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1] 晋朝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 [2] 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 [3] , [1] 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4]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 [5] 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 [6] 晋国世子。 [7] 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 [8] 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 [9] 革新政治,振兴经济, [10-11] 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 [12] 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2-14] 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 [15] 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早年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曾出任中抚军 [7] ;司马昭本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于咸熙二年(265年)。册封司马炎为晋国太子 [5-6] 。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后,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8] 。
登基为帝
咸宁三年(277年),将扶风王司马亮改封为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改封为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渤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颙改封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封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 [32] ;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为南城侯 [33] ;发生大风将树拔起的事件,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五个郡国降霜,伤害到了谷物 [34] 。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阳地震;东夷五国内附;郡国十六下了冰雹,大风拔树,破坏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发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余家;上党又遇到了暴风冰雹 [43] ;有彗星出现在张和轩辕附近 [44] 。
司马炎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 [15] ,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 [52] ,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53] 。
黯然去世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然而,在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臣,开国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而国丈杨骏(杨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亲自在司马炎左右伺候,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见杨骏所用之人不当,就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给中书下诏,让召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杨骏恐怕失去权柄与宠信,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并把诏书藏起来。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找杨骏要诏书,杨骏终究不给。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与华廙、何劭共同呈给司马炎,司马炎看了以后不说话,于两天后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 [16] [54] 。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司马炎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司马炎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