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李长庚

2011-03-02

10256次

1人

1个

0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屈苇滨《赤心爱民的末世能臣》
  明朝万历元年(1573 ) 4 月,麻城李家坝李氏第十三世孙李长庚诞生了。坝上李氏一直是麻城望族,科名显赫。至第九世正芳、十世瀞、十一世文样,祖孙三代进士,士林传为佳话。至第十二代,宠堂兄弟,又双双中进士,真是风光无限。然而真正让坝上李氏增光生色的,还当数李长庚。
   
李长庚是李宠的嫡孙,表字酉卿,号孟白。也许是家学渊源吧,长庚从小就灵颖异常,万历十九年(1591 )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 )中进士。
   
李长庚仕途顺畅。初任户部主事,不久升任江西左、右布政使,再升顺天府尹。万历四十七年(1619 ) ,升户部侍郎兼右金都御史。天启二年(1622 )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次年改户部尚书。崇祯元年( 1628 )任工部尚书。崇祯五年(1632 )接替闵洪学任吏部尚书,成为“大冢宰”。直到崇祯七年(1634 ) 八月,李长庚因直言进谏,得罪崇祯皇帝,被革职。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
   
李长庚所处的年代,正是朱明王朝气数将尽、垂死挣扎直至灭亡的时期。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 ,明、清首开战端。历时26 年,经历八次大战,至明朝灭亡前夕,山海关外已尽归于清。从明天启七年(1627 )开始,陕北农民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相继起义,经十七年血战,李自成人北京,大明王朝覆亡。在这样的末世为官,一般人难有作为,且随时有触霉头、丢性命的危险。在崇祯做皇帝的十七年间,先后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十四个兵部尚书、十七个刑部尚书,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十一人,各地巡抚被斩杀十一人,可见当时做官是多么不容易。可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李长庚先后任“四部尚书”,最后虽遭“削籍”的处分,还总算是落了个全身而退。
   
奥秘何在?
   
一是他办事干练,是位能臣。
   
早在他初人仕途的时候,便已显示出超强的行政才能。    万历四十四年(1616 ) ,李长庚任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当时山东连年受灾,饥民载途,哀鸿遍野;盗贼蜂起,各立山头,聚众焚劫:一省陷于动乱之中。李长庚到任,一方面传檄安民,发粮娠灾,一方面带兵剿匪,平定地方。数月之间,先后擒获各处头目张国柱、周尧德、张计绪、张文朗等人,并安抚余党,劝其归家各安生计。山东于是渐趋平静。
   
万历四十六年(1618) ,明、清战争爆发,军需物资的供给成为头等大事。户部提议经登州、莱州,从海上航运。李长庚认为线路太长,耗时太久,运输成本过高。进而经过计算,提出具体的运输线:从登州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凹,再经中岛、长行岛抵达北信口,再经兔儿岛至深井,抵达盖州,水道全长一百二十里,到达娘娘宫;然后通过陆地运输,到广宁是一百八十里,到辽阳是一百六十里。这样算下来,每石物资的运输成本是一两银子。户部经过讨论,认为他的提议很好,照准执行。由于李长庚表现出非凡的理财和办实事的能力,第二年,朝廷专门在户部增设一个侍郎兼金都御史的职位,驻扎天津,负责督办辽东的粮晌,由李长庚担任。李长庚到任后,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向万历皇帝提出“造淮船、通津路、议牛车、酌海道、截帮运、议钱法、设按臣、开事例、严海防”九件急事,确保了辽东粮晌的供给。
   
二是他关心民生,是位仁臣。
   
在民末战乱频仍、灾害频发的年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李长庚作为地方官,总是用一顺悲悯的心对待老百姓,《 明史》 称他“所在励清操”, “尽心荒政,民赖以苏。”
   
万历四十三年(1615 ) ,李长庚由江西右布政改任顺天府尹。顺天府的管辖区域是北京地区,顺天府尹就是北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这虽然是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差事,但从万历三十二年(1604 )以来,北京地区几乎是年年遭灾,不是水灾就是旱灾,人民赤贫。恰在李长庚受命的那一年,京师再遭大旱,从三月以后,七个月中没下一场雨,夏粮无收,秋种误期。李长庚在赴任途中,“四顾田园,杳无青草,穷檐寰堵,不见饮烟” ,“流离满前,呼号盈耳”。他十分心痛,十分焦急,接连向崇祯皇帝上了三道奏折,请求皇帝开恩:煮粥、平粜。他要求,在京城设八座粥厂,城内设六座,城外设二座,煮粥赈济最贫困的饥民;从京仓中拨粮四至五万石,以平价卖给次等贫困的灾民。其实国家每年都存有一笔用作周济孤老的粮食,现成的摆在那儿,但万历皇帝是个极爱财又极吝啬的人,舍不得将这些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李长庚心急如焚,连上三折,颂圣德,譬往事,陈民情,说利害。他说:从今冬到明春,正是风雪严寒之际,青黄不接之时,饥民将拆屋当柴,挖草为食,度日如年;这些人可都是国家的赤子啊,我们于心何忍!他说:近十年来,京畿多次遭逢水灾早灾,都是靠皇上施恩救济,百姓才得以活命;这次皇上又亲自求雨,恩泽深厚。他说:京师重地,饥民环集,很容易激成变乱,实在令人担忧啊!读着李长庚的这些奏折,就仿佛他将一颗优国优民的心敞开来呈献在你的面前,确实令人感动!就是在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的坚持下,吝啬的万历皇帝终于颁旨:京师五城分厂煮粥、平粜。《 明通鉴》在记载这一事件之后,写道:“顺天府尹李长庚请之也。”
   
三是他不结党营私,是个直臣。
   
宦官专权和党派之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锢疾,明朝尤其严重。结党的人大抵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为了帮派利益、个人利益。所以作为皇帝,对党派有时喜欢,有时痛恨,于是结党的人有时得意,有时倒霉。李长庚为人正直,一是一,二是二,以国家利益为重,就像林则徐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在督办辽晌的时候,看到国家粮晌匾乏,很着急。当时全国一年的税收,米麦、银两及各种物资加在一起,折价是一千四百六十一万多两银子,其中六百万入了皇帝的私人仓库(内府)。这六百万中,有粮食(也称“籽粒”、“本色”) ,还有银子(“金花”) ,更有大量丝绸、布帛、茶叶、油漆、蜡、染料等物资(与银两通称“折色”)。这些物资进了内府一放多年,大多放烂了。于是李长庚建议:一年之内,各地赋税只交粮食和银两,不交物资,陕西羊绒、江浙布帛的定点生产也都暂停一年,以救国家之急。这实质就是说,让老百姓少上点贡品,多交点钱粮,再把这多交的钱粮借给国家应急。这应该说是个好主意,可爱财的万历皇帝听了很不高兴,拉下脸来说:内府的东西怎么能借?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一句话将李长庚的正确意见给否决了。
   
但李长庚耿介的为官品格没有改。崇祯皇帝初即位的时候,收拾了宦官魏忠贤,且限制宦官参政,很有一番振兴的样子。但没过几年,他也像他的历任老祖宗一样,偏爱起宦官来,宦官干政的现象卷土重来。崇祯六年二月,修撰陈于泰上疏批评时弊。虽然陈于泰配这道折子与当时正在较劲的“周(延儒)温(仍仁)党争”有关,但这是朝臣行使权力的正竺方式。但这时被战局弄得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并且一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已经不爱听批评意见了。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王坤摸透了皇上的心思,秉承温体仁的旨意,跳出来大肆攻击陈于泰,语言放肆,还牵涉到内阁首辅周延儒。这是典型的宦官干政,是违背朝廷制度的,但皇帝却不加制止。时任吏部尚书的李长庚没有沉默。他发动一班重臣联名上书。他在上书中说:“皇上你博览古今,可曾见到过宦官弹劫朝廷大臣的先例?这种现象如不制止,从今以后,大臣们恐怕都会噤若寒蝉。这难道是盛世所应该出现的现象吗?我们请求皇上罢免我们的职务,因为我们实在不能坐视宦官弹幼阁臣这种恶劣的先例。这种先例一开将祸害无穷,并成为后人评说今天这段历史的话柄。”这一番话一出来,是大大地得罪了崇祯皇帝;到第二年八月,找了些由头,将李长庚“削籍”。所谓“削籍”,不仅是撤职,而且是彻底地开除公职。
   
李长庚被“削籍”,表面上看是得罪了皇帝,实质上是得罪了权臣。权臣者谁?他就是温体仁。崇祯即位后,先后用周延儒、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周、温二人,在官修《明史》 中都被列人“奸臣”序列。开始,二人为能进入内阁,狼狈为奸,共同攻汗人阁呼声很高的钱谦益,终于达成双双进人内阁的目的。崇祯三年九月,周延儒成为首辅,温体仁表面对他曲意逢迎,背后却已开始策划如何取而代之,并且终于在祟祯六年将周延儒排挤出局,自己登上首辅的宝座。周延儒的特点是“庸弩,无材略,且性贪”,就是说才能平庸且贪婪。而温体仁就不仅仅如此了,他是一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他“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他要是想推荐谁当干部,就偷偷指派别人先推荐,然后自己再跟在后面推荐;他要是想打击哪个干部,表面上装得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偶尔挑点皇帝不喜欢的事说一下,让皇上生气,从而达到打倒政敌的目的。他用干部,不讲德才,专拣听话的提拔;他甚至还有意提拔重用才能平庸的干部,用他们的平庸来衬托自己的“优异”,以确保自己被皇帝宠幸的地位。在这样的官场,李长庚当然不被看好。《 明史》 评价李长庚:“不植党援,与温体仁不甚合。”所以他的被“削籍”是必然的。但“削籍”而不至于丧命,又得益于他的“不植党援”。因为从表面看,崇祯皇帝一生对下属结党是最最深恶痛绝的,尽管从周延儒到温体仁,朋党之争一直没有中断过。
   
能臣、仁臣、直臣,这是官场中的李长庚;而在乡里,他则是个毫无官架子的忠厚长者。《麻城县志》为我们记录了两则关于他的小故事,从中可以窥见他宽厚的性格。一则记的是,李长庚在外地做官的时候,一个人冒充他座师的儿子去见他。李长庚热情地接待他,可他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非分的要求。过了几天,他座师的儿子真的来了,他才知道前面那个是假的。过一会儿,那个假的又来提要求,李长庚不急不躁,只是缓缓地说:“你所冒名的我的这位兄长,昨天亲自到我这儿来了,现在就住在馆舍中。”那个假的听了这话,赶忙溜之大吉。另一则记的是,麻城因为读书人多,在外面教书的也多。有一个姓李的书生,在汝宁、光州、固始一带教书,自称是李长庚的侄儿。当时李长庚任户部侍郎,在地方上名气很大,于是这“先生”自然受到雇主们极大的尊重。后来李长庚请假回家,将要途经光州,当地人传得沸沸扬扬。雇主对“先生”说:“你的叔父荣归,经过这里,你一定要当面迎接吧?”先生嘴里说“是”,可心里打鼓,因为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位“大人物”。但不见就太丢面子,而且今后也不能在这一带混了。万般无奈,他壮起胆子,揣着自己的名帖,前往拜见,并如实说明自己冒充侄儿的实情。李长庚觉得年轻人读书谋事不容易,欣然接受了这个“侄儿”,还亲自到他的学馆看望雇主。从此以后,这个“先生”不仅书教得好,而且学间一天天进步,成为一个受到广泛敬重的读书人。
   
晚年家居的李长庚,自号西有道人,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建别墅于县城小西门外,题.倾“衡门第”。所谓“衡门”,就是“横木为门”, 指极简陋的房屋。李长庚所建的“衡门第”是不是很简陋,现在已无法得知,唯一能知的是它确乎是一处极佳的读书场所。《 麻城县志》 记衡门第只有一言:“其子李春潮读书其中。”房中有阁楼,藏书于楼上,读书于楼下,则是晚年李长庚的最大爱好。他终日手不释卷,不仅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还对佛教、道教、占卜等学问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小行草书写得特别好,还擅长绘画,最拿手的是画花鸟。
   
崇祯十四年(1641) ,李长庚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夫人梅氏是梅之焕的女儿,生一子,名春潮。另娶姜氏,生一子,名春泓。

标签: 李长庚   孟白   李宠   李正芳   李瀞   李文样   麻城   李家坝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李长庚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李长庚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