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37342次
1人
1个
24个
116人
14部
现介绍湖北江陵.公安.潜江.石首.宜昌.荆门.湖南石门.慈利等县顿氏族人共用族谱:???? 岱泰昭庆象 焕然祖德新 耀宗儒道显 献瑞玉书陈??????延祚惟天锡 业光景运申 大昌其嗣胤 之子作朝宾? 愿我族兴旺.万世流传.????? 湖北江陵:顿德孔录
作者:116.207.73.* 回复:17 发表时间:2009-03-14 17:32:48
四川达州一带 顿氏 部分 分支宗普 前面不记得。。。。兴 跃 宗 。。。。后面还有顿忠收录
作者:113.112.177.* 发表时间:2010-12-15 00:14:05
请问你是什么派呀?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吗?QQ或手机号均可。湖北荆州江陵顿耀武,联系电话18972339288,QQ号:280035156
作者:顿耀武 发表时间:2011-01-09 14:27:05
你好!顿耀武先生;我是湖北浠水顿全华,很希望咱们联系!我的电话是13597577118.qq750275950.
作者:113.56.73.* 发表时间:2011-02-04 20:09:53
我是湖北沙洋的,和3公亭是一起的,但是我们的族谱仅有20个,大致是:士相成祖德,焕耀文运昌,安邦能定国,万代震朝纲。估计是这样的。我是运字派,可以联系我QQ414436540
作者:58.52.89.* 发表时间:2011-04-04 15:18:36
我是菏泽的顿氏…我叫顿国法…希望能联系阿…QQ441339403
作者:58.211.14.* 发表时间:2011-04-13 13:13:12
古顿国为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顿国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小国。顿国爵低疆狭,民寡势弱,文献记载简约,考古资料又非常有限。本文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顿国的有关问题予作论述。 淮水中上游地区历来为上古民族杂居交错之地,况且又为商王朝统治的旧地,为震慑商民旧族,周王朝便在这里分封了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使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这些诸侯小国,面积都不大。顿为子爵,其封地面积不过二百五十平方里左右。顿国在哪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顿国本在县(指商水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这段记载不仅指明了顿国的初封地、迁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顿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标示顿国的地望有两处:一在今商水县境内;一在项城县(今项城市)境内。体现一个诸侯国的考古学“表征”是什么?是都城。周口市、商水县文物部门在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找到了顿国故城城址。经过勘探调查表明,顿国故城呈正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边长500米,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壕沟护绕。故城内出土有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云纹瓦当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国流行货币蚁鼻钱等。故城外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顿国故城西汉时置博阳县,东汉时称乐家,三国时衰落。该故城的发现,证实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附近方圆地区为顿国疆域范围。这个顿国后来习惯上将其称为北顿,以与后来的南顿相区别。 顿国北临妫姓陈国,东接姬姓项、沈,南与姬姓蔡国接壤。这些方国的疆域在后来的诸侯争霸中处于变动之中。西周时期,周王朝王室尚强,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附于陈,陈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早期,两国关系密切。1975年秋至1984年,商水县练集乡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铜器,有鼎、簋、簠、车马器等,鼎全部散佚,仅存4件西周晚期铜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簠,皆有铭文。其中“原仲”簠盖内铸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嫁媵簠,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周口市博物馆也藏有1件“原仲”簠,与前者同大同铭,是原周口市从商水县文化馆分家时所得,故此件文物亦与上述3件“原仲”簠同出。这4件“原仲”簠是陈国大夫原仲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们为研究陈、顿两国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原仲,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原仲”簠的时代应早于此年。朱集距顿国故城仅10公里,应为顿国疆域。这些器物埋葬到顿国的贵族墓葬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陈国大夫原仲与顿国贵族联姻。由此说明,当时顿国与陈国一度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和新兴的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以大兼小,以强并弱,争霸战争频繁。楚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荆蛮地区的一个芈姓方国,自春秋初年起就力求北上图霸。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遂围陈,纳顿子于顿。”这个都邑就是今项城市南顿故城,该故城位于今项城市南顿镇。据考古调查,南顿故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墙,东西长217米,残高7米,顶部宽约5米,夯层厚18至30厘米,圜底窝较浅。城内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饰粗细绳纹的陶片。故城内外发现有周代和汉代墓葬。该故城比顿国故城大一倍,显示楚人修建该城时明显违反了建筑规制,突出了防御功能。 顿国复国后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楚国人进攻陈国,同时命顿国伺间隙攻打陈国,为此陈国人包围顿国。《左传•襄公四年》:“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他国。公元前538年这些诸侯国随楚攻伐吴国。《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对这次交兵有比较详细的记述。顿国参加这次侵伐楚国的战争,并未改变附庸于楚国的地位。公元前496年2月,顿国的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入了楚国版图。《春秋•定公十四年》载:“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二月辛巳,即夏历二月二十三日。《左传•定公十四年》载:“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灭胡”。顿国自此并入楚地秦置南顿郡,汉置南顿县。 综上所述,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存在了550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的历史风云。
作者:27.20.49.* 发表时间:2011-04-13 16:28:04
古顿国之谜 2005年3月至4月,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为配合阿深高速公路建设,通过文物调查和勘探在项城市南顿镇田园村附近的一处取土区,发现了一个面积较大的古墓群。考古工作者随即对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目前,已发现战国、东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古墓葬36座。这些墓葬有战国土坑墓及汉、唐、宋、明砖室墓,多为中小型墓。出土有战国时期青铜剑、戈、矛、蚁鼻钱,新莽时期的大泉五十、货泉钱币,东汉的青釉瓷壶,唐三彩壶等文物。尤其是战国墓的发现,让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在古顿国这片土地,为探索顿国历史之谜打开了一扇“窗口”。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顿国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小国。顿国爵低国卑,疆狭民寡,文献记载简而少,考古资料又非常有限,窥其全貌尚需时日。本文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顿国的有关问题予作论述,以期解开顿国之谜。 顿国在哪里 周王朝建立后,面对在殷商王朝废墟上建立的国家,为加强王室权力,巩固其统治,在武王及成王、康王时代实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也就是将同姓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拱卫王室的目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春秋左传•定公四年》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荀子•儒效》亦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又云:“周之子孙,若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同时异姓贵族中的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归顺的方国贵族也受到分封。如,西周陈国开国之君陈胡公就是虞舜后裔,顿国开国之君乃为武王的同姓贵族。 淮水中上游地区历来为上古民族杂居交错之地,况且又为商王朝统治的旧地,为震慑商民旧族,周王朝便在这里分封了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使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这些诸侯小国,面积都不大。《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顿为子爵,其封地面积方圆不过五十里。顿国在哪里?清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顿国本在县(指商水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这段记载不仅指明了顿国的初封地、迁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顿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标示的顿国有两处:一在今商水县境内;一在项城县(今项城市)境内。体现一个诸侯国的考古学“表征”是什么?是都城。找到顿国的都城,也就找到了顿国。周口市、商水县文物部门在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找到了顿国故城城址。经过勘探调查表明,顿国故城呈正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边长500米,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壕沟护绕。故城内出土有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云纹瓦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国流行货币蚁鼻钱等。故城外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顿国故城西汉时置博阳县,东汉时称乐家,三国时衰落。该故城的发现,证实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附近方圆地区为顿国疆域范围。顿国故城附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古氵殷水自西北经故城南向东平缓而流,适于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顿国后来人们也习惯上将其称为北顿,以与后来的南顿相区别。 顿国被迫南迁 顿国北、西临妫姓陈国(陈国故城位于今淮阳);东接姬姓项、沈,项国故城在今沈丘县城(槐店镇)西赵古台村附近一带,沈国在今沈丘南部、平舆一带;南与姬姓蔡国接壤,蔡国在河南上蔡、新蔡县一带。西周时期,周王朝王室尚强,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附于陈,陈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早期两国关系密切。 1975年秋至1984年,商水县练集乡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铜器,有鼎、簋、、车马器等,鼎全部散佚,仅存4件西周晚期铜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皆有铭文。其中“原仲”长28.3厘米,宽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别饰交叠式兽体卷曲纹和变体鸟兽纹,盖内铸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嫁媵,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周口市博物馆也藏有1件“原仲”,与前者同大且同铭,是原周口市从商水县文化馆分家时所得,故此件文物亦与上述3件“原仲”同出。这4件“原仲”是陈国大夫原仲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们为研究陈、顿两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春秋•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原仲”的时代应早于此年。朱集距顿国故城仅10公里,这一带应为顿国疆域。这些器物怎么会埋葬到顿国的贵族墓葬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陈国大夫原仲与顿国贵族联姻。由此说明,当时顿国与陈国一度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和新兴的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以大兼小,以强并弱,争霸战争频繁。楚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荆蛮地区的一个芈姓方国,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自春秋初年起楚国就力求北上图霸,问鼎中原,饮马黄河。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遂围陈,纳顿子于顿”。这个都邑就是今项城市南顿故城,该故城位于今项城市南顿镇。《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南顿县,班固原注云:“顿子国,姬姓”。颜师古注引应劭云:“顿,姬姓国,迫于陈,后南徙,故号南顿”。《世本•氏姓篇》:“顿氏,出顿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杜预注:顿,国名,姬姓,即今项城稍西南之南顿故城。《水经•颍水注》:“〔颍水〕又东南过南顿县北,隐水从西来流注之。隐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项城县志》载,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大石桥碑记》:“南顿之名久矣。环其地者为谷水,发于台陵岗,上通黄、沙诸河,下达淮、泗入江,为扬、豫往东巨津,而南顿适当冲要”。《括地志》和历代《项城县志》等均有记载。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光武庙碑文:“循谷河而北为南顿,故顿子国也,谷水分汝水而得名。••••••南顿在昔一都会也。北枕太昊之墟,左依颛顼之国,耿、亳在指顾下,古帝王多出其间”。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萧公庙桥碑记》:“南顿,顿子国也,星分角亢,地接羲陵,顿正是其险,谷水当其冲,自昔称为形胜地”。据考古调查,南顿故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墙,东西长217米,残高7米,顶部宽约5米,夯层厚18至30厘米,圜底窝较浅。城内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饰粗细绳纹的陶片。故城内外发现有周代和汉代墓葬。该故城比顿国故城大一倍,在楚人修建该城时明显突出了防御功能。 沦为楚国附庸 顿国复国后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楚国人进攻陈国,同时命顿国伺间隙攻打陈国,为此陈国人包围了顿国。《春秋左传•襄公四年》:“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在后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他国。公元前538年,这些诸侯国随楚攻伐吴国。《春秋•昭公四年》云:“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公元前537年再次攻伐吴国。《春秋•昭公五年》云:“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公元前519年7月吴军深入楚地,在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大败包括陈、顿在内的楚国联军。《春秋•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对这次交兵有如此记载:“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顿与许、蔡疾楚政••••••’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 陈、顿等国并不甘于做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06年跟随鲁国共同攻伐楚国,试图谋求独立。《春秋•定公四年》云:“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媵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顿国参加这次侵伐楚国的战争,并未改变附庸楚国的地位。公元前496年2月,顿国的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便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入了楚国版图。《春秋•定公十四年》载:“二月辛巳,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灭顿,以顿子归。”二月辛巳,即夏历二月二十三日。《左传•定公十四年》载:“顿子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灭胡”。顿国自此并入楚地,存在了550年左右。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当时的历史风云。 南顿名扬天下 战国末年,顿国地域并入秦国,汉置为南顿国县。王莽新政后,刘秀的父亲刘钦任南顿县令,刘秀少时曾经在南顿度过了几年难忘的时光。刘秀当了皇帝后,不忘南顿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于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大驾南顿,从而使南顿名扬天下。 据《后汉书》载:“世祖光武帝,南顿令钦之子。初,钦为济阳(今兰考)令,生帝于县舍,后迁南顿令,帝从之。及帝即位,于建武十九年,幸南阳,进幸南顿,县舍置酒大会,复南顿二年田租”。他巡幸南顿时,在县府衙门设置酒宴,赏赐官吏人民,免除南顿县一年田租。当地父老叩头请求说:“皇帝您的父亲曾在这里长久居位,您曾跟随在此住过,因此认识这里的官府房舍,每次您来到这里都给予我们深厚的恩惠,希望能给予免除十年的赋税。”光武帝说:“天下是个重器,常常恐怕不堪胜任,过一天是一天,哪敢过远约到十年呢?”光武帝大笑,又答应增免一年的赋税。南顿父老感戴光武刘秀免二年田租,故在光武驾崩后,于光武帝召见南顿父老的光武台旧址上建光武庙以示纪念。自东汉初光武庙建成后,历遭兵火,毁而复之,1958年“扒庙打神”被拆除,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了光武庙。 南顿故城乃为楚修,这里经常出土蚁鼻钱,蚁鼻钱上所铸纹饰状若鬼脸,老百姓对故城的来历不明所以,充满神秘色彩,故称此城为“鬼修城”。加上刘秀曾在这里生活过,又有恩于南顿百姓,更为故城平添了“人显地灵”的光环。故南顿附近的百姓每逢初一、十五到这里焚香祷告,以求神灵保佑。 顿国两处古城遗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尤其南顿故城于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国家文物局开始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我们希望南顿故城申报“国保”能够成功。(周口市文化局:周建山) 发布时间:2005-6-24 文章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27.20.49.* 发表时间:2011-04-13 16:30:49
【历史人文】顿弱激将赚秦王借题发挥从简单事实中引出深刻道理——《战国策》术系列谈之二十一 商景龙 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椎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 顿子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毕从,顿子之说也。 ——卷六•秦四 顿弱说,世上的人有的是有其名而没有其实,有的是无其实而有其名,有的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大王您知道吗?秦王回答说不知道。顿先生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那些商人,他们无耕种的名声却有囤积粮食之实;那些脸朝黄土背朝青天的农夫虽有耕种之名却无积存粮食之实。至于那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人就是大王您。您身为万乘之国的君主却无孝亲之名,您以千里之地作为您母亲的养地却没有孝亲的行动。”秦王听了勃然大怒。顿弱说:“您不把权威加在东方六国之上,却加到您母亲头上,我认为您这种行为是多么地不妥。”秦王说:“东方六国可以兼并吗?”顿先生说:“韩国尤如天下的咽喉,魏国好像天下的胸腹。您若予我万金之资,我到可以把到韩魏两国的贤臣招纳到秦国来,使韩魏顺从秦国。韩魏顺从天下就可图了。”秦王说:“我的国家穷,哪来这么多钱给您。”顿先生说:“当今天下并非平安无事,如今的形势不是合纵就是连横。连横成功秦国就可以称帝,合纵成功楚国就要称王。秦国称帝就可使天下恭敬地侍奉秦国,楚国称王则纵令有万金之资大王您也落不下一个子儿。”秦王说很好,于是给顿弱万金让他到韩魏去活动,不久这两国的将相陆续来到秦国,顿弱北入燕赵,用离间计杀了赵国良将李牧。此后,又使齐王前来朝拜秦王,其余四国使都顺从了秦国,六国的合纵就这样解体了。 借题发挥,就是从一个与所要论说的话题相类似的简单问题中逐步引申出自己想要说明的深刻道理来,从而由浅入深地推动论辩的展开。在上述故事中,顿弱切入论辩的话题还是让人感到比较浅显易懂的。虽然顿弱一开始以提问题的方式展开,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这正是他有意引起人们注意他的话题的一种手段和策略,他的目的是要让人产生一种渴望抖开包袱的急迫心理,以便使自己在论辩中掌握主动权。接着,他才进入他所借来的话题,解释什么是无其名而有其实,什么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并进而切入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正题,批判秦王无道、不孝。由于无道和不孝,使秦王虽然名为万乘之国的君主,却不懂得如何使用自己的权力,不把强大的国力用于兼并诸侯的王霸之业。至此,包袱才彻底抖开:所谓既无其名而又无其实,顿弱的真实意图在于说明秦王虽然拥有大国君主的威名,却无成就王霸之业的宏伟抱负之实,拥有这样的威名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崇高的抱负,不积极进取,那样的威名只能是虚名,最终只能是一场空。由此看来,只有名符其实,名,才是当之无愧之名;实,才是来路正当、有据可查之实。
作者:27.20.49.* 发表时间:2011-04-13 16:34:49
我是广东的顿潜云,我是潜(或全)字辈的
作者:183.6.159.* 发表时间:2011-06-05 11:46:57
我的Q415254866
作者:183.6.159.* 发表时间:2011-06-05 11:52:13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