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2869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史海钩沉  [精华]

滕子京(990~1047年),名宗谅,河南洛阳人,幼年丧父,由母亲刁氏夫人抚育他与弟妹成人。《宋史》中载,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作者:刁品安   回复:203   发表时间:2009-06-03 15:38:2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东汉恒帝时,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纪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汉恒帝赐给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估计此时他会回想起自己向皇帝汇报工作时皇帝忍无可忍的表情)。他没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同事来访,感觉此事有些奇怪,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察看后,认出这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虚惊一场,遂成笑谈。“鸡舌香”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这可不是我国北方的丁香,在东汉时可是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这该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

作者:117.95.16.*   发表时间:2009-07-27 08:40:10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应劭《汉官》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赐鸡舌香,令含之。

作者:刁品安   发表时间:2009-07-27 08:43:48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中华印刷通史附录
唐上都(长安,今西安)东市大刁家雕印历书,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历书。东市大刁家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坊肆.

作者:121.234.212.*   发表时间:2009-07-28 04:40:10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陆遐龄(1803~1853)又名侠林,原定远县荒沛桥乡棋杆村(今属长丰县)人。父陆怀珠,秀才。家有田地十二顷,为当地富豪。   陆遐龄青年习武,为人义气,乐助好施,当地人都说:“穷人找他想方(指借钱、粮),他连口袋底子都翻给你”。炉桥绅士方浚颐(清道光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看中了荒沛桥前郢村盛姓的一所住宅地,请遐龄出面帮助谋取。遐龄慷慨地用自家的一所庄园换取盛姓住宅,无尝送给方浚颐。
  瓦屋刁村土豪刁宗葛与陆遐龄两家田地毗邻。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因山岗水源,双方发生械斗,互有伤亡,刁姓吃亏较大。官司从县衙打到省府,陆、刁均被送进安庆省狱待决。咸丰三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太平军首克安庆,陆、刁同时获释。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陆遐龄接受太平军的使命,回乡发动农民起义。正月二十日,陆遐龄回到家中,在家宴上即席赋诗:“沧海桑田一微生,历来龄同与庶民;官贵循私洪拯吾,立志酬王济穷人”。表达了他对清廷官府的憎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当时,社会兵荒马乱,百姓生活困苦,民间广传一首民谣:“咸丰坐了殿,不淹就是旱,活着串庄狗,苦了庄稼汉”。陆遐龄为了救民于水火,于正月二十七日夜,召集穷苦百姓,举起“随天大王”旗,宣布起义。清人方浚师在《蕉轩随笔》中说:“皖城既陷,遐龄自狱中逃归,自谓时事多艰,官如木偶,起义揭竿聚哨,旬日之间有众万人”。人多用粮多,陆遐龄派人向老友方浚颐筹借,方不许。陆闻言拍案大骂方忘恩负义,当即带人将方家的粮仓抢了,并掘开方姓祖坟。他把“随天大王”大旗插在练武场,指着田野说:“如今阳气上升,咸丰的寿数要尽了”。遐龄决定先打瓦屋刁村,端掉清军坐探刁宗葛的老巢。战火一起,便引起清朝地方政府注意,定远知事郭师泰急忙率兵镇压,一连两次被陆聚奎(陆遐龄长子)击溃 二月中旬,起义军准备占领军事要地炉桥镇。遐龄冒着生命危险潜入炉桥会见“四门酋长”,希望他们倒戈内应。但小头目们在团练头目以“大酒大肉,恣其饱啖”的手段收买下,竟报知团练设防。政治攻势失败了,只得奋力强攻。方浚颐及其父方士鼎派心腹持书混出重围,向宿州驻军周天爵求救。周派游击队长刘玉豹率千余人杀奔炉桥。陆遐龄为了慎重对敌,主动撤围,在左家店一带设伏,大败刘玉豹。周天爵慌忙调兵遣将,会同寿州金光筋,集结大队人马包围了起义军住地。三月初五,大圩被破,陆遐龄父子率精锐千余突围,转战寿州东南乡庄墓桥一带,与清军进行殊死斗争。三月初九深夜,陆遐龄被敌人诱捕;三月十二日,在炉桥大寺巷后的温家土地庙前被杀害。与遐龄同时遇难的还有其长子聚奎等四十余人。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09-08-02 22:37:02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明太祖乡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承民,宵肝站兢恐难保,又咨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及祖考,懿行于前贤,敦厚本原,懋昭上理,虽扎乐俟诸世以而孝弟木,诸人心苟能自克振拔,则可治之,不淳如或即此奋心,亦何不古,率土钦哉,毋负腾意。
译文,我得助天力,平定天下,抚慰人民。但每晚站兢,惟恐难保永久。又问过别人的意见,认为各人都具有天理良心,务必要订立规矩,引度他们,要防止急噪图快,看来要完成维护新朝的使命,就要追本溯源,从我们祖先父辈那里寻找治国之道,实行前辈的德贤,忠诚于本源,劝恳地讲明道理。虽有历代礼乐法规,等待人们世世代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人多心杂,不能人人都自觉克制自己,振作起来,怎么办?要使不淳厚的人从此发奋图强,为什么不用过的祖训教育他们,成为全国都敬佩的人?不要辜负我的意愿。

宋宁宗修谱圣谕
联闻唐人重姓氏,而谱谍具,后世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湮而难考,然自犁锄之卿相,降为录率之世家,视其子孙,自立和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微,人家子孙百世之各能自立,庶几于厥祖也。此联之所以改望于天下者。
清顺治乡谱诏
敦孝弟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以禁非为,明礼仪厚风俗。
译文:修谱的目的是:敦促人们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以重视搞好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忠实的对待宗族,以显示内部的和睦,教训孩子的年轻人,禁止他们为非作歹,明白礼貌和谦让,以养成浓厚的良好习惯。

清顺治规定六训
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祖孙;各安生理,无诈非为。

清康熙圣谕十六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惩慝逃已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警岔以重身命。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日: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作者:121.234.212.*   发表时间:2009-08-05 15:48:57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李寰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父李俊三有感于世人重仕轻商,自己年少时被人白眼的经历,决意培养李寰读书致仕,并主张教子“择师与购书并重”。由此,李寰6岁入私塾,延请县内名儒刁汝梅、谭以大、程鸿藻、刘贞安等施教,不惜重价向县内名门征购好书,曾专程去重庆等地书局采购。经年累积,家中藏书10万多册。李寰少年时就广泛涉猎古今文史典籍及西方的新潮论。
? 1912年,李寰考入县立中学,民国5年,他以甲等第一名毕业。次年春进京考入民国大学,在校加入中华革命党。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参加“五四”运动,曾受军警围困监视。预科毕业升入法科政治系后,欲转学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因肺病突发咯血而作罢,辍学留京疗养。
? 1924年,李寰肺病稍愈返万。时启蒙塾师刁汝梅任万县国学专修馆馆长,聘李寰为副馆长(后刁氏病,接任馆长)。旋又经刁汝梅推荐,出任万县县立中学校长。当时万县小学师姿匮乏,遂在万县中学附设三年制师范科。同年,应万县各机关法团推举起草电文呈北京政府,请求依照中英马凯条约(即中英续订通商行船条约)开放万县为商埠。次年7月,万县获准正式开埠,李寰为商埠筹备处筹备委员。8月任万县教育局局长。万县商埠督办公署成立后,被任命为商埠教育局长,统筹城乡文教事业。

作者:114.238.96.*   发表时间:2009-08-18 21:24:58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盛宣怀的两位贤内助

天天新报 2009-08-30 08:33:34


  盛宣怀作为洋务运动的一员干将,一生亦官亦商,亦中亦洋,创造了中国洋务史上的十余项“第一”,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电报公司,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等。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及教育文化的发展,并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极多极深的印记。盛氏一生娶过七房太太,其中第二房刁夫人、第三房庄夫人都能干得体,堪称贤妇,留下了不少故事。本书是近代上海第一豪门盛宣怀家族的历史纪实,口述史料和档案文献相结合,可信度和可读性皆强。

  刁夫人名刁玉蓉。盛宣怀的几个夫人中,能在盛家宗谱里列有专传的仅她一个,连盛的原配夫人董夫人都没有专传,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她又是和董夫人一样,享有进入盛宣怀墓地主穴的两位夫人之一。据盛昌颐的孙子、盛毓常的儿子盛承宪讲,当年庄夫人曾向盛毓常提出过,能否在她身后与董夫人的墓中位置换一下(因为盛毓常是长房长孙),倒是没有提与刁夫人换一下。毓常虽未同意,但也足以说明董夫人墓是可以动一动的,而刁夫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09-08-30 17:58:16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09-09-02 17:31:02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毛泽东起草的“致傅作义公函”

在这次谈判中,林彪的口袋里一直装着毛泽东起草的《林彪、罗荣桓致傅作义公函》。

林彪原来准备谈不拢时就把这封信交给邓宝珊,让他转交傅作义,可谓顺理成章。可是,谈判的气氛非常融洽,也出乎意料的顺利,很快就签订了《和谈协议》,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封疾言厉色的信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不但已经没有了转交的必要,而且转交肯定会破坏气氛引起误会。所以,这封信也就始终没有掏出来。

回到了宋庄,林彪的脑子里还一直转着毛泽东起草的《林彪、罗荣桓致傅作义公函》这件事。他觉得,不交这封公函也有问题。首先,毛主席对问题有通盘考虑,且极其缜密,在军委指示电里已有“傅作义业已动摇,但还有许多反动观点及妄想……因此仍须将致傅通牒交与傅方代表”,“此文件……是准备于必要时公开发表的”等语,不交就违反了中央的明确指示。再者,虽说已经签订了《和谈协议》,但仍然是纸面上的,万一将来傅作义不兑现,中央要追究起致傅通牒的下落,责任就全在自己身上了。

林彪与罗荣桓商量,罗荣桓权衡了利弊,也认为还是以转交为好,虽然《公函》的态度严厉了些,但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可以用这是《和谈协议》签订前所写的来解释。

当天晚上7点,林彪吃完晚饭,穿上军大衣,把那封《公函》装在大衣的口袋里,坐着吉普车从宋庄来到五里桥傅方谈判代表的驻地。“邓先生。”林彪一进屋,就向邓宝珊打招呼。“林司令,请坐。”邓宝珊马上站起身来,热情地说。“不坐了。”林彪说着从大衣里拿出一封没有封口的信,递给邓宝珊,“请邓先生将这封信交给傅先生。”“好,好,好,一定转交。”邓宝珊说着就把手指伸进信封,要取出信来看。“请呆一会儿再看吧,”林彪为了回避不愉快的场面,“那我就告辞了。”“好,好,好,请林司令慢走。”

林彪刚走,邓宝珊从他的表情和做法里,感觉这封信有点蹊跷,马上掏出信来看。说实在的,这封信把他那刚签订了《和谈协议》的好心情扫除了大半。今天下午,中共方面的三位首长都是和颜悦色,使人如坐春风;可是这封信里的口气却这样严厉,好像是当头一棒。这是怎么回事呢?他马上找来同为谈判代表的周北峰和参与谈判的刁可成,请他俩传阅了这封信。周是华北“剿总”土地处处长,刁是傅作义的三十五军的政工处长。“你们感觉如何?”邓宝珊的表情就像是一个医生询问重病的患者。“不好,”周北峰连连摇头,“措辞太严厉了,而且全是指责性语言。”“与其说是公开信,倒不如说是最后通牒呀!”刁可成说。“好吧,既然你们都这样看,我跟苏静先生谈谈。”

邓宝珊来到苏静的房间。“邓先生,请坐。”苏静忙站了起来,热情地说。“苏先生,刚才林司令送来一封信,”刚一落座的邓宝珊没有任何客套,“让我转交给傅先生。我看了一下,是林司令和罗政委写给傅先生的。我觉得,信的口气太严厉了。根据我对傅先生的了解,他若看了这封信,很可能想不通,那就会影响北平的和平解放,咱们忙碌了这么多天的和谈成果,也就功亏一篑了。”

苏静既没看过这封信,也不便索阅这封信,而且,他觉得林总既然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自己作为下级,也不好说什么。所以,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什么话也没说。

作者:117.95.23.*   发表时间:2009-09-05 21:36:53

[回复] 回复史海钩沉

黃琬:《後漢書》琬字子琰。少失父。早而辯慧。祖父瓊,初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後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辭病不就,知名京師。時司空盛允有疾,瓊遣琬候問,會江夏上蠻賊事副府,允發書視畢,微戲琬曰:“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琬奉手對曰:“蠻夷猾夏,責在司空。”因拂衣辭去,允甚奇之。稍遷五官中郎將。時陳蕃為光祿勳,深相敬待,數與議事。舊制,光祿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時權富子弟多以人事得舉,而貧約守志者以窮退見遺,京師為之謠曰:“欲得不能,光祿茂才。”於是琬、蕃同心,顯用志士,平原劉醇、河東硃山、蜀郡殷參等並以才行蒙舉。蕃、琬遂為權富郎所見中傷,事下禦史中丞王暢、侍御史刁韙。韙、暢素重蕃、琬,不舉其事,而左右複陷以朋黨,暢坐左轉議郎而免蕃官,琬、韙俱禁錮。琬被廢棄幾二十年。至光和末,大尉楊賜上書薦琬有撥亂之才,由是征拜議郎,擢為青州刺史,遷侍中。中平初,出為右扶風,征拜將作大芹、少府、太仆。又為豫州牧。時寇賊陸梁,州境雕殘,琬討擊平之,威聲大震。政績為天下表,封關內侯。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為司徒,遷太仆,更封陽泉鄉侯。卓議遷都長安,琬與司徒楊彪同諫不從。琬退而駁議之曰:“昔周公營洛邑以甯姬,光武蔔東郡以隆漢,天之所啟,神之所安。大業既定,豈宜妄有遷動,以虧四海之望?”時人懼卓暴怒,琬必及害,固諫之。琬對曰:“昔白公作亂于楚,屈廬冒刃而前;崔杼弑君于齊,晏嬰不懼其盟。吾雖不德,誠慕古人之節。”琬竟坐免。卓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後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及徙西都,轉司隸校尉,與司徒王允同謀誅卓。及卓將李C765、郭汜攻破長安,遂收琬下獄死,時年五十二。

作者:121.234.212.*   发表时间:2009-09-07 09:40:47

第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1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