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21923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郝氏历代源流

史公著《史记》,以千古之才为先秦各诸侯国考叙王族世系,使许多族姓的远祖源流系次昭彰于万年之后,但郝国在《史记.世家》,不列其名,为弥补郝姓远古历史的这一空白,历代郝氏族人特别是宋元明以来的郝姓子孙们在修撰谱乘时,往往都要仿《世家》之例,补上一篇远祖世系提纲,但这些由修谱者煞费苦心编撰出来的远古世系,或系依祖辈传说而录,或据各种野史小说中的遗文佚事杂编而成,有的甚至完全是修谱者凭空杜撰,因而往往互相矛盾,错误丛生,漏洞百出,绝非信史。只因为这种谱系传习己久,己为广大郝氏子孙接受,以备郝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参考。
经典明载:郝氏出自风姓,而风姓是太昊集团的姓徽。但《百家姓孝略》说:郝系出太昊氏郝省封于郝。唐朝颜师古作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东汉时许慎撰《说文解字》亦同此说。权威的氏学经典,唐朝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却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之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此一说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郑樵撰《通志.氏族畧》、宋本《广韵》等都从其说。但南宋时人罗泌撰《路史》说:″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裔孙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云:今太原有郝乡,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风盩厔乡也,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太昊后风姓国名记:郝、辰、巫、武、元。此文说明古皇伏羲氏之弟,曰骨氏,名帝达,其裔孙名子期,帝乙时封于大原郝地,后子孙以地为氏,曰郝骨氏,至商,因郝姓地为郝骨氏发祥地,故为郝氏。既有郝骨氏,亦有郝省氏,或曰郝胥氏,而许多郝氏族谱也纷起效尤,为什么属于中原太昊集团的风姓郝氏与属于帝喾族的子姓郝氏有两种不同说法呢?这在郝姓族源史上,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权威的姓氏学邓名世在他的杰作《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一中说:郝,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封于太原之氏,因以为氏。郑樵所作的《通志.氏族畧》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这里郑樵所引″赫胥″就是中国民间流传那本《世本》:皇古三,神通十八(之八),赫胥一世的。因此郑樵作序说: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东周之后,姓氏合而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之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姓的。
今日的郝姓只是氏,而非姓,郝氏是风姓中分离出来的,风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太昊。《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说:风,太昊伏羲氏之姓也,三皇以来有天下者异德则异号,异号则异姓,异号者,如伏羲或庖羲,神农或曰炎帝,黄帝或曰帝鸿,异姓者,如炎帝生于姜水,黄帝生于姬水,皆以为姓,详此即太昊,东方之帝,木生风,故伏羲以风姓,实象其德,黄帝之相风后,即其裔也,春秋有任、宿、须句、颛臾四国在济水上,此风姓司太昊之祠。因此郝姓也以太昊为遥远的始祖。光绪三十一年《山东郝氏世谱.世次韵语》中,便有″渊源太昊长"之语。明言郝姓源于太昊。
清时王梓材辑录《世本集览》云:″帝世二,疏仡上之二,太昊之世,分封郝骨,咸乌巴人之先。"其实郝骨就是指郝省氏部落的泛称,当郝省氏部落最初加入东夷集团时,它本是太昊氏的婚姻氏族,后来太昊部落氏族强盛,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郝省氏部落附属于太昊部落,它与太昊部落氏族的关系便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而郝省氏部落又以太昊为本族始祖.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郝邑故城,汉盩厔县也,秦以前郝都,风姓,在京兆郡长安县西二百四十里。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记载:晚唐五代时的部分郡望中中说:京兆长安,汉代盩厔县。即陕西省盩厔县。这是唐朝以前史料记载的。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六入声十九铎云:郝,秦上卿郝晏,唐有土蛮杨、刘、郝三姓世为长袭封王,又卢水郝奴垂慕容氏既败之后,称帝长安,姚苌攻降之后,燕有平北司马郝景,北燕有昌黎郝越。但郝氏修谱时,却将太原郝氏茫然无绪的远祖世系一口气联糸到期被封郝,并上溯到女娲时帝达,少典时郝骨氏和传说时代的郝省氏、伏羲氏、太昊,列出了以太昊,郝省氏到子期、郝晏、郝瑗、郝夔、郝贤、郝廉、郝党等有名或无名可考者三十七世,时间跨越尧、舜、虞三代及夏商周各朝,其间不仅挂一漏万,且多半于史无征,令人难置信,被后世的一些姓氏书和郝姓家谱广泛采用,并且添遗补漏,越来越详细,降低了他们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例一开,后世郝氏修谱一旦先世失考纷纷效仿旧习,牵强附会,将本族扯入其名贤之后,以藉此光耀门楣。
在编撰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以后唐宋元各朝所列郝姓的世系,虽漏洞百出,却也可能有郝氏族人的祖先一代一代耳提面命传下来的世系成份。因此,虽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全信,否则,就有数典忘祖之罪过。

作者:27.221.102.*   回复:16   发表时间:2018-06-18 16:07:0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众说纷纭的郝国创始传说
郝姓的主源
追溯郝姓历史长河之源,便会遇到商周时期的大原郝国,上下郝国虽有两个,即赫胥之郝和渭水之郝,但前者的历史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独有渭水之郝之后一支,子孙繁荣。在郝姓的民众,绝大多数都自称是这个渭水之郝的后裔。
一赫胥之郝
太昊之世,部落氏族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名叫赫胥。赫胥也作郝胥,即郝省,曾辅助太昊为民造农牧佐政有功,太昊因此封于郝,并赞言尔后嗣将大出。后来,郝省氏的后代果然备极蕃昌,成为今世郝姓的最主要族源。因此,许多郝姓族谱都追尊郝省为其血缘始祖。
郝省的聪明才华,使他名闻遐迩。太昊派他当辅佐之助手,他佐臣期间,为太昊的事务治理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太昊对郝省非常赞赏信任,因为郝省能议朝政利敝,以辅助太昊。嗣后,太昊对郝省更加亲信器重,将他的自己美丽的小女儿嫁给郝省,又赐郝胥风姓,风为太昊之异姓,是太昊为东方之帝,木生风,故伏羲以风为实象其德,郝省受赐风姓,实际上只是被任命担任风姓部落的首领,继承风姓正统,后世于是以赫胥为风姓始祖,太昊又封赫胥于郝,因此赫胥又叫郝胥或郝省,神农之世,炎帝又将郝省改称郝骨。见于清时王梓材辑录《世本.集览》:“帝世二,疏仡上之二,太昊之世,分封郝骨,咸乌巴人之先。"
一渭水之郝
太昊之佐臣郝省氏的裔孙叫期,做了商朝第十六代、第二十九位王帝乙的专门治理水利的官吏,期颇能承继光大乃父治水事业,其时渭河水患致涝成灾,久治不好,帝乙派期善于治水,前去治理。期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颇见成效,渭得治,人民安居,帝乙对期治理渭之功,大加嘉奖,将渭河流大原封给他作埰邑,并赐子姓认作帝乙的儿子为子期。期去世后,人们感念他的功德,尊他为渭水之神。
期的后裔颇为发达,在这里建了郝邑小邦国,期建立的盩厔大原郝地,是杰出的一个,渭水即陕西渭水,大原疑作太原,许多史书都作太原郡郝乡,因此这一带便是古老大原郝国的故地。然而时代太过久远,渭水流城古老大原郝国兴衰演变的历史面貌,己淹没无闻,所以郝国在商末周初时期一直存在,到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秦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郝地首当其冲,被秦灭掉。
大原郝国灭亡之后,郝人以邑为氏,姓郝氏,成为历史上郝姓宗族的一支族源。这支郝氏,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中部一带。春秋至战国时,郝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秦国做官任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民国十三年《安徽扬州丹扬郝氏家乘姓源》等记载说:战国秦国大臣上卿郝晏,就是此支郝姓的后裔。
秦地郝邑之后的此宗郝氏,后代宗族衰微,不见发展繁昌,郝晏之前便再也不见有什么人物载入典籍史书,大概此宗郝氏,后来日见衰落,渐渐地便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期虽死,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备极繁昌,后世郝氏子孙都尊他为得姓始祖。晋时汝南内史王湛在《晋都尉王夫人郝氏神诰》中认为:"郝氏出自期。"山东郝氏世谱.世次韵语》开首也说:″子期生民",即认期为郝姓血缘始祖,期之后的这支郝氏,就是当今郝姓的最主要和正宗族源。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18 16:08:4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郝国话文明
在《吕氏春秋》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三千余国。"这是夏朝初小国林立。许多部史书均有这样的记载。又《晋书》说:″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综合上述史书等得知,夏朝之初,有万余个部落方国,当时方国与部落之间征战不息,经历商朝之初,仅剩下三千余国。而《晋书》又说:″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由此可知,从商初至周时春秋之末,方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残酷,大部分方国被消灭了,可惜史书没有留下这些国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国名只有一百七十国。故郝国历史,经典所记语焉不详。关于郝国地位置所在,文献早有记载,《说文解字》说郝在右扶风鄠盩厔乡。″《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郝邑故城,汉盩厔县也,秦以前,郝都风姓,在京兆郡雍州长安县二百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雍州长安县条云:郝邑在县西二百余里。清雍正十三年敕修《陕西通志》说:盩厔在尧舜时代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和崇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方志与族谱之中。汉代盩厔县,唐宋雍州长安县,即陕西省盩厔县。据考证,古郝邑故城位于陕西省盩厔县城东渭水与黑水汇合之处之南岸的终南、九峰、尚村、祖庵等一带。
谱牒纷传赫胥之后受封于郝,建邑开始,以郝为氏,但赫胥族所封之郝所建之邑究竟在哪里?却长期是个谜。
大原郝国究竟是在山西省太原还是陕西省盩厔呢?由于时代太过遥远,资料奇缺,证据不足,至今难以定论,因此作为郝姓发源地之一的大原之郝所在地,至今仍是一个有待郝氏子孙们去探索的不解之谜。
郝姓大都自称出自大原郝国,但关于这食邑之郝为谁所建,则各家传说不一,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约分为两大类不同的说法,两类即郝省之族所建说和期之族所建说。
郝国为郝胥族所建,郝姓出自郝省之说,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见于《潜夫论.氏姓篇》《世本》等早期氏学经典一文,清时王梓材辑录《世本.集览》云:皇古三,禅通十八(氏):仓颉一世:柏皇二十世;中央四世;大庭五世;栗陆五世;丽(昆)连十一世;轩辕三世;赫胥一世;葛天四世;宗卢五世;祝融二世;昊英九世;有巢七世;朱襄三世;阴康二世;无怀六世,厉山神农之先;包羲一世女娲,神农八世。"其中赫胥一世就是传说赫胥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自幼聪敏睿智,有圣人风度,年仅十五岁时,便成为太昊的得力助手和辅弼大臣。
随着赫胥氏族的繁衍壮大,又分衍出许多新的氏族。赫胥本是两个人,传说赫胥是火正,是管理部落事物的,而胥是木正,后成为南方之官,负责观测南方天象,赫胥是太昊与伏羲两族融合的产物,赫是太昊氏的族人,太昊之世,赫是火正,郝人应是该属于这一氏族,赫应是郝人的祖先,由太昊族的郝和伏羲族的胥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氏族赫胥氏族,他们的首领便叫赫胥,作为两族融合的产物,赫胥氏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自太昊时代末经至神农氏,直到祝融时代,赫胥一直世袭火正和木正、农正之职,能推广用农耕和用火取火取熟食,造福人们,并被授于郝省的称号。
期之族所建说法,起源于林宝著《元和姓纂》、《广韵》、《通志.氏族略》等,此后大多数姓氏学者著作都从其说,在郝氏族谱中也以此说最流行。这一种说法认为古郝国邑地是由太昊——赫胥——帝达——少典——神农——郝骨这一族系所建,史载郝省裔孙期事商朝,袭封于郝,后便以郝为氏,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其它氏学经典。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18 16:09:57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沉沦与复兴战国时期的郝姓
郝国自商代帝乙时受封食禄埰邑,历商、周两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四百余年至周庄王时期才告终结,因周庄王时,秦武公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等之后,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但郝国期间历史,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的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
郝国虽然立国短暂,但在历史上,郝国只不过是个势力不大的弹丸小邦,先秦经典中对它仅有一鳞片爪的记载,让用历史科学之绳,将这些零星的史料碎片串联起来,再结合出土文字资料的辅助来勾勒出郝国历史的大体轮廓。
郝国灭亡之后,郝氏族姓一度衰落,在历史上销声匿迹达三百余年之久,直到战国晚期,否极泰来,以郝晏为代表的郝氏族姓在沉沦了数世纪之后首次崛起,这个郝国遗民的后代,驰骋秦国政坛数十年,挂印封侯,左右朝政,威慑天下,赫赫如日中天,后来郝晏之后虽然悲剧性地陨落,但百足之虫,死而勿僵。郝晏后裔继续发展为汉代郝姓的勃兴打下了基础。
秦武公十四年也是周庄王十三年在郝姓历史上是一个极非常的年代,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姓帶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祖国家园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子民们大部分战死疆场,余下的也多沦为奴隶,变为秦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因此秦人灭郝实为郝姓历史的里程碑,从此郝姓由一个拥有四百年悠久历史的贵族邑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国破家亡之后,带着亡国之痛,郝姓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流亡,他们有的逃到中原各诸侯国避难,从此散居四方,大部分的郝国遗民则被迫向秦国腹地内迁,定居于陕西杜陵、武功、杏城、雕阴等县,其中有一支内迁至盩厔,形成秦汉以后时期著名的盩厔郝氏,另有大批郝国遗民,被浮诸渭黄,以实海滨,迁徙到广大的秦岭以南地区,特别是巴蜀地区。这些南下秦岭的郝国遗民后裔,后来便形成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的郝姓。如历史上著名的土蛮,有的郝氏族谱记载说:还有一支郝国遗民,甚至逃至东胡之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其后裔形成扎萨克与辽西的郝姓,并说霍云君便是这宗逃到扎萨克与辽西的郝氏后裔,至郝晏才返回秦国。

周惠王姬阆与其叔子颓因王权相互残杀,之后又有周襄王与其弟叔带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争权夺利。这时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开辟国土,遂称霸西戎。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18 19:26:3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沉沦与复兴战国时期的郝姓
郝国自商代帝乙时受封食禄埰邑,历商、周两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四百余年至周庄王时期才告终结,因周庄王时,秦武公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等之后,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但郝国期间历史,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的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
郝国虽然立国短暂,但在历史上,郝国只不过是个势力不大的弹丸小邦,先秦经典中对它仅有一鳞片爪的记载,让用历史科学之绳,将这些零星的史料碎片串联起来,再结合出土文字资料的辅助来勾勒出郝国历史的大体轮廓。
郝国灭亡之后,郝氏族姓一度衰落,在历史上销声匿迹达三百余年之久,直到战国晚期,否极泰来,以郝晏为代表的郝氏族姓在沉沦了数世纪之后首次崛起,这个郝国遗民的后代,驰骋秦国政坛数十年,挂印封侯,左右朝政,威慑天下,赫赫如日中天,后来郝晏之后虽然悲剧性地陨落,但百足之虫,死而勿僵。郝晏后裔继续发展为汉代郝姓的勃兴打下了基础。
秦武公十四年也是周庄王十三年在郝姓历史上是一个极非常的年代,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姓帶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祖国家园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子民们大部分战死疆场,余下的也多沦为奴隶,变为秦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因此秦人灭郝实为郝姓历史的里程碑,从此郝姓由一个拥有四百年悠久历史的贵族邑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国破家亡之后,带着亡国之痛,郝姓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流亡,他们有的逃到中原各诸侯国避难,从此散居四方,大部分的郝国遗民则被迫向秦国腹地内迁,定居于陕西杜陵、武功、杏城、雕阴等县,其中有一支内迁至盩厔,形成秦汉以后时期著名的盩厔郝氏,另有大批郝国遗民,被浮诸渭黄,以实海滨,迁徙到广大的秦岭以南地区,特别是巴蜀地区。这些南下秦岭的郝国遗民后裔,后来便形成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的郝姓。如历史上著名的土蛮,有的郝氏族谱记载说:还有一支郝国遗民,甚至逃至东胡之大兴安岭以南地区,其后裔形成扎萨克与辽西的郝姓,并说霍云君便是这宗逃到扎萨克与辽西的郝氏后裔,至郝晏才返回秦国。

周惠王姬阆与其叔子颓因王权相互残杀,之后又有周襄王与其弟叔带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争权夺利。这时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开辟国土,遂称霸西戎。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18 19:29:39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郝晏家族首度崛起
郝国灭亡之后,有一部分郝国遗民仍然留在渭河流域地区的盩厔鄠县故地,坚守己经残破不堪的丘垄家园,他们沦为秦国臣民后,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近千年痛苦的裂变后,他们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过征战、仕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郝姓宗族的声威,战国晚年在异军崛起的郝姓家族中,郝晏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郝姓宗族之代表。
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秦灭郝,其族仕秦,上卿大夫郝晏即其后。元代郝姓著名文人郝经在族谱图序中说:郝国为秦所灭,子孙仕秦者有郝晏。各家郝姓族谱,也无不说郝晏是古郝国遗民的后代,所以郝晏是古雍州郝国遗民的后代,至于他的祖先世系文献不足徵,已不得而知。
郝晏的籍贯,各种族谱传说不同。丹阳谱说他居杜陵;安陆谱、荆州谱等说他祖籍山西并州太原县晋源村,出生在东胡乌桓山后,返回秦国,仍居太原。安徽省六安《郝氏世谱》则认为郝晏仍居故郝国邑地,并说:“盖郝入秦后,其宗族未尝他徙太也。″此话虽不全面准确,但说郝晏是雍州郝国遗民是对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郝晏是秦国人,未指明秦国何地,由此可见,郝晏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郝国遗民后代。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虽然没有给郝姓宗族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郝晏生平事迹之散见于族谱、野史者有许多为正史所无,如:安徽省丹扬、六安谱等均记载说郝晏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河北、奉天游说归太原祖居,常游说诸侯各国。谱称郝晏最初在楚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竞如愿,因转而仕秦孝公,因秦孝公求贤纳才,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颁布了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之策。故在这里郝晏的才能得到发展,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大夫上卿之一,他官至上卿国相,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地原在郝国故地,渭河流域十二县,号为霍云君。大概郝晏当时封地很大,但他在这些地分别设立县制都邑派族人管理。因此,西汉文帝时博士贾谊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郝晏的子孙后裔,各种记载很不一致,有的说郝晏只生一子:郝伯,郝伯一支迁居太原封地。而大多数族谱则说郝晏娶妻姬氏、嬴氐二位夫人共生十一个儿子:莱、荣、芳、兰、艾、艺、萱、蓝、萌、言。家族人丁非常兴盛发达,郝晏作秦相数十年,肯定是姬妾众多,因而子孙也应很多。
据记载说郝晏因受商鞅造反之罪牵连,秦惠文王听信公子虔和公孙贾捏造谣言,于是便借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之刑,并遂使灭商鞅和郝晏之家,似乎商鞅和郝晏的子孙被杀尽了,其实不然,因为郝晏的子孙众多,又散居各地,他们在商鞅车裂后,确实有大部分被满门抄斩灭族,但他有许多幸存者,他们或逃于外,或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延续下釆,所以郝晏的子孙至少有七支幸存并传衍下来,一支为京兆派,如:四川成都谱所记的郝伯。另一支避乱隐居太原县晋源乡,传说是郝晏的长孙房郝瑷的这一支,也有的说是幼子郝说即郝言一支,并说这一支卸形成后来的太原郝氏;还有一支即迁乌桓山的那一支,上谷、渔阴七修谱因此说郝晏居乌桓山,子孙繁衍。
郝晏的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国,或改姓隐居,宗族又一度中衰。《安陆郝氏世谱》称:秦孝公卒,诸郝避秦惠文王之祸,始别著籍,从此郝氏宗族又各奔东西,分散到四方,另立基业,谋求新的发展和生机。另一支传说迁往汉中郡长乐。汉源谱说:郝晏九子郝萌,迁居汉中长乐。
在民间野史有这样一条极重要的记载:霍,秦相郝晏号霍云君,子孙氏焉。可见,霍云君的子孙中,确实有一支避祸隐姓埋名改姓霍氏,成为郝姓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姓氏。此外一支即迁居长安府的那一支,京兆十一修谱因此说郝晏居杜陵,子孙繁衍。另一支避乱隐居渔阳,传说郝晏七子郝萱这一支,另一支曾作为属副将跟从秦朝大将公孙壮东上征战魏国,后被公子虔、公孙贾一伙逼死,怕受牵连之罪,逃至塞北大漠诸胡,成为后世当地匈奴大姓。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20 23:12:19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天下郝姓出太原
——汉魏时期郝姓的复兴
沮阳郝氏与西汉郝姓的初兴
郝国被秦灭之后四百余年,霍云君郝晏族子孙被诛后一百余年,郝氏族姓在经过长时间的亡国、灭族阵痛之后,至西汉初中期之际,忽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以上谷郡沮阳郝贤家族的崛起为标志,郝姓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秦与西汉郝姓鸟瞰
霍云君郝晏死后,郝姓宗族为避商鞅车裂之祸,纷纷逃散匿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郝氏不愧是一个具有很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便有些杰出的子孙走出低谷,如:郝瑗、郝夔、郝极、郝泰等,郝瑷之名见于《汉书》等,史称:他博学多才,在汉朝初时,职任太原郡守。又有郝夔,汉匈奴中郎将。有郝泰,精通百经诗书和兵法,隐居不仕,但郝瑷之书名不传,籍贯不著;郝泰其名,亦系托称,类似仙道。大概当时去公子虔、公孙贾和商鞅被车裂之祸不远,郝姓族人仍心有余悸,不敢公然显示自己身世的缘故吧。只有郝极一支汉中郝氏,以草莽出身,最后功成名就,封侯食国,开郝姓复兴之先河。
迄至西汉中期,以郝贤为代表上谷郡沮阳郝氏和以郝桐为代表的沈黎郡严道郝氏同时崛起,南北辉映,从而重振郝氏族姓的声威,从此之后,郝姓便兴盛不衰,至东汉太原郝氏臻于极盛。
汉中郝极家族的初兴
秦汉鼎革,楚汉相争之世,大批英雄豪杰乘势而起,应运而生。汉初的郝极家族,即是其中代表。
据四川蜀县华阳《郝氏宗谱》记载。郝极家族便是霍云君郝晏的直系后代。谱称:郝晏有一子名叫郝佺,官任蜀郡守,郝佺生一子郝极,史称郝极为汉中楚国人,陕西省南郑一带人。他出身绿林,在秦末民众起义中乘势揭竿而起,成为该地一支义军头目。后来,这支队伍被汉中王刘邦收编,郝极因此一名群盗长,成为汉中王手下的一名小将。他的地位本来沒有什么变化,但后来时来运转,汉王朝实行消灭异姓诸侯,巩固刘氏政权的政策,给郝极的发迹提供了绝好机会。郝极顺应时势,拥护中央王朝,反戈一击,攻打第二代齐王田楚、临江王共尉等等,最后大功告成,帮助中央将齐王、临江王等国势力消灭。此后,郝极更加效忠中央政府,又随刘邦剿灭各异姓诸侯,特别是在消灭九江王英布的战斗与黄敖等同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黄敖在汉高祖十二年十月被刘邦封为邔,食邑一千户,同时郝极也被封郫侯。郝极封郫侯四十年后去世,谥"武侯"。因此为郫武侯。
郝极生子名叫郝璜,汉景帝二年,郝极去世后,郝璜以子承父位,嗣封第二代郫侯,郝璜封郫侯十九年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去世,谥为"夷侯",郝璜去世后,由儿子郝岐嗣袭为第三代郫侯,食邑增至三千户,时值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而采取削藩政策,郝氏家族的郫侯国也未能幸免,元狩四年,汉武帝以郫侯郝岐谋反叛廷的罪名为借口,废除郫侯,将郝岐处以边疆塞外城旦。至此西汉历史上的郫侯国在生存达七十余年后终告消亡。虽然郝氏郫侯国废除后近五十年,汉宣帝采取宽容政策,开皇家庙藏查阅旧籍,下诏各级政府寻求先世功臣之后,除罪复家,加爵受赏,以示刘氏皇室的恩宠,但是郝氏郫侯家族后裔这一支郝氏望族从此消失不见了。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6-27 17:06:18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河内安阳郝军家族


史称郝军为殷侯国人,河南省安阳一带人,他出身绿林,在秦末农民起义乘势揭竿而起,成为该地一支义军头目。后来,这支队伍被殷王司马邛收编,郝军因此成为殷王司马邛手下的一名小将。
郝军的开基始祖就是郝晏的儿子郝艺、郝艾俩兄弟。谱称:为躲避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的追捕迫害,郝艺、郝艾二人相携逃入赵地,落籍赵郡真定,后遂成为真定人。秦末时真定郝氏是京兆郝氏的一个分支,自郝军的祖父辈才从京兆徙居真定的。真定郝氏的第一、二世开基立业祖先,大概没有什么功业名声,因此史书失载他们的名字,而查冀州清河郡枣强县广川村郝氏谱载:郝军是郝艺之孙,则郝艺为真定郝氏开基祖直到第三代,因出了那位赵将贲郝军,才闻名遐迩。
谱称:郝军之祖父郝艺徙居河北真定,郝军得罪仇家,为避祸移居安阳,郝军是秦末赵将殷国司马邛的心腹和最得力的支柱,即封郝军为赵将贲,故《方舆纪要》卷十六北直七说:秦始皇六年,伐魏,取朝歌。项羽立司马邛为殷王,都此。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秦二世三年,信武侯靳歙奉刘邦之命进攻邯郸、朝歌等地。司马邛则派郝军迎战于汤阴,结果郝军军队大败于靳歙,靳歙突破防线,渡淇卫水,包围司马邛所在朝歌城,郝军损兵折将,惨败之后,逃到太行山马洞岭,靳歙乘胜穷追不舍,竟单人独骑追到马洞岭,被郝军手下暗箭射伤。从此这支郝氏家族便与靳歙结成大仇。汉高祖元年底,靳氏兄弟率大军与刘邦联合进攻安阳、邯郸,同郝军报杀之仇,双方在淇县朝歌一场激战,结果郝军全军覆没。只他自己一人逃脱,他的妻儿子媳中有男女五人被靳氏兄弟抓获,后来都被杀掉。此后,郝军又在秦末吋至汉高祖时,多次受到靳氏兄弟的打击,最后在汉高祖三年,郝军的朝歌城被靳歙大军攻破,郝军也终于战死开封的沙场。
郝军的生的儿子见于野史族谱上的只有长子郝籍,后裔不知所终,郝军的后裔情况,史书和家乘失载,大概后来家族衰落,便湮没无闻了。


《史记.傅靳蒯列传》说靳歙力守雍丘,攻打叛汉的王武等人。夺取梁地后,率部将兵攻打守菑南的楚将邢说,大败邢说,并活捉了邢说等都尉二人,司马军侯十二人,招降敌官兵四千余人,后在荥阳东大败楚军。汉高祖三年,赐给靳歙食邑四千二百户。此后靳歙率部将兵众抵河内郡,攻打驻守在朝歌城赵将贲郝军,大败赵将贲郝军,活捉骑将二人,缴获战马二百五十匹。等等在几次重要战役中,靳歙共斩敌九十首级,降伏城邑五十九座,平定郡国各一个,县城二十三个,活捉诸侯王、柱国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的不同等级官员三十九。汉高后五年去世,谥号:肃侯。
司马迁称:靳歙去世后,他的儿子靳亭继承侯爵。二十一年,靳亭犯事国人过律之罪,汉文帝后三年被剥夺侯爵。故司马迁评价: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皆高爵,从高祖起山东,攻项籍,诛杀名将,破军降城以十数,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07 10:34:23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显赫一時的上谷郡沮阳郝贤家族
″内史世泽,太原家声"。
在郝姓早期历史长河中,有一支与太原郝氏同样著名的家族,便是上谷郡沮阳郝氏,这个家族出了汉初以来第三个郡守郝贤而显赫一时,闻名后世。
上谷郡是古时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点,是汉朝北部边防要冲和重镇,亦是蓟城的西北屏障,匈奴、鲜卑、乌桓甚至高句丽的骑兵皆在这里窥关牧马、冲击驰突,汉将周勃率军平定燕王卢绾叛乱,越过居属关隘,为汉朝荡平北疆。汉景帝时有飞将军李广镇守上谷郡,力战匈奴,留下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的千古英名。汉武帝有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晋升为大司马,因前有罢太尉之位,后置大司马位,以代替太尉之职,故卫青、霍去病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上谷郡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首虏千级以上功封爵侯,是元朔六年五月壬辰。第二年众俐侯郝贤坐为上谷郡太守入戌卒财罪,国除。这是《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记载的。
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又云: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入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余人,以行一百户封贤为众俐侯。"是岁,失两将军军,亡翕侯,军功不多,故大将军不益封。右将军建至,天子不诛,郝其罪,赎为庶人。
根据这些史书记载和《安陆八修谱》记载:郝贤,字伯公,河东和田人。郝贤是霍云君郝晏之兄郝企,字平仲的笫七代孙。但大多数郝姓家谱,如安徽六安谱、丹阳谱、南和谱等,均认为郝贤是霍云君的直系后代,出自郝晏长子郝莱,一说是第四子郝兰,一说是第十一子郝言之子郝广一支。谱称:郝广,字耀山,汉初官任总兵大元帅,娶妻张氏,生五子:尚、安、述、究、宛。其中幼子郝宛,足智多谋,汉高祖时曾任真定太守,政绩斐然。但郝宛生性喜静乐道,年三十岁时便退出仕途,改行修身仙道,并改名郝澹,郝澹娶妻荀氏生三子:定国、护国、平国。南和谱称:郝澹时家族自太原迁居石邑县,郝定国,字正平,汉高祖十年举正直入仕,官任沛昙令,汉文帝时摄东莱郡太守。郝定国娶妻霍氏生二子:敬处、敬观。长子郝敬处,汉文帝二年癸亥,官任本州户曹椽,办事颇见成效,州牧因将其政绩上报,被升为仑朝正,到景帝时累官至上谷郡太守。因此由石邑县迁居沮阳,夫人毛氏,封恭人,生三子:藉、荇、蒿,其中老二郝荇,字大宗,曾官任河东太守,夫人柳氏,生一子便是后来封侯挂印的沮阳人郝贤。
史称:郝贤自幼好经国济世之学,有大志,年轻时即成为乡里豪杰。汉景帝时曾发生七国之乱,周亚天为大将军,郝贤被发兵去征伐。周亚夫很能用兵,先稳住十五个诸侯国,然后使用计策,仅用三个月工夫,把七国的叛变都平定了。汉武帝时曾下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稍有才学,能够直话直说的人,史书谓″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当时推荐到京师来的一百多人,其中有郝贤,被官府朝廷派往去做上谷郡太守。
自汉武帝开启匈奴大战的大幕之后,上谷成为汉军集结出塞的大本营之一。元光六年汉军四路出兵,进击匈奴,时任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取得龙城大捷,就此成为汉军第一统帅。西汉中期名将赵充国曾以匈奴中郎将的身份率兵驻屯上谷。元光六年壬子,匈奴又来进犯,一直打到上谷。郝贤急报朝廷的军情,汉武帝委派卫青、李广等四个将军,每个将军带领一万人马,分四路去抵抗匈奴。汉武帝建元以来,郝贤一直守住北方的边界要塞,元朔五年丁己,作为上谷太守郝贤参加大将军卫青打了个大胜仗,掳来了十几个匈奴小王,一万五千多个俘虏。汉武帝为了鼓励将士们打匈奴,设坛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赐土地和户口,同时郝贤太守因捕斩掳来二千多个俘虏,以军功封为众俐侯,赐食邑一百户和土地。元狩二年庚申,匈奴再一次打到上谷,杀了几百个汉人,抢了一些牲畜、财物,不等汉朝军队过去就走了。这时可把汉武帝龙颜震怒,免了郝贤的上谷太守,以打败仗定死罪,并削夺众俐侯的土地和户口。因汉朝己有了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出钱来赎罪。郝贤交足了钱,赎了罪,做了庶民百姓。郝贤做了平民回到老家,打猎,还喜欢文学,欣赏司马相如和别的文人的文章,自己也会做诗。但他的雄心大志并不在文学方面。
元狩四年,匈奴骑兵再次进犯上谷郡,杀了千余当地的老百姓,抢了些粮食和财物返回去了。汉武帝又派大将军卫青和车骑将军霍去病各带五万人马追击匈奴,郝贤仍跟随车骑将军霍去病,做幕僚军师,从代郡出征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子倒立了功军,霍去病的大军连接打胜捷报,逮住了单于手下的三个王,还有将军、相国、军官等八十三人,消灭了匈奴八九万人。匈奴逃到漠北。从此,漠南不再有匈奴的军营了。
据族谱记载:郝贤娶妻刘氏生一子:郝崇,又作郝宗,金城太守,又妣王氏、公孙氏生六子:廉、孝、尚、况、忠、彦。史称:郝贤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第五子郝忠一支留居沮阳,一支分居枣强县,另一支徙居南和县,还有一支徙居湖北省光化县,再一支徙居山东平原县。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07 10:37:47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上谷分支清河郡枣强县郝氏

东汉时期,清河郡枣强郝氏因出了个才倾天下的大才子郝慧而名扬于世。据多种族谱记载;清河郡郝慧家族是上谷郡郝贤的后裔分枝,它出自郝贤七个儿子中的第三子郝孝一支。
据安陆谱、六安谱、江都谱、当涂谱、枣强谱等称;郝孝,名以贵,字良佑,性纯厚,幼善骑射。汉武帝三十年召补宿卫,有一次,郝孝跟从汉武帝到上林苑中打猎,他箭射飞鸟,百发百中,汉武帝见状称奇,问他;‘这是什么道理’。郝孝答道;‘道理不是从来没有的,这是其中第一个道理吧’!即:帝曰;‘有道乎’?答曰;‘道无不有,此其一焉’。汉武帝听了心领神会,便升他为京兆尹。郝孝为政仁厚,以德令天下,民不忍欺,不久兼管左冯翊、右扶风都尉,后任职期满,迁职为左谏议大夫。当时有轮台之议,汉武帝莫能决,于是召郝孝、黄宏等人入问,郝孝答道;‘致贫者兵也,兵止贫自止,原陛下图之’。汉武帝听后怆然,即下诏罢轮台之议。

谱称;郝孝娶妻黄氏生四子;长子郝馝,字宇江,官任京兆尹;次子郝馥,字廷治,官侍中;三子郝馡,字菊园,四子郝馠,字任君,其中第三子郝馡一支最显,郝馡于汉宣帝时以贤良方正起家,初官外襄阳县令,后因除大蟒有功,被召为中郎将。郝馡娶妻张氏生三子;长子郝祐,字正周,官太常卿,三子郝祺,字行周,隐居不仕,次子郝祜,字笃周。
谱称;郝祜年十二岁,值匈奴猖狂,危及中国汉皇朝安全,郝祜因上京奏言战争,其言恺切详明,汉元帝颇为心动,因而授他中郎将之职,参与塞北军事,郝祜果然不凡,多次以奇计破匈奴,受到汉元帝奖赏,后以功升为敦煌太守,不久改任代郡太守。他的一支后裔,因此留居于此,形成东汉时的代郡望族。
谱称:郝祜娶妻项氏生三子;道、善、良。郝道,迁居清河郡,娶妻刘氏生三子;渊、沅、源。郝渊,迁居上党郡,郝沅,自幼好学,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尤深入于牛医,郝沅娶妻伏氏生三子;宪、慧、懋。次子郝慧,便是以‘旺旺登波’之雅度为世人所知的大才子郝慧。

郝慧,字捷智,史称;郝慧家世贫贱,父亲是个牛医,但这个出身贫贱的郝慧,却是一个有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的才学事迹,虽隐然不见于史。但在当时其名倾天下,其才之高,十八岁时便使得当时名噪一时的才子荀淑佩服得五体投地,与黄宪齐名,称为已之师表。可惜他年仅六十八岁便不幸去世,他的后裔,便形成有名的清河郡枣强郝氏。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07 10:43:16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显赫一时的京兆郝党家族

在郝姓早期历史长河中,有一支与太原郝氏同样著名的家族,便是京兆杜陵郝氏,这个家族因孕育出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循史的典范郝党而显赫一时,闻名后世。

郝党,杜陵人,据《太原陵川郝氏谱》记载;郝党是郝晏之兄郝企的第六代孙,但大多数郝姓家谱,如;晋阳谱、怀来谱、冀州谱等,均认为郝党是郝晏的直系后代,出自郝晏的长子郝莱之子郝宙。谱称;郝宙,汉初官任总兵大元帅,生五子;安、宁、宏、定、容。其中幼子郝容,足智多谋,汉高祖时曾任淮南郡太守,政绩斐然。汉文帝时郝宏,性纯厚,幼善骑射,汉文帝时召补宿卫,下诏令郝宏为京兆尹,郝宏为政仁厚,以德令天下,民不忍欺,迁职为谏议大夫。

郝容娶妻蒋氏生三子;嵩、峯、仑。长子郝嵩,汉文帝二年官任本州岛户曹椽,办事颇见成效,州牧因将其政绩上报,被升为仑朝正,到汉景帝时累官南阳郡、汲郡太守,夫人韩氏生三子;彬、彰、彩。其中老三郝彩,曾任右内史京兆尹,夫人柳氏生一子,便是后来封侯挂印,成为汉时亭乡侯的京兆人郝党。

史称;郝党,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即为乡里豪杰,曾役使乡人到南阳做事,他的家族也因此从京兆迁到南阳郡苑县,汉武帝末年郝党曾花钱买了一侍郎谒者的小官,后来又用同样方法买了两百石的卒史,后因为官清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广陵国相,为政期间,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召升为廷尉正兼中郎将。在廷尉正、中郎将又以公平正真闻名,不久又任命郝党为扬州刺史,旋即升为江夏郡太守,秩比二千石。郝党任江夏郡太守八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故有外宽内明深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元帝時以中郎将命郝党与王恽等行万国。数年后至元始五年乙丑,汉平帝下诏封郝党为亭乡侯,赐黄金百斤,旋即拜太子太保,迁御史大夫。史称;郝党擅长治民,不善也为相,后世把他与黄霸、龚遂一同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循吏之代表。

据族谱记载;郝党娶妻糜氏生一子;郝良,又妣倪氏、师氏生七子;石、公、叔、季、钊、剑、宗。而据《汉书•功臣侯表》等其它史乘记载;郝党长子郝良又名郝臣,郝党去世后,敕塟大陵山,御制碑文赞辞刻于墓。史称;郝党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第六支郝钊一支留居京兆杜陵,一支分居南阳苑县。另一支徙居广陵,还有一支则在封地居此,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他的成名之地江夏。郝党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荣显发达,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三人,其中长子郝臣一支最显。郝党去世后,郝臣嗣封为第二代亭乡侯,食邑增至一千五百户,官至农都尉,郝臣在位四年,直至去世,谥为毅侯,同年郝臣之子郝弼嗣封亭乡侯,他于王莽始建国三年官任五经博士九卿,他的儿子郝辅嗣封为亭乡侯,直至王莽失败,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亭乡侯国才被废除,从此以后,不知所终。



史学家班固撰《汉书》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林也。"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为中郎将。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管辖,品秩为比二千石。汉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后有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时: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07 10:49:14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