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XIAN  

2008-03-07

68287次

4人

16个

20个

202人

16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先本伦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欢迎加入先氏大家庭,中华先氏家族总群2,群号码:399255471

先本伦QQ号:112134348

 

先氏来源

我先氏本出五帝之族尧系。尧之子监明,监明之子刘累。舜帝时有豢龙氏,善养龙,刘累因而学之。学成后,事夏朝孔甲重之,赐为御龙氏。商朝时为豕韦氏。周朝为唐杜氏,号杜伯大夫。周宣王登位后,褒姒将出之时,有“弧箕服实亡周国”之谣 ,已暗伏杜伯不祥之兆。杜伯之子隰叔于是投奔晋国,晋公封之于先国,始以先为姓,用为将军,子先丹木,晋国大夫。

 

先氏分布

先姓没有进入百家姓,可见其罕见的程度。为数不多的先姓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尤其以四川泸州、泸县、合江、重庆璧山、乐山地区贵州毕节大方县居多.此外,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宁夏也有极少数分布。

根据2014中华先氏家族总群收集整理的分布情况为,我先氏族人分别在全国30个地区,总人数为四万九千两百人,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如下: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天津

34

河北

459

浙江

106

上海

44

重庆

1617

安徽

1289

河南

704

陕西

193

福建

40

山西

54

甘肃

5667

湖北

432

山东

62

海南

17

湖南

97

内蒙古

137

青海

17

广东

210

辽宁

36

新疆

1463

广西

65

吉林

10

贵州

6591

西藏

53

江苏

179

云南

1879

宁夏

28

江西

55

四川

27529

北京

133

 

四川分布情况: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四川泸县

6332

 

资阳

53

 

达州

45

四川合江

5435

 

自贡

1174

 

内江

191

成都

1519

 

绵阳

696

 

眉山

656

雅安

16

 

乐山

3009

 

遂宁

16

南充

20

 

宜宾

1697

 

古蔺

78

广元

16

 

江阳区

3102

 

阿坝

8

攀枝花

180

 

龙马潭区

975

 

甘孜州

7

德阳

70

 

纳溪区

1396

 

凉山州

78

广安

30

 

叙永

730

 

 

 

 

贵州分布情况: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贵阳

475

 

黔南

74

 

纳雍

15

六盘水

98

 

毕节市

95

 

咸宁

1

安顺

28

 

黔东

147

 

大方

1938

黔西南

100

 

金沙

66

 

遵义

2430

黔东南

20

 

织金

21

 

铜仁

1083

 

云南分布情况: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地区

人数

楚雄

79

 

怒江

26

 

玉溪

51

红河

32

 

迪庆

3

 

保山

85

文山

146

 

西双版纳汉族

4

 

昭通

489

大理

40

 

昆明

749

 

丽江

7

德宏

40

 

曲靖

55

 

思茅

48

临沧

25

 

 

 

 

 

 

 

先氏第一代
  先丹木:耿直的车右
  有观点认为先丹木是先轸之父,但证据不足,仍存在疑问。
  前660年,献公与骊姬打击太子申生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这一年,他命令太子率领晋国上军,由罕夷率领下军,攻打赤翟别种的东山皋落氏。本来,太子作为国家的冢子,按照当时的制度,其任务是办理国家祭祀事务,以及一天早晚检查国君的膳食。国君外出,则太子留守国都,叫监国;如果有合适的留守,则跟随国君外出,叫抚军。而太子一般是不能单独带领军队出去的,因为领兵打仗必须乾纲独断,号令将士,这种或应该由国君和执政来做,如果太子领兵,事事请示吧,就没有威严;擅自做主吧,又是不孝,难办。献公这个举动,是向晋国上下透漏一个信号:我很可能要换接班人了。而大夫里克出于职守,搬出这套古制来劝说献公。献公一看,他们是真不明白还是反对我啊?于是采取了更明确和坚决的态度,干脆明白告诉里克:我有好几个儿子,现在还不知道立谁呢!还命令太子:必须把敌人消灭干净了才能回来!而且,让太子穿着左右两种颜色的衣服(表示有意疏远),佩带金玦(暗示恩义断绝),这下意思明显得不能在明显了。这个举动在举国上下掀起一阵轩然大波。里克大夫一看势头不对,于是谢病不出(本来应该他率领下军和太子出去的)。献公的强烈信号算是暂时高压了晋国主要势力的反对声浪。
  先丹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担任下军统帅罕夷的车右。当时军中议论纷纷,太子也十分悚惧。先丹木对太子说:这样的衣服,傻子也不会愿意穿,国君给你,不喜欢你的意思意思太明白了。而且命令你把敌人杀光再回去,敌人能杀得光吗?即使把敌人杀尽了,回去还有人说你的坏话啊!不如离开这里去流亡吧!但是太子仁厚,居然没有主动采取任何自卫或者子保措施。
  这些话来看,先丹木与当时大多晋臣一样,是反对献公而敌视骊姬的。而眼看太子又危在旦夕,自己的家族总得有个立场吧?于是先氏选择了依附重耳。但这样的推理也未必完全可靠。根据《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说,文公十七岁而有士五人,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这五个人中就包括先丹木的儿子先轸。而史记记载,文公应出生于公元前698年左右,这时候年纪在38岁左右,那么先氏早已经加入重耳势力集团20年了。按照另一种说法,文公出生于前前672年,则这时候他刚刚12岁,还有时间团结先氏家族。不知道哪个文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过这个小环节应该说是无伤大雅的。
  
  B先友:老滑头
  据说是先丹木族人。
  先友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而且担任太子申生的车右。但作为太子最贴身的部下,他对太子的忠诚程度对太子的忠诚和关心程度还不如一起出发的狐突,先丹木、羊舌大夫等人。在太子情绪恐慌的时候,他却安慰:国君给你的衣服虽然颜色不一,但是有一半是与他自己的衣服同色的,说明已经把你当成半个国君了。给你军权,你就能保护自己啊。国君这么喜欢你,好好干吧!这个话是真糊涂可能性是不大的,应该是一种世故的圆滑在在先友先生心里面作祟。 
  先氏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根据先友与先丹木担任差不多级别职务,以及两人的态度、立场差异如此明显来判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应该是不会太亲密的。后来的先蔑以及和先轸后代先克作对的先都,则很有可能就是先友的后代。

 

先氏第二代

第一部分A先轸(原轸):智勇忠烈的伟大将领
  文公即位前的先轸
  《左传》和《史记》都说,晋文公十七岁而有士五人,但这五个人是谁,却有争执,《左传》没有名言,但杜预注称就是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颠颉、魏犨(音)、胥臣。但《史记》根据记载五个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不知道杜预有什么凭据,这里采信司马迁的说法。
  先轸是晋文公早年的老朋友。这样,根据《史记》对晋文公年龄的判断,他生于公元前698年左右,前666年出国都往蒲地驻守,时年32岁,这时候他与先轸已经是铁杆了。而如果认为晋文公前656年才17岁,则出京前才3岁,怎么可能驻守战略要地?又怎么可能对骊姬造成威胁呢?实在是不可取。
  关于先轸是否随文公流亡,《左传》与《史记》的观点同样分歧,《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先氏是晋文公在流亡时候的内主,可见没有随行。《史记》却说,跟随先轸流亡的就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这里实在难以辨别,但个人认为,如果先轸随行,史记关于流亡期间的记录里面没有先轸的任何事迹,这与他后来表现出的才干、性格是不符合的。因此,《左传》比较可靠,即先轸是文公早年的朋友,但没有随从流亡,而是文公保留在国内的内部力量。而前636年文公回国,栾、郤、狐、先家族在内部起到了内应的作用,所以文公马上给他们委以重任。
  按照上面的推断,先轸的年龄应该与重耳大体相当,至少不至于小5岁以上。

 

第二部分:城濮大战:全方位的战争杰作

 (一)诸侯无伯(霸主)的十年。
  公元前643年,做了40年中原霸主的齐桓公去世死,齐国顿时内乱,国家的霸业轰然倒塌。中原诸侯国也顿时丧失秩序,而南方被齐国压抑很久的楚国则重新鼓足精神,又迈起了向北推进的步伐。
  1宋襄公的滑稽表演
  宋襄公似乎是齐桓公指定的霸主接班人(托付后事),从前642年平定齐国内乱,想成霸主几乎想疯了,甚至到了乞求的地步!前641年组织小型晦明,连小国鄫都不买帐,气得襄公把鄫君杀了;前639年,居然请求楚国帮自己召集诸侯,结果被楚国人玩了,遭了绑票;前638年,与楚国开战,被楚国打败,梦想才彻底破灭。

2鲁国浑水摸鱼
  这五六年,老狐狸鲁僖公也没闲着,对于宋襄公的闹剧他是早看透了,根本没理这个茬,而是:(1) 趁着没有霸主,混水摸鱼,攻打 邻居小国邾国,占领土地,捞足了实惠。(2) 会同楚国等诸侯会盟于齐国,逐渐与楚国加强联系,因为当时楚国很可能成为新的霸主。(3) 与齐国争夺东方的控制权。其实齐桓公之后,齐国在东方做个地头蛇还是绰绰有余的,但内部太动荡,齐桓公的诸子轮流为君竟达43年,可见夺权斗争的激烈!以至于精明和有野心的鲁国也想欺负它一下了。当时东部形势:卫和邢、狄是死敌,齐国支持邢国,而鲁国又与卫、吕结成同盟,和齐、邢对抗。但实际表明,鲁僖公还是太不自量力了,虽然卫对邢大占优势(卫于前635年灭邢),但齐国在外交上失败后,于前634年发兵攻鲁国。

3楚国势力强劲北上
  当时从国力对比来看,鲁国根本不是齐的对手。鲁僖公派展喜前去讲和,展喜从乃兄展禽(既柳下惠)那里学了一番精彩的说辞(实在精彩,这里就不引了),竟然把个不糊涂的齐孝公说的退兵了。但鲁僖公这招仅仅是缓兵之计,随即,派公子遂(僖公弟)、臧文仲到楚国借兵。此时,楚国令尹子玉正雄心勃勃的谋求霸权,攻打不服的宋国,当然不会错过这好机会。前634年冬,楚、鲁进攻并打败齐国。这时,鲁国率先与强大的楚国结盟,威胁齐国,如果子玉成功,鲁国控制齐国而谋求东部霸权的图谋极有实现的可能。
  前633年,这时候的国际形势是:从南而北,蔡国、陈国、许国、郑国、宋国、曹国、鲁国、卫国全部臣服于楚国,楚国军队逼迫齐国,锋芒直逼黄河沿岸(这也是整个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向北发展的极限),眼看楚国称霸的时候就要到来了。然而,这时候晋文公治理国家已经三年,内部团结稳定,向外发展的欲望强烈,于是,前632年,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在城濮展开了第一次决战,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一战而定,而这次战争晋国的统帅,就是整个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的——先轸。
  

(二)战争的导火索与开端

1,宋国的归附与求援
  前637年,宋襄公因为在去年对楚的泓之战中大腿受伤,于5月去世,宋成公即位。楚国继续压迫宋国,前635年,宋国内乱,于次年与楚国和好,宋成公到楚国和平访问,其实就是向楚屈服。但随即,也许是宋君在楚国受到了侮辱,也许是国内抗战派又占据了上风,同时考虑到襄公时期给过流亡的晋文公好处,前634年,背叛楚国而倒向晋国的怀抱。但是马上受到了惩罚,冬天,楚国令尹、杰出将领子玉(成得臣)、司马子西讨伐宋国,包围宋国重镇缗。同时,鲁国领着一部分楚军讨伐齐国,占领地,并把齐桓公的公子雍安排在那里,随时窥伺君位。这实在是厉害而狠毒的一招。前633年冬天,被攻击一年的宋国实在顶不住了,派公孙固来晋紧急求援。此时,楚国势力咄咄相逼,中原诸侯几乎都要被其控制了。而是否出兵,是否能与楚国直接冲突,成为摆在晋国上下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关键的选择,这不折不扣就是决定历史的一刻

2,关于郑昭宋聋的谬论
  这里顺便说一些题外的问题。关于宋国,不要因为他现在这样做就认定这是一个习惯骑墙的国家,事实上,从这以后的100多年里,宋国一直是晋国最忠诚的盟友。前595年,宋国杀楚国使者,楚庄王伐宋。当时晋国刚刚战败,无力救援,宋国被楚国攻击长达9个月,城里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交换孩子来吃,用人骨做柴烧)的地步,楚国都没有使其屈服。
  当时,宋国,郑国都是地处中原,是晋国、楚国争霸的要冲。郑昭宋聋是当时流行的依据话,也常常被一些弄春秋史的人当成证据引用。说郑国眼睛亮,懂得随时变化,策略灵活;宋国则态度死板,很愚蠢。其实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浅薄见解。后来楚国也不十分敢于碰宋国这个愚蠢的对手,而是看准了郑国这个软骨头的聪明人,屡屡出兵征讨,晋国也恨郑国的骑墙,经常攻击。前600年到前570年间,郑国被楚国、晋国相继攻打不下二三十次,甚至有一年里三次被两国攻打,三次改换门庭的记录,国家几乎灭亡,后来不得不采取自残式的方法,彻底投入了实力更强的晋国的阵营里,这时候的郑国与宋国简直是天壤之别,直到几十年后子产执政,郑国的地位才稳固并有所提高。因此,我觉得,郑昭宋聋这句话是当时楚国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的:郑国善于首鼠两端,容易征服,而宋国坚决站在晋国一边(不论当时楚国是否压过晋国),工作很难做,在楚国人看来确实的可恨。
  为什么如此,这里可能有国家性格的因素在里面,也有历史恩怨,《诗经-商颂-殷武》提到:挞(勇武的样子)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险阻,此指长江天险),裒(通)荆之旅,有截(缴获,主要是获取铜材)其所,汤孙之绪。 根据高亨《诗经今注》,殷武即宋武公(前765-748年在位),也有说是商王武丁者。可见,楚国和商宋历史上曾经是敌对关系。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解释楚国为什么称王并和周王朝作对,推测楚国在商朝时期于商是盟友关系,实在缺乏根据,且与《诗经》不符。

3,晋国的选择
  面对宋国的紧急求援,如果拒绝,就等于放弃了当时唯一向自己靠拢的盟友,摆明了害怕楚国,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援助宋国,下一步就很可能与跃跃欲试100年、不断扩张的楚国直接冲突,而晋国刚刚才好了三年,能行妈?这时候,狐偃、先轸这一文一武的话让问工下定了决心。
  先轸:报答宋国的恩惠,解救诸侯的危难,确立我们的威望,成就我们的霸业,就在此一举了!——这是出兵的意义。
  狐偃:楚国刚刚得到曹国的归附,和卫国刚刚联姻,如果我们去攻打他们,楚国不会不管,必然要来解救,这样,齐国、宋国的压力就解除了,然后我们再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吧。——“围魏救赵,为出兵方式勾勒出了大体格局。
  有巨大的意义,有高妙的方略,有文公雄壮的胸襟,于是,前633年隆冬,一场壮观的阅军仪式在被庐举行,这次确立了晋国三军的格局,并挑选出优秀的军事将领。
  中军将:郤縠(50岁左右,爱好礼乐,熟读诗书,赵衰推荐,可能是为了塑造正义之师形象)
  中军佐:郤溱(郤縠弟?)
  上军将:狐毛(狐偃兄)
  上军佐:狐偃(文公时期军政尚未合一,执政不一定为元帅)
  下军将:栾枝(赵衰让之,言其贞慎
  下军佐:先轸(赵衰让之,言其有谋
  御戎:荀林父(中行氏祖先)
  车右:魏犨(魏武子)
  ——这个阵容是优秀而团结的,也涵盖了今后20年晋国政坛上的大部分主要演员。这次组军更是决定了晋国今后100多年的政权模式,六正制可以说是晋国独特的政体,其优劣成败,也不是简单几句话说的清楚的。
  年底,这只伟大的队伍在寒风之中,向着新的一年,向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走去……
  4,晋国军制变革简介
  这里把晋国整个春秋时期的军制演变简单介绍一下,因为不久以后,晋国的军制其实就是一种基本的政治载体,尤其重要。
  前679年,曲沃成师的子孙彻底战胜文候的子孙,取得政权,并得到周天子确认,准许晋国设立一军。
  前661年,晋献公设立上、下二军,自己将上军,太子将下军;
  其间,晋国在两军之外又设置两,即右行、左行。
  前633年,晋文公设立上中下三军;各有将佐一人,为六卿六正,中军将也称元帅
  前632年,晋文公于三军之外另设置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一行一将,于是全军共有9名将领;
  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设立新上军、新下军,各有将、佐一人,于是共有10帅;
  前621年,晋襄公舍弃新军,恢复三军建制;
  前588年,晋景公增设新中、上、下三军,共12卿;
  前575年,晋厉公改一新军,共四军,八卿;
  前559年,晋悼公废除新军,仍恢复三军建制。
  ——军事建制由简到繁,再回归简约。增加是为了安排干部,简约是因为领导太多,不容易统一意见,形成合力。
    此外,后来军队建设逐渐完善,高层的军官逐渐形成体系,三军共有:
  六正:三军将、佐各一人;
  五吏: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各一人;
  三十帅:每军五师,共15师,每师正、副帅各一人。
  
 (三)决战之前的谋略演绎
  1,假道于卫
  前632年春,晋国军队出发讨伐曹国,向卫国借路行军,遭到拒绝。卫国拒绝晋国借道恐怕是必然的,毕竟晋果假途灭虢的故事太臭名昭著了,才发生了30来年,大家都有印象,同时,卫国还是楚国的亲戚,不可能帮晋国的忙。于是,怀揣愤怒,晋军又掉头,从另一个地方渡过黄河。
  2,帅位调整
  二月,中军元帅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轸继任,胥臣则代替他下军佐的职位。大战就在眼前,只能唯才是举,顾不得论资排辈了,从先轸从排名第六直接高升到第一这个事件,看得出文公的确是霸主的料,不过也要感谢郤縠老先生走的是时候。
  3,晋齐联盟、卫国叛楚、鲁国骑墙
  攻打曹国之前,晋文公首先联络齐国(齐国这时候不站在晋国这边也的确没地方去了),与齐昭公在敛盂(今河南濮阳)结盟。而卫国在拒绝晋国请求后,国内强烈要求与楚国断交,于是卫成公只好又巴结晋国,要求参与结盟,被文公决绝了,而卫成公也很倒霉,被国人驱逐出了首都。
  这时候,卫国上下一片联晋呼声。这时候必须特别提一下鲁国的国君僖公的一个外交奇谋了。
  当时,晋楚在中原的争霸斗争已经完全白热化了。卫国作为鲁楚的坚定盟友,卫国作为鲁楚的坚定盟友,成了晋文公攻打的前沿,当时鲁、楚都派兵帮卫国防守,但还是敌不过晋军和卫国内部的亲晋势力。这时实在是决定鲁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历史表明,站错了队,后果是很惨的,而直到决战之前,晋楚的胜负之数依然不明朗。怎么办?这时的鲁僖公玩的一手绝技让人拍案称奇:杀了鲁国守卫的大将公子买,对晋国说:公子买违背军命私自带兵助楚,和国君无关,所以杀了他表明鲁国对晋国没有敌意。又派人对楚国说:公子买作战不力,没有好好帮助楚国打仗,所以杀了他。就着一手,当时天下诸侯尽皆参战,损失惨重的时候,鲁国安然作壁上观,竟然毫发无损!第一,这是由于当时鲁国能臣实在厉害,编的说辞确实足以迷惑。第二,主要也是晋楚正在酝酿决定命运的生死大战,也就无暇追究那么多那么细了。
  4,破曹
  大部队围攻曹国首都,一方面是战略的需要,一方面文公也是要报当年洗澡被曹共公偷窥的仇恨。但是曹国人的抵抗相当坚决,强攻城门造成重大伤亡,曹国人还把牺牲晋军的尸体放在城墙上,震慑进攻一方。文公很发愁,广泛征求对策,还是一个下等的舆人出了个损招解决了问题:把部队驻扎到曹国的墓地——猜猜我要干什么!曹国人害怕了,自动将那些晋军尸体装进棺木送了出来,趁着城里的混乱,大军浑水摸鱼冲进了城门——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齐桓公正而不谲。从这个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他的风格来了。重耳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扎扎实实地包袱了一下曹共公这个混蛋。
  5,拉齐、秦入局
  按说,齐国和晋国刚刚结盟,应该并肩战斗的,但是这时候楚成王看见晋国军队来者不善,想退却了,自己先回国,还命令占领齐国命令驻扎齐国地的部队撤兵,威胁解除了,齐昭公这个人渣就不想给晋国迈力了,真的是没有天理!而秦国呢,本来是晋国最铁的战略伙伴,但是看见重耳的发展势头这么猛,秦穆公又有点眼红,也不讲什么秦晋之好了。现在宋国又来告急,说子玉不但不听楚王撤军的命令,反而更疯狂得进攻宋国,他们真的要顶不住了。
  怎么办?如果没有齐、秦的赞助,和楚国军队开战,真的没什么把握。不管宋国呢?这个唯一的忠诚盟友就只有屈服于别人,实在不甘心。这时候还是先轸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华,他告诉文公:如果我们出面要求楚国放宋国一马,他们绝对不会答应,那样不但不解决问题,还会栽脸面子。您看这个方案怎么样:(1)告诉宋国人,让他们给齐国、秦国许诺报酬,请他们向楚国出面斡旋。(2)我们呢,把曹共公抓起来,把曹国、卫国的部分国土割给宋国。这样,楚国不愿意放弃保护曹国和卫国,肯定不会答应齐、秦的斡旋。他们因为想得到宋国的报酬,就会怒恨楚国的强硬。这样齐国、秦国就会自觉站在我们这边和楚国作对了
  先轸应该是一个勇烈的武将,但是看他这些手腕,完全又象是战国时期是纵横家的鼻祖了。
  6,先轸与子玉过招
  现在楚国统帅子玉的心情其实很糟糕,首先是国王不支持工作,还命令自己撤兵,违背命令,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其次,晋国出兵以来,把曹国、卫国双双拿下,鲁国也做了缩头龟,自己的三个盟国全被搞定了,而这边一个宋国都拿不下,实在是咽不了者口气。现在,楚王对自己违抗命令很恼火,又抽回去很多人马,真和晋国打,也没什么把握。而晋国又高招迭出,想让自己得罪齐秦两个大国。真个是难哪。琢磨了半天,子玉决定走折中路线:派亲信宛春人到晋国方面表示,和平是我们所渴望的,现在如果你们恢复卫成公的君位,把曹国的土地还给人家,我就解除对宋的包围,这样,大家都得到了和平,皆大欢喜,怎么样?
  ——其实这也是很厉害的一招,可攻可守。如果晋国答应了,他们这么多天基本白忙活了,楚国并不吃亏;如果他们不答应,那么就是反对和平,战争的责任就完全在对方了。
  子玉的确给晋国出了个难题。听到这个和平方案,狐偃就很生气:这怎么行呢:这样的话,他们得到两项利益,我们只得到一项,太吃亏,不行!
  但线轸却看得更透彻些:我们不能不答应啊。大家想,按照他们的方案,宋、卫、曹三个国家都将得到和平,如果我们拒绝,三个国家都要倒霉,那样就连宋国也会恨我们啊!我们是来援救宋国的,现在拒绝,显得我们根本不关心人家,各国会怎么说我们呢?楚国这个方案可以让三个国家感恩,我们一个不字,三个国家都会埋怨我们。各国都埋怨我们,这个仗还怎么打好?我看这样:先答应他们,我们和曹国、卫国谈判,只要他们和楚国断交,我们就恢复他们的利益和地位。一方面,把楚国这个使者扣下,激怒子玉,看他怎么办,真的打起来再说。
  7,战前的总盘点
  子玉再也没有耐心了,他总结了一下,虽然玩花样不行,但他还是还是相信自己非常相信自己的作战能力的,干脆少说废话,还是武力解决吧!于是舍弃宋国的包围,领兵直接向晋军扑过来。而晋国方面似乎还没有秀够,为了实践当年对楚国的承诺,真的又后退三舍(90里),力图造成对方猖狂、自己不得已而战的局面,力图捞足战场外的一切资本。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4月,盘点战争的这个漫长的序幕,我们发现,晋国在各个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大的优势:
  第一,内部团结问题。晋国君臣上下团结一致,内部毫无破绽;而楚国的子玉却和国君发生了重大分歧,内部意见不统一。自己手上的并不是国家全部主力,只有西厂、东宫的部队和自己家族(若敖氏)的六卒人马,军心必定不稳;
  第二,作战成果方面,晋国占领曹国、卫国,鲁国也保持中立,楚国丧失了三个盟国,而楚国却迟迟未解决宋国;
  第三,外交方面,晋国团结了齐、秦两个大国,而帮助楚国的就只有陈、蔡两个小国的人马;
  第四,兵力对比。此战晋国倾巢而出,出动了700乘的兵力,每乘配75人,约5万人;而子玉自己手上的并不是国家全部主力,只有西厂、东宫的部队和自己家族(若敖氏),还有陈、蔡的杂牌军,总数估计比对方并不占优,而且只有自己家族(若敖氏)的六卒(180乘,约13500人),才算是真正的精锐部队。
  第五,演员级别,对方是国君率领全部班底,而这边就自己一个精英。
  
  (四)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
  《左传》描写战争,一般先是层层剖析决定胜败的各个因素,还没有开战,就可以对胜负洞若观火了。但是这次不然,在决战前,晋文公还梦见自己与楚成王搏斗,被成王压在身下吸自己的脑浆,吓得心惊肉跳。害得狐偃还要绞尽脑汁把这个噩梦圆成吉兆。就象两支世界顶尖球队的一场决赛。这次战争的胜负结果的确是最后时刻才展示给世人的。
  1,贵族时期的作战辞令
  挑战:既然来了,就要主动求战,但下战书是当时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今天读起来真象一篇篇美妙的应用文。
  子玉派鬥勃向文公请战了:能否允许让我们和您的壮士们游戏一番?您在车上扶着车轼欣赏一下,让我子玉也开开眼?
  晋文公派栾枝应战:我们的国君听到您的命令了。原先楚王给我们的恩惠我们至今不敢忘怀,所以才退到这里。您作为贵国的大臣我们尚且退让,如何敢与贵国的国君作对呢?既然实在得不到您和平的命令,就请麻烦你们统帅告诉他的战士们:准备好你们的战车,忠实执行您们国君的命令吧,,明天早晨见。
  ——上面的作战辞令在《左传》中还不是属于特别好的,但是,其中的贵族风范同样跃然之上。子玉的自负好生,文公的低调深沉,活灵活现。
  2,东方世界最壮大的对垒
  这是公元前6324月的一个清晨,在城濮(今天的山东范县)的广袤原野,两支东方最强大的军队即将开始一场决定一代人命运的伟大战争了。
  晋军的700辆战车装配完毕,文公等上一座高丘——传说是古莘国的城丘——检阅军队。恩,老少士兵排列合乎礼仪,可以作战了!命令部队砍伐树枝,补充兵器的不足。一大早,晋军就在莘北布好阵势,准备决战了。
  子玉率领家族的六卒13500人的精锐作为中军出战,面对着几万士兵,统帅大声宣布:从今天以后,天下就没有晋这个国家了!
  两军对阵形式:
  晋军:上军(狐毛、狐偃) 中军(先轸、郤溱) 下军(栾枝、胥臣)
  楚军:左军(子西) 中军(子玉) 右军(子上)
  3,总决战
  邓亚萍似乎说过,体育比赛就是把很长的积累、很多的因素浓缩在一起的比拼,是人生奋斗的缩影和精选。战争又何尝不是如此!胜败的实现过程可能就在几个小时,但其中浓缩的努力、智慧与勇气,其实是很长时间积累后的爆发。
  (1)突击 
  这个就是明显是事先深思熟虑的步骤。楚国军队千里而来,一路咄咄逼人,晋军屡屡示弱。但到最关键的时刻面对敌人果敢坚决主动攻击,楚军必定感觉以外,斗志遭受打击。而他们选择的出击点则更为致命。下军
  胥臣的部队马背上蒙着虎批,猛烈攻击对方战斗力最弱,斗志最低的楚国右军,因为这里大部分是陈、蔡的杂牌军。一阵冲锋,楚军右路即被击垮。
  (2)伪遁
  利用对方弱点。一切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击溃对方最弱的部队,对于小若对方的战斗力意义并不大,但是可以充分激发对方主将争强好胜的性格缺点,利用其被激怒的情绪和急于夺回优势的心情,引诱其犯致命的错误。在楚军左路,面对的是晋军上军和下军的大部分兵力(狐毛、狐偃、栾枝),甫一交接,晋军即告败退,狐毛的战车上插两杆大旗,跑起来呼呼啦啦,狼狈不堪,栾枝的战车后面拖着刚砍下来的树枝,逃跑起来尘土弥漫,一切几乎都超过了逼真的程度。子西大喜:哦,原来敌军是这样的,刚才右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陈、蔡的杂牌军根本不想打仗罢了。于是子西的左军疯狂追击。
  (3)决胜
  在比清楚大局的情况下, 子西的左军已经走向了覆灭的边缘。正追得起劲,子西遭到先轸、郤溱率领中军精锐的拦腰截击,正在逃跑的狐毛、狐偃也立即回头杀了过来,一切都在楚国人的意料之外,而一切有是在晋国人的设计之中。子西的左军彻底溃散,而楚军则全面失利。
  (4)收束
  其实,在子西的左军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当时,楚国中军所面对的是晋国的软肋,如果他大举进攻,只有栾枝、胥臣的下军抵挡,形式不是没有转变的可能,但是从一开始到现在,一切都太出乎子玉的意料了,面对这种情形,他选择了及时撤退,因此他的中军六卒得以保全。毕竟,在这样一切失控的情况下,选择消极是最合理的,况且自己的子弟兵,不能不特别保全。
  战争开始到现在4个月了,对于晋国、对于先轸来说,这四个月的战争就如同一尊刀法一丝不苟的雕刻品,而今天的决战就是这尊雕刻最关键的一刀,在放下刀具,审视作品的时候,或许先轸自己也会有些吃惊:一切居然都是如此的完美!
  有机会,真的想到城濮古战场遗址所在的山东范县去一下。纵然2600年黄河的泥沙已经深深埋没的那次战争所遗留的断戈残镝,纵然现代人的生活痕迹已经令城濮古战场遗韵荡然无存,但是相信只要身处那里,身上中国人基因里的历史记忆依然会感动自己的全身……
  (五)伟大胜利的伟大荣耀
  胜利的军队来到楚军的营寨,敌人的粮食,5万人吃了三天;临走放火,大火又烧了几天;
  回军路过衡雍,为周天子建造王宫,五月,周天子在这里接见文公,献给天子楚国的俘虏、战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天子赐酒。正式策命晋侯为侯伯”——霸主,并赐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前后三次觐见。
  五月,晋侯、齐侯、宋公、鲁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
  子玉回国前自杀,文公比战胜后更高兴:再没人来为难我了。楚国失去子玉,相当于第二次战败啊!
  七月,晋军回到国内,军队整齐排律,高唱凯歌,在太庙献上敌人左耳,犒赏部队,告慰先君。
  冬,晋侯、齐侯、宋公、鲁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温。——这也是晋国霸业的顶峰了,20年后,蔡、、陈就成了楚国固定的附庸。
  前631年六月,狐偃与周王子、宋、齐、鲁、陈、蔡、秦盟于翟泉——这也是晋国霸业的顶峰了,文公死后,,蔡、、陈就成了楚国固定的附庸;秦国也很快与晋国破裂。

第三部分:围郑失败与秦晋关系的危机

1,郑国的尴尬地位
  郑国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带,晋楚争霸的国际格局确立之后,这里是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要冲,郑国的南北摇摆,也就基本成了楚国、晋国谁占上风的判断标准。而同时,郑国的具有浓厚商人色彩,这个国家也带上了明显的见利忘义、目光短浅、见风使舵的国家性格。,郑国的骑墙政策招来了晋国、楚国长期而频繁的攻击 ,如前600年到前570年间,郑国被楚国、晋国相继攻打不下二三十次,甚至有一年里三次被两国攻打,三次改换门庭的记录,国家几乎灭亡,后来不得不采取自残式的方法,彻底投入了实力更强的晋国的阵营。前543年名臣子产执政,郑国的地位才稳固并有所提高。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郑文公就不看好他,路过的时候很不礼貌。城濮之战前,又是郑文公主动投靠楚国的。即使在战争后,郑国对霸主仍然不忠心,还在向楚国靠拢。这时候郑文公已经是一个在位40年的老国君了,可能平时就比较平庸,这时候又老糊涂了。
  2,秦、晋围郑的失败
  前630年春,晋国试探性的攻打郑国。
  9月,晋国联合秦国,共同围攻,准备彻底解决郑国。但也许是天不亡郑,郑国一生不被郑文公重用的贤臣烛之武发挥预热,居然说服秦穆公脱离晋文公的领导,双方私下交易,郑国作为秦国的东方盟友(东道主),由秦国留下杞子、逢孙、扬孙几个人帮助郑国防御,秦国主力没有通知晋国就私自撤军了。狐偃劝晋文公攻打秦军,但文公考虑到与秦国彻底决裂有点划不来,于是也就走了。郑国算是逃过了一劫。
  这次战役没有提到先轸,但是从晋文公、秦穆公、狐偃都在场的情况分析,他这个中军元帅不去是说不通的。但是这一次故事的主角是烛之武老先生。事情以失败收场,先轸的心情可能与狐偃相似,对秦穆公很不满,于是才力主发动和亲自组织了3年之后针对秦国的殽之战
   3,秦穆公其人、秦晋关系的演变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巨大影响
  有人认为,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左传》从来没有承认过他的霸主地位,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号令诸侯的地位或者得到周天子的正式确认。前621年秦穆公病死,《左传》借君子的话说明: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明确否认了他获得过盟主地位。秦穆公(任好),前659-621年作为秦国的统治者,在位39年,的确是个很了不起的君主,但是他没有获得公认的霸主地位,除了国力不足、国家位置偏僻的原因,他自己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也是最深刻的因素。
  大家是否接触过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她)是真心的同情和帮助的,但到别人好到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她)也是真心的去嫉妒和不平。——穆公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除了这一点妇人之仁,他确实具备了成为霸主的一切内在条件了。对于晋惠公这个差一点的对手,他先是无条件提供热心帮助,宁可被负也不负人,但最终还是难以位继,最后去打别人。活捉了晋惠公,但之后该狠又狠不起来,把人家放了,并且得到人质后又把割让过来的河东土地换给了人家,从而丧失了彻底征服晋国从而称霸诸侯的最好机会。对于有本事的晋文公,因为是自己亲自扶植的,所以开始也是大力支持,但是看见别人搞得这么好,穆公又不免有点酸酸的感觉了——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替人做嫁衣了吗?因此,这次烛之武能够说服优秀的老政治家秦穆公,也就是因为死死抓住了对方的心理变化。第一, 烛之武首先替回顾了穆公回忆了他与晋国人打交道的历史教训,告诉他晋国根本就是一个贪得无厌、没有信义的国家;第二,说明当前厉害关系,如果郑国被灭了,因为地理关系,秦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增强晋国的实力。导师后晋国没有后顾之忧,掉头就要制秦国去了;第三,如果你不灭亡郑国,我们作为你在这边的同盟,对你们大有好处。——这样一说,由不得穆公不动心了。
  但是这次以后,因为晋国势头太强劲,穆公一直没有机会。到前628年晋文公去世,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出兵袭击郑国,被先轸打得大败。此后的10年,秦晋几乎年年开战,到打不动了,秦国就联合楚国对付秦国,这样,国际争霸就变成了晋齐联盟与楚秦的对抗,双方实力大体相当,长期争执不下。这一战略格局的形成,秦穆公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第四部分殽之战与秦、晋的全面破裂
  1,秦穆公争霸的最后努力
  前62812月,晋文公重耳去世,一代霸主撒手人寰。雄心被长期压抑的秦穆公觉得机会来了,正好,三年前留守郑国的秦大夫杞子给穆公打报告:郑国人让我把守他们的北城门,如果我们出兵突然袭击,郑国就是我们的了!这可谓是正中下怀的信息。 于是出兵袭击郑国,穆公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再不赌一把者辈子也就没机会称霸了。于是在前628年这年的年底,他派大将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秦国执政)、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大军向东进发。
  其实,战争之前,胜负就已经决定了。秦国老臣、八九十岁的蹇叔已经把情况分析得很清楚了:这样长途奔袭,军队必定疲惫,而且保密工作不可能完全到位,如果别人事先察觉,基本没有得手的希望。面对出发的秦军,蹇叔不仅失望的大哭,他告诉孟明视:孟子,我能看见你出去,却看不到你回来了!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孩子啊,晋国人一定会在殽山(今河南洛宁县内)攻击我们。殽山有两座山陵,南面呢个是埋葬夏代国君皋帝的地方,北边那个周文王曾经在那里躲避风雨,你一定会死在两座山陵之间的某个地方,我就在那里去收你的尸骨吧!利令智昏的秦穆公对这个乌鸦嘴极其不满:你老糊涂了,知道什么啊?如果70岁就死了,你坟上的树都一抱粗了,回家养老去吧!——孔子说:人之老时,血气衰竭,要戒贪婪的毛病。这个话的确很有道理的。
  2,无功而返
  正如蹇叔所预料的,秦国的保密工作一点都不严谨。前627年春,秦国军队大大咧咧路过周王城洛阳北门。连周人看了都说,这样纪律涣散的军队,怎么去打仗呢?
  部队行军到滑国附近,郑国的爱国商人弦高就发现了问题,一方面糊弄秦军,一方面派人火速通知政府。这时候郑文公已经去世,郑穆公也是去年刚刚即位,马上派人宣布:杞子、逢孙、扬孙为不受欢迎的人,三个人连秦国也不敢回去了,逃亡而走。等秦国军队到来,发现别人早准备好了,觉得没什么便宜可占,只好回去。又觉得空手回去难以交差,还顺手灭掉了小国滑国。
  3,全军覆没
  正如蹇叔所预料的,秦国的保密工作一点都不到位。很快,晋国的谍报人员就把详细资料(甚至包括蹇叔反对出兵的情况)报送到朝廷。当时晋襄公刚即位,文公的灵柩还没有入土,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时刻,于是如何应对,在朝堂引起了争论。
  先轸对三年前秦穆公的作为一直都耿耿于怀,机会来了,作为晋国元帅,他当然是主战的。而栾枝(这时候已经是上军主将)觉得,当前国内比较紧张,狐偃、文公刚刚先后去世,这时候正式和秦国决裂,恐怕不完全妥当。况且,秦穆公对先君文公有恩,文公尸骨未寒就打别人,有点对不起文公的意思。但先轸坚决认为:秦国在我们国丧期间发兵,本来就是不尊重我们的先君了,是他们先无理的,我们有什么好讲的。况且,一朝放纵敌人,就可能是后代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代谋虑,先君怎么能怪我们呢?于是,襄公正式发令出击,并联合姜戎部落,共同攻击秦军。
  4月,晋国人、戎人在殽山突然发动攻击,麻痹大意的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主将五一漏网。
  4,胜利成果的丧失和先轸的愤怒
  本来这是一次无可挑剔的漂亮仗,甚至比5年前的城濮大战还要成功,但是这一次由于晋襄公的失误,胜利成功诶白白抛弃了。嫁给文公的秦国公主毕竟是秦国人,现在为秦国说话了,她对襄公分析,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是罪魁祸首,秦国君还是不错的。如果把他们引渡回去,秦国会自己惩办他们,那么秦晋之间的关系就依然良好,晋国就不会丧失一个重要盟友了。
  第二天早上先轸上朝,,正准备和大家研究如何处置秦国的俘虏。却听到襄公对自己说:夫人要求放人,我照办了。这一下先轸的确恼火了,自己亲手创造是战争成果白白丧失了不说,日后会有多大的麻烦啊!于是他对新君发火了:
  夫武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这席话向机关枪扫射一样出来了,气势逼人,一点没留什么面子。那口气真的还不好翻译,大概是说——
  将士们浴血战斗在疆场上抓住了他们,现在你因为一个女人就在国内给放了,丢失自己的战斗成果去帮助我们的仇敌,晋国快完了!
  还觉得不解气,他狠狠对着国君啐了一口。
  一阵头晕之后,襄公也回过一点味来了,赶忙派自己的老师阳处父去追,但是到黄河边,敌人已经在船上了。阳处父倒是反映神速,马上解下架车的马匹,对着船喊:三位,我们国君怕你们走路累,给你们送马来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刚从鬼门关回来,哪里还会再上当?他们对阳处父说:谢谢了!如果我们回去被国君杀了,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还用我们,三年之后咱们再来报答晋国的恩情吧!
  诓骗俘虏上岸不成,阳处父只好回来。

 

第五部分:选择最有尊严的死法
  气话是说了,唾沫也吐了。回来后,先轸却是寝食难安:是的,自己的言行的确是为了国家,没有一点别的意思。但是新君刚立,作为第一大臣,自己带头这样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呢?这就是自己对国家的忠吗?国君宽容,不处分自己,如果自己这样心安理得的接受宽容,将来晋国会怎么样呢?
  就在这一年八月,晋国与逐渐嚣张翟人开战。先轸的军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晋国的军、政治新秀郤缺(冀缺)还俘虏了白翟的国君。战争的最后时刻,看到自己最后一战即将顺利完成,先轸脱去盔甲冲进敌人的军队,主动死在了敌人的手上……
  这就是他4个月痛苦思索的决定。对于一名将军,死在疆场上是一种光荣,同时这个光荣的选择也让晋军、让所有的人彻底相信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想象,这个崇高的死亡选择对于当时人们心灵的震撼。《左传》记载,敌人后来归还了先轸的首级,死后的他面如生。不禁联想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相似描写——这也许是中国人表达崇敬的一种特殊方式吧。
  先轸是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在外交谋略、战争部署战略方面的才华都是惊人的。而在政治方面,文公时期执政的一直是狐偃,可能先轸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事家,但是从城濮之战他表现的出的政治才华与诡异手段来看,我们真的不能否认他的政治谋略。最合理的解释是,晋文公作为一位霸主型的国君,与其他强有力的统治者一样,他是不会喜欢下面有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臣的。而在襄公即位后,先轸面临着比8年后的赵氏有利地多的机会,而他和他的儿子之所以没有增强自己的权力,则完全是出于其固有的道德品质。晋国军政合一体制的确立,是在8之后由赵氏实现的。赵氏的价值选择和先轸决然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最终能化家为国,而先轸得到的,却是2600年无数人由衷的喟叹——性格决定着命运。 
       B先篾:狐、赵争斗旋涡中的沉落者

  先篾,从其任职和表现来看,应该不属于先轸的同一小家族,其关系应该为比较疏远的同族关系,所以个人觉得他很可能是前面先友的后代。
  前632年冬,霸主地位确立之后,为了抵御北边的翟人,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另设立三行,先蔑担任其中左行的主将。
  关于这里的,很多人解释为就是步兵,原因是边区地势不平,不利于车战,所以用步兵对付少数民族。如杨伯峻《注》指出:《左传》记载,前541年,荀吴和魏舒在太原与 翟人作战,魏舒进言:彼徒我车——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地势又很险要,战车容易被困,不如我们也舍弃战车,都换成步兵,于是毁车以为行,最后战胜了敌人。所以,这里的就是步兵了。但是这个推理未免存在疑点:第一,按照魏舒的话,在当时人的词汇里面,步兵是,徒步的意思。前714年郑国和翟人作战,政庄公也说过彼徒我车的话,可见在春秋时期,是步兵这个概念的通行称呼,而不必再有一个跟它意思完全一样。第二,从词义上分析,在这里是行列,而不是行走是队列的意思,不一定只有步兵才有队列;第三,杨伯峻《注》的引文忽略了后面的内容,在决定使用步兵后,珠江荀吴的一个亲信死活不肯当步兵,结果杀了他才能施行军令,试想,如果早在前660年左右晋国就有步兵了,何以100多年后的人反而有那么强的传统意识,从而觉得用步兵不可思议?而且,如果早就有步兵,那么魏舒又何必讲那么一大通道理来普及知识,这不是废话吗?——因此,个人认为,这里的也是一种车军,但可能在战车的规模、形式上有所区别,或者车、人的比例有所调整,以适应和游牧民族作战。而不大可能是成建制的纯步兵。之所以叫,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当时的制度,天子有六军,如果诸侯也有六军,是不符合周制的,所以规避一下,叫行不叫军,避免诸侯说自己不是真勤王。
  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三行的建制,设立新上军、新下军,按照《国语》记载,新上军将为赵衰、佐为箕郑父;新下军将为胥婴、佐为先都。先蔑暂时失去了将军的位置。
  前621年春,晋国因为去年多名将军去世,箕郑父升迁为为上军主将,而先蔑也相应担任下军主将,在六正中排名第五;先蔑长期没有军权,这次得到重用,一是他的资历有,同时也可能是他与赵盾关系比较密切,甚至投靠了赵氏。同年8月,晋襄公去世,在赵盾和狐偃的儿子贾季(狐射姑)争里太子的斗争中,赵盾利用正卿的地位,直接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来即位。但是第二年,赵盾又改变注意,决定立小孩子灵公。当年,他又不得不跟随赵盾和秦国送公子雍的部队作战。战争结束后,因为曾经迎接过别人,将来在灵公面前受到报复,于是先蔑、士会双双逃亡到了秦国。士会几年后回国,而先蔑则再也没机会回来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和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在先蔑到秦国迎接公子雍之前,上军佐荀林父曾经好意劝他不要去:现在君夫人和太子都在国内,你到外国去求君,肯定不能成功。现在你就说你病了,不能去,不就得了?不然将来要倒霉。再说,你派一个大夫代理你去也可以嘛!我们是同僚,所以我才好心劝你的。先蔑居然听不进去。临行的时候,荀林父又为他唱起了《板》中的诗句: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问于刍荛。可惜先蔑将军依然走了。也许他欠赵盾的太多了吧?等他流亡秦果,好心人荀林父又把他的家人、财产送到秦国,想一想也真是难得的同事情意。

 

先氏第三代:

A先且居(蒲城伯、霍伯):帅门良子
  先轸子,因为采邑于霍,又为长子,所以又称霍伯。
  1,父子将军
  前629年,晋国上军主将狐毛去世,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辞,并推荐了先且居。这样,先氏父子在同时担任六正,并且在三军中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的名次,这在以后的100多年的晋国历史中是基本没有的。虽然一开始,中军为将郤縠,中军佐为郤溱,但是他们在晋军中的思维显然比不了先氏父子,郤縠任职最多个月,而郤溱则没有表现出什么突出的才干与业绩。
  根据赵衰的说法,先且居参加了前632年的城璞大战,并且表现相当优异,他似乎担任类似全军司法官的官职,注意奖赏有功劳的将士,奖赏用道义协助君主的将士,奖赏表现称职的将士,执法严明。——值得思考的是,赵衰的上述似乎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他为什么推荐先轸之子,而不推荐狐偃的儿子呢(何况这个位置本来是狐氏的)?有没有利害关系上的思考?这个似乎很难断言,但是赵家和先家关系不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2,第三任元帅
  前6278月,在箕地对翟的战斗中,杰出的军事统帅先轸自杀一样战死,晋襄公感慨不已,回师后,以三命(公侯之卿受三命)的隆重礼节,任命先且居为中军元帅,继承父亲的职位,直到前622年去世。这样,先氏父子掌管晋国军事大权整整十年。
  (1) 襄公时期的战略形势变化
  前628年,文公去世,不但秦国试图窥伺晋国的霸权,南面的楚国更是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晋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强劲挑战。综观襄公时期的八年,基本上维持了文公时期的地位,但是比起前632-628年的行使,晋国对局势的控制程度还是不断在减弱的。
  西方:前627年春,秦穆公试图出兵袭击郑国,虽然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秦晋关系也彻底破裂,此后两国频繁开战,牵扯了晋国大部分兵力;
  南方:前627年冬,趁文公和先轸去世,楚国令尹子上出兵,征服陈国、蔡国,两国从此成为楚国稳定的附庸,楚晋争霸的前线被推到郑国、宋国一线。
  北方:翟人逐渐活跃,不时骚扰晋国后方。
  但总的来说,襄公仍不失为一代贤君,前632-621这十几年,被春秋时期被称为文襄之世,成为晋国辉煌的代表时期。
  (2) 先且居的军事才能与业绩
  对秦:
  前625年春,秦国的孟明视出兵报仇,襄公亲自出马迎敌,先且居作为中军主帅,赵衰作为中军佐,在彭衙与秦军开战,大获全胜,先且居第一次作战取得可喜的胜利。晋国人也嘲讽地称这支秦军是拜赐之师,因为前年孟明视被放回去时说过将要拜君赐(其实就是说要报仇)的话。
  这年冬,先且居率领晋、宋、陈、郑的军队讨伐秦国,报复敌人春天的侵略,攻占了汪地。
  前624年春,秦穆公亲自出马进攻晋国,为了表示决心,秦国人过黄河以后马上烧了渡船,表示决心。攻占王官(今山西稳喜县),到达晋国首都郊外;晋军未能出战,秦穆公从茅津(山西平陆)渡回黄河彼岸,来到殽埋葬了3年前牺牲的将士尸骨。然后回国,专门向进攻,在西戎中成为霸主,也算临老圆满了自己的霸主之梦
  前623年秋,襄公亲自攻击秦国,围攻刓、新城,以报复对方去年的进攻。
  对楚:
  前627年冬,楚国令尹子上出兵征服陈国、蔡国,进攻郑国,反扑势头猛烈。晋国马上作出反映,派阳处父进攻蔡国,令尹子上回兵救蔡,双方隔着泜水对峙。阳处父对子上下书: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磨蹭的,这样老对峙着只能浪费粮食。如果你们有种过来,咱们马上就作战;就退一退,让我过去咱们作战;或者你就退一退,让我过去打。怎么样?子上的谋士说:我们不能过去,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他等我们过去一半就打怎么办?还是我们退,让他们来吧。于是楚军稍稍后退,而阳初父玩得更绝,让士兵高呼:楚军逃跑喽!楚军逃跑喽!就回去交差了,而楚军也就回去了,子上遭到楚国太子(后来的楚穆王)的陷害,说他私通敌人,被国君杀了。这次晋国算是占了上风,但是这种小花招对付一时,对付不了一世。
  前624年秋,楚军围困江国(今河南息县),晋国派先仆讨伐楚国以救江国。冬,阳处父与周天子的部队再次讨伐楚国,进攻楚国北大门方城,但在遇见楚军后回国,没有获得实际效果。
  前623年冬,楚国趁晋国刚刚攻击秦国,出兵灭亡江国,势力进一步北上。
  文公在军事上靠先轸,襄公在军事上靠先且居。应该说,先且居为将的6年晋国的战略退缩,主要是由于秦国牵扯了太多的经历,而没有足够力量对付楚国,而先且居本人的军事才华虽然不如乃父,但还是应该不错的。
  (3) 政治才干与地位
  前626年,晋襄公号令诸侯讨伐卫国,因为卫国在前628晋文公去世亲,不但拒绝到晋国朝见,而且私自攻打郑国。军队前进到南阳,先且居进谏襄公:诸侯不尊重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尊重周天子,尊王的政策不能变,请您去朝见天子,我才好带兵攻打,否则我们和卫国都是不尊重上级,一样是错误的。于是襄公在温朝见了周襄王,先且居随后帅军攻打卫国。这样的措施帮助晋国有效团结了中原的诸侯,稳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可谓具有政治眼光的战略家。
  值得注意的是,晋襄公时期,虽然表面上还是军、政分离,但是中军元帅的政治权力在逐渐加大,因为当时虽然赵衰是执政大臣,但在军中他是先且居的部下,其权力必然要被侵占。赵衰在执政的5年里未见有什么重要的作为,就是这种趋势的表象。更主要的原因是,晋襄公是一位以宽仁为基调的君主,不象文公那样强力。赵衰在执政的5年里未见有什么重大的作为,就是这种趋势的表象。前622年,先且居去世,如果按先轸与文公年龄相当,则627年去世时是70岁左右,当时先且居大约50岁,到前622年,寿命应该不过60岁。可以想象,如果他的寿命再多十年,那么实现军政大权合并的应该是先氏家族,而年轻的赵盾是很难有什么机会的。这样,先氏在晋国的地位将更加牢固,家族的景遇和未来必然更加看好。但这只是如果,历史是没有假设的。然而无可质疑的是,先且居的早死是整个家族的巨大损失,这个损失的严重程度书决不能低估的。
  
  B先都
  关于先都的身份,已经很难考证了,他与先克的矛盾表明他肯定不属于先轸的家族,但其年龄应该与先蔑大体相当,不会小很多,有可能与先蔑血缘关系更接近一些。其年龄应该与先蔑大体相当,但似乎要小一些,两个人辈分如何已经不能考证,权且把他放在这里吧。
  前629年,上军主将狐毛去世,文公欲使赵衰接替,赵衰推荐了先且居,还提到,箕郑、胥婴、先都,都是和自己资历差不多的人。可见这时候先都已经担任中层以上职务了。这一年,先都在晋文公组织的清原之蒐中被提拔,担任新下军之佐。
  前622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都去世了,六正的位置一下腾出四个。前621年春,晋襄公在夷重新任命将帅,本来打算提拔箕郑和先都担任上军将和佐的,但是这时候先且居的儿子先克站出来说:狐偃、赵衰的功劳是不应该忘记的,应该提拔他们的儿子贾季和赵盾。襄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这样,四个空位只剩下了两个,先都仅仅得到下军佐的位置,派名第六,而比自己嫩得多的先克担任了中军佐的位置,真个气人。尤其前6218月,赏识自己的晋襄公去世,赵盾掌权,和先克打得火热,自己却更受冷落,实在出不来这口恶气。
  前618年,忍无可忍的先都串联箕郑父、士縠、梁益耳、蒯得,决定报复,正月,他们派刺客刺杀了先克,不知道这次动乱除了报复先克,还有没有更重大的目的,比如端掉赵盾的目的,因为当时箕郑父是上军主将,与先都在六正中一个第三、一个第六,士縠、梁益耳也都是有地位、有资格的高干,不会如此头脑简单。但他们的计划和目的已经不可知了,重要的是他们受到了严峻的惩罚。就在当月,先都、梁益耳被杀,三月,箕郑父、士縠、蒯得丧命。几个老资格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本来已经比较高的位置,为年轻人腾出了位置。
  
  C先仆
  记载更加简略,只知道他在前624年秋率领晋军攻打楚国、以解救江国这个一件事,其他均不详。
  不过先仆应该是先轸的族人,因为当时的元帅先且居正集中精力对付秦国,实在脱不开身,所以才派先仆对付楚国。从任务的重要性来看,派不在五军将佐范围、职务不高的他来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有理由相信他是先且居十分信任的人,也可能有锻炼干部准备提拔的意思。
  因此,先仆很可能是元帅先且居血缘非常近的家人,或许是他本家的兄弟吧。

标签:    xian   姓先   先姓   先氏家族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先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先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1238 0 寻根问祖、编研家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先本伦 先本伦 2016-04-14 14:15
1037 1 建議增建微信群 203.73.105.* 先本伦 2016-04-10 22:39
1075 1 111 xhf546086 先本伦 2016-04-05 10:21
1252 0 2015年清明先氏募捐名单 先本伦 先本伦 2016-01-26 13:08
1035 0 欢迎加入中华先氏家族总群2 先本伦 先本伦 2015-12-19 01:01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