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明:(公元1895~1963年),字文甫;河南汲县人。著名现代教育家、哲学家、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嵇明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嵇明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投身于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尔后,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解放后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河南省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并兼任《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编委,还领导创办了《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为开拓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教育战线精心育人,桃李满天下;著述宏富,学风传四海;称学界巨子、教师楷模。
嵇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祖居县城西北二十多里的吕村。祖父嵇玉以卖沙锅为生,后开了一家小磨坊,并在汲县城关定居。父嵇占元曾得中武秀才。
嵇明系独子,为家中所珍爱。1901年发蒙读私塾,后入汲县小学。他聪明好学,刻苦自觉,因而成绩优异。他于1910年考入卫辉中学。该校监学暴质夫、英文教员张宗周、经学教员刘粹轩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积极开展反清爱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其中刘粹轩对嵇明的影响最大,嵇明曾说:“刘先生的教诲,是我后来痛恨旧社会,向往新社会,倾心革命事业的一个开端。”嵇明在中小学读书时,还经常受到河南近代教育的先驱者李时灿先生的教诲,打下了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的基础。1913年,嵇明中学毕业,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因家庭供给不足,仅上了一年,便回家教小学。他一面教书,一面攻读,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后改为哲学系),经李时灿帮助他取得助学金,得以卒业。
嵇明入学时,北京大学许多学生热心做官,不求学问;一些教师也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但北大仍有不少代表全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一些专心学习研究学问的学生,嵇明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他每有学习体会,多前人所未发,为教授马叙伦等所器重。1917年1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给北大注入了生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是北大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仍非常激烈。嵇明在《“五四”回忆片断》中说,“五四”前两年,新文化运动已经起来了。北大当时新旧潮流激荡得十分厉害,不仅教授们在课堂上互相冷嘲热讽,而且“在学生中也出有《新潮》与《国故》两种刊物,形成新旧对立的局面”。到1918年他毕业时,北大已处于“雨云密布,大风暴即将到来的前夕了”。
嵇明在北大毕业后,到开封任河南省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并先后在一中、二中、一女师、政法专门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兼课。学校中,既有北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毕业的教师热情宣传新文化运动,也有不少教师思想陈旧,持抵触态度,新旧思想的斗争相当激烈。在斗争中,嵇明的态度明朗坚决,他大力提倡和指导学生写白话文,并向学生介绍《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把陈独秀、胡适的文章,鲁迅的小说,俞平伯的新诗拿到课堂讲解,搅动了原来的一潭死水,激起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1922年,嵇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并运用历史唯物论进行教学和研究。北伐战争开始后,在嵇明和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奔赴南方参加革命。嵇明不仅教育学生,还以革命精神激励自己。他在1926年写的诗中说,“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死者固无憾,生者何处地”,就是以缅怀恩师刘粹轩烈士以自勉的。是年底,他经学生刘英(中州大学学生会主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回顾走过的历程时,他说:我走向社会后,“虽然倾向于新的一面”,但最初只有一些泛泛的新思想,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只是大革命高潮来时,思想才实现了质的飞跃。说明对他的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大革命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中,他从具有新思想升华到共产主义思想,从倾向革命升华到自觉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嵇明入党不久,中共河南省委派他去苏联留学,但正当他刻苦学习之时,不幸得了肺病,虽经医治效果不大,不得不于1928年3月回国。他回国后,大革命已告失败,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和党失去了联系。但他并未消沉徘徊,迷失方向,而是一直坚持进步,追求革命,在险恶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28年,嵇明在开封作了短暂的停留和治疗后,于年底到北平,先闲居一个时期,后到北京大学任讲师,并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女师大等校兼课和撰写学术著作,积极参加当时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辩论,批驳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反马思主义观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运动进一步蓬勃开展,嵇明被聘为《北大学生》月刊委员会顾问,还应邀到各进步学生团体作报告,并在《北大三十周年纪念特刊》发表《文化战线上的北大》,号召学生应“随着历史指示,再往前跳上几跳”,才能保持北大在文化战线上的光荣。为此,他深受青年学生的敬佩,也受到一些旧学者的嫉恨。当时胡适反对共产主义,倡导改良主义,并以反对哲学研究或根本否定哲学来进一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打算取消北大哲学系。北大哲学系虽未被他取消,但当时惟一用新观点讲授“左派王学”的嵇明先生被迫离开了北京大学。
嵇明于1933年回到开封,任河南大学教授,后兼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刘峙任河南省主席,河南政界乌烟瘴气。在河南大学里派系斗争激烈,校长更迭频繁,学校动荡不安。他对派系斗争深恶痛绝,一方面认真教学,潜心研究学术,一方面积极投入抗日爱国的斗争。1935年12月,震撼全国的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开封各校学生热血沸腾,对政府一味媚外,残酷镇压爱国学生的暴行怒不可遏。为制止学生游行示威,官方拟开大会向学生劝说,邀请嵇明讲话。嵇明采用了巧妙的斗争方式,没有正面讲“一二·九”的意义,却大讲北宋太学生的爱国行动,使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昂。
抗日战争爆发后,嵇明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他和王阑西、姚雪垠领衔创办《风雨》周刊,经常刊载共产党的重要文章,及时报导八路军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消息。嵇明也在《风雨》上发表了《扫除一切阴霾》、《恐日病的消除》等短文,号召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抗日斗争。这期间,他还和郑若谷等办《大时代》旬刊,出席各种救亡会议,作报告宣传抗战,并激情奔放地写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由其长子嵇振民谱曲,出版了题为《抗战到底》的歌曲集,以鼓舞群众斗志。
1937年冬,嵇明、范文澜、刘子厚(当时叫马致远)等,组织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游击战术和中国问题等。后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服务团”,嵇明任团长,范文澜任副团长。不久,“服务团”改称“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正当“战教团”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时,国民党反动派,在1938年3月强令嵇明、范文澜离开该团。嵇明先到鸡公山,后到镇平,在河南大学继续工作。<BR> 抗战八年,嵇明与河大师生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他不仅开设多门课程,坚持学术研究,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由于嵇明在河南知识界有很高威望,河大的进步力量以他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国民党反动派于1941年10月将他逮捕,关入洛阳北邙山监狱。在狱中他写了几首词,以抒怀抱。其中一联是:“寝馈六经三史,瓣香一峰二山。”所谓“一峰”即孙夏峰,“二山”即王船山、全谢山,这三人都是抗清学者和思想家,是他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学习的榜样。此联实际上是将革命思想寓于旧传统之中,表示坚持进步的决心不变。次年3月,河南国民党反动当局迫于社会舆论的谴责,释放了嵇明。当嵇明回潭头的那一天,师生数十人,远迎几十里,表明了人们对他的爱戴。<BR>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教学任务很繁重,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宣传进步思想。在1947年5月28日,国民党对河大进步师生进行大逮捕时,他在大礼堂作“真理的具体性”报告,不用马列主义词句,传播着马列主义真理。当时,他的名字也被列入拟定逮捕的名单中。正当敌人对他加紧迫害时,开封于1948年6月22日解放。6月24日嵇明和河大教授王毅斋等,前往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宝丰,邓小平政委代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欢迎。当时,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多年来沉闷窒息的生活乃告结束,像游子返乡一样,终于回到了革命大家庭。”
1948年7月,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组成,陈毅兼任主任委员,刘子久、嵇明、王毅斋等任副主任委员。嵇明为创办中原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给中原大学师生留下珍贵的回忆。
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嵇明任副校长,次年10月任校长。他积极贯彻党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采取许多措施建设师资队伍,改进办学条件,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省历史研究所所长和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并亲手创建《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1956年11月,调任郑州大学校长。
嵇明先后开设先秦思想史、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明清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宋明理学、秦汉史、中国教育史、宋代哲学等专业课程。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课“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在教学艺术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教学特点一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他讲课从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方向明确,思想驰聘,科学性思想性自然地浑为一体。二是深入浅出,说明要旨,生动传神,风趣隽永。他讲课从不拿讲稿,而娓娓道来,能博约结合,含英咀华,嘉言如珠,使人如坐春风。他善于以浅显易明的语句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不仅词无不明,理无不达,而且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嵇明一生追求真理,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1959年7月1日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以“水流千里归大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兴奋,并决心在晚年对党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3年10月10日,嵇明因病在郑州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嵇明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历史学系的创始人。嵇明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党员。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投身于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尔后,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解放后他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河南省副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并兼任《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编委,还领导创办了《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为开拓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史学术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教育战线精心育人,桃李满天下;著述宏富,学风传四海;称学界巨子、教师楷模。
嵇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祖居县城西北二十多里的吕村。祖父嵇玉以卖沙锅为生,后开了一家小磨坊,并在汲县城关定居。父嵇占元曾得中武秀才。
嵇明系独子,为家中所珍爱。1901年发蒙读私塾,后入汲县小学。他聪明好学,刻苦自觉,因而成绩优异。他于1910年考入卫辉中学。该校监学暴质夫、英文教员张宗周、经学教员刘粹轩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积极开展反清爱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其中刘粹轩对嵇明的影响最大,嵇明曾说:“刘先生的教诲,是我后来痛恨旧社会,向往新社会,倾心革命事业的一个开端。”嵇明在中小学读书时,还经常受到河南近代教育的先驱者李时灿先生的教诲,打下了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的基础。1913年,嵇明中学毕业,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因家庭供给不足,仅上了一年,便回家教小学。他一面教书,一面攻读,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后改为哲学系),经李时灿帮助他取得助学金,得以卒业。
嵇明入学时,北京大学许多学生热心做官,不求学问;一些教师也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但北大仍有不少代表全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教授和一些专心学习研究学问的学生,嵇明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他每有学习体会,多前人所未发,为教授马叙伦等所器重。1917年1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给北大注入了生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但是北大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仍非常激烈。嵇明在《“五四”回忆片断》中说,“五四”前两年,新文化运动已经起来了。北大当时新旧潮流激荡得十分厉害,不仅教授们在课堂上互相冷嘲热讽,而且“在学生中也出有《新潮》与《国故》两种刊物,形成新旧对立的局面”。到1918年他毕业时,北大已处于“雨云密布,大风暴即将到来的前夕了”。
嵇明在北大毕业后,到开封任河南省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并先后在一中、二中、一女师、政法专门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兼课。学校中,既有北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毕业的教师热情宣传新文化运动,也有不少教师思想陈旧,持抵触态度,新旧思想的斗争相当激烈。在斗争中,嵇明的态度明朗坚决,他大力提倡和指导学生写白话文,并向学生介绍《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把陈独秀、胡适的文章,鲁迅的小说,俞平伯的新诗拿到课堂讲解,搅动了原来的一潭死水,激起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1922年,嵇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并运用历史唯物论进行教学和研究。北伐战争开始后,在嵇明和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很快就有不少学生奔赴南方参加革命。嵇明不仅教育学生,还以革命精神激励自己。他在1926年写的诗中说,“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死者固无憾,生者何处地”,就是以缅怀恩师刘粹轩烈士以自勉的。是年底,他经学生刘英(中州大学学生会主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回顾走过的历程时,他说:我走向社会后,“虽然倾向于新的一面”,但最初只有一些泛泛的新思想,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立场,只是大革命高潮来时,思想才实现了质的飞跃。说明对他的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大革命的浪潮,在这一浪潮中,他从具有新思想升华到共产主义思想,从倾向革命升华到自觉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嵇明入党不久,中共河南省委派他去苏联留学,但正当他刻苦学习之时,不幸得了肺病,虽经医治效果不大,不得不于1928年3月回国。他回国后,大革命已告失败,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和党失去了联系。但他并未消沉徘徊,迷失方向,而是一直坚持进步,追求革命,在险恶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学识和影响,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28年,嵇明在开封作了短暂的停留和治疗后,于年底到北平,先闲居一个时期,后到北京大学任讲师,并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女师大等校兼课和撰写学术著作,积极参加当时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辩论,批驳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反马思主义观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运动进一步蓬勃开展,嵇明被聘为《北大学生》月刊委员会顾问,还应邀到各进步学生团体作报告,并在《北大三十周年纪念特刊》发表《文化战线上的北大》,号召学生应“随着历史指示,再往前跳上几跳”,才能保持北大在文化战线上的光荣。为此,他深受青年学生的敬佩,也受到一些旧学者的嫉恨。当时胡适反对共产主义,倡导改良主义,并以反对哲学研究或根本否定哲学来进一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打算取消北大哲学系。北大哲学系虽未被他取消,但当时惟一用新观点讲授“左派王学”的嵇明先生被迫离开了北京大学。
嵇明于1933年回到开封,任河南大学教授,后兼文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当时刘峙任河南省主席,河南政界乌烟瘴气。在河南大学里派系斗争激烈,校长更迭频繁,学校动荡不安。他对派系斗争深恶痛绝,一方面认真教学,潜心研究学术,一方面积极投入抗日爱国的斗争。1935年12月,震撼全国的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开封各校学生热血沸腾,对政府一味媚外,残酷镇压爱国学生的暴行怒不可遏。为制止学生游行示威,官方拟开大会向学生劝说,邀请嵇明讲话。嵇明采用了巧妙的斗争方式,没有正面讲“一二·九”的意义,却大讲北宋太学生的爱国行动,使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昂。
抗日战争爆发后,嵇明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他和王阑西、姚雪垠领衔创办《风雨》周刊,经常刊载共产党的重要文章,及时报导八路军在前线奋勇杀敌的消息。嵇明也在《风雨》上发表了《扫除一切阴霾》、《恐日病的消除》等短文,号召群众不屈不挠地进行抗日斗争。这期间,他还和郑若谷等办《大时代》旬刊,出席各种救亡会议,作报告宣传抗战,并激情奔放地写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由其长子嵇振民谱曲,出版了题为《抗战到底》的歌曲集,以鼓舞群众斗志。
1937年冬,嵇明、范文澜、刘子厚(当时叫马致远)等,组织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游击战术和中国问题等。后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河南大学抗敌训练班服务团”,嵇明任团长,范文澜任副团长。不久,“服务团”改称“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正当“战教团”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时,国民党反动派,在1938年3月强令嵇明、范文澜离开该团。嵇明先到鸡公山,后到镇平,在河南大学继续工作。<BR> 抗战八年,嵇明与河大师生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他不仅开设多门课程,坚持学术研究,并通过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由于嵇明在河南知识界有很高威望,河大的进步力量以他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国民党反动派于1941年10月将他逮捕,关入洛阳北邙山监狱。在狱中他写了几首词,以抒怀抱。其中一联是:“寝馈六经三史,瓣香一峰二山。”所谓“一峰”即孙夏峰,“二山”即王船山、全谢山,这三人都是抗清学者和思想家,是他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学习的榜样。此联实际上是将革命思想寓于旧传统之中,表示坚持进步的决心不变。次年3月,河南国民党反动当局迫于社会舆论的谴责,释放了嵇明。当嵇明回潭头的那一天,师生数十人,远迎几十里,表明了人们对他的爱戴。<BR>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教学任务很繁重,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宣传进步思想。在1947年5月28日,国民党对河大进步师生进行大逮捕时,他在大礼堂作“真理的具体性”报告,不用马列主义词句,传播着马列主义真理。当时,他的名字也被列入拟定逮捕的名单中。正当敌人对他加紧迫害时,开封于1948年6月22日解放。6月24日嵇明和河大教授王毅斋等,前往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宝丰,邓小平政委代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欢迎。当时,他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多年来沉闷窒息的生活乃告结束,像游子返乡一样,终于回到了革命大家庭。”
1948年7月,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组成,陈毅兼任主任委员,刘子久、嵇明、王毅斋等任副主任委员。嵇明为创办中原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给中原大学师生留下珍贵的回忆。
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嵇明任副校长,次年10月任校长。他积极贯彻党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采取许多措施建设师资队伍,改进办学条件,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他还积极参加政治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省历史研究所所长和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并亲手创建《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1956年11月,调任郑州大学校长。
嵇明先后开设先秦思想史、中国政治社会思想史、明清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宋明理学、秦汉史、中国教育史、宋代哲学等专业课程。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讲课“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在教学艺术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教学特点一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他讲课从不作空洞的说教,而是方向明确,思想驰聘,科学性思想性自然地浑为一体。二是深入浅出,说明要旨,生动传神,风趣隽永。他讲课从不拿讲稿,而娓娓道来,能博约结合,含英咀华,嘉言如珠,使人如坐春风。他善于以浅显易明的语句说明深奥难懂的道理,不仅词无不明,理无不达,而且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嵇明一生追求真理,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1959年7月1日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以“水流千里归大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和兴奋,并决心在晚年对党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3年10月10日,嵇明因病在郑州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嵇 明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嵇 明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