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21925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一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的由来
“郝姓出自复姓之说”最早见于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编《姓氏千年大寻踪》一书。最近又看到中国书店出版徐寒主编的《中华百家姓秘典》重复了复姓之说,两书均称郝姓:“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把徐先生的论述简称“复姓之说”。徐先生发明复姓之说之后,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争相抄袭,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北京出版社出版张艳艳著《百家姓姓氏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著《中国百家大姓》等等姓氏著作均抄袭徐先生的高见。这就是郝姓出自复姓之说的由来。通过学习比较研究使我感到复姓之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仅就复姓之说的几个问题向徐先生请教。
二 《新唐书》中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
徐先生说他是根据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等著《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所写。但是我看了几遍《新唐书》却找不到徐先生的复姓之说。为了对照比较,下面抄录《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全文,请你比较研究。欧阳修说: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欧阳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援引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一书,而且写的非常明白,没有费解的地方,《新唐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1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
2郝姓的得姓时间为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距今3100多年)
3郝省氏的裔孙期是郝姓的得姓始祖
4郝姓的发源地是太原郝乡(根据家谱记载不是太原郝乡,而是大原郝乡,位于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唐朝颜师古注《急救篇》亦可佐证)
5郝姓是以郝乡的地名郝,而姓了郝。
对照可知徐先生与欧阳修说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徐先生说的太离谱了。徐先生发明的高见是怎么来的呢?是其考古发现?还是发现《新唐书》的新版本?还是抄袭别人的发明?不得而知。我认为如果不是考古发现或者不是抄袭别人的,恕我直言,徐先生不是在研究姓氏,而是在开玩笑,在编神话。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1经我学习考证可知:徐先生绝对没有看过《新唐书》,因为只要看过《新唐书》就绝对编不出这样的神话来。徐先生没有看过《新唐书》,而能写出《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是怎么说的,真是神了?但同时表明作者可能说了假话,编了神话。他不仅两次出版同一产品,而且非要打着欧阳修的旗号去贩卖他自己的产品呢?真是令人费解。徐先生关于郝姓起源的发明,不仅是对史学家欧阳修的大不敬,而且也是对读者的糊弄忽悠。他不仅是制造了新的姓氏不可考,而且可能失去一个作者应有诚实的品德。实事求是是做人的根本。
2徐先生所谓“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是他发明最新的神话传说,是神话传说的神话传说。因为神话传说中查不到徐先生的发明。既是神话传说,也查不到郝姓与炎帝神农氏有什么关系,因为郝姓是古代风姓的一个分支,而炎帝神农则是古代姜姓,所以郝、姜两姓毫无关系。所以说复姓之说纯粹是徐先生编的神话
3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而徐先生不说修改的根据和理由就硬改为郝骨氏是不对的。但同时可知:徐先生不仅没有看过《新唐书》,而且连《路史》也没有看过。我想为徐先生找点历史根据。800多年前,南宋罗泌著《路史》中就发明了郝骨氏是郝姓的远祖,所以罗泌是第一发明人,而徐先生可能是捡的神话。下面仅就郝骨氏的由来作一简要的讨论。
二 郝骨氏的由来
公元812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中说:“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林宝第一个提出郝省氏是郝姓始祖之后,多数姓氏著作从其说,郝姓家谱亦可佐证。但是在林宝300年后,也就是郝姓得姓2000多年后,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说:“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子孙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文中之“帝”系指太昊伏羲氏,就是说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的弟弟。从其文中可知罗泌不仅是第一个发明了郝骨氏。而且可知罗泌对林宝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的篡改,所以罗泌不仅是发明家而且是篡改能手。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1林宝说郝姓远祖是郝省氏,而罗泌修改成郝骨氏,罗泌以前的学者都不知道有郝骨氏,而就他知道,所以他是发明家。我认为前人论述不准确,乃至不对的,后人可以修改的,但是修改必须指出前人错在什么地方,必须讲出修改的理由和根据,不讲理的修改就是篡改。而罗泌将郝省氏改成郝骨氏就是不讲理的修改。所以说他是篡改能手。
2林宝说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而罗泌则篡改成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之弟,把佐臣改成弟弟,改的也太邪乎了。罗泌说太昊、伏羲是一个人,而太昊、伏羲是不是一个人还有不同说法。罗泌这种无中生有的篡改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无中生有就无法核对,如查太昊有没有一个叫郝骨氏的弟弟?你查百年也不会有结果。这就是篡改能手的高明之处。
3郝姓得姓始祖是期,不是子期,子期是一个姓。而罗泌却说郝骨氏的子孙是子期。这位罗先生好像对郝姓起源什么啥也不知道,就敢胡云胡编。实在是高!
4罗泌发明郝骨氏之后,除了清朝王梓材著《世本集览》提到郝骨,好像再没有市场了,然而当今姓氏著作、姓氏词典、辞典却大书特书郝骨。这些作者好像也没有看过《元和姓纂》《新唐书》、《路史》原著似的。另外我在郝姓家谱中至今也查不到有姓郝骨的,或者说自己是郝骨氏后裔的。如果徐先生或主张郝骨氏说法的作者们知道,敬请不吝指教,谢谢
如上所述南宋罗泌不仅是一位发明家,而且是一位篡改能手,他既不系统学习研究比较考证南宋以前的姓氏著作,又不看郝姓家谱及晋陕地方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也不如实的抄录前人论述的原文,而无中生有的篡改前人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实在不是一个作者应有的诚实的品德。一个不诚实的人说的话能让人们相信吗?
四关于郝骨是复姓的说法
徐先生说郝骨是“复姓”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汉族郝姓出自郝省氏,郝省氏裔孙期的子孙是以郝乡地名的郝字,而姓了郝,是单姓。在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和唐朝颜师古注《急就篇》书中均充分说明予以佐证。所以郝姓是单姓,不是复姓。学习开始我也相信了复姓之说,因为不仅徐先生说,而且当今姓氏词典、辞典均有郝骨之说,但是后来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中查不到复姓中有郝骨的说法,才产生了怀疑。我看到的古代姓氏文献中所说的复姓是指东方、欧阳、上官、司徒、诸葛、司马、皇甫等姓,有成百上千个复姓就是没有郝骨。所以说复姓之说是不准确的。不知我理解的对否?敬请主张郝姓出自复姓的作者们不吝指教。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郝骨氏和郝姓出自复姓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徐先生关于郝姓起源说了三条,其中一条是抄彭桂芳编的神话(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条是徐先生编的神话,这样的书值得珍藏吗?而《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的先生们却说什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史料翔实可靠”。我想如果不“翔实可靠”又会啥样子呢??好像也在忽悠。编委会还聘请著名学者当学术顾问,也不知道顾问看过这部巨箸没有?
以上所述仅是一个外行人的议论,定有不当之词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特别希望能看到主张复姓之说的作者们的批评指正。先谢谢了。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邮编100088,或发XIANG32@GMAIL.COM转给我。
郝火河 2011年9月19日改稿
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信址请转 先生女士审阅,希望看到作者的批评意见,以求交流和探讨。谢谢!

作者:郝火河   回复:35   发表时间:2011-10-17 08:40:15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
最近去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古代史资料时,看了几本姓氏著作,复印了相关郝姓的论述。学习后发现又有新的发明,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陈文宫著《中华千家姓》一书又为汉族郝姓发明了一位新的老祖宗叫子旗,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杜撰?另外还看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主编《中国百家姓》、齐鲁书社出版邵冠文著《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晓芳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郝明知著《兴山百家姓寻根》等书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均抄袭“帝乙封子之说”。帝乙封子之说是台湾彭桂芳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帝乙封子之说。之后香港大陆的姓氏著作争先恐后的引用,有的姓氏专家也被忽悠了,学习开始我也相信帝乙封子之说的。但是查阅了彭桂芳引文的原著使我惊奇的发现,彭的引文是经其篡改而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的,所以帝乙封子之说值得商榷。然而当前帝乙封子之说甚为流行,成了主流说法,我担心假的变成真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本原因。现就其说的真实性可靠性说点看法,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们请教。
一帝乙封子之说的由来
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之说。该书说:“帝乙封子,乃有郝氏。3100年以前,我国就有“郝”这个姓氏。他们是我国历史伟人商汤的后裔,家世背景光彩异常。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商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桂芳关于郝姓写的很多,但是摘录的这一段则是她发明帝乙封子之说的核心表述。这一大段话中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表述,二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援引古代文献的根据。学习后发现彭桂芳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值得商榷。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5:23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 姓氏不可考” 读后感

二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
殷商王朝帝乙有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是证明帝乙封子之说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根据我对殷商王朝帝乙进行“政治审查”的结论是:帝乙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分述如下:
1帝乙的简历:帝乙是殷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不甚准确,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连帝乙是第几代也没有个准数,一说他是殷商王朝第27代天子;二说是29代王;三说是30代王。为什么连代数都数不准呢?这可能是对“代”的定义不严密所致,如父子是两代,而弟弟接哥哥的班算几代?是否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定帝乙是殷商王朝的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现从其说。帝乙在位26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所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灭亡。
2对帝乙的家庭成员的审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约86年)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大儿子和小儿子,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没有儿子。经查西晋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天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37年。”综上所述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 ,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纣王。我相信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说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文献中有哪一本书说帝乙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吗?请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不吝赐教。
三彭桂芳为什么不能引用原文?
彭桂芳想要证明“帝乙封子之说”的可靠性,她引用了所谓南宋郑樵著《通志》和章定著《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来证明。然而可惜的,就是她在引文中漏了馅,我也是从其引文中发现了她的杜撰问题。一是她抄的不是原文,因为我查过多种版本就是查不到她所谓引用的原文,她可能为了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引文是经其加工修改而成,所以她的引文既不是原文也不是全文。二是她说章定是唐朝人是不对的。看过原著的人均知章定是南宋末年人,而彭则说章定是唐朝人,让他早出生了500年,不知何意?为了证明彭不是引用原文、全文,现将她所谓的引文与郑樵和章定的原文对照比较如下:
郑樵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 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 因氏焉。
彭引郑文:( ) 商帝乙( )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彭引章文:( ) 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姓纂》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从上面的对照比较可知,括号内的内容均被彭桂芳删掉。为什么要删改引文呢?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下面仅以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为例,略做分析如下:
1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告诉我们:郝姓的远祖是赫胥氏,他是太昊氏的佐臣,在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赫胥氏的裔孙期(子期)封太原郝乡,以郝乡地名姓了郝。从郑樵的原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帝乙封子之说”的,帝乙封子之说完全是彭桂芳杜撰的而强加予郑樵的冤假错案,应该为郑樵平反。
2既然郑樵没有说过帝乙封子之说,而彭又要说是郑樵说的,那怎么办呢? 彭桂芳采取了篡改郑樵的原文来为自己的发明服务。首先将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前半段给删掉了,后半段又加工修改了,为什么又删又改呢?一句话就是为其发明的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因为她不删掉前半段不修改后半段就发明不了帝乙封子之说。先说说她为什么要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删掉呢?因为根据家谱和部分姓氏著作的记载,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500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也不是一家人。彭桂芳为了让期和帝乙变成一家人,并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删掉郑樵论述的前半段,才能消灭期的远祖,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以达到发明帝乙封子之说。但是这种作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另外,彭对郑樵论述后半段的删改也是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的。主要是将“殷帝乙时”改为“殷帝乙”,删掉一个“时”字是要害。因为“殷帝乙时”是表示郝姓得姓的时间的,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641年)以前,有王无年,当时纪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并无他意。而彭删掉一个时字,就把表示时间一词变成一个人名“商帝乙”了,然后再和“封子期”相连,就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但是彭桂芳这样又删又改的发明并不高明,读者一核对原著就露馅了。然而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引用彭的发明连郑樵、章定的原著也不核对一下,是否太马虎了吧。我认为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范畴,所以姓氏作者应该实事求是来论述郝姓起源,而不能靠删改古代文献来为自己的立论服务。我认为彭桂芳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
3关于郝乡问题,郑樵说太原郝乡,而彭桂芳加了一个郡字,说太原郡郝乡。加的对不对呢?严格意义来说,两人说的都不对。因为根据郝氏家谱和陕西地方志的记载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陕西省盩厔县(1964年改为周至)郝乡,1958年划归鄠县(后改为户县),今为户县祖庵镇的郝村是郝姓最早发源地。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文献,古代第一个论述郝姓起源的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581—645年)在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颜师古明明白白说根据盩厔郝乡的乡名才有了郝姓,家谱亦说盩厔是郝姓的发源地。为什么郝姓发源地搬家了呢?问题出在唐朝的林宝,在颜师古后200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著《元和姓纂》则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由此可知,是林宝给搬了家。但是林宝所说的太原是指太原县,还是太原郡?没有说明。秦置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800年后,到了隋朝才建置太原县,所以太原县郝乡不可能是发源地。太原郡辖17个县,能只有一个郝乡吗?讨论郝乡太费笔墨,不说了(详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郝姓发源地的探讨》)。但是可以证明彭说:“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发现,历来的姓氏著作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几乎没有“同样的看法”。而且我还发现古代姓氏文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引用前人的论述均不说出处,似有抄袭之嫌;二是修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似有篡改之嫌。三是引用前人的论述总要做点修改。为了证明我的看法写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发表在中华郝氏网上,请查阅,不再赘述。
4关于引用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问题,彭桂芳也是采取删掉章定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前半段的办法来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其手法与目的如删改郑樵《通志》完全相同,不再赘述。
这里要说明一点,经我学习研究发现南宋章定也是一位篡改引文的能手。古代作者引文一般是不说出处的,而章定则称他是根据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简称《姓纂》而写的郝姓起源的,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下面作一对照比较
林宝说: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郑樵说:郝氏 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对照可知章定是说了假话,他没有看过林宝的原著,他写的根本不是引用林宝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他实际抄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而且对引文修篡改了两处,一是把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二是把“有子期”改成“王子期”。章定改成王子期是要害,谁的王子?是赫咠氏裔孙的王子?帝乙是赫咠氏的裔孙吗?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章定的篡改发明了王子期之说,制造了混乱,开创了杜撰的先河。元、明朝时期姓氏著作中的杜撰均与章定有关。但是就从章定的文中也找不出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据,然而就是章定篡改而成的伪说,彭桂芳也未敢引用全文,这就说明彭要删掉章定论述前半段的要害。总之章定的伪说也帮不了彭桂芳的忙。
5关于子期的解读。关于郝姓起源论述中,子期的是唐朝太常博士林宝首先提出来的,说的有点含糊,所以后人的解释出现不同的说法。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著《新唐书》一书将子期解释为裔孙期,也就是说把“子”字解释为裔孙,根据郝姓家谱记载证明欧阳修解释是对的,期是汉族郝姓得姓始祖。而南宋郑樵改为“有子期”,加了一个有字,郑樵改的对不对?我说郑樵改的不对。郑樵是南宋著名史学家,也是一位训诂学家,但是可能一时疏忽,搞错了。为什么?因为郑樵在“子期”前加了一个有字,所以子期就变成了郝姓得姓始祖。现在不少作者称子期是郝姓始祖,可能源于郑樵。但是子期不是郝姓始祖。子期何许人也?经查与郑樵同朝的著名姓氏学者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子期,出自芈姓,楚平王子结,字子期,为大司马。白公胜作难,杀子期于朝,后世以字为氏。”邓名世告诉我们:历史上确有子期这个人,但他不是帝乙的儿子,更不是郝姓的得姓始祖。
6综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然而当今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把这一假的发明奉为圣旨。更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古代帝王史的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百家姓展览”也称帝乙是郝姓的始祖。经询问说是某专家的研究成果。实在不敢恭维这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他可能连一本古代姓氏文献、郝氏家谱、陕晋地方志都没有看过,只看过《五百年是一家人》一本书就断言。这是研究吗?还是在忽悠?作为郝姓的一员,我最担心的就是假的可能变成真的。
在学习古今姓氏著作中使我感到:汉族郝姓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姓氏,因为有的姓氏作者老想着惩治郝姓老祖宗,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贪污受贿,但是他们要不断的撤换我们的老祖宗,郝姓远祖和始祖已被撤换十个之多。还不甘心。请看被他们撤换我们的老祖宗有:
汉族郝姓远祖:郝省氏、赫胥氏、伏羲氏之弟郝骨氏、赫咠氏、郝胥氏、赫骨氏、商汤、契、伏羲氏、有扈氏
郝姓得姓始祖:期、子期、王子期、帝乙王子期、帝乙王子周、王子斯、霍叔、帝乙之弟期、帝乙、郝之期(商)、郝子廉、郝省氏、子朝、子旗
作为郝氏家族的一员,我要大声疾呼:姓氏著作的女士、先生们,请笔下留情,别在随意折腾惩治我们的老祖宗了。谢谢!
7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表述。以上探讨的是帝乙封子之说不能成立的原因,而郝姓起源应该如何表述呢?根据我看到的家谱资料,并以唐朝姓氏文献和陕西省地方志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综合佐证,我拟按照姓氏起源的构成要素分述如下:
1) 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太昊氏之佐;
2) 郝姓得姓始祖是郝省氏的裔孙期
3) 郝姓得姓时间是殷商帝乙在位期间(公元前1101—1076年);
4) 郝姓的发源地是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
5) 郝姓源自古代的风姓,是风姓的一个分支;
6) 郝姓郡望是太原、京兆、安陆。
我想模仿唐朝林宝的写法,拟改写为:“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商帝乙在位期间,郝省氏的裔孙期封于盩厔郝乡,因地以命氏焉。”此写法对林宝的原文有两点修改,一是“子期”改为“郝省氏裔孙期”。修改的根据是参考郝姓家谱和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论述(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乡,因以为氏。)二是“太原”改为“盩厔”。修改的根据是参考郝姓家谱和唐朝颜师古注《急就篇》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这一写法有何不妥?敬请郝氏宗亲批评指正。
四结束语
著书立说是好事。著书立说是研究姓氏学问的结果,而不是编瞎话的结果。今天少数人富起来,作者应该不会去为稿费而著书立说吧。写书引用前人的论述是必要的,因为几千年的姓氏历史,你不引用你怎么知道。然而抄书必须比较研究,必须别伪求真,不能图省事盲目抄书,更不能专捡编瞎话的抄,否则就容易抄出笑话来。正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辩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梁启超说的多深刻啊,学习研究郝姓起源就必须别伪求真,愿你我共勉之!
我是学习无线电通信专业的,对家谱和姓氏知识是门外汉,离休后,为给我的老祖宗郝伯全(1264—1358年,山东莱州市郝姓始迁祖)寻根,开始学习古今姓氏著作。我的学习也仅是入门,所以以上所论还是一个初学者的议论,加之年龄大、眼神差,可能看错了,因此其中定有不当之词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请教,希望交流看法,谢谢!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楼432信箱,邮编100088,或发xiangq32@gmail.com
郝火河2011年2月22日初稿2011年6月4日修改
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的信址,请转作者 审阅拙文,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6:14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姓氏不可考”,是800年前,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考据学家洪迈(1123-1202)撰《荣斋随笔》书中的一个命题 该书称“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
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又称”《新唐 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谍,故多有謬误。“据此洪迈得出结论是”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 然要为难晓。“他得出姓氏不可考的结论,未免说得太严重了。然而,姓氏起源的考证实在是难。6年前,为了探寻汉族郝姓起源,从零开始学习古今姓氏著作、地方志和家谱资料而且也仅仅学习了其中有关郝姓起源部分。结果连一个郝姓起源也未完全搞明白。 通过学习才体会到洪迈所说“姓氏不可考”有一定道理,受洪迈的启发,也感到汉族郝姓起源也有点不可考。为什么?简单说来,3000多年前,原本以地名郝乡而得姓的汉族郝氏,大约从南宋末年开始,经过姓氏著作的作者一系列的加工,乃至修正、删改,抬高了汉族郝姓的身价,变成了殷商帝乙的后代。致使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越说越不可考。 所以本文仅就汉族郝姓为例来讨论一下考证汉族郝姓起源的困难所在及其产生原因。
一、考证汉族郝姓起源的困难何在
考证汉族郝姓起源的困难在于起源的说法太多,使你不知道谁说的对?为了说明汉族郝姓起源的诸多古今说法,我拟按照构成姓氏起源诸要素(得姓时间。发源地。得姓始祖。远祖。古姓等),列出古今姓氏著作的各种说法。以了解考证汉族郝姓起源的困难所在
(一)汉族郝姓得时间
1 起源于商帝乙时 即公元前11世记(出自唐朝 林宝撰《元和姓纂》)
2起源于伏羲时代 (出自宋朝 罗泌撰《路史》
3 起源于太昊时代 (出自清朝 熊峻运撰《新纂氏族谱笺释》)
4起源于西周时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
(二)汉族郝姓发地源
1 盩厔郝乡之说(出自唐朝 颜师古撰《急就篇注》
2太原郝乡之说 (出自唐朝 林宝撰《元和姓纂》)
3太原郡郝乡之说 (出自清朝 熊峻运撰《新纂氏族谱笺释》)
4 炎帝居邑之说 (出自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
5霍邑之说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
6 汉代郡名之说 (出自侯体军著《说姓解名》)
(三)汉族郝姓始祖
1 期之说 (出自宋朝欧阳修撰《新唐书》)
2子期之说 (出自宋朝郑樵撰《通志》)
3王子期之说 (出自南宋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4殷帝乙王子期之说 (出自元朝无名氏撰《排韻增广事类氏族大全》)
5殷帝乙王子周之说 (出自明朝杨信民撰《姓源珠玑》)
6 王子斯之说 (出自明朝陈士元撰《姓觽》)
7霍叔之说 (出自明朝郝葵如修《郝氏家乘》)
8 商帝乙之弟期之说(出自清朝杨仪、王开沃撰《盩厔县志》
9 帝乙之说 (出自台湾彭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
10郝子期之说 (出自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
11 郝氏第一人郝子廉之说 (出自张人元著《中华姓氏故事》)
12 郝省氏之说 (出自王军云著《百家姓寻根与起名艺术》)
(四)汉族郝姓远祖
1 郝省氏之说 (出自唐朝 林宝撰《元和姓纂》)
2 赫胥氏之说 (出自宋朝 郑樵撰《通志》)
3 太昊弟郝骨氏之说 (出自宋朝 罗泌撰《路史》)
4赫咠氏之说 (出自宋朝 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5 郝胥氏之说 (出自清朝王轩撰《山西通志》)
6 赫骨氏之说 (出自台湾《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7 商汤的后裔之说 (出自台湾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
8远祖为契之说 (出自李吉著《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
9伏羲氏后裔之说 (出自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
10 有扈氏的分支后裔之说 (出自陈树三著《中国姓氏起源探讨.》)
(五)汉族郝姓的古姓
1 姬姓之说 (出自明朝 郝葵如撰《郝氏家乘》
2风姓之说 (出自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
3子姓之说 (出自朱洪斌著《中华五百姓氏源流》)
(六)汉族郝姓的郡望
(郡望不是构成姓氏起源要素,列出参考)
1太原之说 (出自谢钧祥著《新编百家姓》)
2京兆之说 (出自谢钧祥著《新编百家姓》)
3安陆之说 (出自谢钧祥著《新编百家姓》)
4安陵之说 (出自明朝凌迪知撰《万姓统谱》)
二、汉族郝姓不可考的原因何在
综上所述,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说法太多了。这是否说明汉族郝姓起源是多元化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不管何种说法都有共同点,共同点是
1 汉族郝姓得姓时间 如上所述 汉族郝姓得姓时间虽有四种说法,但是绝大多数古今姓氏著作均称殷商帝乙时,即公元前11世纪为汉族郝姓得姓时间。
2 汉族郝姓得姓始祖 虽有多种说法,但是根据家谱记载多数均奉期为汉族郝姓得姓始祖(详见《郝姓起源初探》)
3汉族郝姓发源地,虽有几种说法,但是根据家谱、陕西省志、盩厔县志均称盩厔郝乡为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后有太原郝乡(详见《郝姓起源初探》)。东汉许慎(公元30-124年)撰《说文解字》亦佐证盩厔郝乡。
综上所述汉族郝姓起源的共同点是: 汉族郝姓起源于殷商帝乙之世(公元前11世纪),始祖是期,最早发源地是盩厔郝乡。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论述汉族郝姓起源的文献是唐朝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撰《急就篇注》 该书说的也很简单,称:“郝 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即今陕西省盩厔县(1964年改为周至)郝乡人。以乡名姓了郝,从此汉族有了郝姓。可是后来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离谱,越说越不可考,究其原因何在呢?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汉族郝姓得姓3000多年了,由于历史悠久,相互改姓,民族融合,加之早年姓氏文献、地方志和家谱资料的佚失,后来靠口耳相传,所以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可靠性、准确性大大降低了。
2、古代印刷技术落后,制版中造成谬误。例如明朝陈士元撰《姓觽》一书中把“王子期”印成“王子斯”就是一例。再如明朝凌迪知撰《万姓统谱》称郝氏郡望为安陵,安陵不是郝姓郡望。可能印错了,把安陆印成了安陵。
3、抄书抄错了,例如把郝省氏抄成郝胥氏,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称汉族郝姓远祖为”郝省氏“,而1000年后的清朝王轩撰《山西通志》中却抄成了“郝胥氏”。另外,我看了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魏德新著《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书中附录“回族十三姓”不知何人所写?该文称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赛典赤 瞻思丁 乌马儿与弟艾尔沙率家人和部卒来华, 到1279年病逝,一算活了200多岁。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回族十三姓有郝姓,又是外国人来华定居的郝姓,所以要查明白,我查了几个月才在首都图书馆查到邱树森先生著《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一文,才知道赛典赤 瞻思丁 乌马儿生于1211年,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攻占布哈拉城(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后,瞻思丁随其父马哈目 苦马鲁丁从蒙古军征伐,西征结束后随军来华。苦马鲁丁任丰净云内三州达鲁花赤等职务,苦马鲁丁去世后,瞻思丁袭父职,由于其政绩突出一路升迁,并被封为咸阳王。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卒于1279年。享年69岁。为什么说他活了200多岁呢?可能是把赛典赤家族祖孙几代人的事迹都按在瞻思丁一人身上。《回族十三姓》的作者开了一个历史玩笑。因此说抄书抄错了也是造成郝姓起源论述的混乱原因之一。
4、引述了郝姓起源内容有失实的书。有的姓氏作者可能急于出书,或者说图省事,引述古代文献而不看原著,却引述了郝姓起源内容有谬误的书。例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姓专著,就可能抄了内容失实的书,他说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是引用宋朝欧阳修撰《新唐书》、郑樵撰《通志》和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论述。可是,对照原文可知,作者可能连一本原文也未看过,可能抄了别人有关郝姓起源的谬误论述所致,仅举一例来说明,宋朝欧阳修撰《新唐书》称“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可是近千年后的“郝”姓专著竟写成:“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年代在神农氏以前,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您看唐群先生说的和欧阳修说的能对上吗?如何能看出郝氏又与炎帝神农氏有关?炎帝、太昊是同一时代的人吗?郝省氏怎么又变成郝骨氏?可以说完全修改欧阳修的原意。这可能不是唐群先生的发明,而是抄了某人的发明。引述郝氏起源有谬误内容的书,也是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的原因之一。
5、修改前人的论述而造成的谬误。例如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郝 《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章定仅写了28个字,就有多处错误。不仅抄书抄错了,而且有修改前人论述之嫌。例如他说他引用《姓纂》,就不对,对照原文可证,他不是引用《姓纂》而是引用郑樵撰《通志》,但他修改了原文。郑樵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原文可知,一是把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二是把‘有子期’修改成‘王子期’虽只改了一个字,但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章定发明了“王子期”之说,后又经元朝无名氏撰《排韻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再次修改就变成了“郝,徵音,太原,殷帝乙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了。原本说明汉族郝姓得姓时间的“殷帝乙时”,被修改成“殷帝乙”虽一字之差,但原意全变了,便把汉族郝姓始祖期变成殷商帝乙王子了。之后明朝杨信民等人又篡改成“殷帝乙王子周”。综上所述,以地名命氏的普通的郝乡人,从宋末到元、明朝,经过姓氏著作的作者的一系列的加工、修改,抬高了郝姓的身份,就变成殷商王朝帝乙的后代了。综上所述,靠修正前人论述而立新说,是造成郝姓不可考的根本原因所在。
6、删改前人郝姓起源的论述而造成的谬误。台湾彭桂芳先生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说:“帝乙封子,乃有郝氏”又说“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通过学习我觉得彭先生关于郝姓起源的上述论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
首先,彭先生引用前人的论述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的,或者说彭先生删改前人的论述而造成的谬误。我查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书所刊宋朝郑樵撰《通志》和南宋末年(彭说唐朝,可能抄错了)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对照发现彭先生抄漏了不少。为了说明,重抄《通志》论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可知,彭先生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全给删了。为什么要删去这一段呢?令人费解。可能是彭先生想把赫胥氏和殷商帝乙凑成一家人,来证明他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但是恰恰相反,不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三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我们知道郝姓始祖期属于古代风姓的后裔,而殷商则属于古代子姓的后裔,根本不是一家人,根本也不是一个时代人。是无法拼成一家人的。
其次,彭先生不仅删去了郑樵论述的前半段,而且把后半段也修改了原文。还以《通志》为例,彭先生重要的修改是把“殷帝乙时”改成“商帝乙”,把殷改成商不是错,而删掉“时”字,可问题就大了,原本表示郝姓得姓时间的“殷帝乙时”,就改成了“帝乙封子”了,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这样又删又改来折腾汉族郝姓,彭先生也太费劲了。其实,彭先生不说引用宋朝郑樵的《通志》而说引用元朝无名氏的《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就容易多了。再如彭先生把太原郝乡改成太原郡郝乡也是搞错了。由于彭先生又删又改,把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改得面目全非了,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应该为郑樵平反。彭先生又删又改虽然达到了“帝乙封子之说,但他却改掉了一个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诚实态度。
另外彭先生这样又删又改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对后来姓氏著作影响颇大,很多大陆姓氏著作、乃至新的家谱序言中采用彭先生的帝乙封子之说。令人费解。
7、有的论述郝姓起源的作者杜撰新说。由于郝姓起源论述作者的发明创造,杜撰新说,古今有之。太多了。例如霍叔之说,赫骨氏之说、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之说、郝子廉之说、有扈氏分支后裔之说等,均无历史根据,均有杜撰之嫌。仅举一例,北大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大有先生著《寻根万年中华》称郝子期是汉族郝姓始祖。我查阅了历代人名索引、古今姓氏文献、陕晋地方志、工具书和郝姓家谱资料中查到了1000多郝氏名人的资料,费时可不少,就是没查到郝子期。可以肯定的说在殷商帝乙时绝无郝子期这个人。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在考古学、图腾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颇有成就的王大有先生,可能一时疏忽,或者是抄了杜撰之书,又给汉族郝姓找到一个新祖宗。王先生在书中称:“研究历史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这样才有利于揭开历史的谜团。”对我教育很大,所以我认为研究姓氏起源也一定要尊重姓氏起源的历史事实,这样才有利于揭开姓氏起源的谜团。否则就会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
8、张冠李戴。汉族郝姓历史上只出了一个宰相(中书令)就是唐朝安陆的郝处俊,也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可是明朝关廷芳修《太原府志》和清朝王轩撰《山西通志》中均称山西的郝杰字处俊,贞观中进士,也是中书令,并且作者把唐朝安陆的郝处俊的事绩(《新唐书》和《旧唐书》均有记载)硬按在山西郝杰身上。这种张冠李戴的写法,是出于什么目的?不可理解。还有一例,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但它不是郝姓人口第一大省,袁义达先生在1986年的统计,河南省郝姓人口排在第8位,而有的作者竟然写成:“郝姓分布较广,以河南、河北、山西较多,这3省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59%”。这是抄书抄错了,还是张冠李戴?令人费解。
9、关于家谱中的问题,确切的说应该是家谱序言中的问题。洪迈说姓氏书“承用逐家谱谍,故多有谬误。”清朝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韵在对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一书的按语中说:“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讹谬。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谍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然于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由此可知,洪迈、纪韵均称姓氏著作存在的问题与谱谍有关。也确有个别郝姓家谱序言的作者敢于杜撰,例如明朝山西郝葵如撰《郝氏家乘》序言中杜撰郝姓出自霍叔的后裔之说,郝葵如的后人在其文后按语中已纠正他的杜撰之说,加之家谱有“密不示人”的规定,所以影响不大。而姓氏著作的杜撰则影响很大。如元朝无名氏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虽然很多作者不承认元朝无名氏的发明,但其影响至今还很大,当今很多姓氏著作采用帝乙王子期之说就是例证。
综上所述, 我认为汉族郝姓起源论述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家谱谬误有关,而且与地方志和姓氏书作者的杜撰、删改有关,还应该说后者是主要的。是造成郝姓起源不可考的根本原因。正被800年前宋朝洪迈所言中:”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姓氏不可考“。我认为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去伪存真,慎密考证,但不能走篡改、杜撰之路。
我是学无线电通信的,对姓氏学知之甚少。而且70岁才从零开始学习姓氏著作,也仅仅学习了其中有关郝姓起源的内容。加之眼神不好,可能抄错了看错了。另外,一个门外汉谈学习中的体会,肯定错误不少,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敬请姓氏学者批评指正。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18431信箱,(邮编100088)谢谢。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7:28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贤是匈奴人吗?
“郝贤亦不失为匈奴人”一句是出自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陈连庆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一书的结论,这一句应该是陈先生发明的专利,因为古代文献中找不到这样的说法。所以我认为陈先生的这句结论值得商榷。首先说明一点,我不懂得少数民族姓氏问题,几年来,为了想知道汉族郝姓起源,看了一点古今姓氏著作、郝氏家谱资料、郝氏相关的晋陕地方志(省县)和通史等书籍,我看书的习惯是只看郝字相关的内容,别的不看,故下面的讨论仅对陈先生关于郝姓的论述有一点不同意见。从学习《史记》和家谱中使我知道郝贤是汉族郝姓人,不是匈奴人。我说几点理由,敬请陈先生斧正。
1 《史记》告诉我郝贤是汉族人,不是匈奴人,郝贤是第一个上《史记》的汉族郝姓人,可以说是汉族郝姓人的知名人士,他是西汉上谷太守,又是众利侯。郝贤与司马迁是同朝人,2000年前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的两卷中均提到郝贤。其中《史记》卷20中详细介绍建元以来侯者的情况,陈先生感兴趣少数民族的侯者的族属均有说明,侯者中不仅有匈奴人,还有南越人、朝鲜人一看便知,卫青、霍去病和郝贤均不注明族属者皆为汉族人,这好像是常识。请陈先生仔细看看《史记》就知道了。现在我们讨论一下陈先生说郝贤是匈奴人的根据可靠吗?他说因为卫青、霍去病部下有匈奴降将,所以“郝贤亦不失为匈奴人”。陈先生不知道降将中还有朝鲜人,要知道又可能说“郝贤亦不失为朝鲜人”呢,猜想就没有准吗。不知他为什么非要开除郝贤的汉族族籍,令人费解。恕我直言,我觉得陈先生采用猜想进行研究的思想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这种研究方法不仅研究不好少数民族姓氏起源的,而且有可能是在制造新的“姓氏不可考”。
2郝贤也不是卫青、霍去病的部下,而是上谷郡的太守。《史记》卷20和卷111中均称郝贤是上谷太守,是上谷郡的一把手,也是相当一级的地方干部,地方干部不归军队管理,这也是常识吧。而且卫青在京城,郝贤在上谷,两者相距千里之遥,怎当部下。另外,从司马迁写的“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击匈奴”的四从两字,是否可以看出郝贤与卫青也不是直属关系。如果郝贤是卫青的部下,就没有四从的问题,而是一从到底。不知理解对否?
3我想和陈先生讨论一下什么是姓氏研究问题,也就是说姓氏研究是研究什么的?我没有查到姓氏研究的定义,但是我从学习古今姓氏著作、家谱中,特别学习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一书感悟到,所谓研究汉族姓氏起源,就是研究一个汉族姓氏的发生发展,也就是说要研究这个姓是怎么起源的,又是怎么演变的,还要具体研究构成姓氏起源的诸多要素,如要知道这一姓氏的得姓时间;得姓的发源地,要知道这个姓氏远祖是谁,得姓始祖是谁,还要知道他有无古姓等要素,这是研究姓氏起源的重点。当然研究他的郡望、堂号,知道这一姓氏迁徙、分布情况,也有利于了解这一姓氏,但这不是重点。如果这一姓氏起源是多元的,还要研究每一个起源的具体情况。另外,我想要研究一个少数民族的姓氏可能就更复杂了,首先要知道这一民族的历史,他的姓氏结构是怎样的?同时要了解这个民族有没有姓氏之说,有的民族就没有姓氏,那你研究个啥?有的氏姓无常,就是有的民族有姓氏,其中有的改为汉族姓氏情况亦是异常复杂的,这不是仅仅看两本《后汉书》、《晋书》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来的。否则就容易闹出笑话来。我就闹出过笑话,20多年前学军,学校派我带藏族班(为了培养藏族邮电技术干部,北京邮电学院办的特别班),开始一次排队,学生普扎多站错队,我就喊:“小普过来”,他没有反应,我就改喊普扎多过来,他就马上过来。后来他告诉我他没有姓,不姓普,普扎多是他的名字。我是用汉族姓氏来套藏族姓氏所以就闹出笑话来。所以我认为研究少数民族姓氏是非常难的。我猜想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能把中国少数民族的姓氏起源研究清楚,就是一个伟大的姓氏学者。如果连古今姓氏著作、家谱资料、地方志、地方通史也没有看过就研究少数民族姓氏,那就更难说清楚。不能把从史书上抄了几段少数民族改为汉族姓氏后的迁徙、分布情况就认为是研究少数民族姓氏了,更不能将汉族的某人说成少数民族就算研究少数民族的姓氏了。我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
4关于唐朝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的评价问题,陈先生说“此论不足置信”一句话就全部否定林宝的论述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实事求是的。也可以看出陈先生还不知道汉族郝姓起源的历史。我认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姓氏,首先得知道汉族姓氏的基本情况,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的,连汉族姓氏起源都不知道,就研究少数民族姓氏起源问题,就容易出毛病。陈先生“此论不足置信”的论断可能于此有关。对前人的论述可以提出质疑的,但是必须分析研究,比较考证,说话要有根有据,不能胡批,不能把研究少数民族姓氏的“胡姓考”变成胡考。学习过古今姓氏著作、家谱资料的人,都知道唐朝林宝研究姓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其成就之一是他为后人保留了大量古代姓氏资料。这也是他的最大功绩,姓氏学界称林宝为谱学大家是当之无愧的。当然人无完人,不可否认《元和姓纂》中也有考证不足的问题,但是此乃贤人之过。我学习中就发现林宝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林宝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而其中的“子期封太原郝乡”一句就值得研究研究。其中有两点,一是子期如何解读,后人就有分歧,北宋著名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把子期解读为裔孙期,即郝省氏的裔孙叫期,而南宋谱学大家郑樵撰《通志》中则将子期解读为汉族郝姓始祖的名字。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分歧可能与林宝说的太简略有关。二是太原郝乡问题,林宝之前均称盩厔郝乡是汉族郝姓的发源地,就是郝字的字源也是源自盩厔郝乡的乡名(见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一书)。他为什么改为太原郝乡呢?林宝没有说明修改的理由也是不应该的。林宝书中存在问题也有客观原因,正如清朝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所说:“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谍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白公胜,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然于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我认为纪昀的评价是公平的。从纪昀的评价中还可以看到姓氏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能马虎。一马虎就出笑话。纪昀说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家世就写出笑话来,我查了白氏起源资料,白居易不仅把祖宗搞颠倒了,而且白乙丙和白公胜根本不是一家人,是两个不同血缘的白氏。没有考证,仅是抄说而已。
5陈先生为了证明自己高见还引用了姚薇元先生一段话来证明,我长期在高校工作,对于一位故去高校的老师,我本不应该说什么。但是陈先生说道姚先生“所论颇为入微”,所以我就想学学姚先生如何“所论颇为入微”的。为了研究汉族郝姓的起源,我拜读过姚先生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但是我学习以后,就是看不出来姚先生研究的乌丸族、诸胡、南蛮中郝氏是怎么起源的,也看不出这些少数民族郝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就是这些少数民族怎么改为郝姓的也看不出来,总之横竖都看不出姚先生研究的“入微”之处。仅仅看到说这些少数民族郝姓的迁徙、分布情况。甚至连迁徙、分布情况也未说清楚,仅举乌丸郝旦为例说明,起源于乌桓山的乌丸族是有自己的姓氏的,如薄奚、渴烛浑、莫那娄、叱罗、库傉官等姓氏,还有改姓的乌丸王氏、刘氏、张氏、郝氏等。乌丸族的姓氏如何改为汉族郝姓的,姚先生不告诉我们。就说郝旦吧,他是何时、、何地、何因改为郝姓的?他从那里来,来干什么,住在何处?都不知道。东汉用重金招乌丸郝旦率众来太原郡,是为了让他们守卫太原郡北部边境的。东汉时太原郡有16个县。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史书未说郝旦住在那个县,你知道吗?故其称“太原郝氏”是不准确的,要说也只能说“东汉时郝旦是太原郡某县乌丸族郝姓始迁祖”而已。郝旦等人是否长期住在太原郡某县也是未知数。另外,被陈先生称之“所论颇为入微”的姚先生的论述中,我发现了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姚先生连林宝研究的族属未搞明白,就指责林宝为什么不列举“诸胡酋,竟无一提及。”我以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林宝研究的汉族郝姓起源的,而非要把胡酋也列举上,那不乱套了,难道胡酋都是郝省氏的后裔,这是没有根据的吧。二是指责唐朝林宝拍马屁,姚先生说:“盖郝氏在汉既多勋贵,在唐尤为相门望族,姓氏诸书原本家状,自不免讳饰挂漏耳。”其说郝氏有大官,林宝就拍马屁,所以汉族郝氏起源就“讳饰挂漏耳。”学术研究应该实话实说嘛,如果姚先生看出林宝的论述中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指出来,而不是让读者去猜想。陈、姚两位先生所论颇有创新,一个用猜想来研究姓氏,一个让读者去猜想,确实是高。另外,依我看林宝也拍不上郝姓大官的马屁。因为汉族郝姓人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大官就是唐朝宰相郝处俊,而郝处俊当宰相时,林宝还未出生呢,郝处俊死了130多年,,林宝才写的,《元和姓纂》,林宝是位才子,他不至于傻到去拍死人的马屁。另外郝处俊直谏皇帝反对逊位武后,因而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千方百计要治郝处俊的罪,谁还敢拍郝处俊的马屁。况且郝处俊的为人正直,廉洁奉公,敢于直谏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大臣们的称赞。新旧唐书均予高度评价,就是那个为了想当皇后、皇帝而失去人性的,杀害亲生子女和孙子的武则天,想治郝处俊的罪也未能找到一点把柄,处俊的致命的缺点就是不会拍马屁,失去人性的武则天再蠢,也不敢因不会拍马屁来治罪,后来郝处俊去世后,武则天采取卑鄙的手段,借口杀害了他的孙子郝象贤,扒了郝处俊及其子的坟墓。武则天太恶毒了。最后借用中华书局编辑部写的出版说明来评价姚先生的大作,原文是:“该书并没有对见于这一时期史籍的少数民族姓氏逐一考定其源流,所考个别姓氏亦未能尽收史实详加举证,个别结论也还值得商榷。”我认为出版说明真是“所论颇为入微”。
6关于《史记》写了几个郝姓人的问题。我学习郝氏家谱中说有三个郝姓人,即郝贤、郝约、郝军三人。而台湾60余位教授翻译的《白话史记》(见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有此书)书中,却把郝约译成赵郝,将郝军译成贲郝,有的人名词典也如此说。这样翻译的《史记》上就只有一个郝姓人了。另外,清朝《康熙字典》中郝姓人写有郝约,加上郝贤,就算是两个郝姓人了。也就是说《史记》上郝姓人有三种解读:一是三个郝姓人:二是两个郝姓人:三是一个郝姓人,那个说法对呢?我是相信家谱说的,即《史记》中有三个郝姓人。为什么差别如此大呢?我也说不明白?是不是可以说中华历史姓氏文化的可靠性、准确性差点。
你知道郝约、郝军吗?我看到的家谱称郝约是山西省平定县人,郝军是河北省真定县人,后迁徙河南安阳,战死在开封。请山西、河北、河南的郝氏宗亲查一查你家的家谱有无记载,是怎么记载的,请你写出来告诉我们,谢谢!
7关于郝姓起源的问题。汉族郝姓起源仅是中华郝姓起源的一部分。根据我的学习总结,大中华郝姓有四个源头(详见绌文《郝姓起源初探》),即有:
(1) 以郝省氏后裔期为始祖的汉族郝姓,发源地是盩厔郝乡(今户县郝村),得姓于殷商帝乙之世,,距今3000多年了;
(2)汉族其他姓氏因某种原因,而改姓郝的,从而构成一支与郝姓血缘无关的另一源流;
(3中华郝姓大家庭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有姓郝的,已知道有蒙、满、回、土家、锡伯、苗、彝族等(不全)有郝姓人,他们是构成中华郝姓人的一大源流;
(4)源自来华定居外国人中的郝姓人,这里指的是元朝著名政治家赛典赤 瞻思丁 乌马儿(是布哈拉人,今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一支姓郝的后裔。
这里所说四个源头,仅是我学习的总结,非常粗线条的,特别少数民族郝姓问题仅是抄书而已,具体我说不清楚,有的知道是改汉族郝姓的,是不是都这样,也不知道。同时由于外行,年纪大,眼神也不好,有可能看错了。希望专家指正。
8综上所述,我认为陈连庆先生称“郝贤亦不失为匈奴人”仅是猜想,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希望陈先生再研究研究,找出更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您的结论。也希望陈先生礼尚往来,真诚希望陈先生也指出我那些话是说错了,希望不吝指教,以便继续学习提高,谢谢!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18432信箱 邮编100876,或发wx9988@hotmil.com 谢谢
北京 郝火河 2010-年9-月4日初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8:14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篡改青铜器铭文而制造的冤假错案

一、消息来源
新年伊始,我看到一条重要的消息。由于不会上网,看到的很迟。但这条消息使我知道在青铜器铭文上记载有郝姓人的名字,所以我非常高兴,这应该是郝姓起源的铜证吧。这条重要消息源自郝书常宗亲的《寻根之旅之一》称:“我在搜集郝氏资料过程中,偶尔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刘正教授的文章《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与蚩尤》,发现竟有郝姓人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文中提到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一书中列举的三件殷商代青铜器铭文,铭文是,“鲁司徒元做善鼎”、“郝伯肇做孟妊善庐”、“郝伯祀做善庐”。这里我们不管作者所要论证的内容和观点,只提取与郝有关的信息。刘正教授对铭文的解释是:“郝伯肇做孟妊善庐”、“郝伯祀做善庐”就是郝伯肇给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郝伯祀给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孟妊善,孟是排行,妊是姓,而善是其氏。善氏表明了她所在的善国为古薛国之支流而她嫁给了郝国国君郝伯肇,郝国与善国的婚姻联盟关系已经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国国君郝伯祀的出现,更证明了郝国国君的爵称是“伯””
因为我上的工农速成中学(建国初国家为了培养工农干部办的中学),没有学过远古史,且对古文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对刘正教授对青铜器铭文的解释没有完全看懂。好在刘教授说他是根据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一书中列举的青铜器铭文所写。为了学习何先生的著作和刘教授的文章,我到国家图书馆及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查阅,但是令我失望,就是查不到刘教授的大作《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和蚩尤》,也查不到《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一书,因此我产生怀疑,难道又是假的?为此我给书常宗亲打了多次电话均未打通。后在国家图书馆、人大图书馆的多方帮助下,终于查到了201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贵体健编著《善卷帝者师》和1990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光岳先生著《东夷源流史》两书。通过学习比较《东夷源流史》、《善卷帝者师》两书,才知道又是假的。不知何人又撤换了我们的老祖宗,而制造了一起篡改青铜器铭文的冤假错案。
二、冤假错案
为什么说这是一起冤假错案呢?请先看证据,何光岳著《东夷源流史》第十五章第二节善之名义中说:“周、春秋时期的诸侯很重视自己的膳食享受,也设膳人之官,还铸专烹牲肉的膳鼎,如“鲁司徒元作善鼎”、“邿伯肇作孟妊善鼑”、“邿伯祀作善鼑”等等。诸侯掌管膳食之官也叫膳夫,权势很大,财物也多。”
何先生著《东夷源流史》一书中根本没有郝伯肇、郝伯祀两个人。这就是我为老祖宗翻案最重要的证据。是谁杜撰的呢?经查是贵体健编著《《善卷帝者师》一书篡改青铜器铭文两个字,把“邿”字改成郝字,把“鼑”字改成庐字,才有了所谓的郝伯肇、郝伯祀。是不是贵体健杜撰的,我不能断定,据贵先生说他出书前修稿十次,并将书稿送给很多专家审阅,好像都白送。这位杜撰者不仅敢于篡改国宝青铜器铭文而制造冤假错案,而且有嫁祸他人之嫌,想把篡改的责任推给何光岳先生,实在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文明道德行为。不知杜撰者出于什么目的?安的什么心?为什么要篡改?但是可知这位篡改能手的杜撰结果,就是把郝姓人的老祖宗给撤换了,非要把姓邿的两个人当郝姓的老祖宗,真是莫名其妙!
再说说对何先生原文的解释,我觉得何先生说的非常明确,不容易费解。依我看何先生说了三句话,一说春秋时期诸侯很重视自己的吃饭问题,二说诸侯为了吃好饭设了厨师长叫膳夫,三说为了做好饭让人铸造了煮肉的锅叫膳鼑。就是这三句话让刘正一解释就复杂了,也走了样。我对刘正教授还真有点意见,因为这位教授连个书名都搞颠倒了。让我这个79岁的老头子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浪费了多少时间,在几个图书馆跑来跑去,就是找不到《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经图书馆多方帮助才知道是刘正把书名搞颠倒了。现在说说刘教授的解释吧。初看刘教授的解释确实让郝姓人高兴,给郝姓起源找到了青铜器的铜证。然而高兴后的失望更令人啼笑皆非。根据郝书常上述引用刘正的解释,对照比较何先生的原文,我认为两位专家说法是有矛盾的,值得商榷。一是何先生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吃饭的问题,而刘教授说是殷商时期两国联姻的政治问题。是谁搞颠倒了?二是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又怎么会记载几百年后春秋时期的事呢?是谁搞颠倒了?三是何先生说善鼑是春秋时期诸侯用煮肉的锅,而刘教授把善鼑变成了武器?又是谁搞颠倒了?四是刘教授说的“夫人、国君、善国、薛国、联姻”等,不知从何而来?何先生没有说,不会又搞颠倒了吧?五是关于三件青铜器铭文的解释,因我不懂青铜器铭文,所以必须学习。学习了中华书局出版刘正著《金文氏族研究》关于青铜器铭文意义的研究,知道对铭文有不同的观点。我参考其中“传遗后世说”的观点,仅对“邿伯祀作善鼑”铭文,我试着学习编瞎话两则,一则为:“我叫祀,是邿国中央伯一级的大官,我把煮肉的锅留给儿孙做个纪念吧,要记住你们的老祖宗啊”。二则是“我叫邿伯祀,是邿国著名的铜匠,我为诸侯做的煮肉的锅,刻上我的名字以流芳后世。”请专家评说我编瞎话的水平,够59分吗?编瞎话不纳税,还能拿点稿费,开玩笑了。综上所述我认为刘正是在《善卷帝者师》杜撰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解释,可能完全曲解了何光岳先生原文的原义,一位青铜器铭文专家怎么连何光岳先生说的现代白话文都看不懂?令人费解。所以我不敢恭维刘教授的解释。这里要说明一点,我没有查到刘教授的原文,以上质疑完全是根据郝书常的引文所写,如果我说错了,请刘正教授批评指正。
推翻冤假错案必须有确凿证据,而且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为了老祖宗的正名我必须得罪这样的专家。综上所述,是我推翻冤假错案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学习知道,《善卷帝者师》的作者篡改青铜器铭文而杜撰郝姓新的老祖宗,是不能成立的,也是徒劳的。
三学习后感想
1试说“撤换老祖宗”运动,综上所述我们郝姓的老祖宗又被撤换了,换成邿姓的两个人当老祖宗。而且换祖运动还没完没了。根据我多年学习比较考证,换祖运动是从南宋末年开始的,元、明达到杜撰的巅峰,而当今姓氏著作、姓氏辞典的不少作者也决不甘落后,他们把我们的远祖和始祖都换了十几个了,还不甘心。更令人费解的是有的郝姓人参加“撤换老祖宗”大合唱,其典型人物就是明朝山西人郝葵如,不知他出于什么目的?可能嫌弃自己的老祖宗是个平民,而去找一个帝王的亲戚霍叔当自己的老祖宗。数典忘祖之辈的数典忘祖之作《郝氏家乘》原序,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将永远保留着这位山西郝姓人的耻辱。多年的学习研究比较郝姓起源的论述使我感到:我们郝姓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姓氏,因为有人老想撤换我们的老祖宗。作为郝姓的一员曾在拙文《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中大声疾呼“姓氏著作的女士、先生们,请笔下留情,别在随意折腾惩治我们的老祖宗。谢谢!”然而令我失望的是,我再次发现多起冤假错案。而制造这起冤假错案的“法官”竟然有研究古代史权威。他们又把我们的老祖宗撤了,换成“邿伯肇、邿伯祀”。为此我再次大声疾呼:请这些“法官”要注意政策,要重证据,别在随意制造冤假错案了,谢谢!
2试说杜撰、抄袭、引用的区别。学术研究必须去伪存真,所以绝不能抄袭与杜撰。我先给大家说个笑话,传说北京某院的一位院士培养了一位博士小偷,这位博士不偷钱物,而是窃取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把别人的论文写上自己的名字,是缺少知识、道德的不劳而获的抄袭者。所以抄袭者比小偷好不了多少。有人告诉我写的《郝伯全—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祖》一文被人抄袭了,替我宣传我的老祖宗,不算抄袭,但不应该去掉我的名字。再说抄袭和杜撰的区别,我认为抄袭者抄袭的论文,肯定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没有科学价值的论文不会被人抄袭。而杜撰者则是把真的变成假的,变成没有科学价值的论文,我发现杜撰者有两种本事,一是篡改引文,二是编瞎话。所以杜撰者比那位博士好不了多少。
另外,我认为引用与抄袭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要把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当成抄袭,在文章中只要注明引文的作者和著作的引用,是正常的学术著作。所以引用和抄袭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淆的。如你看一下何光岳先生的著作就知道他引用的古文太多了,几乎每一段都有引文。再比如说我们郝姓起源3000多年,你不引用前人论述,你怎么知道郝姓起源?除非你是杜撰者、抄袭者。关于引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引用别人论述必须小心谨慎,必须比较研究,必须去伪存真。否则引用假的夸张的也就不好了,因为这样不仅是在宣传错误的东西,要造成时间、金钱的浪费,而且要为当代制造不必要的考证,要为后人制造不必要的考古成本。我就引用过错误的论述,后来学习发现,教训深刻。故此我向研究考证郝姓起源的宗亲提一点建议,引用别人的论述必须先核对引文的可靠性,再比较研究其论述的准确性,最好引用唐、宋时期的姓氏文献,而不要引用元朝以后的姓氏著作,因为太难引用了,不去伪存真,就容易上当。此外,看到事业有成的郝氏老总想要研究郝氏起源,这是大好事。我建议最好参考2000年前吕不韦的做法,老总任主编,组织专门研究写作班子,查阅古今姓氏文献、陕晋地方志和郝氏家谱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并且按照构成姓氏起源诸要素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比较、考证,去伪存真,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郝姓起源的论述,这是为郝姓做公益事业,功在千秋啊。希望梦想成真。
3试说制造冤假错案的原因?我认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我看,他们制造冤假错案并非都是恶意。但是他们的要害可能受“时间就是金钱”、“一起向钱看”的影响,他们把时间、金钱看得太重了,有的人吝啬时间到了连一本古代姓氏文献也不看,也不看晋、陕地方志是怎么说的,更看不到一本郝氏家谱。他们也不愿意去核对一下原文,去伪存真,图省事东抄点西抄点而大写特写郝姓起源的论述,甚至能写出《姓氏辞典》来。这种写法是把属于历史学范畴的姓氏起源问题当成小说来写,所以写不出笑话来那才怪了呢?这种事例太多了,枚不胜举,仅举最新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广州花城出版社陈文官著《中华千家姓》杜撰了“子旗”之说,另一本是中国书店出版徐寒主编《中华百家姓秘典》杜撰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这两位因杜撰新说有可能先富起来,但是他们可能失去一个作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他们写的不是宏扬中华姓氏文化,而是玷污中华姓氏文化。我希望他们有勇气推翻我为老祖宗翻案的证据,我已通过出版社给多位作者写信请教,其中就有给徐寒先生写过信请教,看来这位作者没有一点勇气推翻我的证据。另外书常亲宗亲介绍网上有朱*宏发表《姓氏考略》有“康丁封子之说”,这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的最新“发明”。此说值得商榷。按朱某说殷商康丁有个儿子叫子期?而又有人说帝乙的儿子也叫子期,这就是说殷商第27代和第30代帝王都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有这个可能吗?朱某能告诉我“康丁封子”的立论根据吗?如果拿不出证据,这可能是天大的笑话?我认为考证姓氏起源的学术研究是不能吝啬时间了,而且还要花点钱的,更不能编瞎话。比如我为老祖宗翻案,虽然这不是学术研究,而仅仅为了找到他们制造冤假错案的证据,但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复印资料还浪费不少钱。但我认为值得,因为有收获,我抓住了那只编瞎话的黑笔。而且我还要感谢这些“杜撰者、抄袭者”,因为他们逼我去学习古今相关文献。是他们逼我学习郝姓起源成为我晚年的最大爱好,欲罢不能。如《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杜撰“帝乙封子之说”,就逼我去核对其引文是否可靠?一查引文被篡改了!我再查帝乙有没有叫期(子期)的儿子?经查古代文献才知道帝乙有五个儿子,但是就没有一个叫期或子期的儿子!因为帝乙没有叫期或子期的儿子,所以有的人想当帝乙的孙子就难了。有谁能帮助解答我的困惑呢?我认为实事求是是做人的根本,文明、道德、知识比时间、金钱更重要。
以上所说多为牢骚,还有可能牢骚过了头。目的想为净化郝姓起源的混乱说法做点力所能及的比较考证,也觉得有点自不量力的向专家挑战,目的是向这些专家请教。由于历史、姓氏知识所限,文中定有不当之词与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特别希望刘正、贵体健先生不吝指教,批评意见请发到QQ邮箱:1289040439@qq.com转给我,谢谢。 .
郝火河 2012年3月10日初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8:56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附件:郝书常

寻根之旅之一
提供一点关于郝国的珍贵资料
郝维新宗亲发表的《传说中的郝国》,从学术著作、地方志、家谱等几个角度对郝国进行了研究考证,勾勒出了远古郝国的基本轮廓。我在修家谱前期准备过程中,搜集关于郝姓起源、发展、播迁等方面的资料,偶尔发现了一点关于郝国的资料,十分珍贵,奉献给诸位宗亲,希望能够推动郝氏、郝国的研究考证。
维新宗亲引用郝回(梁武帝时江夏太守)《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回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信息,一是“封大原于郝”。大原,即今长安县大原村,这里后来属“京兆”之地。正好吻合了郝姓的郡望之一,京兆郡。二是“为邦国”。也就是郝姓受封时即是封国,即商代的诸侯国。三是迁徙,“之终南”、“自终南徙巴蜀汉中”,“并州之太原”,这是关于郝国和郝姓迁徙的最早文字。《广韵》称:“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路史》国名记,有“郝、辰、巫、武、沅”。还有《陕西地理沿革》、《神州地名词典》以及张宝林《祖庵镇》都有“商代帝乙之弟封国于郝”、“古骆国、商郝国”的记载。综上所述,足以证明,郝国不仅是传说,而是历史的真实存在。
我在搜集郝氏资料过程中,偶尔看到华东师范大学刘正教授的文章《商周古文字史料中的善卷与蚩尤》,发现竟有郝姓人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文中提到何光岳先生在《善卷的来源和迁徙•善卷帝者师》一书中列举的三件商代青铜器铭文,铭文是,“鲁司徒元做善鼎”、“郝伯肇做孟妊善庐”、“郝伯祀做善庐”。这里我们不管作者所要论证的内容和观点,只提取与郝有关的信息。刘正教授对铭文的解释是:“郝伯肇做孟妊善庐” 、“郝伯祀做善庐”就是郝伯肇给自己的夫人孟妊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郝伯祀给善做了一件武器赠送给她,孟妊善,孟是排行,妊是姓,而善是其氏。善氏表明了她所在的善国为古薛国之支流,而她嫁给了郝国国君郝伯肇,郝国和善国的婚姻联盟关系已经十分清晰。另一位郝国国君郝伯祀的出现,更证明了郝国国君的爵称是“伯”。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对我们研究郝姓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足以改写所有姓氏著作对郝姓起源的结论,①郝姓得姓不是以地名为氏,而是以国为氏。商周时期,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卿、大夫有封邑,即食邑。郝姓是商王所封,应是诸侯国无疑,绝非封邑。故郝姓得姓应以国为姓。②郝国分封的等级是“伯”,也就是尧舜以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中间,爵位较高,在商朝时属于贵族阶层。③郝姓得姓地点在陕西周至。《陕西通志》、《周至县志》以及《神州地名词典》都有同样的记载;“古骆国、商郝国”, 梁武帝时江夏太守郝回也明确提出“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郝国”,两个国君“伯爵”的爵位,和郝氏最先的家谱记载的“封大原于郝”三者汇合,完全可以下结论,郝姓得姓地点在陕西周至,是大原而非太原。我想郝姓应是源于周至,盛于太原,正是春秋时期郝国那场亡国灾难,使我们的先人们从昔日的贵族沦为平民甚至奴隶,被迫东徙太原,重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过去,阅读先秦史料,曾为很少看到郝姓人的史迹而困惑不解,今天感到与那次亡国之痛和大迁徙不无关系。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至汉代以后,郝姓人又重新崛起,步入辉煌,以太原为中心舞台,充分展示了郝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郝姓成为太原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前几天从网上看到,有人问,山西大姓中哪家的家谱最好,几位王姓同志直言不讳:《郝氏族谱》。
这两件极其简单的青铜器铭文曾使我眼前一亮,但要真正彻底弄清郝姓的源出,得姓始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仍任重而道远,困难重重。我们的老祖宗到底是谁?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不能总在几种说法之间徘徊,望各位宗亲努力。
我不懂姓氏学,为了修家谱,勉为其难看了一些资料。以上如有不妥,敬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郝书常
QQ:1365524885
电话:13520776586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9:30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名人简介

1、郝晏是先秦时期的盩厔郝姓人,是目前从史料中看到最早的郝姓人,在《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均有郝晏的名子,但介绍的很简单,在《新唐书•宰相世系》中只写了六个字“裔孙晏、秦上卿”,其意是说郝晏是郝姓始祖期的裔孙,在秦国任上卿。郝晏在郝氏家谱中亦有介绍,如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中称:“秦昭王时,郝晏受封食邑,治理太白山终南大原,乡人感其义于盩厔城东故居建祠焉”综合郝氏家谱资料可知,郝晏生活在战国时期,少年勤奋好学,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周游各国,先在楚国任职,但因仕途发展不合其意,而转仕秦国。郝晏的才能得以充分发展,驰骋秦国政坛数十年,官至上卿。秦昭王(公元前306-250年)在位时,郝晏已年迈。秦昭王念其对秦国的忠心效力和政绩卓著,封其食邑。于是郝晏从秦都回到郝乡故地,居盩厔城东(今陕西省周到县东终南镇),他负责治理太白山终南大原,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而受到终南大原百姓的拥护,所以“乡人感其义,于盩厔城东故居建祠焉。”此说虽无史证,但我认为说得是可信的。至少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2.郝瑗是郝晏的孙子,盩厔人。在《新唐书》书中只写了六个字:“晏孙瑗,太原守。”在郝廻所写《丹阳郝氏源流总序》文中也有郝瑗的介绍。廻文曰:“晏公之孙瑗,事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奉命守太原郡。因郡人郭琚献地,遂与太原侯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焉,是太原自郝始矣。”由此可知郝瑗在汉高祖时任治粟内史,后调太原郡任太守。当时太原郡治所在晋阳。郝廻说筑太原城是指建晋阳城墙,城建好以后,郝瑗就把家搬到晋阳城落户。从此太原郡始有郝姓人,郝瑗就是太原郡郝氏家族的始祖。林宝所说太原郝乡也是郝瑗搬到晋阳城以后,为郝瑗的裔孙所建。而今太原郝乡已荡然无存,且无太原郝乡遗址的孝古发现。太原郝乡究竟在哪?还有待考证。另据王继祖先生所写《太原历史概述》一文介绍,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对北汉凭借晋阳,对垒二十余载,对晋阳人民的反抗深恶痛绝诏废太原城,把晋阳城火烧水灌夷为废墟。从此晋阳古城在三晋大地上消失了。
3.郝贤,西汉太原人,在《新唐书》中称:“晏孙瑗,太原守,生贤,汉匈奴中郎将”。由此可知,郝贤是郝瑗的儿子。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也有郝贤的记述,称郝贤为“上谷太守四从大将军,捕斩首虏二千余人,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郝贤在反匈奴入侵的战斗中立了功而被封为众利侯。
4.郝廉,字子康,西汉太原人,是郝瑗的裔孙。郝廻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孝文间,廻十八世祖廉公为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汉本始间,太原国相刘公瑾,邑令伏侯升,特请恩表其节于门,“门下孝子”。另据明朝学者方用贤所撰《尚友录》称郝廉“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远行于路,每饮水,辄投一钱井中,。过姊家,姊设食,乃暗留金席下而去。”综上所述,郝廉以忠孝两全,为官清廉而闻名于当时,是西汉高士,为当时的人所敬重。
5.郝昭,太原人,三国魏将军,少年入军为部曲督,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屡建战功为杂号将军。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奉曹真令守陈仓、诸葛亮率数万蜀军来攻打,还使昭的乡人靳详说降,昭不为动而固守,坚守二十余日,救兵至,蜀军乃退,赐爵列候。他在晚年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6.郝散,匈奴族人,于西晋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五月,在谷远聚众起义,攻打上党(在今山西省襄垣东)诛杀官吏,8月郝散率众降,冯翊都尉杀之。为兄报仇,其弟郝度元又率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起义,连破数城,掀起关西各族人民起义,并开西晋末年农民起义之端,加速西晋王朝的灭亡。
7.郝隆,东晋汲郡人,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7月7日,人们都晒衣裳,惟有郝隆仰卧在庭中,人问之?曰:“晒吾腹中书耳。”郝隆好学,善于应答,掌握蛮语。
8.郝廻,润州丹阳人(今安徽省当涂县),在南朝梁国任江夏太守,为政清廉,晚年自丹阳迁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定居。
9.郝孝德,山东平原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公元613年率数万人起义,攻打章丘,夺取黄河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后归瓦岗军,封平原公。他屡建战功,大败王世充,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10.郝处俊(607-681年),唐朝安州安陆人,少年勤奋好学,尤爱《汉书》,崖略暗诵,贞观年间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部,副佐李劫征战高丽有功。高宗时升至宰相,为人正直,品行端正,临事敢言,在帝前议政,必引经据义,甚得高宗信任。时高宗多病,欲让位武则天,处俊直言谏止,因而得罪了武则天。但因处俊操履无玷,无法加害。武后夺权后,借故把处俊的孙子郝象贤杀了。
11.郝章,汾州人,宋朝著名画家,善画人马。南渡居阆州,年虽80岁,画人骑非常人所及,称绝一时。宋朝是郝姓艺术人才辈出的年代,著名画家有郝澄(句容人)郝士安(太原榆次人)郝处(江南人)郝惠(河东人)郝隆(太原人)郝锐等,还有著名中医郝允(博陵人)。
12.郝定(?一1216年),山东兖州人,金朝末年山东红袄起义军首领,在泰安举事抗金,连攻克十余县,建立政权称帝,国号汉,年号顺天,后被俘遇害。
13.郝经(1223—1275年),泽州陵川人(今属山西省)少年家贫,白天以卖柴奉养父母,晚上刻苦读书,为人气节高尚。金亡逃难到河北,居蒙古将领张柔家,得读其藏书,并经张柔推荐给元世祖,世祖问他经国之道,他列举了50条,世祖看了,非常高兴,任他为翰林侍读士,派他出使南宋。南宋劝他投降,他不肯,被贾似道扣留在真州(今江苏仪征),长达16年。在被扣留期间,专心著作,著有《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和《陵川集》等书。元朝南伐,公元1275年南宋以礼把他送还,北还后病卒,谥文忠。
14.郝摇旗(?一1664年),又名郝永忠,陕西延安人。本为旗手,故名郝摇旗。他是郝姓第一猛将,初为李自成部将,李白成牺牲后,他与李锦等联明抗清,在湖南、广西屡败清军,1647年取得金州大捷,后转战两湖、四川等地,1663年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不屈牺牲。 .
15.郝懿行(1755-1825年),山东栖霞人。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四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他淡于荣利,潜心研究学问,尤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肆力著书立说。主要有《尔雅》、《尔雅义疏》、《春秋说略》、《郑氏礼记笺》、《山海征笺疏》、《苟子补注》等书。所著甚丰,学问渊博,深得皇帝尝识。奉旨:“郝懿行所著书,当交南书房翰林阅看。据称郝懿行学问渊博,经术湛深,嘉庆年间海内推重。所著各书精博邃密,足资考证,即著留览。”郝懿行妻子王照圆,也是才女,博涉经史,聪慧过人,著述甚多,主要有《诗说》、《烈女传补注》、《女录》、《女校》等书。
16.郝梦麟(1898--1938年)河北蒿城人,早年投奉军当兵,1926年归属冯玉祥部当旅长,北伐战争时历任师长、军长,1937年调入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行至重庆,获悉芦沟桥事变,即返回部队要求北上抗日,后奉命率部赴石家庄前线,行前立下遗书,誓死抗日。1938年10月率第九军,参加太原保卫线,任中央兵团长,后为配合友军部队夹击日军,在大白水前线殉国。国家定为抗日烈士,在抗日战争纪念馆有其照片和抗日业绩介绍。
17.郝振基(1870—1942),河北霸县人,后居玉田,自幼习昆、弋两腔,生净戏皆为其所长。后任戏班教师。1917年到北京,先后参加月和社、荣庆社演出,1939年散班回乡。擅演《棋盘会》、《草诏》,尤善演猴戏《安天会》、《闹天宫》、《花果山》等剧。
18.郝清玉(1904-1935年)河北正定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领导正定农民起义,历任中共正定地委委员,顺直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保定直属特委书记,曾一度主持顺直省委工作,1931年在天津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后牺牲在北平草岚子监狱。
19.郝树才(1904-1986),陕西延安人,战斗英雄,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曾立特等功四次,大功一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37年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1942年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又两次获劳动英雄称号,1954年复员回乡,将复员生产资助金和残废抚恤金捐献给集体。曾任谭石原大队党支部书记。1984年被选为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先进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0.郝庆山(1915—1983),河北定州人,民兵英雄。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定北县民兵连长,定县村党支部书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带领民兵烧炮楼、割电线,开展地道线,打击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炸毁火车头8个;炸桥梁、铁路70多次,毙、伤、俘敌军共百余人,缴获**26支、电话机8部。1944年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45年获劳武英雄称号。1946年出席晋察冀边区劳武英雄大会,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大会。后任定县郝白土农业合作社社长,定县政协付主席。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21.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22.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
23. 郝 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24.郝 惠: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
25.郝 经:字伯常,顺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之名笔。著有《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
26.郝 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省)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建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 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27. 郝子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以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功封众利侯。
28. 郝夫人:晋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内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钟夫人,出身名门,郝氏不因低贱而低三下四,钟氏也不因富贵而盛气凌人,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
29. 郝孝德:平原(今属山东省)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聚众数万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30. 郝处俊: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唐贞观进士,累迁吏部侍郎,高宗时官至宰相。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凡他规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实情。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30:14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北京出版社总编先生 您好!
我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离休人员。最近看到贵社出版的张艳艳编著《百家姓姓氏大典》一书,装帧设计、印刷精美。学习后,觉得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该书对郝姓起源的论述值得商榷,尚欠准确、可靠,对此有点不同看法,仅供参考,具体意见如下:
1我对“编著”感兴趣,我认为写编著是比较客观的,编著是既要引用古人的论述和当**古的发现,又要进行研究比较姓氏学问的结果。古老的姓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引用古人的论述,你怎么知道?如果没有考古发现,你比古人知道的还多,真是神仙了,不是神仙,就可能是在编瞎话。但是姓氏著作不能是仅仅抄书的结果,抄书的忌讳是,不研究其内容真伪、不管对错就抄,抄了就容易上当,好像是规律。如200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作序,唐群著《郝》姓专著,作者不研究姓氏历史,不研究何谓著?不看古代姓氏原著,不看晋陕省县地方志,不看家谱,就知道3000多年前的郝姓起源,真是神了。但是一核对就漏馅了,实际唐先生写的汉族郝姓起源全是抄的当代姓氏著作作者发明的郝姓起源之说。张艳艳与唐群所述内容雷同。他们可能工作太忙了,或者被评职称所逼,匆忙抄书所致,情有可原,但要实事求是为好。
2关于帝乙封子之说,作者说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根据南宋郑樵、章定的著作而写的,但是对照可知,作者连一本原著也未看过。所以其内容,根本不是作者的原义。仅举一例,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略中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郑樵告诉我们,郝姓出自赫胥氏(一称郝省氏),商王帝乙在位期间,赫胥氏的裔孙期封在郝乡,期的裔孙因以郝乡地名而姓了郝,从此汉族有了郝姓。从郑樵的论述中怎么能看出期是帝乙的儿子呢?其中“殷帝乙时”只表示郝姓得姓时间,无他义。那么“帝乙封子”之说又是怎么来的呢?那是《通志》出版800多年以后,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彭先生对《通志》的原文又删又改而变成:“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彭先生怕人们看不懂而译成“郝姓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才牵强附会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彭先生可以不同意甚至反对郑樵的论述,但是采取这种篡改古人论述的手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他不仅篡改了郑樵的原意,而且改掉了一个作者的诚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胥氏的裔孙期是远古风姓一支的后裔,而帝乙则是远古子姓的后裔。期和帝乙不仅500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在3000年前就不是一家人,怎么期就成了帝乙的儿子呢?这完全是彭先生发明的,这也完全是彭先生为其“500年前是一家”的立论而编造的“根据”,所以不足为信。彭先生也不是第一发明人,因为早在元朝《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一书的作者(未写作者姓名,称之无名氏好了)就采用篡改前人的论述而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不过元朝无名氏比彭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写自己姓名,使你不知道他是谁。他引用前人的论述不说出处,删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制造混乱,还能获取专利。如果彭先生看过《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就好了,说引用此书就容易多了,就不用去又删又改《通志》了。彭先生的著作在大陆出版后,大陆的不少姓氏著作的作者,甚至北京市研究历代帝王历史的帝王庙管理处举办的百家姓展览,不辩真伪,就采用帝乙封子之说。帝王庙管理处比彭桂芳先生高明之处是只抄结论(帝乙封子)不说根据(引用《通志》)。另外,彭先生说殷商27代(一说29代、又说30代,到底是多少代?可能是我国对“代”的定义不严密所致,弟弟接哥哥的班,算一代还是算二代?专家也算不清楚吧?)天子帝乙有一个叫期的儿子?经查古代史、古代姓氏文献就是查不到帝乙有一个叫期或叫子期的儿子,也是佐证。此外,查一下历史上有无子期这个人呢,也可以佐证。经查宋朝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子期:出自芈姓,楚平王子结,字子期,为大司马。白公胜作难,杀子期于朝,后世以字为氏。”由此可知历史上确有子期这个人,但他不是帝乙的儿子,也不是郝姓是得姓始祖。综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3关于郝姓出自复姓的问题,作者说是根据《新唐书》编写。但是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的原文是:“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氏。”对照原文可知他们改得太离谱了,也证明作者确未看过《新唐书》的原文。其实欧阳修、郑樵、章定所写郝姓起源论述都是源自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都没有说过郝骨氏,不涉及复姓问题。所谓复姓郝骨氏,是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写过郝骨氏,而作者张冠李戴,按在欧阳修的头上。另外,作者称:“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之臣,”不知有何历史文献根据?据我目前所能看到的古代姓氏文献,好像郝姓与炎帝神农氏毫无关系,因为郝姓是远古风姓的一个分支,而炎帝则为远古姜姓,风姓与姜姓,不仅500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前也不是一家人。这是否作者想证明郝姓也是炎黄子孙?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论证的,其实我认为“炎黄子孙”的说法就是不科学的,似有数典忘祖之嫌?还不如说“盘古子孙”呢,有的学者称中华儿女为“华夏子孙”是比较科学的。同时作者把炎帝和太昊伏羲说成同代的人,好像神话传说也没有这样写过吧。太昊、伏羲是不是一个人,也有不同看法。可能是我少见多怪,不过中国远古历史是一笔糊涂账,三皇五帝的多种说法,那个说法为准,谁说的清楚?天晓得。再说夏商周吧,国家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化了上千万,集中数百名专家,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用了五年时间的科研成果,好像还不能完全得出最后的结论,只是阶段性成果,还有不同看法。断代为什么怎么难?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可能是因为一些人的杜撰发明所致,后人总想比前人知道的多,制造混乱,而造成众说纷纭。不信请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报道,仅武王伐纣的时间就有40多种说法,这些杜撰发明者为后人制造了多少麻烦啊!浪费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啊,说远了,不啰嗦了。所谓复姓问题,也不是唐群、张艳艳的发明,他们只是抄了杜撰之说。因为早就有人发明此说,看到较早的是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编《姓氏千年大寻踪》有此说法,至于徐寒先生是不是第一发明人,尚未考证清楚。
4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和北宋《广韵》两书,可惜的引用的均不准确,是否还是抄的二手货,不得而知,至少是抄书都抄错了。《说文解字》有多个版本,有小徐本、大徐本等等,但就未见到作者所写的版本。现将原文摘录,供作者参考:
《说文解字》;“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195页)
清朝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略去注释,原文是:“郝 右扶风鄠、盩厔乡,从邑,赤声。”(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205册629页)
《广韻》:“郝 姓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后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236册203页)
5关于姓氏图腾问题,我不懂姓氏图腾问题,但是几年来我查阅古代姓氏文献,还未看到过有关郝姓图腾的论述。好像古代姓氏学者也都不知道郝氏图腾,可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大有先生著《寻根万年中华》一书中有郝氏图腾之说,可惜作者没有告诉我们郝氏图腾之说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有何历史文献的根据。书中说王大有先生是“综合型学者,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并说“涉及文献学、考古学、图腾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地名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北大真有人才,王大有先生确是天才,他比司马迁知道的多多了,他知道“400万年人种根系,5万年文化根基----,能寻万年以前的根。但是可惜的是,王先生只顾研究一万年前的根了,好像知道远的不知道近的,也可能对得姓3000多年的郝姓的根不感兴趣,对照比较可知王先生也确实没有看过古代姓氏谱谍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所以王先生说的郝姓起源的论述,就造成了古人不知道的,他知道,而古人知道的,他又不知道。所以他在郝姓寻根中仅仅写了几十个字确有重大发明创新,除了郝姓图腾之说,他还为汉族郝姓发现一个新祖宗——“郝子期(商)”。为了查明郝姓的新祖宗,我在人民大学图书馆线装室同志的帮助下,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查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辑刊》、《四库禁燬丛刊》和有关历代人名索引资料、地方志、家谱、工具书等书中的郝姓人,复印和摘录了800多郝姓人的资料(民国以前的),可就是查不到郝子期,古代姓氏学者都不知道郝子期。估计又是王先生的考古发明。我感谢王大有先生“逼”我查了不少书。后来又查阅当代姓氏著作中的郝姓人名才发现,古代姓氏学者不知道的郝子期,殷商之世绝对没有的郝子期,而当代数位姓氏著作的作者都知道郝子期,真神了!但是谁抄谁的,谁是第一发明人,我就说不清楚了。不啰嗦了。郝氏图腾之说作者可能抄自王大有先生的发明?估计再过一万年能否查到郝氏图腾之说的历史文献根据,我是怀疑的。
6关于郝姓郡望问题,除了作者所说的太原、京兆以外,还有安陆也是郝姓郡望。因为安陆郝姓出了一个宰相,就是唐朝高宗时的宰相(中书令)郝处俊。《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记。史学家对他的为人和政绩倍加赞许。
7作者所写其他内容尚有斟酌之处,就不啰嗦了。作者所写郝姓起源的论述,在其之前至少有数人都是这样抄来抄去的。是不是我对贵社和张艳艳同志的要求过于苛刻,对不起,请原谅。我想研究学问,著书立说,就应该实事求是,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作为首都的居民,我真诚希望北京出版社的出版物更可靠、更准确一些。希望贵社出版的姓氏著作真实反映姓氏历史。因为只有尊重历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弘扬中华姓氏文化,否则就有可能制造混乱,制造麻烦,为后人制造郝姓考古课题,为后人增加不必要的姓氏考古成本。更可怕的是,把杜撰的郝姓历史重复10遍20遍就变成正史,假的变成真的,令人费解。但是,这就是当今姓氏文化的现实。真被800年前南宋著名学者洪迈所言中,他说:“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又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见洪迈撰《容斋随笔》)所以他得出“姓氏不可考”的结论。姓氏著作的现实,说明郝姓可考吗?我也是怀疑的。我是学习无线电通信工程的,无线电工程讲究准确可靠,否则无法实现通信,你敢杜撰发明,一试验就全露馅了。而姓氏历史无法试验,所以姓氏历史领域发明颇多。这好像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学科最大的区别。但是我对于这一现象难以理解,为此去年我写了两篇短文,罗列比较了古今姓氏著作中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各种说法。发至郝氏宗亲网站长审阅,但是只发表了拙文《郝姓起源初探》。而《“姓氏不可考”读后感》未予上网。
8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古代姓氏、历史文献,建议作者再版时都把原著再看一下,再做些核对。如书中183页称“盘古氏(即伏羲氏)”,322页“伏羲又叫神农氏”的说法可靠否?请再核对一下此说法的根据。最好在书后能列出参考书目录、作者、版本。
9 建议贵社设置与读者联系的电话,并在出版书籍上注明电话号码,方便读者与贵社的联系。可否告诉读者与作者的联系方法。上述意见,本想与作者直接联系,当面请教,交流信息,探讨汉族郝姓起源的相关问题。但不知作者的信址,只好麻烦您了。但是如果作者年轻,就算了,以免影响其著书立说的积极姓,能否转告,请您慎重斟酌。
10本人是学无线电通信工程专业的,对姓氏谱谍学是门外汉。为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寻根,70岁从零开始学习古今姓氏著作,学习了八年,结果连一个汉族郝姓起源也未完全搞明白,而且有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可能是老糊涂了,所以上述意见定有不当之词、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等待您和作者对我的批评帮助,谢谢!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30:56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山东省莱州市北陵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北陵郝氏家谱简介
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省掖县(今改莱州市)北陵疃,从此掖县有了郝姓,郝伯全是掖县北陵郝氏家族的始迁祖。元、明朝时期,伯全公后裔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部和河北省枣强县,之后向东北华北扩散,当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国,有的走出国门。介绍掖县北陵郝氏的历史和家谱情况,对分布在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寻根问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就北陵郝氏家谱做一介绍,供北陵郝氏宗亲参考。
一北陵始祖郝伯全公的简历:
郝伯全是掖县北陵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树庄铁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枣阳县蔡阳镇。据家谱记载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间,他出生在章陵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连年战争,伯全公为避战乱,于1284年率家室北迁河北省枣强县定居。他在枣强创办私塾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出了几个进士,因而深受枣强学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东迁山东省掖县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岁,是一位老寿星。他临终遗言:“掖县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子孙遵照遗嘱,将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亩九分,四周黄花灌丛,成为北陵郝氏先茔地。由于其后裔外迁,北陵疃于清朝初期就消失了,但6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清明节,我随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茔地祭祖,当时先茔地有1至12世的墓碑,而1985年回掖县时,不知何因?老祖宗的墓碑也不翼而飞了?600多年的祭祖先茔地消灭了。但是掖县郝氏后代仍称郝伯全为掖县北陵郝氏始祖。
二郝伯全后裔的迁徙与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大了应该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于是他在晚年决定分家,除留二儿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孙均需离家另立基业自谋发展。事实证明伯全公的决定是培养后代的英明之举。根据始祖的决定,各房子孙陆续分赴各地另立基业。
1 始迁祖的大儿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枣强县落户,成为枣强县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马氏,生了两个儿子(绍远、文远),成为枣强县郝氏一大支系。
2 始祖的三儿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县落户,成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个儿子(绥远、仕闵、彦昭),其后裔发展到鲁北地区,成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3 始祖的四儿子郝宗礼娶王氏生了二个儿子(遵远、明达)。郝遵远、郝明达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即墨县落户,成为即墨县的开基祖,这一支系已扩展到崂山、胶州、高密、平度等县市成为青岛市郝氏一大支系。
4 始祖的五儿子郝高仪迁到蓬莱县落户,为蓬莱县的始迁祖。高仪娶江氏生了三个儿子(崇远、荣卿、继可)。郝高仪的后裔多数去东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莱市的人不多,现在蓬莱市湾子口村还有其后裔17户的支系。
5 留在始祖身边的二儿子郝表正,1309年生于枣强县,1399年卒于北陵。他以行商为业,以忠孝为本,为始祖养老送终。表正娶唐氏生了三个儿子(明远、文强、仕举)。成为莱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6 郝表正的长子郝明远1335年生于北陵疃,娶万氏1365年生一子郝本。北陵三世郝明远于1368年东迁栖霞县城关创业,成为栖霞县的郝氏始迁祖,栖霞市也是伯全公后裔中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
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远县创业构成了郝姓大县,已知明朝永乐初年,北陵四世郝生、郝葱自北陵疃迁到招远县大郝家村创业。四世郝理、郝达二人自北陵迁到招远县南庄院村创业。之后北陵七世郝忠、郝兴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张星集创业。北陵九世郝敬与第十世郝才支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城北横掌后郝家村创业。北陵十世郝经、郝孝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横掌前郝家村创业。形成招远一大旺族
三掖县郝氏家谱简介
根据家谱资料,掖县郝氏家族始迁祖郝伯全从章陵带来了唐宋时期章陵郝氏家谱,但是传至某代传丢了。伯全公从1284年北迁河北枣强,1333年又迁到掖县北陵疃落户,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长达300多年间没有修谱。到明朝永乐年间,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从北陵西迁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陆续从北陵外迁,北陵疃就消失了,掖县北陵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传到北陵9世,于1594年柳行村才首次修掖县北陵郝氏家谱。
1明朝万历年间的《掖县北陵郝氏族谱》是掖县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谱。伯全公的第9世郝从德第一次组织修掖县郝氏家谱,并邀请了栖霞县和招远县的伯全公后裔参加修家谱事宜。参加修家谱的有第9世郝从德、郝丞业、郝玺、郝昂、郝守栻(栖霞县),第10世郝党、郝有才、郝东齐、郝连第(栖霞县)、郝良任(招远县南院庄)、郝宁(招远县张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远县南院庄)等12人。明朝万历22年(1594年)掖县第一部郝氏家谱《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我们今天所以还能知道我们的祖先,应该永远记住修谱者的功劳。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修家谱的组织者郝从德(1554—1641年),他二十六岁稟生,三十六岁贡生,三十九岁任掖县东莱吕先生祠书院山长,后被荐掖县学训导,晚年告老还乡,做了一件修家谱的大好事,他开创掖县北陵郝氏修家谱的先河,也为伯全公在栖霞县、招远县、蓬莱等县的后裔修家谱创造了条件。
2清朝康熙年间,第11世郝秉纯又组织第二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1世郝秉纯、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辅风、郝瑞、郝明、郝进显、郝士圣(招远县横掌),13世郝继先、郝德辉、郝士逈(栖霞县)、郝作枢(栖霞县)、郝景春(招远县南院庄)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届《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
3清朝同治年间,第16世郝吉午组织第三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伦、郝如瓒、17世郝化南、郝撝谦、郝士侹,19世郝毓庆(蓬莱县湾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县平里乡麻渠社柳行郝氏谱牒》。由于修谱间隔200多年,这次修谱没有找到上两次的家谱,虽然做了很大努力,但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见到老谱,实为憾事。
4民国初,17世郝松龄和18世郝学隆组织掖县柳行村第四次修谱,参加修谱者:17世郝松龄、郝士忠、郝士德、郝士兴、郝士纯、郝丕骏,18世郝学隆、郝学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仪、郝元寿、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寿、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经先、郝观政、郝升庭、郝鸿业、郝庆林,20世郝日昇、郝长兴、郝长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第四次修谱实为两个修谱班子写有两本家谱,一是《四甲郝氏通谱》由郝松龄、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谱》由郝学隆、郝省山主稿。两谱合为《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
5,1940年柳行村第5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学隆、郝有伦、郝延奎,19世郝鸿治、郝寿山、郝桂山、郝运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长鸿、郝聚钊、郝同昌、郝兰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县西障区柳行郝氏通谱》
6,1970年柳行村第6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鸿治等3人,修成《掖县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谱牒》
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届修谱,是由19世郝维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此次修谱历时二年多的时间,他们查阅历代谱牒资料,他们挨家挨户的调查核实,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努力,感动了广大宗亲给予他们积极的帮助。有的帮助他们调查核实,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上的老家谱供他们核对,总之在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谱《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家谱解决了好多历史遗留问题,找回了第五世一辈人,还帮助外迁的伯全公后裔解决了寻根问祖的问题。
在修谱过程中,我的胞弟郝维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坚持修谱,我回去看望他时已经病危,但他还在核对修改家谱 ,令我十分感动。我就劝他:“好好养病,家谱的修改让侄子们去做,关于郝姓起源问题,待我回北京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告诉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没有看到家谱的印成就离开了人世。为了实现我的诺言,也是为了纪念弟弟维明,我70岁才开始学习研究郝氏起源问题,由于文史基础知识的不足,虽然坚持学习了8年多,查阅了古今姓氏文献、陕晋地方志和部分家谱资料,也积累了不少姓氏资料,但至今还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诸多问题
8掖县北陵郝氏有修家谱的传统,北陵郝氏分三、四、七甲,实为三大支。每甲有家谱,四、七甲还有家庙,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谱,我看到的家谱是一张近两米高一米宽长方形红纸,上面记有前十世的祖先,左考右妣,只记儿子、儿媳,不记女儿,有点重男轻女。家谱每年春节前小年挂起祭祀,元宵节后收起。
莱州市除柳行村外,还有婴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过西苍上北村、城关、梁郭前郝家村、诸流村等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谱,但修谱情况不详
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谱简介
以上介绍了莱州市郝氏修谱情况,根据家谱资料知道,除了莱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谱。已知有:
1 青州《郝氏统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谱的是青州益都县始迁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编修《郝氏统宗志》,并写了《郝氏族谱序》。青州郝氏家谱比掖县家谱早了30年。前两天在郝氏网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亲写到,他看了我写的《郝伯全—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一文在留言中说他还不知道郝成通。根据家谱资料介绍,郝成通是掖县始祖郝伯全的三子,在1333年随父东迁掖县路过益都时,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应允,郝成通成亲落户益都。郝锦甫之后有无家谱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谱也遗失了,所以这位宗亲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迁祖郝成通。
2栖霞市郝氏家谱。1368年北陵三世郝明远携妻子儿女到栖霞落户后,1594年其后裔郝守栻、郝连第参加掖县柳行村第一次修谱,1664年栖霞郝士逈、郝作枢参加掖县第二次修谱。他们都带回北陵家谱,可能都遗失了。现在看到的栖霞家谱均为清朝的,也就是说北陵三世郝明远到栖霞500多年后始有修谱。在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郝联蓀等修《栖霞郝氏晒书堂支谱》,由于500多年没有修谱,栖霞十七世郝联荪等不仅无法了解北陵郝氏的历史,而且对栖霞前四世也不甚了解,所以只能写“生卒未详、父族生卒俱未详”等语,看来修谱间隔时间不能太长,以80年为宜。北陵家谱有秘不宣人的规定,唯栖霞支谱是伯全公后裔家谱中唯一公开的家谱。此外栖霞还有光绪34年修的《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
3蓬莱市有多部郝氏家谱。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东蓬莱县湾子口村郝氏世谱》,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续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
4招远市有多部郝氏家谱,招远县张星集小郝家村家谱初谱修于1901年,1930年又续修《山东招远县郝氏宗谱》。另外南院庄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丰8年(1858年)修《山东招远县南院庄郝氏家谱》,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还有招远县横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谱。
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胶东半岛大部分县市(即墨、龙口、莱阳、海阳、平度、青岛崂山等)和河北省枣强县,但对其修谱情况不详。
五 结束语
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掖县北陵郝氏的历史和修谱者的奉献,我们要永远怀念修谱者的贡献。以上所述是我根据历代北陵郝氏家谱资料综合整理所写,是否准确?还有待北陵郝氏宗亲审阅修改指正,谢谢!指正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 ,邮编100088,或发XIANGQ32@GMAI.COM转给我
郝火河 2011年10月10日初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31:43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山东莱州郝氏家族的始迁祖——郝伯全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迁祖
作者:郝维新

袁义达张诚先生著《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称:“当代郝姓人口已达到360万,为全国第七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又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大约占郝姓总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黑龙江、陕西、辽宁、内蒙古、河南,这五省的郝姓又集中了25%。山东居住了郝姓总人口的25%,为郝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郝姓人口在山东分布广泛,但不均衡。根据袁义达、张诚先生的研究,山东省郝姓人口分布主要在东部地区,即胶东半岛及其附近地区。

胶东半岛地区的郝姓人口从何而来?其中重要的一支系源自掖县(今莱州市),郝伯全(1264—1358年)是掖县北陵郝氏的始迁祖。根据家谱记载,郝伯全是宋朝章陵枣阳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间(1264年),郝伯全出生在章陵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南宋末年连年战争,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郝伯全为避战乱,于元朝至元甲申年间(公元1284年)率本房家室离开章陵枣阳北迁河北省枣强县定居。他在枣强创办私塾,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可谓桃李满枣强,深受枣强学子的敬重。元统癸酉年间(公元1333年)他又率全家东迁山东省掖县北陵瞳落藉。他在北陵生活了二十五年,于公元1358年逝世。他活了九十多岁,是一位老寿星。他临终遗言:“掖县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子孙遵照遗嘱,将始祖葬在北陵瞳后西北地,墓地九亩九分,四周黄花灌丛,成为北陵郝氏先茔地。从始迁祖至八世祖考妣均葬在这里(住掖县的),六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北陵郝氏的祭祖中心。北陵疃位于今莱州市平里店镇西北障村的西北约一公里处。由于历史的变迁,北陵疃早已不复存在。抗战期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掖县,无法进行祭祖活动。记得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清明节,我曾随本村(莱州市柳行村)郝氏七甲族人几十人去北陵先茔地上坟祭祖。此时先茔地仅剩下几块墓碑。大跃进年代,连这些墓碑也无踪影了。六百多年的祭祖中心也随之消失了。但郝氏后代仍称郝伯全为北陵郝氏始祖。

始迁祖郝伯全娶徐氏为妻,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应让五个儿子都留在身边,应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于是他在晚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分家。他于公元1356年正月初二日,备置酒席,广邀亲友,大宴宾客,并将五房子孙召集齐全。在席间当众宣布他的决定,将郝家数十年积蓄的财产,铜钱万贯,金银八称,分成五份。令五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他决定除留二儿子郝表正奉养老人外,其余各房子孙均需离家,另立基业,自谋发展,不许恋此一方故土,相地而居。郝伯全决定孩子离家自谋发展、开拓创业,是培养后代的英明之举,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始迁祖的决定,各房子孙陆续分赴各地,另立基业。

他的长子郝仁邦(二世祖),到河北省枣强县定居落藉,成为河北省枣强县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马氏,生了两个儿子(绍远、文远),成为枣强县郝氏一大支系。

始迁祖的三儿子郝成通(二世祖)到青州府益都县落藉,成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个儿子(绥远、仕闵、彦昭),其后裔已发展到山东省北部地区,成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始迁祖的四儿子郝宗礼(二世祖)娶王氏,生了二个儿子(遵远、明达)。郝遵远、郝明达(三世祖)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徙即墨市落藉,成为即墨市郝氏开基祖,这一支系已扩展到崂山、胶州、高密、平度等地,成为青岛市郝氏一大支系。

始迁祖的五儿子郝高仪(二世祖)东迁蓬莱市定居落藉。为蓬莱市郝氏始迁祖。高仪娶江氏,生了三个儿子(崇远、荣卿、继可)这一支系留在蓬莱市城东的郝氏人数虽不多,但其后裔多去东北三省定居形成东北郝氏支系。在蓬莱市湾子口村有其后裔十七户的支系。

留在始迁祖身边的二儿子郝表正(二世祖),生于公元1309年,卒于1399,他以行商为业,以忠孝传家,为始祖养老送终。表正娶唐氏,生了三个儿子(明远、文强、仕举)成为莱州市郝氏的开基祖。

郝表正的大儿子郝明远(三世祖)也遵照始祖的离家开拓创业的教导,于明朝洪武戊申年间(公元1368年)由北陵迁徙栖霞市城关村开拓创业。成为栖霞市郝氏始祖。由于栖霞市郝氏支系,在明、清二朝出了三位进土,特别是清朝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为祖争光,使栖霞市郝氏名声大振,家族昌盛,形成当地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十七个乡镇,七十二自然村,共有二千一百二十八户。形成当地一大旺族,也是始祖郝伯全后裔中最大的郝氏支系。

另外,始祖郝伯全的后裔在招远市、也有很大的发展,招远市南院庄村有其后裔近五百户,成为南院庄郝氏一大旺族。在招远市张星镇大郝家村现有郝姓二百多户,成为大郝家村郝氏一大支系。

莱州市是始祖郝伯全的根据地。六百七十年来,其后裔有了较大的增长发展,分布较广。从四世祖郝迪、郝真从北陵西迁柳行村开拓创业,其后裔先后集中到柳行村,随着北陵疃的消失,柳行村也就成为北陵郝氏新的中心。在柳行村已有始祖郝伯全的二十四代嫡孙。现有郝姓三百余户,是莱州市郝姓人口最多的郝姓大村。此外,在莱州市还有过西镇沧北村,大原镇三教村、梁郭镇前郝家村、后郝家村、平里店镇诸流村均有其后裔支系。

总之,郝伯全的后裔如同瓜藤一样在胶东半岛地区不断滋生扩展。六百七十多年来,人口备兴,繁衍昌盛,已蔓延全国各地,其后裔有的已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定居。 始祖郝伯全所倡导的开拓创业精神永远激励着他的后代,不断开拓创业,不断发展。莱州市郝氏后裔永远怀念始迁祖郝伯全。而在河北省枣强县的郝氏支系亲切地称始祖郝伯全为鲁伯。

郝伯全19世孙 郝维新,2003年12月
通讯信址:北京邮电大学18431信箱, 邮编100088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西部,濒临莱州湾,莱州有山有水有海有岛,气候适宜,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也是长寿之乡。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省掖县(今改莱州市),从此掖县开始有郝姓,郝伯全是掖县郝氏家族的始迁祖。元、明朝时期,伯全公后裔主要遍布在山东省东部和河北省枣强县,之后向东北华北扩散,当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走出国门。所以介绍掖县郝氏家谱情况,对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寻根问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根据掖县郝氏家谱资料做一简要介绍,供郝伯全后裔宗亲参考。
一郝伯全公的简历:
郝伯全是掖县北陵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树庄铁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枣阳县蔡阳镇。据家谱记载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间,他出生在章陵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连年战争,伯全公为避战乱,于1284年率家室北迁河北省枣强县定居。他在枣强创办私塾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出了几个进士,因而深受枣强学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东迁山东省掖县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岁,是一位老寿星。他临终遗言:“掖县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子孙遵照遗嘱,将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亩九分,四周黄花灌丛,成为北陵郝氏先茔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北陵疃早已不在了,但6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掖县,无法进行祭祖活动,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清明节,我随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茔地祭祖,当时先茔地仅剩下1至8世的墓碑,大革命年代连这些墓碑也被革命了,600多年的祭祖地消失了。但是掖县郝氏后代仍称郝伯全为掖县北陵郝氏始祖。
二郝伯全后裔的迁徙与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大了不能都留在身边,应该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于是他在晚年决定分家,除留二儿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孙均需离家另立基业自谋发展。事实证明伯全公的决定是培养后代的英明之举。根据始祖的决定,各方子孙陆续分赴各地另立基业。
1 始迁祖的大儿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枣强县落户,成为枣强县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马氏,生了两个儿子(绍远、文远),成为枣强县郝氏一大支系。
2 始祖的三儿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县落户,成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个儿子(绥远、仕闵、彦昭),其后裔发展到山东北部地区,成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3 始祖的四儿子郝宗礼娶王氏生了二个儿子(遵远、明达)。郝遵远、郝明达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即墨县落户,成为即墨县的开基祖,这一支系已扩展到崂山、胶州、高密、平度等县市成为青岛市郝氏一大支系。
4 始祖的五儿子郝高仪迁到蓬莱县落户,为蓬莱县的始迁祖。高仪娶江氏生了三个儿子(崇远、荣卿、继可)。郝高仪的后裔多去东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莱市的人不多,现在蓬莱市湾子口村还有其后裔17户的支系。
5 留在始祖身边的二儿子郝表正,生于1309年,卒于1399年。他以行商为业,以忠孝为本,为始祖养老送终。表正娶唐氏生了三个儿子(明远、文强、仕举)。成为莱州市一大支系。
6 郝表正的长子郝明远亦遵照始祖的离家创业的教导于明朝洪武年间东迁栖霞县创业,成为栖霞县的郝氏始迁祖。由于栖霞县的郝氏支系在明清两朝出了三位进士,特别清朝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为祖争光,栖霞郝氏名声大振,家族昌盛,形成栖霞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17个乡镇72个自然村。是伯全公后裔中的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
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远县创业构成了郝姓大县,已知明朝永乐初年,第四世郝生、郝葱迁到招远县大吕家村创业。第四世郝理、郝达二人迁到招远县南庄院村创业。第七世郝忠、郝兴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张星集创业。第九世郝敬与第十世郝才支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城北横掌后郝家村创业。第十世郝经、郝孝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横掌前郝家村创业。
三掖县郝氏家谱简介
根据家谱资料,掖县郝氏家族始迁祖郝伯全从章陵带来了唐宋时期章陵郝氏家谱,但是传至某代传丢了。伯全公从1284年北迁河北枣强,1333年又迁到掖县北陵疃落户,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长达300多年间没有修谱。到明朝永乐年间,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从北陵西迁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陆续从北陵外迁,北陵疃就消失了,掖县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传到第9世才首次修掖县郝氏家谱。
1明朝万历年间的《掖县北陵郝氏族谱》是掖县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谱。伯全公的第9世郝从德(1554—1641年)第一次组织修掖县郝氏家谱,并邀请了栖霞县和招远县的伯全公后裔参加修家谱事宜。参加修家谱的有第9世郝从德、郝丞业、郝玺、郝昂、郝守栻(栖霞县),第10世郝党、郝有才、郝东齐、郝连第(栖霞县)、郝良任(招远县南院庄)、郝宁(招远县张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远县南院庄)等12人。明朝万历22年(1594年)掖县第一部郝氏家谱《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我们今天所以还能知道我们的祖先,应该记住修谱者的功绩。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修家谱的组织者郝从德,他开创了掖县郝氏修家谱的先河,他十八岁入掖县庠,二十六岁稟生,三十六岁贡生,三十九岁任掖县东莱吕先生祠书院山长,后被荐掖县学训导,晚年告老还乡,做了一件修家谱的大好事,也为伯全公在栖霞县、招远县、蓬莱等县的后裔修家谱创造了条件。
2清朝康熙年间,第11世郝秉纯又组织第二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1世郝秉纯、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辅风、郝瑞、郝明、郝进显、郝士圣(招远县横掌),13世郝继先、郝德辉、郝士逈(栖霞县)、郝作枢(栖霞县)、郝景春(招远县南院庄)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届《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
3清朝同治年间,第16世郝吉午组织第三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伦、郝如瓒、17世郝化南、郝撝谦、郝士侹,19世郝毓庆(蓬莱县湾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县平里乡麻渠社柳行郝氏谱牒》。这次修谱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上两次的家谱,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见到老谱。由于间隔了200年,时间长了一点。所以第三次修谱漏了第五世一辈人。
4民国初,17世郝松龄和18世郝学隆组织掖县柳行村第四次修谱,参加修谱者:17世郝松龄、郝士忠、郝士德、郝士兴、郝士纯、郝丕骏,18世郝学隆、郝学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仪、郝元寿、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寿、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经先、郝观政、郝升庭、郝鸿业、郝庆林,20世郝日昇、郝长兴、郝长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第四次修谱实为两个修谱班子写有两本家谱,一是《四甲郝氏通谱》由郝松龄、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谱》由郝学隆、郝省山主稿。两谱合为《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此谱内容较为丰富。
5民国29年柳行村第5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学隆、郝有伦、郝延奎,19世郝鸿治、郝寿山、郝桂山、郝运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长鸿、郝聚钊、郝同昌、郝兰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县西障区柳行郝氏通谱》
6,1970年柳行村第6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鸿治等3人,修成《掖县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谱牒》
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届修谱,是由19世郝维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此次修谱历时二年多的时间,他们查阅历代谱牒资料,他们挨家挨户的调查核实,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努力,感动了广大宗亲,给予他们积极的帮助。有的帮助他们调查核实,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的家谱供他们核对,总之在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谱《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家谱解决了好多历史遗留问题,找回了第五世一辈人,还帮助外迁的伯全公后裔解决了寻根问祖的问题。
在修谱过程中,我的胞弟郝维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坚持修谱,我回去看望他时已经病危,但他还在核对修改家谱 ,令我十分感动。我就劝他:“好好养病,家谱的修改让侄子们去做,关于郝姓起源问题,待我回北京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告诉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没有看到家谱的印成就离开了人世。为了实现我的诺言,也是为了纪念弟弟维明,我70岁才开始学习研究郝氏起源问题,由于文史基础知识的不足,虽然坚持学习了8年,但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诸多问题
8莱州市郝氏有修家谱的传统,莱州市郝氏分三、四、七甲,实为三大支。每甲有家谱,四、七甲还有家庙,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谱,每家的家谱是一张近两米高一米宽长方形红纸,上面记有前十世的祖先(第7届修谱后,从伯全公记起)左考右妣,只记儿子、儿媳,不记女儿,有点重男轻女。家谱每年春节前小年挂起祭祀,元宵节后收起。
莱州市除柳行村外,还有婴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过西苍上北村、掖县城关、梁郭前郝家村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谱
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谱简介
以上介绍了莱州市郝氏修谱情况,根据家谱资料知道,除了莱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谱。主要有:
1 青州《郝氏统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谱的是青州益都县始迁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编修《郝氏统宗志》,并写《郝氏族谱序》。青州郝氏家谱比掖县家谱早了30年。前两天在郝氏网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亲写到,他看到我写的《郝伯全—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一文在留言中说他还不知道郝成通。根据家谱资料介绍,郝成通是掖县始祖郝伯全的三儿子。在1333年随父东迁掖县路过益都时,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大户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应允,郝成通成亲落户益都。郝锦甫之后有无家谱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谱但也遗失了,所以这位宗亲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迁祖郝成通。
2栖霞县有多部郝氏家谱。伯全公第三世郝明远于明朝洪武初年迁到栖霞后,其后裔郝守栻、郝连第于1594年参加掖县第一次修谱,1664年栖霞郝士逈、郝作枢参加掖县第二次修谱。现在看到的栖霞家谱均为清朝的,有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郝联蓀等修《栖霞郝氏晒书堂支谱》。这是伯全公后裔众多家谱中唯一公开的家谱。还有光绪34年修《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另据家谱资料中介绍:伯全公第17世清朝著名经学家郝懿行(1757—1825年)修过《栖霞县郝氏家谱》,他为考查栖霞先祖世系和祭祖,于1806年来掖县柳行村,我村七甲族人郝振清接待了郝懿行一行,“宾主聚处相欢,叙先世远离情由,择日祭祀,祭拜祖墓,合族皆陪,同到北陵祖茔,周视墓原,细阅墓表,叙支派源流。”但懿行未见到明朝掖县祖谱,因当时柳行村也未找到明朝郝氏祖谱,实为憾事。
3蓬莱市有多部郝氏家谱。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东蓬莱县湾子口村郝氏世谱》,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续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
4招远市有多部家谱,招远县张星集小郝家村家谱初谱修于1901年,1930年又续修《山东招远县郝氏宗谱》。另外南院庄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丰8年(1858年)修《山东招远县南院庄郝氏家谱》,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还有招远县横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谱。
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胶东半岛大部分县市(即墨市、龙口市、莱阳市、平度市、青岛市崂山等)和河北省枣强县均有家谱,但对其修谱情况不详。
五 为莱州市郝氏寻根问祖
莱州市郝氏始迁祖郝伯全的老祖宗又是谁呢?根据郝氏家谱资料,并参考宋朝以前的姓氏文献以及陕西省、山西省地方志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还参考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关于郝字的解释,相互考证而得出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世系是:
郝省氏;——期(商朝末年,盩厔大原郝乡,今陕西省户县郝村人);——郝晏(秦昭王时期,盩厔大原郝乡人);——郝瑗(西汉初,盩厔大原郝乡人、后迁太原郡晋源县,晋源县已于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晋阳城夷为废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郊);——郝廉(西汉,今山西省太原市);——郝廻(南北朝梁武帝时,今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人,后迁湖北省安陆市);——郝处俊(唐朝,今湖北省安陆市);——郝拯(宋朝,今湖北省枣阳市);——郝伯全(南宋末年,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后迁山东省莱州市北陵疃)。
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轨迹是从陕西省开始,经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到山东省莱州市落户,历经六省。老祖宗的轨迹是非常粗线条的,希望伯全公后裔宗亲核对指正。
六 结束语
以上介绍莱州市郝氏家谱的情况,由于手头的资料不多,仅仅说了个大概情况。在学习家谱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提出来,愿于宗亲一起学习讨论。
1是重男轻女问题,莱州市郝氏家谱只写儿子、儿媳,不写女儿,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丢了半边天。我看到有的家谱注意到男女平等问题,家谱中写有女儿,而且写到女婿、外孙、外孙女为止。我认为这种写法是好的。
2是家谱中有密不宣人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值得商榷。家谱为什么要保密?为什么不能对外呢,有何秘密可泄?我琢磨不透其道理。我认为不应该保密,应该交流。由于保密的规定,全国郝氏家谱只有十几部公开,才得以保留下来。古代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手写抄不了几份,好多家谱传不了几代就传没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当然今天不用抄写了,复印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能传几代的问题。如果能献给国家图书馆,将会永久保存。
3修家谱是否有消失的危险?我认为存在这个危险的。修家谱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1)修家谱多在农村,而且必须有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城市修谱非常困难,根据家谱知道伯全公在北京的后裔有几十人,相互很少联系或没有联系,所以在北京修不了郝氏家谱。
(2)有敬祖收宗的热心人,还需要有一定文化、历史知识,要有奉献精神,才能修谱。
(3)有老祖宗留下的家谱资料,
(4) 修家谱要化钱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较大,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落叶归根概念的淡漠,将会失去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因此将会失去修家谱的基本条件,所以家谱存在消失的危险。
4关于伯全公后裔寻根问祖的建议。由于伯全公异地创业的祖训,伯全公后裔外迁的人较多,所以寻根问祖有一定的难度。寻根问祖要提供以下情况:
(1)老祖宗是何县市、何乡镇、何村庄?
(2)父母及祖孙几代的名字(字与号)
(3)迁出本村的时间?
(4)莱州市柳行村是伯全公后裔的中心,有700年的家谱可查。但仅限于居住过北陵、柳行村的人,而外迁以后的人,特别是第二代以后的人名是查不到的。比如说要查招远市张星镇大郝家村的世系,莱州市家谱只有张星镇郝姓始迁祖郝兴及第二代郝宗的名字,以后的世系在莱州市的家谱就查不到了。所以要查张星镇的郝姓世系必须与当地联系才能查到,可以写信给当地村委会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提出来与宗亲学习讨论,敬请批评指正,批评意见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 邮编100088
北京 郝火河 2011年4月4日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32:28

第一页 [1] 2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