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略考-博和罗姓-姓氏渊源
博和罗[博和羅、博霍羅、博活羅,读音作bó huó luó(ㄅㄛˊ ㄏㄨㄜˊ ㄌㄨㄛˊ),满语为“Bohoro”]←相关的满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
一.姓氏用字:
满文
二.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古鲜卑族后裔锡伯博和罗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博和罗氏,亦称博霍罗氏、博活罗氏,汉义“套马”,世居虎尔哈乌喇(今黑龙江牡丹江)、奥里迷(今黑龙江鹤岗梧桐河流域)、毕歆(碧新,今俄罗斯比金西比金河口北岸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horo Hala,世居萨哈禄乌喇(今黑龙江沿岸,黑龙江古称黑水)。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博和罗氏多冠汉姓为活氏、何氏、博氏、霍氏、罗氏、陶氏、托氏等。
三.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姓氏略考-博和罗姓-迁徙分布
四.迁徙分布:
博和罗氏复姓是锡伯族、满族共有的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活氏、何氏、博氏、霍氏、罗氏、陶氏、托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虎尔哈为郡望。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虎尔哈:即今牡丹江地区。唐朝时期称忽汗河,明朝时期称胡里改江。该地区原称“虎尔哈”,由于所依“胡里改江”在清朝末期改称“牡丹江”,虎尔哈地区是后来因江得名,称“牡丹江地区”,民国初期一度称“宁安”。牡丹江地区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的石器时期,肃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牡丹江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古肃慎文化。从商、周到隋朝的两千三百多年间,牡丹江地区是满族的先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部族的世居地,与历代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行着不断的朝贡往来。唐朝时期,粟末靺鞨民族在牡丹江流域崛起,建立了渤海国,为唐朝附属的地方民族政权,长期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为首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与建设,开展了同唐、日本、契丹、新罗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渤海国的贵族特别注重搞好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不断派出王室子弟到唐廷长安“宿卫”,到唐廷朝贺、进贡、抄写典籍和留学。渤海靺鞨部族的第一、第二代君主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从渤海的第三代王大钦茂起,以下各代皆被唐册封为渤海国王。渤海国努力学习中原的先进科技文化,处处仿效唐京长安,积极从事渤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零三县,国传十五位王,历时长达二百二十九年,为牡丹江地区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留有深远的影响。在辽、金、元、明各个朝代,牡丹江一直为女真族居住经营。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辽)攻灭后,契丹在渤海国故地建立了一个东丹国(意为契丹以东的国),以原渤海国首都上京城为东丹国的京城,改称天福城,后因契丹国发生内乱,东丹国的京城于后唐天成三年(戊子,公元928年)冬焚毁,自此给渤海上京城留下个“东京城”的称呼。金国晚期,大将军蒲鲜·万奴叛金,于南宋嘉定八年(戊寅,公元1215年)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个大真国,自称天王,改元天泰,拥兵十万余众,史称“东真国”或“东夏国”。立国十九年后于南宋绍定六年(申,公元1233年)被蒙古大军攻灭。在元朝时期,牡丹江地区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统辖。元大德十一年(丁未,公元1307年)划归合兰府(海兰府)古州(谷州)管辖。明朝时期,牡丹江地区由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辖,在牡丹江地区设有建州卫、麦兰河(穆棱河)卫、阿速江卫、五林河卫、速平江卫、沙虎卫等宁古塔路的四十八卫所。清朝时期,管辖祖国东北盛京将军衙署以北广大地区的衙署――宁古塔将军府就设在今牡丹江市辖区以内。先是在今海林市旧街设有宁古塔昂邦章京衙署,后改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府,衙署于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被康熙大帝下令从海林旧街迁往今宁安。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宁古塔将军衙署迁往吉林以后,在宁古塔地方仍设有副都统镇守。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公元1901年)农历2月,沙俄侵略者修筑中东铁路,建牡丹江车站。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清政府将东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撤销宁古塔副都统及其衙署,改设绥芬厅管辖。清宣统二年(庚戌,公元1910年),改绥芬厅为宁安府,归属于吉林省。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宁安府改为宁安县,今牡丹江市郊乜河当时属宁安县第五行政区团聚乡所在地,为当时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牡丹江车站两侧归哈尔滨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公署辖属。民国九年~十九年(公元1920~1930年),中东铁路哈尔滨地亩管理局在牡丹江站周围地段发放过三次街基号,街路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店铺作坊日益兴起,逐步形成集镇,宁安县第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快从乜河转移到火车站周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5月,日寇占领牡丹江车站及乜河、铁岭河、卡路、海浪、南岭(今胜利村)等地。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7月,日寇将东省特别区改为北满特别区(公元1936年1月撤销),将中东铁路改为北满铁路。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10月,日寇将宁安等县划为新成立的滨江省管辖,今牡丹江大部分境域仍属宁安县的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日伪当局成立滨江省牡丹江办事处。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12月图们至佳木斯铁路全线通车后,牡丹江新火车站(宁北站)成为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北部交通枢纽。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7月1日,日伪当局设立牡丹江省公署,辖宁安、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五县。在伪省公署内设立牡丹江市政筹备处,12月1日正式成立伪牡丹江市公署,共辖五县一市,省会设在牡丹江市。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10月1日,日伪当局设立东满总省,辖牡丹江省、东安省和间岛省(今吉林延边),共三市十六县,东满总省省会就设在牡丹江市。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5月28日,日伪当局撤销东满总省,划出间岛省,将牡丹江省和东安省合并,设立东满省,辖两市十一县,省会仍设在牡丹江市。8月14日,日寇败退,伪东满省公署和牡丹江市公署同时解体。8月18日成立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8月25日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领导。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牡丹江军区李荆璞司令员率部接收牡丹江市地方治安维持会,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4月8~10日在牡丹江市召开绥宁省临时参议会,成立绥宁省政府,省府设在牡丹江市,辖一市八县。4月18日成立中共绥宁省委。10月7日绥宁省撤销,成立东北政联直属牡丹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8月20日牡丹江专区与东安专区合并,成立牡丹江省,牡丹江市隶属牡丹江省领导。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9日撤销牡丹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牡丹江市为松江省直辖市。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27日牡丹江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划为黑龙江省直辖市。1955年3月24日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改称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6月18日牡丹江市划归牡丹江专员公署领导,变为地辖市。1966年2月8日牡丹江市由地辖市又改为黑龙江省直辖市。1967年4月8日撤销牡丹江市人民委员会,成立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隶属于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68年2月撤销牡丹江市建制,市革委并入地革委。1973年9月1日牡丹江地、市分设,恢复牡丹江市建制,仍归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9年2月8日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行政公署,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仍隶属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1980年12月1日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改称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归牡丹江行政公署领导。1983年9月29日牡丹江地、市合并,撤销牡丹江行政公署建制,牡丹江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原牡丹江行署管辖的海林、宁安、林口、穆棱、东宁、密山、虎林七县和绥芬河市皆归属牡丹江市,原所属鸡东县划归鸡西市。1991年密山县划归鸡西市。1992年虎林县划归鸡西市。市属的海林、宁安、穆棱三县分别于1992、1993、1995年改为县级市。
2.堂号:
宁安堂:以望立堂,亦称忽汗堂、虎尔哈堂、牡丹江堂。
资料有待补充。
姓氏略考-博和罗姓-家谱文献
六.家谱文献:
资料有待补充。
七.字辈排行:
资料有待补充。
姓氏略考-博和罗姓-楹联典故
八.楹联典故:
资料有待补充
姓氏略考-博和罗姓-历史名人
九.历史名人:
博和罗·图那:(生卒年待考),锡伯族;虎尔哈乌拉人(今黑龙江牡丹江),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后金将领。
博和罗·图那的父亲博和罗·卓尔纠,为明朝末期锡伯族虎尔哈部首领。
在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时期,博和罗·卓尔纠率部归附清太祖,清太祖十分高兴,授博和罗·卓尔纠为虎尔哈部佐领,后在从征北京时阵亡,赠骑都尉。
博和罗·卓尔纠战死之后,清太祖以博和罗·图那的弟弟博和罗·沙慕赛承袭其爵,后晋升为一等轻车都尉。
博和罗·图那是博和罗·卓尔纠的长子,未得袭爵,但他凭自己的军功后来也得授佐领,在清军征伐明朝的系列战争中,晋升为二等轻车都尉。
后来,博和罗·图那在广西地区与南明军队作战时阵亡。其子博和罗·尼耶和承袭其二等轻车都尉之爵。
博和罗·车克:(生卒年待考),锡伯族;虎尔哈乌拉人(今黑龙江牡丹江),满洲正蓝旗。著名清朝大臣。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农历9月,博和罗·车克官至户部尚书。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农历10月,博和罗·车克与希福、范文程、额色黑、觉罗郎球、明安达礼、济席哈、星讷一起晋升为议政大臣。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农历闰7月,博和罗·车克调任吏部尚书。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博和罗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博和罗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