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戴姓的历史名人

2008-10-01

39494次

0人

2个

1个

2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戴公:名子撝,微子之七世孙。宋国官卿大夫。生于周宣王22年,逝于公元前766年(周平王8年)。因生前于民有功受民众爱戴,逝后謚号为戴。在位34年。
   戴德、戴圣: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良:字叔鸾,戴公(子撝)的三十三世孙,东汉汝南慎阳人也。父遵,字子高。平帝时,为侍御史。王莽篡位,称病归乡里。家富,好给施,尚侠气,食客常三四百人。时人为之语口:。“关东大豪戴子高。”良少诞节,母憙驴呜,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及母卒,兄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良独食肉饮酒,哀至乃哭,而二人俱有毁容。或间良曰:“子之居丧,礼乎?”良曰:“然。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夫食旨不甘,故致毁容之实。若味不存口,食之可也。”论者不能夺之。良才既高达,而论议尚奇,多骇流俗。同郡谢季孝问日:“子自视天下孰可为比?”良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举孝廉,不就。再辟司空府,弥年不到,州郡迫之,乃遁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入江夏山中。化游不仕,以寿终。初,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五女能遵其训,皆有隐者之风焉。戴良写有一篇诙谐滑稽的《失父零丁》,是七言俗赋体寻父启事:敬白诸君行路者,敢告重罪自为祸。积恶致灾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当以重币用相偿。请为诸君说事状:我父躯体与众异,脊背伛偻捲如胾,唇吻参差不相值,此其庶形何能备。请复重陈其面目,鸱头鹄颈獦狗啄,眼泪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纳无齿牙,食不能嚼左右蹉,口似西域口骆驼。请复重陈其形骸:为人虽长甚细材,面目芒苍如死灰,眼眶臼陷如羹杯。
   戴逵:(约公元326~396)字安道,祖籍谯国人也,戴良第十世孙。戴荆(字碧檋,晋朝初期越州牧)之曾孙。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师事术士范宣于豫章,宣异之,以兄女妻焉。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晞怒,乃更引其弟述。述闻命欣然,拥琴而往。逵后徙居会稽之剡县。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乃著论曰:夫亲没而采药不反者,不仁之子也;君危而屡出近关者,苟免之臣也。而古之人未始以彼害名教之体者何?达其旨故也。达其旨,故不惑其迹。若元康之人,可谓好遁迹而不求其本,故有捐本徇末之弊,舍实逐声之行,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慕有道而折其巾角,所以为慕者,非其所以为美,徒贵貌似而已矣。夫紫之乱硃,以其似硃也。故乡原似中和,所以乱德;放者似达,所以乱道。然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可无察乎!且儒家尚誉者,本以兴贤也,既失其本,则有色取之行。怀情丧真,以容貌相欺,其弊必至于末伪。道家去名者,欲以笃实也,苟失其本,又有越检之行。情礼俱亏,则仰咏兼忘,其弊必至于本薄。夫伪薄者,非二本之失,而为弊者必托二本以自通。夫道有常经而弊无常情,是以六经有失,王政有弊,苟乖其本,固圣贤所无奈何也。嗟夫!行道之人自非性足体备、暗蹈而当者,亦曷能不栖情古烈,拟规前修。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若斯,途虽殊,而其归可观也;迹虽乱,而其契不乖也。不然,则流遁忘反,为风波之行,自驱以物,自诳以伪,外眩嚣华,内丧道实,以矜尚夺其真主,以尘垢翳其天正,贻笑千载,可不慎欤!孝武帝时,以散骑常侍、国子博士累征,辞父疾不就。郡县敦逼不已,乃逃于吴。吴国内史王珣有别馆在武丘山,逵潜诣之,与珣游处积旬。会稽内史谢玄虑逵远遁不反,乃上疏曰:“伏见谯国戴逵希心俗表,不婴世务,栖迟衡门,与琴书为友。虽策命屡加,幽操不回,超然绝迹,自求其志。且年垂耳顺,常抱羸疾,时或失适,转至委笃。今王命未回,将离风霜之患。陛下既已爱而器之,亦宜使其身名并存,请绝其召命。”疏奏,帝许之,逵复还剡。后王珣为尚书仆射,上疏复请征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征之,复不至。太元二十年,皇太子始出东宫,太子太传会稽王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珣又上疏曰:“逵执操贞厉,含味独游,年在耆老,清风弥劭。东宫虚德,式延事外,宜加旌命,以参僚侍。逵既重幽居之操,必以难进为美,宜下所在备礼发遣。”会病卒。钟嵘在《诗品》一书中评价戴逵、戴顒的作品时认为“安道诗虽嫩弱,有上清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逵子顒,亦有一时之誉。”逵父戴夔字从蕲号道一。有六子,分别为立(甯州事籍参军)、高(字碧汉)、位(字居正)、逵、述、逯(字安邱,任龙骧将军大司农。封广信侯)。逵长子勃南阳刺史。有父风。义熙初以散骑侍郎征,不起,寻卒。次子顒。
   戴颙(公元377—441):字仲若,是著名的雕塑家、诗文家、音乐家。其父戴逵是晋代有名的学者、书画、雕刻、音乐家,塑铸佛像最为有名。戴颙向父亲学会了琴艺,把父亲的艺术衣钵——书画、诗文、音乐、雕刻完全掌握了。宋武帝刘裕的儿子刘义季镇守京口时,请戴颙到京口,并为他在南郊黄鹤山鹤林寺附近建造了一所竹林精舍。他深爱南郊风景,在此研读音乐,抚琴整弦,创作了十八部曲,其中“游弦”、“广陵”、“止息”三曲为代表作。他喜欢携双柑斗酒外出,“往听黄鹏声”。这就是在《千家诗》、《幼学注解》等书中记载的“戴颙斗酒双柑听鹏声”典故的来历。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对黄鹏鸣叫之意能够了解,他曾在琴曲中写道:“鹏声一起宫商羽”,宫、商、羽即简谱中的ii6。鹏声,历来受人们的喜爱,古今文人咏鹏的诗文不乏其篇,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曾几的“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鹏四五声”,“莺歌燕舞”等等。戴颙将传统琴曲《何尝》、《白鹄》加工修改成《清旷》一曲。所传《戴氏琴谱》4卷(今佚),是记载中最早的谱集。他还著有《逍遥论》《月令章句》、《丧礼杂义》、《礼记中庸传》。戴颙承父风,屡徵不仕。据《会稽县志》卷六30页记载,戴颙墓在剡县北一里(剡山)。王僧达吴郡记颙死葬剡山,今石表犹存。故王龟龄诗云千年戴颙墓三字道*(此字不清楚)碑也。
   戴法兴(公元414-465):字元高会稽山阴人。旌阳礼村戴氏之祖。法兴家贫,父亲硕子以贩卖紵布为生、法兴的二位兄长延寿、延兴均有美德,延寿善于书法,法兴好学。山阴有一位陈戴,家中富有,有钱三千万,有的乡邻们便说“戴硕子三个儿敌陈戴三千万钱。”法兴少时曾在山阴市中卖葛,后任尚书仓部令史.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在尚书中寻找令史,得到法兴等五人,任用法兴为记室令史、义康被罢免,法兴仍被委任为征虏抚军记室椽.孝武被迁徒到江州(今江西九江),法兴被补任为南中郎典签.孝武在巴口(巴水流入长江处在今湖北黄冈县东)起兵,法兴与典签戴明宝、蔡闲均转任参军督护。孝武帝即位,又都被任命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法兴等人专管内务,权倾一时.孝建元年(454)任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解除舍人职务,专门在东宫侍应太子.太明二年(458),因南下参与密谋,被封为吴昌县男,明宝被封为湘乡县男。蔡闲此时已死,又追加封爵,法兴转任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太子旅贲中郎将。孝武亲理朝政,不信用大臣,因此便不得不委政于心腹耳目。法兴颇知古今,平时就被信任虽然到了东宫,而信任日隆.鲁郡人巢尚之为士人的末流,元嘉(424-453)年间,陪伴始兴王濬读书,自己也涉猎文史被皇上赏识。孝建(454-456)初年,补任东海国侍郎,并兼中书通事舍人,凡是选拔委任奖赏诛杀等重大决定,皇上都与法兴、尚之计议。内外杂条多交由明宝处理。皇上性情严酷暴厉,对谁稍有怨怒,动辄杀戮、尚之常常居中缓解,得罪的人多被宽免,朝中官员都很依赖他。但法兴、明宝十分精通人事,多受贿赂,凡是他们荐举的,皇上无不任用。因此,天下辐凑,门庭若市,家产都积累到千金。孝武帝崩,前废帝即位,法兴升任越骑校尉.当时,太尉江夏王义恭为录尚书事,依职掌应总执朝政,但法兴、尚之专权已久,威行内外,义恭一直十分畏服,到做了录尚书事,更加畏怯。前废帝不亲理朝政,凡诏令措施,都出自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也都由他专断.颜师伯、义恭徒有虚名而已,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对废帝说;“官如此做为,难道要做营阳吗?”废帝渐渐不满.废帝十分宠幸宦官华愿儿,赏赐的金帛无数.法兴常加以裁减,愿儿十分仇恨他。废帝曾让愿儿出入市里,察看风俗人情,民间好说法兴是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向废帝报告说“外面说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官在深宫中,与外人不相往来,法兴与太宰、颜、柳一体,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内外士民无不畏服。法兴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宫禁如今被他人视为一家,实在担心此坐席非为官有。”废帝于是免除法兴官职,流放远郡(尚未成行)。公元465年八月辛酉日即在家中被赐死。法兴临死,将库藏封闭,让家人拿好钥匙。死后一夜废帝又杀掉了他二个儿子,将法兴的棺材两端截断,没收家中财物。法兴能写文章,所做文章当时颇为流传。钟嵘在《诗品》一书中评价戴法兴等人的作品时认为“苏、陵、任、戴,并著篇章,亦为搢绅之所嗟咏。人非文才是愈,甚可嘉焉”法兴的文章已经失传,但从祖冲之与戴法兴之辩《辩戴法兴难新历》中对法兴的文才可见一斑。 (祖冲之与戴法兴之辩:学术争论自古历来所有。尤其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国家方针政策、民生大计的重大事件实施前更应当广泛征求各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乃是正常现象。1600年以前这场关于历法的争辩实际上也属于这种讨论的范畴。古代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存。自古以来农业的耕作日程一直是依历而定。因此历法的实施对于国家、民众都是一件大事。鉴于历法实施的重要性,祖冲之提出的新历在颁发之前自然也应当通过各方面的论证。南朝宋孝武帝如果要禁止新历的实施,只要一道口谕就可达到目的。用不着所说的“纠合了一批所谓学识渊博的御用文人和大臣,以审查历法为名,对祖冲之进行百般刁难和围攻。”公元464年南朝宋孝武帝主持的关于“大明历”的讨论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宋孝武帝对实施新历法的兴趣与重视。既然是讨论,必然会有各种不同意见的交锋。这是正常现象。学术问题的争论不能说谁是代表了儒家谁是代表了法家,谁是代表了革命谁是代表了反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的文人写出奇文“儒法两条路线的一场大辩论——读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翻出陈年老账其用意不在为祖冲之鸣冤,而是矛头另有所指。戴法兴(公元414-465),浙江绍兴人,硕公三子南朝重臣,颇有才华。先后在南朝宋孝武帝及无道昏君宋废帝朝内做官,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一方面为人太狂妄,二方面得罪了太监华愿儿,最终导至杀身之祸。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法兴常对废帝说;“官(指皇帝)如此做为,难道要做营阳吗?废”帝渐渐不满.废帝十分宠幸宦官(太监)华愿儿,赏赐的金帛无数.法兴常加以裁减,愿儿十分仇恨他。废帝曾让愿儿出入市里,察看风俗人情,民间好说法兴是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向废帝报告说“外面说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官在深宫中,与外人不相往来,法兴与太宰、颜、柳一体,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内外士民无不畏服。法兴是孝武帝左右的人,又久居宫禁如今被他人视为一家,实在担心此坐席非为官有。”宋废帝闻言大怒,杀死戴法兴连同二子。法兴死后又遭遇劈棺。戴法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从戴法兴的遭遇可以得到的教训是:官无论做到如何大绝对不可贪、学问无论做到如何深世人面前决对不可狂。小人万不可得罪,得罪小人可导致杀身之祸。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册)第一节祖冲之中写到:“在祖冲之上书请求颁行《大明历》后,太子旅贲中郎将戴法兴曾对祖冲之和《大明历》进行了激烈的攻击。思想保守的戴法兴认为,历法中的传统方法是“古人制章”,“万世不易”的,他责骂祖冲之引进岁差,改革闰周等都违背了儒家经典,是“削闰坏章”,“诬天背经”,宣扬天文历法“非凡夫所测”,“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祖冲之则针锋相对地写出了一篇辩驳的奏章(现称“驳议”,亦有些学者称之为“驳戴法兴奏章”)。在“驳议”中,祖冲之用观测事实证明,由于岁差,当时所见的天象确实已和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春秋以前的情况不同,而回归年的长度也的确比《四分历》要小。这类天文事实“非出神怪”,都是“有形可验、有数可推”的,只要进行精密的观测和研究,完全可以掌握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艺之兴因代而推移”,前代天文学家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符合实际情况,得到人们的赞同。那么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累功而求密”,因此,不应该“虚推古人”,“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虽疏,永当循用”,那还成什么道理!他在“驳议”中还写下了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为了明辨是非,他愿意彼此拿出明显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那些捕风捉影毫无根据的贬斥,他丝毫也不惧怕。“驳议”是科学史上的名篇。这篇理直气壮,语句铿锵和才华横溢的论文,充分显示了祖冲之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和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科学家所共有的科学精神。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戴法兴虽然是骄纵专断的权臣,但他也是颇知古今的好学之士,因此他的看法也有一些可取之处。祖冲之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但他也有缺点。例如关于上元积年问题,杨伟《景初历》和何承天《元嘉历》都有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可是祖冲之却把诸如近点月、交点月以及五星运动周期等都列入了他的上元积年的考虑因素之内,以至把过去已经很复杂的上元积年计算搞得更复杂,所得数据也格外庞大。戴法兴的批评中就提到了这一点,并且指出要“省功于实用,不虚推以为烦也”,这种看法无疑是很正确的。” 历史上对戴法兴的评价大多站在批判的立场。实际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戴法兴也曾做过一些好事,“废帝年龄长大后,凶邪成性,要有所为,法兴常常加以限制”.对此一般评论家往往不提。白寿彝对戴法兴的这个评论无疑是比较客观而中肯。祖冲之与戴法兴关于历法的辩论是古代中国科学辩论重要文献。)

 戴暠:硕公之孙,绍兴人。任梁尚书左臣。在《乐府诗集》中留有诗十首。流传下来戴暠的诗以描写边关生活见长。
   戴暠的诗:度关山:昔听陇头吟。平居已流涕。今上关山望。长安树如荠。千里非乡邑。四海皆兄弟。军中大体自相褒。其间得意各分曹。博陵轻侠皆无位。幽州重气本多豪。马衔苜蓿叶。剑莹鸊鹈膏。初征心未习。复值雁飞入。山头看月近。草上知风急。笛喝曲难成。笳繁响还涩。武帝初承平。东伐复西征。蓟门海作堑。榆塞冰为城。催令四校出。倚望三边平。箭服朝来动。刀环临阵鸣。将军一百战。都护五千兵。且決雄雌眼前利。谁道功名身后事。丈夫意气本自然。来时辞第已闻天。但令此身与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从军行:长安夜刺闺。胡骑白铜鞮。诏书发陇右。召募取关西。剑悬三尺鞘。铠累七重犀。督军鸣战鼓。巡夜数更鞞。侵星出柳塞。际晚入榆溪。秦泾含药鸩。晋火逐飞鸡。通泉开地道。望敌竖云梯。阴山日不暮。长城风自凄。弓寒折锦鞬。马凍滑斜蹄。燕旗竿上晚。羗笛管中嘶。登山试下赵。凭轼且平齐。当今函谷上。唯见一丸泥。
   戴胄:字玄胤,延兴之重孙。相州安阳人。性坚正,干局明强,善簿最。隋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厚礼之。为越王侗给事郎,后任王世充外兵曹参军。王世充谋篡,胄说曰:“君臣大分均父子,休戚同之。公当社稷之任,与存与亡,正在今日。愿尊辅王室,拟伊、周以幸天下。”世充诡曰:“善。”俄肋九锡,胄又切谏,不纳。出为郑州长史,使与王行本守武牢。秦王攻拔之,引为府士曹参军,封武昌县男。大理少卿缺,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以兵部郎中迁大理寺少卿,历尚书右丞、尚书左丞、检校太子左庶子。长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閤。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著:御汤剂、饮食、舟船,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诏复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繇是与校尉皆免。时选者盛集,有诡资廕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胄曰:“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寘于法,此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感寤,从其言。胄犯颜据正,数查,参处法意,至析秋毫,随类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特诏赐钱十万。会仆射萧瑀免,封德彝卒,帝谓胄曰:“尚书总国纲维,失一事,天下有受其弊者。今以令、仆委卿,宜副朕举。”胄明敏,长于操决,无宿疑。议者美其振职,谓武德以来殆无其辈。复拜谏议大夫,与魏征更日供奉。进民部尚书。杜如晦遗言,请以选举委胄,由是检校吏部尚书。然好抑文雅,奖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贞观四年,以本官参豫朝政,进爵武昌郡公。帝将脩复洛阳宫,胄上疏谏曰:“比关中、河外置军围,强夫富室悉为兵,九成之役又兴,司农、将作见丁无几。大乱之后,户口单破,一人就役,举室捐业。籍军者督戎仗,课役者责粮赍,竭赀经纪,犹不能济。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壮者尽行,赋调不给,则帑藏虚矣。今宫殿足庇风雨、容羽卫,数年后成,犹不谓晚,何惮而遽自生劳扰邪?”帝览奏,罢役。胄所敷内,缘政得失,咸有可观。奏已,即削稿,秘外莫知。帝尝谓左右曰:“胄于我非肺腑亲,然事之机切无不闻,惟其忠概所激耳。” 七年,卒,[年约五十四],帝为举哀,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以第舍陋不容祭,诏有司为立庙。聘其女为道王妃。房玄龄、魏征与胄善,每至生平故处,辄流涕。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文彦博题戴胄:守域尽忠,直前罔顾。义利分明,有禄王度。 文彦博拜。
   戴至德:乾封中累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户部尚书、检校太子左庶子、太子宾客,官至尚书左仆射。袭封道国公。阅十数年,父子继为宰相,世诧其荣。高宗尝为飞白书赐侍臣,赐至德曰:“泛洪源,俟舟楫”,郝处俊曰:“飞九霄,假六翮”,李敬玄曰“资启沃,罄丹诚”,崔知悌曰“竭忠节,赞皇猷”,皆见意于辞云。迁尚书右仆射。时刘仁轨为左,人有所诉,率优容之;至德乃诘究本末,理直者密为奏,终不显私恩。由是,当时多称仁轨者,号仁轨为“解事仆射”。尝更日听讼,有妪诣省,至德已收牒,妪乃复取,曰:“初以为解事仆射,今乃非是。”至德笑还之。人伏其长者。或以问,至德答曰:“庆赏刑罚,人主之柄,为臣岂得与人主争也!”帝知,叹美之。仪凤四年卒,诏百官哭其第。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曰恭,[年约七十五]。子良绍嗣,曾任东园陵署令、致果校尉等职。良绍子--,历千牛备身、检校尚书水部郎中。
   戴叔伦(公元732-789):字幼公,硕公第六世孙,戴氏迁金坛(金沙)城西乡南窑村始祖。童年侍父苦读,稍长拜著名文学家萧颖士为师。"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曾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门为人冠"。大历元年(766)左右,为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建中元年(780),出任浙江东阳令,他抑权豪,劝农桑,民赖富庶,政通讼简,奏课为浙东最。贞元元年(785),任抚州刺史。贞元四年,归隐故里,不久被德宗诏为广西容州刺史。贞元五年正月抵容州,加御史中丞,官终容管经略使。六月十三日在返回途中客死清远峡。翌年正月返葬金坛城南郊。叔伦工诗,尤擅五律,书法亦笔画疏瘦,婉丽劲疾,不在唐诸子下,其诗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见长。如〈〈女耕田行〉〉、〈〈边城曲〉〉、〈〈屯田词〉〉等,大多即事名篇,采用七言歌行的形式,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导。他论述诗境的一些名言,“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等,对明代以后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影响。〈〈新唐书.艺文志〉〉录其〈〈述藁〉〉10卷,已佚。〈〈全唐诗〉〉录其诗2卷300余首,〈〈全唐文〉〉录其文2篇。
   戴叔伦的诗: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边城曲: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京口怀古: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三方归汉鼎,一水限吴州。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谬官辞获免,滥狱会平反。远与故人别,龙钟望所言。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老病北归去,馀年学灌园。塞上曲二首: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因为元朝有一位画家名罗稚川,故有人认为这诗是元人所作而非戴诗。实际上紧临诗人家乡金坛的茅山上晋代有葛洪在此炼丹。葛洪字稚川,古代著名炼丹家。这首诗是戴叔伦为描写茅山风光而写的。); 转应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共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戴嵩:戴法兴五世孙,父定基。唐朝画家。德宗时,曾任巡官。从师韩滉,学习水牛和马,画马与韩干齐名。世称“韩马戴牛”。另画一些田家原景色,极有情趣。
   文天祥题戴氏家乘: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廼能留其像于谱皆永也。戴氏之宗其以德业辉映后先于戏盛矣,则若谱若像自可千佰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朱之有也。-------文天祥
   旌阳礼村戴氏: 河北大学图书馆藏有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一共十卷全。旌阳礼村戴氏与句容戴氏同源,本是一家。大约在南朝分开,硕公是共同祖先。 旌阳礼村戴氏宗谱第一卷内容为序言、题记以及部分世系表。题记也有文彦博手迹,但内容不同于句容戴氏家乘。有文天祥的题词但非手迹,其内容与句容戴氏家乘大致相同且有一点小区别。有岳飞亲笔题词,这是句容戴氏家乘中所没有的。句容戴氏家乘中的其它题词在旌阳礼村戴氏宗谱没有见到。旌阳礼村戴氏宗谱第二卷以后是世系表,第九卷有像赞。其人物与句容戴氏家乘不相同。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不含有戴叔伦的内容,但有硕公、延寿、延兴、法兴等人。但在法兴之后又多出了法宝、法缘、法制(根据句容戴氏家乘、南史、宋书,硕公只有延寿、延兴、法兴三子)。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中法兴有伯理、道閈、季皝、大全、大经、仲纬五子。在句容戴氏家乘中法兴只有易、惇二子。从旌阳礼村戴氏宗谱与句容戴氏家乘的异同之处可以看出旌阳礼村戴氏与句容戴氏本是一家,大约在南朝延寿、延兴、法兴这一代分开。延寿后人迁金坛、句容。金坛、句容戴氏是延寿的后人。延兴后人迁相州安阳。旌阳礼村戴氏是法兴的后人。很有可能是在公元465年戴法兴及二子遭遇不幸时为逃避更大灾难一家人失散的。
  
   湘阴兰岭戴氏 :湘阴兰岭戴氏一系源远流长,世居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兰岭已有数百年,此地风景绝佳环境宜人地肥水美交通便利,因称之为戴家花园。与旌阳礼村戴氏和句容戴氏同出一家,都是硕公之后。为硕公季子延兴公支系[延兴公后人迁相州安阳,道国忠公戴胄之父为后魏司州从事景珍公]。唐初宰相道国忠公戴胄,道国恭公戴至德为本支直系祖先。

 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寻根溯源: 戴姓来源有四:①出自子姓,为商汤之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宋国(微子启所建,微子启姓子)第十一位君主谥号为戴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②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今河南兰考一带),为姬姓诸侯国,国亡,子孙以国为氏。③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周武王灭商后,有商朝遗民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姓,后改姓为戴。④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扌为。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扌为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扌为。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扌为为戴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扌为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 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 郡望堂号: 戴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①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②广陵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③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堂号:“独步”、“谯郡”、“避贵”、“广陵”、“清华”、“清河”、“赐礼”、“荣席”、“紫薇”、“注礼”等。宗族特征 :①戴姓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文化方面。在这方面,戴姓人才辈出,有大学问家、诗人、文学家、画家、科学家等,有下文“名人精粹”予以佐证。②戴姓还有一个引以为荣的特征,那就是他们血统上比较单纯。③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一九一五年戴宜庚等修的《戴氏族谱》,江苏如皋戴姓一支字行为:“自寿伯序,伍诒振春,世修克昌,书瑞梓祥。”
   人物简介: 戴震(1723年——1777) :字东原,一字慎修,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人,清代思想家、音韵训诂学家。戴震少时读书好深湛之思,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十六岁即研究注疏。二十二岁写成《策算》一卷,次年又写成《六书论》三卷。戴震学问渊博,识断精审,学说成就突出。在古籍研究方面,从《永乐大典》中整理出《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 《孙子算经》等古算书,总结了我国古代数学成就。重校《水经注》解决了经文和注文混淆不清的疑难。在音韵方面,著有《声韵表》、 《声类表》,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文字训诂,名物考释方面,也多有创获。戴震著述广博,传世的有《算策》、 《考工记图注》、 《尔雅文字考》、 《仪礼考正》、 《尚书今文古文考》、 《经考》及《经考附录》、 《声韵考》、 《声类表》、 《古历考》、 《屈原赋注》、 《诗经补注》、 《大学补注》、 《中庸补注》、 《方言疏证》、 《续方官手稿》、 《勾股割圈记》、 《毛郑诗考正》、 《原象》、《原善》、 《孟子字义疏证》及其初稿《绪言》、二稿《孟子 私淑录》、 《文集》等二十多种。此外,还有编纂校订之书几十种。其中有的己被翻译介绍到国外。
   戴进(1389-1462):明代杰出画家,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 是“浙派”的倡始人,其子戴泉亦为画家。
   戴名世(1653--1713):清代散文家。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世居桐城南山,后人称为南山先生。幼年家境比较贫寒,20岁起即授徒以养亲。戴氏自幼力学古文,又以史才自负,喜好收集明代逸事。既穷而游,多愤时嫉俗之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已57岁。两年后,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有南明三王年号而遭劾下狱;又两年后被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集》中的论说文,如《老子论》认为老子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为教主;《范增论》认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盗论》认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这种官吏正是“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汉书》、《五代史》为良史,皆具特识。传记文章中有的表彰民族斗争中的忠贞烈士,有的歌颂甘居贫贱的隐逸人物,如《左忠毅公传》、《温滢家传》、《杨维岳传》、《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等篇。《孑遗录》、《宏光乙酉扬州守城纪略》等,具有史乘参考价值。《游天台山记》、《雁荡记》、《龙鼻泉记》、《游大龙湫记》等,写山川景色颇细;《日本风土记》则记述了传闻中的一些日本国的风土人情和史事。戴名世曾经说过自己的“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但“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与刘大山书》)。他著述的志愿未能完成,但《南山集》已显示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戴名世论文,主张作文当以“精、神、气”为主,语言文字为次(《答张、伍两生书》)。他又以为文章之所以能够“传神”,其要在于有“义理”,而“语气”则是从属之物(《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他自己所作,既有“浩瀚纵横,雄浑悲壮”(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也有“空灵超妙”(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对于后来桐城派散文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戴氏撰《南山集》16卷,初刻于康熙辛巳(1701)遭禁毁,已不可见。他死后100多年,其族人戴钧衡重行收集扩编,于道光辛丑(1841)刊行。后有各种翻印本。
   戴复古(1167--约1251):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黄岩县)人。终身布衣,长期浪迹江湖,除四川外,足迹几乎遍及南中国各重要地区。晚年归隐于故乡南塘石屏山下,约卒于理宗淳熙末。戴复古毕生致力诗歌创作,生前以诗负盛名达50年,早年受《永嘉四灵》(见四灵体)的影响,学晚唐诗,间亦掺杂了江西诗派的风味。后来又登陆游之门。他推崇杜甫、陈子昂,常常以诗抒写忧国伤时的情怀;他又主张“论诗先论格”(《题郑宁夫玉轩诗卷》),不肯滥为应酬诗,所以他的艺术成就高出四灵、江湖诸人之上。他生性耿介正直,不逢迎权贵,虽行事谨慎,“广座中口不谈世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但在诗里却往往热烈地抒发爱国情感,并大胆指斥朝政国事。如《频酌淮河水》、《江阴浮远堂》、《盱眙北望》、《闻时事》、《书事》、《闻边事》等,都是眷念中原失地,渴望祖国统一和指斥朝廷苟安的力作。《庚子荐饥》、《江涨见移居者》、《织妇叹》等诗则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谴责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虚伪。这些作品可说是继承了陆游创作的精神。他的诗风也学陆游,往往笔致俊爽,清新自然。除反映社会现实之外,其描写自然风景和抒发个人生活感受的诗也有一定成就。如《江村晚眺二首》、《山村》等,即是写景抒情,饶有余韵的佳篇。但有部分作品好发议论,而且所发议论时见迂腐。戴复古也长于词。多豪放之作。〔满江红〕《赤壁怀古》有意模仿苏轼〔念奴娇〕。他更倾心于辛弃疾,曾称“歌词渐有稼轩风”。如〔贺新郎〕《寄丰真州》、〔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等,忧国伤时,悲凉慷慨,逼近辛词的格调。偶尔亦用俚语写柔情。其诗歌全集在理宗绍定间即已梓行,但岁久湮灭。明孝宗时其裔孙戴镛重为整理刊印。今存《石屏诗集》10卷,兼收其父、弟及诸孙诗。《四部丛刊》影明弘治刊本。其中第8卷所收皆词。《石屏词》别行,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又《石屏长短句》,有双照楼《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
   戴昺:字景明,号东野,复古从孙。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授赣州法曹参军。工吟咏,自谓“余不暇他问,独未能忘情于吟”。诗格自然清新,无刻画之痕。有《东野农歌集》5卷传世。
   戴良齐: 字彦肃,宋泉溪(今城关镇)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至秘书少监。景定初,提出“君臣共忧天下”的主张。精性理之学,力辨汉儒注经之误。著《中说辨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世谱》、《七十子说》、《泉溪文集》。侄孙戴亨,字子元,亦能经学。
   戴笠:(1614-1682) 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字耘野,初名鼎立,字则之。明诸生。明亡后,一度为僧,还俗后隐居同里镇。有《寇事编年》。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今属浙江)人。7岁能文,诗文多奇语。南宋末中进士,授建康府教授,以兵乱归剡。元大德八年(1304)61岁时,被人推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州,因病辞职。戴表元的一些诗流露着同情民生疾苦的感情,例如《采藤行》描写商人和手工业者,生活较好,而农民却承担着官府的沉重赋税,结果是“南村种麦空早熟,逐日扃门忍饥哭。”他另有些作品寓有对赵宋王朝的故国之思,如《感旧歌者》,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称“戴帅初湖上赠歌者一绝,有故国之思焉。”此外如《通谢张可与参政书》、《二歌者传》、《己卯岁初葺剡居》、《读书有感》等,也属此类。律诗雅秀,力变宋诗积习,静细清新,风致近晚唐。戴表元的散文清深雅洁,多伤时悯乱之作。此外,《寒光亭记》、《清峙轩记》、《秋山记》、《观渔赋》等亦均可读。《猫议》中以猫喻人,有言外意;《观渔赋》写捕鱼须到大海始得大鱼,沟渠中只能捉到一些□蛤,发人深省。戴表元的作品今存《剡源文集》30卷,佚诗6卷,佚文2卷。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说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大历时,曾应刘晏之召,在其盐铁转运使府中任职。建中元年(780),任东阳县令。此后几年,在唐宗室李皋的湖南观察使、江西节度使幕中。后任抚州刺史。贞元四年(788),改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在任上去世。他在任地方官期间,较能关心农业生产,史称“清明仁恕”,有一定的治绩。在大历、贞元间的诗人中,戴叔伦诗是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见长的。《女耕田行》写封建压迫下妇女从事田间劳动的艰苦情况;《边城曲》写兵士远戍边城之苦,并以都城长安的豪华生活相对比;《屯田词》表现了诗人对处于苛重压迫和剥削之下的劳动者的同情。这些作品,大多“即事名篇”,采取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白居易所提倡的新乐府体的先导。五律《除夜宿石头驿》等,则情景交融,真挚动人,颇为历来传诵。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援引过戴叔伦论诗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对宋、明以后主张神韵、性灵的诗人产生过影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戴叔伦《述藁》10卷,已佚。《全唐诗》录其诗 2卷,其中有别人之作羼入者。《全唐文》录其文两篇。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戴良(1317--1383):元代文学家。字叔能,元、明间浦江九灵山下(今属诸暨马剑乡马剑村)人。自号九灵山人。初为月泉书院山长。朱元璋初定金华,邀请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任学正。不久弃官隐逸。元顺帝时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朱元璋平定浙东,即避地吴中。闻张士诚用至正年号,开藩于吴,前往依之。后见士诚不能成事,又携家泛海至胶州,拟间道往投元将扩廓,因道阻未能到达,遂侨居昌乐多年。元亡后,不忘故君旧国,决不仕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南还,改姓埋名隐于四明山,常和流寓其间的故元耆儒遗老宴集赋诗。所作诗文多为怀念旧朝,悲凉感慨,寓磊落抑郁之音。十五年,太祖召至京师,授以官职,以年老多病固辞。因忤逆旨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出于自裁。幼年不屑科举,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及诸子百家、医卜、释老之说,精于医学,尤工于文辞。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32卷,《和陶诗》1卷,《九灵山房集》30卷。
   戴熙(1801--1860):清代大书画家和诗人,字醇士,号榆庵,自称井东居士、鹿林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兵部右侍郎。工山水,亦善花草、竹石。山水师属于“虞山派”,因受奚冈影响,画风亦近于“娄东派”面目。其山水,多用擦笔,干皴湿染,布局妥贴,但稍显平淡。故宫博物院藏《忆松图》卷为其代表作。其弟戴煦及诸子均善山水。
   戴嵩 ,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戴本孝(1621--1693) :清代书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笔焦墨,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内容多借山水抒发自己荒僻幽寂的心境和对社会变迁的沧桑之感。画史将其列入清初新安派。亦工书法及诗,著有《前生诗稿》、《余生诗稿》等。
   戴第元(1728--1789): 清江西大庾人,字正字。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编修。尝主江南乡试,称得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致仕。弟戴均元(1746--1840)、子戴心亨、戴衢亨(1755--1811)相继入翰林,并任主试、学政之职,有“江西四戴”之称。 均元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师,为嘉庆道光时重要宰臣之一。衢亨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师,是为嘉庆朝重要宰臣之一。时称“叔侄两宰相,一门四翰林”,堪称名噪一时。
   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号少怀,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礼部、户部侍郎,法部尚书,经筵讲官、参预政务大臣,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 ,太子少保等职。1905年,清政府为应付蓬勃兴起的立宪呼声,特简亲赏大臣到欧美考察政治,即著名的“五大臣出洋”。户部右侍郎戴鸿慈为五大臣之一,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欧美考察后,使戴大开眼界,认为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因此,极力主张以立宪政体代替专制政体。改刑部为法部,戴首任尚书。他还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据《南海县志》载:“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惟鸿慈一人。”
   戴季陶(1890--1949): 浙江吴兴人(生于四川广汉),名传贤,又名天仇。早年先后就读于成都东游预备学校、客籍学堂及华英学堂。1905年留学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毕业后回回国。1910年任《天铎报》编辑、总编辑,因撰文鼓吹革命,被清廷命捕,亡命至槟榔屿,任《光华报》编辑,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与人创办《民权报》,任主笔,又任孙中山秘书,后任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并在日本创办《民国杂志》。1920年曾和陈独秀等发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不久退出)。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创办中央通讯社。孙中山逝世后,反对三大政策,进行反共。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等职,在广州因服过量安眠去世。编箸有《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全书》。
   戴休颜(727--785): 夏州人。家世尚武,志胆不常,在军伍以胆略称。郭子仪引为大将,谕平党项羌,以安河曲。试太常卿,封济阴郡公,进封咸宁郡王,兼朔方节度副使。城邠州功最,迁盐州刺史。朱泚反,率兵三千昼夜驰,奔问行在,德宗嘉之,赐实户二百。与浑瑊、杜希全、韩游瑰等扞御有劳。帝进狩梁、洋,留守奉天。李怀光屯咸阳,使人诱之,休颜斩其使,勒兵自守。怀光眙骇,自泾阳夜走。迁检校工部尚书、奉天行营节度使。合浑瑊兵破泚偏师,斩首三千级,追至中渭桥。京师平,又与瑊率兵趋岐阳,邀泚残党。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进户四百。从乘舆至京师,赐女乐、甲第,拜左龙武军统军。贞元元年卒,年五十九,赠扬州大都督。 弟休璿,历开府仪同三司,封东阳郡王;休晏,历辅国大将军,封彭城郡公。俱以将略称。
   戴笠(1896--1946): 原名戴春风,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陆军中将。1897年5月28日生于浙江省江山县硖口镇保安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926年在戴季陶的推举下考入第六期黄埔军校。1926年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后兼任苏浙行动委员会书记长,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1946年3月17日飞机遇难,死于戴山。
   戴芳澜(1893--1973):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湖北江陵人。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1923-1927年任东南大学教授,1927-1934年任金陵大学教授。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主任。是我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我国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作用。1958年调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任所长。中国真菌学创始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30年代以后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菌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翻译家。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担任编译,直到1950年2月28日因肺气肿病辞世。
   戴安澜(1904--1942):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人,生于一九O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家境清贫,一九二三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一九二四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三三年二月,戴安澜在国民党第十七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一四五团任团长,参加了古北口战役。七七事变爆发,戴安澜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一九三八年五月,因战功晋升为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副师长。一九三九年一月,又升任第二师师长,十二月奉命参加昆仑关(大明山区)战役。一月苦战,毙敌六千,缴获甚多,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戴安澜奉命率二OO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同固狙击任务完成后,戴师奉命转移至叶新。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又奉命驰援。刚解围,东路棠吉又告失守,四月二十一日,遂又奉命收复棠吉。二十四日拂晓,戴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将军亲临前线指挥。随从副官受伤,一卫士牺牲。争夺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攻克棠吉后,戴师奉命作战略转移。五月十六日,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在密林中鏖战了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但不幸戴将军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然而,将军在担架上仍继续指挥战斗。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连日战斗,衣履如浸,泥血斑斑,且进入山区,人烟稀少,医药不全,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于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四十分与世长辞。时年三十八岁。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平万(1903--1945):现代著名革命文学家。原名戴均,潮安县归湖溪口人。1924年加入中共,后被党组织派往泰国开展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潮汕时,他在上海得知消息,即刻乘船回潮,准备参加武装斗争。抵达潮汕,部队已撤离。随后到海陆丰根据地参加农民运动。后经香港再到上海,同蒋光慈、钱杏屯阝、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留在上海坚持斗争,为当时上海文学界中共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从事《新中国文艺丛刊》、《文艺新闻》的编辑工作,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0年冬,奉命从上海到苏北根据地,从事党的新闻和教育工作,1945年初在根据地逝世。他才华横溢,短篇小说繁多,出版有小说集《苦菜》行世。
   戴厚英(1938--1996):当代著名女作家。安徽颖上县人。1956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曾与著名诗人闻捷相恋,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愤而自杀。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之死》(1982年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戴厚英曾经是一位文坛上有争议的人物,对她的大规模批判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人啊,人!》出书之后的1981年,第二次是在“清污”运动的1983年。但在不同于文革的新环境中,批判反而使作家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她的《人啊,人!》曾重印10次,总印数不下于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许多语种。《诗人之死》也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她知识分子三部曲的第三部:《空中的足音》及《流泪的淮河》三部曲的前两部:《往事难忘》和《风水轮流》等作品也先后问世。从40岁开始写《诗人之死》到58岁遇害,短短18年创作生涯中,她一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集,半部自传,还有一些未出版的遗稿。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戴珊(1437--1505):字廷珍,浮梁县城北隅人。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受湖广秋荐为嘉兴教授,以学识闻名于世。他幼时好学,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试中进士。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任御史,督学南畿十四年,后督学陕西,约束严明,坚持不懈。后历任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在任期间廉洁奉公,终任时,两袖清风,不携带一样土物,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升为右副都御史,在治理湖北郧阳诸府时,土豪劣绅聚集流窜,歹徒抢劫,他即日命令严格训练队伍,自己编制阵营法,严加防范。当时四川盗寇越境进入竹山、平利诸县,县守臣害怕不敢追捕,戴珊联合湖北、陕西的军队进行讨伐,捉到他们的魁首,而释放胁从者千余人,事情很快平安下来。弘治四年召入京师历任刑部左右侍郎,办案明允。九年,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十三年奉命为左都御史,风纪严明,办事细致。一次皇帝亲自到大狱,询问情况,怒气冲冲,一些官员都很震惊,戴珊则从容应对,详细分析案情,皇帝才高兴称赞。戴珊平时廉洁无私,待人和蔼,公正耿直,不与人苟合。但性情直爽,心无城府,奉职守法,拒绝贿赂,为官四十余年家无余资。凡他听到之处,都政绩显赫。因有病,屡次上书乞归乡里,皇帝都挽留不允,并说:目前还未太平,怎么能舍朕离去?戴珊很感动说:“我要死在官任上了”。十八年夏,皇帝死,新君刚即位,珊不忍即言去,抱病办事。同年十二月,逝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号“恭简”。
   戴梓(1649--1726):字文开,号耕烟,清初铁岭人。原籍浙江仁和(杭州),萍居扬州,谪迁辽东。清火器制造家、科学家。且能诗文,精诗词书画,诗雄劲,画尽诸家所长。自幼喜钻研百家之书,凡书无所不读,尤好兵家言。其以火药为兵,研制发明连珠火铳,一次可连续发射二十八发弹丸,射程百步开外,其形如琵琶。被授道员劄付。康熙曾召见,以春日早朝为题命其为诗,其对应如流。遂召其为翰林院侍讲,偕大学士高土奇人值南书房,寻改值养心殿。不久,又发明子母炮,又名冲天炮,性能如今之榴弹。除火器诗文外,其还通天文、算法、河渠之学,著《治河十策》、《烟耕草堂诗钞》。其为人耿介,不圜转,在南书房时,与洋人徐日升纂《律吕正义》,意见不合。造子母炮时,遭传教士南怀仁忌恨,遂勾结陈宏勋诬其私通东洋,被谪辽东,后赦还家,留于铁岭,遂隶籍。
   戴若思(约269--323):广陵人也,名犯高祖庙讳。祖烈,吴左将军。父昌,会稽太守。若思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操行。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剑就之。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定交焉。若思后举孝廉,入洛,机荐之于赵王伦曰:“盖闻繁弱登御,然后高墉之功显;孤竹在肆,然后降神之曲成。是以高世之主必假远迩之器,蕴椟之才思托太音之和。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清冲履道,德量允塞;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安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井渫之洁;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若得托迹康衢,则能结轨骥騄;曜质廊庙,必能垂光玙璠矣。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伦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时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而称若思有公辅之才。累转东海王越军谘祭酒,出补豫章太守,加振威将军,领义军都督。以讨贼有功,赐爵秣陵侯,迁治书侍御史、骠骑司马,拜散骑侍郎。元帝召为镇东右司马。将征杜弢,加若思前将军,未发而弢灭。帝为晋王,以为尚书。中兴建,为中护军,转护军将军、尚书仆射,皆辞不拜。出为征西将军、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六州诸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发投刺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以散骑常侍王遐为军司,镇寿阳,与刘隗同出。帝亲幸其营,劳勉将士,临发祖饯,置酒赋诗。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举兵,诏追若思还镇京都,进骠骑将军,与右卫将军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寻而石头失守,若思与诸军攻石头,王师败绩。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宫受诏,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问若思曰:“前日之战有余力乎?”若思不谢而答曰:“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又曰:“吾此举动,天下以为如何?”若思曰:“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敦笑曰:“卿可谓能言。”敦参军吕猗昔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至是,乃说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举之患,为将来之忧耳。”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贼平,册赠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简。
   戴邈字望之。少好学,尤精《史》《汉》,才不逮若思,儒博过之。弱冠举秀才,寻迁太子洗马,出补西阳内史。永嘉中,元帝版行邵陵内史、丞相军谘祭酒,出为征南军司。于时凡百草创,学校未立,邈上疏奏,纳焉,于是始修礼学。代刘隗为丹阳尹。王敦作逆,加左将军。及敦得志,而若思遇害,邈坐免官。敦诛后,拜尚书仆射。卒官,赠卫将军,谥曰穆。子谧嗣,历义兴太守、大司农。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复庵,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戴思恭家传学儒,并数世业医。据《浦阳建溪戴氏宗谱》记载,自第14世行医始。戴思恭为第18世,除第16世无人行医外,第15世、17世均有人业医,父戴士尧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植,号益斋,亦以医名。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博学广纳,勤奋向上。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与弟思温随其父徒步到义乌,一同拜在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字丹溪)门下,当时受业于朱门的弟子有很多,由于戴思恭颖悟绝伦,刻苦好学,所以最受朱氏的赏识,得到的传授最为精深。其父不幸早卒,其后戴思恭学成回乡,以其高明的医术闻名于江浙一带。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明朝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疗效特别好,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医官,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仍重用他。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将诸侍医治罪,独提升戴氏为太医院史。到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以老辞归乡里。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因他与当时的皇帝朱棣有旧交,并为他治愈过寄生虫病,所以免去了他的跪拜礼,年底又告老还乡,十天后病逝,享年八十二岁,葬于浦江独秀山。戴氏一生尊重丹溪,去世前,“犹不忘祭奠先师之墓”。
   戴凭:东汉经学家。字次仲,平舆人。习京氏易,兴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拜凭虎贲中郎将,以侍中兼领之。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时京师有“解经不穷戴侍中”的评价。
   戴善甫:元代剧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所作有《陶秀实醉写风光好》等八种。《正音谱》评“荷花映水”。
   戴敦元(1773-1834):清代著名数学家。字金溪,浙江开化人。清乾隆间进士,历官道员、按察使 、布政使,刑部主事,湖南巡抚,刑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简恪。生平笃好历算之学,撰述甚多,但多未成书。刘徽之《九章算术 方程新术二》,文多脱误,他校补其一。罗士琳《勾股容三事拾遗》及《演元九式》均由他 审定而成。
   戴宗骞(1842——1895年):字孝侯,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末爱国将领。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少以廪生办团练,入李鸿章幕,参与镇压捻军,升知县。迁知府,论功晋道员。1872年,治南运河水利,并在津沽兴军屯,辟稻田六万亩。1880年随吴大澂佐吉林边务。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1894年中日战争起,任统领负责威海卫北岸炮台。翌年,日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因分统刘超佩逃跑遭陷,他率军反击,一度收复两座炮台。後日军大集,所部哗变,两岸炮台皆失,乃吞今而死,赠太常寺卿。有《海上屯田志》。
   戴煦(1805—1860年) :戴煦,字鄂士,浙江钱塘人。戴文节公熙弟也。清代著名数学家、学者和画家。幼即好畴人学,昼读夜布算,覃思有得,则起秉烛以记。少撰《九章重差图说》一卷,《匀股和较集成》一卷。又《四元玉鉴细草》若干卷,略同罗书,而图解明畅过之。中年愈精进,著《对数简法》二卷,续一卷,《外切密率》四卷,《假数测圜》二卷。复合四书付刊,总名曰:《求表捷术》。其他有《音分音义》二卷,《庄子内篇顺文》二卷,《陶渊明集注》十卷,《玄空秘旨》一卷。稿藏于家。
   戴戟(1895—1973年) :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安徽旌德人,1895年生。解放后曾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安徽省委主任委员。
   戴涯(1909—1973年) :著名话剧演员、戏剧活动家。江苏镇江人,1909年生。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戏剧音乐系教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委员。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等职。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戴姓的历史名人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戴姓的历史名人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718 0 戴氏 54535 54535 2014-10-29 13:15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