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氏起姓說
「麥」字,從「來」不從「夾」,從「夂」不從「夕」。來象其實,夂象其根。(夂音止,夕音係)
麥氏在華人社會裡屬稀有姓氏,在「百家姓」裡找不到它,在許多的姓氏介紹書籍中,也沒有將麥姓列入。有的書籍,即使有介紹,也只是簡單兩三句話而已。對於現今想要尋根追遠的麥氏子孫來說,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參考的資料,相當稀少。
根據筆者多年來從史冊及祖譜資料的蒐集,茲將麥氏起源介紹說明如下:
(一) 源於麥丘---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為桓公祝壽。齊桓公賜封地「麥丘」與老人,老人的後裔就跟從封地「麥丘」為氏。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再去丘為麥,從複姓成為單姓。
(二) 源於韓姓---西漢初立,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呂后謀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難途中,有因渡河倖免於難者,而異韓為何。有因躲入麥田倖免於難者,而異韓為麥。故民間傳說,韓何麥同宗。
(三) 源於麥侯---西元前一一六年,漢武帝封景帝後裔劉昌為麥侯,地屬瑯琊。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四) 去匊為麥---西晉有麴丞相者,浙江處州府松陽縣人,因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去匊為麥,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
(五) 源於何姓---隋朝時,鐵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長子饒豐,號鐵杖,次子饒瑞。鐵杖因屢立戰功,隋文帝問其願任何職,鐵杖答說:「願能日食斗麥足矣!」文帝遂賜姓麥,成為嶺南麥氏始祖。後來並成為隋朝開國元老,功績顯著的大將軍。鐵杖之弟饒瑞仍姓何。
以上五種說法,來自史冊及麥氏古族譜,由於年代已久,無從考據,提供參考.
台灣高雄 麥漢鳴 2005.2.18
(六) 戶政強改---台灣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人士,因其有語言,但無文字.1945年台灣光復初期,因戶口政策的關係,原住民姓氏均被改為漢人姓氏,其中有一部份人被改姓氏為"麥".雖然最近幾年,台灣政府已經立法同意原住民可以改回原來姓氏,但多數的"麥"姓原住民,仍未改回原姓.
這樣的一個麥姓姓氏起源,很可能是最新的一個麥氏族群.
台灣高雄 麥漢鳴 2006.5.23
二、迁徙分布
(部分)麦氏在华人社会里属于稀有姓氏,在宋版《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有的书籍,即使有介绍,也只是简单的两三句话而已。对于现今想要寻根追远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参考的资料,相当稀少。根据《麦氏族谱》和史册以及麦氏祖谱资料的搜集,兹将麦氏起源介绍说明如上五种麦氏得姓源流。据各地麦氏族谱或当今的地名志记载,麦氏从珠玑巷南迁珠三角时,时间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绍兴、绍定、开禧、咸淳各朝的记载,但“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1136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佑年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钦、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麦氏家族从珠玑巷迁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迁移,这与当时政治有关。珠玑巷人南迁影响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罗贵南迁事件。当时,33姓97家人于绍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过县,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等村,并得到土人龚应达的照应。当日他们来到珠江三角后,各“辟土以种食,辟草以结庐”,开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结婚姻,和睦相处。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其根据是:在未建立鹤山县时(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麦氏居住昆旸乡之冈头廓村东头榕树下一带,均属新会县境。同时,廓村麦氏与大凌村陈氏毗邻,两村所发生的事情的时间相吻合,清·乾隆《鹤山县志》载:“帝昺祥兴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门,帝昺至崖门驻跸,民兵20余万,所需资粮,皆取于广右。大凌村人陈元辅、陈英辅以祖珠事高宗朝为谏大夫,世受国恩,至是仗义勤王,出粟数千石饷军。”本文上述族谱载:“麦必雄,居新会,帝昺时,出谷赈济。”这就是说,址山麦氏是必雄公之后裔。嗣后,址山麦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鹤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麦屋旧村、新村)、鹤城上、下麦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麦氏家族就这样从一条古老的小巷走出来,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舞台(余略)。麦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一带地区)。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麦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麦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查看更多讨论帖>> | ||||||||||||||||||||||||||||||||||||||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