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元邓氏家谱》中“三元后路邓氏家谱源流序”载:“邓氏得姓,相传源于殷商武丁在位时,武丁因封其季父曼(字德阳)于南阳(今河南省境内)邓国,遂以国为姓。故皆尊曼公为我邓氏鼻祖。”邓姓以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恒王(公元前719~741年)时,传至邓宣(字吾离,为邓氏第19代);离侯惧怕楚国,因此与蔡、郑二国交盟,以尊周室面朝服于周。周襄王(公元前651~683年)时,邓(第22代)被楚灭,失去封国。周景王(公元前544~578年)时,邓侃(第26代)复为徐州刺史;邓监(第30代)为晋阳县令;邓安国(第32代)为南城宰;邓铭(第35代)为州牧刺史;邓文仲(第36代)为河东县令;邓缙光(第38代)为安陵刺史;邓成(第39代)为汉沧州牧;邓敏(第41`代)中书大夫。邓通(第42代)因佐汉有功,汉文帝赐他铜山。至东汉时,邓禹(第47代)因辅佐光武中兴,被封为太傅,谥元侯;永平三年(60年)加封为云台首将(史称云台28将之首)。至72代邓静(字超群)居河南省光州固始县,生4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其第八房第12代孙邓泰七(讳康进)撰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荆山重裕堂序记>叙述:“正祖,系光州固始县人。一子分过南红州;一子分过抚州;一子分过留州赤水县;一子分过南剑州沙县马坑荆山。”邓氏四兄弟中,长子邓光布于唐末由固始入闽[注:《三元邓氏家谱》载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闽,可能有误。此处按新编《沙县县志》载。]唐乾符初年(874年)为崇安镇将;为福建邓氏入闽始祖。次子光天则迁居江西建昌府南城县。
邓光布生二子:长子邓顼以舅氏剑州路旧将罗石卒袭职,改封建州路将军[注:元代始设“路”的建制,旧谱有误]。次子邓舜率部属于荆东(古名归仁里)田猎,始治宅屋。据《邓氏族谱·地宅志》载:“荆村自(县)治而西百里,水可舟至,陆可步通……,舜臣公田猎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邓光布率部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身亡后,邓舜袭职为剑州路将军(“为剑州路将军”恐有误)。邓舜为沙邑荆村(今三元区荆东)始祖。
入闽邓氏第7世(邓舜一支)分别迁三元区莘口、沙溪洋等地。
入闽第8世祖邓克谐(969~1033年)于北宋期间辟荐特奏进士,迁大理评事官居银青光禄大夫;景德四年(1007年)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死后葬于荆东。邓克谐生八子皆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邓氏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黄竹坑、长源、罗地、杜水、坑源、碓源、郑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龙岩县,九鹏住贡川发口;四房分郑溪源;五房分25都;余,荆山各房。”其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四川、香港、台湾及海外各地,故荆东有入闽邓氏发祥地的说法。
二、定居
邓氏居三明市区各地,约有5000多人。
三元区后路邓氏系北宋八音分房中的金(长)房。开基始祖为入闽邓氏27世邓增寿(字松老。行大五)。据《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人朔公传至第27世大五公,号增寿,字松老,南宋末元初迁来三元。”三元后路邓氏由增寿开基,至今已传26代。尤其是传至友铭(1462~1530年)。友铭(即文德)生五子,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其后裔蕃衍三元各地。如今,三元后路邓氏已有750户,3300多人。
《三元前路邓氏(匏房)家谱》载:“吾家世居三元正龙坊,而溯其所自出,则克谐五子有职之苗裔也。”三元前路邓氏约有400多人。
《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我祖有仪公系第七房(革房)。……至第三十一世豹一公(1456~1530年)偕弟携家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0年)移居三元荣锦坊下巷。”迄今已繁衍17代(即邓光布第47世),约有300多人。
《剑沙三元邓氏(木房)家谱》载:“自第二十三世讳百二十二公居三元。”
三元区《柳城邓氏(石房)家谱》载:“我柳城开基祖,朝奉朗明高公,实为石房八代孙,始迁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距南津公十六代,溯仲孝公又九代矣。”嗣后又分居于莘口。总人口约有400~500人。
《剑沙沙溪阳邓氏家谱》载:“邓氏沙阳始祖五七朝奉公,系光布公的第十三代孙,自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荆山迁来沙溪厚洋,隐德不仕,性耽嗜林园陶情自乐。”迄今已26代,有数百人口。
三元区岩前邓氏系邓氏第三房(丝房)后裔,至今已繁衍有300多人口。
三元区荆东邓氏系邓氏第二房(石房)后裔。据光绪年间邓氏《明昌祠记》载:“吾祖胜七公自万历年间,由沙阳迁居荆村。”余树松撰《叙》中说:“光布历传八世生克谐,克谐生八子以八音分房。荆村、沙阳系石房有冲公支派,复传至28世而生胜七、胜九(留居沙阳)。”繁衍至今已有200多人。
列东土堡邓氏系第四房(竹房)支苗裔,其《家谱》载:“自有汴公第三子九围传至(光布)第22世癸四生二子:卢、三。三公为迁列东之始祖讳招三。”据列东邓氏手抄簿记,列东邓氏人口已有200多人。
三、迁移
据《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其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台等地。其中,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46世孙子宁、允垲、允燮,入闽邓氏第47世孙新园、新连、新木、繁福等;迁居法国的有入闽第46世孙允泮等。
据《三元邓氏(匏房)家谱》载,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43世孙垂进、入闽邓氏第46世孙景易等。
第二节 谱牒
一、宋及其以前
1990年第6次编修的《三元邓氏家谱》载有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邓氏后裔、承事郎知剑州知沙县事邓昭武撰写的一篇“邓氏旧谱序”,其中说:“昔先王察人伦。定姓氏,或以封,或以谥,或以官,或以实其事,于以蕃其枝,衍其派,历百千世不朽也。……邓氏之后,子孙众多,不下万余,唯沙为盛,皆以诗书为业。……予膺上命,宰沙政,暇访吾宗氏之后,邓君鹏举,登淳熙甲辰(1184年)进士,枉告余曰:‘某家辱叨簪缨之旧,自唐晋迄今,间生茂才,烜耀闽中,谱系班然,苟不请大手发扬其实,则先人之幽光,将没匕也。’余盥手捧诵,既喜其族,得不述其事,于是命笔吏备书谱系,传之世世云。”可见,那时已有《邓氏族谱》。
二、明清及民国
三元后路邓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三元开基始祖邓增寿的第8世孙邓焜始倡修谱。邓焜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举人。他四处旁搜远访,手抄成书。他在“家谱自序”中说:“‘家谱岌岌乎其难哉’”。他“承父手广搜博访,得六册焉。万历壬辰得一本,于现任南阳知府邓镳宗侄手,细阅此谱,以商时傅说为鼻祖,初则傅姓;继而高宗赐傅说之子为梦薪,遂为梦姓,降而周初有梦磬,承楚子命,贡送邓地,桐梓杉松等木于洛阳,以营洛邑,遂封罗磬于邓邑为附庸,厥后改为邓姓。”邓焜所得邓氏族谱“大都有河南、南阳、荆门、开封、新野、光州、成都等处之事居多,而剑沙毫不与焉。”“因正统北狩,而麻布街邓茂七反,八闽骚动七邑遭劫,归仁里一乡,系同姓被祸尤惨。……当日荆村邓姓,各走他乡。独士载以落发得居荆村延福寺,存有此谱。斯人也,其派邓氏。其寺故乡,其谱确可信可传。焜也获之,反复审阅,取为底本,因命名剑沙三元后路邓总谱。”此谱,经邓焜多方收集,进行编纂。邓焜说:“正以尽一已之长,成先考之志,叙商、周、汉、唐、宋、元、明来之祖名,略加修补,不敢加意杜撰一句、一事、一代、一名,俱依日云公谱而誊写之。”此谱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五年(1800年)、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七年(1868年)、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次重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一九九O年春,三元后路邓氏对邓氏族谱进行了第六次续修。这次续修按九条规则进行。其中,(一)对原谱的序文、史料有选择地录用;经认定选用的一律加标点以简化体字照抄;增加远祖图像。对原谱的世系、家传,不论远近,一律以简化体字原文照抄;对原谱记载的田园、山地、池塘、宅基地等祖传产业全部删除。(二)特别强调男女平等。家庭中的子女享有同等权利上谱。有女无男的,女的可以承嗣上家传,欢迎男到女家结婚,其婚配后上谱以邓氏女方为主,夫男为配,所生子女随母姓的上邓氏家谱。宗妇离婚改嫁的可以上家传,但应注明离婚或改嫁,其所生子女应注明生母姓名。(三)只生一子或一女出继多户的称双祧,按顺序上谱。(四)新增列传对宗族、乡里有一定贡献的人。
《三元邓氏(匏房)家谱》于1994年也进行过一次编修。
第三节 文物
一、祠庙
邓光布祠堂
邓光布祠堂,又称灵卫侯邓公祠,位于沙县城关水南凤凰山下。该祠堂始修于宋,后屡圯屡修,最后一次重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该祠堂座南朝北,为上、下两幢五开间,木结构穿斗式建筑。1986年,邓氏后裔集资又重新维修,至今保护完好。
荆东“垂裕堂”
荆东“垂裕堂”位于三元区荆东村,始建于南宋。据《邓氏家谱》载: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他为了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秧及所在邓氏,“垂裕堂”也就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议裔孙房长仕仁、同力、天寿、成孙、正通合众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邓氏子孙又对“垂裕堂”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建,增设了后堂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垂裕堂”被国民党保安处占为军用,祠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垂裕堂”也就陷入长期无人管理,日渐荒芜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文件,对“垂裕堂”、邓克谐墓作出文物保护的决定。三元的邓氏后裔多方筹资,在原址上对“垂裕堂”进行了重修,历时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间重建时的结构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上正中奉供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墓葬
邓光布墓
该墓位于沙县南阳乡大基口村虹仔窠。墓座西望东,砖砌墓面;墓长 10米,宽9。7米;石墓碑高1。1米,宽0。65米,厚0。1米。墓右5米处有一石室。石室深5。4米,分前、后二室。前室宽1。45米,高1。8米;后室宽1。65米,高1。55米。前室有2扇石门,各高1。55米,宽1。75米,厚0。12米。门上雕有植物花纹。墓始建于唐末,该墓曾多次被盗,现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邓克谐墓
邓克谐卒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于三元区荆东垂裕堂后孤雁投湖形坐已向亥。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肃墓
据《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邓肃“宋元祐六年(1091年)出生,绍兴二年(1131年)因待母病,积忧成疾而卒于福唐(今福清),归葬沙县七都罗坑员山墩……”。
第四节 名人
邓光布
邓光布,字明远,号南津,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时(873~888年),由殿中侍御史,同王绪入闽;初任福州侯官县,继为崇安镇将,后为剑州路将军。邓光布身高八尺四寸,丰颐广额,虎背龙腰,性沉密寡言,勇略绝众,豪侠交海内知名士。先是秦兼并,建闽中郡。汉武徙闽人於江淮间,遂虚其地。光布偕中原八姓随王氏入闽(八姓者:罗石、曹朋、胡运平、李是、何如、陈某、卢某、邓居一;又云十六姓,未详孰是)。时唐季不竟,草寇四发,戎毒於远迩。邓光布视沙邑,以旧址难于固守,中和四年(884年),与汀州司录参军摄沙县事曹朋商议,将县治徙於扬篢坂之凤岗山下。后抵御浙江流寇误中矢而亡。
《三元邓氏族谱》注:按纲监王绪起于中和元年(881年),以为入闽为乾符时者,误黄巢死于中和四年,以破闽为中和后者,亦误。今依纲监与焜公序改正。
编者注:据新编《沙县县志》载,邓光布是乾符元年(874年)为崇安镇将,乾符五年(878年)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身亡,皆在王绪入闽之前。曹朋为汀州司录摄沙县政务是中和年间(881~885年),是邓光布死之后,所以邓、曹也不可能商议迁县治之事。另:唐末,建置上,不设路,而设道、州(郡);至元朝才设路。
邓克谐
邓克谐,字仲孝,生于乾德五年(967年)。邓克谐器宇峻拔,状貌魁伟,颜六痣,左颊三小瘤如心。他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温仲舒到他任所看后,说他廉平,不事苛刻,所以迁任大理评事。出婺妇子杀人之冤,人称他为仁。后张齐、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王钦若、陈尧叟恶其鲠直,就要他告老还乡。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大中祥符四年间(10011年)卒[注:此处有误,享年67岁,应为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享年67岁。
邓肃
邓肃,字志宏,号拼榈。少年时就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对邓肃十分赏识,与他结为忘年交。邓肃26岁入太学,他所交结的人多为天下名士。当时,宋徽宗在开封建艮岳,令各地进贡奇花异石。邓肃作花石纲诗十一章,批评此举劳民伤财和阿谀奉承之徒趁机搜刮民财扰民。当政者见了后十分气愤,便把邓肃逐出太学。
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嗣位后,李纲向朝廷推荐邓肃。钦宗召见了邓肃,赐他进士出身,补承务郎,授鸿胪寺主薄。同年十三月,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奔赴南京,任左正言。朝廷赐赏抗金官兵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就对高宗说:金人不足畏。但金军信赏必罚,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肯于用命。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轻重上下的赏罚都在当官的手上。赏既不明,谁肯自劝?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凡是立功者,先由自已陈报。再由专门机构核实后,论功行赏。如果功状明确,而奖赏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奖赏不公,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张邦昌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耿南仲要告老还乡,其子延禧为郡守。耿仲南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邓肃不殉私情,依然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同恶,阻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载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阻,误国如此,乞正典刑。”钦宗赞叹邓肃的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临阵脱逃。邓肃上表弹劾范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朝廷罢免了范纳的官职。邓肃对钦宗说:“外夷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烦,烦故迟。”上曰:“正此讨论。故并三省尽依祖宗法。”及建局讨论祖宗官制,两月不见施行。肃言:“太祖太宗法严而令速,事简而官清,未尝旁搜曲引以期赏罚,故能以十万精兵混一六合。自时厥后,群臣无可议者,今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画所以益缓也。今年内兵戈未息,岂可揖逊进退,尚循无事简,赏罚之权,不至濡滞。”邓肃身为谏官,忠于职守,敢于直谏,不到三个月,上20多道奏章,所谏的大都是重大朝政要事,多为朝廷采纳。
建炎元年(1127年),朝廷罢免李纲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付圣意。惟陛下而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殉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言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邓肃为李纲辩护,激怒了朝廷,邓肃被交吏部罢归。绍兴二年,邓肃避寇入福唐(今福清),因病逝世。
邓肃著有《拼榈集》二十五卷。
论曰:观肃之以花石纲诗见逐,可以汴宋之将亡。观肃之以留李纲罢归,可以必南宋之不竞。善人为国之纪然哉。
附:
邓肃行状
邓肃字宏,号拼榈,程公之子。他母亲怀他12个月才生下他。邓肃出生后,三岁不笑,五岁还不会走路,七岁还不会说话。有一天雷电交加,邓肃开口说话,便吟一首诗:“世道天不言,雷鸣始作声;霖雨遍天下,万物同一春。”当时,他的表叔陈知默在旁边,听到后十分惊愕,叫他再重复一遍。邓肃乃默。有一天,家僮带邓肃到池园玩,看见乳鸭有池中戏水,池鱼在池中跳跃,邓肃又吟诗了一首诗:“乳鸭池中绿,新鱼萍沼青;二般轻戏水,恐动个中天。”家僮惊讶地归报,邓肃的母亲便叫他重复一遍,邓肃仍默。过了几个月后,正巧看见飞燕盆鱼,邓肃又吟诗说:“天地何其宽,鸢鱼任飞跃,义理何其大,圣贤我同道。”以后,邓肃皆能出口成章。
邓肃生于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才开始建城头邓墩屋。邓肃10岁就能礼宾客,善诗赋。邓肃13岁,从陈知默门下学习;14岁就能代人书写致县令的文书。宋大观二年(1108年)17岁,从罗仲素先生学习;政和元年(1111年)才20岁的邓肃就已文名海内。政和八年,邓肃入太学,拜杨时为老师。拜师时,邓肃呈上自己所写的文章,杨时见后惊叹说:“伊洛言吾道南矣,今得若人,乃知夫子之道,果在是矣。”便把道学精华传授邓肃。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瑞兰生家庭;同年十一月,邓肃进诗十一章,谏花石纲,蔡京大怒,把邓肃赶出太学回家。当时正逢李纲谪居沙县,他十分赏识邓肃,两人结为忘年之交。宣和七年,金军入侵,朝廷才停止各地进贡花石纲。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朝廷,请诛蔡京等七人,以谢天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朝廷召邓肃入朝应对。邓肃直言说朝廷“谣侈,执政乱国”。邓肃被授予鸿胪主簿,补承务郎。金军攻入汴京后,设立张楚伪政权,邓肃誓死不从伪政权。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八,邓肃被授予左正言。邓肃奏疏,朝廷大都采纳。同年九月初六,朝廷赐予邓肃绯服鱼袋金章玉简,出入夜廷;这年的最后三个月,邓肃连续上奏二十多道奏章,朝廷执政要员们忌恨他的耿直。建炎二年当权者便把邓肃罢归故里。绍兴初年,邓肃陪同母亲避战乱入福唐(今福清),因照顾母亲的病,积劳成疾,于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病逝,享年42岁。
附:花石纲诗十一章
蔽江载石巧玲珑,雨过嶙峋万玉峰;舻尾相衔贡天子,坐移蓬岛到深宫。
浮花浪蕊自朱白,月崛鬼方更奇绝;缤纷万里来如云,上林玉砌酣春色。
守令讲求争效忠,誓将花石扫地空;那知臣子力可尽,报上之德要无穷。
天为黎民生父母,胜景直须尽环宇;岂同臣庶作园池,但隔墙篱分尔汝。
皇帝之圃浩天涯,日月所照共一家;北连幽蓟南交趾,东极蟠木西流沙。
是中嵩岳磨星斗,下视群山真培娄;千年老木矫龙蛇,天风夜作雷霆吼。
三月和风塞太空,天涯海角竞青红;不知花卉何远近,六合内外俱春容。
圣主胸襟包率土,天锡园池乃如许;坐视块石与根茎,无乃卑凡不足数。
饱食官吏不深思,务求新巧日孳孳;不知均是圃中物,迁远而近盖其私。
恭唯圣德高舜禹,一圃岂尝分彼此;世人用管妄窥天,水陆驰驱烦赤子。
安得守令体宸衷,不复区区踵前纵;但为君王安百姓,圃中无日不春风。
邓文铿
邓文铿 字德声,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考取举人;翌年中进士,授予广东茂名知县,继而升任刑部主事、佥都御史。后因弹劾朝中不法权贵,被排挤出京,任武昌知府、德安知府、苑马寺卿。明宣德元年(1426年)告老还乡,隐居眉山(现三元区岩前眉山);翌年病故。
邓文修
邓文修 字观城,三元城关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次年中进士。邓文修性情恬淡,不乐仕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沙县延修县志,去取不苟;又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福建通志》。。
邓世荣
邓世荣 字华卿,三元城关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咸丰四年(1854年),邓世荣才11岁,便考进延平府学第十名,兼取古学第三名。宗师李联秀称赞他为:“白发观场晚着鞭,少年若性一鸣光。龙岩林曼延平邓,分领吾门大小年。”是年,邓世荣又参加岁科连考,得一等十二名,补廪,兼取古学第七名。清咸丰十一年(1860年),邓世荣参加辛酉科会试,得第一名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邓世荣年20岁,贡举朝考,取一等二名,钦点刑部小京官(因年小不能任知县),不久升主事。清光绪五年(1879年),邓世荣去世,年仅36岁。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邓克谐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邓克谐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