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族谱说明
人生一世,非常短暂,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想知道父母亲是谁?公公婆婆(爷爷奶奶)是谁?我的老祖宗是谁?在什么地方住?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一个家。“家”是指从婚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最小社会单位。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就建立了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逐步分化为许许多多的小家庭。将同宗共祖的人,按辈分、代数分支顺序系统罗列,并且将居住地等详实记载,以便后人寻根问祖,便称为“家谱”。“家谱”就是家庭史,家谱又叫族谱,又叫宗谱。
我国有56个民族,新中国成立以后对56个民族的历史现状做了全面深入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学,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学。
写家谱,既是丰富和发展姓氏文化的需要,也是丰富和发展历史学、民族学、姓氏群体遗传的需要。所以写族谱绝对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搞科学。意义重大。总之,写好族谱是光宗耀祖、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件大事,我们要做姓氏历史文化的传播者,绝不做毁坏姓氏历史文化的罪人!
本谱书命名为《四川省渠县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民间传说“湖广填川”说的是我国湖南、湖北、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为了生计,他们不断的向西转移,来到四川以求发展。
据考证我国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最大的三次是由东向西的大移民,一次在北宋初年,二次在元末明初,三次在明末清初。四川盆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特别是盆地四周山区地广人稀。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因为江西省处于长江下游,经常遭遇洪水淹没,她们就从江西移民到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在此居住了几代人以后,他们又继续往四川、重庆、贵州等西部地区迁移。其中大部分是由清朝政府强迫性的迁移,只有小部分是自由性的迁移。
据先辈们考证,我们这一支张氏族人入川始祖张贤,原籍系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人氏,乃赐进士,宋绍兴年(1131-1162),由宦入蜀,自省来渠板桥立石沟。
麻城孝感乡是唐、宋、元、明朝时的行政机构,根据考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由于行政区域调整,以河为界,有一部份划归红安县河的北边还是属于麻城市管辖。据《麻城孝感乡之谜》(凌礼潮著,湖北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9月印)一书记载,明初孝感乡的地理位置范围,包括现在麻城市的白果镇北部、铁门岗乡、歧亭镇、傅埠镇、中馆驿镇、顺和集镇南部、南湖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鼓楼办事处南部、桃花乡、叶河村乡、永家河镇、八里乡和天平乡两乡镇的河东部分,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很多四川移民后裔寻找祖先昔日迁出地,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麻城市(龙池桥街道办事处)五脑山林场虎形地村的二组、三组的高坝堰,现在当地村民叫“高塘庚”,所谓的“洗脚河”也就是现在虎形地村二组、三组的“洗脚盆”,所谓的“鹅掌大丘”就是现在麻城市中馆驿镇张大村的“鹅龙狮湾”,并且张大村附近还有一个皇帝巡游到此的“上马石”故址。原来明朝初期,麻城县辖有四乡:太平乡、仙居乡、亭川乡、孝感乡。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因户减少,孝感乡被并入仙居乡。到了嘉靖四十二(公元1563)年,麻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20个里被划入新设的黄安县(现在的红安县)。可以断定:现在的红安县的东南部和麻城城西的西南就是原来的孝感乡。
据传说,清政府强迫移民有很多人不愿意来,为了防止逃跑,用绳索把手反捆着走路,如果在路上要解便,必须报告押解官后,把绳索解开,才能方便。因此四川人把上厕所解便,叫做“解手”。这就是解手的来历。另外,两个手腕上各有一条痕迹,传说是捆绑的绳子勒了以后留下的;当然有待医学论证,科学考证。我们这一支族张氏河东系始迁祖庭选公迁居河东张家坝三百年来已发展到了15代有余,别说老祖宗,有的连三代四代以后都不清楚了。因此现在急需把族谱搞好,否则在过几代人就更搞不清楚了、更乱了。
这次由家族理事会负责外事的副会长(族谱编撰委员会主任、主编)张正明同志经过近四年时间整理编写的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编此书由常务理事张开鑫、理事张开旭二位同志于2012年6月份倡导,家族理事会负责内事的副会长张学武同志盛夏酷暑,顶烈日多次到各家各户去收集资料,该同志为了收集到资料,跑遍了河东张家坝的每家每户和从河东张家坝迁居在外的族人居住地才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族谱编撰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张治源同志为本谱达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畅通,一次又一次的核实资料,修改补充、更正,达到准确无误。据估计这次编写的族谱,只登记到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员,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员没有登记到,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族众子孙居住地区分布太广,有的前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前就移居县外、市外和省外,他们繁衍至今已发展成坝成沟的后生群体,有的几十,多则成几百,已成为当地乡(镇)、村的部分或全体;有的是在全国大、中专读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全国各地城市工作,并安家立业;有的是国有企业招工招干而去外地定居落户;有的是参军到部队后,由于在部队吃苦耐劳,功勋卓著,被国家统一安排,到外地定居落户;有的是改革开放后到沿海特区,各大、中城市务工、经商和发展各行各业全家外迁。对于这些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后裔的我们,经多次通过其亲友询问、“倡议书”信函、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工具联系,才登记到了大部分族众,但是小部分外出后裔由于人力财力的困难,是无法收拢的。其次是没有共识的,少数本地和外出宗裔,说什么子女都不认父母,弟兄姐妹都不和睦,族间都有争无互助,规矩礼仪都早全无,还要写什么族谱,真是饱了肚子没事做,就这些也是无法登记到的。还有零星宗裔漏访登记的,总之,我们既然在做这件事还是有一定责任的,不过在这些情况下也是无可奈何的,因此只好向哪些没有编入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的宗亲后裔们,表示歉意,请恕我们无能为力了。
这次编写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由于没有以前的参考资料,根据几位年老约知河东系家族人脉历史发展的宗亲记忆简况和新采集材料编写,有很多不知道的情况和脱代的地方。对于这种情况,就只有打一个“?”号了。为修编族谱募捐者载入史册,根据捐资的数额和先后排定。捐资由多到少,由先到后不分辈分只分金额大小排名铭刻于共享功德碑上。同时记在公德簿上,并存放张氏祠堂存档;凡捐资1000元及以上宗亲载入编撰的渠县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书中以示褒扬;凡捐资一万元及以上的宗亲分别按不同规格建独享功德碑。
总之,这次编写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经验教训都很多,错编、漏编的可能不少。我们殷切希望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后裔中的有识之士在以后续谱中进行充实、完善。由于我们河东张家坝张氏家族人口多,名字重叠的也很多,因此必须注意相关联的长辈、父母、兄弟、子女等是否相同,才能肯定。另外由于有的不知道辈份,或者由于人口多不好取名字,因此就不按字辈乱取名字。有的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混淆不清。希望我族后裔遵循族谱字辈的顺序依辈取名,以免混淆不清,更不得杂乱,要代代传承使用,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份分明。这次族谱人员登记到公元2015年5月份为止。
回顾过去 列祖列宗 功勋卓著 功绩显赫
展望未来 世世代代 荣华富贵 前程似锦
我对后贤千万个希望,千万个重托,后辈可敬,后来居上,胜过前人!后辈可爱,继往开来,壮志凌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祝愿后贤展壮志、树雄心,完成前人未完曲!继续做好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的续编工作。
编谱
序言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地理环境特殊,沃土美誉,适于人口滋生繁衍的天生福地,又由于两次毁灭性的战争:即南宋六十年抗击蒙军战争;明末清初的张献中屠川。使得四川的战乱、天灾、瘟疫不断,人口急剧减少,大片土地荒芜,湖广填川成了历史的必然。据考证,我张氏入川始祖贤公。根据[道光二十八年(1848)]板桥立石沟的张氏旧族谱中撰写的“张氏渠邑立石沟谱叙”、“祖据”、“克绳祖衍派”资料记载证实,我张氏入川始祖张贤,原籍系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人氏,乃赐进士,宋绍兴年(1131-1162),由宦入蜀,自省来渠,度其地势。经查,板桥立石沟张氏氏宗祠碑文记载,于道光十七年(1837)由张氏各支系共同筹资修建的张氏宗祠,在堂内碑文刻留着河东系先祖名(元拔公、元音公、元超公、元模公、元吉公 等等),由证渊源,我河东系始迁祖庭选公是板桥立石沟迁到河东张家坝的。经查入川始祖育有八子,相继分布在板桥立石沟、河东张家坝、万寿梯子嘴、三汇牛奶尖、青丝老鸭嘴、渠县小井街、城北大石桥、屏西小板桥。
河东系始迁祖庭选公(下马坟)于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从渠县板桥立石沟迁居草房沟长岭坎(今河东乡河东村原五组堰塘东边)。那时此坝的渠河东岸绿树参天,掩映着秀丽的村落,人丁兴旺,沿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栽种,是安居乐业的良地,由于张姓居首因此得名张家坝。我先辈勤耕苦作,养育儿女,繁衍生息,从始迁祖迁居河东张家坝到现在十五世有余,人口约有六千余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河东系张氏子孙遵祖训,形成了忠厚善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据初步统计,迄今河东系张氏后裔已达六千余人。现山河变样,江面碧波荡漾,船帆穿梭,朝阳升起,江面金光闪耀。山水有源,树有落叶归根,人不无祖宗之礼。
多年来我宗族族谱陆续失传,族系难分使得我族后裔寻根问祖之难,为了正其伦而辈不乱,明宗悉祖,有宗而族不散,爱亲恋族,秉德循礼,系世分明,源源不断而不乱。收集河东系张氏宗族,编撰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续字辈,是河东系张氏后裔义不容辞之责,以征字辈归结,从旺字辈续起。但先祖墓碑碑文涤荡损毁已濒临失传,只有凭本家族几位年老略知河东系家族人脉历史发展的宗亲记忆将历代世系简况收集记录下来,有些世系忘祖断辈,收集比较困难,造成本宗历史不甚明晰。由于缺乏经验,加上水平所限,存在错或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宗亲们斧正赐教,纠错澄误,促其日后完善。
编辑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一是宣扬家风,以正道义;二是我张氏家族河东系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三是张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四是要知水有源处,树有根生,人类再多,各有祖先,要慎终追远,认祖归宗;五是望张氏家族河东系后裔,通心忠于祖,同络亲于脉,始终还是“孝”为首,“和谐、团结”为重,不乱伦,不欺祖。此书望我宗族永世保存,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史,世界文明古国。炎帝黄帝中华开基先祖。我们张氏家族系黄帝、舜帝后裔。
编写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承,族有谱则世系清楚,族无谱则世系源流不清,不知道长辈、晚辈混乱不清。族谱是记实性文章,不能有虚假,张姓家族,人口众多,遍布国内外及世界各地。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统计张氏家族是当前中国第三大姓,排在李、刘之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张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七,当前张姓汉族人口大约有一亿人。
张氏家族河东系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由于种种原因,家道疏于管理整合,家族史年久失传,族谱失传、失修,祖宗的繁衍史、发展史,流传模糊,记忆模糊,文字模糊,族人屡思整修族谱,无奈客观所限,力不从心。
幸得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家族理事会负责外务工作的副会长、族谱编撰委员会主任、主编张正明同志在公元2012年6月开始,不辞劳苦,不厌其烦,辛苦执笔,经过近四年时间整编写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积德行善,族人颜开,三生有幸;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家族理事会负责内务工作的副会长张学武同志盛夏酷暑,顶烈日,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河东张家坝每家每户和从河东张家坝迁居在外地族人居住地才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家族理事会常务理事张开鑫、理事张开旭二位同志还到板桥立石沟祭拜先祖,调查了张氏入川始祖资料,孝心所至,精神可佳;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族谱编撰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张治源同志为本族谱内容达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畅通,一次又一次的核实资料,修改补充、更正,达到准确无误;还有河东张家坝河东系族人张开鑫、张开旭、张开山、张仕中、张开模、张开前、张开田、张正佺等人提供了大量资料。族谱编撰委员会全体成员和河东系的爱心族人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谱书付梓问世,也算百世流芳,福泽后人。
张氏家族河东系族人,家教严,族风家风正,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民族气节为重,社稷利益为重,国家大局为重,代代贤良,英才辈出。族人既以农耕为生,也以勤和俭二事传家,还以耕与读两般教子,只要家有斗糠之力,也要供孩子上学。敬业修德之事为家之传统要务。父母不力,兄嫂辅之,贫困缀学者甚寡。近百余年来,河东张家坝第一个大学生,是本家张姓;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也是本家张姓;第一个出国留学生,也是本家张姓;第一个被县评为武士,也是本家张姓。祖辈重孝悌,讲礼仪,媳伺公婆,兄嫂辅弟,侄辈过继,养老送终,传为佳话。持家理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家教家风滋泽一代又一代,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又一个……。
族谱虽然年久失传、失修,但家教、家风、家德,辈辈流传,代代继承,经久不息,滋哺后人。
张氏家族河东系族人在河东张家坝繁衍发展继承三百余年,辈辈忠贤孝悌、遵纪守法、修德敬业,寡有顽劣忤逆之辈。族人崇上和谐团结,一家有事,倾族相助尽力。与外姓相处,谦恭礼让,和睦共处。族内每遇分家、过继、继承、孝道、婚丧嫁娶等纠纷,一般要有家长协调解决。虽无成文家规族约,但代代相传的家风和道德风尚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长出面则迎刃而解。
这次编写的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得到了河东张家坝张氏后裔在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族谱编撰委员会全体成员不计报酬,自备车船费用,不辞辛苦,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他们的模范行为,应当载入史册。因此,族谱编撰委员会向所有参与编谱及关心和支持编谱工作的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编写族谱,由于面宽量大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未能把河东张家坝张氏家族后裔一一编入本谱,有很多资料都是由家族几位年老略知全部河东系家族人脉历史发展的宗亲记忆记录的或是其本人提供的。
由于编者能力水平有限,存在许多缺点.错误和不满意的地方。希望我族后生批评指正。并且在以后续编河东张家坝张氏族谱的时候补充完善。
本次编写的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以国家现行相关政策、规定、原则为指导,尊重历史,求实存真,记述本家族史,旨在传承文明激励后生,培育新人。本族谱只记述了河东张家坝张氏家族河东系后嗣。
据板桥立石沟的张氏旧族谱中撰写的资料记载证实,我张氏入川始祖贤公,乃赐进士,宋绍兴年(1131-1162),由宦入蜀,自省来渠,别驾郎汉英公,蜀佐郎纶公,明经进士梧公,明经进士证公,孔学公以乡官由,拔明进士,授明教谕,但宋明相距几百年至二世祖庭选公也生疑窦,只有谓其远而稽之,不若近而求之,旁引世系而溯源,以孔学公为断至朝端公、朝宣公。因没有其他佐证的文字资料记载,也只有草创世系谱。
本谱上限自孔学公为始祖。孔学公称始祖,庭选公称二世祖,镇安公、文安公、美安公称三世祖,树容公、树德公称四世祖,朝端公、朝宣公称五世祖,以后六世祖、七世祖、八世祖、九世祖及其以下十世祖、十一世祖、十二世祖……等依次类推排列世系称谓。本谱排列的世系,若某夫虽为两妻,但后者属因前者去世,或离婚后再婚者,称续配。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调控,每对夫妻只允许生育1个孩子。因此,有的只有女儿。为了破除迷信,重男轻女的不好习惯,女儿也是传后人。以前编写的族谱,只登记男性。我们这次编写的张氏族谱一书,凡是我河东系张氏后嗣无论男女都列入其嗣,其女出嫁后也都列入本谱,其女的后裔不再列入。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入谱对象既包括本族张姓子孙,又包括个别女婿、抱养(收养)抱出子女和改为他姓的本族子孙。破除了以前的旧习惯,树立了新的社会风气,这是由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好的社会风气。
这次编写的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一书,登记的人口到2015年5月份为止。此谱书于2016年3月再次开版印制,为第二版第1次印刷,共印150册,保存人员都有记录,以前印刷的小册子以及2014年出版第一版第1次印刷的150本书同时做参考资料。版权所有,严禁翻版。如果违法翻印、再版。就会产生更多的弊端或错误,重者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盛世修书,贤达修谱,族谱家谱的整修过程既是祭祖、敬老、修德行善过程,还是继承祖德、重振纲纪、弘扬家风的过程,更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殷切期盼,后辈奋起,借祖宗庇荫,子子孙孙,衍生不息,代代英贤,辈辈和谐。望我宗族把张氏家教、家风、家德永存传世。
希望我族后裔,从现在起莫忘30年小修60年大修族谱的习惯。做好河东张家坝河东系《张氏族谱》的续编工作。
首届家族理事会外务副会长、族谱编撰委员会主任、主编 张正明
公元二0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张正明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张正明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