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589044次
8人
10个
501个
36210人
1731部
李氏家族分布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系。 李耳:李姓第一人 ? 教始祖老子,名李耳,“正史”明确指为李姓第一人 ? 李姓族系,因为有李唐王朝的详细考证,才传而至今。其血脉繁衍,支庶众多。现依《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以理征改理为李姓后的宗系,撰述如下: 理征,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西周之陈国,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到五世孙乾(字元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此苦县,正是被楚所灭的陈国苦县。又说:“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个人。以后《广韵六止》引《风俗通》也采《史记》之说,认为:“李氏,李伯阳之后。” ? 李耳,古之圣人,博大精能,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陇西:大唐李姓的标志 ? 陕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或是出于某种忌讳,唐朝废掉了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 ? 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 ? 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 ? 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徭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至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从一开始,它就与陇西这个地方关系密切,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姓李者必称陇西。 ?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详细记载: ? 崇字伯枯,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 ? 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子曰敢,字幼卿,朗中今,关内侯。敢生禹,字子道,弟忠,顿丘房始祖也。 ? 禹生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 ? 次公生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亻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 柔生荅,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个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 ? 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定州刺史房。 ?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尚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棉)、大郑王房(郑孝王亮)。 ? 代祖元皇帝讳嵩,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日蜀王湛,次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 高祖讳尧大圣大光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懿、曰霍王元轨、曰虢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 ? 由上记载可知,陇西郡李氏自周、隋唐朝,人众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支派繁多的大家族,共计有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平凉、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武阳)、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蔡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蜀王等几十个大房。以地名命名的房系,则清楚地反映了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的主要分布。 各地李氏 ——江西临川杨溪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 ? 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 ?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江苏安山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 ? 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浙江寿昌李氏,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 ? 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 ? 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 ? 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作者:杨力云 回复:54 发表时间:2008-06-13 13:04:57
你好,联系山东古城的,辈分:维廷(曾)宗治法,述孔执中传;永承隆盛泽,学守作象贤。我的QQ1147660398,谢谢
作者:李孔涛 发表时间:2014-07-11 09:23:48
作者:李孔涛 发表时间:2014-07-11 09:24:45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城营李氏承应公支立碑、修谱圆满结束!李氏承应公系云南交水(现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氏,有乾隆八年三月荫桂公立石碑为证......
作者:李兴荣 发表时间:2014-09-21 15:37:59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城营李氏承应公支立碑、修谱圆满结束!
作者:李兴荣 发表时间:2014-09-21 15:39:47
李阳冰属陇西郡而非赵郡典籍上说李阳冰是谯郡人,祖籍赵郡,百度等百科也说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但我氏宗谱记载,李阳冰属陇西成纪派。李阳冰到底是赵郡人还是陇西成纪人呢?让我们以史实来说话。李阳冰字少温,于唐玄宗开元九年辛酉即公元七二一年生,公元七四二被朝廷衔命任江宁宰,七四五年五月被贬缙云令,数月后再贬宜春太守,七五八年擢升缙云令,七六一年迁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将作少监,秘书少监,世称“李监”。《繁邑李氏宗谱》收载的写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的李氏重修宗谱老序上说,“阳冰公为陇西成纪人”,有子四人,长子李拣回到了陇西成纪,次子李援居于缙云,三子李拯居住于台州,四子李操居于当涂青山。台湾李振球先生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说,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谱记载,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阳冰,即李援之后。南宋初,李操十一世孙李儒自当涂迁繁东岛,为繁昌东岛派开基始祖。唐朝中期与王翀霄、陈商等隐居繁昌马仁山中的李晕是李操的后人,却不是邑志所记的为李白嫡传之后。李白在《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熟亭序》里也说,“今陇西李公明化开物”。李白写这篇《序》的时候,李阳冰正在当涂令的任上,从文中可知“李公”即为李阳冰。如果李阳冰不是陇西成纪人,李白何必要当着他的面点明其出身呢?以李白心性,要是李阳冰不是陇西成纪人,他绝计不会这样说的。张家界客栈《相遇陇西脉裔》一文中说的在巴山深处一个叫做"民主镇"的小山村里见到的《陇西堂李氏族谱》与繁昌李氏宗谱有着基本相同的记载:利贞公廿二世孙李昙生子四:崇、玑、辨、昭;至三十世李广以承正传,为一世祖;18世李暠生子十:谭、歆、谏、愔、恂、黼、豫、宏、眺、亮;19世李歆生子四:朂、绍、重耳、宏之;20世李宏之生子三:叔仁、叔义、叔德;21世李叔仁生子三:贤、远、穆;22世李穆单传子郁;23世李郁生子二:芬、萼;24世李芬单传子元五,李萼生子五:元四、元八、元九、元十、元十一;25世李元五单传子客,李元八子阳冰;26世李客子白,李阳冰子四:拣、援、拯、操;27世李白单传伯禽,伯禽失传。由此可知,李白是陇西郡李氏第二十六代孙,李暠的第九代孙。李白的祖父李元五共有堂兄弟二十一人,其中李元八就是李阳冰的父亲。在李白谢世55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中这样记述李白的身世: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再看赵郡李氏的记载:出自秦司徒昙次子玑,字伯衡,秦太傅,三子:云、牧、齐;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赵纳顿弱之间,杀牧;齐为中山相,亦家焉,即中山始祖也;牧三子:汨、弘、鲜;汨,秦中大夫、詹事,生谅、左车、仲车;左车,赵广武君,生常伯、遐;遐字伯友,汉涿郡守,生岳、德、文、班;岳字长卿,谏议大夫,生秉、义;秉字世范,颍川太守,因徙家焉。生翼、协、敏;敏,五大夫将军,生谟、道、朗;谟字道谋,临淮太守,生哆、华、旭;哆字子让,上党太守,生护、元;护字鸿献,酒泉太守,生武、昭、奋;武字昭先,东郡太守、太常卿,生赞、修、弈、就;修字伯游,后汉太尉,生谅、叔、训、季;谅字世益,赵国相。生膺,字元礼,河南尹。生环、瓒、瑾;瑾字叔瑜,东平相,避难复居赵,生志、恢、宣;恢字叔兴,生定、台、奖、硕;定字文义,魏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生伯括、机、叔括、季括;机字仲括,太学博士、临江乐安二郡太守,生群、环、密、楷、越;楷字雄方,晋司农丞、治书侍御史,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五子:辑、晃、芬、劲、睿;睿子朂,兄弟居巷东,劲子盛,兄弟居巷西,故睿为东祖,芬与弟劲共称西祖,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自楷徙居平棘南,通号称平棘李氏;辑字护宗,高密太守,子慎教,居柏仁,子孙甚微,与晃南徙故垒,故辑、晃皆称南祖;晃字仲黄,镇南府长史。生义,字敬仲,燕司空长史,生吉,字彦同,东宫舍人;生聪,字小时,尚书郎,二子真、融;义之后有万安,自赵郡徙于管城。南祖之后有善权,后魏谯郡太守,徙居谯,生延观,徐梁二州刺史,生续;东祖睿,字幼黄,高平太守、江陵宁公,生朂,字景贤,顿丘太守、大中正,生颐,字彦祖,高阳太守、武安公,四子:勰、系、奉、曾;东祖之后又有谔;西祖劲字少黄,晋治书侍御史,二子:盛、隆。以下三支也是赵郡李氏的分支:辽东李氏:玑少子齐,赵相,初居中山,十三世孙宝,字君长,后汉玄菟都尉,徙襄平;生雄,车骑长史;生亮,字威明,原武令;生敏,河内太守;生信;生胤,字宣伯,晋司徒、广陆成侯;生固,字万基,散骑郎;生志,字彦道,阳平太守、嗣广陆侯;弟沉,沉孙根。江夏李氏:汉酒泉太守护次子昭,昭少子就,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徙居江夏平春。六世孙式,字景则,东晋侍中;生嶷;嶷生尚,字茂仲;生矩,字茂约,江州刺史;生充,字弘度,中书侍郎;生颙,郡举孝廉,七世孙元哲。汉中李氏:汉东郡太守、太常卿武孙颉,后汉博士,始居汉中南郑;生郃,字孟节,司徒;生固,字子坚,太尉;生三子:基字宪公,兹字季公,燮字德公,安平相;十二世孙德林。 赵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可见,陇西郡出自昙公长子陇西郡守崇,赵郡出自昙公次子玑,李阳冰为崇之后,与赵郡分支久远,李阳冰五世祖、李白六世祖是李叔仁,所谓“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作者:李永龙 发表时间:2014-11-10 06:24:39
庐州李氏又名关门李氏。关门李氏尊西汉成纪令尚公之子广公为一世祖,是为陇西成纪派;李白从叔、杜甫外甥、二十六世李阳冰唐开元中为缙云令复征宰当涂,举家迁居当涂,为姑孰青山派;三十八世李儒迁居繁昌,为繁昌东岛派;四十六世李隆三于元末偕子荣、孝迁居庐江莲屏山。李隆三讳思忠字景厚,为宋进士李继六世孙,生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十月二十日,配周孺人生于同年二月。李隆三长孙李枝茂一生好学,手不释卷,惟杜门谢客,以穷二酉,时人以关门李氏称焉。“关门李氏”由此而得名。关门李氏字辈为:孟宗春林 自如 本传万源 延年永庆 德泽绵长 仁义咸进 修身齐家 世安国定。关门李氏于二零一四年六修宗谱,主编李永龙。
作者:120.210.163.* 发表时间:2014-11-10 06:34:58
有知道胶州李氏族谱的吗?
作者:李振 发表时间:2014-11-27 21:39:06
我祖父是经字辈,爷爷是邦字辈,爸爸是志辈,我是道字辈,儿子是据字辈,孙子是德字辈,请宗亲对一下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经邦志道据德....如有拜托回复QQ865681413
作者:李道阳 发表时间:2015-03-09 16:43:53
湖北远安县李氏字派是:国正天心顺,家修治化成,朝庭开昌运,万世得太平。也是从江西迁徙来的,我们不知道国字派的前是什么字派,更不知道江西的老祖宗是谁,诚求高人、才人细查,谢谢
作者:李化平 发表时间:2016-03-23 15:59:40
盼有回音,致以感谢
作者:李化平 发表时间:2016-03-23 16:06:0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