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宣是河北滦县人,他的祖上却与区区在下同乡,出自绍兴府的余姚县。老宣在自撰的《个人履历自述》中说:“不佞氏宣、名永光。今河北省滦县城内南街人。乳名和尚,学名金寿。民元十月投考陆军预备学校时,始改今名。朋辈屡以老宣呼之,因以为号。祖籍鲁之青州。迁于浙之馀姚。明末,在浙之一支已传至八世。八世中有絅出公者,宦游北上,入籍滦州(今改县)。及不佞之身,已十一世矣,故不佞为绍兴师爷之后。”
当下所有引用这段资料的文章,几乎一边倒地说“八世中有洞出公者”,误“絅”为“洞”,大概是民国原版手民误植,后就一误解再误,莫明其妙了。要不是草堂收藏了老宣于民国十二年亲自“校印”的《滦县宣氏续修家谱》,恐怕还得继续误会下去。
“宣”属小姓之例,是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百家姓》中说排名在一百位之外的姓氏都属小姓。而据2008年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宣姓没有进入前三百位之列,算是小中之小了。姓小,却并不等同家谱也少,《中国家谱总目》就载录了二十七部宣氏家谱,只不过基本上都是浙江诸暨和浦江地区的家谱,外省的很是罕有,说明宣氏现在的主要聚集地仍在浙江。草堂藏有两部宣氏谱,一部是诸暨地区的,四卷四册;另一部就是老宣家的《滦县宣氏续修家谱》,亦是四卷四册。小姓家族,家谱虽然修得不少,但册数一般都是不会太多的。因为家谱主要的内容是世系,人口少,世系自然也少,册数想多也不容易。像这部《滦县宣氏续修家谱》,虽然分为四册,但每一册都在三十页以下,就算装订成一册,也是薄而不厚的。就只好在每一册的前后都加了不少的空白页,以壮瞻观,
话又说回来,家谱虽薄,但内容却是不薄的。首先就表现在谱中竟有女性撰序三篇,分别为“十一世孙女瑞雪谨志”、“十一世孙女瑞珍敬志”及“十二世孙女翠琳书后”,均撰于同一天的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区区在下经眼家谱万余部,有女性撰写序言的家谱不能说绝无仅有,也不过只发现了五六部而已,简直就是二千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现在咱们中国藏一千部以上家谱的公藏单位就这么几家,也就是说吧,除了草堂所藏的五六部外,还能再找出十部有女性撰文的家谱来已是顶破天了。《滦县宣氏续修家谱》是其中之一,珍贵之处自然不用多说。
宣瑞珍在序中说:“吾宣氏族谱年久失修,及吾父续修之原起,已详于吾姊瑞雪文中,不复赘述。但念吾父年且七旬,龙锺老态,不惜竭力尽心,从事于此者,令儿女辈有感焉。盖自吾兄故后,吾父有穷民之痛,而又以贫苦之境供吾姊妹及孙女翠琳等读书,惜吾等不才,文境殊浅,又以出就女学教员,虽抄写之事,亦不能代父分劳,致吾父竭尽精神,历一年之久,千辛万苦,以此完成此续修之举,使儿女辈有隐痛焉。然宣氏祖德赖以不忘,宗支赖以不坠者,又藉有余庆也。”宣瑞珍之父宣梦庚育有一子三女,任本谱考订、编辑、誊录之职。他与宣永光同宗不同房,长宣永光一辈。
宣永光与宣瑞珍同辈,家谱中同为十一世。世系载:“翰绶,字铸颜,旧名金寿,北京汇文大学文科毕业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教员,航空署军事厅办事,《航空月报》编纂。生于光绪十年八月初五日巳时,配龚氏。”现在很多资料说到老宣出生之年,一般都作1886年,显然有误,应为1884年的光绪十年。他是本谱校印,谱中记载“民国十二年癸亥北京志成印书馆代印”,很有可能就是他带到北京去印的,自己的出生年份当然不会有错。
宣永光的父亲宣培祜,字笃斋,敕授承德郎,著有《坚白斋诗集》。本谱中收录“陆军中将二十六师参谋长愚晚朱鼎勋拜撰”的《笃斋公传》一篇,他说:“公事母最孝,每有责罚,公必恭顺受教,责毕反嬉跃如婴孩,盖恐微露不悦之色,致伤亲心也,时公之长女已七八龄矣。”可以看出,老宣嬉笑怒骂的人生态度,就是遗传他父亲的衣钵。
《笃斋公传》中又说:“公即无志功名,经挚友张军门腾蛟约,至苏省佐理营幕,旋以不服水土告病回滦。光绪季年公慨民智不开,由识字之人太少,乃联合族弟景星先生创设半日学校于县城东关,并以官话字母传习所及阅报室附焉。公更不辞劳瘁,担任讲席,兼充县内女学学董,热心筹划,不受公家分文。滦风气之开,公之力为多也……公生子一,金寿,字铸颜,谱名翰绶。女二……公得子甚晚,哲嗣九岁,特聘邑下名士充西席,并使女公子一并入学。彼时风气闭塞,然公与其夫人皆能立志坚决不为众论所移。滦县宣氏之女正式主学读书者,实自公之二女始。宣氏之女能为学校教员者,亦以公之女为嚆矢也。”宣培祜卒于光绪三十二年,他要女儿读书并在学校任教,当然是在清末之时。这实在是了不得的,可见宣氏一门,常有惊世骇俗之举。
《笃斋公传》中还提到老宣本人:“铸颜亦绰有父风,志趣远大,性情刚直,公余之暇则以花草书鱼或考寻古物为乐。在鄂垣教授陆军学校六载有余,还乡之日仅携回书籍数只及残缺破碎之古物数件而已。乡中多有讪笑者,而君则处之泰然,其品格之清高可知矣。”再看看老宣自己“疯话”中的名句:“我国人民现在所怕的不是天旱,也不是害虫,所怕的是贪官污吏。水旱与害虫,并不年年发生,贪官与污吏,时时能吸人民的膏血。”两相对照,其人格品性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了。
据朱鼎勋记载,老宣还著有《英文文法图解》、《春秋列国诸侯年表》、《中国历代甲子纪元表》等三种著作,虽“友人劝其付梓,以公同好”,但他自谦“不敢灾及枣梨,贻讥后世”,终究没有出版,今不知是否还留存于世间。不佞氏宣、名永光。今河北省滦县城内南街人。乳名和尚,学名金寿。民元十月投考陆军预备学校时,始改今名。朋辈屡以老宣呼之,因以为号。祖籍鲁之青州。迁于浙之馀姚。明末,在浙之一支已传至八世。八世中有洞出公者,宦游北上,入籍滦州(今改县)。及不佞之身,已十一世矣,故不佞为绍兴师爷之后。先父字若眉,居名笃斋,人称笃斋先生。系廪贡生,候选州同,曾佐张腾蛟军门戎幕。以耽于理学,不台时尚,穷老授徒以终。先母氏吴,同籍滦州。生先长次两姊及不佞三人。不佞九龄入塾,受业于家庭专馆教员石杏村先生。前清光绪二十四年,入本县教会学校成美学馆,习英语与科学。自拙作疯话问世以来,承读者不弃,屡以不佞之真实姓名年龄籍贯及现状见问。不佞愈不答复,问者愈催促不已。几有法吏讯盗"若不从实招来,难免老爷生气"之势。不佞狡展无术,只好自将丑史,全盘托出于左:
2人物生平
3个人主要作品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宣永光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宣永光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