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寻宗探源话续谱

2020-08-15

2506次

1人

1个

1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东汉袁良传承世系的正本理绪和寻源续宗

袁洪发

    天下袁氏出太康。袁氏为虞舜后,出自妫姓,姓源纯正,世序可考。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战争和社会变革等原因,在袁氏世代传承关键时间节点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错乱,作为袁氏后人理应不能坐视不管不闻,学习探究正本清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相,尽量减少错误信息误导子孙认知,也可避免宗谱传序紊乱,这也正是袁氏先祖们始终倡导的治学态度和行事风范。

    随着承宗续谱的正常进行,全国全世界袁氏后人寻根问祖之风空前,热心学习、专注了解袁氏源流传承出处者大呈燎原之势,各种袁氏文化研究交流群层出不穷,信息纷呈多彩,虽然有可喜可贺的一面,也有真假难辨杂乱随意的一面,在牵涉传承这个问题上,有差错即为世代不清,坐视混乱发生客观上是对先祖不敬,事实上也是对宗祠的不尊重和对家学文化研究的不严谨。纵观袁氏迁徏分流、分布,陈郡袁氏、汝南袁氏、彭城袁氏等均源于陈郡阳夏,袁氏宗谱世代传序争论最集中最明显的时间节点是东汉,焦点人物就是袁良。

    一种说法为 “世界袁氏宗亲总会729日文汝南袁氏家族为什么又称为“五世六公”》认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单看《后汉书》、《三国志》,汝南袁氏的祖籍就是汝南嘛!但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新唐书》认为袁良是陈郡阳夏人,不是汝南汝阳人,而且后文都没提到汝南。可见《新唐书》认为从袁良到袁绍,一直都是陈郡阳夏人。
但是这明显是胡扯。至少从袁安到袁绍都是汝南人。所以现代流行一种“袁良的子孙搬家搬到汝南”的说法。但我认为这也不是真相。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袁良的一个孙子是陈郡袁氏的袁滂,但是袁良的大孙子袁安当上司空是在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袁滂当上司空是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同辈人当上司空竟然隔了92年!可以肯定的是,袁安和袁滂不可能是同辈人。所以可知《新唐书》对袁氏家谱的记载是错误的。
感谢《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作者臭咸鱼指正,《新唐书》记载的错误源于《汉故国三老袁君碑》。碑文记载了陈郡的袁良,所以《新唐书》误认为这个陈郡袁良就是袁安的爷爷袁良,但陈郡袁良是汉顺帝时人,与汝南袁良相差百年,自然不是同一人。

    另一种说法则是 “袁氏总群731日推文《天下袁氏出太康,袁家人必看!》中陈述: 袁涛涂子袁远,五世孙袁颇,为陈国司徒,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多迁徙外地。阳夏涛涂的八世孙袁政始入仕。16世孙袁生,世居阳夏辕乡,秦末袁生才重振家门,项羽破荥阳后,袁生献计汉王刘邦出武关令荥阳成皋间休息,而楚备多力分,复与战破之必矣,汉王从其计(语出《汉书·高祖本纪》)。汉室既定,袁生还宅辕乡。袁生曾孙袁干封相关内侯,食邑贵乡六百户,干子袁经、孙袁山相继袭爵,袁山的来孙袁良为东汉丞相令、广陵太守、议郎符节令,梁相、国三老(洪适隶释卷六)。袁良长子袁光任博平令,次子袁腾任尚书郎、蜀郡太守,三子袁璋为谒者。袁腾子袁安,为官汝南,择士汝阳为家,位至三公。袁璋子袁滂官至司徒。袁滂子袁涣东汉侍御史、谯令、三国魏时官至梁相、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太康原是鼎盛时期为东晋至南朝陈的270多年间。正传世28人,三公、令仆17人,在此期间,袁氏人才辈出,不论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袁涣之曾孙袁耽为王导参军,平定苏峻之乱时,以功受封为建威将军、历阳太守,始迁江南。从此,太康(时为阳夏)袁氏成为晋王朝重要支柱士族之一,门阀地位仅次于王、谢。袁耽孙袁湛是谢玄的门婿,官至中书令,尚书又仆射兼太尉。其侄袁淑诗文俱佳,为东晋著名文学家,官至丹阳尹。太尉长史、太子左卫率。袁灿为南朝宋中书监、司徒、侍中。其他如袁霸、袁宏、袁彖、袁昂、袁枢、袁宪、袁朗、袁乔、袁式、袁滋等名人尚有百人之多。

    第三种说法是“袁氏总群 ”《袁氏文化历史探秘》中袁氏迁徙和分布内容。言袁氏早期主要繁衍于河南大康,其中心为汝南。东汉之初,袁政的二十三世孙袁良享有四世五公的声名。生有二子袁昌、袁璋。袁昌从阳夏迁到汝南郡汝阳县,袁璋从阳夏移居河南大康西北。袁昌兄弟分别创造了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

    第四种网络词条说法时间更攸久[袁昌,东汉陈郡阳夏人,袁良长子,袁安之父。袁昌从陈郡阳夏别居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形成汝南袁氏,他的儿子袁安把汝南袁氏家族从此领上了青云之梯。]众所周知,汝南袁氏始祖袁安历史上非常有名,曾位列三公。汝南袁氏堂号卧雪堂也以袁安生平事迹为存。千年以来汝南袁氏及史料一直以袁安之父为袁昌族叙史记,姓氏史家也以袁昌父为袁良自居以袁安为始祖以卧雪为堂号之袁氏,莫不以此为主流。世系断代中甚至出现了以宦官袁赦为其一世代之事实,细推侧敲甚是可笑。

    第五种说法是社科院副研究馆员袁立泽研究《东汉袁氏世系》后认为:[《元和姓纂》卷四氏是现存唐代文献 中关于袁氏世系唯一完整的记载,自汉成武令袁良至梁司空袁昂的世系,并以袁良为第十八世,袁昂为第十二世,但诸家史籍皆有混淆之处。最早出现在袁安、袁滂的一代。诸家记载都说袁安、袁滂是袁良之孙,东汉时均为三公。但袁安拜司空在章帝元和三年 (八十六年),袁滂拜司徒在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二袁为从父兄弟,两项任命却相去如是之远 ,也令人困惑。《金石录》卷一四 《跋尾》汉国三老袁君碑条 :以此碑及《后汉书》考之,《姓纂》与 唐表》殊为竦谬。《袁安列传》云:安祖父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中,至成武令。今据此碑,良以永建六年卒,相距盖百余年,以此知非一人无疑。又安以永平四年薨,良之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盖安汝南汝阳人,滂乃陈郡扶乐人,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遂尔差谬邪?《安列传》称祖良,为成武令,而唐史谓昌为此官者,疑唐史之误也。又郦道元《水经注》扶沟城北有《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事与碑合。唯《水经》误以尔。袁氏自汉以来,世为著姓,安与滂皆一时显人,而诸书于其族系错谬如此,以此知典籍所载,其失可胜道哉。袁安、袁滂之祖是否其名偶同,还需要更多的佐证,但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唐宋史家误将袁安、袁滂两系合为一支,造成袁氏乡里族系的错谬,却是证据确凿、可以定谳的。《隶释》卷六所收 《国三老袁良碑》略云:君讳良,字口卿,陈国扶乐人也。厥先口口,世为封君。周之兴,虞口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初氏父字,立姓曰袁。鲁僖公四年,口为大夫。哀十一年,颇口司徒,其末或适齐桥,而袁生 ()独留陈。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塞从其册。天下既定,还宅扶乐。孝武征和三年,曾孙干斩贼匈先勇,拜黄门郎,封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后锡金紫,迁惰城之口。于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口口而口。君即山之曾孙,举孝廉郎中,谒者,将作大匠,丞相令,广陵太守,谢病归家。白三府举君征拜议郎,符节令。时元子光,博平令;中子腾,尚书郎;少子璋,谒者 。群司上为三老。拜梁相,载八十五,以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后汉书》卷三《章帝纪》、卷四五《袁安传》载 :章帝元和三年(八十六年,袁安以太仆迁司空,章和元年(八十七年拜司徒。《后汉纪》卷二四《灵帝纪中》、《后汉书》卷八《灵帝纪》载: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袁滂以光禄勋迁司徒。又比方说《隶释》卷一一《圉令赵君碑》有司徒袁公仍辟之语,洪适云:赵君先为司徒杨公所辟,后为司徒袁公所辟。弘农杨氏、汝阳袁氏为司徒者皆三人,陈国袁氏一人。此盖灵帝时事,熹平五年十月,司徒袁隗罢。十一月,杨赐为司徒。六年十二月,杨赐免。光和元年二月,袁滂为司徒。此碑先杨而后袁,则杨赐、袁滂也。施蛰存《水经注碑录》卷五汉袁良碑条也说:《后汉书 ·袁安传》称安,汝南汝阳人。祖父良,……此盖别一袁良也。后世不察,以此袁良与陈国袁良为一人,故《姓纂》与《唐书》俱以袁安、袁滂为从父兄弟也。《新唐书纠谬》卷七袁朗乡里条 :《袁朗传》云其先雍州长安人,父枢,仕陈为尚书左仆射,今案朗之先出于后汉司徒滂,而《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癸丑,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此袁滂为陈国人,而初见于汉史甚明者也。至其子涣,仕魏为郎中令,本传亦云陈郡扶乐人。至涣曾孙琅,仕东晋,本传亦云陈郡阳夏人。壤族孙湛,仕宋,本传亦云陈郡阳夏人。陈国扶乐袁良三子:长子博平令光、次子尚书郎腾、少子谒者璋,《国三老袁良碑》所言甚明。《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条,谓大扶城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 ,自余殆不可寻。袁滂、袁光、袁腾碑并见于袁氏旧茔,说明袁滂与袁光、袁腾、袁璋乃至袁良,都属于陈国扶乐袁氏的族系。至于唐宋文献记作袁安之父的袁昌,未见录入袁良碑文,显然不是袁良之子、袁璋之兄,其与陈国扶乐袁氏血缘的关系,大概也难以成立。《元和姓纂》氏条汝南一支谓安后又居汝南聃,认定袁氏此系迁至汝南始于袁安。《汉司徒袁安碑》称安为汝南女阳即汝南汝阳人。考诸袁墓碑所立时间,袁良碑在和帝永元十一年(一百年)前后 ,袁安、袁敞碑大约在安帝元初四年 (一一七年)。袁良、袁安碑注明二人的郡望 ,分别为陈国扶乐汝南女(),可见袁安一支的籍贯由陈国扶乐改为汝南汝阳,不会晚于东汉和、安之际。《风俗通义》卷二 《正失》彭城相袁元服条应劭按:元服名贺 ,汝南人也。祖父名原 (引者按:即袁京),为侍中。……原父安为司徒 。同书卷三 《愆礼》则有汝南袁隗汝南袁夏甫(袁闳)”事迹 ,为现存文献中有关汝南袁氏籍贯最早的记载。应劭是东汉末人,又与袁安同郡。《风俗通义》另有《姓氏》一篇,应为当时谱学名家无疑。而在此人笔下,袁安及其后裔隶籍汝南,与陈国并无瓜葛《水经注》卷二二潜水条《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扶乡故县也。城北二里有《袁梁碑 》,梁:陈扶乐人。(弛赵明诚谓其事与碑合惟《水经》误以汉国三老袁君碑又说:袁君名良,碑字作梁,无可疑者 。郦注作梁。良、梁音同互用,《左传》季梁《浸水注》作季良,亦其类也。笔者怀疑郦道元所见 《袁良碑》文,本来就是写作袁梁的《水经注》不是以良、梁音同互用,更不是误以。也就是说,袁安与袁滂的祖父并非一人,袁安的祖父是袁良,袁滂的祖父则是袁梁。实际上,不论郦氏所见《袁梁碑》的字,是否为字之讹,从 《后汉书》袁良、《袁梁碑 》袁梁或袁良时起,汝南汝阳袁氏与陈国扶乐袁氏,其籍贯、血缘就已互不牵涉、泾渭分明了。《世说叙录袁氏谱》第三世的袁安、袁滂,东汉时均为三公,已见上述,《金石录》说袁氏自汉以来,世为著姓,又说袁安、袁滂皆一时显人,本来都不错。但此说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似乎在东汉政坛上,汝南汝阳袁氏与陈国扶乐袁氏的地位是旗鼓相当的。细绎袁氏各支东汉一朝的政治履历:袁安,安子敞,孙汤,曾孙逢、隗相继出任三公,时称四世五公,应劭谓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就反映汉末舆论对袁安一支的高度评价。相形之下,陈国扶乐袁氏自然稍逊一色。施蛰存 《水经注碑录》卷一四汉袁氏三碑条又云:中子腾,良碑称尚书郎。良碑为其孙滂、弘所立,其时腾必已故,所书当是最后官位,然其墓碑则称蜀郡太守,何也?《后汉纪》卷二四 《灵帝纪中》光和二年(一九七)二月:司徒袁滂 以灾异罢。又云:滂字公熙,闳之孙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谢承《后汉书》:袁闳字夏甫,汝南人也。”(《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文”)另据《后汉书》卷四五《袁闳传》:闳为袁贺子,袁彭孙,袁安四世孙。周天游说:闳乃袁安孙袁彭之孙,袁逢、袁隗为其从父。乃汝南袁氏。袁滂系陈郡人,与袁闳虽同姓而不同宗,故非闳之孙明矣。又范书《董卓传》注、《三国志 ·袁涣传》注所引袁纪均无此四字,当系衍文。见《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六七九页。马衡《汉司徒袁安碑跋》、《汉司徒袁安碑跋》又证袁敞、袁安两碑不伪。马衡《汉司徒袁安碑跋 》:安卒于和帝永元四年,碑称孝和皇帝,则非葬时立可知。或因敞之葬,同时并立此碑,未可知也。《后汉纪》卷一五 《殇帝纪》载:初,邓骘与同郡袁良为布衣之交,及骘当路,欲延良共议世事,良谢而绝之。邓骘为邓禹孙,籍贯在南阳新野,这位与邓骘同郡的袁良,并不是诸家《袁氏谱》所载汉平帝时任太子舍人、成武令的袁良,当然也就不是袁安、袁滂的祖父,与袁氏汝南、陈郡两支均无关涉。扶乐袁氏东汉时任三公者仅有袁滂一人,其与汝南汝阳袁氏的地位、声望,不可同日而语。]

    本人认为第五种说法最具权威可靠,且逻辑缜密,也是第一种说法的依据。相反第二、三、四种说法有一种抢人上轿的感觉,都是想为袁良增加一个叫袁昌的儿子或袁安这个孙子,或为袁安套一个袁良光环。附会牵强、生拉硬套痕迹过强,虽徒增很多故事,但导致汝南袁安上世系紊乱多变,矛盾不一。

    基于金坛肃雝堂袁氏始祖袁宏上朔至东汉袁良世系清明纯正,考证东汉袁良传承关系对于袁宏后人及中华袁氏谱承尤其重要,通过重证排除去伪存真,可以肯定袁良至袁宏的传承世系为良、璋、滂、涣、奥、毅、猷、勖、宏

肃雝堂袁氏53世孙洪发初整归纳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寻宗探源话续谱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寻宗探源话续谱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686 0 袁宏—金坛最早出现的文化历史名片 yuanhong yuanhong 2022-07-19 10:27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