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21126次
3人
6个
70个
704人
80部
http://www.docin.com/p-45503012.htmlhttp://www.docin.com/abb233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由艾东尧先生撰写大家可以任意下载无病毒,共有149页内容全面详细,供大家修改有建议再告知艾东尧先生。艾东尧 <ady121@163.com>
作者:艾氏 回复:26 发表时间:2010-03-10 09:11:11
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廿二世孙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艾东尧编撰前 言 3一、艾姓的名义和图腾 9二、艾姓的起源 9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 141、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 142、北宋末期(1102年) 153、明朝末期(1626年) 154、当代(2006年调查统计数字) 155、当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数 16四、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 231、艾姓人口的宏观迁徙情形 232、艾姓人口的微观迁徙情况 24五、艾姓的传统文化 401、郡望 402、堂号 413、楹联 424、家谱 425、字辈 46六、艾姓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 541、历代先贤 542、当代名人 733、文学、美术、医学、军事4个领域古今名人 794、其他当代名人 80七、注释 87八、附录 119附录1 相关的历代官职、勋阶、爵位名称及其品级 119附录2 汝艾辅佐少康复兴家国 125附录3 “受<左传>而擢甲科”典故 126附录4 艾子巧止诛九族 127附录5 赴各地实地调研提纲 128附录6 艾姓的迁徙 131附录7 关于犹太人中的艾姓 132附录8 我国各历史时期移民情况 133附录9 《两大刺客》摘录 139附录10 辽宁凤城县艾姓考证 142附录11 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 143九、主要参考资料: 147作者简介: 149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六稿)前 言我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主持编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期间,不仅学习和钻研了谱牒学,而且对姓氏学也产生了兴趣,尤其想弄清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当时囿于姓氏学知识的匮乏,加上还在从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只好暂时作罢。2007年底,年届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最高时限,结束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的研究课题从此可以提上实施日程了。2008年3月初,我到沈阳市北方图书城浏览姓氏学方面的书籍,袁义达主编、2007年11月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急切地想了解在宋朝编纂出版的《百家姓》中排在第334位的艾姓是否名列当今三百大姓之中。在第三册中查到了名列第215位的艾姓,令我大喜过望。我一口气读完了关于艾姓的全部内容,并将其抄录下来,拿回家作进一步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对艾姓的起源、发展、现状、分布、迁徙、传统文化、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等等,有了初步了解,并从中悟出了对艾姓源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受益匪浅。但由于该书对艾姓的介绍过于简明扼要,我对有些老问题仍不甚了了,并产生了一些亟待弄清的新问题,从而激发了我对艾姓源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欲望和热情。带着各种问题,我于2008年3月初至5月初,到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姓氏辞典》等6部姓氏书籍、《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十多部名人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4部地名辞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7部官制辞典及各种与姓氏学有关的、能查到的所有资料。为了搜集艾姓历代先贤,查阅了《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等7部史书人名索引资料。为了弄清从人名索引资料中查到的历代艾氏先贤们的生平事迹,查阅了《资治通鉴》、《晋书》、《魏书》、《旧五代史》、《宋史》、《明史》、《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和《清史》等史书的有关部份以及其他相关典籍。凡有关艾姓源流和先贤的内容,均作了详细摘录。在查阅、综合和研究艾姓源流过程中,发现不少书籍对艾姓的起源、迁徙和先贤等方面的介绍很不全面,如各部姓氏书籍介绍艾氏起源时,多为3—4支,遗漏了几支重要的艾姓起源;又如在所有姓氏书籍中基本上见不到关于艾姓人口迁徙情形的介绍;再如《中国历史人物辞典》仅仅收入了2位艾氏名人,遗漏了大量艾氏先贤。更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资料关于艾姓的起源等内容有重大错误,如《辽沈晚报》2007年2月25日介绍艾氏时,说艾氏“出自于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经查证,到目前已知的十多支艾氏起源中,没有任何一支艾氏出自于禹王之后。又如《姓氏词典》称“北魏去斤氏、俟斤氏改为艾姓”;《中国姓氏辞典》称“北魏鲜卑族复姓艾斤氏改为单姓艾氏”。经查阅《魏书•官氏志》,北魏鲜卑族118个姓氏(宇文氏和慕容氏除外)中根本就没有俟斤氏和艾斤氏,何来北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一说?!再如,有的资料将云南邓川州明代贤儒艾自修说成是河南邓州人,一字之差,差之数千里。四如,《中国姓氏辞典》将“受<左传>而擢甲科”典故的主人公山东艾颖写成浙江艾预,实属“张冠李戴”。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后来在查阅几部《艾氏族谱》时也发现了一些错误之处。主要错误有:一是年号错误,如唐元和年号到元和庚子(公元820年)止,公元821年(辛丑)应是长庆元年,却写成元和辛丑。二是年份错误,如宋朝庆元辛未,查《中西年谱》,宋朝庆元年号中根本没有辛未年。三是母子年龄相差55岁以上,不符合生理规律。四是所取得的功名或所任官职名称与相关史料或史实不符。究其原因,一是筆误或印刷错误;二是重嫡轻庶,副配或继配所生子女写为原配所生;三是对年号、年份、功名或职务等的记录有误或口口相传过程中以讹传讹;四是用当朝官职名称替换前朝相当官职名称时出现差错;五是可能不清楚也可能有意将岁进士(即贡生的别称)说成进士;六是虚荣心驱使,为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自封几位先辈为进士甚至大官等等。更为严重的错误是,一些宗族将本宗族的源流弄混淆了,将别的宗族的历史名人列为本宗族的祖先,或者将别的宗族的后裔纳入本宗族族众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谱序作者秉承“天下艾姓是一家”的理念,不大清楚艾姓属于同姓多源姓氏的现实,加上以历史名人提高本宗族社会地位的虚荣心驱使,便将自己所知的艾姓历史名人都列入本宗族祖先之中。由于他们不完全了解这些名人的生平及某些同一宗族名人之间的确切世次关系,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将外宗族历史名人的世次弄得混乱不堪,或者将一些典故弄错了,往往造成“张冠李戴”。至于有的谱序作者将本宗族始祖说成是一省乃至全国艾姓之始祖,或者说本宗族或本地艾姓人口之多为全国之最,不免有坐井观天之嫌了。为了正本清源,还艾姓源流以本来面目,我根据以往所积累的艾姓信息和本次掌握的艾姓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和研究,于5月初撰写成《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草稿)》(约13000字);随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常经补充和修改。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对以往介绍艾姓源流的有关资料(包括各艾氏宗族的族谱)的错误之处或相互抵牾的地方,主要依据史书,经过多方印证和辨析,凡我认为有把握之处,在本文中均予以订正;一些存疑处,因无从考证,只好保留原议,或者避而不提;一些艾姓先贤,只知其名及功名或某一任官职,生平事迹很不全面,因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没有相关资料,他们的详细生平事迹尙无从查证,只好先将其姓名和已知的功名或某一任官职列出,不详尽处留待日后有机会时作进一步研究,并及时补充他们的生平事迹。寄希望于这些先贤的后裔提供他们的详细生平事迹,以彰显这些先贤们所建立的功业。为了进一步弄清艾姓的源流和更多先贤的事迹,我于2008年5月中旬专程赴北京,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与艾氏有关而辽宁省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所没有的历史资料。共查阅了《姓氏考略》等5部姓氏书籍、《至顺镇江志》等10部记载了艾姓先贤生平事迹的地方志或民间典籍,对艾姓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并更详细地掌握了14位艾姓先贤的生平事迹。根据新掌握的历史资料,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草稿)》进行了认真修改,订正错误,补充遗漏,删除冗余,于5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一稿)》(约18000字)。尔后又进行了适当补充和润色,于6月2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二稿)》(约20000字)。但这是依据史料写成的综述性文章,尙缺乏足够的实证材料加以佐证,而且,虽然名曰《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实际上仅是艾姓源流综述,涉及艾姓现状的内容很少。为了搜集源流实证材料和现状情况,我向艾姓名人比较多的十余个市县的地方志办公室发信求助,请他们介绍本地艾姓情况和名人,并帮助寻找当地的艾姓宗亲。感谢江西抚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范茂芝主任和江西东乡县、修水县、陕西米脂县地方志办公室各位同志的帮助,分别为我找到了东乡艾顺才、修水艾德彬和艾军、米脂艾有为等宗亲。根据修水征村艾军来信提供的信息和米脂有为寄来的《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我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二稿)》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9月1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三稿)》(约25000字)。为了搜集更多的关于艾姓源流的实证材料、艾姓名人及其事迹和各宗族现状情况,特别是想弄清楚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与江西东乡艾氏的渊源关系,受江西省东乡县顺才和修水县德彬的邀请,我于2008年10月10日—16日赴江西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地查阅了东乡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基本上弄清了东乡礼洞和修水征村及其祖籍地浙江金华两支艾氏宗族的来龙去脉,并通过修水征村艾氏宗族于明崇祯4年(公元1631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四修)》转载的《艾氏原始》一文,顺便弄清了江西永丰一都滑石滩艾氏宗族自唐朝中期至明朝晚期(约公元732—1591年)的概况;通过东乡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和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及其转载的《艾氏原始》,新搜集到40多位艾氏先贤,并充实了此前已知的某些先贤的事迹;查明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号北辰,印澄清)公的祖籍是江西省抚州临川县(今东乡县)礼洞,南京只是其原籍,非常圆滿地实现了预定调研目标,令我兴奋不已。在修水县调研期间,在德彬和艾军陪同下,还到修水县渣津镇拜访和请教了《渣津镇志》和《古艾寻踪》的主编熊耐久先生。熊先生从事修水龙岗坪古艾研究已有多年,有较高的造诣。熊先生引用大量史料和实例,认定商朝时期在修水流域(包括铜鼓、修水、武宁和永修等县)封建了艾侯国,都城为渣津镇龙岗坪;春秋时(公元前504年),以艾侯国都城龙岗坪为中心的地域即今修水县境改称艾邑,秦汉时在此设置艾县,直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除艾县,并入建昌县,在长达近2000年间,此地域一直以艾为名,说明以修水县为中心的修水流域有大量艾姓人口居住,是艾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根据在这次调研中获得的丰富资料和信息,决定对《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三稿)》从结构到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一是增加40多位先贤名录及其生平事迹,补充某些先贤的生平事迹;二是将起源于修水龙岗坪的这支艾氏宗族的始祖由春秋吴公子庆忌改为商朝艾侯;三是对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形加重筆墨,以便为各地艾姓宗族提供追根溯源的线索,进而使他们弄清本支艾氏宗族的源流。为此,将原文“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分布与迁徙”一分为二,分为“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和“四、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形”;四是在“五、艾姓传统文化”一节中增加“5、字辈”,以便于各宗族的外迁后裔通过字辈认祖归宗,并在“4、族谱”中简单介绍各宗族族谱编修情况;五是针对有关问题写几篇专论性的文章作为注释或附录,如《江西修水龙岗坪是艾氏的重要发祥地》(含“山东泰安、莱芜、沂源一带是艾氏的又一重要发祥地”)、《“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谁是“受<左传>而擢甲科”者》、《汝艾辅佐少康复兴家国》和《〈艾氏原始〉考证》等,供读者参考。在各节中,注重增加各宗族的现状情况,并用各宗族的源流来证实艾姓中某一支的起源和发展。于2008年11月30日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第四稿)》(约40000字),并将此稿先后发送给江西东乡、修水、武宁、永修、吉安、湖南永州、平江、陕西米脂、重庆大足等地艾姓宗亲,征求他们对本文的修改意见。基于到修水和东乡实地调研的收获和体会,于11月初又做出了一项决定:给凡出过艾氏名人和与艾氏有关的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及艾氏宗亲发函调研。先后共发出一百多封信函。陆续收到了江西省武宁县施仪、永修振云、湖南省平江县奇志和隆辉、重庆市大足县显文和四川内江市才安、江西省吉安市新东、湖南永州零陵区仲邦、河南商城县金山、湖南邵阳县顺东等宗亲的回应;河南洛阳、江西金溪、贵州麻江、甘肃通渭、江苏高邮和金坛、云南洱源、湖北江陵、重庆大足、上海浦东等市县地方志办公室也发来了信息。根据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和艾氏宗亲提供的新信息,随时对本文进行修改和充实。到2009年2月22日,本文已达60000字。受江西省吉安市外侨办主任艾新东和东乡县老干部活动中心主任艾顺才的邀请,我于2009年4月15—24日二赴江西调研,先后到吉水县、永丰县、泰和县、东乡县、进贤县和新建县,按照调研提纲,或查阅县志,或查阅各宗族族谱,不仅弄清了几个萦绕在脑海中多时的疑问,查清了几位先贤的生平事迹,而且又搜集到19位先贤名录和事迹,还基本上弄清了4支艾氏宗族的源流。在顺才、振邦和益群等10多名东乡宗亲的陪同下,于4月22日到石羊市祭扫了东乡艾氏始祖宰(行九,字希周,号沧洲)公陵墓,实现了我多时的夙愿。所到之处,受到了艾氏宗亲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急我所急,鼎力相助,一一化解;每当我解决了一个疑难或有了新的发现时,他们与我共同分享快乐。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还没有在东乡和进贤艾氏族谱中查到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的名字,也没能在吉安找到千六公的后裔,但是又发现了两支迁南京的东乡艾氏后裔,增加了彻底弄清永州竹溪艾氏源流的可能性;又如在族谱世系录中也没有查到10多名东乡艾氏先贤的详细生平事迹,但是同顺才等宗亲想出了不埋没这些先贤功业的办法。总的说来,基本上实现了本次调研的预期目标,不虚此行。根据本次调研中所获得的信息,又对本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于4月30日完成了《艾氏源流和现状综述(第五稿)》,达74000多字。本文原名《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于2009年6月15日改为《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所谓“综述”,意为综合叙述,没有探讨和研究之意。而事实上,我对艾姓的起源、发展、迁徙、传统文化、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事迹、与艾姓有关的多个地名、历史事件及典故等等,不仅仅是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后加以“综合叙述”,而且在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着尊重历史、去伪存真的原则,大胆地指出了一些姓氏书籍和资料中的错误之处,补充了各部姓氏书籍和与艾姓相关的资料中所没有的内容,使艾姓源流的表述更加接近历史事实,使艾姓现状的介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故觉得《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能较确切地反映一年多来的工作实际。为了更快捷地从电子网络上获取各地艾氏宗族的源流和现状信息,并及时与宗亲们交流和探讨,于5月初学会了上网查询信息和发送邮件。从5月初至9月4日,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发出联系函118件,收到回函34件;应部份宗亲要求,发出《艾姓源流和现状综述/研究》30次。从宗亲们在网上发表的资料和回函中,获取了不少关于艾姓源流信息及各支艾氏宗族的源流和现状信息,尤为可喜的是,一是与回族艾氏宗亲德捷建立了联系,二是找到了春秋吴公子庆忌的后裔,三是找到了4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外迁后裔,五是找到了满族、蒙古族和土家族艾姓。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宗亲在网上公布的电子邮箱或qq号是无效地址,以致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三分之二的宗亲至今未予回函;一些宗亲虽回了函,但没有提供有用信息;少数宗亲基于保密原因,不大愿意提供本宗族的相关信息。我尽最大努力搜集各宗族的相关信息,尽量在《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中全面地反映艾姓源流和现状。但是,本人不勉强任何宗亲为我提供本宗族的信息,完全出自各宗族自愿。如果拙作没有反映出某些宗族的情况,也请这些宗族的宗亲们知情见谅。2009年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观测到了四百年一遇的壮丽的日全食景观。巧合的是,《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五稿)》在这一天首次超过10万字。到9月29日,篇幅达125000字。为了解决几个疑难问题和了解更多信息,于2009年10月13日启程赴南京、上海、重庆、湖南等地调研,历时42天,途经南京、镇江、常州;上海;河南商城县、潢川县、光山县;湖北红安县、浠水县、武汉江夏区(原纸坊县);四川达县、泸县;重庆大足县;广西桂林;湖南邵阳县、零陵氏、冷水滩区,共8个省市、17个市县区,查阅了《镇江志》、《至顺镇江志》、《金坛县志》3部志书和上海川沙、河南商城、湖北红安、浠水、武汉江夏区山坡乡、四川达县景市镇、泸县立石镇、重庆大足县、湖南邵阳县、永州零陵区马回村和冷水滩区竹溪等地共13个宗族的族谱。这次调研收获颇丰,基本上澄清了泸县立石镇《艾氏族谱•科第录》和《艾氏族谱•仕宦录》中存在的不实问题;又找到了几支艾氏宗族,如重庆大足一支庆忌公的后裔;基本上查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迁后裔—四川达县艾氏宗族的源流;又查到了7位历史先贤和当代名人;与此同时,发现了几个值得探讨和澄清的问题,如上海川沙艾氏宗族不仅认定本宗族是犹太人后裔,而且宣称整个艾氏出自犹太,都是犹太人后裔。显然这是大多数艾氏宗亲所不能接受的观点,本人也不敢苟同,决定写一篇专论性文章讨论这个问题(详见注27:《艾氏并非出自犹太人》)。于2009年11月25日起修改《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五稿)》,除了根据这次调研获取的新信息增添新的内容外,还对“当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数”、“艾姓人口微观迁徙情形”和“字辈”三节的结构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随意排列改为按省归纳和排列。12月22日基本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六稿)》,篇幅达145000多字。自2009年12月23日起,重点对“注释”进行修改,一是对一些尚不大明晰的历史事件、与各支艾氏起源相关的历史人物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量搞清各支艾氏始祖经历的各个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与相关历史人物的关系;二是对篇幅过长的注释进行结构性调整,化整为零,按事件或人物分成若干个子注释,使得文章层次更分明,条理更清晰,以便于阅读和记忆。于2010年2月8日基本完成了《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第七稿)》,篇幅达158000多字。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文章无止境,大至文章结构和立论,中及形式逻辑和前后呼应,小到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均需反复推敲,仔细斟酌。几乎每次认真审阅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找出一些不足之处,一经作出适当修改后,文章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一股快意便不觉涌上心头;而若一旦解决了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获得了重大突破,一种莫名的成就感顿时令人心旷神怡。通过近两年来的研究实践,不仅仅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文章无止境,而且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的研究,更是无止境。历史资料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描述往往极其简明扼要,看似只言片语,其实在这些只言片语中隐含着丰富的内涵。只有认真思考,反复查证,才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查阅资料和考证,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往往随之产生新的问题。通过查阅A资料纠正了B资料的某个老错误,往往A资料可能又带来了一个新错误。不同资料可能选取了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乍看起来,似有联系,又似有矛盾。例如,A资料可能选取了某历史人物去国隐居、隐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前的名字和活动,而B资料可能选取了同一历史人物去国隐居、隐姓埋名或更姓改名后的名字和活动,一时很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是孤立地将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这些不同侧面罗列在一起,往往难以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如果采用逻辑思维方式,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这些不同侧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他们的本来面目可能会比较清晰地显现在你的眼前。一些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难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却又立即展现在你的面前。研究越深入,越来越认识到不能迷信任何书本,即使是司马迁的《史记》也有诸多脱漏或错讹,需要查阅《史记志疑》加以补正。所以,每当发现新的问题,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怕发现问题,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要发现了问题,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将一个又一个问题予以解决,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发现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研究就会越深入,艾姓源流就会越来越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0:05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本人学的是理工,干的也是理工,60岁以前很少涉猎文史,而今从事艾姓源流研究,实在是勉为其难,谬误在所难免。水有源,木有本,中华民族历来尊崇自己的祖宗。我之所以勉为其难地从事艾姓源流研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追根溯源,搞清本宗族—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认祖归宗,并让更多的艾氏宗族也能搞清本宗族的源流,认祖归宗。我将这篇拙作送艾姓有关人士审阅,请他们给予斧正。企盼更多的艾姓有心之人和有识之士对本文加以校勘,订正错误,补充遗漏,充实各地艾姓的实际内容。我愿与艾姓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使该文成为一篇迄今为止内容最全面、最翔实、最准确、最符合实际的艾姓源流和现状文章,以便上对得起艾氏列祖列宗,下无愧于子孙后代,并用以激励艾姓后辈继承和发扬先贤们刚正不阿的品德、勇于进取的精神、廉正爱民的情怀、孝悌耕读勤俭的家风和令后人景仰的功业,从而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崭新局面,涌现出更多的国家栋梁之材,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光耀艾氏门楣。这是我勉为其难地从事艾姓源流研究的最根本目的。本文中涉及的夏、商、西周年代大多参考张习孔著《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也有参考柏杨著《中国历史年表》和沈长云著《中国历史·先秦史》之处,因而在有系统而准确的纪年—公元前841年之前,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地方的时间表述难免有互相抵牾之处。特此说明。(详见注27)一、艾姓的名义和图腾艾,即艾蒿,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古代,艾蒿遍布于原野,与庄稼争地,必须刈除。于是人们发明了刈除艾蒿的镰刀,这种镰刀也称为艾或艾刀。发明艾刀的氏族称为艾氏。艾既是杂草,也是一味草药和驱虫药。五月端午节时,人们用艾作虎,或剪綵为虎,粘上艾叶,戴以辟邪;有的直接将艾蒿挂在门框上,用以辟邪。全国各地皆产艾,尤以河南汤阴的北艾、浙江四明(今宁波市)的海艾、湖北蕲春的蕲艾最为著名。这些地方应是古代艾氏族人居住之地,并成为艾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艾氏以艾蒿作为原始图腾和族徽。二、艾姓的起源艾氏在远古(商朝之前)和上古时期(多指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这个时期,即公元前1562—公元220年近1800年间)罕见,中古时期(多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这个时期,即公元221—959年700多年间)仍不多,近古时期(指宋、元、明至清后期,即公元960—1840年近900年间)和近当代多起来。艾姓不仅是同姓多源的姓氏,而且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融合体。综合各部姓氏辞典、有关史书、典籍和各支艾氏宗族族谱的记载以及艾氏宗亲们在电子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和云南洱源县县志办提供的信息,艾姓起源主要有以下几支(以时间先后为序):1、远古时期发明艾刀的氏族,以艾为氏。北艾、蕲艾和海艾的主要产 地河南汤阴、湖北蕲春(今浠水县)和浙江四明(今宁波)等地当是远古艾氏的发祥地。这仅仅是泛泛而论,不知起源于何时,不知具体的始祖名,也不知这几支艾氏的后裔何在。据推断,河南汤阴艾氏宗族是存在的,商朝武丁帝的一支侯爵后裔封于艾国(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就是有力证明。当时,河南汤阴地区因居住着众多的艾氏族众而名艾城/艾邑,侯爵的方国以地名艾为国名,称之为艾国。春秋时属卫国,名艾城。后来成为艾氏郡望的河南汝南郡的艾氏宗族和以江西修水艾侯国艾侯为族长(首领)的艾氏宗族可能是河南汤阴艾氏宗族的后裔。(详见起源4及注2)2、辅佐夏朝(公元前2033—1562年)少康帝(报仇雪恨、复兴家国的第八任夏帝,约于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中兴夏朝的功臣和大臣汝艾(或女艾),其孙以王父名艾为氏;另一说是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赐姓艾。若按少康帝赐姓艾算,则这支艾氏已有约3880年的历史;若按其孙以王父名为氏算起,则这支艾氏也有约3850年的历史。(详见注1-3、附录2)3、商朝(公元前1562—1066年)武丁帝46年(即约公元前1225年)前后,武丁帝在江西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艾侯国的历史有3235年。以第一任艾侯为族长的修水艾氏宗族可能来自以汝艾为始祖的艾氏宗族或更早的河南汤阴艾氏宗族或湖北蕲春艾氏宗族,因而其历史当在3850年以上。按照编修族谱的小宗之法,修水艾氏宗族以第一任艾侯为始祖,其历史约有3235年。(详见注2)4、商朝武丁帝(约于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59年,商朝中后期“中兴”君主)的一支侯爵后裔封于艾国(故地在今河南汤阴县)。周武王灭商时(约公元前1066年),艾侯被俘,艾国遂灭。艾侯的子孙以故国名“艾”为氏。该支艾氏的历史约有3070年。 (详见《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注3、《舆地指掌图》)5、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齐景公(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58年)的大夫裔款,其食邑为艾陵(故地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南,一说在今泰安市东南,又一说在山东沂源县西南),以食邑地名艾为氏,取名艾孔。另一说是,季梁于公元前537年自鲁国隐于齐国艾陵,以隐居地名为氏,以原姓为名,取名艾孔。经考证,裔款于公元前521年已是齐国大夫。所以该支艾氏的历史至少有2530年。(详见注4)6、春秋吴王僚(公元前515年被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剌客之一的专诸刺杀)之子庆忌于公元前515年出居艾城(一说是吴国的艾邑—今江西修水县,一说是卫国艾城,可能是今河南汤阴县),其子孙中的一支以其出居地名艾为氏。该支艾氏的历史有2525年左右。(详见《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湖南邵阳县《艾氏族谱》、注5)7、某些少数民族姓氏改为艾姓:7.1、北魏鲜卑族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该支艾姓的历史有1515年。(详见《魏书•官氏志》8/113/3013、注6)7.2、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如北宋中期(1050年前后)来华经商、后定居国都汴梁(今开封)的犹太人、明清来华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中,其中文名也有以艾为姓的。(详见附录7)7.3、回鹘族(今维吾尔族)爱里八都鲁于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率部归顺宋朝,并改爱姓为艾姓,取名艾忠孝。该支艾姓的历史有770年。(详见《宋史》35/412/12377、注7)7.4、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即回族人名字)首音,如归附清朝的回族人艾布巴克,其后裔以艾为姓。最早的回族艾姓来自西亚穆斯林商人,为唐朝时8大外来姓氏之一。回族艾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见《艾培焕网吧》中之《姓氏起源》、电子网络文章《回族姓氏由来》)7.5、滿族爱新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爱义氏、爱浑氏有改为艾姓者;西林觉罗·.艾必达的第8世孙约于1870年前后以始迁祖名字中的第一字艾为姓氏。辽宁凤城县、本溪市等地有滿族艾姓人口。(详见附录10)7.6、云南洱源县彝族绞姓于公元1872—1873年改为爱姓,后来演绎为艾姓。(详见注8)7.7、蒙古族艾姓源于蒙古族“艾日尹古特”姓氏的第一字,《蒙古秘史》作“阿亦里兀惕”。12世纪末13世纪初,艾日尹古特服属蒙古之前,分布于呼伦贝尔一带,系塔塔儿六部之一,与从事奶食品职业有直接关系。清朝末年,从鄂尔多斯移居于九原区范围哈业胡同、全巴图和哈林格尔等地,直到现在。(详见电子网络文章《蒙古艾姓渊源》)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蒙古八旗兵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一支驻防凤城正蓝旗,其中的咕噜噶门哈拉氏译为艾姓,这支正蓝旗蒙古艾姓后裔现居住在凤城县蓝旗三家子和杨木双庙子等村。(详见电子网络文章《辽宁蒙古风采》、《凤城蒙古正蓝旗艾氏族谱》)7.8、土家族有艾姓,其源流和现状待查。7.9、清朝以后的某些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的艾姓多来自于汉族,如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箭山村艾姓现为瑶族,其始迁祖明所公(生于公元1685年前后)系湖南省永州竹溪艾氏第14代裔孙,汉族。全国各地不少少数民族自治县都有汉族改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类似情况,如辽宁桓仁县有汉族改为滿族者,其原因心照不宣。上述各支艾姓起源中,各部姓氏书籍公认的有3支:夏朝汝艾、春秋艾孔和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氏,其余各支艾氏起源多是某部姓氏书籍或有关史书、典籍、地方志和艾氏族谱及网络文章提及。本文删除了有关资料认定但却是错误的4支艾氏起源:夏朝禹王之后;春秋孔子之后;鲜卑族俟斤氏和艾斤氏改为艾姓。与此同时,增添了所有姓氏书籍无一提及但确实存在的8支艾氏起源:商朝修水艾侯;回族艾姓;南宋回鹘族爱里八都鲁改爱姓为艾姓;瑶族艾姓;云南洱源县彝族绞姓改为爱姓,后来演绎为艾姓;滿族爱新觉罗氏等姓氏有改艾姓者,西林觉罗·.艾必达的子孙以始迁祖名字中的第一字艾为姓氏;蒙古族艾姓;土家族艾姓。艾姓历来是中小姓氏,但其有文字记载、有史可考的第一始祖或曰得姓始祖汝艾是夏朝少康帝复兴家国的大功臣和重臣,其孙以王父名艾为氏(另一说是少康帝赐姓艾),因此,艾氏自得姓至今至少已有3840年的历史,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以唐朝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华艾氏宗族及其迁往各地的后裔(如江西修水县、武宁县、瑞昌县、福建建宁县、湖北武昌、崇阳、通城县艾氏宗族)认定夏朝天水汝艾为艾氏第一始祖,商朝修水艾侯为艾氏第二始祖,春秋山东艾孔为艾氏第三始祖。该宗族认定汝艾至艾孔49代,艾孔至海清46代,在其族谱中有明确记载。该宗族的堂号为“天水堂”。综上所述,该宗族认定汝艾为本宗族始祖,艾孔为本宗族第49世祖,海清公为第94世祖。(详见注11)以唐朝宰(行九,字希周,号沧洲)公为始祖的东乡礼洞艾氏宗族第10世孙可叔公于南宋咸淳甲戌(公元1274年)在《礼洞艾氏族谱(二修)序》中称,夏朝女艾谍过灭浇,辅佐少康帝中兴夏朝,其子孙以艾为氏;历千百年后,齐有艾孔,不知孔是否是女艾之后裔?宰公第12世孙庭晖公于元朝至元戊寅(公元1338年)在《礼洞艾氏族谱(三修)序》中称,“艾氏郡望自天水,上祖世代修水古艾也。”东乡礼洞艾氏宗族也认定夏朝天水汝艾为艾氏第一始祖,商朝修水艾侯为艾氏第二始祖,春秋山东艾孔为艾氏第三始祖。该宗族认定本宗族是商朝修水艾侯的后裔。(详见注2、附录2)湖南省邵阳县艾氏宗族自称为春秋吴公子庆忌的后裔。其族谱序言称:“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迁居艾城,以城名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该宗族的堂号为“衍庆堂”,是对其始祖的永久纪念,表明本宗族由庆忌公繁衍而来。2009年10月31日在重庆大足县又找到了吴公子庆忌的一支后裔—庆忌公第45世孙询公的长子舆公的后裔;2009年11月9日查阅邵阳县《艾氏族谱》获悉,邵阳县艾氏宗族是庆忌公第45世孙询公的三子僚公的后裔。这两个宗族的族谱所记载的自庆忌公至第45世孙询公的世系名录基本一致。(详见注27)《艾氏原始》称:“艾氏出春秋时艾孔。孔仕齐为大夫,食邑于艾,遂为艾氏。”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认定本宗族是春秋艾孔的后裔。《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有类似的记载。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马迴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四川省安岳县艾氏宗族声称是春秋艾孔的后裔。电子网络文章《犹太回族源流》称,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于1605年接待了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艾田。这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在明朝时开封有犹太艾姓人口;该文章还说,1987年统计,开封有32名犹太艾姓人。另一篇网络文章称,1952年国庆节,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开封犹太人后裔艾凤鸣进京祝贺。但迄今尚未与犹太艾姓人取得联系。2009年10月22日查阅上海川沙《艾氏家谱》时获悉,该宗族不仅认定本宗族是犹太人后裔,而且宣称艾氏实出犹太,整个艾氏都是北宋中期来到国都汴梁的犹太人的后裔。2010年1月17日在电子网络上查阅《小艾茶坊博客》,作者艾香茗称,安徽省繁昌县横山镇枣园艾村艾氏宗族自认是犹太人后裔。(详见附录7中7-2、注26)网络文章《天主教传入中国及山西概况》称: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原名Giulios Aleni)于明万历48年(公元1620年)到达山西綘州,是第一个进入山西的天主教传教士。公元1876年,罗马教廷任命艾士杰(原名Gregorius Grassi)为山西教区副主教,公元1890年升任主教。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0:52
电子网络文章《世界英才》介绍了云南大理洱源县彝族人艾玉花的生平事迹。曾任洱源县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人大常委调研员的艾玉花,1998年被评为县、州、省先进工作者,当是当今彝族艾姓人士中的佼佼者。在电子网络文章《天下艾姓是一家》中见到了三位回族艾氏宗亲发布的信息:一是南京市的艾德捷,二是河南省的艾战领,三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艾丽云。以西林觉罗·艾必达公为始迁祖的凤城满族艾姓第10世孙向群在《满族艾姓寻找同宗》一文中称,辽宁省凤城县红旗镇、宝山镇一带居住着正红旗满族艾姓人口,蓝旗三家子、杨木双庙子等地居住着正蓝旗蒙古族艾姓人口。2009年11月26日,向群发来信息,称追根溯源工作近来有实质性进展:“我祖既不是爱新觉罗氏,也不是爱义氏、瑷珲氏,而恰恰是满洲觉罗氏族的老姓:西林觉罗氏,后汉译为‘鄂’,即‘鄂氏’。这充分印证了多年来我在考察中获悉的一个传闻:许多先人们都说先祖姓“鄂”。考证结果表明:艾必达只是先祖的名字,其姓名全称应为‘西林觉罗·.艾必达’或‘鄂哲鄂·艾必达’。同时又得知我们所属的牛录为文成牛录,起源于长白山正红旗。这样一来我艾氏源流和姓氏就搞明白了。” 2009年12月7日上网查阅《华人英才网—人物》,其中介绍了内蒙古扎兰屯市蒙古族人艾书才的生平事迹。(详见附录10)曾见到有关文章说土家族有艾姓,但一直没有查到关于土家族艾姓源流和现状的信息。近日查阅电子网络文章《世界英才》,该文介绍了贵州岑巩县土家族人艾成英的生平事迹,确信土家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找到商朝武丁帝封于河南汤阴艾国的艾侯、北魏鲜卑族艾氏和南宋回鹘族艾忠孝的后裔。不知现今以艾字为名字中第一字的维吾尔族人是否是艾忠孝的后裔?期盼知道这几支艾氏后裔下落者通报信息,本人将不胜感激。有几篇网络文章称,苗族有艾姓。迄今尚未查到有关苗族艾姓的信息,故尚未列入艾姓起源中。有一篇电子网络文章说艾姓起源于炎帝,姜姓。有一篇电子网络文章说,周初姜太公(名望,字子牙,被封为齐国国君)的后裔有改艾姓者。因无据可查,均没列入艾姓起源中。江西修水《艾氏宗谱》将周初艾佚侯列为艾氏祖先之一,但迄今尚未查到艾佚侯的后裔,故没将其列入艾氏起源中。从上述各支艾姓起源可以看出,艾氏不是纯粹的汉族同胞,还有鮮卑族、回鹘族(今维吾尔族)、回族、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乃至犹太人、意大利人等外来民族的兄弟。这说明不仅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大家庭,而且许多姓氏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个民族融合群体。三、艾姓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情况1、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艾氏在远古和上古时期罕见,中古时期仍不多,致使宋朝以前艾姓人口数量无从考证。但根据艾氏起源、艾氏郡望、以艾命名的地域和艾氏族徽艾蒿的主要产地等信息,可以宏观地推断出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比较多的地区。l 各支艾氏宗族均公认夏朝汝艾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艾氏第一始祖,其故乡甘肃天水郡为艾氏的发祥地和祖籍,故甘肃天水郡应是远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l 河南省汤阴县既是北艾的主要产地,又是商朝武丁帝的侯爵后裔封地—艾国所在地,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l 浙江四明(今宁波市)是海艾的主要产地,这一地区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l 湖北蕲春是蕲艾的主要产地,这一地区应是远古和上古时期艾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l 根据傅说所居之地曰傅岩,严光隐居之地曰严滩,杜甫所居之地曰杜陵,自古以来多以居民的姓氏为其居住地的地名,以龙岗坪为中心的江西修水流域(包括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永修县一带)在商朝武丁帝46年(约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建艾侯国,东周平王封为艾子国,春秋时(公元前504年)改称艾邑,秦汉时置为艾县,直到隋朝开皇9年(589年)废除艾县,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以艾为名,艾侯国的都城龙岗坪到宋朝时仍称艾城,曾为建昌县和永修县县治的艾城,至今仍名艾城镇,原武宁县城关镇直到1966年“文革”时一直名古艾镇,说明这一地域应是上古和中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详见注2 )l 周初(约公元前1066年)至春秋战国期间,山东牟县(今山东莱芜市东南)有艾陵/艾山,今泰安市东南有艾陵,今山东沂源县西南名艾陵/艾山/艾邑(详见注2 );2009年7月27日查阅《北朝四史人物索引》获悉,西魏(公元535—556年)宗室元珍和元苌先后被封为艾陵男和艾陵伯,说明此时仍有地名艾陵。由此可见,山东莱芜/沂源/泰安艾陵至少有1600年(公元前1066—公元556年)的历史。事实上,山东莱芜市东南接沂源县西南一带的山脉绵亘数十里,现今仍名艾山,此艾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艾命名的这一地域应是上古时期和中古时期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编者按:北朝四史指《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l 江苏邳县北接山东郯城县界也有艾山,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设置艾县,这里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l 南北朝时期有了各姓氏的郡望,各姓氏郡望所在地是该姓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甘肃天水郡(治所为平襄,即今通渭县)和陇西郡(治所为狄道,即今临洮县南)是艾氏郡望,这一地区不仅在远古时期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在中古时期仍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l 河南省河南郡(治所为今洛阳市)和汝南郡(治所先后为今上蔡、平舆、汝南县城)是艾氏郡望,这两个地区也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l 浙江睦州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设置,治所在今建德县大同镇西;几经废兴,治所迁至今建德县西南寿昌镇;1958年废入建德县)是东乡艾氏始祖宰(行九,号沧洲)公隐居之地,到北宋末年时还有以艾命名的艾溪、艾原等水名和地名,说明这一地区自唐朝晚期至北宋末年是艾姓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详见可叔公于1274年撰写的《礼洞艾氏族谱序》)综上所述,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甘肃省天水郡和陇西郡、河南省河南郡和汝南郡及汤阴县、江西省修水、武宁和永修等县、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市、沂源县一带和郯城县、浙江省宁波市和建德县、湖北省蕲春(今浠水县)等地区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即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甘肃、河南、江西、山东、浙江、湖北6省是艾氏人口最多的地区。2、北宋末期(1102年)全国艾姓总人口约25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8200万的0.03%。其中一半左右集中在江苏省(编者按:江苏邳县艾姓人口可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贯的30位北宋艾姓先贤中,江西21人,浙江4人,江苏3人,山东1人,福建1人,这与当时艾姓人口分布状况是基本对应的。(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数详见附录11) 3、明朝末期(1626年)全国艾姓总人口约68000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9300多万的0.035%,在全国大姓氏中列第173位。其中34%的艾姓人口居住在江西省,其次分布于陕西、湖北、山东、湖南、河南、福建等省。知道其籍贯的南宋初至明朝末86位艾姓先贤中,江西58人,陕西14人,湖北4人,江苏4人,山东2人,湖南、河南、云南、上海各1人,这与当时艾姓人口的分布状况基本上是相对应的。4、当代(2006年调查统计数字)艾姓总人口4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13亿的0.031%,位列300大姓中第215位。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6省,这6省内居住着大约56%的艾姓人口,其中湖南约占13%,仅高于这六省平均值(9.3%)3.7个百分点,说明艾姓人口在这6个省中的分布比较平均,不再像宋朝时一半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苏、明朝时三分之一艾姓人口集中在江西的状况。其次分布于湖北、甘肃、辽宁、福建等地。全国形成了以湘赣为中心(湘赣两省艾姓人口约10万,占全国艾姓人口的1/4)向外散布的艾姓人口分布区。5、当今艾姓各宗族大致人口数迄今所知,后裔人数众多的艾氏宗族有5支,按始祖出生年代排序,第1支为以春秋吴公子庆忌公为始祖的湖南邵阳县艾氏宗族,第2支为以唐朝海清公(约生于公元727年)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包括江西武宁、修水、瑞昌、兴国、横峰等县、湖北武昌、崇阳县、通城县、福建建宁县等地外迁后裔),第3支为以唐朝宰(行九、字希周,号沧洲)公(约生于公元800年)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宗族(包括江西临川、金溪、进贤、余干、安仁、贵溪、余江、鹰潭等县和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安徽繁昌县、贵州三都县、广西南丹县、湖北红安县、福建南平市等地外迁后裔),第4支为以五代末、宋朝初中庸公(生于公元952年)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包括江西吉水、乐安等县、湖南平江县、湖北监利县等地外迁后裔),第5支以子敬公(于明永乐5年即1407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山东济阳县)为始祖的山东济阳艾氏宗族。据不完全统计,东乡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有5万人左右,江西永丰和湖南邵阳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各有2万多人,浙江金华和山东济阳艾氏宗族及其外迁后裔总数均有1万人以上。五家之和11万以上,约占全国艾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强。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统计,当前艾姓人口列前10位的省依次是: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甘肃、辽宁、福建.;第11位以后没按顺序排列。就本人目前统计上来的各省艾姓人数与《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的排序有较大的出入,如第7位的湖北、甚至第10位以后的四川、重庆、山东等省市的当前艾姓人口数多于前6位的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这说明对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等省艾姓现状的调研工作还要加大力度,也希望陕西、河北、黑龙江和河南等省的艾姓宗亲踊跃提供信息。以前按五大宗族统计艾姓人口,后来发现这样统计有些问题,如外迁后裔与祖籍宗族的互认问题,有的祖籍宗族A认定某宗族B是本宗族的外迁后裔,而外迁后裔B并不认可;相反的情形亦有之;有的文章称某宗族B是某宗族A的外迁后裔,而A和B都未置可否。若本人据某家之言认定B是A的外迁后裔,将会引起B或A之一甚至A和B两者的不滿。本文的作用在于为各宗族提供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的线索,但不能越爼代庖,充当判官。从2009年12月12日起,基本上按《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排列的顺序分省列出迄今已知的各艾姓宗族当今大致人口数:5-1、湖南省(约37000人)l 2009年11月9日,在邵阳县诸甲亭乡查阅《各甲续谱资金结算表》获悉,以安、雅、晚公为始迁祖的湖南邵阳县艾氏宗族现有20000人(其中五甲5344男丁,七甲3719男丁,九甲934男丁,共有男丁9997人,男女合计约20000人)。主要聚集地为诸甲亭乡和郦家坪镇,其中诸甲亭乡中山村1700多人,郦家坪镇蔡家田1600多人,是两个艾姓人口最多的村庄。郦家坪镇杉木桥、干塘村、大岩村、栗树庙村、姚家铺村及邵东县的神风中乡等村都有艾姓人口。依据迄今统计上来的数据,湖南邵阳县是艾姓第一大县,中山村可能是艾姓第一大村。(吴公子庆忌公后裔)l 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于2005年参加修谱的人数达7000多人,其中,以牛角坝镇、高溪司镇和普利桥镇为中心的冷水滩区艾姓人口5500多,相邻的东安、祁阳、祁东及江华4县共约1500人。(以宰公为始祖的东乡艾氏外迁后裔)l 湖南省平江艾氏第27世孙隆辉来函告知,1993年版的《平江县志》载,平江艾姓有5227人,均为平江艾氏始迁祖华仲公后裔,其中艾氏先贤穆公后裔2800多人。(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外迁后裔)l 仁清(音译)在《百度贴吧·艾姓吧•寻找艾姓家人》中称,以盛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桃源县艾姓有2000人左右。l 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市零陵区马迴艾氏宗族约有1000人,其中马迴村634人,迁往区内富家桥乡等乡镇、村庄共300多人。l 延龄在网上发布信息称,益阳县龙光桥等地有艾姓人口几千人。l 据一些宗亲在电子网络上提供的信息,汉寿县荷塘、文武桥和南阳嘴、新化县大坪村、溆浦县桥江、麻阳县老田(今隆家堡、文昌阁等乡镇)、绥宁县、新邵县、安乡县、攸县、临武县、湘潭县、郴州市、临武县等地均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2、江西省(约45700人)l 据顺才说,江西东乡县有40个艾姓村庄,艾姓人口共约15000人,均为宰公后裔。l 1996年与东乡东村联合编修《礼洞艾氏宗谱(14修)》的贵溪县14村、鹰潭县6村和余江县4村艾姓人口共计约10000人。(宰公后裔)l 江西进贤县衙前乡、池溪乡等7个乡镇12个村庄艾姓人口共约6000人。(宰公后裔)l 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于1998年参加修谱的人数约10000人。l 江西修水县征村德彬告知,该村艾姓约500人。(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外迁后裔)l 与修水艾氏同宗的江西武宁施仪来信说,1992年参加修谱的武宁县、瑞昌县和永修县艾氏宗族共有22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海清公第15世孙康节公的后裔)l 建辉在电话中说,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约有1000人。l 江西金溪县地方志办公室介绍,金溪县双塘、翁塘、琉璃双塘、陈坊、谢坊等村艾姓共有数百人,均为东乡艾氏后裔。l 以宋朝初唐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在上世纪70年代约有600人。l 正冬发来邮件称,江西鄱阳县艾家村有50多人。 l 江西泰和县水槎乡艾氏宗族现有40多人。(唐公后裔)l 据悉,高安县、铜鼓县、乐安县、吉安县、上饶市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得悉具体数字。 5-3、陕西省(约6000人)l 《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称,据不完全统计,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米脂“小艾”最多时达5000余人。l 据有为来信,米脂“老艾”仅几十户、数百人。“老艾”后裔说,先祖从四川来米脂作官,遂在此地定居下来了。l 据悉,渭南市、子洲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得悉具体数字。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1:20
5-4、河北省(3000多人) 有田发来邮件告知,河北唐山市滦南县东黄坨镇崔大庄、崔二庄、崔三庄80%姓艾,各有600左右艾姓人口,3村共有艾姓1800人左右。另外,附近的东南集和西南集两个村庄也有不少艾姓人口。全县合计2000多人。 进亮发来邮件告知,以朝刚公为始迁祖的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乡北张村艾氏宗族现有1000多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乐亭县新寨镇艾台子村、河间县留古寺镇艾村和艾庄、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村、唐海县、丰润县、玉田县、束鹿县、宝坻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5、河南省(2700多人) 据金山来函,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河南商城县艾氏宗族现有1000余人。 庆社在电子网络上提供信息称,河南封丘县艾坟村有700多人。 长青发来邮件告知,河南安阳县崔家桥乡隆化村艾氏宗族有300人左右。 卫锋发来邮件告知,河南沈丘县纸店镇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以建督公为始迁祖的河南潢川县艾店艾氏宗族有200多人。 河南光山县艾氏宗族有300多人。 河南洛阳市姓氏研究会崔会长来电话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话簿上有14名艾姓人士,一个也没找到。迄今尙未找到鲜卑族艾氏后裔。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开封市、信阳市、许昌市、濮阳县、范县、禹县、辉县、桐柏县、安阳县、封丘县、南召县、汝南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6、湖北省(约28000人)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湖北浠水县艾氏宗族约有6000人。 祖萍在《族谱录•湖北艾氏族谱》中称,以静公为始迁祖的湖北宜昌市点军区及三峡地区艾氏宗族有5000人左右 据隆辉介绍,第11修《平江艾氏族谱》主编乐秋先生于1993年到过与平江县毗邻的湖北通城县沙底区,乐秋先生说那里有海清公后裔4000多人。(编者按:湖南平江艾氏和湖北通城艾氏曾经都以海清公为始祖,通城艾氏后裔曾到平江祭扫过艾氏先贤穆公之墓。其实,平江艾氏是江西永丰艾氏外迁后裔,而通城艾氏才是海清公的后裔,平江艾氏和通城艾氏并不同宗。乐秋先生到湖北通城县沙底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这两个宗族的关系,以便确定是否联合续修家谱。)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红安艾氏宗族约有2500人,含武汉市黄陂区蔡家镇艾家塆400多人、河南光山和新县等地约500人。(东乡艾氏外迁后裔) 湖北宜都市常平在网上说,全县约有艾姓人口2000人,分布在3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 湖北应城市艾庙村应青在网上说,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艾庙、艾堤两村艾氏宗族约有2000人。 庆超发来邮件告知,湖北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有300多户艾姓人家,按每户4人计,有1200—1500人。 小龙发来邮件告知,湖北安陆市巡店镇艾庙村艾姓约有1000人。 据隆辉介绍,平江艾氏第12世孙凤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省监利县,现有后裔1000多人。(中庸公后裔) 一艾姓宗亲发来邮件称,湖北天门市有两个村庄都姓艾,各有100多人,共200多人。 湖北崇阳县、武汉江夏区共有艾姓人口几千人。(海清公后裔) 定龙在电子网络上称,湖北襄樊市艾姓有几千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汉阳、鄂州、孝感、丹江口、恩施、襄樊、汉川县、沔阳县、松滋县、竹山县、钟祥县、江陵县、洪湖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5-7、甘肃省 甘肃省通渭县县志办传来信息:全县仅有1户艾姓。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天水市甘谷县有许多艾家村、艾家庄、艾家坪,都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8、辽宁省(约2400人) 据本人到凤城县实地调研获悉,凤城县现有入旗艾姓人口约2000人,其中满族正红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蒙古正蓝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汉军正黄旗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几百人。(具体人数正在调查统计中) 春明发来邮件告知,辽宁锦州黑山县艾姓有200多人。 据辽宁鞍山艾氏第4世孙廷隽介绍,鞍山大孤山乡上石桥村艾氏宗族有200来人。 据辽宁海城艾氏第4世孙维仁介绍,海城艾氏宗族有30多人。 德忠发来邮件告知,营口艾氏有24人。祖籍河北唐山滦县小李庄。 据悉,沈阳市、辽阳市、清原县、义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具体人数。 5-9、福建省(3500多人) 电子网络文章《三明市的艾姓人口》称,福建省三明市的艾姓人口3007人,其中市区42人,永安市41人,明溪县3人,少县32人,清流县1人,宁化县64人,龙溪县4人,将乐县39人,泰宁县816人,建宁县1965人。(建宁县1965人为淑义公和淑南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后裔,海清公后裔) 洪泉发来邮件告知,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艾氏宗族现有400多人。 以南英公后裔长茂公为始迁祖的福建南平市峡阳镇杜溪高坝村艾氏宗族约有100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松溪县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5-10、四川省(17000多人) 据才安说,四川内江市艾姓人口约有7800人。 经查《泸县各姓人口统计数据》,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在1996年有5498人。 据显文和才安来函,四川安岳县艾姓有1897人。(湖南永州零陵马廻艾氏外迁后裔) 据家飞发来的信息,以清初世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族有1000多人。 以一善公和大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达县景市镇艾氏宗族有5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迁后裔) 以明堂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文明村艾氏宗族4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迁后裔)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自贡市、内江市、德阳市、南充市、中江县、渠县、大竹县、綦江县、遂宁县、秀山县、宣汉县、灌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准确数字。5-11、重庆市(约12700人) 据显文和才安来函,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内部分县区艾姓人口依次为:重庆市区4162人,合川市2586人,大足县1430人,荣昌县1206人,永川县1152人,铜梁县292人,潼南县72人,合计10900人;这是户籍人口数,绝对准确。这是整个艾姓人口数。 以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为始迁祖的重庆云阳县南溪镇艾家湾艾氏宗族1000多人。(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迁后裔) 以元训公为始迁祖的大足三驱镇艾氏宗族约有450人。 以庆忌公第73世孙荣藩公为始迁祖的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艾氏宗族约有300人。 据悉,北碚区、涪陵区、合江区、彭水县、奉节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准确数字。 5-12、山东省(约13200人) 据益友在电话中说,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艾氏宗 族有10000多人。 据义良在电话中说,山东蒙阴县艾氏宗族有1000人左右。(子敬公后裔) 儒记在《中国荷泽网》上发出信息称,以艾生为始迁祖的山东甄城县箕山镇艾庄艾氏宗族有1200人。 云贺在《艾姓吧•山东艾姓族谱》中称,山东梁山县杨营镇艾庄村艾姓有1000多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泰安市大汶口、临沂市、济宁市、平度县艾家屯、安邱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3、安徽省(约4700人) 《繁阳松林艾氏宗谱》主编家根告知,安徽省繁昌县繁阳镇和孙村乡艾姓分别有2300多人和 2200多人,共4500多人。(以宰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外迁后裔) 跃彬发来邮件告知,阜南县于集乡艾岗村艾姓有200多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巢湖市、界首市、舒城县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4、贵州省(约2400人) 贵州独山县艾氏宗族有1100多人。(与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同宗) 贵州三都县大河龙场艾氏宗族约有500人。(以宰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外迁后裔) 舜虎在电话中称,贵州毕节市威宁县杨家湾镇有60多户艾姓人家,300多人。 胜国发来邮件告知,以壹林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织金县艾氏宗族有80多户,约500人。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麻江县、铜仁县、岑巩县、纳雍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5、云南省(约2000人) 云南大理洱源县志办杨树星先生来函告知,该县有两支艾姓,一支为汉族,始迁祖艾福,约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从江西临川县随屯军进入云南邓川州(今洱源县)中所,是当时境内名医,其后裔现有500人左右;另一支为彝族,现有1000多人。 以本耀公为始迁祖的云南丘北县艾氏宗族现有200多人。(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后裔) 云南大理宾川县艾氏宗族有几百人。(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外迁后裔)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昆明市、昭通市、牟定县、镇雄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 5-16、浙江省(约500人) 据碧波发来的信息,始祖大郎公永椿由抚州崇仁,传下林柏枢相柱五派,,一支林公由江西崇仁县转迁浙江云和县石塘嶺脚等处,另一支柏公由江西崇仁县徒迁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官桥节孝,约有500人。(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外迁后裔) 金华、建德等地应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体数字。5-17、江苏省(约2000人) 艾为在网上提供信息称,江苏姜堰艾氏宗族有2000人左右。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南京市、泰州市、无锡市、常熟市、邳州市、金坛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5-18、上海市(1666人) 网络文章《上海有艾姓》称,1994年上海艾姓人口1666人。其中以舟梩公为始迁祖的上海川沙艾氏宗族有300多人。5-19、天津市(约600人) 春连告知,天津市宝坻区新开口乡六户村艾姓现有500—700人。5-20、广西 有宗亲在网上发布信息称,柳州市、新安县、北流县等地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5-21、宁夏 永峰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吴忠市利通区艾家寨子有艾姓人口,但没提供具体数字。5-22、内蒙古 据悉,内蒙古扎兰屯市有艾姓人口,但不知具体数字。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11月30日为止,已知的各宗族艾姓人口共约18.5万,约占全国艾姓人口总数40万的46%。从北宋末期(1102年)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与当今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为0.03%可以看出,艾姓人口自北宋末年迄今900年间的增长率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是完全同步的。但是,从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可能主要是明朝时期,艾姓人口的增长率高于从北宋末期至今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增长率,因而艾姓在全国大姓氏中的排序达到空前的第173位。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在明朝初、陕西米脂“小艾”在明朝前期均仅数人,到明朝末年均已逾千人,为艾姓人口在这一时段的高增长率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3%面积的地区(包括湖南、江西、陕西、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甘肃、辽宁、福建;浙江、安徽、山东、吉林、宁夏、内蒙古、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上海等23个省、自治区、市的一部或全部)居住着约91%的艾姓人口,其余9%的艾姓人口散布于江苏、山西、新疆、青海、西藏、海南、台湾、天津等地区。综上所述,艾姓人口的分布情况不仅在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近古时期内的宋末、明末和当代三个时期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呢?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战乱或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等原因,艾姓人口发生大迁徙,造成此消彼长,致使各地艾姓人口的位次发生改变;二是发生战乱、灾荒和瘟疫的地区的艾姓人口损失多,其它地区的艾姓人口损失少甚至不减反增,也会造成艾姓人口的位次发生改变;三是在太平盛世,生存条件好的地区和经济条件好的宗族(如官员众多的东乡艾氏宗族、永丰艾氏宗族和米脂艾氏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长快,后来居上,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和经济条件差的宗族的艾姓人口增长慢,相形见绌,位次后移。 四、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艾姓人口迁徙是引起各省艾姓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排序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故特辟本节详细介绍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况。引起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一是历朝历代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如北魏孝文帝率鲜卑族从代北地区迁都洛阳,移居中原,推行汉化政策,于是产生了去斤氏于公元496年改为艾姓,使这一地区的艾姓人口猛增,致使河南郡(治所洛阳)成为艾姓的望出之郡,并鼎盛一时(详见注6);又如明朝初期由江西往湖南、湖北移民(人口史学界称之为“江西填湖广”);再如清朝初期由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往四川移民(人口史学界称之为“湖广填四川”,详见附录8-2)及由关内往关东移民;四如抗日战争期间从北方和沿海向四川移民(详见附录8-2)。二是因战乱而外出避难,在历史上有3次因战乱而导致大规模北民南迁(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直至五代十国末期、靖康之乱后的两宋相交之际),如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大举进攻宋朝时,宋朝廷被迫南迁,长江以北数百万人民也纷纷随之逃至江南。到明朝末期,北宋时艾姓第一大省江苏的艾姓人口锐减、退出前七位,而江西成为艾姓的第一大省,可能与此有直接关系(详见附录8-1)。三是因水旱等灾害而外出逃荒。四是因原籍人多地少或无地可种,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能得到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背井离乡,如自清朝初期至1930年的200多年间近2000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关内人民“闯关东”,这是东三省尤其是黑龙江和辽宁艾姓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详见附录8-3)。五是为做生意、卖手艺等而在外地落户,这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上千人先后迁徙到云贵粤桂等地的主要原因。六是奉命到外地任职,如米脂“小艾”迁往各地的始迁祖大多属于此类。七是为躲避官府招募兵勇、缉捕或仇敌报复而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介绍艾姓人口的迁徙情形。1、艾姓人口的宏观迁徙情形根据艾姓人口在远古、上古、中古、宋末、明末和当代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上述对迁徙原因的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推断出艾姓人口的大致迁徙情形:1.1、 甘肃艾姓人口到北宋末年已退出前四位,到明朝末年以后更退出了前七位,这与天水郡和陇西郡在远古、上古和中古前期是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是不相称的。说明从隋唐至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间,主要是唐朝晚期到五代时期,这一地区的相当大一部份艾姓人口陸续迁往了外地。大致迁徙方向为:一是往东迁徙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等省,这可能是陕西艾姓人口到明朝末期后进入前三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往南迁徙到四川、往东南迁徙到湖北等省。主要是往南迁徙到四川、往东南迁徙到湖北等省。(参阅附录8)1.2、 从上节对艾姓人口在远古、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宏观分布情形的分析可知,直到秦汉乃至南北朝时期,江苏省艾姓人口仍不多,而到北宋末年成为了艾姓人口第一大省,且集中了一半左右的艾姓人口,说明从隋唐到北宋末期(公元581—1102年)的500多年间,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艾姓人口比较集中的山东、河南、江西、浙江等地区的艾姓人口迁徙到了江苏省。上节还提到,江苏邳县北接山东郯城县界有艾山,东魏武定8年(公元550年)在此设置艾县,这里应是中古时期艾姓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这是山东莱芜艾氏(包括以周初艾子和春秋艾孔为始祖的两支艾氏宗族)的一支后裔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而形成的艾姓族群。1.3、 江苏从北宋末年艾姓人口的第一大省到明朝末期退出了前七位,由此可以推断出,自北宋末期至明朝末期(1102—1626年)的500多年间,主要因为两宋之际、宋元之际和元明之际战乱等縁故,江北的江苏艾姓人口不断向江南的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播迁,使江西省取代了江苏省的位置,成为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苏反而只留下了少量艾姓人口。据承恩公于1805年撰写的《宗祠碑序》和赞薰公于1914年主编的《艾氏族谱》记载,湖南省永州府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就是于元末明初(公元1356年前后)为避战乱(先是红巾军等各支起义军反抗元朝政府残酷统治的战争,后是以朱元璋、陈友谅等为首领的各支起义军之间争夺天下的战争)从江苏南京播迁而来。令我不解的是,目前已知的5支江西艾氏宗族,以宰(九)公为始祖的东乡艾氏宗族迁自浙江睦州寿昌(今建德县);以海清公为始祖的修水和武宁等县艾氏宗族迁自浙江金华;以唐公为始祖的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迁自四川;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永丰艾氏宗族迁自甘肃陇西(确切地说,是从陇西迁回江西。详见注24),其祖籍虽为江苏应天府,但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而是在宋朝以前的唐朝晚期,由应天府迁至江西吉水;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崇仁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虽迁自南京,但那是在汉朝末年而不是在宋朝末年以后。可以说,至今尙未发现在宋朝末年以后自江苏迁江西的艾氏后裔。1.4、 东北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近2000万人于清初至1930年间“闯关东”。由山东艾姓人口比例下降、从明末的第四位到2006年跌出前十位,而与此相反,黑龙江和辽宁的艾姓人口由明朝末期时榜上无名,到2006年分别猛升至第5位和第9位的情形可以看出,山东艾姓人口随着“闯关东”的人群大量地迁徙到了东北,首推黑龙江,其次是辽宁。河北、河南“闯关东”的艾姓人口也为东三省艾姓人口的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迄今已知的辽宁汉族艾氏宗族迁自山东、河北者为多,少有迁自河南的。1.5、明朝末年后,江西省相当大一部份的艾姓人口迁徙到了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首推湖南省,以致湖南取代江西的地位,从明朝末年时的第五位一跃成为当代艾姓的第一大省,而江西反而从明朝末年时的第一位退居到第二位。由此似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仅明初有“江西填湖广”,而且明末后,江西继续往湖南移民。(关于移民情况,可参考附录6、附录8)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3:53
2、艾姓人口的微观迁徙情况2-1、江西省 以商朝艾侯为始祖的江西修水艾氏宗族迁徙情况修水《艾氏宗谱》(一修成于明洪武28年即1375年)记载:“周武王克殷时,艾侯来朝,降为艾子,封于艾山。今(编者按:可能是1375年)泰山牟县(编者按:1375年时应名莱芜县)东南有艾山。”据考证,此艾侯为修水艾侯。这一史料证明,修水艾侯国第一任艾侯的一支后裔—最后一任艾侯及其嫡系家族于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066年)迁徙到了山东牟县(今莱芜市)艾山一带,是为山东艾氏第一始祖。(详见注2-4)修水艾侯的一支后裔不知于何时迁徙到浙江睦州寿昌(今建德县),寿昌艾氏后裔宰(九)公于公元895年迁回江西临川县礼洞(公元1513年划出临川东部设置东乡县,礼洞属东乡县),宰(九)公后裔又迁往全国各地。 以宰(九)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宗族迁徙情况东乡段墟(又称段溪)艾家《礼洞艾氏宗谱》记载:九公,名宰,字希周,号沧洲。唐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任治事别驾。董昌作乱时(唐昭宗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为避战乱,宰公携二子(三子斌、四子瓒)自浙江睦州寿昌(今建德县)迁到江西省临川县石羊市,又于翌年(公元896年)迁至礼洞。(详见注20)东乡段墟艾家《礼洞艾氏宗谱•分寓例》详细记载了迁出东乡的各代后裔名录及迁入地,迁往省内进贤县27支、安仁县16支、临川县11支、余干县11支、贵溪县5支、金溪县4支,共计74支;迁往湖南、湖北、陕西、江苏等省共计64支。2009年4月21日二赴东乡县调研,查阅了东乡县东村艾家与鹰潭市、贵溪市、余江县共28村联合编修的《礼洞艾氏宗谱(第14修)•分寓例》,迁往省内鹰潭市、贵溪市、余江县、进贤县等市县者有100多支;迁往外省的有40支:第8世五九公迁丁原,子孙迁湖北襄阳、庚三公迁山西、五四公之子孙迁四川;第9世千六公迁吉安,子孙迁南京、千七公迁余干,子孙徙湖广;第10世万二公徙吉安,子孙从军迁南京、庆一公子孙迁山西;第11世胜九公迁崇仁,子孙分南京、能一公迁山东济宁、十一公子孙迁陕西米脂;第12世尧二公迁福建崇安县、仁五公子孙徙陕西凤翔府;第13世瑞三公迁广西蔚林州(查阅地名辞典,无此地名。北宋在广西置郁林州,1913年改为郁林县,1955年改为玉林县,1983年升为玉林市)、舜三公由龙湖迁湖北襄阳殷家会;第14世明姑公迁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1912年降为东海县);第16世同六公由东村迁汝宁府(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武阳县高家塘;第17世禹一公自东村迁安州龙前乡;第18世春四公由东村迁湖北广济县武家穴、邦一和邦三公由邱塘迁四川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特一公迁贵州洌西(查阅地名辞典,无此地名);第19世科生公由勇湖迁贵州印江县;第20世福十公和献一公由磡头迁湖北蕲春县(今浠水县)、瑗三公迁广德州(治所在今安徽广德县)、丙一公由上坊迁湖广、名一公,字去病迁江苏金坛;第21世继良和德春由留塘徙顺昌县(今福建顺昌县)城、季(臻芳)公由磡头迁安徽和州(今和县);第22世祥四公由溪山迁四川、嵩一公由隆仪迁江苏扬州、云孙公由上坊迁湖广;第23世淑二二公由上坊迁贵州、蕃二六和二七公由扬芳迁安徽合肥县下塘积小高庙村、绍一公幼子由东庄迁雷州(治所在今广东海康县)白袍村、廉三公由艾原迁湖北荆州长阳县、十二公由董坊迁湖北监利县陀湾;第24世恭七公由董坊迁湖北公安县铁牛司、 四九公由上坊避出河南。第24世以后的外迁后裔无记载。现已知的东乡艾氏外迁后裔支派如下: 第9世千六公,名谦之,字益甫,授迪功郎,任节度推官,约于宋嘉定年间(公元1220年前后)徙居江西吉安。在吉安出生的千六公子孙再迁南京城。(详见注11) 第10世万二公徙吉安,子孙从军迁南京。(详见注11) 千六公或万二公的子孙癸二(号北辰,印澄清)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迁湖南永州竹溪江边长冲村,至今已传26世。其后裔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云贵川桂等省,现已找到迁往云南丘北县和宾川县、重庆云阳县、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和达县等5支。 第11世天佑公,字均佑,行胜九,因任崇仁县教谕,举家迁崇仁艾坊,有一子:秉道,三孙:旺,行九二、鼎孙、忽孙,子孙分南京。 (详见注11) 第11世宽一公于公元1300年前后由段圩迁金溪县琉璃双塘,至今已传27世。 第13世居正,又称观一公,安庆府推官,迁火田(福建省云霄县城东北,火田乡驻地。唐总章二年即公元669年,归德将军陈政曾屯兵于此,放火烧山,垦荒造田,故名),其裔孙玉一公由火田再迁江西省金溪县陈坊、谢坊。 第23世钊(七七)公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艾坊迁金溪翁塘。 第12世庭春公,字幼才,行闰七,由东乡东村迁进贤下刘坊。 第13世元芳公,字时馨,号坛石,由桐岗迁进贤池溪。 第16世延寿公由上坊迁贵溪詹沙港,第17世枕一公于明永乐6年(公元1408年)徙安邑(今余江)邱字塘。 第9世千六公后裔礼隆公由上坊迁余江凤岭古塘。 第9世千六公后裔庆姑公由上坊迁鹰潭水古塘。 第 世周一公由礼洞迁贵溪龙岭,已传至第38代。 第23世君宪公于明末由东乡迁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龙场,至今已传10代。不知君宪公与淑二二公是否是同一人? 第17世受六公于明洪武3年(1370年)由原籍东乡迁湖北黄岗之中和乡,即今红安县太平桥镇。受六公兄弟7人,长兄受一随父永康留居东乡,受二迁江夏,受三、受五同迁湖北麻城,受四迁黄岗临沙河,受七迁黄岗与蕲春(今浠水)之间。(编者按:由受六公第7世孙似春于清顺治4年(1647年)主编的《艾氏族谱》称,“先人自崇祯己卯岁(1639年)七月既望随带族谱一编,跋山涉水至原籍东乡,特谒吾族祖南英公。”由此可见,红安艾氏与南英公属同一宗派。南英公是东乡艾氏第21世,似春公应是第23世,其7世祖受六公应是23- 6=17世。请顺才查明世系后告我。) 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江西永丰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据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四修)》转载的《艾氏原始》(以下简称《艾氏宗谱•艾氏原始》)称:永丰艾氏出自春秋艾孔之后,后分二派,一自陇西,一自成都。其在永丰滑石,分吉水、新干、乐安、临川者,成都派也。滑石中庸公,名正己,因家境富裕,资愈十万,又称十万公。五季(按:宋朝时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即后五代,亦称五季,公元907—959年)期间,由甘肃陇西迁到江西省永丰县一都滑石滩,遂家焉。生四子,列为东、西、南、北四房,各房子孙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东房祖冲霄第4世孙宗任太平府(明改太平路置,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1912年废)教授,举家迁于此地,后迁往上海,其后裔可久是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进士;西房祖冲虚一支后裔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迁往陕西米脂,其后裔希淳是明嘉靖14年进士、杞是明嘉靖41年进士、梓是明嘉靖武进士;西房第3世宣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迁江西乐安县望仙源、第3世宪于宋元祐庚午(公元1090年)徙江西新淦县(治所在今江西樟树市,1957年改为新干县)渐源;第11世一支迁往浙江定海,一支迁往湖南平江,第20世又一支迁往平江,平江后裔穆于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万历11年(公元1583年)累官至光禄寺少卿。南房祖冲和及北房祖冲汉的后裔留居永丰。2009年4月16日到永丰县八江乡华溪艾家村调研时,查阅了《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谱中记载的中庸公后裔迁徙情形与《艾氏宗谱•艾氏原始》基本一致,另增加了自公元1583年后的迁徙情况。另获悉,永丰县境内已找不到北房子孙。(见注24中注解1) 以邑公和川公为始迁祖的江西修水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第11世邑公迁徙江西分宁(今修水县)安平乡,其三弟川公迁徙江西分宁仁义乡,是为修水征村艾氏始迁祖。迁徙时间为公元1020年前后。 以康节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武宁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浙江金华艾氏第11世洪公迁徙江西抚州临川县万石塘,其玄孙、第15世康节公于南宋初(1135年后)自抚州临川县万石塘迁徙武邑(今武宁县)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园(今名大园,即鲁溪镇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为武宁艾氏始迁祖。 以宋初唐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查阅第26世外迁后裔佳浪抄录的松湖《艾氏宗谱》获悉,唐公于宋朝初年由四川到洪都(今南昌市)作官,遂定居于新建县松湖镇下艾家,其后裔陆续迁往本地上艾家、对门艾家和后田乡西门村;第20世清政公由松湖迁泰和县水槎乡,已传至第27世;另一支不知于何时由松湖迁江西高安县,当代名人艾寒松是高安艾氏宗族后裔,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零陵马迴村艾氏宗族可能也是这一支高安艾氏的后裔。 以孟春公为始迁祖的江西崇仁县六家桥艾坊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柏公后裔艾碧波于2008年9月10日在网上发表的文章称,该宗族的始祖为春秋艾孔,汉朝艾顺以武仕得封将军,加赠仁威侯,其子孙世仕,徙于金陵(今南京);汉末孟春公官降抚州崇仁把总,遂家焉,是为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艾氏宗族的始迁祖;宋末,永椿(大郎)公迁丰邑(今丰城市),其长子林公徙浙江云和县石塘岭脚,次子柏公徙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两宗派每隔三、四十年联合编修族谱,最后一次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 据悉,高安县、鄱阳县、永修县、铜鼓县、乐安县、吉安县、上饶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2、湖南省 以华仲公为始迁祖的湖南平江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平江艾氏第27世孙隆辉于2009年3月9日发来邮件告知,华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抚州乐安县太平乡迁湖南平江东阳乡杨坊里(今大坪乡新建村),为平江艾氏始迁祖。(编者按:华仲公应是中庸公第4世孙宣公的后裔。从宣公和华仲公二人的活动年代看,华仲公可能是宣公的孙子或曾孙,即华仲公可能是中庸公第6世或第7世孙,查阅乐安县艾氏族谱后方可确定。)该宗族的源流如后:始祖中庸公于宋初开宝7年(公元974年)自甘肃陇西郡迁回江西吉水一都滑石滩→中庸公第4世孙宣公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迁江西乐安县望仙源 →宣公之孙或曾孙华仲公于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自江西抚州乐安县太平乡迁湖南平江东阳乡杨坊里(今大坪乡新建村)。平江艾氏自第3世起分上艾和下艾。上艾第11世孙滨公后裔徙湖南长沙、桃源、常德、临湘等县,第12世孙凤梧公于明朝徙湖北监利县;下艾第10世孙伯敖徙四川、伯叔徙湖北城里矶,第12世孙镗徙岳阳城陵矶。 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癸二(号北辰,印澄清)公于公元1356年前后自南京迁湖南永州竹溪江边长冲村,至今已传26世。其后裔先后迁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云贵川桂等省,现已找到迁往云南丘北县和宾川县、重庆云阳县、四川广安市广安区和达县等5支。 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零陵区马迴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据马迴艾氏宗族第18世仲邦来信,该宗族始迁祖伯源公于明朝成化7年(公元1471年)由江西瑞州府高安县鹅颈塘到湖南永州府任经历,其子汝祯与马迴山魏氏联姻,全家遂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马迴山定居下来。汝祯有3子:正祥、正茂、正维,正维公的后裔全部迁往外地,只知道第8世调云公迁广西兴安县大容江,第13世如灏、如成兄弟于清康熙中期迁四川重庆府商川县(编者按:经查阅地图和地名辞典,无此县名);正茂公后裔第8世调忠公徙广西新安县,现住在马迴村的正茂公后裔仅仅1户8人;正祥公的后裔大部份留居马迴村,一部份先后迁往外地,第10世登明、登相兄弟迁四川,登贤迁湖南宁远县柏家潮水岩,登进迁广西全州瓦子地,第11世艾理、艾琨兄弟迁广西全州县湾屋田,第15世光璿、光瑞兄弟迁永明县(今湖南江永县,1956年改为现名)。 以明所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4世孙明所公约于清康熙40年(公元1701年)前后由湖南永州竹溪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箭山村,迄今已传11代。 以安、雅、晚三兄弟为始迁祖的湖南省邵阳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邵阳《艾氏族谱•艾氏源流世系概况》称,庆忌公,吴公子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徙居艾城,因城为氏,实艾氏之始祖也。传至第50代,有其后裔名和(约生于公元1020年),迁居江西吉安泰和县,为泰和艾氏宗族之始祖。其后谱牒散失,世系失考,历经十几代后分为3支:五甲安公(名才安)、七甲雅公(名继雅)、九甲晚公。安公、雅公和晚公于明初由江西泰和县分别迁居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南乡诸甲亭、杜家田和崇竹山。 ﹝编者按:和公约生于公元1020年,于公元1040年前后迁居江西泰和县。和公至安、雅、晚公,约相隔1348-1020=328年,按每两代平均间隔27年计,328/27≈12代,即安、雅、晚公为庆忌公第61世孙。由是可知邵阳县艾氏宗族的源流为:始祖吴公子庆忌(公元前475年以出居城名艾为氏)→第50世孙和公于公元1040年前后迁居江西泰和县→第61世孙安、雅、晚3兄弟于明初由泰和县迁居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南乡(今诸甲亭乡、郦家坪镇地区)。﹞ 以文升、文鼎、文昊为始迁祖的湖南汉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文升、文鼎、文昊三兄弟的第9世祖延秀于北宋靖康(1226年)时由河南迁浙江余杭,后迁江西吉水;第8世祖君悦居溪坪;第7世祖邦基生子一,伯通;第6世祖伯通于宋孝宗时官湖南运判,生世荣、世华;世华生从礼、从周、从善;从善生季谊;季谊生明卿;明卿生本隆;本隆生文升、文鼎、文昊;于明永乐(1403—1424年)时,文升迁汉寿荷塘、文鼎迁汉寿文武桥、文昊迁汉寿南阳嘴。 以志江公为始迁祖的湖南益阳团堤桥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志江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自江西吉安迁来此地定居,其后裔衍居北门段、艾家河、郭家湾等地。 以尚奖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新化县大坪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尚奖公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由江西瑞州高安县迁居湖南新化县大阳下八都大坪村。 以祖仑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溆浦县桥江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祖仑公于明景泰6年(公元1455年)由江西东乡县迁湖南溆浦县桥江。 以盛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桃源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盛公,字庆珩,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于明洪武年间世袭千户,镇守云南。其子炯、烂、灼三兄弟居宠思危,辞官隐居,偕其致仕后的父亲盛公同来鼎州(今常德市)游桃源,爱其水田山川,遂家焉。祖居康家山,子孙分居水田、沙罗、锺家铺、汤家山、水溪、檀木坝、艾家棚、艾家坡、殷家坪、艾家湖、艾家峪、朱家港、黎家嘴及龙山、湖北松滋县、四川彭水县等地。 据悉,郴州、临武县、绥宁县、麻阳县、安乡县、湘潭县、新邵县、攸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4:26
2-3、陕西省 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米脂“小艾”宗族的迁徙情况《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称,米脂艾氏始迁祖旺公于明天顺(1463—1465)年间始由山西离石来米脂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成化初年(约1465年)入籍米脂。 据悉,渭南市、子洲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4、河北省 以朝刚公为始迁祖的河北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乡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进亮发来邮件告知,朝刚公于 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本地。其弟朝起公迁往邻县—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村。 以翠公为始迁祖的河北乐亭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一篇网络文章称,翠公任职于清朝宫廷书画院,于清末退隐到河北乐亭县撒马店定居。其长孙家驹于1931年携家眷迁居吉林省四平市。 据悉,滦南县、唐海县、丰润县、玉田县、河间县、束鹿县、宝坻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5、河南省 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金山来函称,该宗族的祖籍为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瓦屋基,其始迁祖名失考,不知于何时迁湖北浠水县,子孙繁衍生息,散居于湖北浠水县、河南信阳、商城等地,共有48个宗祠。桂芳公兄弟6人:斐芳、学芳、定芳、儒芳、菊芳、桂芳,桂芳公于明末清初迁居于河南省商城县四顾墩。 以建督公为始迁祖的河南省潢川县艾店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2009年10月24日在潢川县艾店村查看一块残碑,碑文不大清晰,经辨识,该宗族于明末清初由湖北浠水县迁河南潢川县艾店,祖籍江西。 据悉,开封市、禹州市、许昌县、信阳市、辉县、安阳县、封丘县、濮阳县、范县、汝南县、光山县、桐柏县、南召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6、湖北省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查阅《湖北浠川艾氏七修宗谱》获悉,始迁祖光远公,字宗富,为避元兵之乱,于南宋末自江西东乡万石塘熨斗港迁湖北蕲春(今浠水)破堰。浠川艾氏第19世孙东水于清乾隆22年(1757年)写的族谱序言称,该宗族是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华艾氏的后裔;而与之同宗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金山则认为本宗族是东乡艾氏的外迁后裔,其依据有二,一是其伯父美林和本人每年春节都写春联:“东乡世泽,天水家声。”说明本宗族是东乡艾氏后裔;二是第2世至第9世以数字(排行)为名字,如四四、丙九、隐二、隆一、更一、胜四、太三、华五等,与东乡艾氏前20代的名字如出一辙。该宗族的祖籍地江西东乡万石塘熨斗港与同宗的河南省商城县艾氏宗族的祖籍地江西省饶州府鄱阳县瓦屋基不是一地。该宗族的祖籍究竟是何地?究竟是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的后裔,还是江西东乡艾氏宗族的后裔?有待进一步考证。 以润密公为始迁祖的湖北应城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据艾应青在网上发表的文章称,该宗族始祖本固公偕弟本帮、本联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迁湖北麻城县,再由麻城徙应山县(今广水县);清康熙(1662—1722年)时,润密公从孝感花园迁应山浆溪艾家湾,再迁应城县,是为应城艾氏的始迁祖;八世祖添觉公是艾庙的始迁祖。自本固公由江西迁湖北起,已历600余载,27世。 湖北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庆超来函称,该宗族很早以前从甘肃天水迁来,两位始迁祖,其名不详。 湖北安陆市巡店镇艾庙村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小龙来函称,该宗族很早以前从甘肃天水迁来湖北,三位始迁祖,其名不详,一支迁黄冈一带,一支迁应城,一支迁安陆。庆超与小龙可能是同宗。 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武汉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再一公第21世孙先富说,再一公于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迁湖北武昌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红安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红安《艾氏族谱•序》称,始迁祖受六公兄弟7人,唯有长兄受一公随父永康公留居祖籍江西东乡,其余6人均于明洪武3年(1370年)外迁:受二公迁湖北江夏(今武汉江夏区),受三公和受五公迁湖北麻城,受四公迁黄岗临沙河,受六公迁黄岗之中和乡(今红安县太平桥镇),受七公迁黄岗至蕲春之间。 湖北武昌、崇阳、通城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浙江金华艾氏第14世福一公由抚州迁往湖北武昌、福三迁往湖北崇阳、福五迁往通邑(今湖北通城县)。迁徙时间约为北宋末年。 据悉,汉阳、襄樊市、宜昌市点军区和三峡地区、丹江口市、竹山县、松滋县、钟祥县、江陵县、洪湖县、监利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7、辽宁省 以相春公为始迁祖的鞍山大孤山乡艾氏宗族迁徙情况相春公的曾孙廷隽说,相春公约于公元1900年前后,由河北省永平府乐亭县艾家石碑村迁辽宁鞍山市大孤山乡上石桥村。 海城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当代艾姓名人维仁的曾祖父约于公元1900年前后 ,由山东省登州府迁辽宁海城县。 营口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德忠发来邮件称,其曾祖父约于1920年由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小李庄迁来辽宁营口市。 锦州市黑山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春明发来邮件告知,该宗族于清初由河北永平府(明洪武4年改平滦府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蓝洲101庄右十甲艾家庄迁辽宁黑山县。 凤城县满洲正红旗艾姓、蒙古正蓝旗艾姓和汉军正黄旗艾姓的迁徙情况《辽宁蒙古风采》称,“清康熙26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滿汉八旗兵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满族艾必达公任正红旗防御,几年后署城守尉,为红旗满族艾姓始迁祖;蒙古族阿必达公在蒙古正蓝旗凤英牛录当差,阿必达公的蒙古姓氏为咕噜噶门哈拉,咕噜噶门哈拉氏译为汉姓艾,阿必达公为蓝旗三家子蒙古艾氏始迁祖;汉军正黄旗 公为大堡、刘家河等镇艾氏始迁祖。以上三公从何地加入八旗兵,不得而知。据传,满族艾必达公祖籍长白山四道沟;汉族 公祖籍陕西米脂。2009年11月26日,满族艾必达公的后裔向群发来信息称,追根溯源工作近有实质性进展:“我祖既不是爱新觉罗氏,也不是爱义氏、瑷珲氏。而恰恰是满洲觉罗氏族的老姓:西林觉罗氏,后汉译为‘鄂’,即‘鄂氏’。考证结果表明:我先祖艾必达只是名字。这充分印证了我在多年来考察中获悉的一个传闻:许多先人们都说先祖姓“鄂”。就是说先祖原名应为‘西林觉罗•.艾必达’或‘鄂哲鄂•艾必达’。同时又得知我们所属的牛录为文成牛录,起源于长白山正红旗。这样一来我艾氏源流和姓氏就搞明白了。” 据悉,沈阳市、辽阳市、清原县、义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8、福建省 以南英公为始迁祖的福建南平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江西东乡艾氏宗族第21世孙南英公于1645年5月携家眷迁福建,1646年2月定居延平府(治所在今南平市),其后裔长茂公迁到今南平市峡阳镇杜溪高坝村,为杜溪高坝村艾氏宗族始迁祖,至今已传8代。编者按:已知南英公生于1582年,至今(2009—1582=)427年,设每代相隔26年,则427/26=17代,即已传至21+16=37世;又已知长茂公已传至第8代,故长茂公为东乡艾氏(37—7=)30世孙,其出生时间约为1582+26*10=1842年;假设他于20岁时迁杜溪高坝村,则为1862年,至今已147年。 以淑义公为始迁祖的福建建宁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建宁县《官庄坊艾氏族谱》称,本宗族系宋初工部侍郎颖公的后裔;始迁祖淑义和淑南公于宋元交替之际由江西金溪县东漕黄竹店播迁福建建宁县。从2.3可知,浙江金华艾氏第9世荣岱公(公元1012—1071年,颖公之曾孙)迁往江西抚州金溪县,建宁县官庄坊艾氏宗族应是荣岱公的后裔。南宋末年,荣岱公的后裔淑义和淑南兄弟为躲避元兵掠杀,于1279年逃至福建建宁县,同为建宁艾氏始迁祖,迄今已传25世。建宁艾氏第8世世钦公于清朝初由建宁官庄坊迁江西兴国县游家寨,第10世秀鼎公迁江西宁都县长胜,另有一支迁江西横峰县。 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洪泉提供的《艾氏族谱序》称,江西崇仁县待八都(今六家桥乡)艾坊艾氏宗族第17世孙奇九(字汝珠,号半溪)公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赴福建长汀任职,官至汀邵两府(汀—汀州府,辖长汀县、宁化县、清流县、归化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永定县;邵—邵武府,辖邵武县、光泽县、建宁县、泰定县)总镇都督,遂定居于长汀县城店头街宣河朱坊,为长汀艾氏宗族之始迁祖。半溪公次子见吾公又从朱坊大塘迁小坑里北,为小坑新屋之始迁祖。至今已传16代。其后裔陆续迁往福建顺昌、宁化、龙岩、将乐等地。 据悉,松溪县、三明市泰宁县、宁化县、永安县、顺昌、龙岩、将乐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9、四川省 以登明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安岳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据显文和才安来函,清政府组织移民四川,即“湖广填四川”期间,登明公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马迴村迁四川省潼川府安岳县咸通乡龙头庙双井沟,迄今已传12代。登明公的后裔不断向四周扩散,主要分布于安岳县李家、兴隆、合义和大足县铁山、多宝、高陞、季家等村庄;一部份迁往全国各地。2009年4月24日,听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第26世孙佳浪说,高安艾氏迁自新建县松湖,而松湖艾氏始迁祖唐公于宋朝初迁自四川。若伯源公确是松湖艾氏后裔,则登明公于始祖唐公迁出四川700多年后又迁回了四川老家。 以一善(或一俭)公和正贵公为始迁祖的四川达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2009年10月29日在达县景市镇查阅手写本艾氏族谱获悉,达县景市镇艾氏宗族有两支,一支以一善(或一俭)公为始迁祖,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迁达县景市镇关家河;另一支以正贵公为始迁祖,偕其子大尧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永州竹溪迁达县景市镇楠木洞。一善(或一俭)公略早于大尧公迁入四川。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1914年首谱),正贵公一支世系清楚,与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所载完全一致。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记载,一俭或一善与一诏为同胞兄弟,是时爵之子、廷金之孙。据此查阅竹溪《艾氏族谱》,一诏公以上世系清楚,与达县景市镇手写本艾氏族谱所载完全一致;但是,一诏公名下没有弟弟,也没有子孙,且生殁葬均失考,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该支“一”字辈11人,名字中第3字均为言字旁的字。据此推断,一诏的弟弟名字的第3字也应是言字旁的字,当地方言与“俭”或“善”近音的字有“谏”,一诏的弟弟名一谏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一谏或一俭或一善于清初迁四川,距离编修《艾氏族谱》时已有200多年,加上没有直系亲属留在当地,致使《艾氏族谱》中没有记录其名,不足为怪。在所有世系录中均没查到查到一谏或一俭或一善,“阖族遗名”中有“一俭”。 以明堂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广安市广安区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4世孙明堂公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迁四川广安县兴平镇文明村。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明堂公系甲十公后裔,其世系如后:癸二→甲十→恭亮→永诚→禧公→洪→文宪→廷楊→时董→一美→自誉→正胜→大生→明堂。 以世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邻水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家飞发来邮件告知,世碧公原系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人,于清初顺治年间(具体时间不详)落业于邻水县古路口观岩峙脚下石坝湾。 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该宗族以起凤公为始祖,起凤公生于江西吉州泰和县,退休后居湖北绉絃里。第15世孙守膺、守定兄弟于明朝晚期由湖北经贵州迁四川泸阳立石驿,第17世孙舟为避明末兵乱,由四川迁滇,再由滇迁黔,在遵义居住20年左右,于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携家眷重回四川泸县立石镇。 以埜公为始迁祖的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查阅泸县立石镇《艾氏宗谱》获悉,埜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五代南唐升龙泉场置,治所在今江西遂川县南什善镇,北宋明道3年徙治今遂川县),其先辈迁徙湖广,埜公生于湖广兴宁县(今广东兴宁县)清泉塘,约于明洪武2年(1369年)迁入四川立石。入川后插占石锣、石鼓、潘家沟(今桥上)、范家坪等地。其墓在立石镇水鸭池村艾湾宅后。埜公第4世孙茂宽生于明万历10年(1582年)正月29日,遭明末兵乱,避难于贵州遵义、桐梓、永宁(今叙永县)桃子坪,于清初迁回泸州朱子街,后返回立石。编者按1:第4世茂宽生于明万历10年即1582年,按每两代间隔30年计,第1世埜公当生于1582—30*3=1492年;即使按两代间隔40年计,埜公当生于1582—40*3=1462年,由此可知,埜公于明洪武2年(1369年)迁入四川是不可能的。设埜公于20岁左右入四川,则其入四川时间为1482—1512年之间。编者按2: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与以埜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同居泸县立石镇,和睦相处,埜公后裔从第20世起按守膺公宗族的字辈取名,为两支宗族合谱作好了准备;民国24年(1935年)重修谱时实现了合谱;1999年重建祠堂后,举行了埜公入祠仪式,最终完成了两族合族。今天的立石镇艾氏宗族以守膺、守定和埜公三人为始迁祖,融合为一支宗族。这种自愿、平等和友好的合族方式值得赞扬。 据悉,内江市、德阳市、南充市、自贡市、中江县、渠县、大竹县、綦江县、遂宁县、秀山县、宣汉县、灌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0、重庆市 以元训公为始迁祖的重庆大足三驱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元训公第15世孙吉富撰写的《重庆市大足县三驱镇艾氏宗族概况》称,元训公于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四川重庆府大足县中敖场(今中敖镇)关圣沟马鞍山坎下;明末天下大荒,战乱频仍,百姓四处逃生,第5世时俸公逃迁贵州军民府仁怀县东乡雨河口;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四川安宁,百姓乐业,时俸公携家眷复入四川内江县大通乡;康熙25年(1686年),第6世义珩公偕其父时俸公携家眷迁回大足县崇胜里严家沟官帽山坎下(今三驱镇长坪村)。2009年4月18日到泰和县水槎乡调研,听松湖艾氏第25世孙富国说,泰和县现少有艾姓人口。没有找到元训公的祖籍同宗。 以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为始迁祖的重庆云阳县艾氏宗族迁徙情况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5世孙逢义、逢泰、逢贵三兄弟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迁重庆云阳县南溪镇艾家湾。现已传至第25世。2009年11月13日查阅竹溪《艾氏族谱》,没查到逢义、逢泰、逢贵三同胞兄弟的名字,但查到了各别的逢义、逢泰、逢贵3个名字。逢义、逢泰、逢贵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后裔是毫无疑义的,但要弄清世系传承关系相当困难。 以荣藩公为始迁祖的重庆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查阅《艾氏家谱(五修)》,庆忌公第73世孙荣藩公偕兄荣垣、荣祺于清康熙20年(1681年)前后由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迁四川重庆府大足县三华山殷家沟。 据悉,合江区、永川区、北碚区、涪陵区、荣昌县、铜梁县、潼南县、彭水县、奉节县等区县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1、山东省 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济阳孙耿镇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益友于2009年6 月11日发来有关山东济阳孙耿镇艾氏宗族的资料,《艾氏宗谱序》及《凡例》记载了该宗族的迁徙过程:“据旧说,艾氏本齐人,避乱陕西米脂县,由米脂分籍直隶枣强县;明永乐5年(1407年),始祖子敬复由枣强迁居山东济南府济阳县。”子敬公后裔有100多人先后迁往外地,外迁后裔现居住地名和人数正在统计中。 以艾生为始迁祖的山东甄城县箕山镇艾庄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儒记在《中国荷泽网》上发表信息称,艾生之11世祖艾青、红、蓝、绿四兄弟祖籍湖南,于明初随燕王北征,先定居于山东濮县(今河南濮阳县)城东张家堤口,后迁至城东十八里阁(今河南范县城内),在此居住6世,第7世迁至别处,经5世(家谱中没有记载迁往何处及这5 世的情况),第12世艾生约于公元1600年前后迁居山东甄城县城东,子孙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此地就改名艾庄了。 据悉,临沂市、泰安市、济宁市、蒙阴县、平度县、安邱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6:55
2-12、安徽省 以益春公为始迁祖的安徽繁昌县繁阳镇松林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永付说,益春公于明末自江西抚州东乡县迁到安徽繁昌县繁阳镇,一部分后裔再迁至本县孙村乡。 据悉,巢湖市、舒城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3、贵州省 以登云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独山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祖籍江西抚州府东乡县断溪桥(注:可能是段溪桥),明末寄籍四川直隶泸州,居住松木塘柏木湾;清顺治年间迁居贵州都匀府,后迁居独山县高邑寨麻伦庄。查阅立石镇《艾氏宗谱•我族的由来及其繁衍》获悉,守膺、守定、守拳是同胞兄弟,在明末同入贵州时走散,守膺、守定入四川,守拳不知下落。守拳的后裔二人于1993年冬季来四川泸州、泸县寻访同宗族人,终于在立石狮子屋基找到了同宗族人,实现了探本溯源的愿望。此处的登云即守拳也。编者按:登云与守拳是否是同一人?还有一些疑点,一是守拳为什么要改名?既然走散了,理应保留原名,以便于同族人找到自己,或便于后人与同族人相认。二是守膺、守定的祖籍为江西吉州泰和县,而登云的祖籍是江西抚州东乡县断溪桥(注:可能是段溪桥),不是同一地点,可见不是同一宗族。三是登云公于明末寄籍四川直隶泸州,居住松木塘柏木湾,清顺治年间迁居贵州都匀府,后迁居独山县高邑寨麻伦庄,而守拳在贵州时与其兄守膺、守定走散,根本就没到过泸州,可见登云与守拳不是同一人。四是独山艾氏宗族曾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龙场艾氏宗族联修谱,认为同宗,同为东乡艾氏后裔。以上几点,仅供贵州独山县艾氏宗族和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参考。 以桂公为始迁祖的贵州毕节市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泽能发来邮件称,该宗族始迁祖桂(字春光)公有8兄弟,其长兄名枝(字春和),桂公排行第4,五弟名槐(字春溥),八弟名林(字春发),其余4人不详。桂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仙局乡五十三都泰和桥迁贵州毕节市;枝(字春和)公迁四川泸州凤懿乡;槐(字春溥)迁云南镇雄县;林(字春发)公迁四川内江市荣昌县。编者按:从泽能提供的该宗族始迁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看,该宗族与以守膺、守定公为始迁祖的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是同宗。我已函告泽能和秀高,请他们互相沟通,建立亲密关系。编者按:泽能提供的贵州毕节艾氏宗族始迁祖桂公以上15世的世系表为:茂棋→晟崇→启凤→玉贵→锡林→悼岁→文灿→廷魁→继禹→述唐→魁兰→联芳→昌祚→大文→锡龄→桂(春光);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的《艾氏族谱》列出的始迁祖守膺、守定公以上14世的世系表为:起凤→锡龄→焯→文燦→廷魁→继禹→述唐→魁兰→联芳→昌祚→大文→荣茂→琏(瑚、碧、珪)→景儒→守膺(守定)。两相对照,从启凤至大文12辈中,基本一致,区别仅有3点:一是“启凤”与“起凤”,一字之差,启与起同音,往往通用;二是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缺了第2代“玉贵”,三是“焯岁”为“焯”,少了一个岁字。两者所言启(起)凤公的祖籍都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基于以上两点,可以确认这两支宗族是同宗。 以壹林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织金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胜国发来邮件称,壹林、壹顺兄弟俩于清康熙56年(1717年)由湖广荆州府(元至正24年即1364年以中兴路改置,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1912年废)小十字挑水街过府巷迁到贵州铜仁县。同年,壹林公考取参将,并任铜仁县参将。壹林公于雍正元年(1723年)改任贵州平邑(清康熙3年即1664年置平远府,22年降为平远州,1913年废为平远县,1914年改名织金县)都司,遂家焉,是为贵州织金县艾氏宗族始迁祖。壹顺公仍居铜仁县,为铜仁县艾氏宗族始迁祖。壹林公的祖籍为甘肃天水郡,其宗祠堂号为儒林堂。 据悉,贵阳市、麻江县、铜仁县、岑巩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4、云南省 以本耀公为始迁祖的云南丘北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第16世孙本耀公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由湖南永州竹溪迁云南丘北县,迄今已传8代。丘北县艾氏宗族已与老家联修族谱,于2007年补修《竹溪艾氏族谱(二修)》又5卷。 以艾福为始迁祖的云南邓川州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邓川州志》记载,自修公的曾祖父艾福自江西临川县随明朝屯军进入云南邓川州,在中所定居,是当时境内的名医。 以槐公为始迁祖的云南镇雄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泽能发来邮件称,槐(字春溥)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仙局乡五十三都泰和桥迁云南镇雄。 宾川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其始迁祖于清初由湖南永州竹溪迁宾川县。 以福公为始迁祖的云南洱源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始迁祖艾福约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从江西临川县随屯军进入云南邓川州(今洱源县)中所。 据悉, 昆明市、大理市、昭通市、牟定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5、浙江省 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华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据修水征村艾氏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修成的《艾氏宗谱(十修)》记载:海清公,居浙江婺州金华向阳洲,生于唐朝开元中(约公元727年),乾元戊戌(758年)进士,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封清远侯。根据修水征村艾军和武宁鲁溪镇艾施仪来信,该支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如下:第9世荣岱(公元1012—1071年,仲儒次子)迁往江西抚州金溪县(注:现已查明,荣岱公的一支后裔于宋元之际播迁至福建建宁县);第11世洪公迁徙江西抚州临川县万石塘,其玄孙、第15世康节公自抚州临川县万石塘迁徙武邑星坪,后移居印港南园(今名大园,即鲁溪镇大堰村艾氏聚居地),是为武宁艾氏始迁祖;第11世城公迁徙豫章洪城(今江西南昌市),其二弟邑公迁徙江西分宁(今修水县)安平乡,其三弟川公迁徙江西分宁仁义乡,是为修水征村艾氏始迁祖;第12世景阳、朝阳由修水安平乡迁往福建;第13世朝名、朝烋由修水仁义乡迁往湖南平江;第14世福一由抚州迁往武昌、福二迁往湖南、福三迁往湖北崇阳、福五迁往通邑(今湖北通城县);第17世世贤由修水迁往江西铜鼓。2009年10月27日在武汉江夏区山坡乡见到了福一(武昌)、福三(崇阳)和福五(通城)三公后裔于1993年联修的《艾氏宗谱》,他们都宣称是海清公后裔。该谱还将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纳入其中。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原有自己的族谱(1938年前编修),有自己的字辈:…绍习,方邦正其廷,自先时启学,继世尔长青,……。绍字辈为第13世。据再一公第21世孙先富说,该宗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湖北武昌,属于“江西填湖广”之列,比海清公第14世孙福一公迁武昌的时间(公元1100年前后)晚200多年。根据以上3点推断,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不一定是海清公后裔。据再一公第23世孙启荣说,汉阳艾氏宗族与本宗族同宗。(注:因先富忙于农事,无暇陪我查阅1993年联修《艾氏宗谱》和1938年前的上马厂《艾氏族谱》,实乃本次调研中一大憾事。) 以柏公为始迁祖的浙江丽水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碧波提供的族谱序言称,柏公之父名大郎(永椿),大郎公的祖籍为江西崇仁县六家桥乡艾坊村,宋朝末年,大郎公迁丰邑,生五子:林、柏、枢、相、柱,柏公迁浙江丽水市莲都区联城乡官桥节孝,林公迁浙江云和县石塘岭脚。 据悉,浙江金华现仍有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也不知是不是海清公的后裔。2-16、上海市 以舟俚公为始祖的上海川沙县艾氏宗族的迁徙情况舟梩公,原籍江西抚州,明初随顔指挥使迁徙南京江宁,后移居松江北郊艾家桥;第2世升由松江迁浦东三林塘;第3世继由三林塘迁上海县艾家弄;第4世洪,号海峰,官授湖广都司断事,迁上海17保艾巷桥(今浦东新区孙桥中心村),是为川沙艾氏始迁祖;第5世元美号小峰,官太医院吏目;第6世可久,为官清廉,朝廷赐葬于浦东孙桥艾家坟。可久公后裔于1909年在孙桥建造了别具一格的民宅,座落在今孙桥镇中心村61号(艾家圈4号),建筑面积650平方米。艾家民宅至今保持完好。(详见《百度贴吧•艾姓吧•浦东川沙艾氏族谱》、《艾姓吧•别具一格的艾氏民宅》)《艾氏原始》称可久公是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永丰艾氏的外迁后裔,与上述记载相抵触,需进一步研究后方能确定。清嘉庆18年(1813年)编修的川沙《艾氏家谱》采录的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王锡爵撰写的《艾可久墓志铭》云:“艾之先,家江西抚州。自明而别,一徙陕西米脂,一徙江苏松江北部,其地因名艾家桥,是为始迁祖舟梩公。迨二世祖昇公则自松江迁至上海城内虹桥,今名艾家弄。”此论与《艾氏原始》有相符之处,如一徙陕西米脂,一徙上海;也有不同之处,如原籍一为江西抚州,一为江西永丰,属吉州。上海川沙艾氏宗族和陕西米脂艾氏宗族是否如《艾氏原始》所说,是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永丰艾氏的外迁后裔,尚难确定。 据悉,南汇区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7、天津市 春连发来邮件称,始迁祖仲仁公原籍南京水渠门,于明朝初年随燕王扫北一直打到天津,遂落户在今天津宝坻区新开口乡六户村。2-18、江苏省 据悉,姜堰、泰州、无锡、常熟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19、内蒙古 据悉,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20、黑龙江省 据悉,鸡西市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21、北京市 据悉,昌平县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22、广西 据悉,新安县、南丹县、柳州市、北流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2-23、山西省 据悉,万余县、洪洞县等地有艾姓,但不知他们的迁徙情况。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7:28
五、艾姓的传统文化1、郡望郡望也称地望、族望。郡望实际上是郡名,包括诸侯国名及府、州、县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年)期间,各州郡出现了一些世代相传的显赫大姓氏。显赫大姓氏所在的郡称为该姓氏的郡望。郡望可分为姓氏或家族发祥之郡(该姓的祖籍)和望(名望,望族)出之郡。从南北朝以后所编撰的姓氏族谱便记载了各姓氏的郡望。各姓氏的郡望反映了该姓氏当时的人口地理分布状况,应是其成为郡望时该姓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综合各部姓氏书籍所载,艾姓的郡望有4个,按各郡设置时间先后依次为: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昭襄王27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其地处陇山之西而得名。陇西郡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南至陇西县一带地区,其治所为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河南郡:汉高祖2年(公元前205年)设置,其治所为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汝南郡:汉高祖4年(公元前203年)设置,其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东汉时移至悬瓠城(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唐天宝、至德时先后改蔡州、豫州为汝南郡,其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 天水郡:汉武帝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陇西县以东至天水市一带地区。其治所为平襄(今甘肃通渭县)。经查看地图,陇西郡和天水郡是连成一片的,陇西郡在西,天水郡在东,以陇山为界,陇西县是这两郡的结合部;上蔡县与汝南县相邻、汝南县与平舆县相邻,历史上均归汝南郡管辖。天水郡是艾氏第一始祖汝艾的故乡,被称为艾姓的发祥之郡或祖籍。汝艾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逐渐向四周扩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天水郡和陇西郡都有较多的艾姓人口居住,天水郡成为艾姓发祥之郡,而陇西郡也成为艾姓的望出之郡。汉朝末年汝南郡出了6孝廉之一的艾伯坚,说明这一地区当时有较多的艾姓人口居住,因而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成为艾姓的望出之郡。河南郡成为艾姓的望出之郡当在公元496年北魏鲜卑族去斤氏改为艾姓之后,应是最后一个艾姓望出之郡。以上4个艾姓郡望,甘肃省和河南省各占两个,说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朝(公元220—581年)期间,即中古前期,甘肃省和河南省曾经是艾姓人口最多的两个艾姓大省。从前述艾姓人口分布可以看出,从北宋末年至今,河南省一直是艾姓人口名列前茅的省份,这与有2支艾姓起源于河南省和河南省有两个艾姓郡望是相符的;而从宋朝以后,甘肃省艾姓人口跌出了前六位,与艾姓的祖籍地和两个郡望所在地的地位不相称,其位置被陕西省所取代。迄今所知,目前这四个地区的艾姓人口都不多,天水郡治所所在地—甘肃省通渭县县志办于2008年12月1日传来信息:全县现仅有1户艾姓;洛阳市姓氏研究会崔副会长来电话说,据他所知,该市艾姓人口很少;陇西郡和汝南郡史志办公室至今没有回函,估计他们没有找到艾氏宗亲。江西省修水流域,包括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和永修县一带自商朝至隋朝一直有很多艾姓人口居住,山东泰安市、莱芜市和沂源县一带自周朝至隋朝也一直有很多艾姓人口居住,似乎比汝南郡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为什么这两个地域没能成为艾姓的郡望?2、堂号祠堂是具有特殊功能、全宗族公有的重要建筑物。祠堂既是供奉祖宗神位(亦称牌位或灵牌)供子孙祭拜的祭祀场所,又是族人集会、共商大事、编修族谱的办公场所,还是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的庆祝场所。从前,各宗族的祠堂几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圣堂,在传播姓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堂号实际上是祠堂的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宗族的标志和代表,标志姓氏或宗族的血缘、历史和荣誉。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类:一类具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另一类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具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除了姓氏郡望之外,还以先贤的德望、封谥、书斋名等命名;没有明显姓氏特征的堂号主要取材于吉利、祥瑞之语和前人的名言佳句。堂号往往出自于各姓氏杰出先贤的某个典故,或者是对该姓氏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地名等。名门望族大多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如将姓氏郡望题于祠堂之上,则姓氏郡望就成了该宗族的堂号。同一姓氏不同宗族可能有不同的堂号;同一宗族内,有总堂号、分堂号之分。湖南省的惯例,各宗族的堂号往往记录在各宗族族谱中奇偶页的中缝处。现将已知的几个艾氏宗族的堂号开列于下: 先贤若纳公所在宗族的堂号为:爱民堂。艾若纳于南宋绍兴中(约1147年前后)任吴兴县(即今福建省浦城县)县令,他热爱人民,憎恨恶吏,在其办公桌上立有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乡胥手,何劳诵《大乘》。”其子孙后代遂以“爱民堂”为本宗族堂号。(尚不知若纳公的籍贯,也不知其后裔居住在何地?请知情者提供信息。) 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堂号为:东乡堂。(注10:“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 以唐朝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婺州金华艾氏及其外迁后裔(包括江西修水县、武宁县、瑞昌县、福建建宁县等地艾氏)的总堂号为:天水堂;还有分堂号:擢廷堂(典出颖2公)、褒玺堂(典出仲儒公)。 湖南邵阳县艾氏宗族的堂号为:衍庆堂。 以中庸公为始迁祖的永丰艾氏宗族有多个分堂号,如继志堂、奉本堂、一体堂、崇本堂等。询问十修族谱主编子安,总堂号何名,他说不知。前4个堂号均具有明显的艾姓特征,“爱民堂”以艾姓先贤若纳公的德望为堂号,“东乡堂”以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祖籍地地名为堂号,“天水堂”以艾姓发祥郡望为堂号,“衍庆堂”表明庆忌公的后裔不忘始祖的功德,昭示邵阳县艾氏宗族是由吴公子庆忌繁衍而来。3、楹联姓氏楹联兴起于明清两朝。各姓氏的著名楹联均出自于历史典故,或反映该姓氏的起源和源流,或反映出各姓氏杰出先贤的思想、学识、德望或业绩。迄今所知,艾姓的楹联不少,仅选取其中几副最著名、流行较广或有特定涵义的楹联: 陵邑新世第 (典出山东艾孔)天水道脉长 (典出天水汝艾) (注11) 乾德著倕和之绩 (典出浙江艾颖2)治功膺纶玺之褒 (典出浙江艾仲儒) (注12) 试宏词以登首选 (典出江苏艾晟)受左传而擢甲科 (典出山东艾颖) (注13) 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 (典出艾若纳) 乾德廷臣,拔中首选 (典出北宋初艾颖2)东乡才子,文列大家 (典出南宋末艾南英) 祖孙双进士 (典出希淳和毓初祖孙)兄弟两贤儒 (典出自新和自修兄弟) (注23) 十数世至于今,棣萼瓜绵裕后昆,全凭心地。百余年代有作,鹏飞萼荐绍祖德,还是书香。 (注24) 族开北应家声远派衍东乡世泽长 (注25)4、家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统(或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家谱的名称约有80种,比较通用的名称为宗谱、族谱、家乗等。家谱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封建时代,已有近4000年历史。其功能和作用几经变化,由最早记录血縁到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从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宋朝(公元960年)近1200年间主要用于选官和婚姻,自宋朝起,主要作用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睦族,提高家族的凝聚力,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到宋朝,通过“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和苏洵二人创造性工作,使家谱的编纂达到了规范化程度。经过前人几千年的编纂实践和理论总结,形成了一门专门学科—谱牒学。要想编纂出一部高质量的家谱,主要编纂人员,尤其是主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谱牒学,透彻地理解家谱的特点、体例、内容和格式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单位的图书馆收藏艾姓家谱3部。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询,无艾姓家谱。建议各宗族在今后续修家谱时,至少送一部到本省图书馆,最好还送一部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以便于各地艾姓后裔查阅。据不完全了解,关内绝大多数艾氏宗族都编修了族谱,只是时间有早有迟、次数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而已;“闯关东”的各地艾氏宗族,迄今尚未发现编修族谱者。现将已知的各艾姓宗族编修家谱的情况开列于下:4.1、据东乡艾观明来信,东乡艾氏各宗派的《礼洞艾氏宗谱》多者已修17次,少者也有14次了。查阅东乡东村艾家《礼洞艾氏宗谱(14修)》获悉,首谱修于后周广顺辛亥(951年),由第3世好谦公手写纂成图谱,成为《礼洞艾氏宗谱(二修)》的基础。这是我迄今所知的最早的艾氏族谱,比欧阳修和苏洵创立标准谱式时还早100来年。《礼洞艾氏宗谱(二修)》于宋朝咸淳甲戌(1274年)修成,其主编为宰公第10世孙文叔公,颇有文名的可叔和可翁兄弟参与其中,可叔公撰写《礼洞艾氏族谱序》。最近一次续修谱在1996年。东乡县东村等4村与贵溪县14村、鹰潭县6村和余江县4村共28村联修《礼洞艾氏宗谱(14修)》,收入谱中的人数逾万,谱书重达数十斤,蔚为壮观。这是我迄今见到的篇幅最长和最重的艾氏族谱。早期东乡《礼洞艾氏宗谱》的特点是,既有总谱,又有分谱,总谱和分谱并存,早期的总谱简明记载全宗族的大事,如世系图(该谱称为弔图)、仕宦录、分寓例(外迁后裔名录)等,各分谱注重本支派的世系录。大约四修(1352年)以后,由于各支派人数增多,且散居各地,再联合编修总谱困难很大,于是各支派就独立编修各自的分谱。尔后的续谱只有各支派的分谱,没有全宗族的总谱了。据不完全统计,东乡艾氏共有10来部分谱。详细记载外迁后裔名录及迁徙地是该宗谱的又一突出特点,为外迁后裔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外迁后裔名录及其迁往地地名,我就无法写出《“东乡堂”指引我追根溯源,弄清了湖南永州竹溪艾氏的源流》一文,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就无法找到源头,成为无源之水;就无法弄清先祖的迁徙过程,搞不清来龙去脉。建议各宗族在今后编修族谱时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外迁后裔名录及其迁徙地地名,以备外迁后裔将来寻根问祖、认祖归宗。4.2、 修水征村《艾氏宗谱》已修11次,第一修在明朝洪武28年(1395年)。该宗谱采用大宗之法,向上追溯到艾氏第一始祖—汝艾,并将夏朝汝艾同春秋艾孔和唐朝海清联成一体,声称孔为汝艾之第49世孙,海清为孔之第46世孙。该宗谱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全国艾氏看成一个整体,在《艾氏历朝祖先世系表》和《艾氏历代仕宦表》中不仅仅开列本宗族的直接祖先和仕宦名录,而是首先开列全国艾氏祖先和仕宦名录,然后再列出本宗族的仕宦名录和世系表。该宗谱相当详细地记载了艾氏源流和历代名人,不仅转载了本宗族以往各修族谱序言,而且转载了其他艾氏宗族的有价值文章,如江西永丰艾氏宗族的《艾氏原始》,是我迄今看到的所有艾氏族谱中信息量最大的一部。美中不足的是,将江西永丰艾氏始祖中庸公所处的时代弄错了。中庸公于宋朝初年(974年)由甘肃陇西迁回江西吉水县一都滑石滩(编者按:于1054年分吉水县一部份设置永丰县,一都滑石滩属永丰县),而在《艾氏历朝祖先世系表》中,将中庸公及其子孙的名字放在了唐朝海清公之前,误将中庸公当成前五代期间的人了。(编者按:唐朝时称南北朝时期的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为五代,是为前五代,502—617年;宋朝时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五代,是为后五代,907—959年。)4.3、 武宁、瑞昌艾氏宗族与修水艾氏宗族同宗,都是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的后裔,以前与修水艾氏宗族联合修谱和续谱,但最近一次修水艾氏宗族没有参加联合续谱。4.4、 江西永丰艾氏族谱已修10次,第1修在南宋绍兴丙子(1156年),主编:鼎,又名节,字元康,进士,翰林直学士;二修在南宋淳熙戊申(1188年),主编:益,字师孟,进士,虞部郎中;第10修在1998年,主编:子安。该宗族族谱质量较高,上至中庸公第10世祖德容公以下,世系录内容均较完整,历代先贤的生平事迹绝大多数清楚,因而入选本文先贤名录的人数居各宗族前列。美中不足之处是,修水征村《艾氏宗谱》收录的、反映永丰艾氏源流的《艾氏原始》及阳溪公写给永宗派的信却没有收入本宗族的族谱中,以致给外迁后裔认祖归宗造成了困难。4.5、 陕西米脂县“小艾” 《艾氏宗谱》已修7次,第一修在明朝嘉靖23年(公元1544年),为石刻,主持人:第4世世仁公;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修成《艾氏宗谱》,主编:第7世毓元公;于公元2002年续修成《米脂艾氏宗谱•增补本》,主编:第19世有为。4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8:15
.6、 湖南永州《竹溪艾氏族谱》已修2次,第一修在1914年,主修:第19世赞薰公、第20世东向公:第二修在2005年,主编:第22世东尧。该族谱采用小宗之法,从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写起。这是因为主修赞薰公在1914年创修《艾氏族谱》时,只知道癸二公迁自南京,亦或知道祖籍是江西省东乡县,所以用“东乡堂”为堂号,但不知道南京艾氏宗族亦或东乡艾氏宗族的详情,只能采用小宗之法,从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写起。4.7、江西金溪双塘和翁塘《艾氏宗谱》于1937年12月修成;琉璃双塘《艾氏宗谱(二修)》修于1994年;陈坊和谢坊《艾氏宗谱》修于1994年。4.8、 四川安岳县《艾氏族谱》已修2次,第一修由荣坤公主编,时间不详,谱亦不存;第二修在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昌锡公任主编。4.9、 重庆大足县三驱镇《艾氏族谱》已二修2次,第一修在清嘉庆19年(1804年),主编:第9世子绍;第二修在民国6年(1916年),主编:第11世永璠和第12世远根。4.10、 湖南平江县《艾氏族谱》已修11次,首谱由明代先贤穆公纂修,成于明万历17年(1589年),第11修成于1993年,主编:乐秋。现只保存第10修和第11修谱。4.11、 福建建宁县《官庄坊艾氏族谱》已修8次,首谱由立爱公纂修,成于乾隆甲子(1744年),第8修在1996年,主编为培生和美文。4.12、 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宗谱》已修 次,第1修成于宋朝宝祐3年(1255年)10月,文天祥为之撰写序言。4.13、 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县艾氏族谱已修3次,首谱成于清康熙53年(1741年),二修为嘉庆16年(1811年),三修在2006年。4.14、 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济阳艾氏宗谱已编修3次,首谱成于1838年,主编:挺;二修成于1875年,主编:浚美;三修成于1926年,主修:联英。现正在续修四修宗谱,主编:益友。该宗谱采用小宗之法,从始迁祖子敬公写起。4.15以桂芳公为始迁祖的河南商城县艾氏宗谱已修8次,前5次与湖北浠水艾氏宗族联合编修,后3修为河南商城县艾氏宗族单独编修。第一修成于清乾隆乙亥年(1755年),第五修成于光绪戊寅年(1878年),第六修成于1950年,第八修成于2004年,主编:金山。4.16、 以一俭公和大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达县艾氏族谱(手写本)已修1次,于清朝末年修成。大尧公于清康熙36年(1697年)由湖南永州竹溪迁四川达县时,手抄了竹溪艾氏始迁祖癸二公及以下8代的世系录,因年久手抄件已趋腐朽,第18世孙子元根据手抄原件加以整理,于清光绪27年(1901年)修成了简易的达县艾氏族谱(手写本)。一俭公的第13世孙(竹溪艾氏第22世孙)如见根据谱书记载找到了祖籍地—湖南永州竹溪,实现了达县艾氏宗族300多年来认祖归宗的夙愿。4.17、 以安、雅、晚公为始迁祖的邵阳艾氏族谱已修 次,最近一次为1992年,主编:第17世艾传超。该族谱采用大宗之法,自始祖庆忌公写到当代。从第1世庆忌公至第50世和公,世系传承关系清楚,但从和公至安、雅,晚公之间约12世间断了。4.18、 以荣藩公为始迁祖的重庆大足三华山殷家沟《艾氏家谱》已修5次,最近一次成于1992年,主编:方绪(庆忌公第81世孙)。该族家谱也采用大宗之法,自始祖庆忌公写到当代,世系传承关系自始至今清楚。该宗族与湖南邵阳艾氏宗族同宗,从第46世分支,该宗族第46世舆公为询公长子,湖南邵阳艾氏宗族第46世僚公为询公三子。第1世庆忌公至第50世的传承关系,两本谱书基本一致。该宗族世系传承关系延绵2500年之久,是所有艾氏宗族中世系传承关系延绵时间最长的。4.19、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红安《艾氏族谱》已修6次,一修在清顺治4年(1647年),主编:似春。第6修1992年,理事长:长照。4.20、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谱》已修8次.。第6修在清光绪31年(1905年),主编:亮先;第8修在1994年,主编:耀东。4.21、 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武汉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的族谱始修于1938年前。1993年与浙江金华艾氏宗族海清公第14世孙福一(武昌)、福三(湖北崇阳县)、福五(湖北通城县)三公的后裔联修族谱。4.22、 以福一公为始迁祖的武昌山坡乡艾氏宗族、以福三公为始迁祖的湖北崇阳县艾氏宗族、以福五公为始迁祖的湖北通城县艾氏宗族联修谱成于1993年。4.23、 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谱》已修5次,第一修在清乾隆壬申(1725年),监修:继文;第五修在1999年,倡导:泗儒。4.24、 与四川泸县立石镇艾氏宗族同宗的贵州独山县《艾氏宗谱》修于1994年,主编:锡和。4.25、 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县《艾氏族谱》已修3次,一修在清康熙53年(1714年),二修在嘉庆16年(1811年),三修在2006年。5、字辈字辈,也称班辈、行辈、行第、班行、班派、字派、派语、派诗、派歌等。字辈都是由祥瑞和吉利的单字组成,一般是5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就成了带有一定意义、反映一定情怀、体现本宗族一定价值取向和对子孙殷切期望的特殊的五言体诗,也有4字或6字一句的。字辈取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字辈的作用是,永立标准,以杜僭越,杜绝高曾祖考大小之排行倒置;以免参差,避免伯仲叔季先后之班次混淆,做到按部就班,分行布序,秩序井然。按字辈起名,一见其名,便知其辈份大小。字辈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利于外迁后裔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各宗族有不同的字辈。同一宗族内,有的宗族有统一的字辈,如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第9世荣岳公派下;有的宗族则没有统一的字辈,如以中庸公为始祖的永丰艾氏宗族,各分派自成体系,甚至同一分派、同一个村的不同分支的字辈各异。现将已知的艾氏宗族的字辈开列于下:5.1、江西省 以宰(九)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宗族的字辈第12世庭晖公于元朝至元戊寅(1338年)主编《礼洞艾氏宗谱(三修)》时,确定以千字文为字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查阅《礼洞艾氏宗谱》发现,所有名字中均不含字辈。虽有字辈,未运用于起名之中,没有发挥字辈的应有作用。其外迁后裔各自编定字辈。 以荣岳公为始迁祖的江西修水、武宁艾氏宗族的字辈第1世至第10世未定字辈,第9世荣岳公派下自第11世起确定字辈,14句五言体诗,自第11世至第80世。第11世伯仲叔季4人:洪、城、邑、川,四派的字辈除第11世分别为洪、城、邑、川外,其余69字完全相同:洪(城、邑、川)阳朝铎康,德孟小千正,和应仲义俊,信景以伯崇,尚廷元敷盛,茂允世再道,美学政宏施,云仍颂罄宜,椒蕃舒燕翼,谷式肇鸿规,裕后贻功烈,承先习礼诗,金华根本沃,万载固宗支。洪公派下严格按字辈起名,如第15世康节,第45世施仪。(以海清公为始祖的浙江金华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江西进贤县艾氏宗族的字辈钟德树元文,克心仁物蔼;祥长启节芳,世允思良恺;簪缨会有期,箕裘欲自爱;苍翠仰名山,渊源探学海;谱续大微称,继述欲后远;诗书考订坚,礼乐崇修切;喜产荣宗贤,欣生耀祖哲;丕显先圣谟,辉煌前功烈;椒聊实蕃兴,弈叶永清洁。(以宰(九)公为始祖的江西东乡艾氏宗族外迁后裔) 以唐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新建县松湖艾氏宗族的字辈该宗族前16世未订定字辈,自第17世起订定字辈如下:复时任清和,群季俊秀启;济宗学惠郁,唐川绍潜仲。外迁的泰和县水槎乡艾氏宗族从第23世起另订字辈如下:贤佐国佳,天公作证;文贾树奇,新美如诗;精诚亘绵,宁世长青。 以千中公为始迁祖的江西永修艾垅艾氏宗族的字辈据振云来信,永修艾垅艾氏的老字辈为:福天均友景,高德时孔守;宏应金来文,章光列曜诗。该宗族能按字辈起名,如艾氏先贤中的友诚和孔范 以汉末孟春公为始祖的江西崇仁六家桥艾坊村艾氏宗族的字辈老字辈: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兴。(?)新字辈:光先忠信定,由与兆经廷,是秉傅芳厚,德义自昌荣。5.2、湖南省 以癸二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的字辈第1世至第9世未定字辈,第9世先辈约于公元1600年议定10字为字辈:一自正大明,逢本绍子孙。从第10世起使用统一的字辈起名。清乾隆己亥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合族缙绅续议三十字,合前十字,共成五言八句:一自正大明,逢本绍子孙;向上如可久,元德奇俊英;嗣学冠朝国,昌文应高陞;有志方来见,献瑞光宗清。查阅1914年编纂的《艾氏族谱》,绝大多数人能按字辈起名;1949年后,有不少人未按字辈起名。目前,最高辈分为第18世“子”字辈,最低辈分为第26世“德”字辈,历经700年,上下相差9辈。重庆市云阳县、四川省达县和广安市广安区、云南省宾川县等地的艾氏宗族根据字辈找到了他们的原籍—湖南永州竹溪,实现了认祖归宗的愿望。四川省达县艾氏宗族最低辈份为第27世“奇”字辈。 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零陵马迴艾氏宗族的字辈据仲邦来信,零陵马迴艾氏宗族的字辈为:伯汝正忠,廷官君调,弘登艾世,如大光毓。民国6年(1917年)修谱时续增字辈:继志承先德,克家守义芳,理明维相国,直道定安邦。目前最高辈分为第18世“志”字辈,最低辈分为第23世“家”字辈,相差6辈。 以华仲公为始迁祖的湖南平江艾氏宗族的字辈据隆辉来函,该宗族前17世未定字辈,第15世穆公拟定五言八句字派:自生起文彩,世远发其祥;礼义宏先绪,忠良绍祖光;德盛嗣绵达,仁昭后愈昌;孝悌家之宝,声名万世扬。从第18世起按字辈起名。目前,最高辈分为第24世远字辈,尚有两位90岁老者,最低辈分是第33世忠字辈,历时近900年,上下相差10辈。隆辉是第27世祥字辈。 以盛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桃源艾氏宗族的字辈原谱字辈:向道天因笃,一心泽已长,人文启宇天,时日卜年良。续定字辈:源远昭先绪,家齐定发祥,修培光祖德,忠孝裕荣昌。 湖南麻阳县老田艾氏宗族的字辈老字辈:冲祖朝启大,一士自文学,先宗永世昌,历代发其祥。续字辈:佳声隆禹舜,勋烈耀显扬,仁义礼智信,根本正伦常,诗书存为宝,忠厚庆久长。 以安、雅和晚三公为始迁祖的湖南邵阳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据邵阳县《艾氏族谱》记载,安、雅、晚三房没有统一订定字辈,各房分别订定自第1世至第20世的字辈如下:五甲安(才安)公派下字辈为:才仲仁义,文应宗廷,朝凤启学,贤良忠臣,国祚方兴。七甲雅(继雅)公派下字辈为:继文才仁,缘思永正,世代显祖,荣宗泽茂,相传自昌。九甲晚公派下字辈为:晚文显虎,添祖仁义,礼智正大,光明廉让,敬惠永康。续谱委员会于1993年订定五、七、九甲合编第21—64世字辈如下:治道益纯,华风克守,勋业时增,南泉遗德,东谓家声,祥开江右,庆衍昭陵,善孝为本,俊秀豪英,同登富城,乐享太平。七甲雅公派下现存最高辈分为第15世泽字辈,最低辈分为第24世纯字辈,传600多年,上下相差10辈。 以延秀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汉寿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文孟奇瑞添政荣,汝春应国正世守,诗书光祖……5.3、陕西省 以旺公为始迁祖的陕西米脂艾氏宗族的字辈第1世至第10世未确定字辈,第10世芳曾公于公元1705年编纂《圁川艾氏宗谱》时拟定20字作为第11世至第30世字辈:质肇崇嘉会,丕绳克绍先,庆余开泰定,佑启仲昆连。第18世克信公于公元1985年续拟第31世至第50世字辈:贤哲慎谦让,英华发祺祥,守志立功业,俊睿永世昌。该宗族绝大多数人能按字辈起名。5.4、河北省 以朝刚公为始迁祖的河北邯郸 县艾氏宗族的字辈进亮说,只知道一部份字辈:金长书志庆洪捌世。进亮是“庆”字辈。5.5、河南省 河南沈丘县纸店镇艾氏宗族的字辈卫锋来函称,由于族谱已失,只知其高曾祖考的字辈为:文仁朝新,连自己是什么辈份都不知道。祖籍为安徽界首市。 河南潢川县艾店艾氏宗族的字辈前7世未定字辈,7世祖于清同治2年(1863年)重修祠堂时拟定第8世至第40世的字辈:嘉迎其祥,金玉滿堂;克勤耀武,延远自昌;睦宗保国,裕后声扬;世德昭明,永长业康。目前最高辈分为第11世“祥”字辈,最低辈为第17世“勤”字辈。 河南安阳县隆化村艾氏宗族的字辈青富发来邮件称,只知道字辈中的4辈:首帮青玉。5.6、湖北省 以光远公为始迁祖的湖北浠水艾氏宗族的字辈天时春必永,美景资乾元;万年承惠德,家国庆人贤;善述宗先训,立本迪前光;鸿儒崇问学,忠厚应荣昌。从第18世起采用此字辈。浠水县蔡河镇艾氏宗族现最高辈分为“资”,最低辈分为“惠”;与浠水县蔡河镇艾氏宗族同宗的河南商城艾氏宗族现最高辈分为“景”,最低辈分为“年”。 以受六公为始迁祖的湖北红安县艾氏宗族的字辈六字字辈:受以日文月大。四字字辈:似应若尔,万世荣光,自天方申,长发祺祥,永锡嘉庆,顺德为良,毓秀正耀,谦吉恒康,润成茂达,辅朝定邦。 湖北宜都市艾氏的字辈常平发来邮件告知,该宗族的字辈是:正大立纲常,为善传家远。 湖北丹江口艾氏宗族的字辈自启文克,作万宋成,元光兆春,必有发生。后续有20辈。该宗族艾青在网络上声称,该宗族祖籍为山西省洪洞县,移民至丹江口。 湖北应城市东马坊艾大村艾氏宗族的字辈庆超来函告知,该宗族的字辈为:积善家余庆,存仁士必昌。目前以庆、存辈居多。 湖北安陆巡店镇艾庙村艾氏宗族的字辈小龙来函告知,该宗族的字辈为:在明其德,光宗耀祖。 以再一公为始迁祖的武汉江夏区山坡乡上马厂艾氏宗族的字辈据再一公第21世孙先富记忆,该宗族的部份字辈为:……绍习,文邦正其廷,自先时启学,继世尔长青……“绍”为第13世。该宗族能按字辈起名,如先富、启荣等。 湖北沔阳艾氏宗族的字辈道高在电子网络上公布了本宗族的字辈:应年必勇士,德龙定云昌;天道福善,移次吉祥,凤丽百瑞,金玉滿堂,生光传家,华国文章。 湖北宜昌市点军及三峡地区艾氏宗族的字辈祖萍在《族谱录•湖北艾氏族谱》中公布了以静公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字辈:世守诗书光祖德,挺传孝友振家声;忠良勋业文芳谨,继述经伦佑发亨。 湖北松滋县艾氏宗族的字辈继平发来邮件告知,该宗族的部份字辈为:……远祖德培成,家业兴隆仕英俊。 湖北襄樊艾氏宗族的字辈定龙在《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称,该宗族的部份字辈是:……永昌,安邦定国……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4:58:34
5.7、辽宁省 辽宁凤城县红旗镇艾家堡子满族艾氏宗族的字辈向群在《满族艾姓寻找同宗》中称,凤城正红旗满族艾姓始迁祖艾必达公迁自长白山四道沟,生6子,6支没有统一订定字辈,各支各自订定字辈。现已知其长子和六子后裔从第10世起的字辈为:德(树)茂允福宏,世传咸忠厚,国恩恒嘉庆,善继克昌荣;其四子后裔从第10世起的字辈为:凤明长吉庆,荣和玉保春。 辽宁凤城县蓝旗镇三家子村蒙古族艾氏宗族的字辈向群在《满族艾姓寻找同宗》中称,以阿必达公为始迁祖的凤城正蓝旗蒙古族艾姓宗族自第11世起的字辈为:正立长兴本,荣新恒茂春,昌明传世远,崇圣贵鸿恩。 辽宁凤城县大堡、刘家河镇艾氏宗族的字辈汉军正黄旗艾氏宗族第 世孙立振告知,该宗族现分居于凤城镇内及周边大堡、刘家河、鸡冠山、通远堡和凤城北部一带。从第 世起的字辈为:宝昌德立厚,纯世启文明,成龙兆圣瑞,联玉子和平。 辽宁黑山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春明告知,该宗族有以下字辈:永明如广树文春玉。5.8、福建省 以淑义和淑南公为始迁祖的福建建宁艾氏宗族的字辈该宗族不仅淑义和淑南公两支派没有统一订定字辈,就连淑义公派下道全和守全公两分派在第15世前也没有统一订定字辈,到第16世后才统一订定字辈:圣朝膺景运,继述永承先;凤藻标霞羽,丝纶奕叶传。1996年新立字辈如下:信义为人本,和平理事箴;丁财兴盛日,富贵万年春 以奇九公为始迁祖的福建长汀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洪泉发来邮件,该宗族自第1世至第25世的字辈为:奇汝吾宗(君)可,魁(仕)时(长)贤(忠)掌(元、琦)成(基),桂(春)远(腾)永(洪、鸿)纪(友)生(仪),润正和廉诚,治功承祖志。目前最低辈为第16世“润”字辈。洪泉为第13世。 以南英公(第10世左右)后裔长茂公为始迁祖的福建南平市峡阳镇杜溪高坝村艾氏宗族的字辈长明兴盛,光添荣华,崇尚文化,诗书礼乐,发其祥源。目前最低辈为第8世“华”字辈,为东乡艾氏第38世左右 福建建瓯县艾氏宗族的字辈志明在网络上称,该宗族的字辈为: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国泰官清民自安。5.9、四川省 以登明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安岳艾氏宗族的字辈据显文和才安来函,以伯源公为始迁祖的湖南永州零陵马迴艾氏宗族在明朝初编成五言六句字辈:伯汝正忠廷,官君调宏登;世代荣昌久,文光显才能;孝友维国本,仁义振家声。每10代后加一代单名,实为33世。单名必须是“王”字偏旁的字。伯源公第10世孙登明公于1723年迁四川省安岳县,安岳艾氏宗族最近又续拟20字辈:继志成先德,克福守泽方;理明作相野,直道定安康。目前最高辈分为第18世“光”字辈,最低辈分为第23世“孝”字辈,相差6辈。该宗族能严格按规定的字辈起名,如伯源、登明、显文、才安等等。安岳艾氏宗族根据前10代字辈,与其原籍湖南永州零陵马迴艾氏宗族确定了同宗关系,实现了该宗族 200多年来认祖归宗的夙愿。湖南永州零陵马迴艾氏宗族与四川安岳艾氏宗族同宗同派,前十辈完全一致,自从第11世起不同了;后续的20字辈基本相同,但同一字辈却相差17世,如零陵马迴艾氏宗族的“继”字辈为第17世,而安岳艾氏宗族的“继”字辈为第34世。建议两地的同宗宗亲协商解决,求得一致;或者安岳艾氏宗族另拟第34世以后的字辈,另列一个两地字辈对应表,即可弄清两地的辈分关系。 以守膺、守定兄弟为始迁祖的四川泸县艾氏宗族的字辈入川时定的字辈:守汝朝玉,居(隆)丛(文)丕子,维世景芳,国秀儒宗。(注:括号中的字与前面的字同一班辈。)清咸丰庚申(1860年)清明节议定32字字辈:光昭德泽,继美遵先,纯心学道,立志希贤,鸿基显著,泰运承宣,明良遇合,理象真传。 以世碧公为始迁祖的四川广安市邻水县石坝湾艾氏宗族的字辈义正壹为首,生丹时风有;世万合志良,明从广大昌;开国承家远,光前裕后长;敬忠维统绪,仁孝著乡邦;居心宜谅直,立念在刚方;允恭以克让,峻德述虞唐。5.10、重庆市 以元训公为始迁祖的大足三驱镇艾氏宗族的字辈据显文来函,大足三驱镇艾氏宗族的字辈为:元廷清兴时,义文德子思;永远长亨吉,世泽映宗贻;朝爵君正照,保国肇宏基。目前最高辈分为“长”字辈。 以逢义、逢泰、逢贵为始迁祖的重庆云阳县南溪镇艾氏宗族的字辈云阳《艾氏族谱序》称,现拟定的字辈为:益字正大明,逢本永子孙,向阳有可望,联富值万金,祯祥德广厚,福禄喜隆兴,光宗全仁义,及第传佳音。逢义、逢泰、逢贵三胞兄弟是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第15世孙,由湖南填四川时,没有将字辈抄录下来,仅仅凭记忆字音,而且仅仅记住了前15辈,由后辈记录下来,所以难免出现了一些错误。建议云阳艾氏宗族以祖籍地字辈为准。 重庆云阳县桑坪镇艾氏宗族的字辈文章发国,成世安康,宗孝同茂,后贤永昌。桑坪镇艾氏宗族迁自江西抚州府崇仁县,与南溪镇艾氏宗族本来不同宗。1992年重修谱时,南溪镇艾氏宗族和桑坪镇艾氏宗族联合修谱,此后采用统一的字辈。这也符合“天下艾姓是一家”的理念,值得称赞。 以荣藩公为始迁祖的重庆大足县艾氏宗族的字辈庆忌公第56世孙世法公拟定40字字辈:世传际盛隆,功德从先起,继述尚良图,科名荣士以,文章作国宾,方显书为美,克绍祖宗贤,发祥能有纪。从第56世起采用此字辈。现最高辈分为第80世“宾”字辈,最低辈为第85世“美”字辈。5.11、贵州省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龙场艾氏宗族的字辈以东乡艾氏第23世孙君宪公为始迁祖的大河龙场艾氏自第23世至第34世的字辈:君仕芝廷,时奎钟泽,树灿培锦。第35世起的新字辈:文武儒成忠仁义礼德智明让永兴昌盛济建鸿开政通延本安邦定国恩先惠荣跃光裕。 贵州毕节市威宁县杨家湾镇艾氏宗族的字辈舜虎在《百度贴吧•艾姓吧》中称,该宗族的字辈为:学贤良忠臣,国正天心顺。 以桂公为始迁祖的贵州毕节艾氏宗族的字辈据泽能提供的信息,桂公(字春光)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为泰和艾氏第16世。桂公迁毕节后,前5世未订字辈,自第6世(总第21世)起的字辈为:时毓文明盛,世钟德泽长;祥光临义国,瑞兆溥仁邦。 贵州毕节纳雍县居仁镇艾氏宗族的字辈继龙崇先起,科明荣世以,文章作国宾,方显书维美,克绍子生贤。 以登云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独山县艾氏宗族的字辈登瑶承学天,春廷应永锡,履奇安世泽,克振孔昌宏,荣耀显家声,华宝极龙腾,富泽思恩庆,贵祖继远宗,京昭疏章锦,志立盛国东,凌曦照静堂,云开正朝阳。 以壹林公为始迁祖的贵州织金县艾氏宗族的字辈胜国发来邮件称,该宗族的字辈是:壹崇思如尚,起永锡文祥,元胜知良相,厚德显荣光。目前最低辈分为“良”字辈,第14世。5.12、云南省 以槐公为始迁祖的云南镇雄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据泽能提供的信息,槐公(字春溥)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为泰和艾氏第16世。槐公迁镇雄后,前6世未订字辈,自第7世(总第22世)起的字辈为:时廷尚应景,英成以得兴;开发继宗祖,显达肇维明;洪汝渊源泽,汪洋浩瀚深。 云南牟定县艾氏宗族的字辈艾靖在《百度贴吧•艾姓吧》中称,牟定县艾氏宗族的字辈为:生成之大有,春光自可呈,文星崇尚学,永世庆维兴。5.13、山东省 以子敬公为始迁祖的山东济阳艾氏宗族的字辈第1世至17世未定字辈,自第18世起的字辈为:欣同鸿运转,训育至今宜,品邵斯增籍,涵深即润资。 山东甄城县箕山镇艾庄艾氏宗族的字辈自始祖艾青、红、蓝、绿至第17世未定字辈,从第18世起拟定字辈为:广儒教,体圣贤,存忠厚,延家远。目前最低辈份为第25世忠字辈。5.14、江苏省 南京回族艾氏宗族的字辈德捷在《艾姓吧•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称,其高祖迁居南京后订定第2—6世的字辈:松林学德永。5.15、安徽省 安徽繁昌县艾氏宗族的字辈金超在《天下艾姓是一家》中称,安徽繁昌县艾氏宗族的字辈是:四学光宗启,家和永世昌。5.16、天津市春连发来邮件称,该宗族的部份字辈是:国德宗文春。5.17浙江省浙江丽水市莲都老字派 文好宣明景守,嘉孟世充兴 新字派 光先忠信定,由与兆经廷 是秉傅芳厚,德义自昌荣六、艾姓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经查阅多部古代《中国人名大辞典》发现,各部辞典所收艾姓历代先贤多寡不一,最多者有20人(臧励龢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最少者仅有2人(吴海林主编的《中国历史人物辞典》),而且都未收入宋朝以前的艾姓名人,如唐朝御史大夫、上柱国艾敬直1,生于唐朝末年、于后唐考中进士、在后周官至左散骑常侍、宋朝初年任工部侍郎、一生跨越唐、五代、宋共7个朝代的艾颖等,尔后也都遗漏了不少艾姓重要名人,如南宋进士、吏部尚书艾釜,明朝都督同知艾义等等。有的先贤各部辞典均录取,有的则在某一部辞典中有名。廖盖隆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共录入14000人,录入艾氏6人;《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共录入近18000人,录入艾氏10人,这一套辞典录入的古今艾姓名人共16人,占名人总数32000人的0.05%。需要说明的是,在各部名人辞典中名列艾姓行列中的一些古今名人,实际上并不是艾姓人氏,如南宋乾道至淳熙(1165—1185年)间的大儒艾轩姓林,元朝累立战功的名将艾貌是蒙古族拔都康里氏,艾儒略是意大利人,与郎世宁同时的著名清朝宫廷画家艾启蒙也是欧洲人;又如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和艾芜、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著名电影演员艾霞及老红军、东北民主联军第25师政治委员艾萍等均不姓艾,这些名字是他们的筆名或艺名。因此,本文只好割爱,将他们从艾姓名人中‘除名’了。(编者按:有宗亲提出,既然将“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如犹太人、意大利人等也有以艾为姓”作为艾氏起源之一,那么,艾氏历代先贤就应该包括艾儒略和艾启蒙。言之有理,特采纳之。)下面分类列出艾氏历代先贤、当代名人和文学、医学、美术、军事4个领域的名人及其他名人。排序原则:“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以人物出生日期或活动年代早晚为序,不以官职品级高低或辈份大小为序;“其他名人”则以发现先后为序。录取原则:(1)凡《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名人辞典中的艾姓名人原则均录取;(2)各朝进士,不论官职品级高低,原则均录取;(3)在《晋书》、《魏书》等中古早期史书中出现的人物,不论官职品级高低,原则均录取;(4)参照《中国人名大辞典》等辞典的标准,选录其他典籍或族谱记载的人物;(5)一些人的官职品级虽不低,但活动年代、任职地点、籍贯等基本要素不清楚,或者与历史事实不符,如某人在族谱仕宦录中的功名和官职与其名录中的生平事迹不符等,原则不录取;(6)当代名人从严控制;(7)无论是历代先贤,还是当代名人,均力求用历史唯物史观评价他们所取得的功名和业绩,避免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和荣辱观念苛求前人。1、历代先贤综合各部中国人名辞典和有关史书或典籍及各艾氏宗族族谱所载,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以前(包括古代和近代)的艾姓重要先贤有:1.1、远古至南北朝时期:10人1. 汝 艾,辅佐夏朝少康帝(约公元前1868—1848年在位)消灭篡位的寒浞及其子浇和(豕壹)、复兴家国的大功臣和大臣,各支艾氏宗派公认的艾氏得姓始祖。甘肃天水郡人。(详见注1、附录2)2. 艾 侯,佚名,活动于商朝武丁帝(约于公元前1271—1213年在位59年)时期,江西修水人,修水艾氏宗族的族长(或首领)。当武丁帝约于武丁41—50年(公元前1231—1222年)间经营江汉流域时,有功于商朝,被武丁帝于公元前1225年前后封为侯爵,其领地—江西修水流域被称之为艾侯国。艾侯为艾侯国的第一任国君,按编修族谱的小宗之法,被视为修水艾氏宗族的始祖。(详见注2)3. 艾 孔,原姓孔,名季梁,约生于公元前587—567年间,于公元前537年由鲁隐于齐国艾陵,以隐居地名艾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字裔款,齐景公(公元前548—490年在位)的大夫/大臣,食邑在山东莱芜∕沂源∕泰安艾陵,另一说为,裔款以食邑名艾为氏,以原氏孔为名,取名艾孔。为山东莱芜艾氏第二始祖,艾氏的第三始祖。(详见注4)4. 艾 子,战国时期齐宣王(公元前320—301年在位)的大臣。山东莱芜∕沂源∕泰安艾陵人。李屹之主编的《语林趣话》收录了《艾子巧止诛九族》等两则故事。〔编者按1:齐桓公田午之子田因齐于公元前359年始称王,是为齐威王,齐宣王是第二任齐王。编者按2:此艾子应是周武王分封于山东牟县(今莱芜市)东南艾山的艾子—山东莱芜艾氏第一始祖的世袭子爵后裔。〕(详见注2、附录4)5. 艾伯坚,汉朝末年汝南6孝廉之一。河南汝南人。(见江西东乡可叔公撰写的《礼洞艾氏族谱序》、注14)6. 艾 毅,东晋(公元317—420年)元帝至明帝(公元317—324年)间淮陵(治所在今安徽嘉山县东北)故吏。(详见《晋书》100/2628、注15)(编者按:以下在年份前省略“公元”二字)7. 艾秀1,上洛〔上州治所,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按年代和地理位置推断,当为“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年)19国之一成汉(304—347年,建都成都)属地〕“贼帅”,于东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前遣使归诚,率众500余人降晋。(详见《晋书》73/1926、注15)8. 艾 江,“五胡乱华”时期南燕(398—410年)牙门将,简称牙门。9. 艾 铨,南燕东平郡(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太守。(以上二人见《通志•氏族略》第458页)10. 艾僧檦,北魏(386—534年)肃宗熙平元年至正光6年(516—525年)间任四门博士。(见《魏书》8/108之4/2816)1.2、唐朝:13人11. 艾钦宜,唐朝御史。(注16)12. 艾 瀚,字南泉,庆忌公第37世孙,唐高宗(650—663年)时任梁州(古九州之一。在历史上,梁州治所有多个。唐朝武德元年至兴元元年的梁州治所为南郡县,即今陕西省汉中市)剌使。(见重庆大足县《艾氏家谱(五修)》)13. 艾敬直1,历任唐朝朝议郎、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司马,迁侍御史内供奉,累官至御史大夫,被授予上柱国。改任仙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叶县)长史,散官勋级如旧。活动于武后中至玄宗末年(约695—755年)。北平人。(见《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注17)14. 艾海清,艾孔第46世孙(见修水征村明崇祯四年《宗谱旧序》),生于唐开元中(约727年),乾元戊戌(758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唐朝时称府牧或府尹,宋朝及以后称知府),封清远侯。浙江婺州金华向阳洲人,为江西修水、武宁、瑞昌、福建建宁等地艾氏始祖。(见修水征村《艾氏宗谱》)15. 艾德容,字圣瑞,永丰艾氏始迁祖中庸公之第10世祖。唐开元20年(732年)7月27日生,天宝壬辰科(752年)进士,乙未年(755年)任都御史。始占籍应天府(元朝至元16年即1279年,朱元璋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治所在上元、江宁县即今南京市),后为避祸流落到江西吉水县。殁于唐元和8年(813年)9月初九,享年82岁,葬江西蛇形山。(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16. 艾秀山,海清公之子,字敬直2,号云谷,生于唐大历中(约772年),元和(806—820年)初进士,累迁至殿中侍御史。浙江婺州金华人。(详见修水《艾氏宗谱》、注18)17. 艾仲乐,中庸公之第9世祖,唐代宗大历4年(779年)正月25日生,德宗贞元16年(800年)庚辰科进士,先任翰林学士,后任侍郎。殁于唐咸通7年(866年)9月26日,享年88岁,奉勅归葬南渡大岭。江西吉水人。(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18. 艾 宰,字希周,号沧洲,排行第九,又称九公,唐长庆辛丑(821年)进士,任治事别驾。因忤当时宰相,遂弃官归隐浙江睦州白云岩。乾宁二年(895年),义胜(今浙江绍兴)节度使董昌称帝,为避战乱,携二子自浙江睦州迁江西临川县石羊市。翌年,再徙礼洞。是为东乡礼洞艾氏始祖。生于公元800年前后,殁于896年之后,享年96岁以上,葬于石羊市背。江西临川(今东乡)人,原籍浙江睦州寿昌县(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县寿昌镇)。(详见东乡《礼洞艾氏宗谱》、注19)19. 艾居晦1,唐文宗时(826—840年)明经(编者按:隋焬帝置明经、进士二科取士,唐因隋制。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工书法。唐太和4年(831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与明经陈玠以楷书分写,历时7年,于开成2年(837年)刻成一部石经—开成石经,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650252字。该石经现存西安碑林。(详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金石文字记》、《西安碑林的建立和唐朝刻成的开成石经》)20. 艾恒春,秀山之子,海清公之孙,生于唐元和(806—820年)间,官至延平府(治所在南平县,即今福建省南平市,1913年废)知府,封朝奉大夫。浙江婺州金华人。(见修水《艾氏宗谱》)21. 艾举性,中庸公之第7世祖,唐元和4年(809年)8月初四生,太和庚戌科(835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殁于唐大中5年(851年)4月23日,葬吉水县北岭。江西吉水人。(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22. 艾邦直,中庸公之第6世祖,仁性(生于唐贞元14年即798年)之子,唐长庆2年(822年)10月24日生,会昌壬戌科(842年)进士,先任御史,后赠司徒。殁于唐光启2年(886年)2月初九,葬吉水县北城。江西吉水人。(见《永丰艾氏十修大成族谱》)
作者:艾氏 发表时间:2010-03-12 15:01:13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