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峙岳
陶峙岳(1892.9.18~1988.12. 26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别名岷毓。生于湖南宁乡。1911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参加武昌起义,旋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湘军营长、团长,曾参加护国、护法之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团长。后任第40军3师副师长,代理南京卫戍司令,第3师师长,第8师旅长、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战争。1937年9月率部从陕西经河南驰援上海,参加“八一三”抗战。后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任第1军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37集团军总司令,河西警备总司令等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张治中邀请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释放关押在新疆监狱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亲自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延安。1949年9月25日率驻新疆的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起义部队整编后,他先后任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在这期间,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为团结军政人员,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废除旧制度,实行新制度,发布了《告全疆将士书》,积极宣传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并参加领导屯垦戍边,建设新疆和巩固边防的斗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9月在90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担任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12月26日病逝于湖南长沙。
陶峙岳和十万垦边将士
----胡宗奎
今年92岁高龄的师景岳先生是黄埔军校12期的学生,当年他随陶峙岳将军在新疆起义时是上校参谋长,之后半个多世纪,他参与了军垦新疆石河子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现在担任新疆黄埔同学会的会长。新疆黄埔军校同学近2000人,现在仅石河子健在的还有150多人。师老常说:“跟随陶峙岳将军起义,这条路走对了。我们新疆和平起义的10万将士在中国共产党和陶将军的领导下,屯垦戍边,使万古荒漠变绿洲,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军垦新城——石河子,创造出了‘屯垦戍边’史上的人间奇迹。我青年得志,事业有成,晚年衣、食、住、治病无忧,生活美满幸福。真心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师老说出了10万起义将士的心里话。
10万将士编入解放军陶峙岳将军戎马一生,曾带领10万将士驻守边疆,征战多年。新疆和平解放前,他和好友赵锡光将军商定:要尽力保境安民,不让国土在自己手中受到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新疆一旦和平解放,他们将把国土和新疆10万部队交给共产党和解放军。起义前,陶峙岳是新疆警备总司令,他是一个“袍泽情深”、讲究义气的军人,个人事小,众人事大。部队起义后,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那些随自己守卫边疆,征战多年的部下如何安置?不能让他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呀!然而在新疆安家落户,困难很多,谈何容易!他想得最多、最好的办法是发点钱,给点路费,把大家遣散回老家。到底如何安置自己的部下好?陶将军还没理出个头绪,他的10万将士就被整体编入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22兵团,由他任22兵团司令员,赵锡光任副司令兼第9军军长。部队除番号改变外,原建制和官兵没变,排、连、营、团、师的行政长官只有晋升没有降职调离,部队没有散,只有每个连、营、团从老部队派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委员。22兵团26师近万名官兵,从解放军抽派去的政工人员只有300来人。部队改编后集中学习休整了3个多月,进行诉苦教育,通过诉苦对起义将士进行人民解放军的宗旨、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宣传官兵平等、官兵一致,反对军阀作风。政工干部言传身教,示范带动,不打人、不骂人,说话和气,生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晚上查夜看士兵的被子盖好了没有,给没文化的士兵教识字,学文化,尊重支持行政领导,自己做出好样子,让起义官兵跟着学,照着干,老部队的好作风、好传统通过政工干部的播撒,在起义官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起义部队很快成为新型的人民解放军。部队起义后,王震将军代表共产党向陶峙岳表示:“起义部队过去守土有责,立了功。起义以后,可以一起和我们转向生产,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
1950年3月,22兵团10万人在陶峙岳的率领下踏着积雪开赴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开荒地、办农场、建城市。同年7月陶峙岳带人到石河子看地形,选择城建位置,组建了城建处,赵锡光兼城建处处长。1951年冬,26师官兵利用冬季积雪,把6000根8米长的原木从70到100多里外的天山用人力拉到了石河子,1952年10月,第一座行政办公大楼在石河子落成。1950年部队开荒造田,1951年22兵团的粮油供应通过开荒造田,发展生产得到了供给有余。
22兵团来到石河子陶峙岳随22兵团来到石河子,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国新新疆的建设。1951年成立的石河子机耕实习农场,是22兵团起义后生产建设中兴建的第一个机械化的农场,前身是22兵团直属生产大队。机车组长袁作斌原是汽车营长,副组长洪涛是司令员的随从副官。陶司令员一向把机耕组当作机械化农场的先头部队,要求带好头,先走一步做出榜样,为全兵团起示范作用。他对机耕战士要求很严,也很爱。1951年春第一次用拖拉机播种。刚调配的24行播种机大家都不懂操作,眼看播种期到了,大家心里很着急。组长袁作斌决定用新疆农民的办法——撒播。正在干时,陶司令员来了,问这主意是谁出的,驾驶员告诉他,是袁作斌。陶即找到袁批评了一通,“你这么做要不得,深的深,浅的浅,怎么能保住全苗,你们是机械化条件,二牛抬扛思想;掌握的是机器,用的是农民的耕作方法。同志们,这是不应该的,要不得哟!”1952年国家调拨大批拖拉机给各军垦农场。为了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需求,陶司令员责成机耕农场为各生产部队代办拖拉机培训班,到1953年底共培训拖拉机手1100多名,遍布天山南北。1950年,部队开到玛纳斯流域开荒造田,种粮食,也种棉花,1952年大面积棉花单产籽棉只有100斤左右,不到50公斤,这年冬天兵团党委批示玛纳斯流域的棉花单产籽棉1953年要达400斤,比1952年提高三倍。石河子地处玛纳斯河流域,北纬45度,历史上从未种过棉花,1952年冬,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来到石河子,经对当地气候、水源、土壤作了调查后,很有信心地说:“如果陶司令员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可以保证达到亩产400斤籽棉的产量。”陶峙岳说:“要得”,就同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协作合同。1953年初迪托夫在石河子开办了植棉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全是连长、营长、团长,陶峙岳也常去听课。这一年陶司令员严格按照专家要求,在栽培技术、管理措施上不走样,司令员和迪托夫还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把干部集中起来亲自教他们定苗、整枝、中耕、灌水。年底,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籽棉近400斤,其中24团的4900多亩棉花、籽棉达到亩产416斤。
起义将士世代扎根新疆1954年按照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的22兵团集体转为生产部队。原22兵团的二十五师、二十六师、二十七师依次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七师、八师、九师,骑兵七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10师,骑八师编为工程建筑第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长期扎根边疆,世代守卫和建设边疆。陶峙岳得到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消息后,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舒心地出了一口气:“10万人有了归宿,要得,要得。”不过,十万大军转眼间都成了大龄青年,可个个还都是光杆司令,起义人员“家”的问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大问题。王震将军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他向党中央要求组织动员内地妇女来新疆工作。于是,1950年―1952年,先后从湖南、山东、上海等地调来了大批女兵和女同志。王震还指示各级党委对部队进行普遍调查,原来在家结了婚的要动员老婆前来,还有老少寡妇、小姨子等,凡是女的均来者不拒,呈请上级分批接来。这一动员,仅陶峙岳的湖南家乡,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战士回原籍找对象。同时命令部队建好宿舍,办好托儿所、子弟学校,解决来队家属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到1956年,起义人员的“老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起义人员和老部队的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一视同仁,提拔使用重在现实表现。广大起义将士在陶峙岳的带领下铸剑为犁。黄埔时期的慈佰兴起义时担任排长,起义后升任连长,工作有思路,领导有能力,政绩很显著,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农八师顾问,黄埔学生王风云1958年开发莫索湾,他的团创造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有利润上交的突出成绩,参加了北京的群英会。1958年-1960年三年时间部队在莫索湾开垦荒地90万亩,播种面积达84万亩,植树造林5万亩。陶司令员视察莫索湾时即兴赋诗称赞道:“红旗播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起义士兵廉殿邦学习积极,工作踏实,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起义后先后担任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各农场的团长80%是由起义人员担任的,北疆各师机关主要部门的正职大多都是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担任。原来的各团团长,大都升任到师职岗位担任副师长。起义时的排级干部,现在一律享受副团级经济和政治待遇,50年代到60年代担任团级干部的领导很多享受副师级待遇,起义士兵一律按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对待,月工资1000多元,医疗费用报销。起义将士的遗孀、没有工作的从2004年7月1日起每月发生活补贴费300元。现在许多起义人员已身老边疆,埋骨天山。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染绿了戈壁,为建设美丽的军垦新城石河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石河子早在2000年已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光荣称号。他们的生命之树在绿色中不断延伸。现在当年起义的将士个个都立户为祖了,膝下儿孙满堂,有了军垦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子子孙孙繁衍不息,军垦事业兴旺发达。
陶峙岳1955年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0年离职回原籍湖南长沙,80岁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96岁。陶峙岳将军和他的10万部下,起义有功,建设新中国有功,维护祖国统一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有功。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石河子22兵团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军垦博物馆,馆里悬挂着陶峙岳将军的大幅照片。军垦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基地,供世世代代军垦儿女和边疆各族人民参观学习,陶峙岳将军永远活在边疆各族人民的心中,陶峙岳将军和10万起义将士开创的军垦伟业永垂不朽。
陶峙岳和十万垦边将士
----胡宗奎
今年92岁高龄的师景岳先生是黄埔军校12期的学生,当年他随陶峙岳将军在新疆起义时是上校参谋长,之后半个多世纪,他参与了军垦新疆石河子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现在担任新疆黄埔同学会的会长。新疆黄埔军校同学近2000人,现在仅石河子健在的还有150多人。师老常说:“跟随陶峙岳将军起义,这条路走对了。我们新疆和平起义的10万将士在中国共产党和陶将军的领导下,屯垦戍边,使万古荒漠变绿洲,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军垦新城——石河子,创造出了‘屯垦戍边’史上的人间奇迹。我青年得志,事业有成,晚年衣、食、住、治病无忧,生活美满幸福。真心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师老说出了10万起义将士的心里话。
10万将士编入解放军陶峙岳将军戎马一生,曾带领10万将士驻守边疆,征战多年。新疆和平解放前,他和好友赵锡光将军商定:要尽力保境安民,不让国土在自己手中受到帝国主义势力入侵;新疆一旦和平解放,他们将把国土和新疆10万部队交给共产党和解放军。起义前,陶峙岳是新疆警备总司令,他是一个“袍泽情深”、讲究义气的军人,个人事小,众人事大。部队起义后,他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那些随自己守卫边疆,征战多年的部下如何安置?不能让他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呀!然而在新疆安家落户,困难很多,谈何容易!他想得最多、最好的办法是发点钱,给点路费,把大家遣散回老家。到底如何安置自己的部下好?陶将军还没理出个头绪,他的10万将士就被整体编入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22兵团,由他任22兵团司令员,赵锡光任副司令兼第9军军长。部队除番号改变外,原建制和官兵没变,排、连、营、团、师的行政长官只有晋升没有降职调离,部队没有散,只有每个连、营、团从老部队派去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委员。22兵团26师近万名官兵,从解放军抽派去的政工人员只有300来人。部队改编后集中学习休整了3个多月,进行诉苦教育,通过诉苦对起义将士进行人民解放军的宗旨、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宣传官兵平等、官兵一致,反对军阀作风。政工干部言传身教,示范带动,不打人、不骂人,说话和气,生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晚上查夜看士兵的被子盖好了没有,给没文化的士兵教识字,学文化,尊重支持行政领导,自己做出好样子,让起义官兵跟着学,照着干,老部队的好作风、好传统通过政工干部的播撒,在起义官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起义部队很快成为新型的人民解放军。部队起义后,王震将军代表共产党向陶峙岳表示:“起义部队过去守土有责,立了功。起义以后,可以一起和我们转向生产,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
1950年3月,22兵团10万人在陶峙岳的率领下踏着积雪开赴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开荒地、办农场、建城市。同年7月陶峙岳带人到石河子看地形,选择城建位置,组建了城建处,赵锡光兼城建处处长。1951年冬,26师官兵利用冬季积雪,把6000根8米长的原木从70到100多里外的天山用人力拉到了石河子,1952年10月,第一座行政办公大楼在石河子落成。1950年部队开荒造田,1951年22兵团的粮油供应通过开荒造田,发展生产得到了供给有余。
22兵团来到石河子陶峙岳随22兵团来到石河子,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国新新疆的建设。1951年成立的石河子机耕实习农场,是22兵团起义后生产建设中兴建的第一个机械化的农场,前身是22兵团直属生产大队。机车组长袁作斌原是汽车营长,副组长洪涛是司令员的随从副官。陶司令员一向把机耕组当作机械化农场的先头部队,要求带好头,先走一步做出榜样,为全兵团起示范作用。他对机耕战士要求很严,也很爱。1951年春第一次用拖拉机播种。刚调配的24行播种机大家都不懂操作,眼看播种期到了,大家心里很着急。组长袁作斌决定用新疆农民的办法——撒播。正在干时,陶司令员来了,问这主意是谁出的,驾驶员告诉他,是袁作斌。陶即找到袁批评了一通,“你这么做要不得,深的深,浅的浅,怎么能保住全苗,你们是机械化条件,二牛抬扛思想;掌握的是机器,用的是农民的耕作方法。同志们,这是不应该的,要不得哟!”1952年国家调拨大批拖拉机给各军垦农场。为了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需求,陶司令员责成机耕农场为各生产部队代办拖拉机培训班,到1953年底共培训拖拉机手1100多名,遍布天山南北。1950年,部队开到玛纳斯流域开荒造田,种粮食,也种棉花,1952年大面积棉花单产籽棉只有100斤左右,不到50公斤,这年冬天兵团党委批示玛纳斯流域的棉花单产籽棉1953年要达400斤,比1952年提高三倍。石河子地处玛纳斯河流域,北纬45度,历史上从未种过棉花,1952年冬,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来到石河子,经对当地气候、水源、土壤作了调查后,很有信心地说:“如果陶司令员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可以保证达到亩产400斤籽棉的产量。”陶峙岳说:“要得”,就同迪托夫签订了植棉协作合同。1953年初迪托夫在石河子开办了植棉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全是连长、营长、团长,陶峙岳也常去听课。这一年陶司令员严格按照专家要求,在栽培技术、管理措施上不走样,司令员和迪托夫还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把干部集中起来亲自教他们定苗、整枝、中耕、灌水。年底,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花获得大丰收,平均每亩籽棉近400斤,其中24团的4900多亩棉花、籽棉达到亩产416斤。
起义将士世代扎根新疆1954年按照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的22兵团集体转为生产部队。原22兵团的二十五师、二十六师、二十七师依次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七师、八师、九师,骑兵七师改编为农业建设第10师,骑八师编为工程建筑第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长期扎根边疆,世代守卫和建设边疆。陶峙岳得到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消息后,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舒心地出了一口气:“10万人有了归宿,要得,要得。”不过,十万大军转眼间都成了大龄青年,可个个还都是光杆司令,起义人员“家”的问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大问题。王震将军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他向党中央要求组织动员内地妇女来新疆工作。于是,1950年―1952年,先后从湖南、山东、上海等地调来了大批女兵和女同志。王震还指示各级党委对部队进行普遍调查,原来在家结了婚的要动员老婆前来,还有老少寡妇、小姨子等,凡是女的均来者不拒,呈请上级分批接来。这一动员,仅陶峙岳的湖南家乡,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战士回原籍找对象。同时命令部队建好宿舍,办好托儿所、子弟学校,解决来队家属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到1956年,起义人员的“老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起义人员和老部队的老红军、老八路、解放军一视同仁,提拔使用重在现实表现。广大起义将士在陶峙岳的带领下铸剑为犁。黄埔时期的慈佰兴起义时担任排长,起义后升任连长,工作有思路,领导有能力,政绩很显著,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农八师顾问,黄埔学生王风云1958年开发莫索湾,他的团创造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有利润上交的突出成绩,参加了北京的群英会。1958年-1960年三年时间部队在莫索湾开垦荒地90万亩,播种面积达84万亩,植树造林5万亩。陶司令员视察莫索湾时即兴赋诗称赞道:“红旗播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葆青春在人间。”起义士兵廉殿邦学习积极,工作踏实,善于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起义后先后担任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等职,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各农场的团长80%是由起义人员担任的,北疆各师机关主要部门的正职大多都是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担任。原来的各团团长,大都升任到师职岗位担任副师长。起义时的排级干部,现在一律享受副团级经济和政治待遇,50年代到60年代担任团级干部的领导很多享受副师级待遇,起义士兵一律按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对待,月工资1000多元,医疗费用报销。起义将士的遗孀、没有工作的从2004年7月1日起每月发生活补贴费300元。现在许多起义人员已身老边疆,埋骨天山。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染绿了戈壁,为建设美丽的军垦新城石河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石河子早在2000年已被联合国授予“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的光荣称号。他们的生命之树在绿色中不断延伸。现在当年起义的将士个个都立户为祖了,膝下儿孙满堂,有了军垦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子子孙孙繁衍不息,军垦事业兴旺发达。
陶峙岳1955年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0年离职回原籍湖南长沙,80岁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96岁。陶峙岳将军和他的10万部下,起义有功,建设新中国有功,维护祖国统一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屯垦戍边有功。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在石河子22兵团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军垦博物馆,馆里悬挂着陶峙岳将军的大幅照片。军垦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基地,供世世代代军垦儿女和边疆各族人民参观学习,陶峙岳将军永远活在边疆各族人民的心中,陶峙岳将军和10万起义将士开创的军垦伟业永垂不朽。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陶峙岳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陶峙岳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