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吕氏
姓氏作为血缘传承的印记,己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原系社会“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特君览》。人只能用母亲的名字作姓了。“姓”由女生二字组合,说明姓氏原始的出处。
母系社会后期随着男人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就产生了家庭。血缘关系相近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组成了部落,血缘关系不远的部落又结成了部落联盟。为抵抗外族侵略和开拓疆域,部落联盟会推举有德有武之人作联盟的共主,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部落联盟的共主。
共主可以生儿育女,部落联盟的部众同样也可以生儿育女,生育的子女会使用部落联盟共同的称谓--姓。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其实是说我们是炎帝和黄帝部落成员的子孙。
黄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就用“姬”作为部落徵记。
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就用“姜”作为部落徵记。
“姬”、“姜”是中国最古老的两个姓,以后的姓氏大都是从这两个姓分衍出来的。
<史记>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可见姓不是继承父亲的,而是得到的。什么人又怎样才能得到姓呢?一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功绩的人才能有自己的门第徵记―姓。得性的早期,要么是大王赐封的姓,要么是以分封地为姓。<史记>说:“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少典族首领的孙子尊称为公孙,黄帝是用尊称作的姓。黄帝的25个儿子不叫公孙xx,14个得姓之子用所得之姓,11个沒得姓之子使用原始部落徵记的“姬”作姓。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流动,原有的哪几个姓不足以区分血缘关系的远近,人们开始姓下分氏,氏下再分氏。“或氏于号,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姓表示血缘,是固定不变连续传承使用。氏则是随外在条件的变化不断的产生,大约到秦汉交替时代才不再产生新的姓氏了。
(2)吕姓祖源
吕姓祖源可以上逆到远古时期的古羌部落。
古羌部落“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治本》”渔猎在今青海东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的渭河上游区域。他们生活的很苦,过着“先王没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榛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记•礼运》”的生活。后来古羌族在渔猎中学会驯化动物,有了牧业生产。
现代考古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姜城堡发现了姜氏城遗址,遗址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约124平方米,估计是部落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这里大约生活了近百年,有位共主就葬在宝鸡。
炎帝是后世人对姜姓部族历代共主的尊称,炎帝的更替实行“禅让”制,历代炎帝不一定是子承父位的血缘传承。
在宝鸡生活若干年后,可能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也可能因为狭窄的地域不能适合人口增长的需求,姜部落中的大部份人顺渭河河谷向东边走边牧,趁冬季冰封越过黄河迁至汾河中下游肥沃的平原地区。高平时期,姜部族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摸索出磨制石器的新技术,制造了石、骨、蚌、木等材质工具,开始了刀耕火播的原始农业生产。后来他们“型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蓐之利,以教天下”,他们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故又称为神农氏。
有位炎帝就葬在今山西的高平。(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附近的常羊头山有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等遗址遗迹。)
农业生产使他们定居下来,人囗得以增长,有了村落和城邦,进入了具有国家雏形的氏族社会。姜姓部族发祥于水,扩散于陆,经数百年的繁衍并向四周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其首领炎帝成为北方部落联盟的共主。他们先在今河南准阳县建立了都城--陈,到第九代炎帝榆罔时迁鲁,建都城于曲阜,。
(3)炎帝部落联盟的分化
炎帝部落联盟定居中原后,联盟的蚩尤部族、夸父部族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约束,他们侵犯攻伐,残害生灵。炎帝榆罔几次征讨失败后,就联合新兴盛起来的黄帝轩辕部族在逐鹿的郊野联合征讨以蚩尤为领军的九黎族、巨人族和三苗族联军。几战后炎黄联军击潰蚩尤联军并擒获杀死了蚩尤。
逐鹿之战后,黄帝轩辕为争夺共主地位与炎帝榆岡交战于阪泉的郊野。黄帝轩辕联合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经几战打败了炎帝榆岡,黄帝轩辕取代了炎帝榆岡成为北方的共主。之后黄帝轩辕坐地势大驱赶炎帝部族四周溃逃,炎帝部族分裂成4支。
1、炎帝榆岡在北部的赤狄和白狄部族战败后向北漂泊,繁衍成狄貊。狄貊的一支后来形成了魏晋时鲜卑族的宇文氏。
2、炎帝榆岡在东部的伯陵部族被驱赶向东,到达今山东半岛和江苏沿海,形成了后来的东夷民族。
3、炎帝榆岡在西部的祝融部族西奔至今陕西大荔县的羌白,他们沿洛河而上迁至上申川生活(今陕西甘泉县西)。古汉字“申”表意闪电,是连接上天与人的符号,其首领称作申,代表替天管理部族。
若干年后,祝融部族又分衍为以闪电和云为图腾的两个部族。后来云部族迁出上申川向北移之吕川(今志丹县杏子河),又若干年后,云部族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区生息繁衍。
4、炎帝榆岡率中原部族遇驱南迁到达江汉流域,黄帝氏族兵力到达江汉流域后,炎帝氏族又南迁于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肥沃的土地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耕,他们使用从中原带来的石耜、石锄、石犁等工具开垦土地,扩大了耕种面积;他们用石刀、陶刀、石镰和蚌镰等工具收割农作物,收获量有较大的增加。他们安居下来,南方变成了“炎天”。南方纵横的河汊滋生蚊虫,植物腐烂又滋生蟑气,某代炎帝尝百草,采来草药替部族冶病,炎帝成了中医的鼻祖。他们部族繁衍分支,有的部族扩展到今湖北神农架地区。由于支族繁衍,居地分散,又经历七代炎帝统治,炎帝的称号才停止使用。《春秋命历序》所云的:“炎帝传八世”大约是指炎帝居西北和中原时期的炎、临魁、承、明、宜、来、里、榆罔九代,不包括南方时的炎帝。《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所说的:“神农十七世有天下”则包括炎帝率族南迁后七代炎帝了。
(4)传说中的炎帝传系
第一代炎帝姜柱的后裔支族繁衍甚多,帝里的后裔就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榆罔部族的后裔又有榆氏、露、赤狄、白狄、祝融、伯陵等支族。祝融生术器,术器生条和句龙。句龙之后有句氏、句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后衍生出共氏和龚氏。信生夸父,垂生伯夷。
后世有人总结出的传世是:1炎帝-2帝临魁-3帝承-4帝明-5帝宜-6帝来-7帝里-8节茎-9克(9戏)-10帝榆岡-11祝融(11钜、11伯陵)-12术器(12殳、12鼓、12延-13灵恝)-13勾龙-14垂(14信-15夸父)-15伯夷。(注;括号内人物是括号前人物的同代兄弟。下同。)由于惮让制,炎帝传世不一定都是父位子承的血缘传世。炎至伯夷传系还存在众多不同版本,很难说那个版本靠谱。
(5)古籍所记载的炎帝部落故事
<淮南子>和<山海经>纪录了很多炎帝一族的故事。、
<山海经>:赤帝祝融居南方尽头,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
《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大打出手,水神共工因输羞愤的怒触不周山,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天倒下了半边,大地倾斜使江河流向东南,天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然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共工和祝融据说都是炎帝部落的人。
祝融是不是炎帝的后裔?《山海经》很是自相予盾。《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按此祝融应该是炎帝的第五代玄孙。
可《海内经》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海内经.大荒西经》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裔了。
<山海经>说:夸父与太阳竞跑。他很渴,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就到北方的大泽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渴死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等等。夸夫就是炎帝部落联盟的巨人部族首领,他曾经与蚩尤一起造过炎帝榆岡的反。
传说炎帝的后裔勾龙能平九州为后土,生二子垂和信。信生夸父,夸父以祖父勾龙的名为氏,夸父是勾龙氏之祖。勾龙氏为夏人大禹的祖宗,夏朝的图腾即为“勾龙”。据此而推大禹也是炎帝后裔。
《帝王世纪》说禹“西羌夷人也”。《后汉书•载良传》说;“大禹出西羌”。《新语•术事》说“大禹出于西羌”。都说明大禹与炎帝部族的血缘关系。
<史记>说舜是高阳之子穷蝉的5世孙,大禹是高阳另一儿子鲧的儿子,舜惮位让于禹。高阳的6世孙怎么能让位于高阳的2世孙?在二人年龄上也太说不过去。所以,<史记>大禹是黄帝部落后裔并不可信。
上古时代的历史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后人依据传说加上主观判断而写成的,相互矛盾就难免了。
吕氏的得姓及霍地吕国
黄帝轩辕死后,帝尧亲密团结九族,黄帝部族开始和姜姓部族共同合作治理政事,有许多姜姓首领在帝尧身边辅政。尧按照氏族社会的惮位传统选择继承人时,灌兜就向他推荐过姜姓部族的共工。灌兜说:共工在广泛聚集人才方面有功效,可以用。尧则认为共工善于言语,而用意邪辟,貌以恭敬却罪恶滔天。于是,选择了舜为接班人。
《史记》说:“帝舜时,舜命禹为司空、皋陶为狱长、契为司徒、夔为典乐官,龙为纳音官、垂为统领工匠的共工、益为掌管山泽的膚官、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这个伯夷就是吕氏得姓之祖。传说伯夷是炎帝14世孙(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
天是万灵之主,主宰人的生老病死,主宰五谷丰登。人们对上天十分敬畏,需要按规距按时祭拜。四周的高山被视为最接近上天的地方,都设立了祭司.秩宗是主管对天、地、祖先祭拜的礼仪官,祭司归伯夷管理。于是后世称伯夷为四岳头领。(四岳指四周的高山)
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
伯夷是帝舜的心膂之臣,“膂”即吕。“吕” 的象形字是脊梁骨之意,两块脊骨写成两个囗字,用条竖连在一起代表脊梁骨。帝舜先是“赐伯夷姓姜、吕氏” ,然后在霍邑(今山西霍县附近)置彊域不过百里地的候爵吕国供伯夷亲族采食。
伯夷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是吕国的第一代吕候。吕国的侯都不在吕国当政,而是在朝中任职,吕国由公族管理。在夏、商时代吕国都是诸候国。
(2)南阳吕国
吕国和胞族申国在商时就与周存在着姻亲关系。周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文王姬昌的祖母太姜都是姜姓女。周灭商时,吕国候吕他和周王结成同盟,帮助周武王姬发打垮了商纣王的同盟越戏方。周立国后周穆王(前976一前922)在今南阳宛县董吕村新置吕国,迁吕候及亲族于南阳吕国,防御南蛮对周王室骚扰。
南阳吕国存国百年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北上,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申国。申国灭亡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也遭楚文王消灭。楚文王奉行春秋战国“灭其族而存其祀” 的公德信条,将吕国遗族一支迁于湖北蕲春,另一支遗族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楚国附庸国--东吕国。公元前553年楚平王令蔡平侯复国,东吕国被蔡平侯所占。东吕国的遗族被迁到了今江苏铜山县吕梁集东南五十里处建立了周十七里的吕地,吕地属宋国。西汉时,吕地改为吕县,到南朝宋武帝刘裕时改吕县为寿张县。
吕国消亡后,吕国的子孙是否继续以吕为氏?还是另用新姓氐?就难考证了。
(3)两个常见的误区
通常认为:“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这个说法给人们个错觉,现今吕姓是吕国的后裔。如果,现今的吕姓真的都是齐国吕尚的后裔,那么,吕姓就和这些以国为氏的后裔沒有任何关系了。
在人们潜意识中,吕国在吕尚的齐国之前几百年就消亡了。其实不然,南阳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12世孙齐桓公时才被楚国所灭。
(4)吕姓的双胞族
伯夷后裔除吕氏外、还分衍出旅氏、墨氏、许氏、甫氏。从《国语》:“齐、许、申、吕由大姜。”一句就能看出齐、许、申、吕同是胞族。
1旅氏。商时,有代商天子封霍地吕国某代吕候的一个儿子,在今西安西建子爵级的旅国。古代“吕” “旅”通用,旅国的贵族就用旅作氏。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旅国曾向周王朝进贡训练好的獒犬,获得周武王的欢喜。旅氏又分衍出中国最早的李氏。
2墨氏:霍地吕国第25代吕候墨台的一个儿子胎初,商初分封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建立了子爵级的孤竹国。胎初以父名为氏,称墨胎初。商末,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位逃到周地,挡住周武王的马进谏不让伐纣,说周武王不孝不仁。武王下属要杀掉他们,吕尚说他们是有义气的人,就扶他们起来,让他们离开。周灭商后,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公元前664年,北方的燕国常受到山戎的骚扰,派使者到齐国求援。齐桓公亲率大军到燕国。齐燕联军一直打到山戎国(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大败山戎。山戎王密卢逃到孤竹国。齐桓公和管仲到了孤竹国附近,孤竹国的大将黄花带着密卢的头颅来请降,齐桓公让黄花作向导带领齐国大军追赶孤竹国大王答里呵。傍晚,大队人马来到黄沙飞舞的沙漠,大将黄花早已不见踪影。齐燕大军又累又渴迷失了方向,管仲挑选出几匹老马领路才走出了沙漠。“老马识途”就此成了一句成语。后来齐桓公斩杀了孤竹国君,孤竹国从此消亡。孤竹国后裔以墨、孤、竹、孤竹为氏。
有人说禹的老师墨如建议禹用导的方法治理好水患,禹的儿子夏启封墨如的儿子墨胎初为孤竹国国君。夏传好几百年才被商汤灭亡,而史料证明孤竹国大约是在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初建立的(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墨胎初要比夏启晚生了好几百年,可见其说毫无道理。“禹师墨如” 之说最早出现在汉代散文《潜夫论•赞学》中,估计是后世人把墨如混淆成吕国第11代吕候墨台了,再移花接木于孤竹国君墨胎初。
3甫氏。周时期的一位吕候,曾经担任周穆王的辅相,古时辅、甫同用,人们以官职称这位吕候为甫氏。南阳吕国灭亡后,他的一些贵族后裔就以甫作氏。
周穆王命辅相制定有墨、劓. 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的<吕刑>(也称《甫刑>),<吕刑>是我国的第一部刑法。
4许氏。伯夷有位远代后裔叫文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建立疆域五十里的许国,以奉伯夷之祀。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国。许侯自知战不过楚,只好赤裸上身向楚成王谢罪,楚国才放过许国。楚成王再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之后,许国采用每三至五年迁徙一次的方法躲避被吞并的厄运。战国初,许元候在位时许国还是被楚国攻灭了。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结为许国君,几年后又被楚国灭亡。 亡国后,许国的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
《国语.郑语》云:“幽王之时也,乃云申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仍得有吕者”。是说周幽王时,虽然申国、吕国己经衰败的不成国样了,但还有齐国(指吕尚之齐)和许国两个吕氏国。由此可知吕、许是双胞族。
5申氏。远古时,以云为部族图腾的吕部族离开陕西后,以闪电为部族图腾的申部族继续繁衍生活在今陕西省米脂县及以北地区。申在夏代就是诸候国,到商代仍有封国,史称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周时,西申就和周王室通婚,许多人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周王室在山西介休县千亩地方被犬戎部族打败,并亡失了从长江、汉水调来的军队。为抵抗南蛮向北侵伐,周宣王亲自前往眉地为时任西申国候的舅舅申伯隆重饯行,在南阳吕国东面谢地(今河南南阳东)建立南申国,让吕,申两个亲族诸候合作镇守南方,拱卫周王室的安全。
周王室对申、吕有着特别的感情,《诗.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吕)及申” ,赞美申、吕国候是神仙降生。 “维申及甫(吕)维周之翰、四国于番、四方于宣。”夸奖申、吕国候的文滔武略。
南申存国百年后,在公元前679年被楚文王灭。其遗族一部迁到河南信阳,另一部申氏在今上海市一带建立申国(今黄浦江故名申江),为伯爵,称申伯吕,史称东申国。宇氏、谢氏、射氏、申屠氏、申徒氏、信都氏、申都氏、胜屠氏、都是由南申国分衍出的姓氏。
留在西申国的申候到西周后期仍不断与王室通婚,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周幽王宠爱褒姒,囚禁了申后。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公元前781年申后逃回娘家西申国,申候愤怒,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烽火令诸候卫王,诸候以为又是游戏,没有前来援王。周幽王就被犬戎杀了。申候立外甥太子宜臼为平王、迁都于雒邑,建立东周,西周王朝也就结束了。以后,西申国被秦所灭。西申国有居“买邑”者,以邑为姓氏,为现在的买姓。
就在犬戎杀周幽王后的公元前743年,南申国君的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武姜不喜欢难产的大儿子寤生,喜欢顺产的小儿子叔段,就和叔段里迎外和夺取郑庄公(寤生)君位。失败后,郑庄公把武姜迁到城颍,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几年后郑庄公想念母亲,就找了个低凹地挖到泉水处,和武姜相见合好了。
成书于元和七年(812年)的唐代姓氏专著《元和姓纂》认为商朝末期,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周宣王为表彰他们不伺二君的气节,封伯夷、叔齐的后裔于谢(今河南南阳),建立申国,后人以国名为氏,为申氏。这个说法显然失考。<潜夫论>说:“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可见申、吕在夏前就有封国。夏朝时,四岳之后的申被封于申,为侯爵国,世称申侯。并非是周时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才有申国。
(5)伯夷至吕尚传系
伯夷至吕尚的流世版本也很多,选两种版本流世续排在这里。(一):1伯夷-2先龙-3玄氐-4吕候玄英-5吕候葛耶-6吕候甫聪-7吕候监-8吕候兜耨-9吕候允-10吕候辂-11吕候墨台-12吕候?-13吕候于鬲-14吕候列木-15吕候含-16吕候大巫-17吕候胡-18吕候并斤-19吕候燧-20吕候木-21吕候石人-22亦山(22柴风)-23子辛(23通)-24小甲(24如甲-25发)-26顺力-27事天-28大玄-29澶生-30豫仲(另一说是叫筠生)-31吕尚。
(二):1伯夷 -2明子 -3壤 -4吕候玄英 -5吕候岳 -6吕候怀岳 -7吕候葛耶 -8吕候甫聪 -9吕候监 -10吕候发 -11吕候兜缛 -12吕候允启 -13吕候骆 -14吕候墨台 -15吕候衍志 -16吕候于甫 -17吕候发杜-17吕候济永-19吕候列木-20吕候承远-21吕候胡光-22吕候并斤-23吕候燧 -24吕候木含 -24吕候石人-26紫风 -27姜二懋 -28姜正二-29姜心成 -30元一31土黄 -32金元 -33先二-34文曲 -35伯陵 -36食我-37世豫仲-38吕尚。
细阅以上两个传系可知,从吕候亦山后,吕尚一支的祖先就不在候位了,候位由旁支继承。从吕尚的远祖紫风(亦山)后,吕尚一支逐步沦为平民。不知从何时起,吕尚这支离开霍县吕国而迁播各地,到周初,吕尚变成穷困潦倒的庶民。
上古传说时代到夏商之间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我们不知道炎帝到吕尚历时了多少年,也就不能说哪种流世版本更贴近史实
(1)吕尚的籍贯 (8)齐太公其他姓氏的后裔 |
四、战国时吕氏 公元前456年吕积即位后,田氏家族的田襄子任齐丞相。田襄子独揽中央大权后,让自己的兄弟族人全都作齐国都邑的大夫,控制了地方政权。中央与地方政权都归田襄子后,他加紧迫害齐国公室,要变吕齐为田齐。 (一)吕庆-汲姓 宣公积生三子,公子贷、公子庆、公子祁。齐宣公四十九年(前409年),齐国攻伐卫国占领毋丘(今山东安丘),公子庆见父亲吕积行将入木,世事凶多吉少就趁机去了卫国。齐国君和卫国君世代通婚,血脉交融,卫声公姬训就划出汲(今河南省卫辉市)供公子庆采食。公子庆的子孙便以封地“汲”为姓。 (二)公子祁一脉 有的吕氏家谱说:宣公积-公子庆-公子祁,公子祁是公子庆之子。撰修者显然不熟悉周礼。按周礼制,国公的儿子称公子,储君称太子。太子和公子的儿子称公孙x。公子庆沒有当过国公,他的儿子称公孙,不能称为公子。因此,公子祁不会是公子庆之子。 有的吕氏族谱说公子祁避难于莱,这是个误会。真实是公子祁釆邑于莱。 按周制,诸候公待公子长大成人,可以请求周天子给公子分封一点地区建子爵国。周天子会视情况在边远地区,或失候的地区,或新征服地区划出一块给诸候的公子建子爵国。有时周天子不等诸候请求就分封某些诸候的公子。这个制度延续了很长时期。 到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周天子有其名无其实,再没有能力分封子爵了,各国诸候就在本土分出一块地方给公子作采邑。公子在采邑只有收取税赋的权利,无治民权。公子祁的两处采邑分别在今山东牟平和乳山。后代人说田和移康公吕贷东海滨,吕贷始食三邑后食一邑,其实是把公子祁的这两处采邑混淆为吕贷的采邑了。 公元前405年齐宣公吕积卒,田氏家族立太子吕贷为齐康公。这一年田悼子也死去了,田氏家族发生内乱,田布杀死了田氏家族的公孙孙,田和任齐相。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郓城县水堡一带)反叛,名正才能言顺,田会从莱地找到公子祁,在今郓城县玉皇庙镇吕土固堆村立公子祁为齐国公。田会的反叛引起齐国朝野震动,齐国派遣田布率军前去围攻廪丘。田会寡不敌众,派人向晋国的赵、魏、韩三家求援。赵将孔屑、魏将翟角各率领军队与廪丘城内的田会里迎外合,一举打败齐国,并在龙泽一地杀死田布“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尸体堆成的两个高丘)”。第二年韩、赵、魏联军“入长城,先会于平阴”<羌钟铭文>,攻入齐国长城后“东胜齐于长城,虏齐候”<吕氏春秋>。作了俘虏的康公吕贷不得不随韩、赵、魏联军朝见周天子周威烈王,请求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候。 战后,公子祁回不了釆邑只好流亡于鲁国。大约在吕不伐前后定居单父。传世为:20公子祁—21光大—22吕敏—23吕不伐-24吕雍(24吕禀、吕和)—25吕威-26吕文。(以吕尚为1世的排序码)。是公子祁一脉繁衍成汉初吕后一支。 (三)吕姓-钭姓 齐康公吕贷生有三子,公子进、吕缨(一说叫绥)、吕x(一说吕完)。吕x是康公贷幼子,康公贷迁东海滨时,吕x跟在身边。康公贷临卒嘱托吕x将自己葬在芝罘岛之颠老爷山上,居高西眺临淄祖地,听大潮拍岸似战鼓催儿匡复齐国。然而,他就不该葬在山颠,凭由山风夹裹海风吹“糠”于无影无行之中,复兴大业只能是春梦一场了。葬父后吕x弃齐北去投燕,燕国公姬载念及齐桓公救燕伐山戎给地之恩德,就收留了吕x。为怀念随康公贷放逐海岛时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烹煮野菜作食物,吕x后裔便以“钭”为氏,即今日的钭姓。 (四)吕礼一脉 吕缨在康公贷失国前逃亡到魏国温地(今河南温县),去一口留一口改吕为石氏。其传系为:20康公贷-21石缨-22石砧-23石勰-24石毓-25石球-26石礼(26吕x-27吕仓)。到石礼为秦将军时又改回吕姓。<战国策-东周策九>周最谓石礼一篇还将吕礼称石礼。 有人说“吕缨奔韩投奔公子进,韩王懾于齐威王的威力,不敢收留,吕缨转奔西戎,西戎伯候念及同宗,就收留了下来。吕缨娶了西申女作妻,用姜作姓,后吕礼复用吕”。此说似乎与历史不符。 前659年秦穆公亲自带兵讨伐茅津(今山西芮城东)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到公元前623年(即秦穆公三十七年)“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攻打西戎时,晋国也向西攻取骊戎。至此陇以西之戎,先后为秦晋所灭,西戎部众解除武装变成编户之民,西戎就不在九戎之列。可见,吕缨时西戎伯候己不存在若干年了。 前704年秦宪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西申国亡。吕缨时,西申国早在几百多年前就不存在了,那有西申女可娶? 吕礼是康公吕贷失国百年后第一个雄起的吕氏人物。《唐书》75卷云:“十九世孙康公贷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康公七世孙礼,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年)自齐奔秦,为柱国、少宰、北平侯。”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用魏冉为相国,魏冉上台后挑拨秦昭王诛杀五大夫吕礼(五大夫是秦第九级爵、赐邑三百家),吕礼就逃回魏国温地老家。此时他遇上刚被齐国赶走的齐大夫周最,周最劝吕礼去齐国。周最说:“趁着您在秦国的影响力,赶快撺掇秦国攻齐,齐国必害怕。因为您有秦国背景,齐王就会重用您,我就去劝说齐王让您当齐相。您利用齐相地位让我当上魏国的国相。您劝齐王事秦,我在魏国一起为您造声势,齐王就事秦了。秦国看到齐国任用了您,您又拉拢了齐国事秦,秦国更会看重您的价值,秦将来就会重用你。”吕礼来齐后,在周最和祝弗的游说下真的当上了齐国相。吕礼上台后推行秦齐和陸政策,两国联合攻伐其他诸候国,六年后,秦、齐两国强大起来,秦公、齐公分称东帝和西帝。苏秦劝齐湣公不要称帝,吕礼就想置苏秦于死地。苏秦利用孟尝君想当齐国相的功名思想,让孟尝君写信唆使秦相魏冉攻齐。齐王见秦攻齐很是恼火,要追究吕礼“秦齐和陸”政策失败的责任,吕礼在公元前288年,秦齐称帝后的一个月逃离了齐国回到了秦国。魏冉免相后,秦国重用吕礼任柱国(最高武官,亦称上柱国)、少宰(王宫的政令官)、封北平侯。吕礼这些事记录在<战国策>和<史记>中。 吕礼在今河南温县的侄子吕仓也是历史名人。公元前256年秦兵攻打周王室,周赧王听周公之言,以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周赧王贬爵为君,封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供奉东周的社祀。几年后,周赧王其子周文君因吕礼在秦国的余威仍存,吕不韦在秦又日逐权重,就免除了工师籍的相国职务,用吕礼的侄子吕仓为相国。梁城民众对此表示不满,周文君感到很忧虑。吕仓从温地老家找到一位能辩之士当说客,说客对周文君说:“国家每做一件事必然是有毁谤也有赞美,忠臣把毁谤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赞美都归于君主。宋国的君主强占百姓耕作时间建造自己的游乐台,而遭到人民强烈地非议,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忠臣代他受过……。”周文君才没有免去吕仓相国的职位。这事记载在<战国策-东周策十>中。有年高考还选用了这段古文。 周文君想用吕仓的血缘亲情,保存周王室的目的并沒有成功。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君欲趁秦昭襄王、秦孝文王接连丧命,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温县吕仓这支吕氏注重学问,博众家之长,其后裔吕季主和吕步舒尤其擅长经术,在西汉初崭露出头角。
|
(五)吕不韦一脉
公元前386年周天子将田和立为诸候,田齐开始以元年纪事。随后康公吕贷就被赶到东海滨。作为储君的公子进沦为庶民只能亡命奔韩了。公子进奔韩后,流寓于韩境内,到儿子吕忿生时才在韩的阳翟(今河南的禹城)定居下来。此时传世大约是:21公子进-22吕忿-23吕楚纲-24吕廪-25吕不韦。
吕不韦父子从阳翟去邯郸往来贩贱卖贵,公元前258年在邯郸结识了奇贷可沽的秦公子异人。吕不韦利用财力和计谋助异人当上秦国君,并于前249年当上了秦国国相,封文信候。封邑在今洛阳,食十万户。吕不韦召集学士千人,主编了赏千金也难增删一字的<吕氏春秋>流传于今。因嫪毐事发,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职务,遣出京城,前往河南洛阳封地。
前235年秦始皇见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洛阳问候吕不韦,他写信对吕不韦说:“君与秦究有何功,得封国河南,食十万户?君与秦究属何亲,得号仲父?今可率领家属速徙蜀中,毋得逗留!”吕不韦素知秦王政生性暴戾高傲,免得受辱被杀就饮鸠自杀。其亲族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
房县古代时也叫新城郡,<华容国志>云“新城郡,本汉中房陵县也。秦始皇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以其隘地也。汉时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县。”
许多吕氏族碟收录了吕不韦在秦王政11年(前236年)撰写的《吕氏世谱序》,《吕氏世谱序》说:自康公吕贷“东迁海上,吕氏之存者寡矣。公子进几而作亡命奔韩。今距公子进五世尔。…下至于今,凡二十五世,作《吕氏世谱》以贻后人。”
如果《吕氏世谱序》真出于吕不韦之手,吕不韦自谓他是吕尚的二十五孙,他又距公子进五世,而康公吕贷是吕尚二十世孙,公子进是康公吕贷之子无疑。
(六)一些吕氏族碟的两个误判
1、有些吕氏族碟说吕敏生吕不韦和吕不伐兄弟,仅凭不韦、不伐的“不”就拉二人为兄弟,这显然是个错误。使用辈字或使用同一偏傍部首的字作兄弟间之名,魏晋以后有个別家族始使用,唐中晚期始流行,北宋代始普及,南宋后始成规矩。宋前兄弟间更多的是使用伯、仲、叔、季这样的排行。
2、有些吕氏族谱还有个致命的错误,说吕敏—吕不伐(吕不韦)-吕雍—吕威-吕文(吕礼),把吕礼列为吕不韦的四世侄孙。吕不韦活跃在秦柱国吕礼之后,大约出生在吕礼自秦奔齐的公元前294年左右间,二者相差四十岁左右。世上岂有哥哥都有四世重孙,弟弟才出生之理?如此倒置实在不应该。
(七)朱熹《吕氏世序》不可信
据各地吕氏家谱显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写有四个吕氏世序》
1、1180年朱熹应吕祖谦之请求,在吕祖谦出示的其宗支旧图后为其重新订茸了吕氏世序族序。
2、1186年朱熹在新安考亭写了篇吕氏世序族序。
3、1187年朱熹应吕延年之请再写了篇吕氏世序族序。
4、1187年朱熹在今合肥新安考亭又写了篇吕氏世序族序。
四篇朱吕谱,均是吕氏非官即大夫谱牒。朱熹明显是用一条金线将沒‘政冶污点’的吕氏人物似珍珠一样,串连在一起挂在吕氏的颈上。
这四篇谱序收藏于四家吕氏族牒中,是否真的都出于朱熹笔下,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粗略对比一下,不难发现1、1180年吕祖谦版、2、1186年新安版、3、1187年吕延年版大同小异,认为河东吕氏是吕礼之后裔,认为,康公贷和夫人无生育,临老和姬妾生吕绥、吕缨二子。吕绥-吕砧-吕勰-吕毓-吕球-吕礼-吕伯昌(吕仲景)-吕青-吕马童。吕缨居单父生吕祀、吕禧,吕禧居阳翟。
这三版错漏明显,如1187吕延年版中:吕隆娶彭城刘氏胶东候晔之女,就经不起推敲。刘晔是准南人,是汉武帝的儿子刘延后裔。215年刘晔不到30岁曾隨曹操征讨过张鲁,在曹文帝时,刘晔封关内候-东亭候,232年去世谥景候。吕隆七代孙吕虔才是三国时代,西汉吕隆岂能娶三国时代刘晔之女?再如,吕远配晋大将、光禄卿彭氏之女,也有问题。晋在三国之后,吕远是吕虔的太爷,应生活在东汉时期,吕远岂能娶晋大将之女?还有吕隆之子吕徽娶东海太守彭城刘氏昭之女,刘昭是南北朝时梁人,这又乱了套。
这个传系问题不少。1、朱熹是用宋代的礼仪来写周时的习俗。周时,诸候国君不是正夫人一个,姬妾无数。而是夫人几位,姬妾无数。比如齐恒公就有王、徐、蔡三位夫人,还有长卫,少卫、郑、嬴、密、宋六位和夫人地位相当的如夫人,并有数十位姬妾。九位夫人要么是诸候的公主,要么是诸候的宗室女,她们地位是相等的。康公贷不是无精男,又夫人多位,那能容忍年青时无子,临老年才和姬妾生育?
2、吕绥、吕缨,及吕祀、吕禧之名,显然是朱熹是按宋代习俗使同偏旁的字为兄弟之名的。
3,吕不韦、吕雉被历史视为有政治污点之人,朱熹索兴就将污秽之人归放一个祖宗名下互染就是了。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神圣的吕祖谦只能是英雄辈出的吕礼后裔了。
4、吕青之子是吕臣,这是<史记>、<汉书>共认的传系。朱熹因为吕马童夺得项羽尸首功劳大于吕臣;因为吕臣曾效力过败者为寇的陈胜,就无视正史把吕马童说成吕青之子。
1187年合肥版和上三版最大的差异是沿康公贷-公子祁-光大-敏一吕不伐传系,列吕不伐、吕不韦是兄弟,认为河东吕氏是吕不伐之后裔。合肥版叙述条理不直观、杂乱,明显是后世人借朱熹之名拼凑而成。
朱熹的吕谱虽然不被多数吕氏认可,但其对后世撰修吕氏谱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被一些家谱视为正统吕谱而照搬。
五、秦、西汉吕氏
康公贷失国后,吕氏子孙沉寂一百多年后在秦汉时期各有人物独领风骚。
(一)吕青-吕臣一脉
多家吕氏谱碟认为吕礼有两个儿子吕伯昌、吕仲景,吕伯昌生吕青,吕仲景生吕马童。这个说法大约取自朱熹的吕谱加工而成的,我们暂时还沒有资料能证明此说的正误,至今我们仍旧不能排除吕青这支吕氏并非是吕尚齐国的子孙,而是战国时期南阳吕国亡国后,那部分以国名为氏的后裔。通过史料,我们目前可以肯定的只是吕青这支吕氏在秦始皇时就居住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市西北35里处),到汉初因战功封候,分衍为新阳吕氏和宁陵吕氏。
1、新阳吕氏(吕青一吕臣)。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发动戍卒起义,新阳人吕臣参加了陈胜起义军,为陈胜的待臣。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前708年),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车夫庄贾杀害后,吕臣率领苍头军,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并率苍头军继续反秦。到秦未,吕臣的苍头军驻扎在彭城东面、刘邦的汉军驻扎在砀、项羽的楚军彭城西面,他们是三支独立的军队,均受楚怀王约束。楚军在定陶战败,楚怀王从盱眙来到彭城,把项羽和吕臣的军队合并起来由他指挥,任命吕臣担任司图负责后勤军需,任命他的父亲吕青为令尹辅佐政令。
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刘邦彻底战败了项羽,吕臣父子率部投奔刘邦。汉立国后排吕青功劳为第87位,封为胡候、食千户,候国在老家新阳(今安徽界首附近)。汉惠帝四年(前191年)胡候吕青卒,依据西汉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规定,吕臣以倾侯承新阳国候位,后历经怀候吕义、怀候吕它、恭候吕善、候吕谈四世,到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汉武帝以上交供俸庙祀的金子成色不足(史称坐酎金),免吕谈之国候位,新阳国除。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吕谈的重孙吕阳奉诏复家,任长陵大夫。其承候嗣传系是:吕青—吕臣—吕义-吕它—吕谈-吕x―吕x―吕阳。此后,在两汉的二百年间,吕臣的这支后裔以安徽界首为新旧吕氏望族,后世又向四周扩展,延续到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等人。
2、宁陵吕氏。汉初排吕臣功劳为第73位,封为夷侯。候国在宁陵(今河南宁陵县),夷候吕臣卒后,候位由吕臣的另一个儿子戴候吕射继承,又传位惠候吕始,吕始卒,有人上告吕始无后,朝廷就以吕始无后裔除其封国。这是一笔糊涂帐,当时又无基因检测,只凭流言就断实吕始无后了。元康四年,南陵公大夫吕得奉詔復家。承候嗣传系是:29吕臣—30吕谢—31吕始-32吕x-33吕得。吕臣此支后裔西汉中后期很不得志,多数后裔沦为平民,东汉灵帝时的太监吕强及被曹操杀害的吕伯奢是代表人物。
有关吕青的这些传承都记载在<史记>和<汉书>功臣表中。
(二)、吕马童。秦未时吕马童居住在今江苏省宿迁市周围地区和霸王项羽是同乡。目前还不能断定吕仲景是否生吕马童,和吕青的叔伯兄弟。吕马童跟随项羽反秦,任楚军郎中骑将。汉元年(前206)吕马童归顺汉刘邦,任刘邦的司马。乌江之战失败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项羽回身独自杀死汉军士卒几百人后,也身负十几处刀伤。他对围上来的汉军司马吕马童说:“你难道不是我的故人吗?听说汉王出资千金,赏封万户候买我的人头,我就把这个好处恩施给你吧。”说毕,挥刀自刎而死。汉军将士相互厮杀争夺项羽尸身,吕马童和吕胜,杨喜、杨武,王翳各夺得项羽身首一部份。刘邦立国后排吕马童功劳为第101位,封为中水候,候国在今河北河间市。
吕马童卒后,由夷候吕瑕继中水国候位,其后是共候吕青眉、靖候吕德、候吕宜成。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吕宜成坐酎金免候,中水国除。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8年)长安公士吕建明奉诏复家。承接候嗣传系是:26吕礼-27吕伯景-28吕马童-29吕瑕-30吕青眉-31吕德-32吕宜城-33吕x-34吕建明。
这些也记载在<史记>和<汉书>功臣表中。吕马童此支后裔在两汉期间默默无闻的生活在今河北沧州,再无名人出现。
(三)涅阳国严候吕胜一脉
南阳吕胜出自那支吕氏目前尚无定论,有可能出自南阳吕国亡国后的吕氏子孙。吕胜的父亲吕齿奇(齿奇合一字),秦未任秦朝的南阳郡守。刘邦起事反秦时,吕齿奇同刘邦的汉军交战于南阳、失败后坚守在宛城不出。经陈恢说和吕齿奇降汉,封为殷候。其子吕胜加入刘邦的汉军,在乌江和吕马童一起分得项羽尸首。刘邦立国后排吕胜功劳为第104位,封为严候,候国在南阳老家附近的涅阳(今河南南阳市的镇平县)。孝文五年(前174年)吕胜卒。有人上奏吕成并非吕胜亲生,不许吕成继位,涅阳国除。这又是一笔生育糊涂帐。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吕忠奉詔復家。流世是:吕齿奇(齿奇合一字)-吕胜-吕成-31吕x―32吕x―33吕x―34吕忠。
此支吕氏在两汉间居住在今河南镇平县和方城县形成涅阳望族,汉武帝时的吕越人是这支吕氏的后裔,吕越人曾出使过南越。张骞死后,吕越人出使过大夏。东汉初年跟随刘秀起兵的父城县(今河南宝丰)人吕晏及三国时代的博望人(今河南方城县)吕常都是其后裔。
(四)吕仓的温县后裔。汉景时,吕仓留在今河南温县的后裔吕季主出任朝廷的官吏。公元前150年太常袁盎被人暗杀,朝廷派遣吕季主和田叔一起去梁国处理这一案件。吕季主深通经术,懂得维护礼法的大原则,回来的途中在霸昌厩把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他回报景帝说:证辞都说梁王不知情。事情是宠幸的臣下羊胜、公孙诡之流干的。这些人都已处死伏法,梁王安然无恙。景帝听了很高兴,夸奖吕季主会办事。
吕季主的儿子吕步舒是汉儒生董仲舒的学生,有一天,汉武帝召集众儒生,把<灾异之记>这书展示给他们看,吕步舒不知道是他老师董仲舒的书,认为该书十分愚蠢,致使董仲舒入狱。吕步舒是董仲舒学生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官至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国(都今寿县,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相当于从今河南上蔡、安徽淮河以南,江西北部区域)的淮南王刘安有罪,吕步舒手持符节出使去淮南国判决准南王罪案。他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汉武帝认为他依据<春秋>的义理来公正断案,作的对。
吕季主、吕步舒的事迹都记录在<史记>中。
(五)吕不韦一脉
吕不韦一支在汉时的迁播传系很诡迷,存在多种说词。
1、非吕不韦一支的吕氏谱牒说吕不韦仅有一女,秦始皇是其子。此说不足以采信。结合多家吕不韦支谱牒分析,吕吻、吕惠不会是吕不伐之子而应是吕不韦之子,吕吻可能就是吕蜴。因这些族牒说吕不韦无子,就将吕吻、吕惠移入吕不伐名下了。
2、吕不韦一支的族谱说吕不韦生吕蜴、吕惠二子。吕不韦死后,吕蜴迁蜀,吕惠繁衍为吕文和及后来的西凉皇帝吕光这一支。
《晋书》说:“吕光,字世明,略阳氐人也。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父婆楼,佐命苻坚,官至太尉”从这段文字分析,汉文帝初正是吕雉死后诛吕时期,沛地又洽好是吕文一支发祥之地,汉文帝时是不可能追究吕不韦的隔朝旧案,吕文和避难应该是避诛吕之难。从时间、地点,迁徙原因三方面看,吕文和应该是吕雉一族。
有人认为吕雉大封其族子弟为王为候时,吕文和并沒有封候,吕文和应不是吕雉一族。此观点忽略了西汉初并非只要是吕雉近族之人均可封王候。吕氏被封王候一是本人有战功,二是子女承父萌封子候。吕文和与父亲无有战功自然不在封候之例。所以,并不能以此证实吕文和非吕雉一族。
但是,<晋书>以上所言也不能完全排除吕文和是吕不韦之孙。也有可能趁秦汉交替的战乱,吕惠或吕文和(吕惠与吕文和之间是否还有一代难定论)从巴蜀来到沛地投靠吕雉一族,诛吕事起吕文和“自沛避难徙焉”。
吕文和属是第一支吕雉还是第三支吕不韦,目前尚介于两可之间,只能认定吕蜴确实是吕不韦后裔。
3、谁真是吕不韦的后裔。从史书上看吕不韦后裔迁巴蜀确切无疑。<华容国志>说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徙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以其隘地也”。这个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了。秦时一县户数不过三千,迁万家于房陵不亚于现在迁徙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以秦时财力、路况和运输工具看,想在很短时间一下子迁移流放吕不韦舍人万家于房陵实难成行。所以,被流放于房陵的只能是吕不韦的近族子弟,不会达万家。
吕不韦后裔迁巴蜀后如何繁衍呢?估计南越丞相吕嘉是其后裔。西汉武帝时,吕嘉做过三位南越(今广东省番禺一带)国王的丞相(他和吕雉侄孙吕嘉是两个人)。吕嘉宗族在南越国做长史的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国王的公主作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和王宗室的人。他在南越国很有权威,人民都信任他,在民心方面胜过国王。南越王想归顺西汉,他多次劝阻不果就背叛了南越王,和弟弟领兵杀死南越王及太后,同西汉的派遣军作战,公元前111年兵败后被杀。
从公元前236年吕不韦族人迁巴蜀到公元前111年吕嘉被杀,这125年间吕不韦后裔足以繁衍4-5代人,又依据<华阳国志>:“武帝渡澜沧水,置不韦县(今云南省保山市一带),徙南越相吕嘉家族以实之。名曰不韦,彰其先恶行也。”这支人马应是吕不韦之子吕蜴迁蜀的后裔,从而吕嘉是吕蜴一脉无误。吕嘉后裔于两汉时在不韦县繁衍生息,公元前86年夏季,益州(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所属二十四个夷人村寨三万余人全部背叛汉朝。汉朝廷派水衡都尉吕破胡(又名吕辟胡)招募官吏和百姓从军,又征调犍为、蜀郡的武勇精壮之人前往征讨,大破叛军。吕破胡是否是其后裔不详。
到三国时有后裔不韦县人吕凯扬名青史。吕不韦的后裔于两汉时在川蜀繁衍生息,到三国时有后裔吕凯一脉扬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