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83682次
9人
12个
204个
934人
101部
立论写作刍议赤壁上官人庄饶有武撰一、什么是立论在家谱研究中,写立论文章是不可少的。什么是立论呢?立论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证明你自己新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或证明前人已提出的论点是正确的。家谱考证中,后者用得比较多。与立论类似的有驳论,驳论是论证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批驳别人的论点有时是为了确立自己的、与之相反的或不同的论点。驳论不是不服,不是抬杠,必须用确凿有力的论据驳倒对方的论点。家谱考证中,往往立论和驳论同时使用。有时有破有立,即批驳他人的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破而不立,只是批驳他人观点,而不提出新的观点。如《中华饶氏》总第五十期佐奇先生所撰《饶竦、饶鲁是两位先祖》一文中有立有驳,且是先立后驳。先引用大量的证据证明饶竦、饶鲁是两位不同的先祖,再批驳饶竦、饶鲁是同一人的错误论点。先立后驳,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了脚根,再批驳他人的论点则有顺理成章之效。若先驳后立,则有水到渠成之功。选用哪种方法要看具体情况。如我写的《蒲圻饶氏来自何方》一文,是先驳后立。先将我谱上有关祖籍地的种种说法逐一排除,再列举种种论据证明我的论点“派出修水”是正确的。二、立论三要素一篇立论文章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的。■1、论点: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点也叫论题,或叫要证明其正确性的观点。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命题,论点就是一个命题。正确的判断叫真命题,错误的判断叫假命题。如“和尚是光头”是真命题,而“光头是和尚”则是假命题。既然命题有真有假,所以就需要证明。如“饶本尧后”就是一个命题,通俗说法叫做一个判断。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说明现在的饶姓是尧帝的后代,那么“饶本尧后”就是一个论点,或者叫论题。这个判断是前人提出来的,我们再进行论证,是为了探索其真实性,通过论证,使大家确信我们的确是尧帝的后代;或写成驳论,否定这个命题,论证我们不是尧帝的后代。再如,“千二公生于1222年”、“元亮公为两浙安抚史”,这些都是论点,分别是对先祖的出生时间或所任官职的判断,是前人提出的,是真是假,需要后人进行论证。论点也叫论题,是一个命题,是一个判断句。论点要鲜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论点可作为文章标题,也可以在文章开头提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你要说什么,迅速进入你的论证思路;也可在文章结尾提出,或在文章中间提出。如《饶竦、饶鲁是两位先祖》,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是论点作为文章标题的例子。又如,《中华饶氏》总第49集载宝忠先生的《早期大埔县人文历史与茶阳饶氏渊源初探》,这也是一篇立论,“探”是探索的意思,探索后总要得出一点名堂来,不能白探,探索出来的结论就是论点。这篇文章先列举“明清时期饶氏祠堂对乡民进行教化的作用”,以及“饶氏在科举中取得功名对乡民的激励作用”这两个事实论据,随后得出“早期饶氏士大夫对大埔人文历史进程有积极的影响”这一论点。论点在文后出现,与标题是相适应的。既然是“探”,则应陈述事实后再得出论点。要是文章一开始就拿出论点就不是探了。文章最后的一个设问句“是不是茶阳饶氏人文历史还在起教化作用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论点,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提出这个问句前,已经用“父子进士牌坊仍然矗立”和“海内外游人慕名瞻仰”来对这个论点进行了论证。答在前,问在后,很有艺术性。
作者:饶有武 回复:16 发表时间:2020-05-26 12:11:13
③道光二十七年写的湖南宁乡饶氏谱《序》中说:“近世之修谱者则有异,或以族小而通谱于大家,或以贪贿 收异姓以乱宗者,或因优免 而假托于圣贤之后,或以微贱 冒称富贵之裔,是皆舍其祖 而祖人之祖。”意思是说,近来修谱的方法有些不正确,或将小家族合并于大家族,或将外姓纳于本族使血统不纯,或冒称圣贤的后代,或冒称富贵者的后代,这都是丢掉自己的祖宗,而把别人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以族小而通谱于大家”意思是小支系接入了大支系的世系,被大支系吞并了、收编了。“祖人之祖”意思是把别人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 “舍其祖”是因为真不知道祖宗是谁,不得不“祖人之祖”,是无奈之举。本序言说明,在清朝道光以前,错认祖宗、乱接世系的现象早已普遍存在。这是道光年间,当朝人写的谱序,是当时修谱情况的真实反映。撰序者泰来公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小支合于大支,接纳外姓入族,都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阵营,冒称名人的后代,先祖非富即贵,都是傍名人、傍大款。难道布衣草根,平头百姓就没有后代吗?远祖世系看起来一脉相承,其实只不过是拟制血亲。“舍其祖 而祖人之祖”的世系是真实的吗?以上几篇序文是有文化的人写的,为后世留下了有价值的信息,使后世了解当年修谱的作法与艰难。④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世系,“饶氏先祖流(留)下的珍贵记录”:卅三世廷直公,字朝弼。幼读诗书,过目能诵,腹蕴经纶志怀匡济。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抚州事,值宋金讲和,割唐、邓二州卑金,金迫而取之。公坚守而待命,义胆忠肝,千秋不朽。公葬于卢溪天鹅抱蛋形。妣孔氏,通经史群称贤德夫人,与夫同葬。生六子:金、玉、满、堂、富、贵。 卅五世子仪公,字元礼,祖居临川,九岁能诗,力学不倦,以明行修,赐命于朝,封为大学士,葬临川河塘铺,猛虎跳墙形。妣管氏、池氏,与夫同莹。生二子:仕、象。 卅八世鲁公,字伯与,号双峰,幼读诗书,过目不忘,著有《五经讲义》等集,盛行于世。妣冯氏,与夫合葬乌鸦落洋形。生五子:璜、瑞、琦、琢、宾。 四十一世元亮公,讳素,字惟寅,行十七,唐天宝时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赐紫金鱼袋,封光禄大夫。先家世平阳,避晋乱迁江西饶州,居鄱阳白干,士处金陵。33世廷直、35世子仪、38世饶鲁都是宋朝人,却成了41世唐朝人元亮公的祖宗,让人笑掉了大牙没处找!要说不知子仪、饶鲁的年代还可以原谅,要是不知道廷直的年代就奇怪了。廿八岁“仕宋”为邓州通判,值“宋金讲和”,明明写着“仕宋”、“宋金讲和”,是不认识宋字还是不知仕宋的意思?这样的胡编乱造也太离谱了吧!还称之为“饶氏先祖流下的珍贵记录”,珍贵记录尚且如此,普通的记录就不必说了,还真得了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修谱的先贤是什么文化水平,如此文化水平,能编出靠谱的世系来吗?你要求他有科学态度及学术精神,岂不是 对牛鼓簧!既然把宋朝人用上了,说明这个世系不是宋朝当朝人编的,当朝人应该知道廷直等人,应该是宋朝以后编的。中间一个人错了,他以上的和以下的世系如何真得了?例如:廷直的错了,他父亲和他儿子也就错了,他父亲和儿子错了,他祖父和孙子也跟着错了……。有一个人错了,他以上和以下的全错了,从而推翻了整个世系,从上至下全是错的!这样连三岁小儿都能识别的错误,有人还为之辩解。编造如此低级的世系不是你的错,为如此低级错误辩解就是你不对了!如此“关公战秦琼”的世系是真实的吗?“宋朝祖宗唐朝孙”可靠吗?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19:58
⑤极少数家族有宋朝的谱,少数家族有明朝的谱,大多数家族是清朝首修谱,还有少数家族是民国才开始修谱,甚至有的是前几年才有首修谱,更有甚者,有的家族至今还没有谱,不知首修谱何日得见。在没有老谱的情况下修谱,还要讲究有根有源,似乎一直追溯到黄帝还不算完,巴不得追溯到先祖是哪一只古猿才是谱。事隔几百年、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你能做到真实可靠吗?不知您行不行,我是不行的,要是没有家谱,我祖父的情况我都不知道。记得三、五代的情况算是不错的了,要记住上百代甚至几百代,就是天方夜谭!只有一个办法,编!造!胡编乱造。远祖世系基本上是名人榜,有的两代人隔了一、两百年,有的两代人只隔十来年,甚至宋朝人穿越时空,成了唐朝人的祖宗,唐朝人投胎到宋朝成了宋朝人的子孙。有人先编出来了,其他人就照着抄。正如新南先生所说:“如获至宝,奉若圣旨,全文照抄,甚至连错别字也不更改”。这样胡编乱抄的世系可信吗?张爱华在《族谱话语与权力表达》一文中说:“通过本文的解构式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原型不过是由早期修谱人在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偶然性、功利性的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包含有很大虚构成分的世系关系体系,呈现出世系关系具有可拟制性的典型特征”。“世系关系具有可拟制性”,就是早期修谱人胡编乱造,编造出“有很大虚构成分的世系关系体系”。所以说远祖世系全是假的,全不可取。修谱应“重在当代,不究远祖”。要想把远祖搞出一个所以然,就如走进了死胡同,绝不会有出路的!个人之见,勿拍勿喷!上面说的是远祖世系的问题。可能有人会说“我家的谱真实可靠,可信可查”,那是因为没有考证你的家谱,要是有人考证的话,肯定浑身是病,癌症晚期!(注:以上是第二层论证,论证了“远祖世系是假的”,下面是第三层论证,论证“得姓和祖源”的错误。本层论证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引用了《〈饶次守进谱表〉之疑》作为论据,使文章不致冗长)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20:52
下面再说一说祖源和得姓的问题。 “饶本尧后,益食为饶”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耳熟能详,但有多少人想过这个判断的真伪呢?虽说这一判断未经论证,但大家却堂而皇之地引用,大量出现在文章中,包括我在内。这个命题只见于饶氏家谱,在有关得姓的史籍中找不到,只是一家之说。“饶本尧后”这个命题来源是《饶次守进谱表》:“系承黄帝,派衍孔京,得姓原于唐尧”。我曾写过一篇驳论《〈饶次守进谱表〉之疑》,载于《中华饶氏》总第48集,推翻了《进谱表》的真实性。该文分两层论证。第一层使用了三个论据。①建炎三年的政治局势,使宋高宗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有如丧家之犬,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他自顾不暇,无心进谱、考谱。这是一个事实论据,以历史事实为根据。②没有见到其他姓有进谱表加以佐证,唯饶一家。因此宋高宗进谱考谱之事为本族虚构。这是一个道理论据。仅此论据足以推翻《饶次守进谱表》。③宋高宗法统不正,不会发动大家刨根问底,动摇自己的统治。这也是一个道理论据。第二层论证饶节、饶次守为同一人。引用古籍《墨庄漫录》,以史籍作为论据,得出“28世饶次守是虚构人物”的结论,饶次守就是饶节,饶节就是饶次守,26世饶次守没做官,不可能进谱表。因此,28世饶次守进谱表其人、其事、其文都是后人杜撰的。进谱者饶次守为虚构,则《饶次守进谱表》被彻底推翻!《饶次守进谱表》是“饶本尧后”的典籍根据,“饶本尧后”又是汉宣帝“益食为饶”的典籍支持,既然饶次守及其进谱表都是假的,则“饶本尧后,益食为饶”失去了支撑,轰然坍塌了,进而“尧饶一家”这个命题也得到动摇。“饶本尧后,益食为饶”能否找到其他证据呢?有待大家的努力。我觉得希望渺茫。(注:以上是第三层论证,论证了“饶本尧后,益食为饶”不可靠,从而支持了“家谱需要考证”这一论点。下面是第四层论证,再次引用他人言论来支持“家谱需要考证”这一论点)一味相信家谱中的论断,或一味否定家谱中的论断,都是不可取的。家谱中的论断,无论对错,都需要我们辨别,对的要说出对的道理,错的要说出错的原因。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21:39
杜静在《叶氏家谱研究》一文中说:“家谱作为一种家族内部出版的刊物,必然存在一定的纰漏,故我们在利用家谱的时候,一定要把家谱放到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去认识,不能盲目地相信,也不能怀疑一切,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正确地使用家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要进行辨别,进行考证。(注:以上四层论证,说明了家谱中存在错误,文章最后得出“家谱需要考证”的结论,与文章标题前后呼应)综上所述,家谱是需要考证的。本还可以写出第五层论证:“始祖是胡吹的”,来说明家谱需要考证。始祖大多是当官的,胆子小一点的、谦虚一点的则说“宦游某地”,你认为是来此地当官可以,你认为是来此地寻官的也可以,总是要与官沾一点边,少有人说始祖是一根扁担两只箩筐逃荒讨米来的。有人抱着一本假谱,看到声名显赫的先祖,沾沾自喜,津津乐道,但没想过是真是假。要论证“始祖是胡吹的”则要牵涉到具体的人和地,采用举例论证,有名有姓,不然就没有说服力。但说到具体的人和地,可能会引起别人不高兴,罢了,各人自己去考证自己的始祖的官职是真是假吧。还可以写出“伪谱序”作为第六层论证。伪谱序是指经后人篡改过的谱序,在前人写的谱序中塞进了自己的私货;或假借名人的名义写序,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叫伪托。无论是哪种,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真是太多了。有些序言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好事者,以修改谱序为乐趣,用修改谱序来显示自己有知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的。谱中有伪谱序,所以家谱需要考证。但要用伪谱序来论证“家谱需要考证”,得引用几篇伪谱序,进行分析,找出伪在何处,这样势必使本文增大篇幅,所以放弃了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22:22
五、驳论习作举例话说“全国元亮论”有些人认为全国饶姓都是元亮公的后裔,中华饶氏只有一个始祖,就是元亮公。还有极少数人对此进行过多年锲而不舍的研究,力图建立“全国元亮说”。其实,只要稍稍动点脑子,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在唐朝以前就有饶氏存在了,元亮并非得姓始祖,与饶元亮同时代的难道就只有饶元亮一人吗?当然不会。那么其他饶姓人呢,他们都结扎失去生育能力了吗?他们都丁克不要子女吗?他们的后代呢,去了哪儿?谱载,饶元亮,唐德宗(780~805)人。唐朝人口高峰期在唐玄宗时期,741年(开元29年)4531万人,这是正史上的记载。现代学者说法不一,取他们所说的众数8千万。这是顶峰期,“开元盛世”过后人口开始下降,至肃宗上元元年人口下降至1690万人。肃宗的下届是岱宗,岱宗的下届才是德宗。唐德宗时多少人,没有学者研究,比较高峰值的正史记载与学者的说法,翻一倍,取德宗时人口为1690万×2=3380万。假设元亮在唐德宗时由一人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人,72万是纯饶姓人口,不包括饶家媳妇,则增长了72万倍。若按这样的增长速度计算,全国人口由唐德宗时到现在的人口则为0.338亿×720000=243360亿。一百个地球也盛不下!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243360÷70.57=3448,中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3448倍,需要3448个地球才能盛下中国人。如果全世界人口也按这个速度发展,那更是不得了。得出这个天文数字的错误根子在于“全国元亮说”。若元亮后裔为7万人,则需要34个地球才能住下中国人,若元亮后裔为7千人,也要3个地球才能住下中国人。以上推算方法取德宗时人口为0.338亿,这个数据可能不准确,那么我们反过来推。全国现有人口13.7亿,包括男女,饶元亮后裔0.0072亿×2=0.0144亿(或将13.7折半也行),这是国家统计的数据,绝对可靠。13.7÷0.0142=951,这个算式表明,现有全国人口是现有元亮后裔的951倍。按此比例,唐德宗时只有2×951=1902人。就是说,按此推算,唐德宗时,全国总人口不到两千人。这种推算方法只用到了现代可靠数据,没用古代不可靠数据,同样得出了荒谬的数据。产生荒谬的原因是“假设全国饶氏都是元亮后裔”。为什么现在元亮后裔人数如此之多呢?这是历代修谱时收编整合的结果。宗支越大,水分越多。注: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驳论,用了两层论证批驳了“全国元亮说”,第一层论证用了道理论据,连续用了一个设问句和三个反问句,既阐述了饶氏传人非唯一性,又使得批驳有力。第二层论证用数字说话,以“元亮为唯一传人”为假设条件,得出荒谬的结果,从而否定了假设。用的是事实论据。这里用的是“反证法”。2015-9-2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23:14
微信群“饶氏一家亲”上的评论选:过去未来(朋友)读文章,明道理,此文堪珎范本。以家谱说事,予人以处世之理,详谈《论文》撰写的准则及相关细节,自由言论中正,反角色的论点和论证等,犹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旗帜鲜明。更为难得的是,通过鲜活的案例,文中多处体现"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之理,诚恳指出文章何为过渡,何为承上启下,让阅者大受脾益,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亦可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诚挚感谢有武老师的无私奉献。 ————韶关,饶易鸣1月14日单单(朋友)《家谱研究中立论文章写作刍议》等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布局严谨,语言泼辣,文笔犀利,是家谱编修的指导性、纲领性文献,也是家谱研究过程中难得的深度好文。文中的若干观点、提法,值得有意研究古谱的族人借鉴。1月12日饶相才(朋友)有武宗亲真辛苦,研讨收集饶氏谱。传递能量供万代,联通本家续大谱。1月13日饶邦彦(朋友)我历来关注家谱文化,本文很生动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如何写作家谱论文的课。1月11日单单(朋友)再次阅读全文,更加体会该文的价值。文中提到的若干问题,值得各位族人在研究古谱过程中深思和借鉴。例如古谱需要考证,古谱考证之艰艰,古谱考证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无一不是在劝导族人要尊重历史、尊重先贤。要把先贤们整理和记载的史料还原到一定的历史背境下去认真分析和疏理,不能以讹传讹,遗害后人。更不能胡编乱造,再闹出什么笑料来。1月13日单单(朋友)我真名叫饶良宾,家住贵州省纳雍县。有武宗立亲在文中提出的若干观点,值得各位族人深思。关于追根溯源问题,不应强求。事隔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谁也理不清楚。别说哪一支正宗。如从远祖(始迁祖)追到受氏祖,再从受氏祖追到远古。谁能理清这条线?因此,注重现实,始迁祖以下能理清就不错啦。别再胡编乱造,遗害后人。1月12日山清水秀rao搜集材料(论据)很重要。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论据越多越好。这样做,立论才有说服力。1月9日大梦谁先觉(朋友)有武君:对三少系家族文化传承.特別是对本支(蒲圻)千二公系家族文化研究及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历史原因族人迁居各地、众多亲族均怀有归宗之心意!望族内精英们给于大力支持!让家族文化传承万代!1月11日安平(朋友)饶主任,我读了你写的《家谱研究中立论文章写作刍议》感概万分。你从数学的命题,真命题,假命题,推出了,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阅读了大量书籍,找了大量资料。精辟地论证了,家谱中立论的写作方法。真是无可辩驳。为你点赞,为饶氏,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后代点赞。1月14日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6 12:24:2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