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
【历史上的黄帝】
(Yellow emperor;The huangdi;Mauslleum)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国际领导人多次到两地访问!中国自古也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 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天鼋)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诞生之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史学界一致认为,具体地点在今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历史和考古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
黄帝的诞辰一种说法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神话传说】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历史意义】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 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 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 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 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 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6字。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据河北省《涿鹿县志》第539页古遗迹、文物篇载:"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史载“黄帝崩,葬桥山,”即是指这里,现存有黄帝庙遗址。桥山南侧有一大方石,传说是黄帝下棋的棋盘,故当地人称棋盘石。"
另有, 黄帝城(轩辕城)、蚩尤三寨、阪泉、蚩尤泉、定车台、八卦村、黄帝泉、蚩尤坟、蚩尤血染山、土塔等遗迹遗址记载。以及《涿鹿地名考》,《涿鹿桥山地名考》,《阪泉地名考》、《郦道元故里考》的详细记述。
【妃室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黄帝与妃室传说】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大战魔神★
魔神蚩尤 蚩尤是上古黄河下游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据野史《龟甲记事》记载:蚩尤出生于黄河下游的一个氏族首领的家庭,因受深埋于庭下的盘古斧神气的影响而拥有天生神力,出生时一声哭啼便惊起山潭中休眠的三条孽龙,族人预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后来,黄帝氏靠强大的武力从黄河上游出兵于版泉之战击败了位于黄河中游的炎帝氏部落建立了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华夏部落,华夏部落不断东进,击败了黄河下游很多部落。蚩尤的部族不愿臣服于轩辕,便联合黄河下游的九个部族组成九黎族对抗黄帝。九黎与华夏之战中,蚩尤联合刑天与夸父,又得火神康回与风伯雨师的帮助,一连打败黄帝七十二战。后来黄帝请来北极紫薇太皇大帝的女儿僵尸始祖女魃才于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蚩尤于逐鹿之野兵败被应龙所杀,颈血飞天形成蚩尤之旗封天,使女魃、应龙等不能回天,为东夷部落的南迁提供了机会。尸体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蚩尤,死于涿鹿之战。
【黄帝城】
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归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华夏建一都城。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秦始皇等历代帝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堂内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主要景点的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祭祖。
【黄帝源】
黄帝源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游息之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的发源地。景区贯穿黄山轩辕峰至光明顶之下人烟罕至的云海之中。这里青山环保,群山叠翠,古书参天,翠竹摇曳,溪水潺潺,峡谷怪谭,其实名目,古迹胜景。固有神秘。藏龙卧虎,仙岛驻风。这里启动、深谷、怪潭、宝岛。古湖,再现了《周书异记.神仙传》、《黄山图经》以及《史记〉有关黄帝的神奇传说,是体现中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自然活教材;这里圣寺、古桥、驿道、书院等俯拾皆是,留下无数名人、墨客的足迹,是集皇权神圣于自然神奇的风水宝地;是湮没了一千多年的重新发现。
【轩辕姓源流】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 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2、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相关链接
黄帝时代的文字
我发现了黄帝时代的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初探 马贺山
文字的起源和产生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古文字专家和考古工作者总想破解的千古之谜,可直到现在还未有结果,还在探索之中,我已关注多年,现将不成熟的看法,公诸于众,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因为黄帝时代有文字,所以才能够发现。
目前人们承认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朝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二百七十三年的商王的占卜文字,已具备六书的成熟文字的特征,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一下,盘庚以前的各王是不是使用过甲骨文,为什么至今未有发现,甲骨文是商人发明创造的文字吗?我想没有人能回答上来这样的问题,因为现在的普遍的认识是,汉字到盘庚时才开始成熟应用,以前的还属于婴儿发育期,缺胳膊短腿,就象二里头遗址挖出的那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一样,实际上我们的考古学家、古文字专家已把那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当成夏朝的东西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三千三百年,换句话说,华夏民族的文明史是只能从商朝的盘庚迁殷算起,因为直到目前,还未发现盘庚以前的文字,还未挖出盘庚以前的文字,二里头遗址的那些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才是真正的夏朝的东西。现在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出现了,古文字专家不承认那是文字,而又不否认那是夏朝的东西,而考古学家则认定那就是夏朝遗址,夏朝的文武百官就是用这种陶片上的刻划符号来记录夏朝历史,记录夏王的十四代十七王的言和行,有这种可能吗?这太滑稽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推论和认定,在学术界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以愚翁所见,我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一定搞错了,那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只是帮助先民记数记忆的一种记号而已,并不是文字,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些刻在陶片上的符号的年代应定在仓颉造字之前,而不应放在夏代,一定要放在夏代,那夏代就不会有文字了,仓颉造字也就真的成了神话传说了,那[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真的就成了伪书了。当今的甲骨文专家、金文专家不认识[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被古今视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的三篇天书,已成了他们的软肋,他们对三篇上古文字不屑一顾,让他们失去了多次发现夏朝文字和黄帝文字的机会,而愚翁则在破释[夏禹书]、[禹王碑]、[仓颉书]的过程中,获益匪浅,真正了解了夏朝文字和黄帝时代的文字的一些特征,为发现夏朝的象牙文和黄帝时代的石刻文,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完成了中国文字史上的两次重要发现。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古文字专家给我们提供了只有三千三百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离五千年还差一千七百年,在此之前,真的没有文字吗?请看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史官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周礼》说"内史掌三皇五帝之书",也表明三皇五帝的史料在当时还保存着。《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徐《中论•治学》:“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易传•系辞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大量的史书典籍都记载了黄帝时期已发明创造了文字,那为什么至今连一个字都找不到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没有人专门去找,一个是摆在面前也不认识,更不会得到承认,现在的情况是连夏朝的文字都不承认,能承认黄帝时代的文字吗?
[二]到哪去发现黄帝时代的文字?
自然是到黄帝经常活动的地方,到黄帝打仗的地方,到黄帝建国的地方,你才能找到,如果你把黄帝看成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一个落后的部落酋长,一个轩辕氏族的头人,那永远也不会发现黄帝时代的文字。
所谓‘心诚则灵’‘功夫不负苦心人’,当你用心并下一定的力量之后,你就会发现黄帝文字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身边,随处可见,俯身即拾。首先在您的书桌上,摆放着的那套[淳化秘阁法帖] ,在卷五首篇就是[仓颉书],有黄帝文字二十八个,应该说明一点,这二十八个字是黄帝文字不是我说的,是古代的专家学者说的,是由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传下来的,它的标题已显示出它的具体年代,而不可思议的是,当今的古文字专家学者没有一个人能认识[仓颉书],没有一个人研究[仓颉书],当然这不认识不研究并没有错,也无可指责,然而在不认识不研究的情况下,随意评论[仓颉书],说[仓颉书]是伪书,往[仓颉书]上泼脏水,这是对祖先仓颉造字的大不敬,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大不敬,作为一个研究古文字的专家学者,缺乏最企码的应有的职业道德。
对于这些不负责任的胡言乱语,信口雌黄,我劝他们就此打住,不要再恣意泛滥了,否认[仓颉书]、死不承认[仓颉书]已是二十一世纪古文字界的耻辱了。
[三]怎么才能辨别出是黄帝时代的文字?黄帝文字又具备哪些时代特征呢?
我们还是采用以后证前、反复比照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能很快的将那些未知的不可识的文字,进行重新排列顺序,比如拿[夏禹书]与甲骨文进行比较对照,你就会发现,[夏禹书]里的一些字,与甲骨文里的一些字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它们在时间上是比较接近的,[夏禹书]里的一些字,是甲骨文里所没有的,这种情况的产生只能在甲骨文之前,而不能在甲骨文之后。夏朝的象牙文就是用这种方法比照出来的,象牙文里的一些字与甲骨文里的一些字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它们在时间上比较接近,象牙文的许多字是甲骨文里所没有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只能在甲骨文之前,而不能在甲骨文之后。象牙文里的一些句子比甲骨文的句子还深奥,还难懂,一些字极难辨认,但经过努力最终还是能够破解的。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石刻文字[玉石文]看起来比象牙文还简单、还古老,还难辨认。有些字与夏朝象牙文是一样的,有些字在象牙文里是没有的,因此将它排在夏朝象牙文之前是合适的,它应是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字,也就是说,是黄帝时代的文字。
黄帝文字应具备哪些时代特征?
一,按古文皆简的原理,它就是最初的文字了,文字笔划少,文句短,有两个字组成一句的,也有三个字组成一句的,有图有字,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文字刻在人加工过的石片上,皆是阴刻,有孔,可用绳栓在什么地方。
三,这些石刻文字通常被称为红山文字,是红山文化红山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五千年至六千年之间。红山古玉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这些刻在红山玉石上的文字,有的多是一面为上古诗经文,一面为阴阳交欢图,有的是漓石文,有的为帝王史官的玉印文,有的是玉器上的铭文,它们都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瑰宝中的瑰宝.
四,这些红山文字通常被称为上古文字,也称古篆.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文献典籍上对古篆的 阐述 :
古篆
有两义:
(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
(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一言以蔽之,古篆即指上古时代的官方文字,古篆名称由来已久,并非后人杜撰,古篆之后是夏篆,夏篆之后才是甲骨文.
[四]破释黄帝时代的文字
一:黄帝时代的传世文字——[仓颉书]
【仓颉书】二十八个字,三句话,宋朝的古文字学者已经破译了。
让我站在前辈伟人的肩膀上,在确认一次不朽的【仓颉书】到底念什么,记录的是什么内容。
[苍颉书]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
兵朱。
[苍颉书]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
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终]
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
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
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苍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从孔子到孙中山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响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论,原来出自于上古时代的[仓颉书]。
最后让我把宋代大观帖上的释文,附在下面,没有前辈的最初探索,哪有我无名小子的最终发现,短短的二十八字的【仓颉书】,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可谓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以[仓颉书]作为黄帝时代的标准文字,用破译[仓颉书]的比照的科学方法,来衡量审视这些刻在红山古玉上的文字,一切疑惑和难题都会迎韧而解,破译工作也进行的非常顺利。
二:破释黄帝时代的石刻文字
[1]介升[生]
壬后
唯亥
名匝
[2]九日匕
勿又乃
唯五水
包口化
[3]彤千后
乃有伯
名 万 侃 少包兹
[4]包口介
勿又乃
又五亥
[5]包又亥
勿五刈
又口介
[6]肉肉有彤
。。。。。。
【黄帝的传说二】
黄帝复姓公孙,驻姬水,亦姓姬,名轩辕,父少典,母附宝。其父曾迁居祁野,一日,看见雷电饶斗枢星,感而怀孕24个月才生帝于寿丘。黄帝长大后,凤目龙颜,有境瑞之气,故史称“生而神灵”,实有帝王之相。黄帝从小聪明能干,才智过人,宽厚待人,以德服人。深受族人拥戴,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他教导人们盖房子,驯养家畜,耕种五谷,逐步改变原来的游猎生活方式,定居涿鹿。为使交通方便,努力研究制造车船。修筑城墙,防备别的部落侵扰,还操练军队,制造武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各部落经常发生战争,黄河流域西部有一部落首领曰炎帝神农氏和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发生战争,被蚩尤击败,迁居黄帝部落地盘,与黄帝发生冲突。黄帝十分体谅炎帝的处境,施以仁德之惠,感动了炎帝,促进炎黄两部落的合并,炎黄两人为共同首领,成为华夏族(即汉族的祖先),这便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炎黄子孙”的来由。当时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打败炎帝后并没有停止战争,他自持骁勇善战,到处杀掠。其他部落的人民都期望黄帝领兵征服蚩尤,消除苦难。蚩尤自以为天下无敌,袭击炎黄部落。黄帝忍无可忍,起倾国之兵与蚩尤在涿鹿开展了中国古代第一场激战,史家称之为“ 涿鹿之战”。据传说作战双方都拜请十方鬼神来助战。一时间天昏地暗,蚩尤施展法术,三日三夜,大雾漫天,对面看不见人。黄帝无法进兵,只好坚守营寨。其后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挥军追杀蚩尤,蚩尤大败,无处可遁,被黄帝擒而杀之,从此天下太平。九黎部落和北方其他部落自动并入炎黄部落,促进了北方的统一。南方夷人和姜人部落也归附黄帝,尊称黄帝为天下。“涿鹿之战”后,黄帝德高望重,被各部落首领拥立为君王,迁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南征北战,开拓疆土。东至渤海泰山,西至空同(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南至熊湘(今湖南益阳县),北驱逐荤粥(匈奴)于斧山,建立了中华万世之基业。黄帝以前,氏族混杂,源流难辨。始祖黄帝创制十二姓氏:姬、酉、祁、已、藤、咸、任、简、僖、佶、儇、依。帝生二十五子,立二十五宗。今日诸姓氏,皆由十二姓演变而来(古代曾有母系社会,子女跟母亲姓)。后来继而姓氏演变为以父名为姓,以国为姓(封地)。彭氏则是籛铿受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故其后代便以国为姓,此乃彭氏之来由。关于黄帝事迹的传说甚多,无法一一叙述。但对帝后 祖却非交代不可,她发明了养蚕抽丝,用蚕丝织布,染上各种美丽的颜色,做成衣服,人类从此不再穿串联树叶和兽皮,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帝后,深受后人爱戴。黄帝享年111岁,葬于陕西黄陵县千万峦中,陵前草木葱茏,右则有丛枝叶茂,苍劲挺拔,树身巨大古柏树,相传是黄帝亲自种的。学者们尊为世界柏树之父,可见其长年代之长。黄帝陵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千百年来,自认为系阿姆黄帝子孙的人,成群结队来黄帝陵吊祭。不少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也慕名而来考察,至于那些研究人类进化的学者,更是络绎不绝。
【陕西轩辕黄帝陵的传说】
轩辕黄帝葬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传说桥山黄帝陵内只埋着黄帝一只靴子、一把宝剑和部份衣襟。传说黄帝活到110岁时,玉皇大帝九天玄女托梦给黄帝,对他说:“你战败蚩尤,降服神农,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你制衣冠、造舟车、教蚕桑、定算数、制帝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使人民得以安居落业,劳苦功高,玉帝决定召你回宫“。黄帝醒来一想,觉得甚为不妥,不能把这些功劳都归于自己。如果自己升天去了,后世人怎么知道自己身边大臣们的功劳呢?于是,黄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决定派人到首山采铜,搬到荆山铸鼎。据说所铸之鼎,高一丈三尺,里面可以装十几担谷子。黄帝命工匠把凡是对国家有贡献、有发明创造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鼎上。尤其对帝后、仓颉、力牧、应龙、常先、大鸿等贡献特别大的大臣,连名字和肖像都刻上去。据说这鼎在荆山足足烧制了500天才铸成。黄帝命人把它搬到山脚下,召开宝鼎铸成的庆功大会。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热闹非凡。天宫诸神得知此事,急忙报知玉帝,玉帝深受感动,立刻派巨龙下凡迎接黄帝上天宫。庆功大会正在进入高潮,忽见巨龙从云端降落,龙头一直挨到宝鼎上,吓得参加庆功大会的人个个目瞪口呆。只见黄帝不慌不忙地来到巨龙跟前,跨上龙背,回头向参加庆功大会的人点了点头,便乘巨龙升上天空。快到桥山时,黄帝对巨龙说:”我在桥山铸鼎,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回过桥国,那里的臣民在等我回去,到达桥国上空,你能否停一下,待我向他们告别,再看看我亲手栽的柏树“。巨龙点了点头,便在桥山降了下来。桥国臣民听说黄帝乘龙升天,奔走相告,一起拥上桥山,把巨龙团团围住。黄帝下不了龙背,只好在龙背上向众人道别,人们依依不舍,有的拽住黄帝,不让他离开人间。正在难分难解之际,时辰已到,巨龙腾空跃起,臣民有的扯裂黄帝的衣服,有的拽掉黄帝一只靴子,连黄帝腰间挂的宝剑也被拽下来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文明古国的奠基者,人们把扯下的黄帝衣襟、靴子及宝剑葬在桥山之巅,就是轩辕黄帝陵。
【黄帝谱碟】
一世:轩辕黄帝,公孙氏(一代帝王)
二世:肇统、肇基、肇绪 (二代帝王)
三世:颛顼(三代帝王)、天重、人修、地该、娇极
四世:骆明、苍舒、聩凯、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大称、穷蝉、帝喾(四代帝王)
五世:卷章(老童)、帝挚、弃、契、帝尧(五代帝王)
六世:重黎(前祝融)、吴回(后祝融)
七世:陆终
八世:樊昆吾、参胡、蚩尤、籛铿、求言、晏言和季连,分别取姓已、斟、彭、耘、曹和芊
樊昆吾:陆终长子,姓已封于卫墟,夏朝诸侯,建都河南许昌,汤灭之。
参胡:陆终次子,名惠连,封于韩墟,为夏伯(周时改为胡国),亡于楚。
铿:陆终三子,封于大彭国,建都彭城,历尧、舜、禹、汤四代。
会:陆终四子,名求言,封于郑墟,耘姓。
晏安:陆终五子,封于郝墟,曹姓。
季连:陆终六子,姓芊,楚国始祖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黄帝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黄帝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