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JI  

2008-03-06

13602次

2人

2个

0个

0人

0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姞姓源流考
.

....“姞姓”是上古黄帝部族联盟“十二姓”之一,周秦后逐渐被“吉姓氏”及“姞姓分支的一些氏”所取代。现对“姞姓”的源流作如下之考证:
.
....一、“姞姓部族”是上古“黄帝部族联盟”的成员
....《国语·晋语》:“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玄嚣与夷鼓同为己姓,青阳与苍林同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
....《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2] :“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节),生龙苗、葴、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鱼氏,生夷鼓、缙云、乔伯、姞、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华。”
....若按上述文献资料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的14个,这14个儿子得到了12个姓,其中的“姞姓”就是黄帝赐给他一个儿子的姓,黄帝的这个儿子得到了“姞姓”,从而成为上古“姞姓”族人的始祖。
....按照今人考证:
....1、黄帝原先是中国古代“五帝”之初中原地区“姬姓部族”的首领,他以其“姬姓部族”为核心,联合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些部族,共同建立了一个部族联盟,并成为整个联盟的首领。“黄帝部族联盟”经历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帝”的传承,延续到夏禹之后乃形成了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集团”。
....2、所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或“黄帝二十五子”之说,可视为“黄帝部族联盟”中的若干个部族,黄帝自身的部族为“姬姓”,而包括“姞姓”在内的一些“非姬姓”部族,当系“黄帝部族联盟”的成员。所谓“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见《史记·五帝本纪》),当指“黄帝部族联盟”成员中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个部族与炎帝的部族联盟作战于阪泉之野;黄帝又称“有熊氏”,故以“熊”为图腾的部族当系黄帝自身的“姬姓部族”。
....3、“吉”字原本是个象形字,系从上古先民图腾崇拜的“图腾符号”中抽象、演化而来的。“吉”从“图腾符号”演化成字后,就有了“善美”之意,包括“祈善、赞美、趋福、灵瑞、祥和、荣耀”等。
....4、“吉”字加上“女”旁后为“姞”,这个带“女”旁的“姞”就成了上古黄帝部族联盟“十二姓”之一。以“女”旁加上“图腾符号”演化的“象形字”为姓,这是上古母系社会“女性”特征的一种反映。
.
....二、“姞姓氏族”的建立与“姞姓”的分支
....1、“姞姓氏族”的建立
....今人公认,上古的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华人乃是炎黄的子孙。《国语·晋语》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可见,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上古的“姬、姜二姓”是依地名而取的。在姬、姜二姓之后,黄帝和炎帝又赐封了一些上古之姓,这两个部族联盟中的一些部族因此而得到了姓。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所谓得姓,大概是子孙蕃衍,建立起新的氏族来。”黄帝部族联盟中的“姞姓部族”(即“黄帝的姞姓儿子”),在上古之时就已得姓,并被“胙之土而命之氏”(见《左传·隐公八年》),从而建立起“姞姓氏族”。
....2、“姞姓”的分支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按《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玉篇》、《广韵》和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等古今文献记载,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其后裔在“五帝”尧舜和“三代”夏商之时又被赐封或新建了一些以“姞”为姓的古方国,从而形成若干“姞姓”的分支。以“姞”为姓的古方国有:雍国(今陕西凤翔——扶风雍水边)、南燕国(今河南延津东北——汲县西)、鄂国(今河南沁阳,周初迁徙湖北鄂城)、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西一带泾水上游)、阚国(今山东嘉祥北)、光国(今河南东部后迁河南光山)、杞国(今河南杞县)、杨国(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带)等;“姞姓”的分支则有:姞姓雍氏(始“作臼作舂”并制作鼎、鬲等青铜器)、姞姓燕氏(黄帝的裔孙)、姞姓鄂氏(尹吉甫的祖先)、姞姓密须氏(密氏、须氏)、姞姓阚氏、姞姓严氏、姞姓光氏、姞姓羊氏、姞姓杨氏(制作“杨姞壶”等青铜器)、姞姓孔氏、姞姓尹氏、姞姓蔡氏、姞姓鲁氏、姞姓允氏、姞姓断氏、姞姓敦氏、姞姓偪氏、姞姓郅氏、姞姓虽氏等。
.
....三、“姞姓”后被“吉姓氏”及“姞姓分支的一些氏”所取代
....上古黄帝部族联盟“十二姓”之一的“姞姓”,在周秦以后逐渐被“吉姓氏”及“姞姓分支的一些氏”所取代。其原因可能有三:
....1、以带“女”旁的“姞”为姓,是上古母系社会“女性”特征的一种反映。随着母系社会的没落和父系社会的强盛,有些“姞姓”族人可能早在西周之时,就已省略掉其姓的“女”旁,而用原先的象形字“吉”为姓氏了。
....2、《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秦汉以后,姓氏不别。”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当代古汉语学家王力则在《古代汉语》中说:“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由此可见:在夏商及周初时,以“姞”为姓的女子当统称“姞姓”,而以“姞”为姓的男子则称“姞姓某氏”,如“姞姓燕氏、姞姓密须氏、姞姓雍氏、姞姓鄂氏”等。周秦后姓氏合一,上古的“姞姓”就逐渐被“吉姓氏”及“姞姓分支的一些氏”所取代,延续到汉代以后,就通谓之姓了。因此,宋代“百家姓”和当代“万家姓”中的“吉、雍、燕、鄂、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等姓,当来源于(或部分源自)上古的“姞姓”。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行用“郡县制”来取代“分封制”。由于“姞姓”原本是“分封赐姓”的产物,随着“分封制”的没落,古老的“姞姓”就退出了姓氏领域,代之而起的是“吉姓”或“雍、燕、鄂、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等姓”。
.

--------------------------------------------------------------------------------

....[1]《青山彭氏敦睦谱》现收藏于中国湖南省立图书馆。
....[2] 徐旭生先生在《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中将中国古代部族集团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认为这三大集团曾互相斗争,后又和平共处,终极完全同化,渐次形成后来的汉族。徐先生这一划分法已得到史学界的充分肯定。
.

(镇江丹徒吉氏东台分支25世传人吉家林考证,时2006年10月8日)
.
.
一个古老神圣的姓氏
.
第一章..吉字的渊源及意义
....“吉”者,祥、瑞、美、善、好也。
....“吉星高照”、“吉祥如意”、“吉时载福”、“吉地钟灵”、“吉人天相”,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然而,这美好的意境、意愿,为什么独独赋予这个“吉”字呢?这是因为,“吉”字的诞生与流传,其本身就携带着这美好的意境、意愿,也就是说,古人为了表达其美好的意境、意愿,才创造了这个“吉”字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生活。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即以某一自然物为象征、为标识、为符号,有牛、猪、虎、鹄、熊、罴、蛇,风、火、山、石,等等,或尊为本部落之血统、本部落祖先之化身,或敬为本部落之保护神、赐福者。有的将该自然物,比如水牛等野兽头,悬挂于堂室,有的则悬挂于居住地门前的大木柱上。在远古时代,以野牛、犀牛等为本氏族崇拜物的,较为普遍,近代的一些部落民族,亦多如此。牛角、牛耳与牛头,型如“Ψ”字,嘴巴则如“ο”,后来又简化为在木柱上钉上两三块木条,再在下方钉一个三角或圆型木板,或画上、刻上类似的图案:

......Ψ
......ο
....这就成了简化的“图腾”符号。古人以“图腾”为神圣、吉祥,祈求凭借“图腾”的神圣避祸、趋福。“图腾”象征着“吉”,“吉”又是简化的“图腾”符号,于是,“吉”字就从“图腾”抽象演化而来,而具有了祈善、趋福、灵瑞、祥和、善美、荣耀等意义。吉者,善也,美也,“吉人天相”也,也就由此形成、固定、流传下来了。“吉”字产生后,又“吉假借为姞”。在《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又有“谓之尹吉”之说。
....“吉”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来看,就是先有神圣的“图腾”,后有简化的“图腾”符号,再后又从“图腾”符号抽象、演化为神圣的“吉”字,再后又加女为姞,最后又简化为吉。
....吉氏的变迁发展史也正是这样:先有吉人,后有姞姓,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母系社会的变迁、瓦解,姞姓又去女旁简化为吉氏。
....吉氏兄弟姐妹们,我们今天头顶这平凡、古朴、神圣的“图腾”符号,这比任何光环都荣耀啊!吉星高照兮,万邦何处不追求!
.
第二章..吉光骏马古氏族
....在远古时代的黄河之滨,在鲤鱼跳龙门的上游,也就是在黄河壶口瀑布以北地区,有一个善于养马、驯马的氏族部落在生活、繁衍着。那个地方,现在是山西省吉县以北一带,直到黄河河套地区,在出土的古代甲骨文中则被指称为: 
....这个字符,著名专家学者马叙伦辨读为“吉方”,是“吉”和“方”的合体字。亦有人辨作“基方”、“旨方”。“上日”,为上好的日子,意为吉日。“吉方”,即吉氏部族居住的地方、方国,其所指地理位置在山西、陕西、内蒙的黄河沿岸。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第二页的地图上,就可以看见“吉方”这个甲骨文字符。(见本谱第六部分·附录·上古吉方所在位置图)。在山西的黄河沿岸,隋代有吉昌县,唐改为吉乡县,金代又升为吉州,今有吉县。吉县北有吉山。吉县再往北是永和县,在永和县东北35里有佶北山。这些地名,系古代“吉方”遗留、演化而来。在遥远古代的“吉方”人,他们善于捕捉猛烈的野马,驯养成骏马,并善于用木料制造高大的车子。他们养的骏马,高大威武,劲疾无比,来似飙风,去如闪电,又被称为“吉光神马”。这个氏族部落,以“吉光”为“图腾”,也以“吉光”为部落名称,部落首领名字也就叫作“吉光”。他们将“吉光神马”献与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深得赞誉,名传中原大地各氏族部落。
....《潜夫论·志氏姓》云:黄帝十二姓之后,“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断、密须氏”。实际上,姞姓应为吉光之后裔,而非“姞氏之别”有吉光。《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禹号,禹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禹,是始为舟。番禹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始以木为车。”帝俊即帝喾,《正义》帝王世纪云:帝喾,一作喾,一作俊。奚仲应为马奚 仲,系黄帝之裔,吉光则为吉姓之始祖。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从母姓;“姓者,女生也。”故吉旁加女,标志为姞姓。 
....据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虫乔极,虫乔 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据此,吉光应为轩辕黄帝之第八代孙。其世系为:轩辕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高辛,帝喾高辛生禹号,禹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禹,番禹生马奚 仲,马奚仲生吉光。
....在古籍中,“吉光片羽”, 指的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吉光”又被作为神兽之名。《对俗》云:“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瑞应图》曰:“腾黄神马,一名吉光。”这又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吉光乃神马图腾。马奚仲以驯养野马著名,吉光则善于驯练负重的神马,最先用木来造车,用神马驾车,驰骋在黄河流域。
.
第三章..姞姓的几个古老方国
....凡我炎黄子孙,皆尊崇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轩辕黄帝共有25个儿子,被“胙(读Zuo,意为分封给)之土,命之氏”(见《左传·隐公八年》),始为8人、8姓,后为14人、12姓,其中之一为姞。所谓黄帝的25个儿子,实为组成黄帝部落联盟的25个氏族部落,他们分封得土地并被命予姓氏,即“胙之土,命之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有姬、姒、女为、妊、姜、姞、女酉、女喜 、嬴,等等。其中的姞 姓氏族部落,发展到夏商周时代,形成了多个古老的姞姓  方国。
....第一节、上古姞姓雍国
....上古姞姓雍国,起源于陕西的雍山、雍水(雍河)。雍山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该山下有雍水。雍水东流经岐山、扶风、武功,会武水入渭河。此雍山、雍水,为姞姓雍部落的发源地。
....《广韵》引《世本》云:“雍父作舂,黄帝臣也”。《玉编》云:“雍父作臼”。这个“雍父”,即姞姓的一支,为黄帝之后裔,在黄帝部落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发明臼、舂,从而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雍父”居住地被称为雍山、雍水,“雍父”的后裔在唐虞时代东迁河南。原雍地后来演变成《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可见雍部落在当时是颇为强大的。由于雍父居雍山、雍水,轩辕黄帝曾在此地郊祭天帝,并在此地住了三个月(见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后来秦迁都于雍,又设立“五畤”(读“至”),成为秦、汉时代祭祀天帝的圣地。《汉书·郊祀志》解释:“祭五帝于雍畤,在山上四望,不见四方,故曰雍畤。”《汉书·冯衍传》云:“涉雍畤 而逍遥兮,超洛阳而不返”。
....姞姓雍部落东迁至河南后,曾居洛阳东北二十里处,该地地名因此叫“雍氏”,河南阳翟县东北有“雍氏城”。到夏代初年,姞姓雍国有部分族人迁居雍梁,后再迁雍丘(河南杞县)。到商代初年,雍人已北迁至浚县,在该县西南的雍榆、雍水一带定居。在出土文物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雍国的记载。如:“勿于雍”(此乃卜词,意为:不要去雍);“雍臣”(此为记事:雍君来朝拜商王);“于雍···无灾”(此为卜词:去雍···没有什么不吉利的);“于雍往···”(此为记事:出发到雍去);“田雍往来···获鹿二”(此为记事,意思是:商王到雍国去进行田猎活动,获得两只鹿),等等。这些甲骨文的内容都说明了,雍距离商不远,两者关系密切,来往频繁,雍国是商的臣属。另据史料记载,商王武丁还把他的儿子封在姞姓雍人所居之地,称为“子雍”,故地在河南沁阳县东北。周灭商时,姞姓雍国仍然与其亲族南燕、光国同时存在。
....1974年12月,在陕西扶风县北桥村的雍水之滨,出土《伯吉父鼎》、《伯吉父簋》(簋,读“轨”,盛食物用的圆形、圈足器物,盛行于商、周时代),为西周铜器文物,说明西周以后仍有姞姓族人居住于此地。《伯吉父鼎》铸有铭文云:“唯十又二月初吉,伯吉父作毅尊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又有同时代的铜器文物《善夫吉父鬲》(鬲,读“历”,古代鼎的一种,鼎足空心),其铭文为:“善夫吉父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善夫即膳夫,为周王掌管御厨的官,此“吉父”是国君吉伯之亲族,他娶了姬姓京国的女子为妻,所以就铸了个“尊鬲”,来表示庆贺和纪念,并留给“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些出土文物的铜器铭文说明了,当时姞姓雍人也称为吉氏。
....姞姓雍人的另一支,在周代于河南浚县之雍城所立之雍国,春秋中期为卫国所并,其后人在卫任大夫,其中部分后人又成为孔氏。当时卫国的孔悝、孔圉,就是姞姓后人。
....第二节、夏商时期的女吉姓鄂国
....夏商时期,有一个姞姓鄂国,故址在河南南阳市北。在商朝后期(距今约3200年),鄂国国君姞崇禹被尊为南伯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商纣王娶了九侯之女为妃,但九侯之女性情端庄,不愿同纣王一起做荒唐无耻的事情,纣王就杀害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南伯姞  崇禹反对暴虐,同情九侯,便同纣王据理力争,结果触怒了纣王,也被纣王杀死,并腊成肉干(见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商纣王荒唐无耻,不听忠言,残杀贤良,终于走向灭亡。这个姞姓鄂国,一直存在到春秋末年,在《左传》中仍有记载,存在时间超过八百年。
....第三节、古代姞姓密须国
....在夏商时代的诸侯国中,有一姞姓密须国,故址在今甘肃灵台县一带,泾水上游。民国时期所修的《灵台县志》说:“密须国故城在县西五十里,即今之百里镇也。”《史记·夏本记·索隐》云:“鲧娶有萃女,是生高密”。“高密,禹所封国。”可见禹曾居高密,黄帝亦曾居此。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的姞姓一支又相继居此,称为姞姓密人,夏商时期逐渐形成姞姓又一个国家。
....《世本》云:“密须氏,商时姞姓国也。”该国最强盛时,版图包括灵台县邵寨、独店乡以西,泾川黑河以南,陕西陇县、千阳以东,包括麟游西北的一部分。东南邻接岐山周原,是商代的一个大国。该国在周国之西,周文王欲扩张领土,即位第三年即攻打密,将密须国财物侵夺一空。所得“战利品”直至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还将密须大车、大鼓分给了唐叔。周文王下传六代,即周共王(恭王)(距今约3100年)时,这女吉姓密须国又遭大劫。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共王四年,共王游于泾上,他向姞康公索要三个女子,  康公不肯给,共王就发兵攻密。灵台县至今仍流传着共王攻密,三女西奔而死的故事。共王攻密在秋天,正逢达溪河洪水泛滥,兵临城下,姞康公仓促应战,夜半城破,骑牛突围,拂晓还未逃出,牛被拦在城东二里处的河湾里,姞康公被捉。三女西奔之处,后来就被称作“三女川”,拦牛之地被称为“拦牛湾”,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姞康公被杀后,密人收拾无头遗体,造“金头”,葬于洞山之阳的半山腰,现仍有大冢存在。《重修灵台县志》载:“百里镇洞山古冢为密康公墓。”冢高10米,占地两亩余,确是古冢。这是已发现有正史记载的、姞姓族人留在华夏大地上最古老的墓葬。灵台密国破亡后,密人逐渐东迁陕西南部、河南、山东等地,商密、密县等地名,就是姞姓密人东迁定居留下的历史遗迹。
....第四节、姞伯倏为始祖的南燕国
....南燕国的始祖姞 伯倏(读Shu,“束”,意为速度极快。异体字有倐、儵),是轩辕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姞伯倏所立之南燕国,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45里处,小地名“城上”。此南燕国与姬召公后代的北燕国不同,北燕国姬姓,其地在河北、辽东,原称郾国。姞姓燕国是个小国,发祥地在浚水河畔。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574-648)解释说:“南燕国, 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倏。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
....这个姞 姓燕国,在古籍上已发现有如下几款记载:
....①《左传·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记载:“卫人以燕师伐郑。”说的就是卫国人用姞姓燕国的军队去攻打郑国。
....②《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记载:郑文公娶了姞姓燕国的女子“燕姞”,梦见燕国开国国君姞伯倏以天使身份赠给兰花,“燕姞”就生了个儿子,取名为“子兰”,成为后来的郑国国君郑穆公。“梦兰之喜”,就成了喜得贵子的吉祥话,一直流传到现代。
....③《左传·宣公三年》还记载:石癸曰:“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子兰,姞 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这段话的意思是:姬、姞两姓联婚,其子孙一定繁衍昌盛。姓姞的人,是吉祥的人。姬姓始祖后稷的正妻,就是姞姓的女子。如今郑子兰是姞姓的外甥,上天或许会庇佑他,他一定会成为郑国的国君,他的后代也会繁衍昌盛的。
....④《诗经·大雅·韩奕》记载:韩(此韩国是周成王之弟的封国,地在山西河津县东北,与后来战国时期的韩国不同)姞两姓,按周宣王的指令联婚,姞蹶父隆重嫁女(蹶,读Gui,“贵”。意为“快速”)。这首诗说的是:韩侯进京朝拜周宣王,得到很多嘉奖并扩大了封地,还受命与宣王的外甥女完婚。韩侯离京时,宣王又指派“显父”即大臣尹吉甫隆重饯行。韩侯归国后,即到燕国迎娶。场面极为隆重热闹,“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读‘丕’,Pi,意为大也)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这首诗还说到:“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意思是:姞蹶父高大威武,没有那个国家没有去过,为女儿选夫君,选上韩侯最乐意。
....⑤《诗经·大雅·韩奕》还记载:“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意思是:高大、雄伟的韩国都城,是姞姓燕国的军队帮助建筑起来的。
....姞姓方国除以上几个之外,还有:①夏商周时代的古老光国,该国系黄帝族系十二姓的姞姓的一支,分布于河南东部,后南迁至光山、光化,约在春秋初年在中原大地消失,其地并入楚国。②春秋时姞姓杞国,建都在雍丘,故城在河南杞县。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兼并。③上古姞姓阚国。黄帝的姞姓子孙,另一支被封在阚国,故地在山东嘉祥县北。后人以国为姓,称阚氏。等等。
....第五节、诸国统一、姞姓演化
....春秋战国,是大变革、大改组的时代。经过反复的分化、争夺、兼并,由千国林立的态势,变成战国七雄之局面,最后归于秦始皇的大统一。纷纷诸国归一统,悠悠秦汉到隋唐。姞姓的上述几个方国归入大统一以后,姞姓族人又去女为吉,并分化为吉、光、燕、阚、密、雍、鄂等姓氏。在历史上,吉、光、燕、阚、密、雍、鄂,都来自姞姓,属同根同源之姓氏。姞姓演化之后,汉代有吉成,有同州刺史吉瞻,太医令吉平、吉本,吉本的儿子吉邈、吉穆(见《资治通鉴》卷68)。魏有临汾令吉茂。晋有魏兴大守吉挹,晋愍帝御史丞吉朗。南北朝时宋之益州刺史吉翰,梁武帝时梁、秦二州刺史吉士瞻,舍身救父的著名孝子、冯翊郡人吉翂(读“纷”,鸟飞貌)。这些历史名人,都是先秦以后、唐代以前,即两汉三国南北朝时代的姞姓传人。在两汉三国南北朝时代,吉氏族人逐步形成以冯翊堂为本族之堂号,因为吉氏望族居于冯翊郡。冯翊(读“亦”)是汉代的一个郡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治所在临晋县(现大荔县),三国魏时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该郡地域在陕西的太华山、少华山以北,韩城县以西,白水县以东,现代相当于陕西省渭南地区。该郡唐武德元年改称同州,天宝元年复为冯翊郡。据《大唐氏族志》记载,冯翊郡之五大姓为:吉、郭、盖、雷、党。“冯翊世家”,也就成了吉氏渊源的一个说法,是吉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今散居祖国各地及海外的吉氏族人,凡知晓吉氏历史者,多以自己是“冯翊堂”的后裔而自尊、自爱、自豪。
....永嘉之乱、残唐五代、宋室南渡、元兵南侵、明清交替,中国这几个大动荡的时代,中原百姓包括吉氏族人,均纷纷南迁。后来,有的又再迁海南、台湾、海外,有的则又从江南迁返中原大地。吉氏族人的大迁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大分化、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冯翊郡的百姓在中原大乱时期,在南迁过程中曾侨置两处“冯翊郡”:一是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侨置的“冯翊郡”,治所在莲勺县(现湖北钟祥县北部);二是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侨置的“冯翊郡”,治所在襄阳县(现湖北襄樊市),后迁至鄀县(现湖北宜城县东南部)。吉氏族人在南迁中也有迁入该两地的。
....吉世芳收集整理.请吉族人批评指正、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谢谢!

标签:    姓氏起源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姞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姞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