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阳孝本

2013-04-07

3668次

0人

3个

0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阳孝本是赣南的历史名人,他学博行高,辞官不就,隐居于赣州城郊通天岩,是北宋的一代名士。当年苏东坡经过赣州时,曾专程前往通天岩拜访过他,在官修的正史《守史》中,还为他立有一百余字的单项传记。

    阳孝本的故里,位于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阳孝本就出生在这里。莲花井村远离公路,开往乡间的班车,只能到一个叫做陶朱的村庄。

    从陶朱到莲花井有三公里的山路,山路的尽头,便是莲花井村的水口。水口是山区村落对外的交通孔道,按常规,水口处往往是构筑一塔、一亭或是一阁,但莲花井村的水口却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在此处,迎向山路的一块巨大的红石石碑,碑上刻有莲花井村拓基人的姓氏名号,碑的顶部还带着檐盖,颇具审美价值。此碑不仅美化了村落的外部空间,而且还是全体村民的骄傲。据传,古时外人进村,出于对阳氏先祖的崇敬,不论官阶多高,行至碑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

    过石碑,视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处四面皆山的山间小盆地,莲花井村就坐落在盆地之中,现居住着阳氏族人500余人。村中最醒目的建筑,是一栋有着高大封火山墙,按三进两天井布局的祠堂。祠堂重建于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是赣南阳氏族人的总祠堂。祠内原本挂有许多牌匾,但如今只剩一块刻有堂号“启胤堂”的木匾,孤孤单单地悬挂在正厅的横梁上。其余的匾牌散失于“文革”时期,但大部分都被村中的有识之士隐藏了起来,经过许多的周折,我们终于见到了其中的三块。一块是褒扬阳孝本德行的“南赣乡贤”匾;另一块是曾任安徽歙县知县的王文川、题赠阳氏外祖农的“木本水源”匾;尤为让人惊讶的是,一块由戴均元撰文、道光四年刊刻的“重修通天岩阳玉岩祠记”匾,此匾原本悬挂在赣州市通天岩的阳公祠,1945年日本鬼子侵占赣州时下落不明,怎知此匾竟会在莲花井村落了户。

    祠堂的后侧有一眼八角形的水井,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已年届70高龄的阳孝本被再次荐举到朝廷,临行前由赣州回乡祭扫祖坟,恰逢井中绽开出一朵莲花。出现如此祥瑞的人文盛事,从此这眼水井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莲花井,因井而名,村名亦被称作莲花井。

    通过《大门阳氏重修族谱》这部编修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珍贵族谱,可以了解阳孝本的家庭迁徒及谱系传承等历史疑问。

    阳孝本的先人世居北平,自唐代起,始祖阳城出任道州(今属湖南郴州)刺史,子孙遂在道州安家。阳城回传至阳范,范公因避乱而迁居江西吉州,范公长子定居吉州,次子阳模继续南迁,于唐末大中五年(851年)来到上犹莲花井村开基。阳模被尊为五世祖,他是赣南阳氏的开山祖。阳氏家族传至北宋阳孝本时,已是第11世,时至今日,阳氏家庭在赣南已有了第48代传人。阳氏家族的历史谱系完整、发展脉络清晰,具有极高的文史研究价值。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但由于宋元时期赣南客家人大量南迁到闽粤两省,致使现今赣南宋代开基的村庄十分稀少,至于唐代开基的村庄,就更属凤毛麟角了,这对研究赣南客家的历史,造成了许多的困难。而名人阳孝本的故里,却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唐代村落,这座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村庄,以及在此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的阳氏族人,本身就是一部缩写的赣南客家源流史。

标签: 阳孝本   阳城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阳孝本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阳孝本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