解兆鼎的豪爽并未表示感谢,只是微微一笑,便收下了他的玉扳指。没想到,过了3天,解兆鼎去考试时,主考官正是这位很有来头的大人。原来,他是一位王爷。解兆鼎心中大喜:“这下子我考中状元有把握了!”

武举人考状元的选拔比赛正常进行,这位王爷似乎也没有对解兆鼎有特别的关照。但在拉弓比膂力时,王爷对随从说:“这位相公热了,送一把热毛巾给他擦汗。”解兆鼎心领神会:“这不是给我擦汗,而是给我擦弓用的。否则不一定要送热毛巾。”原来,因弓弦是牛筋做的,硬邦邦的牛筋经热毛巾一捂就软了,故不费力即能将弓拉开。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时在场考核的许多武举人都看出了苗头。有位山东考生也有来头,便检举解兆鼎有舞弊行为,结果解兆鼎的武状元没被录取。

在以上的故事里,人们似乎觉得考状元就和如今的考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是个考试的等级。其实,这是因为时间久远了,人们并不了解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而凭自己的想象推断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国古代的科举,尤其是清代的武举制度是怎样的?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里,无论是文科还是武举,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秀才(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举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进士(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进士(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状元(武状元);二名是榜眼(武榜眼);三名是探花(武探花)。二甲十多名,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而不是王爷主考。但大多数是皇帝在其他考官推荐的名单上,凭自己的喜好随意圈点。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清朝的科举制度,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考取的为举人;乡试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举行殿试;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只取三名,这就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由此可见,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由皇帝一次直接命名的,无须再考。

清代武官虽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随着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吸收了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

据史料,清朝武举科考中,对汉人的考试有掇石和舞刀之项,并无拉弓射箭一说。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述:石有三号,最大三百斤,其次二百五十斤,最小二百斤,举石必须离地一尺方为合格;舞刀仍保留着翘关的某些形式,即把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单臂举起数次,还要“舞花”,即拿大刀耍出各种花样。

CAM_1626.jpg

标签: 解兆鼎   葛村   镇江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解兆鼎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解兆鼎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